資源簡介 (共33張PPT)水陸交通的變遷重難點:重點:了解古代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難點: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等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故鄉》怎么理解這句話?一、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踐蹈而露見也。——《釋名》1.陸路交通:道路鋪設(1)天然道路①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獵、捕魚、采集食物,其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路”。②人類轉向定居以后,以住地為中心的交通進一步發展,但運輸物品依賴的仍是天然的道路與河流。人工搬運(人力)馴養動物(畜力)橇的使用(工具)發明輪車(工具)(2)人工道路①原因: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人工道路的鋪設。②表現: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工道路。a.西方:羅馬帝國的道路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形成“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況。羅馬大道從不修成繞城高速,全部都是穿城而過,完全筆直。這里面有戰略上的講究。從外部看,便于羅馬軍隊迅速控制城市;從內部看,便于羅馬式城市規劃的普及……穿城而過的阿皮亞大道成了讓許多城市不戰而降的利器。蒙森直接認為,修建大道促使羅馬明確了統一意大利全境的意圖。——李筠《羅馬史綱》羅馬大干道“阿庇烏大道”:興建于公元前400年前后,用68年時間建成。由羅馬東南方向越過亞平寧山脈通往布林迪西。b.中國·秦朝: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漢代:絲綢之路在漢代貫通后,成為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唐代:唐朝驛道有近2.5萬千米,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元朝:擴展了漢唐的交通網,在全國遍設驛站,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驛路交通網。秦朝直道馳道寬67.5米,中間三丈是皇帝專用的道路。著名的馳道有9條,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陜北)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出今商洛通東南的武關道,出秦嶺通四川的棧道,出今隴縣通寧夏、甘肅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分析古羅馬和秦朝交通的特點及其所起的歷史作用(1)特點:①都是以都城為中心;②遍布全國,分布廣泛;③都由國家組織修建;④道路建設有統一的規范。(2)作用:①政治:有利于國家統一、中央集權加強、行政效率的提高;②經濟:促進了各地經濟交流;③軍事:適應了開疆擴土、鞏固疆域的軍事需要;④文化: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傳播。⑤消極:加重徭役負擔,激化社會矛盾。2.水路交通:運河開鑿運河是人工開鑿的河流。(1)中國①春秋時期:已有運河(506BC胥河,世界開鑿最早的運河)②秦朝:秦始皇開鑿連接湘水和離水的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③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了中國南方和北方。④元朝:京杭大運河,全長近1800千米,為世界之最。(2)西方①法國:17世紀開通的法國米迪運河開辟了避開直布羅陀海峽、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歐洲歷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運河之一。②荷蘭:17世紀荷蘭阿姆斯特丹建立的運河系統,是荷蘭經濟和文化繁榮的重要體現。生產的發展推動了人工道路的鋪設陸上交通西方 羅馬 帝國 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形成“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況中國 秦朝 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漢朝 開通了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 —絲綢之路唐朝 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元朝 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的驛路交通網人工運河中國 春秋 已有運河(胥河、邗溝)秦朝 開鑿了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隋朝 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了中國南方和北方元朝 京杭大運河為世界之最西方 法國 17世紀開通米迪運河荷蘭 17世紀阿姆斯特丹運河系統學習聚焦:古代的道路鋪設和運河開鑿,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二、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曾不斷探索海洋。1.古代中國對海洋探索(1)西漢時期:已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2)宋元時期: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有了重大進步,海船載重量、抗沉性能明顯提高,磁羅盤、實用航海圖和天文定位技術廣泛應用,使中國海船能夠持續航行。北宋24位磁羅盤(3)明朝時期:1405-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航行至東南亞、印度、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紅海和東非沿岸等地,其規模是歷史上罕見的。(4)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古代已經形成了連接中國與東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古代海洋航運事業發達的原因①戰爭和貿易的要求;②秦以后大一統局面,國力強盛;③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④彌補陸路及河運的不足。2.古代西方對海洋探索(1)波利尼西亞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諸島活動。(2)腓尼基人首次橫渡地中海。(3)維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探險.(4)阿拉伯人在印度洋開展繁忙的海上貿易。特點(1)范圍窄、規模小,局部探索。(2)受制于航海技術,以狹窄易通過的海域。(3)主要是掠奪和貿易。8至10世紀,維京人在北歐海域稱霸,他們所使用的船型船體狹長,兩端高高向上翹起,船首有蛇形或龍頭形雕像,船尾有櫓無舵。這種船吃水較淺,航行起來速度比較快。維京海盜使用這種船穿越了大西洋,從地中海到達黑海,令當時的歐洲人聞風喪膽。—菲利普《極簡海洋文明史》亞述宮墻上的腓尼基軍用槳帆船浮雕3.近代西方對海洋探索——全球航路的建立(1)新航路開辟:15世紀末16世紀初①達·伽馬發現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東方的航線。②哥倫布到達美洲。③麥哲倫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環球航行。④此外,歐洲人還開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線。時間 航海家 探索1497年 卡伯特父子 到達紐芬蘭島16世紀 卡蒂埃 到達拉布拉多半島16世紀 巴倫支 三次航行北冰洋,留下準確的航海圖17世紀初 哈得遜 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亞洲的航線1578年 德雷克 到達美洲南端合恩角1642-1643年 塔斯曼 到達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⑤影響:新航路的開辟讓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直接聯系,環球交通網絡逐漸形成。比較項 鄭和下西洋 新航路開辟不 同 點 時間 1405-1433年 15-16C目的 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揚國威; 以朝貢貿易促進中外交流 主要是經濟目的:海外尋金;掠奪財富方式 進行朝貢貿易, 以和平友好交往為主要方式 以武力掠奪為主要方式性質 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動 ——朝貢貿易 經濟行為——資本主義的海外殖民結果 不注重經濟利益,國力不堪重負難以維持 世界市場形成,早期殖民擴張相同點 具有開創精神,是人類航海史上的壯舉 4.國際運河開通——全球航路的拓展(1)蘇伊士運河: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的水道,原先需要繞道非洲的好望角,1869年開通的蘇伊士運河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成為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2)巴拿馬運河: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路,最初要通過美洲南端的麥哲倫海峽。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這些國際運河均降低了東西方物資交流的成本,大大改變了世界航運格局,不僅分別成為埃及、巴拿馬兩國經濟生命線,更是東西方互聯互通的要道,成為大國角力場、兵家必爭地。——魏向清等主編《世界運河名錄(英漢對照簡明版)》運河對人類社會發展有什么意義 ①改變了運河沿線城市地位與價值;②影響某個國家的歷史走向,在世界戰略格局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③傳播科技文化,便利商貿交通;④運河還衍生出時代特色功能,在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旅游休閑等方面具有潛力。三、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1.火車與鐵路交通(1)火車的發明與影響①發明:工業革命引發了交通的變革。1814年,斯蒂芬森改進蒸汽機車。②影響:19世紀上半期,在英國帶動下,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帶動了機器制造業、鋼鐵業、建筑業等行業的大發展。人類步入鐵路時代。火箭號蒸汽機車(2)近代中國鐵路交通的發展①成就a.唐胥鐵路:1881年,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建成,這是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b.京張鐵路:1909年竣工的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設計的“人”字形路軌,解決了鐵路的陡坡問題。②局限:當時中國的鐵路業主要掌握在列強手中。到1911年,由外國人控制的中國鐵路里程近9000千米,占總里程數的90%以上。李鴻章視察唐胥鐵路2.輪船與航運業的發展(1)輪船的產生與發展①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②1812年,英國人制造的汽船試航成功。③蒸汽機、內燃機成為驅動船舶的動力,噸位大、速度快、航距遠的輪船出現。1870年,英國人S.丘納德和T.伊士梅創辦丘納德汽船公司和白星汽船公司,在英國和北美之間航線上開辟旅行條件舒適的客船航班,豪華客船“海洋”號航行成功。此后各國相繼建造大型豪華客船,航行于大西洋航線和東方航線上。80年代,已有載客千人以上,載重萬噸以上,航速每小時超過20海里的豪華客船。(2)近代中國航運業的發展①19世紀20年代,西方輪船開到中國。②19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人建造的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試航成功,揭開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③1872年,官督商辦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徐壽(1818年—1884年),清末著名科學家,中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先驅。輪船招商局在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意義①打破了帝國主義對中國航運業的壟斷。②中國第一家輪船運輸企業,是中國水上交通業近代化的開端。③它引進西方股份制,在中國走出了一條以招商引資募股的方式創辦企業的道路。④它率先采用新式交通工具和實行近代經營管理制度,培養了近代中國第一批航運經營管理的專門人才。輪船招商局的建立.確實達到了“分洋商利權”的目的。僅1873年(同治十二年)到1876年(光緒二年)間.外國航運公司收入總共損失四百九十二萬三千兩,這期間中國商人少付給外國商人的費用當在十三萬六千兩以上。中國近代第一家民用企業、第一家輪船運輸企業3.自行車的誕生1867年巴黎世博會上,巴黎的馬車設計師米肖父子制造的“米肖自行車”。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它才成為主要代步工具之一。4.汽車的發展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發明了汽車。但在20世紀以前,汽車還不夠普及。奔馳鐵器鑄造和機械工廠交通史上的里程碑——輪車古代馬車1814年斯蒂芬森蒸汽機車1886年卡爾本茨的汽車刳木為舟木帆船1807年美國富爾頓蒸汽輪船原因:兩次工業革命變化1:從人力、畜力到機械動力變化2:從速度慢、載重小到速度快、載重大、航距遠四、交通與社會變遷1.交通與國家政治交通的改進,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秦朝“車同軌”政策和道路建設,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不同地區的經濟往來,具有深遠的影響。2.交通的改變影響了城市的發展(1)中國①清江浦因京杭大運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運路線的改變和津浦鐵路的開通而衰落。淮陰(曾名清江浦,現與淮安市合并)伴隨著京杭大運河的發展而興盛。明清時期淮陰位于黃、淮、運、鹽四河交匯之處,南漕北運,淮鹽營銷,換乘車船,都以這里為樞紐。1872年,漕糧改由輪船海運,河運的地位一落千丈;1911年,津浦鐵路通車,淮陰行旅中轉站的地位一朝喪失。……曾經50多萬的居民已離散飄零,僅剩區區7萬。顯赫一時的歷史名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初建之時,竟然失去了設市的資格。——摘編自姜新《近代蘇北城市變遷探析》津浦鐵路②京漢和隴海兩大鐵路開通后,鄭州發展態勢超越了洛陽和開封兩大古都。地理位置、交通便利、良好的工業基礎,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再加之黃河水患并未對鄭州引起多大的危害,所以毛主席在1952年對整個河南地區進行考察之后,便同意了將河南省會從開封搬至鄭州的提議。(2)西方①美國的伊利運河將紐約與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區聯系起來,推動紐約發展成為國際化商貿中心。②通海運河的建成,使曼徹斯特迅速成為英國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伊利運河將五大連湖串聯起來,使得以紐約為代表的商業重鎮和西部傳統的農業地域直接的運輸時間和成本大為縮減,再利用紐約天然良港的優勢,打通了美國東西部,并借助與世界相連的水上通道,使得美國農產品暢銷世界。——《紐約的興起與伊利運河“城投債”》1885年,為了擺脫對利物浦海運的依賴,降低利物浦對曼徹斯特工業利潤的盤剝,一條自曼徹斯特一路向西,全長58千米,通往愛爾蘭海的通海運河正式開工。經過近10年的漫長建設,曼徹斯特大運河終于在利物浦的「逼迫」下于1894年1月1日建成通航,當時的大型遠洋貨輪長驅直入曼徹斯特。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1)古代:中國的郵驛歷史超過3000年。唐朝最盛時有水驛260個,陸驛近1300個,主要郵路7條,從事驛務的人員2萬多名。古代的郵驛主要是為官方服務的,到明朝出現了民間通信機構民信局。甘肅博物館藏郵驛畫像磚民信局收據(2)近代:1878年,天津海關書信館對公眾開放郵寄業務。1897年創辦的大清郵政官局,是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其業務范圍包括收寄信函、明信片、包裹和辦理匯兌等。電報、電話也在晚清時傳入中國。大清郵政津局大樓清朝電話局大清郵政官局列強設立“客郵”,侵犯中國主權課堂總結水陸交通的變遷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陸路交通:道路鋪設水路交通:運河開鑿中國古代對海洋探索西方古代對海洋探索西方近代對海洋探索國際運河開通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火車與鐵路交通輪船與航運業的發展自行車的誕生汽車的發展交通與社會變遷交通與國家政治交通的改變影響了城市的發展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