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安徽省阜陽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2021年10月,河姆渡遺址入選為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其代表性文物有扁平穿孔石斧、長條形帶脊石、雙孔骨耜和木耜、細頸盤口釜、折腹小罐。遺址中還發掘出一幢干欄式的建筑,長度超過23米。據此可知( )A.長江流域已具備農業生產能力 B.剩余產品推動早期國家的出現C.原始農業呈現多元一體的特征 D.手工業分工具有專業化的特征2.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后進行六次幣制改革。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進行了第四次幣值改革,廢三銖錢,鑄五銖錢,錢文首創“五銖”,令郡國鑄造,稱為郡國五銖,各地郡國五銖重量不一、形制不一。據此可知,郡國五銖錢的鑄造( )A.加速了七國之亂的爆發 B.無法適應國家大一統的需要C.標志著統一貨幣的發端 D.是加強中央集權的經濟手段3.下面這首詩是王安石的《寓言九首》(其四),詩句體現了王安石的政治理念。王安石變法中體現這一理念的措施( )寓言九首(其四) 宋王安石 婚喪孰不供,貸錢免爾縈。耕收孰不給,傾粟助之生。 物贏我收之,物窘出使營。后世不務此,區區挫兼并。 【注解】縈:困擾;區區挫兼并:不能真正抑制兼并。A.改變了宋代積貧積弱局面 B.彌合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C.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 D.形成了重利輕義的社會風氣4.康熙年間的《鄒縣志》記載,山東鄒縣"婦女不勤紡織,坐而待哺"。乾隆年間的《五臺縣志》記載,山西五臺縣"地不產棉,婦女不知紡織,雖尺布亦取給于市肆"。據此可推知,當時兩地( )A.資本主義萌芽較快發展 B.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走向解體C.政府大力扶植棉紡織業 D.自給性生產與商品性生產結合5.武昌起義后,各省紛紛響應,清帝退位詔書言:“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但是革命黨人章太炎嘆曰:“革命軍起,革命黨消,天下紛紛,官僚之屬未易更也。”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 )A.因列強干涉未能改變社會性質 B.實現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目標C.在形式上終結了君主專制政體 D.結束了中國長期存在的封建制度6.1941年,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說:“我們必須自力更生,克服困難。邊區軍民一手拿槍、一手拿鋤,開墾荒地,發展生產,保障軍需民用。”這一政策的實施( )A.推動了土地改革運動逐步展開 B.鞏固了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基礎C.促進了“三三制”民主政權建立 D.加速了國統區經濟模式的轉型7.下圖所示是1954年著名畫家楊之光創作的中國畫《一輩子第一回》,畫面中的老年婦女手拿選民證。這幅畫作可以印證當時( )A.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不斷健全 B.政治協商制度逐漸走向完善C.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建立 D.新中國根本政治制度的初創8.下表是1980年經濟特區與其他地區的部分經濟政策對比表,據此可知,經濟特區的設立( )經濟政策領域 經濟特區 其他地區外資企業稅收負擔 15%企業所得稅 30%企業所得稅進出口管理 自主審批 國家統一審批土地使用 可對外資企業有償轉讓土地使用權 土地國有,禁止轉讓使用權A.推動了市場化改革的探索 B.有利于恢復傳統經濟模式C.削弱了國有企業主導地位 D.旨在加速重工業快速發展9.烏魯克是早期蘇美爾人的主要城邦之一,是史詩《吉爾伽美什》的發源地,大約公元前2700年吉爾伽美什統治了烏魯克。在遭到另一城邦基什入侵時,主戰的首領吉爾伽美什先召集貴族會議商議,貴族主張投降,他又召集人民大會,人民大會支持吉爾伽美什,最終他做出了抵抗入侵的決定,并成功保衛了城邦。這反映出當時烏魯克( )A.深受雅典民主政治的影響 B.軍事經濟實力的嚴重不足C.形成較為完備的議會政治 D.仍然保留軍事民主制殘余10.12世紀歐洲《封土之律》記載:“若封臣違背效忠誓言,封君有權收回土地;若封君不履行保護義務,封臣可解除效忠關系。”材料說明西歐封建制度的特點是( )A.中央集權高度強化 B.以血緣關系為紐帶 C.權利義務相互制約 D.宗教神權高于一切11.據統計,16世紀七八十年代,歐洲大約50%的胡椒和60%的香料自地中海東岸輸入,16世紀90年代這一數字分別增加到75%和80%。對這一現象解讀正確的是( )A.新航路開辟后歐洲與美洲聯系緊密B.東西方傳統商路仍發揮重要的作用C.商業革命導致世界貿易內容的改變D.世界貿易的中心逐漸轉移到地中海12.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從德國開始,波及歐洲多國。農民和手工工匠為減少教會剝削大力支持這場運動;下層僧侶希望改革以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和改善經濟狀況;王公貴族為了擴大政治權力,紛紛建立轄區官方教會;天主教會內部的腐敗也激化了教會與信徒的矛盾。材料主要表明宗教改革( )A.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B.加速了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C.進一步加強了王權 D.使社會各階層有了共同目標13.下表所示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的主要發明,這反映出( )年份 發明者 職業 發明成就1765 哈格里夫斯 紡紗工匠 珍妮紡紗機1779 克隆普頓 紡紗工匠 騾機1782 瓦特 儀表修理廠徒工 改良蒸汽機1797 亨利·莫茲萊 鐵匠 螺絲切削機床A.教育促進勞動者的素養提升 B.手工工場發展推動技術革新C.科學理論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D.蒸汽機發明促使工廠制建立14.剛果河是非洲中西部最長的河流,流域范圍廣。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英法德等國在德國柏林召開了有關剛果河航行的會議,規定:在剛果河及其所有支流上的航行,對于所有國家的商船都應該是完全自由的……這些船舶能夠和土著人一樣以任何方式運輸貨物。據此推知,此次會議( )A.適應了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需要 B.推動了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C.加劇了歐洲列強爭奪非洲的矛盾 D.維護了剛果河沿岸國家的主權15.1919年《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將阿爾薩斯——洛林歸還法國;德國的薩爾煤礦由法國開采15年;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占領15年……德國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不得擁有空軍和潛艇。”據此推知( )A.英法與美國對國聯控制權爭奪激烈B.戰勝國分贓不均導致利益的失衡C.民族自決原則與殖民主義矛盾加劇D.強加懲罰性條款埋下了復仇隱患16.下表所示是20世紀50至70年代具有重大影響的事件,對該表中的信息理解最準確的是( )年份 大事1950 朝鮮戰爭爆發1962 古巴導彈危機1968 蘇美英簽署防止核擴散條約1973 勃列日涅夫訪美1979 蘇聯入侵阿富汗A.美蘇戰時同盟關系逐漸瓦解 B.美國逐步削弱對蘇遏制力度C.世界形勢的緩和與對抗并存 D.第三世界國家力量快速增長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入唐以后,我國經濟重心繼續南移,南方經濟力量增強,為茶葉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隋代開通的大運河,使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較為便利,南方飲茶之風北傳,北方地區的人們開始喜歡飲茶習俗,甚至影響到塞外少數民族,他們也逐漸嗜茶。北方的茶葉市場逐漸形成并不斷擴展,這就加速了茶葉商品化過程,南方農戶開始大量種植茶樹。唐代中期以后,南方廣大農戶充分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大量栽培茶樹。因為茶樹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農諺中有“一個茶芽七粒米”之說。由唐至宋,茶葉生產的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許多兼營茶葉生產的農戶向專門從事茶葉生產的方向邁進。至唐中葉,農業領域中已涌現出了一批茶葉生產專業戶,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數量不斷增多,分布區域在不斷擴展。宋政府不斷調整賦稅制度,以適應兼營茶業農戶的生產實際,規定可以用茶葉折稅。——摘編自孫洪升《唐宋時期的茶葉生產與商業資本的關系》材料二 近代以來,隨著中西交通的發展和直接貿易的開展,出現了持續3個世紀的大規模模茶葉貿易,歐洲各國東印度公司每年到中國來采購數量巨大的中國茶葉,使之源源不斷地輸入歐洲市場。英國東印度公司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跨國公司,從18世紀開始支配了世界的茶葉貿易。英國人茶葉消費的普及正是東印度公司業務拓展的結果,而英國東印度公司也依靠茶葉得到迅速發展。在它的全盛時期,它掌握著中國茶葉貿易的專賣權,操縱著茶葉買賣,限制茶葉輸入英國的數量,控制著茶葉的價格,壟斷了茶葉的國際市場。英國東印度公司不僅造就了世界上最大的茶葉專賣制度,也是茶葉宣傳最早的原動力。宣傳的結果是,促成了英國的飲料革命,使英國人放棄咖啡而變成嗜好飲茶。很長的時期里,在英國形成了一種“中國熱”,用中國瓷器飲用中國茶無疑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茶葉貿易帶給英國國庫的稅收曾經達到每年330萬鎊,占國庫總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摘編自武斌《近代歐洲的茶葉貿易與中國茶文化的西傳》材料三 中國是世界茶的發源地,中國茶葉出口數量多,且價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6年中國茶葉產量243萬噸,居世界第一;茶葉出口32.9萬噸,出口金額14.8億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出口綠茶27.1萬噸,占國際綠茶市場的75%,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綠茶生產與出口國家。近年來,由于世界產茶國家的迅速興起,他們使用更為先進的生產技術,國際茶葉供大于求逐漸顯現,國際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茶葉出口由價格競爭轉為品質、質量安全等非價格的全面競爭。中國茶葉出口面臨日益嚴峻的形勢,國內很多出口企業調整策略,出口轉內銷。——摘編自許詠梅《中國茶葉貿易條件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宋時期茶葉生產銷售的特點及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茶葉貿易興盛的原因及其對英國社會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當今經濟全球化趨勢對中國茶葉貿易產生的利弊。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紀60年代初,不結盟運動初具雛形,在美蘇冷戰僵持、民族解放運動進一步發展和主要不結盟國家努力追求和平的背景下,開啟了維護世界和平之旅,將維護世界和平作為運動的使命與原則。1961—1970年是不結盟運動維護世界和平的初始階段,不結盟運動側重協調美蘇沖突,推動第三世界國家獲得政治獨立。1970—1979年是不結盟運動維護世界和平的發展階段,不結盟運動希望通過經濟獨立來鞏固政治獨立,推動發展中國家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平解決不結盟運動內部爭端。1979—1999年是不結盟運動維護世界和平的迂緩階段,不結盟運動協調區域性沖突、援助成員國、將和平與國際法緊密相連。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數量增多,不結盟運動在聯合國的話語權增強,在第三世界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大大提高。進入21世紀后,不結盟運動著重強調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邊主義等原則,并為來自不發達地區的成員國在國際談判中爭取權益。——摘編自徐思寧《論不結盟運動對世界和平的維護》材料二 不結盟運動是發展中國家聯合自強的國際組織。中國與不結盟運動有著友好的歷史聯系,成為不結盟運動觀察員國,并能夠團結眾多發展中國家。中國成為不結盟運動觀察員國歷經了1990年中國政府決定設立不結盟事務官員、1991年中國申請成為不結盟運動觀察員國、1992年中國正式成為不結盟運動觀察員國三個階段。——摘編自高志平、周乾《中國參與不結盟運動的動因、過程及意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不結盟運動興起和發展的特點及其歷史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政府申請并正式成為不結盟運動觀察員國的時代背景。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到底應該占有何種地位?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認真研究和深入思索的問題。弄清這一問題,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團結國人為建設現代化的文明社會而努力奮斗無疑具有積極的作用。在中國古代,我們的祖先發揮聰明才智,創造出發達的物質文明。發達的古代物質文明,既體現在素稱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方面,也體現在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古代科技發明創造等方面。中國還創造出了世界上獨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勞動人民和無數的哲人先賢,以其豐富的精神文明成就,不斷充實著世界思想文化寶庫。美國研究中國問題的專家費正清先生指出:“對于藝術、文學、哲學和宗教領域的人文學者來說,中國的傳統社會是西方文化的一面鏡子,它展現出另外一套價值和信仰體系、不同的審美傳統及不同的文學表現形式。對于社會學家來說,中國在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及歷史學方面的文獻記載,就某些時代或某些領域而言,遠比西方豐富、翔實。”——摘編自郝建平《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提出一個有關中華文明的論題,并選取中國古代史的某個歷史階段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楚)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C D C B D A D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B A D C17.(1)特點:生產的專業化水平較高,并不斷發展;茶葉生產規模和區域不斷擴大;商品化程度提高;銷售范圍從南方擴展到北方及邊疆民族地區。(任答2點)原因:大運河開通;經濟重心南移;飲茶之風北傳;政府稅制的調整;南方多地的自然條件適宜種植茶樹。(任答3點)(2)原因:新航路開辟和世界市場開始形成,促進了東西方貿易的發展;歐洲各國東印度公司的推動;世界市場對茶葉需求量大;巨大貿易利潤的刺激。(任答2點)影響:茶葉的輸入,改變了英國人的生活方式;推動了“中國熱”,傳播了中華文化;增加了英國的財政收入;茶葉貿易的利潤,為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資本原始積累。(任答3點)(3)利:有利于中國學習世界產茶國家的先進技術;有利于給中國茶葉貿易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弊:給中國帶來壓力和嚴峻的挑戰,使茶葉出口企業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甚至是沖擊;面對日益苛刻的國外技術壁壘以及貿易壁壘。(答出利弊兩個方面的任意3點)18.(1)特點:隊伍和影響不斷擴大;以維護世界和平為首要任務;斗爭領域涉及政治和經濟等;奉行不結盟和非集團化原則。(任答3點)意義:沖擊了兩極格局,推動了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有利于維護世界的和平與安全;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推動國際關系向民主化方向邁進;有利于提升第三世界國家的國際影響力,推動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合作。(任答2點,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時代背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第三世界國家發展壯大;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封鎖打壓中國、企圖和平演變中國。(任答3點)19.示例:論題:兩宋時期中華文明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闡述:兩宋時期,中華文明的物質文明高度發展,農業、手工業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農業方面,糧食產量提高;一些地區出現了固定種植某種經濟作物的農戶,對傳統自然經濟有一定突破;棉花在內地得到種植。手工業方面,制瓷技術有重要改進,出現以五大名窯產品為代表、風格各異的眾多特色瓷器;礦冶業在北宋手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印刷業發展迅速。科技發達,四大發明走向成熟,尤其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以及指南針的廣泛應用等對世界文明的發展都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一時期的精神文明也很輝煌。思想上,程朱理學興起并發展成熟,還有陸九淵的心學等其他哲學思想流派,呈現出思想多元化的局面。文學上,詩詞創作達到高峰,宋詞繁榮。藝術輝煌,繪畫方面,山水、花鳥、人物等各種題材的繪畫作品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總之,兩宋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和世界文明的進步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示例”僅供閱卷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