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86張PPT)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一單元大單元·主題線索大概念·階段特征先秦時期(遠古—公元前221):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起源與奠基 (1)政治:①原始社會末期實行禪讓制;②夏商周時期實行世襲制、內外服制、分封制和宗法制;③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勢力逐漸強大,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遭到破壞。(2)經濟:①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產生,人類進入文明時代;②夏商周時期實行井田制,奴隸制經濟發展;③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使用,土地私有制確立,小農經濟確立。(3)文化:①商周時期早期民本思想形成;②商朝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③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4)民族關系:①春秋時期華夏認同觀念形成;②戰國時期華夏認同觀念逐步增強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1)政治:①秦朝實現統一,首創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中央集權制度確立;②漢承秦制,設中朝,實行“推恩令”,置刺史,實行察舉制,中央集權制度不斷發展。(2)經濟:①秦朝統一貨幣、度量衡;②漢朝鹽鐵官營、均輸平準和重農抑商,絲綢之路開通,外貿發展,封建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并有所發展。(3)文化:①治國思想出現了法家—道家—儒家的轉變,漢武帝時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②醫學、造紙術、地動儀等科技成就領先世界。(4)民族關系:①秦朝北擊匈奴,筑長城,南平南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②漢朝北擊匈奴,設河西四郡和西域都護府,強化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的治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課標解讀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①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之間的關系② ①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②運用時空觀念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特點,運用史料實證分析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之間的關系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①記載,了解早期國家的特征② ①文獻史料與實物史料;②運用史料實證分析夏商周時期政治制度以及商周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并對中國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作出歷史解釋時空建構奴隸社會母系氏族社會北京人良渚文化西周早期國家知識梳理 落實基礎性階段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含義 以 方法制作石器 以 方法制作石器社會特征 從事漁獵和采集,過群居生活,學會用火 使用陶器,從事 ,飼養家畜,生活逐漸穩定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自學指導 閱讀教材第一子目,了解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主要史實,掌握原始社會社會組織的三個階段及其特征。1.石器時代的社會狀況打制原始農業磨制階段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文化遺存 元謀人和北京人 黃河流域 仰韶文化( 、粟)、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黑陶)遼河流域 紅山文化(玉器、祭壇和神廟)長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養蠶繅絲)、良渚文化(玉器、祭壇和神廟)特點 分布具有多元特征 各地文明相互滲透,走向多元一體 彩繪陶器水稻階段 時間 特征原始人群 舊石器時代前期和中期 —母系氏 族社會 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 生產力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父系氏 族社會 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 社會 和不平等出現,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 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權貴階層。中國即將邁入 的門檻2.原始社會的社會組織貧富分化私有制階級社會閱讀教材第一子目《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的祭壇、積石冢》《良渚古城城墻分布范圍示意圖》,分析與中華文明起源的關系。透析教材·史料實證提示 圖片展示了城市、階級分化、公共權力等文明形成的重要標志,為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考古依據。1.石器時代人類先后以打制和磨制的石器作為工具。( )2.黃河下游的仰韶文化以粟為栽培作物。( )3.姜寨聚落遺址反映了父系氏族社會的特征。( )4.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處于母系氏族社會階段。( )易錯辨析√×××二、從部落到國家自學指導 閱讀教材第二子目,認識從部落時代到早期國家的主要史實以及夏朝的統治特點。1.部落聯盟(1)三皇時代:名稱眾說不一,神話色彩濃重。(2)五帝時期:黃帝與炎帝結成炎黃部落聯盟;實行“ ”,民主推選首領。(3)“萬邦”時代:邦國林立,有些邦國都城規模較大,階級階層分化比較明顯,有些專家認為其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禪讓制2.早期國家產生——夏朝政權更迭 (1)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 國家夏朝。(2)滅亡: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發兵討桀,大敗夏兵,夏朝滅亡國家治理 (1)繼承制度:禹死后,其子啟繼位, 代替了禪讓制。(2)中央:夏王是最高統治者,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3)地方:對夏部族生活地區實行直接統治,對其他地方主要通過控制一些部族進行 統治文化遺址 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奴隸制世襲制間接閱讀教材第二子目“史料閱讀”,概括早期先民的生活狀況。材料也涉及一些神話傳說,如何認識它們的歷史價值?透析教材·史料實證提示 生活狀況:先民已經能夠建房定居,并且懂得人工取火。歷史價值:神話傳說的內容雖然有夸大成分,但是依然與遠古時期的生產和生活有密切關系,是研究人類早期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1.生產力的發展是從部落到國家演進的根本動力。( )2.世襲制取代禪讓制是歷史的進步。( )3.夏朝的歷史沒有準確的歷史記載。( )4.夏朝對地方實行直接的統治。( )易錯辨析√√√×三、商和西周自學指導 閱讀教材第三子目,認識商周時期政治、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1.商朝(1)政權更迭①建立:約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殷商)。②滅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眾伐紂,商朝滅亡。(2)文化:殷墟遺址; ——成熟文字;發達的青銅文明。甲骨文(3)政治統治(4)勢力范圍:東到大海,西及隴山,南跨江漢,北至燕山。2.西周(1)政權更迭共和行政(2)政治統治總體特征 社會經濟發展并走向繁榮 農業 地位 是主要生產部門工具 以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為主,青銅農具極少土地制度 實行奴隸主土地 ; 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手工業 是主要部門,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________ 認識 井田制是經濟基礎,其興衰決定了宗法分封制的發展狀況 3.商周時期的經濟國有制井田制青銅鑄造青銅文化奴隸制西周三大政治制度圖解歷史商周時期“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但教材中卻提到“商和西周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經濟發展并走向繁榮的時期”。這是否自相矛盾?請說明理由。透析教材·歷史解釋提示 不矛盾。理由:商周時期農業生產工具雖較為落后,但隨著人口的繁殖,人們以氏族血緣關系為紐帶開展集體勞作,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進而推動商周時期奴隸制社會經濟的發展。1.商朝推行內外服制、宗法制與禮樂制。( )2.西周宗法制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 )3.商周時期,中國進入青銅時代。( )易錯辨析×√×重點突破 提升綜合性學習情境——探究中華文明的起源中國原始文化星羅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經歷了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某興趣小組圍繞“中華文明起源”開展研究性學習。步驟一 收集史料材料一 主題一 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起源圖一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圖二 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的祭壇、積石冢(1)圖一說明中華文化A.起源具有多元一體特點B.各區域間相對孤立C.發展趨向分散化D.擅長吸納外來文化√(2)紅山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下列選項正確的是A.出土了玉器、祭壇和神廟B.位于黃河流域C.尚未出現貧富分化D.早期國家產生√步驟二 史料互證材料二 位于遼寧建平的牛河梁遺址群,其第一地點是由9座臺基構成的大型臺基建筑群。方圓50平方千米的范圍內,遍布祭壇和積石冢。牛河梁遺址群中的高等級墓葬中幾乎只隨葬玉器,種類包括豬龍形器、勾云形器、斜口筒形器、鳥、昆蟲、玉人等,均具有宗教內涵。墓主人明顯屬于掌握宗教權力的特殊階層。——摘編自李新偉《在追溯中華文脈中讀懂“文明中國”》等(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距今約6 000—5 000年前,我國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的雛形”這一結論進行論證說明。答案 通過“墓主人明顯屬于掌握宗教權力的特殊階層”可以看出階級分化日益明顯,出現權貴階層;出土大量具有宗教內涵的玉器,說明隨著手工業發展,社會分工出現,并有了宗教文化系統和禮儀規范;“9座臺基構成的大型臺基建筑群”說明當時社會不僅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實力,而且墓主人已具備號召和社會動員組織能力,即具備行政管理能力。史料史證——考古材料和傳世文獻的價值深化拓展素養要求 解讀認識不同類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價值 (1)考古材料:不僅包括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銅器,還包括史前文化遺址及其出土的代表性器物,它們都是所處時代的物質遺存,甲骨文、青銅器銘文更是以文字形式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活動和思想,對了解其所處時代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2)傳世文獻:反映上古歷史的傳世文獻,能使人們了解上古歷史的風貌,但是傳世文獻大都是后人的追述和概括,史料價值不免要打折扣,使用時要與考古材料相互印證史料互證 在充分尊重傳世文獻歷史價值的基礎上,通過考古材料對傳世文獻進行核對、校正,揚長避短,兩者互為補益學術情境——探究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夏、商、西周在戰國秦漢時期被合稱為“三代”,以下是夏商周研究的部分成果。夏殷之禮(夏商)材料一 關于啟的繼位,古書中有不同記載。主題二 家國一體——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史記·夏本紀》 益(禹晚年培養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戰國策·燕策一》 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材料二 下圖為殷墟出土刻有文字的龜甲。(1)據材料一兩則史料可得出的共同結論是A.益禪讓王位于啟 B.啟武力奪取王位C.啟繼承了王位 D.禹禪讓王位于啟√(2)嘗試對材料二中的文物進行介紹。答案 材料二所示的文物是殷墟出土的商朝時期的龜甲。龜甲上刻有商人占卜的記錄文字,稱甲骨文,說明商朝彌漫著神權色彩,體現了王權與神權的結合;此外,甲骨文是目前我國已知最早的成熟漢字,可用于研究文字的產生與演變。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可見,圖示龜甲作為實物史料、一手史料,對研究歷史學、文字學、考古學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周命維新(西周)材料三 何尊(如下圖)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時的青銅器,內底鑄銘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滅商后決定建(東)都于天下的中心(雒邑),“余其宅茲中國”(我且安頓在這個稱為中國的地方)。這是目前所見“中國”一詞最早的實物見證。(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的內涵及其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及其特點。答案 內涵:①王室所在地;②洛陽及京畿地區;③“天下中心”;④相對西周四夷而言。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特點:等級森嚴;以血緣倫理為依據。歷史解釋——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深化拓展學以致用 達成應用性1.(據教材內容改編)云南是世界人類起源地之一。1965年5月研究人員在云南省元謀縣發掘出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門齒化石,這可以作為研究元謀人的A.文字史料 B.實物史料C.口碑史料 D.影像史料√2.(2024·北京學業水平考試)下圖為良渚古城遺址平面示意圖。考古工作者發現良渚古城有宮殿區、內城和外城,內城中有倉儲區和作坊區,貴族墓地出土了透雕玉冠狀器、龍首鐲等高等級玉器。上述考古發現可以證明良渚文化A.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B.出現了高度成熟的文字C.青銅鑄造技術最為發達D.中央集權國家已經建立√據題干可知,良渚文化已出現階級分化,社會組織復雜,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A項正確;這一時期還未出現成熟的文字,排除B項;良渚文化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主要的生產生活工具是石器,排除C項;秦朝時,中央集權國家建立,排除D項。3.(2024·湖北部分高中聯盟高一期中)下圖是堯到啟時期的政治體制示意圖。當時政治體制變革的主要原因是A.禪讓制存在明顯弊端B.夏王朝的建立C.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D.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禪讓制:推舉、才德公天下世襲制:相傳、血緣家天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私有制的逐漸確立,社會結構和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導致了政治體制從基于才德的禪讓制向基于血緣的世襲制轉變,故選C項,排除A項;夏王朝的建立與世襲制取代禪讓制無必然關聯,排除B項;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是禪讓制轉變為世襲制的結果而非原因,排除D項。4.(據教材地圖改編)右圖是西周分封示意圖。據此圖可知A.分封的主體是同姓親族B.諸侯國集中于黃河流域C.其中周是最大的諸侯國D.犬戎生活在黃河中下游√西周都城在鎬京,為拱衛王室,在都城周邊分封諸侯,主要沿黃河流域分布,故選B項;材料僅涉及諸侯國的分布情況,沒有明確分封的具體對象,排除A項;周是王室而非諸侯,排除C項;犬戎位于黃河中上游而非中下游,排除D項。5.(據教材“歷史縱橫”改編)《周禮·地官·質人》記載:質人負責市場里貨物、奴婢、牛馬、兵器、奇珍異寶的買賣,成交后開發票(質劑),作為憑證。西周曶鼎銘文也記載道:“我既賣(贖)女(汝)五夫,效父用匹馬、束絲。”(五名奴隸的價格值一匹馬加一束絲)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商品經濟較發達 B.市場秩序井然有序C.奴隸制國家出現 D.奴隸地位十分低下√材料反映了西周時期奴隸買賣的相關史實,反映出當時奴隸地位低下,D項正確;商品經濟較發達、市場秩序井然有序的說法既不符合題干主旨,也不符合史實,排除A、B項;夏朝時期,奴隸制國家出現,排除C項。知識體系1.中國原始社會先后經歷了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兩個時代,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特點。2.青銅金屬器具的使用、貧富分化及階級的產生、文字的成熟、城市的出現和禮制的初步形成是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突出標志。3.商朝的國家管理實行內外服制度,擴大了商朝的政治勢力與文化影響。4.西周通過分封制、宗法制及禮樂制確立起政權與族權相結合的“家國一體”的早期社會等級結構。5.商和西周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經濟發展并走向繁榮的時期。學科術語課時精練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B B A B B B B C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D C C B C B對一對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特點:交融性;多元性;開放性;創新性。政治因素: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夏、商王朝政治勢力的拓展。(2)民族關系的發展使不同地區的文明相互交流與互鑒,從而豐富了文明的內涵,促進了文明的發展;文明的發展增進了民族間的了解和認同,有助于構建和諧的民族關系。16.1.(2024·高郵高一期中)1987年,北京人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下列表述正確的是A.會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B.會使用火和打制石器C.是我國目前確認的最早古人類D.會制造工具和種植水稻√基礎鞏固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北京人用石塊等制作各類工具,學會使用天然火,故選B項;北京人處于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人們大量使用陶器,排除A項;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排除C項;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種植水稻,排除D項。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2.(據教材內容改編)如圖是陜西西安臨潼姜寨聚落遺址建筑分布圖,該聚落遺址是由五個大家族組成的一個氏族公社,考古發現該聚落各個墓葬的隨葬品不多且差別不大。這反映了A.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面貌B.母系氏族公社的生產力水平狀況C.中華文明即將邁入階級社會門檻D.中國大地上出現國家的初始形態√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姜寨聚落是黃河中游地區仰韶文化聚落形態的典型代表,其公共墓地隨葬品不多,差別也不大,反映了其尚未產生貧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狀況,并未邁入階級社會門檻,故選B項,排除A、C項;龍山文化時代,階級階層分化比較明顯,有專家認為其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排除D項。3.(2024·懷化高一期中)鳳凰是中國先民崇拜的祥獸之一,在距今7 400-5 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湖南懷化高廟遺址、遼寧遼河流域牛河梁遺址等,都出土了刻畫有本地特色的鳳凰圖案或者鳳凰樣式的文物。此現象說明A.中華早期文明多元一體B.民族相互交融趨勢形成C.中華遠古文化輝煌燦爛D.華夏認同觀念開始出現√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湖南懷化高廟遺址、遼寧遼河流域牛河梁遺址等都出土了刻畫有本地特色的鳳凰圖案或者鳳凰樣式的文物,說明中華早期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的特點,故選A項;當時中國民族相互交融趨勢尚未出現,排除B項;題干只涉及多地出土了帶有鳳凰圖案的文物,并不能代表當時文化輝煌燦爛,排除C項;華夏認同觀念開始出現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排除D項。4.(2024·天津河西區高一期中)距今約4 000年的陶寺遺址中,宮城內有多處大型夯土建筑基礎,8座大型墓發現隨葬品200多件,眾多的小型墓幾乎沒有隨葬品,二者差異巨大。由此可以推斷當時A.長江流域最早進入文明社會B.出現私有制和階級分化C.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誕生D.處于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位于黃河流域的山西陶寺遺址,處于父系氏族社會時期,此時私有制已經產生,且出現了階級分化現象,故選B項,排除A、D項;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是禹建立的夏朝,排除C項。5. (2024·浙江六校聯盟高一上期中)2023年9月,中國考古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多件出土自洛陽的文物驚艷亮相。其中,有“超級國寶”之譽的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首次向公眾開放,引來眾多游客駐足欣賞。二里頭文化遺址“綠松石龍形器”A.反映了戎狄蠻夷華夏認同觀念B.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歷史遺存C.證實了國家管理實行內外服制D.反映了統一封建制國家的存在√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綠松石龍形器(局部)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綠松石龍形器”作為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典型文物,對于研究夏文化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故選B項;戎狄蠻夷華夏認同觀念出現在春秋時期,排除A項;內外服制是商朝的政治制度,排除C項;此時處于奴隸社會,而非封建社會,排除D項。據材料“雀(殷的附屬方國)進貢龜甲二百五十”,結合所學可知,商朝實行內外服制度,對附屬國進行間接統治,因此,該材料可以用來研究商朝的政治制度,故選B項,排除A、C、D項。6.據《殷墟文字丙編》第369片記載,雀(殷的附屬方國)進貢龜甲二百五十。這可以用來研究A.夏朝經濟 B.商朝政治C.西周文化 D.戰國軍事√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7.(2025·重慶高一月考)為維護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的矛盾,西周實行了以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這一制度是A.禪讓制 B.宗法制C.世襲制 D.郡縣制√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據材料可知,這一制度是宗法制,宗法制是王族貴族按血緣關系分配國家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故選B項;禪讓制實行于原始社會時期,排除A項;世襲制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郡縣制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秦朝正式在全國推行,排除D項。8.(據教材“歷史縱橫”改編)《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材料體現了A.井田制 B.內外服制C.分封制 D.禪讓制√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據材料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從上至下的森嚴等級秩序,故選C項,排除B、D項;井田制是奴隸主土地國有制,排除A項。9.(2024·云南鎮康一中高一月考)古代的棺,指盛放死者的木制葬具;槨,指套在棺外的木制封閉式結構。《莊子·雜篇》記載:“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與材料描寫的制度相符合的是A.分封制 B.井田制C.宗法制 D.禮樂制√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材料所述為貴族在去世后有關喪葬用具的等級規定,棺槨的不同層數對應不同等級的人,正是禮樂制在喪葬方面的體現,故選D項;分封制與棺槨的等級規定無關,排除A項;井田制是一種土地制度,排除B項;宗法制是按照血緣關系來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制度,排除C項。10.(2024·宿州高一期中)西周時期,土地被縱橫交錯的路和渠道分割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得名“井田”。這些井田歸周王所有,分配給貴族和庶民使用。領主不能買賣或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貢賦,他們強迫庶民集體耕種井田,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由此可知,西周的井田制A.國家稅收得到有效保障B.推動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的發展C.土地屬于封建地主私有D.是一種和分封制相結合的土地國有制度√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據材料可知,井田制是一種和分封制相結合的土地國有制度,故選D項;“有效保障”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小農經濟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排除B項;西周領主屬于奴隸主,并非封建地主,且西周實行土地國有,排除C項。11.(2024·河南天一大聯考高一期中)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考古工作者發現仰韶文化時期陶質尖底瓶殘留物中有谷物發酵酒和曲酒,而仰韶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時期的人骨土樣樣品有絲綢殘留的信息。由此可推知A.氏族社會出現了貧富分化B.仰韶遺址具備國家初始形態C.原始手工業逐步發展起來D.中華文明從多元走向了一體√能力提升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結合所學可知釀酒和織絲是手工業活動,材料表明原始社會中物質生產水平的提升和手工業的逐步發展,故選C項;材料中沒有體現貧富分化與國家初始形態,排除A、B項;材料僅反映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出土的文物信息,不能體現中華文明走向一體,排除D項。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2024·濰坊高一期中)如圖為早期中國都邑遺址分布圖。據此可知,早期中國A.南北經濟聯系加強B.國家結構較為完備C.中原處于核心地位D.華夏認同觀念產生√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早期中國都邑遺址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這說明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呈現出中原核心的特征,但并未說明長江流域文化遺址和黃河流域文化遺址經濟聯系加強,故選C項,排除A項;早期中國都邑遺址處于原始社會時期,國家結構尚未形成,排除B項;華夏認同觀念產生于春秋時期,排除D項。13.(據教材“歷史縱橫”改編)夏朝歷法《夏小正》經文只有463字,按一年12個月分別記載物候、氣象、天象和重要政事,主要是有關生產的農耕、蠶桑、養馬等。這反映出《夏小正》A.是小農經濟發展的產物B.包含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C.形成了完整的歷法體系D.匯集了貴族階層的生活意趣√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據材料可知,夏朝歷法《夏小正》分別記載物候、氣象、天象和重要政事,主要是有關生產的農耕、蠶桑、養馬等,說明《夏小正》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但不能表明其已形成完整的歷法體系,故選B項,排除C項;小農經濟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排除A項;農耕、蠶桑、養馬等是勞動人民的工作,排除D項。14.(2023·福建卷,1)商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帶著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所到之處,當地部族向其納貢,獲得賞賜,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隊伍。這種巡行A.擴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圍B.形成了部族之間的血緣認同C.宣示了商王的統治權力D.加強了內服外服的商業聯系√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商王巡行地方時,當地部族向其納貢,獲得商王賞賜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隊伍,表示自己服從商王的統治,這宣示了商王的統治權力,故選C項;上述巡行并未擴大商朝的疆域范圍,這是一種政治聯系,而不是商業聯系,排除A、D項;商王巡行的部族與自己不屬于同一部族,沒有血緣關系,排除B項。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5.(2024·湖南卷,1)西周時期,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甚至能夠影響國君廢立,但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更換國君不過是更換宗主。這說明西周A.軍國大事取決于國人 B.血緣政治色彩濃厚C.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壞√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據材料可知,西周時期,國君可能因國人的意見而被更換,但新立的國君依然是基于血緣關系的繼承,說明血緣政治色彩濃厚,B項正確;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說明國人可以影響軍國大事的決策,但“取決于”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體現王權與神權的關系,排除C項;國人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說明宗法制度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并未遭到破壞,排除D項。16.(2025·山西名校高一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器、陶器、玉器等文物。在這些文物當中,部分青銅器的造型與紋飾一方面具備中原地區夏文化的鮮明特點,另一方面又吸納了周邊地區民族文化的元素。比如,有一類青銅鼎鼎足的造型與中原地區傳統青銅鼎的鼎足存在差異,更趨近于南方民族地區的風格。——摘編自孫淼《夏商史稿》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材料二 在河北藁城的臺西商代遺址中,出土了許多精美的文物。其中,一些絲織品和漆器的制作工藝以及紋飾風格與北方草原民族的同類物品有著相似之處。經考證,這些物品極有可能是通過貿易或者文化交流等方式傳入中原地區的。——摘編自許宏《“連續”中的“斷裂”——關于中國文明與早期國家形成過程的思考》(1)根據材料一、二,歸納夏商時期中華文明發展呈現出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特點形成的政治因素。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 特點:交融性;多元性;開放性;創新性。政治因素: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夏、商王朝政治勢力的拓展。(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民族關系與文明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 民族關系的發展使不同地區的文明相互交流與互鑒,從而豐富了文明的內涵,促進了文明的發展;文明的發展增進了民族間的了解和認同,有助于構建和諧的民族關系。本課結束先秦時期(遠古—公元前221):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起源與奠基 (1)政治:①原始社會末期實行禪讓制;②夏商周時期實行世襲制、內外服制、分封制和宗法制;③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勢力逐漸強大,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遭到破壞。 (2)經濟:①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產生,人類進入文明時代;②夏商周時期實行井田制,奴隸制經濟發展;③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使用,土地私有制確立,小農經濟確立。 (3)文化:①商周時期早期民本思想形成;②商朝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③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4)民族關系:①春秋時期華夏認同觀念形成;②戰國時期華夏認同觀念逐步增強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1)政治:①秦朝實現統一,首創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中央集權制度確立;②漢承秦制,設中朝,實行“推恩令”,置刺史,實行察舉制,中央集權制度不斷發展。 (2)經濟:①秦朝統一貨幣、度量衡;②漢朝鹽鐵官營、均輸平準和重農抑商,絲綢之路開通,外貿發展,封建小農經濟占據主導并有所發展。 (3)文化:①治國思想出現了法家—道家—儒家的轉變,漢武帝時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②醫學、造紙術、地動儀等科技成就領先世界。 (4)民族關系:①秦朝北擊匈奴,筑長城,南平南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②漢朝北擊匈奴,設河西四郡和西域都護府,強化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的治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①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之間的關系② ①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 ②運用時空觀念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特點,運用史料實證分析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之間的關系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①記載,了解早期國家的特征② ①文獻史料與實物史料; ②運用史料實證分析夏商周時期政治制度以及商周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并對中國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作出歷史解釋時空建構(填一填)提示 奴隸社會 母系氏族社會 北京人 良渚文化 西周 早期國家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自學指導 閱讀教材第一子目,了解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主要史實,掌握原始社會社會組織的三個階段及其特征。1.石器時代的社會狀況階段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含義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社會特征 從事漁獵和采集,過群居生活,學會用火 使用陶器,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生活逐漸穩定文化遺存 元謀人和北京人 黃河流域 仰韶文化(彩繪陶器、粟)、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黑陶)遼河流域 紅山文化(玉器、祭壇和神廟)長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水稻、養蠶繅絲)、良渚文化(玉器、祭壇和神廟)特點 分布具有多元特征 各地文明相互滲透,走向多元一體2.原始社會的社會組織階段 時間 特征原始人群 舊石器時代前期和中期 —母系氏族社會 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 生產力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會 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 社會貧富分化和不平等出現,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私有制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權貴階層。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透析教材·史料實證閱讀教材第一子目《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的祭壇、積石冢》《良渚古城城墻分布范圍示意圖》,分析與中華文明起源的關系。提示 圖片展示了城市、階級分化、公共權力等文明形成的重要標志,為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考古依據。易錯辨析1.石器時代人類先后以打制和磨制的石器作為工具。( √ )2.黃河下游的仰韶文化以粟為栽培作物。( × )3.姜寨聚落遺址反映了父系氏族社會的特征。( × )4.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處于母系氏族社會階段。( × )二、從部落到國家自學指導 閱讀教材第二子目,認識從部落時代到早期國家的主要史實以及夏朝的統治特點。1.部落聯盟(1)三皇時代:名稱眾說不一,神話色彩濃重。(2)五帝時期:黃帝與炎帝結成炎黃部落聯盟;實行“禪讓制”,民主推選首領。(3)“萬邦”時代:邦國林立,有些邦國都城規模較大,階級階層分化比較明顯,有些專家認為其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2.早期國家產生——夏朝政權更迭 (1)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 (2)滅亡: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發兵討桀,大敗夏兵,夏朝滅亡國家治理 (1)繼承制度:禹死后,其子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2)中央:夏王是最高統治者,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 (3)地方:對夏部族生活地區實行直接統治,對其他地方主要通過控制一些部族進行間接統治文化遺址 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透析教材·史料實證閱讀教材第二子目“史料閱讀”,概括早期先民的生活狀況。材料也涉及一些神話傳說,如何認識它們的歷史價值?提示 生活狀況:先民已經能夠建房定居,并且懂得人工取火。歷史價值:神話傳說的內容雖然有夸大成分,但是依然與遠古時期的生產和生活有密切關系,是研究人類早期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易錯辨析1.生產力的發展是從部落到國家演進的根本動力。( √ )2.世襲制取代禪讓制是歷史的進步。( √ )3.夏朝的歷史沒有準確的歷史記載。( √ )4.夏朝對地方實行直接的統治。( × )三、商和西周自學指導 閱讀教材第三子目,認識商周時期政治、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1.商朝(1)政權更迭①建立:約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殷商)。②滅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眾伐紂,商朝滅亡。(2)文化:殷墟遺址;甲骨文——成熟文字;發達的青銅文明。(3)政治統治(4)勢力范圍:東到大海,西及隴山,南跨江漢,北至燕山。2.西周(1)政權更迭(2)政治統治3.商周時期的經濟總體特征 奴隸制社會經濟發展并走向繁榮農業 地位 是主要生產部門工具 以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為主,青銅農具極少土地制度 實行奴隸主土地國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手工業 青銅鑄造是主要部門,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認識 井田制是經濟基礎,其興衰決定了宗法分封制的發展狀況圖解歷史 西周三大政治制度透析教材·歷史解釋商周時期“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但教材中卻提到“商和西周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經濟發展并走向繁榮的時期”。這是否自相矛盾?請說明理由。提示 不矛盾。理由:商周時期農業生產工具雖較為落后,但隨著人口的繁殖,人們以氏族血緣關系為紐帶開展集體勞作,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進而推動商周時期奴隸制社會經濟的發展。易錯辨析1.商朝推行內外服制、宗法制與禮樂制。( × )2.西周宗法制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 √ )3.商周時期,中國進入青銅時代。( × )主題一 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起源學習情境——探究中華文明的起源中國原始文化星羅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經歷了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某興趣小組圍繞“中華文明起源”開展研究性學習。步驟一 收集史料材料一 圖一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圖二 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的祭壇、積石冢(1)圖一說明中華文化( )A.起源具有多元一體特點B.各區域間相對孤立C.發展趨向分散化D.擅長吸納外來文化(2)紅山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出土了玉器、祭壇和神廟B.位于黃河流域C.尚未出現貧富分化D.早期國家產生答案 (1)A (2)A步驟二 史料互證材料二 位于遼寧建平的牛河梁遺址群,其第一地點是由9座臺基構成的大型臺基建筑群。方圓50平方千米的范圍內,遍布祭壇和積石冢。牛河梁遺址群中的高等級墓葬中幾乎只隨葬玉器,種類包括豬龍形器、勾云形器、斜口筒形器、鳥、昆蟲、玉人等,均具有宗教內涵。墓主人明顯屬于掌握宗教權力的特殊階層。——摘編自李新偉《在追溯中華文脈中讀懂“文明中國”》等(3)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距今約6 000—5 000年前,我國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的雛形”這一結論進行論證說明。答案 通過“墓主人明顯屬于掌握宗教權力的特殊階層”可以看出階級分化日益明顯,出現權貴階層;出土大量具有宗教內涵的玉器,說明隨著手工業發展,社會分工出現,并有了宗教文化系統和禮儀規范;“9座臺基構成的大型臺基建筑群”說明當時社會不僅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實力,而且墓主人已具備號召和社會動員組織能力,即具備行政管理能力。史料史證——考古材料和傳世文獻的價值素養要求 解讀認識不同類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價值 (1)考古材料:不僅包括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銅器,還包括史前文化遺址及其出土的代表性器物,它們都是所處時代的物質遺存,甲骨文、青銅器銘文更是以文字形式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活動和思想,對了解其所處時代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2)傳世文獻:反映上古歷史的傳世文獻,能使人們了解上古歷史的風貌,但是傳世文獻大都是后人的追述和概括,史料價值不免要打折扣,使用時要與考古材料相互印證史料互證 在充分尊重傳世文獻歷史價值的基礎上,通過考古材料對傳世文獻進行核對、校正,揚長避短,兩者互為補益主題二 家國一體——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學術情境——探究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夏、商、西周在戰國秦漢時期被合稱為“三代”,以下是夏商周研究的部分成果。夏殷之禮(夏商)材料一 關于啟的繼位,古書中有不同記載。《史記·夏本紀》 益(禹晚年培養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戰國策·燕策一》 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材料二 下圖為殷墟出土刻有文字的龜甲。(1)據材料一兩則史料可得出的共同結論是( )A.益禪讓王位于啟 B.啟武力奪取王位C.啟繼承了王位 D.禹禪讓王位于啟(2)嘗試對材料二中的文物進行介紹。答案 (1)C(2)材料二所示的文物是殷墟出土的商朝時期的龜甲。龜甲上刻有商人占卜的記錄文字,稱甲骨文,說明商朝彌漫著神權色彩,體現了王權與神權的結合;此外,甲骨文是目前我國已知最早的成熟漢字,可用于研究文字的產生與演變。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可見,圖示龜甲作為實物史料、一手史料,對研究歷史學、文字學、考古學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周命維新(西周)材料三 何尊(如下圖)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時的青銅器,內底鑄銘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滅商后決定建(東)都于天下的中心(雒邑),“余其宅茲中國”(我且安頓在這個稱為中國的地方)。這是目前所見“中國”一詞最早的實物見證。(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的內涵及其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及其特點。答案 內涵:①王室所在地;②洛陽及京畿地區;③“天下中心”;④相對西周四夷而言。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特點:等級森嚴;以血緣倫理為依據。歷史解釋——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1.(據教材內容改編)云南是世界人類起源地之一。1965年5月研究人員在云南省元謀縣發掘出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門齒化石,這可以作為研究元謀人的( )A.文字史料 B.實物史料C.口碑史料 D.影像史料答案 B2.(2024·北京學業水平考試)下圖為良渚古城遺址平面示意圖。考古工作者發現良渚古城有宮殿區、內城和外城,內城中有倉儲區和作坊區,貴族墓地出土了透雕玉冠狀器、龍首鐲等高等級玉器。上述考古發現可以證明良渚文化( )A.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B.出現了高度成熟的文字C.青銅鑄造技術最為發達D.中央集權國家已經建立答案 A解析 據題干可知,良渚文化已出現階級分化,社會組織復雜,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A項正確;這一時期還未出現成熟的文字,排除B項;良渚文化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主要的生產生活工具是石器,排除C項;秦朝時,中央集權國家建立,排除D項。3.(2024·湖北部分高中聯盟高一期中)下圖是堯到啟時期的政治體制示意圖。當時政治體制變革的主要原因是( )禪讓制:推舉、才德公天下世襲制:相傳、血緣家天下A.禪讓制存在明顯弊端B.夏王朝的建立C.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D.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答案 C解析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私有制的逐漸確立,社會結構和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導致了政治體制從基于才德的禪讓制向基于血緣的世襲制轉變,故選C項,排除A項;夏王朝的建立與世襲制取代禪讓制無必然關聯,排除B項;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是禪讓制轉變為世襲制的結果而非原因,排除D項。4.(據教材地圖改編)下圖是西周分封示意圖。據此圖可知( )A.分封的主體是同姓親族B.諸侯國集中于黃河流域C.其中周是最大的諸侯國D.犬戎生活在黃河中下游答案 B解析 西周都城在鎬京,為拱衛王室,在都城周邊分封諸侯,主要沿黃河流域分布,故選B項;材料僅涉及諸侯國的分布情況,沒有明確分封的具體對象,排除A項;周是王室而非諸侯,排除C項;犬戎位于黃河中上游而非中下游,排除D項。5.(據教材“歷史縱橫”改編)《周禮·地官·質人》記載:質人負責市場里貨物、奴婢、牛馬、兵器、奇珍異寶的買賣,成交后開發票(質劑),作為憑證。西周曶鼎銘文也記載道:“我既賣(贖)女(汝)五夫,效父用匹馬、束絲。”(五名奴隸的價格值一匹馬加一束絲)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商品經濟較發達 B.市場秩序井然有序C.奴隸制國家出現 D.奴隸地位十分低下答案 D解析 材料反映了西周時期奴隸買賣的相關史實,反映出當時奴隸地位低下,D項正確;商品經濟較發達、市場秩序井然有序的說法既不符合題干主旨,也不符合史實,排除A、B項;夏朝時期,奴隸制國家出現,排除C項。知識體系 學科術語1.中國原始社會先后經歷了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兩個時代,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特點。 2.青銅金屬器具的使用、貧富分化及階級的產生、文字的成熟、城市的出現和禮制的初步形成是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突出標志。 3.商朝的國家管理實行內外服制度,擴大了商朝的政治勢力與文化影響。 4.西周通過分封制、宗法制及禮樂制確立起政權與族權相結合的“家國一體”的早期社會等級結構。 5.商和西周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經濟發展并走向繁榮的時期。課時精練[分值:57分]1.(2024·高郵高一期中)1987年,北京人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會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B.會使用火和打制石器C.是我國目前確認的最早古人類D.會制造工具和種植水稻答案 B解析 北京人用石塊等制作各類工具,學會使用天然火,故選B項;北京人處于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人們大量使用陶器,排除A項;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排除C項;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種植水稻,排除D項。2.(據教材內容改編)如圖是陜西西安臨潼姜寨聚落遺址建筑分布圖,該聚落遺址是由五個大家族組成的一個氏族公社,考古發現該聚落各個墓葬的隨葬品不多且差別不大。這反映了( )A.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面貌B.母系氏族公社的生產力水平狀況C.中華文明即將邁入階級社會門檻D.中國大地上出現國家的初始形態答案 B解析 姜寨聚落是黃河中游地區仰韶文化聚落形態的典型代表,其公共墓地隨葬品不多,差別也不大,反映了其尚未產生貧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狀況,并未邁入階級社會門檻,故選B項,排除A、C項;龍山文化時代,階級階層分化比較明顯,有專家認為其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排除D項。3.(2024·懷化高一期中)鳳凰是中國先民崇拜的祥獸之一,在距今7 400-5 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湖南懷化高廟遺址、遼寧遼河流域牛河梁遺址等,都出土了刻畫有本地特色的鳳凰圖案或者鳳凰樣式的文物。此現象說明( )A.中華早期文明多元一體B.民族相互交融趨勢形成C.中華遠古文化輝煌燦爛D.華夏認同觀念開始出現答案 A解析 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湖南懷化高廟遺址、遼寧遼河流域牛河梁遺址等都出土了刻畫有本地特色的鳳凰圖案或者鳳凰樣式的文物,說明中華早期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的特點,故選A項;當時中國民族相互交融趨勢尚未出現,排除B項;題干只涉及多地出土了帶有鳳凰圖案的文物,并不能代表當時文化輝煌燦爛,排除C項;華夏認同觀念開始出現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排除D項。4.(2024·天津河西區高一期中)距今約4 000年的陶寺遺址中,宮城內有多處大型夯土建筑基礎,8座大型墓發現隨葬品200多件,眾多的小型墓幾乎沒有隨葬品,二者差異巨大。由此可以推斷當時( )A.長江流域最早進入文明社會B.出現私有制和階級分化C.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誕生D.處于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答案 B解析 位于黃河流域的山西陶寺遺址,處于父系氏族社會時期,此時私有制已經產生,且出現了階級分化現象,故選B項,排除A、D項;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是禹建立的夏朝,排除C項。5. (2024·浙江六校聯盟高一上期中)2023年9月,中國考古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多件出土自洛陽的文物驚艷亮相。其中,有“超級國寶”之譽的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首次向公眾開放,引來眾多游客駐足欣賞。二里頭文化遺址“綠松石龍形器”( )綠松石龍形器(局部)A.反映了戎狄蠻夷華夏認同觀念B.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歷史遺存C.證實了國家管理實行內外服制D.反映了統一封建制國家的存在答案 B解析 “綠松石龍形器”作為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典型文物,對于研究夏文化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故選B項;戎狄蠻夷華夏認同觀念出現在春秋時期,排除A項;內外服制是商朝的政治制度,排除C項;此時處于奴隸社會,而非封建社會,排除D項。6.據《殷墟文字丙編》第369片記載,雀(殷的附屬方國)進貢龜甲二百五十。這可以用來研究( )A.夏朝經濟 B.商朝政治C.西周文化 D.戰國軍事答案 B解析 據材料“雀(殷的附屬方國)進貢龜甲二百五十”,結合所學可知,商朝實行內外服制度,對附屬國進行間接統治,因此,該材料可以用來研究商朝的政治制度,故選B項,排除A、C、D項。7.(2025·重慶高一月考)為維護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的矛盾,西周實行了以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這一制度是( )A.禪讓制 B.宗法制C.世襲制 D.郡縣制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可知,這一制度是宗法制,宗法制是王族貴族按血緣關系分配國家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故選B項;禪讓制實行于原始社會時期,排除A項;世襲制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郡縣制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秦朝正式在全國推行,排除D項。8.(據教材“歷史縱橫”改編)《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材料體現了( )A.井田制 B.內外服制C.分封制 D.禪讓制答案 C解析 據材料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從上至下的森嚴等級秩序,故選C項,排除B、D項;井田制是奴隸主土地國有制,排除A項。9.(2024·云南鎮康一中高一月考)古代的棺,指盛放死者的木制葬具;槨,指套在棺外的木制封閉式結構。《莊子·雜篇》記載:“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與材料描寫的制度相符合的是( )A.分封制 B.井田制C.宗法制 D.禮樂制答案 D解析 材料所述為貴族在去世后有關喪葬用具的等級規定,棺槨的不同層數對應不同等級的人,正是禮樂制在喪葬方面的體現,故選D項;分封制與棺槨的等級規定無關,排除A項;井田制是一種土地制度,排除B項;宗法制是按照血緣關系來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制度,排除C項。10.(2024·宿州高一期中)西周時期,土地被縱橫交錯的路和渠道分割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得名“井田”。這些井田歸周王所有,分配給貴族和庶民使用。領主不能買賣或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貢賦,他們強迫庶民集體耕種井田,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由此可知,西周的井田制( )A.國家稅收得到有效保障B.推動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的發展C.土地屬于封建地主私有D.是一種和分封制相結合的土地國有制度答案 D解析 據材料可知,井田制是一種和分封制相結合的土地國有制度,故選D項;“有效保障”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小農經濟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排除B項;西周領主屬于奴隸主,并非封建地主,且西周實行土地國有,排除C項。11.(2024·河南天一大聯考高一期中)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考古工作者發現仰韶文化時期陶質尖底瓶殘留物中有谷物發酵酒和曲酒,而仰韶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時期的人骨土樣樣品有絲綢殘留的信息。由此可推知( )A.氏族社會出現了貧富分化B.仰韶遺址具備國家初始形態C.原始手工業逐步發展起來D.中華文明從多元走向了一體答案 C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釀酒和織絲是手工業活動,材料表明原始社會中物質生產水平的提升和手工業的逐步發展,故選C項;材料中沒有體現貧富分化與國家初始形態,排除A、B項;材料僅反映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出土的文物信息,不能體現中華文明走向一體,排除D項。12.(2024·濰坊高一期中)如圖為早期中國都邑遺址分布圖。據此可知,早期中國( )A.南北經濟聯系加強 B.國家結構較為完備C.中原處于核心地位 D.華夏認同觀念產生答案 C解析 早期中國都邑遺址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這說明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呈現出中原核心的特征,但并未說明長江流域文化遺址和黃河流域文化遺址經濟聯系加強,故選C項,排除A項;早期中國都邑遺址處于原始社會時期,國家結構尚未形成,排除B項;華夏認同觀念產生于春秋時期,排除D項。13.(據教材“歷史縱橫”改編)夏朝歷法《夏小正》經文只有463字,按一年12個月分別記載物候、氣象、天象和重要政事,主要是有關生產的農耕、蠶桑、養馬等。這反映出《夏小正》( )A.是小農經濟發展的產物B.包含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C.形成了完整的歷法體系D.匯集了貴族階層的生活意趣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可知,夏朝歷法《夏小正》分別記載物候、氣象、天象和重要政事,主要是有關生產的農耕、蠶桑、養馬等,說明《夏小正》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但不能表明其已形成完整的歷法體系,故選B項,排除C項;小農經濟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排除A項;農耕、蠶桑、養馬等是勞動人民的工作,排除D項。14.(2023·福建卷,1)商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帶著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所到之處,當地部族向其納貢,獲得賞賜,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隊伍。這種巡行( )A.擴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圍B.形成了部族之間的血緣認同C.宣示了商王的統治權力D.加強了內服外服的商業聯系答案 C解析 商王巡行地方時,當地部族向其納貢,獲得商王賞賜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隊伍,表示自己服從商王的統治,這宣示了商王的統治權力,故選C項;上述巡行并未擴大商朝的疆域范圍,這是一種政治聯系,而不是商業聯系,排除A、D項;商王巡行的部族與自己不屬于同一部族,沒有血緣關系,排除B項。15.(2024·湖南卷,1)西周時期,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甚至能夠影響國君廢立,但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更換國君不過是更換宗主。這說明西周( )A.軍國大事取決于國人B.血緣政治色彩濃厚C.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D.宗法制度遭到破壞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可知,西周時期,國君可能因國人的意見而被更換,但新立的國君依然是基于血緣關系的繼承,說明血緣政治色彩濃厚,B項正確;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說明國人可以影響軍國大事的決策,但“取決于”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體現王權與神權的關系,排除C項;國人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說明宗法制度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并未遭到破壞,排除D項。16.(2025·山西名校高一月考)(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器、陶器、玉器等文物。在這些文物當中,部分青銅器的造型與紋飾一方面具備中原地區夏文化的鮮明特點,另一方面又吸納了周邊地區民族文化的元素。比如,有一類青銅鼎鼎足的造型與中原地區傳統青銅鼎的鼎足存在差異,更趨近于南方民族地區的風格。——摘編自孫淼《夏商史稿》材料二 在河北藁城的臺西商代遺址中,出土了許多精美的文物。其中,一些絲織品和漆器的制作工藝以及紋飾風格與北方草原民族的同類物品有著相似之處。經考證,這些物品極有可能是通過貿易或者文化交流等方式傳入中原地區的。——摘編自許宏《“連續”中的“斷裂”——關于中國文明與早期國家形成過程的思考》(1)根據材料一、二,歸納夏商時期中華文明發展呈現出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特點形成的政治因素。(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民族關系與文明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6分)答案 (1)特點:交融性;多元性;開放性;創新性。(答出兩點即可,2分)政治因素: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夏、商王朝政治勢力的拓展。(4分)(2)民族關系的發展使不同地區的文明相互交流與互鑒,從而豐富了文明的內涵,促進了文明的發展;文明的發展增進了民族間的了解和認同,有助于構建和諧的民族關系。(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單元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docx 第一單元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