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第4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滅亡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2024統編教材)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學習目標1.說出安史之亂的背景、時間、經過,認識到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2.復述黃巢起義的背景、過程、影響,深入探究唐朝滅亡的原因。3.概括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情況,明確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一.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史思明原因(概括)(1)內憂外患:開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樂,任人唯親,朝政日益腐敗。社會矛盾尖銳,邊疆形勢緊張。(2)外重內輕:節度使勢力膨脹,中央與地方的力量失去平衡。(3)節度使重兵在握:安祿山兼任三個邊地的節度使,擔負東北地區防御重任,逐漸擴張勢力。嚴重的統治危機安祿山材料一:唐玄宗寵信楊貴妃,從此荒廢朝政。(唐玄宗)把朝政交給奸相李林甫,還提拔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擔任宰相。他們把持朝政,營私舞弊,排斥賢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敗。材料三:從713—755年,唐對吐蕃用兵26次,對突厥用兵12次,對契丹用兵9次,對南詔用兵6次,……在這些戰役中,唐朝軍隊是經常吃敗仗的……唐朝的邊境局勢是烽火不斷,戰火綿連。 ——李飛《安史之亂背景分析》材料二:朱門(代指權貴)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作于755年)材料一、二:唐玄宗后期朝政腐敗,奢侈之風日盛。材料三:連年的戰爭使民眾不堪重負,社會矛盾日趨尖銳,邊疆形勢愈為緊張結合材料,進一步理解安史之亂的原因結合材料,進一步理解安史之亂的原因材料四:開元以來,在邊防普遍設立節度使制度“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 ——《新唐書》材料五:天寶元年(742年),邊鎮軍不斷增加,達到四十九萬人,占全國總兵數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西北邊境,僅安祿山所掌范陽等三鎮即達十五萬。中央與地方力量對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攻占東都洛陽、攻下潼關,逼近長安756年安祿山稱帝,建立燕政權。756年,唐玄宗與陳玄禮率一部份禁軍南逃入川(成都),途經馬嵬驛時士兵嘩變,楊貴妃被賜死。(馬嵬坡wéi之變)763年安史之亂平息太子李亨北上靈武,被擁立為帝唐肅宗。755年,安祿山和部下史思明發動叛亂,“安史之亂”爆發。安史之亂的過程結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亂的影響。材料一:安、史亂天下,至肅宗大難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護養孽萌,以成禍根。亂人乘之……效戰國……訖唐亡百余年,卒不為王土。——《新唐書·藩鎮魏博列傳》 1.唐朝國勢從此由盛轉衰;材料二:安史之亂前,全國戶數890多萬,亂后僅剩190多萬。北方黃河流域所受破壞最重,“北自覃(tán)懷,經于相土,人煙斷絕,千里蕭條”。——《舊唐書》卷一二〇《郭子儀傳》2.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損失嚴重。結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亂的影響。3.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節度使權勢加大,地方逐漸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結合材料,分析安史之亂的影響。唐初,為了加強邊防,在邊地設置大都督。 唐高宗時,都督“帶使持節”,直接代表皇帝,故稱“節度使”。 710年,唐睿宗正式設節度使。 唐玄宗時,邊境設置10個節度使。他們不僅是軍事長官,還掌握政治、財政大權。節度使雖接受唐政府詔令,但已逐漸形成獨立于中央政權之外的割據勢力。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于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1、人民流離失所2、生產遭到破壞3、社會凋敝想想,這場戰亂給人民造成了什么樣的災難?唐朝由盛轉衰百姓背景中央地方統治腐朽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兼并戰爭賦役繁重生活困苦連年災荒農民起義874 年,王仙芝在今河南起義二.黃巢起義地方唐朝后期政治藩鎮割據兼并戰爭中央宦官專權統治腐朽百姓生活賦役繁重生活困苦連年災荒農民起義(黃巢起義)二.黃巢起義背景(導圖呈現)黃巢起義(對唐朝的致命一擊)黃巢出身鹽商家庭,善于騎射,粗通筆墨,少有詩才,黃巢五歲時候便可對詩,但成年后卻屢試不第。不第后賦菊 黃巢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時間:領袖:過程:唐朝后期黃巢875年起兵反唐擁兵北伐(65萬)881年稱帝長安(大齊)883年敗亡農民起義性質:影響:朱溫與其他藩鎮聯合鎮壓了黃巢起義,陸續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據勢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滅亡。起義的結果朱溫的傳奇人生后梁建立參加起義軍875年同州防御使882年投降唐軍882年篡位建后梁907年三、五代十國的更迭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北方黃河流域南方地區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吳、南唐、吳越、前蜀、后蜀、楚、閩、南漢、南平、北漢(北方)巧助記五代有更替梁唐晉漢周,前邊都有后。十國分南北前后蜀,南北漢。南唐南平曾為伴。吳越吳閩楚十國,割據混戰天下亂。后梁帝國 朱溫 梁王.宣武節度使后唐帝國 李存勖 晉王.河東節度使后晉帝國 石敬瑭 河東節度使后漢帝國 劉知遠 北平王.河東節度使后周帝國 郭威 鄴都留守五代十國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根據材料,概括五代十國的特點和實質政權 開國君主 即位前官職后梁 朱溫 宣武節度使后唐 李克用 行營節度使后晉 石敬瑭 河東節度使后漢 劉知遠 河東節度使吳 楊行密 淮南節度使閩 王審知 武威節度使南漢 劉隱 靜海軍節度使南平 高季星 荊南節度使特點: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實質: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根據兩幅地圖對比,概括五代十國的時代特征北方:五代相繼建立南方:十國先后并存政權更迭、分立北方: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南方:政局相對穩定,經濟進一步發展五代有更替梁、唐、晉、漢、周,前邊都有后。十國分南北前后蜀,南北漢。南唐南平曾為伴。吳越、吳、閩、楚十國,割據混戰天下亂。記憶我最強周世宗改革后周的第二個皇帝周世宗,即位后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后周強大起來,為此后北宋的統一打下基礎。北宋五代十國影響: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使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后周世宗柴榮改革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修訂法律;經濟上注重發展生產,興修水利,減輕農民負擔;軍事上整編中央禁軍,削弱地方兵權。使后周強大起來,為此后北宋的統一打下了基礎。背景人民渴望統一;本人宏大志向措施影響韓熙載夜宴圖(摹本·局部)五代十國大都靠兵變改朝換代。政權建立后,往往君臣猜忌。皇帝非常害怕武將、權臣奪權。為了避禍,一些權臣故意放縱享樂,以示沒有野心。此局部畫面繪了南唐高官韓熙載開宴行樂、眾人聆聽琵琶彈奏的情形。相關史事 今天的中國仍然存在腐敗問題,結合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的結果,談談你受到的啟示。討論: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要居安思危、防止腐敗、注重民生、協調好中央與地方的平衡在取得成就時,我們要保持戒驕戒躁的恭謹態度;艱苦樸素的作風不能丟;親近賢達,遠離小人;人生應該始終如一地堅守自己的信念本課小結由盛轉衰致命打擊唐朝滅亡統一是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亂亡分檢測提升1.下列關于“安史之亂”的敘述,正確的是( ?。?br/>A.它是唐朝末年的農民大起義B.唐朝從此滅亡C.它反映了唐玄宗后期統治的腐敗D.它是唐朝前期統治階級的紛爭C2.唐朝在8世紀中期走向了衰落,下列哪一事件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A.宦官專政 B.黃巢起義 C. 安史之亂 D.七王之亂C3.藩鎮名義上雖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實則是自己各霸一方,不服從中央的政命,形成了自己的獨立王國,朝廷進一步失去對地方的控制,節度使林立,他們擁兵自雄,互相兼并。藩鎮割據的最嚴重后果是什么( )A.影響中央財政收入 B.危害國家的統一局面C.形成五代十國 D.使得中央政令無法實行B檢測提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