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一、遼和西夏(一)政權更迭政權 遼時間民族建立者都城滅亡于契丹族916-1125耶律阿保機(遼太祖)上京金(一)政權更迭政權 西夏時間民族建立者都城滅亡于1038-1227黨項族李元昊(夏景宗)興慶府蒙古一、遼和西夏(二)政治制度1.遼朝(1)設置南北面官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 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遼史·百官志一》①南面官:②北面官:材料:胡人之官,領番中職事者皆胡服,謂之契丹官,樞密、宰臣則曰北樞密、北宰相。領燕中職事者,雖胡人亦漢服,謂之漢官,執政者則曰南宰相、南樞密。——余靖《武溪集》卷18《契丹官儀》因俗而治根據兩段材料,分析遼朝職官設置的特點。負責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一、遼和西夏問題探究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官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遼史·百官志一》依據材料分析:遼朝職官設置的特點是什么?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藩漢分治,因俗而治契丹之官,領番中職事者皆異服,謂之契丹官,樞密、宰臣則曰北樞密、北宰相。領燕中職事者,雖國人亦漢服,謂之漢官,執政者則曰南宰相、南樞密。——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儀》依據材料描述,體會這一職官特點。從官員服飾的角度反映了“因俗而治”的特征一、遼和西夏皇帝和宮廷依然保持草原習俗,每年隨季節轉換定期遷徙。遷徙中的行營成為國家政治中心。四時捺缽 主要地點 時間 活動內容春捺缽 長春州 魚兒濼 正月上旬 捕鵝、鉤魚夏捺缽 永安山 炭山 四月上旬—— 七月中旬 避暑、議政秋捺缽 慶州伏虎林 七月中旬 入山 射鹿冬捺缽 永州廣平淀 十月以后 避寒、議政、獵虎1.遼朝(2)四時捺缽制一、遼和西夏(二)政治制度材料:自中書令、宰相、樞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漢人為之。——《宋史·夏國傳上》仿建宋制西夏(二)政治制度2.西夏一、遼和西夏五代時期,黑水靺鞨始稱女真遼朝中后期,女真完顏部落壯大1114年,完顏阿骨打反遼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金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滅北宋“又以京師粵在一隅,而方疆廣于萬里,以北則民清而事簡,以南則地遠而事繁,深慮州府申陳,或至半年而往復;閭閻疾苦,何由期月而周知。供饋困于轉輸,使命苦于驛頓,未可時巡于四表,莫如經營于兩都。”——完顏亮會寧府(黑龍江阿城)→燕京(改稱中都)二、金朝入主中原1.金朝的建立(1) 起源:女真族。女真族生活于黑龍江、松花江流域,以農業、狩獵、畜牧為生。(2)建立:1114年,女真族的首領完顏阿骨打舉兵反遼,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皇帝,建立金朝,定都會寧府。(3)對峙:1125年,金滅遼,1127年又滅北宋,與南宋逐漸形成對峙局面。完顏阿骨打其地則至契丹東北隅,土多林末,宜麻谷。以耕為業,不事蠶桑“其人則饑,不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善騎,上下崖壁知飛。濟江不用舟漿,浮馬而渡,精射獵……其俗依山谷而居,聯木為柵,屋高數尺,無瓦,覆以木板,或以將皮,或以草編繆(liǎo)之。墻垣籬壁,率皆以木,門皆東向。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相與寢食起。居其上,謂之炕,以取其暖。——《三朝北盟匯編》二、金朝入主中原(4)遷都:1153年,金遷都燕京(今北京),將燕京改名為中都。探究:金朝的統治者為什么要將都城從上京遷至中都?①統治者自身具有遠大抱負,意圖統一華夏;同時崇尚中原文化,力主漢化改革。②金朝當時統治范圍擴大,上京居東北,不便于統治。③上京地區相較于中都自然環境更惡劣。1.金朝的建立二、金朝入主中原二、金朝入主中原注:上圖為“【歷史地圖】女真的崛起與金滅遼、北宋”截圖觀看“【歷史地圖】女真的崛起與金滅遼、北宋”二、金朝入主中原2.金朝的政治制度——猛安謀克制度猛安者千夫長也,謀克者百夫長也。……以三百戶為謀克,謀克十為猛安。——《金史·兵志》猛安謀克戶南遷后,分散到北中國的廣大土地上與漢人雜處,女真人不事耕稼,往往將土地租給漢人,這就促使封建生產關系在女真人居住區迅速蔓延發展起來。……大量擴地占田,激化了女真與漢族人民的矛盾,又為廣大猛安謀克戶接受漢族文明創造了條件。——摘編自 漆俠《遼宋西夏金代通史·政治軍事卷》二、金朝入主中原金之初年,諸部之民無它徭役,壯者皆兵,平居則聽以佃漁射獵習為勞事,有警則下令部內,及遣使詣諸孛堇征兵,凡步騎之仗糗皆取備焉。其長曰孛堇,行兵則稱曰猛安、謀克,從其多募以為號,猛安者千夫長也,謀克者百夫長也。——《金史·兵制》“大定之治”部落部族組織→軍事組織編制金世宗在完顏亮的統治業已走上窮途末路之際起來收拾殘局,順利取得成功之后,一方面極力貶低完顏亮的歷史地位,另一方面,又在政治上承襲了經完顏亮完善和鞏固起來的中央集權制度,再加上他果斷地停止了侵宋戰爭,所以,金政權得以很快重新穩固起來,社會亦趨向安定。——《遼金西夏史》“小堯舜”二、金朝入主中原3.“大定之治”——從鼎盛到衰落(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猛安謀克又日益腐化,統治逐漸衰落。(1)鼎盛: 12世紀,完顏雍即位,即金世宗。他在位29年采用漢制,興文學,修水利,發展手工業。“躬節儉,崇孝悌,信賞罰,重農桑”,恢復了北方經濟,因此獲得了“北國小堯舜”的美稱。此時金朝也達到了鼎盛時期。因完顏雍年號為“大定”,史稱“大定之治”。二、金朝入主中原3.“大定之治”——從鼎盛到衰落躬節儉,崇孝弟,信賞罰,重農桑,慎守令之選,嚴監察之責……孳孳為治,夜以繼日,可謂得為君之道矣。——《金史·世宗紀》大定之治世宗天資仁厚,善于守成,又躬自儉約以養育士庶,故大定三十年幾致太平。所用多敦樸謹厚之士,故石琚輩為相,不煩擾,不更張,偃息干戈,修崇學校,議者以為有漢文景風。此所以基明昌、承安之盛也。——劉祁二、金朝入主中原(一)蒙古汗國的建立與征戰1.建立:1206年,蒙古部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國“成吉思汗”材料:我們曾擔心會被韃靼人或者其他民族的人所殺戮或終生成為他們的俘虜,或者會遇到饑餓、干渴、寒冷、受虐待和過度的勞累會使我們難以忍受。所有這一切果然大量地降臨到我們頭上,除了死亡和永遠被囚禁之外,甚至比我們所想象的還有過之而無不及!——[意大利]柏朗·嘉賓《蒙古行紀》2.征戰:(1)先后滅掉西遼、西夏、金朝,收服吐蕃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權。(2)遠征到中亞、西亞、東歐地區大海一樣寬廣、偉大三、元朝的統治(二)元朝建立與統一1.建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四大汗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過零丁洋》2.統一:(1)1276年,元軍占領南宋都城臨安(2)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域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三、元朝的統治(三)元朝鞏固政權的措施1、驛站制度(1)修驛道: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驛道。(2)建驛站:為公差人員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務,并運輸官府物資(3)設急遞鋪:傳遞公文意義:①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②促進交通運輸的發展③推動經濟文化的交流三、元朝的統治(三)元朝鞏固政權的措施2、地方管理——行省制度皇帝中央地方中書省行中書省宰相機構委派官員代表中書省處理地方事務(1)構成三、元朝的統治2、地方管理——行省制度(2)創新之處:材料:元朝同宋一樣,把地方分成路、府、州、縣,而實際上元代的地方政權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書省管理。行省長官是中央官而親自降臨到地方。......所以行中書省正名定義,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動的中央政府。——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3)行省性質:雙重性: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又是中央派出機構派中央官擔任行省長官(4)特點:①轄區廣闊②地方有適度的權力,但是受到中央的節制③打破“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錯”政區劃分方式吸取了漢唐以來地方割據勢力據險對抗中央政府這一教訓材料:決大獄,質疑事……皆中書報可而后行。 ——《元史·百官志七》(三)元朝鞏固政權的措施三、元朝的統治2、地方管理——行省制度(5)意義:①軍政大權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②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③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④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三)元朝鞏固政權的措施三、元朝的統治西周、春秋戰國、秦、西漢初年、東漢、唐、宋、元時期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治理措施?西周:分封制春秋戰國:縣制秦:郡縣制西漢初年:郡國并行制東漢:州郡縣三級制唐:設節度使宋:設知州、設轉運司、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中央、更戍法元:行省制談談對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變的發展趨勢①總體上中央集權不斷加強②在繼承中不斷發展與創新3、邊疆管理(1)吐蕃:宣政院(2)西域: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3)臺灣:澎湖巡檢司宣政院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澎湖巡檢司西藏地區和臺灣開始歸屬中央政權的管理材料: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元史·地理志》(三)元朝鞏固政權的措施三、元朝的統治4、民族政策——四等人制(1)目的:保障蒙古貴族的統治利益(2)特點:濃厚民族差別對待、民族壓迫色彩與急速民族融合并存。(3)評價:民族矛盾更加尖銳,但民族間的交融也得到進一步發展等級 名稱 民族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兒、回回等第三等 漢人 北方漢族,包括已經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統治區的居民(處于不平等地位)遼——南北面官金——猛安謀克元——四等人制體現了民族發展水平的差異(三)元朝鞏固政權的措施三、元朝的統治(四)元朝的衰亡1.衰落:隨著時間推移,民族矛盾逐漸減弱,社會貧富差距帶來的階級矛盾卻日益嚴重。2.滅亡: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率領軍隊攻占元大都,元朝滅亡,以宮廷貴族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農民起義爆發三、元朝的統治【合作探究】請你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談一談元朝對中國歷史的貢獻。(1)經濟上,大體以農業為主,整體生產力雖不如宋朝,但是在生產技術、墾田面積、糧食產量、水利建設和棉花廣泛種植方面還是取得了較大的發展。(2)政治上,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的政權分立和割據局面,出現了空前的統一。基本上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版圖,而且疆域之大,也是以前歷朝不可比擬的。(3)文化上,采用相對寬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并鼓勵國內各民族進行文化交流和融合。(4)對外關系:持開放政策,促進了中外貿易的發展,加強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三、元朝的統治中國是在邊疆民族不斷融入的過程中如滾雪球般逐漸形成的。中國不是單一民族的國家,而是在相互包容的、共同的文化根基上形成的文化認同意義上的國家,有了中華民族的概念才會有完整意義的中國。——魏堅在“厚植文化傳承發展之根: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