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福建卷歷史高考真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青銅器在西周時期用于貴族間維系血緣關系。東周時期,常有貴族為異性制作青銅器的。這一變化反映出東周時期( )A. 青銅技術的進步 B. 統治范圍的擴大 C. 天子權威的削弱 D. 禮樂制度的崩潰2. 東漢時期鳩杖體現政府對老年人的優撫。下圖為東漢時期的墓葬壁畫,其中繪有一人(老人)彎腰(手持鳩杖)的情景。這說明當時( )A. 民眾認同社會教化 B. 黃老無為思想影響民間習俗C. 政府重視社會救濟 D. 儒家思想對喪葬儀式滲透3. 北魏孝文帝設二職(胡漢分治)負責信息的傳遞收集。遷都后,取消二職,設中書、門下機構 “代替其原有職能”。這一情況的出現主要是由于( )A. 加強皇權專制需要 B. 權力制衡的意圖 C. 鮮卑主體意識的增強 D. 大一統的政治觀念4. 唐代常有財政復合單位記錄,如:每歲錢粟絹綿布,約得五千三百二十余萬端匹屯貫石,到了宋代,使用復合單位記錄賦稅的現象減少;特別是南宋時期,財政貨幣化程度加強。這一變化主要緣于( )A. 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B. 財政收入來源擴大 C. 農民稅收負擔減輕 D. 紙幣流通范圍拓展5. 晚明時期,南方地區大量出刊茶書,內容也更為豐富,涵蓋茶樹繁殖、茶園管理、制茶技術、品茶茶具、茶館等。據此推知,這一現象反映了當時( )A. 市井生活的多元需求 B. 茶葉市場的繁榮發展 C. 文化傳播的民間驅動 D. 印刷技術的顯著進步6. 乾隆時期,在平定準噶爾叛亂及大小和卓之亂的背景下,清政府組織編撰了西北邊疆方志,即《西域圖志》,全名《欽定皇輿西域圖志》,系統調查并記錄了西域地區的地理、民族、物產及軍事要塞等信息。據此推知,這一舉措反映出( )A. 統籌軍事資源 B. 注重邊疆治理 C. 服務國家戰略 D. 鞏固中央集權7.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清廷召集江寧將軍和兩江總督 “重振江南地區秩序”。兩江總督和江寧將軍都派人到京城各部咨抄底案、清廷諭令戶、兵、工三部將江寧旗營歷辦冊案,趕緊照錄 “上交朝廷” 。這一舉措旨在( )A. 重建地方行政體系 B. 增強抵御外敵能力 C. 鞏固中央集權權威 D. 恢復政府統治秩序8. 1880 年天津水師學堂設立,有 “開北方風氣之先,立中國兵船之本” ,其很快引起各國政府的關注。英美駐華領事向本國政府報告了天津水師學堂學生的選拔、課程訓練以及成績情況。據此推知,西方列強( )A. 介入晚清軍事改革 B. 積極維護在華利益 C. 關注中國新式教育 D. 注重收集中國信息9. 下圖為20世紀20—30年代(1927—1936年)中國銀進出口量的統計變化圖。這反映了當時( )A. 延緩經濟危機的影響 B. 金本位制的放棄C. 白銀外流金融動蕩 D. 法幣政策的出臺10. 抗戰時期,根據地物價上漲、人口減少,民眾生活困難。根據地鼓勵民眾破壞日軍鐵軌等設施,并高價進行收購。這( )A. 保障了根據地的生產 B. 解決了民眾困難狀況 C. 破壞了以戰養戰政策 D. 擴大了中共的影響力11.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 “連路都沒有”;1965年后,西藏不僅修建了新的公路,擁有了柏油路,同時還大量建設了文化館、電影院等眾多基礎配套設施。這主要得益于( )A. 建立西藏民族區域自治 B. 西藏地區人口數量增多C. 基礎設施建設技術進步 D. 民族團結互助事業發展12. 某學者研究某一文明時說道:公元前 2 千紀早期,該地以牛為主,其次是羊和馬;到公元前 2 千紀晚期,牛的數量下降,羊、馬和御馬工具增多。這說明了該文明( )A. 游牧經濟發展 B. 定居人數顯著增加 C. 早期國家形成 D. 農耕經濟占據主導13. 1066 年,英國國王愛德華去世。諾曼征服后,國王逐漸被神圣化。1161 年,在英王和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共同助推下冊封愛德華 “圣徒”。這反映了當時( )A. 教權王權的相互利用 B. 教會派系之間的斗爭 C. 專制王權的形成過程 D. 民族獨立教會的形成14. 1613 年,日本仙臺大名伊達政宗派使團前往西班牙,希望與西班牙建立貿易關系。伊達政宗并承諾愿意幫助西班牙抵制荷蘭與英國。這反映了當時( )A. 西班牙在亞洲勢力消長 B. 天皇具有象征權力C. 大名與幕府之間的矛盾 D. 英荷利益日趨相同15. 圖表為近代以來不同時期印度作品。這反映了( )時間階段 作品名 作品簡介 書寫語言殖民時期 (1850-1910) 《瓊基拉的托缽僧》 亨利·代羅茲奧作,揭露婆羅門寡婦的悲慘命運,批判種姓制度。 英語《覺醒》 帕德馬納班·薩斯特里用梵語寫的社會改革劇,呼吁女性教育 梵語民族獨立 運動時期 《苦力》 穆爾克·安納德作,展現殖民統治下勞工的剝削,推動進步作家協會反帝斗爭。 英語(1910-1947) 《可番布》 普列姆昌德短篇經典,懶漢父子挪用妻子裹尸布買酒,諷刺底層麻木與女性苦難。 印地語獨立初期 《向導》 拉·克·納拉揚以南印虛構小鎮為背景,通過騙子變'圣人'的荒誕諷刺社會。 英語(1947-1980) 《饑餓》 巴巴尼·巴達查里雅描寫獨立后饑荒問題,批判新政府治理失效。當代 《午夜的孩子》 薩爾曼·拉什迪魔幻現實主義巨著,以兒童異能隱喻印巴分治創傷,獲布克獎。(1980至今) 《白虎》 阿維德·阿迪加以仆人弒主逆襲故事,揭露全球化中印度貧富撕裂。A. 殖民統治下文化轉型的復雜性 B. 奠定多民族多語言格局C. 歷史書寫中民族意識的形成 D. 民族語言轉變為英語16. 20世紀時歐美棉紡織廠繁榮發展,而到了21世紀初卻轉移到亞洲,原來的這些工廠則轉變成了博物館。這反映出( )A. 文物保護促進產業轉移 B. 經濟全球化促進新國際分工C. 產業升級推動全球生產鏈重組 D. 美國發展轉向第三產業主導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題8分,18題8分,19題24分,20題12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國成立后外交官的選拔主要來自軍隊,其嚴格的紀律、組織要求成為當時錄用參考標準。改革開放后,選官方式發生轉變,即主要從高校選拔相關人才,其對專業化能力的要求愈發凸顯,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后,伴隨國家公務員制度的建立,引入相關考試制度,從更廣泛的高校中選拔人才。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改革開放后外交官選拔標準變化的歷史背景,并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外交官選拔錄用的經驗。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流士:“在我到來之前,沒有人敢反抗,我找來了6位波斯人一起發起反抗,該地區本是我族之地、王權至上,以我親手殺死了高墨達和他的追隨者,神佑我成為了國王,奪回了王國為終。”—— 據記錄大流士功績的崖刻《貝希斯吞銘文》材料二 波斯貴族歐塔涅斯的女兒是岡比西斯的王妃,她發現新皇帝(高墨達)沒有耳朵,歐塔涅斯由此斷定新皇帝是曾被割耳的僧侶高墨達。歐塔涅斯找來了2位波斯人,這2位波斯人再分別找來了他們最信任的人,最終共有6位波斯人,他們決定發動政變。這6位波斯人決定讓大流士加入政變,在叛亂平定后,6位波斯人決定推選大流士成為國王。—— 據《希羅多德歷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兩則材料的不同之處。(2)根據材料,通過兩則材料的相同之處,對 “高墨達政變” 進行探究。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古埃及象形文字因文明中斷而長期湮沒。18世紀末,隨拿破侖軍隊入侵埃及的學者發現羅塞塔石碑,為破譯提供關鍵實物。此后瑞典、法國、英國等多國學者通過符號分類、對照釋讀等方法協作研究,歷時二十余年最終由商博良基本破譯。——據劉文鵬《古代埃及史》整理材料二 1899年,王懿榮辨識中藥"龍骨"上的刻痕為商代文字,甲骨文重見天日。羅振玉考訂其出土地為殷墟,王國維以甲骨證史補史。1928年起,中央研究院對殷墟開展系統發掘,出土大量有地層記錄的甲骨,結合乾嘉學派考據傳統,推動甲骨學成為國際顯學。——據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埃及文明中象形文字解析的背景和特點,并分析其積極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甲骨文研究的歷史條件。(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漢字對中華文明的意義。20.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為慶祝中法建交 60 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在中國國家文物局與法國文化部指導下,“中國 唐——一個多元開放的朝代(7 至 10 世紀)” 展在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行。展覽以中國歷史上疆域遼闊、政治開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多元交融著稱的唐代為主題,分為 “走近大唐”“長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樂居長安”“海納百川”“文人世界”“技臻于美”“大唐絲路”“揚帆出海,聯通世界” 八個單元,展現大唐璀璨文明成果及其深遠的歷史影響,為法國觀眾獻上來自大唐盛世的文化與美學盛宴。參照該博物館的策展思路,任選一個或多個朝代,自擬主題,進行單元設計并說明設計理由。(要求:明確主題,至少有三個單元設計;觀點明確,史論結合,不得照抄材料。)參考答案1-5:DAADB 6-10:CDCCC 11-15:DAACA 16.B17. 背景:對專業性人才的需求增強;公務員制度建立;高校教育的發展。經驗:因形式發生變化;重視專業性;選拔的制度逐漸完善。18. (1)主導者不同:材料一認為是大流士組織人員進行了反抗;材料二認為是貴族歐塔涅斯組織人員進行反抗,大流士是后來才加入的。細節不同:材料一認為大流士“親手殺高墨達”,材料二是歐塔涅斯發現破綻,最終推選大流士。(2)相同點:均提到“高墨達政變”,有6位波斯人參與行動,最終大流士成為國王。不同來源史料對同一事件記錄有差異,需辨析立場,綜合考證還原史實。19. (1)背景:拿破侖入侵埃及(1798年),隨行學者發現羅塞塔石碑,殖民活動提供契機;歐洲東方學興起,多國學者參與破譯工作,學術研究奠定基礎;羅塞塔石碑提供希臘文、世俗體與象形文三體對照文本,關鍵文物支撐研究。特點:國際協作性:瑞典、法國、英國等多國學者共同參與破譯;方法創新性:采用對照釋讀法(如商博良通過人名符號破解音值)、符號系統分類考釋;過程長期性:從石碑發現(1799年)到基本破譯(1822年)歷時二十余年。積極意義:破解文字使埃及歷史擺脫傳說迷霧,重建古埃及文明,奠定埃及學基石;創立死文字破譯方法論,推動語言學革命;打破文明偏見,揭示非洲大陸原生文明高度,沖擊歐洲中心史觀。(2)實物遺存發現:1899年王懿榮識別殷墟甲骨文,提供原始研究材料;學術傳統繼承:乾嘉考據學與清代金石學奠定文字考釋基礎;科學考古支撐:1928年中央研究院系統發掘殷墟,確立甲骨出土層位;民族精神驅動:近代民族危機下學者以“證史補史”強化文化認同。(3)維系國家統一:超越方言差異,保障政令貫通與文化認同(如秦“書同文”);傳承文明基因:從甲骨文到楷書一脈相承,承載三千余年歷史文獻;促進文化融合:漢字體系吸收契丹、女真等民族文字元素,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20. 主題:中國·漢—奠基華夏文明格局的時代(公元前3—3世紀)單元一:帝國秩序—漢代政治架構與疆域內容:展示漢長安城遺址模型(體現都城規劃與中央集權象征 )、“漢并天下” 瓦當(彰顯政權合法性 )、漢代郡國地圖(對比郡國并行到推恩令后的疆域管理 )、西域都護府相關文物(如西域屯田竹簡 )。理由:漢代構建的中央集權體制(三公九卿、郡縣制為主 )與疆域拓展(西域納入版圖 ),奠定后世華夏政治 “大一統” 格局,通過實物與地圖,呈現政治秩序奠基過程。單元二:生民阜盛—漢代經濟與社會基石內容:陳列鐵犁鏵、耬車模型(代表農耕技術突破 )、素紗襌衣復制品(展現絲織手工業高超水平 )、五銖錢及陶制糧倉(體現經濟統一與民生保障 )、漢代市井畫像磚(還原商業與社會生活場景 )。理由:漢代以農耕為核心的經濟體系(農業技術進步、手工業繁榮 ),奠定傳統社會經濟基礎。文物組合可直觀展現經濟對 “生民阜盛” 與社會穩定的支撐,詮釋漢代經濟的奠基價值。單元三:文脈傳承—漢代文化的定型與輻射內容:展出《史記》殘卷(史學正統確立 )、漢隸《曹全碑》拓片(漢字書寫與文化傳承 )、“獨尊儒術” 相關簡牘(儒家思想正統化 )、造紙術工藝流程模型(文化傳播工具革新 )、說唱俑(民間文化活力 )。理由:漢代文化通過 “尊儒立統”“史學奠基”“技術助力”,形成華夏文化傳承范式。文物涵蓋官方正統與民間活力,說明漢代文化 “定型與輻射” 的雙重奠基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