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 課件 -2025--2026學年高中歷史 選擇性必修1(統編版2019)(50頁)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 課件 -2025--2026學年高中歷史 選擇性必修1(統編版2019)(50頁)

資源簡介

(共50張PPT)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周易·系辭下》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1.4
一、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
【學習聚焦】中國自古就有改革的傳統。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推動了生產力發展,促進了社會進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過程充滿了曲折與艱辛。
商鞅
孝文帝
王安石
張居正
(一)商鞅變法:
1.背景:
根據教材內容和補充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商鞅變法的背景。
戰國中期,各國都大力提倡生產鐵農具……這些鋒利的鐵器極大地提高了深翻土壤、平整土地、開溝起礱和收割等主要農作環節的效率。
——《中華文明傳真3·春秋戰國:爭霸圖強的時代》
(1)鐵器、牛耕的使用、推廣推動了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變革(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
(2)兼并戰爭不斷,各諸侯國為了適應社會變動,實現富國強兵,紛紛推行變法。
2.內容:
(1)經濟:廢除井田制,獎勵耕織。
(2)軍事: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
(3)政治:實行什伍連坐,建立縣制。
根據教材內容和所學,從經濟、軍事、政治三個方面歸納商鞅變法的內容。
3.影響:
根據教材內容和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商鞅變法的影響。
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過秦論》
(1)打擊了貴族特權,促進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
(2)奠定秦統一六國的基礎。
“五胡亂華”示意地圖
(二)孝文帝改革:
根據教材內容和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背景:
北魏與劉宋對峙示意地圖
(1)兩晉南北朝時期,游牧民族內遷,民族交融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
北魏具裝甲騎俑
作為征服者,拓跋部將野蠻的燒殺搶掠之風也帶進了中原。建國后,對被征服地區的掠奪和欺壓屢見不鮮,這也是他們獲得經濟收入的主要手段,民族矛盾的集中表現就是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建國后的幾十年時間內,先后達八十多次。
——央視紀錄片《中國通史》解說詞,第37集《孝文帝改革》
(2)439年,北魏統一北方。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仍然尖銳。
2.內容:
(1)第一階段(馮太后主持):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
根據教材內容和所學,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內容。
(2)第二階段(孝文帝親政后):★遷都洛陽、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
【概念闡釋】均田制
政府按性別、年齡把由國家掌握的土地分給農民,只能使用,不準買賣;農民向國家繳納租稅,服徭役、兵役,★實質是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緩和了社會矛盾;加強了專制政權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維護統治。
【概念闡釋】三長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確立的基層政權組織制度,規定每五家為鄰,設一鄰長;五鄰為里,設一里長;五里為黨,設一黨長。三長的職責是檢查戶口田地,征收賦稅,調發徭役,維護治安,此制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同時也打擊了世家大族地主的利益。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治,信為甚難。
……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
——(北朝)魏收《魏書·任城王傳》
【思考】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從地理、政治、軍事、經濟等領域入手,思考洛陽的優勢和平城的劣勢)
平成(大同) 洛陽
地理
政治
軍事
經濟
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對整個中原地區的統治
地處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的中心地帶,便于統治中原
保守勢力強大,不利于推動改革
中原地區的政治中心,便于學習漢族政治文化;有利于擺脫保守勢力的干擾,便于推動改革
靠近邊疆地區,不利于防衛
遠離邊疆地區,相對安全
經濟落后,物資供應困難
中原地區的經濟中心,經濟基礎較好,物資供應便利
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富。……所謂帝京翼翼,四方之極。
——(東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精血,注入中華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
3.影響:
根據教材內容和所學,指出孝文帝改革的影響。
(1)鞏固了北魏政權,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
(2)加快民族交融,緩和民族矛盾,縮小南北差距,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三)王安石變法:
根據教材內容和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王安石變法的背景。
1.背景:
冗兵:募兵制導致軍隊多而不精。
冗官:政府機構設置重疊,官僚子弟入仕過濫。
冗費:財政狀況日益惡化
宋代對外之積弱不振;宋室內部之積貧難療。
——《國史大綱》
(1)北宋中期,統治危機嚴重(“三冗兩積”)。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2)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主持“慶歷新政”,改革失敗。
趙頊
@所有人 國家沒錢了,總是打敗仗,朕該怎么辦?
兵者,兇器也!
政事堂 同平章事 富弼
祖宗之法沒問題,關鍵在于用人!
砸缸的司馬光
愛吃肘子和荔枝的蘇軾
以德治國,為政以德,望陛下三思而后行!
“政事堂 同平章事 富弼”、“砸缸的司馬光”、“愛吃肘子和荔枝的蘇軾”被“皇上”移出群聊
@天不怕地不怕王安石 好!
趙頊
天變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你被“皇上”添加為群管理員
2.內容:
根據教材內容和材料,并結合所學,歸納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自古治世,未嘗以不足為天下之公患,患在治財無道耳。
——(北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青苗錢”,即政府在栽種禾苗的季節貸款于農民,秋收之后還款時附加20%利息……“免役錢”……王安石主張由民間普遍地輸錢助役,其人員則公開招募。政府倉稟里物品存積不能生利,王之“市易法”則將之貸與商人,在出賣完畢結賬時連本帶息歸還,或事先以金銀地產作保障金?!熬敺ā弊尭鬓D運使將應當送往開封的物品在當地出賣,而買得在京城不易到手的貨品年利。在整理土地稅時王安石用“方田法”。這辦法基于全面的土地測量,以每邊5000尺為一方,內中又按土地之肥瘠分作五等以便按出產量征稅。
——《中國大歷史》
(1)“富國之法”:改革財政制度——改變“積貧”局面。
措施 定義 作用
青苗法 每年青黃不接時,政府貸款或谷物給農民,收獲以后償還,加收20%的利息。 限制高利貸者;增加政府收入
農田 水利法 政府鼓勵興修水利,開墾荒地。 推動農業發展
募役法 政府向應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戶和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錢,雇人服役。 減輕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生產時間。
市易法 政府設立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 限制富商大賈對市場的控制,有利于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增加國家收入。
方田 均稅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戶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增加國家田賦收入
均輸法 設立發運使,“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統一收購和運輸。 降低國家支出,減輕人民負擔,限制富商大賈,便利市民生活。
(2)“強兵之法”:改革軍事體制——改變“積弱”局面。
【延申補遺】王安石軍事改革的主要措施
Ⅰ.裁減軍隊數量,提高質量。
Ⅱ.將兵法:提高軍隊的訓練水平和作戰能力。
Ⅲ.保甲法:兵農合一,以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Ⅳ.設立軍器監,提高武器裝備的質量和產量。
Ⅴ.保馬法:節省政府開支,提高軍馬的數量和質量。
床子弩
北宋西軍
王安石廢止了已失去實際意義的諸科,改為禮、法、醫等專門科……廢止了進士科必須的命題作詩,把得分重點放到用自己的語言論述經書的意義上,出題范圍擴展到議論歷史上的事件、人物以及對現實政治的獻策等。
……
王安石大規模擴大和整頓了國立大學(太學),并由中央政府發給經費,完善了地方的學?!醢彩母锊⒉恢皇亲非笱矍袄?,為給國家培養優秀人才他們也不惜增加國庫負擔……國家的百年大計,指的應該就是這種方針。
——(日)小島毅《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
(3)“取士之法”——改革選官制度:
②整頓太學,為變法培養人才。
①改革科舉考試,重視經義和時務策。
3.影響:
根據教材內容和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王安石變法的影響。
農田水利法,帶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興修水利工程萬余處;方田均稅法,使登記在國家版籍上的土地達到4.6億畝,比宋英宗(神宗父親)治平年間增加2000多萬畝;像爭議集中的募役法、青苗法,盡管曾經被廢除,事實上直至南宋仍在時斷時續地實行。新法扭轉了國家財政的困難局面,當時“中外府庫,無不充衍”;在學校、科舉、人材培養選拔等方面,變法的影響都長期延續著。
——鄧小南《王安石與他的時代》
(1)積極方面:
①達到了“富國”的目的,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
②推動了文化教育的發展。
神宗皇帝挺英武之姿,有并吞西夏之志。不幸所委非人,所建非策,嘗興師深入矣,乃無尺寸之功;嘗拓地進壘矣,或有覆軍亡將之辱。民苦于轉餉,而關陜虛竭,兵疲于征討,而亡逸自如。
——(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今介甫為政,盡變更祖宗舊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毀之,棄者取之,矻矻焉窮日力,繼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內起京師,外周四海,士、吏、兵、農、工、商、僧、道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
——(北宋)司馬光《與王介甫書》,《傳家集》卷60
(2)消極方面:
①“強兵”效果不明顯。
②變法措施欠妥當,加重人民負擔。
③涉及面廣、阻力大,最終被廢止。
@天不怕地不怕王安石
祖宗之法,不可變也!
砸缸的司馬光
樞密院 樞密使 文彥博
+1
你被“皇上”移出群聊
“砸缸的司馬光”被“皇上”添加為管理員
“趙煦”邀請你進入群聊“元佑更化”,群聊參與者還有“太皇太后高滔滔”、“砸缸的司馬光”、“樞密院 樞密使 文彥博”、“愛吃肘子和荔枝的蘇軾”
太皇太后高滔滔
@趙煦 皇上看著辦吧
(四)張居正改革:
當張居正出任首輔的時候,本朝(明朝)已經有了二百年的歷史。開國時的理想和所提倡的風氣與今天的實際距離已經愈來愈遠了。
——(美)黃仁宇《萬歷十五年》
1.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敗,統治危機不斷加深。
具體表現:政治腐敗、府庫空虛、土地兼并嚴重、農民紛起反抗
根據教材內容和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張居正改革的背景和內容。
2.內容:整肅吏治,加強官吏考核(考成法);裁減開支;清丈土地;改革稅制(實行“一條鞭法”)。
【概念闡釋】考成法
張居正改革時推行的整頓吏治的措施,規定:六部、都察院各衙門凡屬應辦公事,都要根據事情的緩急,擬定期限辦理,設置文薄登記存照,依限辦完注銷。若地方行事拖延,則部院糾舉;部院注銷有誤,則六科糾舉;六科奏報不實,則內閣糾舉??己私Y果作為官員升降的依據。考成法的推行,大大提高了政府機構的行政效率。
【概念闡釋】一條鞭法
1581年張居正實行的賦役制度改革。主要內容是:先將賦和役分別合并,再將一省丁銀均一省徭役,最后將役銀與賦銀合并征收。一條鞭法將力役部分地攤入田賦,有利于減輕農民的負擔;賦役一概征銀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根據教材內容和材料并結合所學,說明張居正改革的結果。
張居正力圖振作,要求過于嚴厲,以至抗拒橫生。在他有生之日,他猶可利用權勢壓制他的批評者,可是一旦身故,他的心血事業也隨之付諸流水。
——《萬歷十五年》
3.結果:
(1)增加財政收入,緩和了社會矛盾,暫時緩解了統治危機。
(2)張居正死后,除一條鞭法外,其他改革幾乎全部廢止。
【思考】如何認識中國古代的變法和改革?
Ⅰ.變法和改革是對國家制度的變革、修補和完善。
Ⅲ.變法和改革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鞏固。
Ⅱ.改革過程艱辛。
二、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
【學習聚焦】戊戌變法失敗了,但它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清末新政和民國時期的改革,也大多沒有成功。
(一)背景: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臣竊惟歐洲諸國,百十年來,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國,闖入邊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載,亙古所末通,無不款關而求互市……此三千余年一大變局也。
——(清)李鴻章《籌議制造輪船未可裁撤折》(1874)
根據教材內容和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中國近代改革探索的背景。
社會性質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主要矛盾
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主要任務
對外:反侵略,贏得民族獨立
對內:反對專制統治,實現國家近代化
(二)經過:
1.維新變法:
(1)經過:
康有為
梁啟超
①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后,康有為、梁啟超等創學會、辦報刊、興學堂,宣傳維新思想,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
大彼得(俄皇彼得一世)知時從變,應天而作,奮其武勇,破棄千年自尊自愚之習,排卻群臣沮撓大計之說,微服作隸,學工于荷、英,遍歷諸國,不恥師學,雷動霆震,萬法并興。
——(清)康有為《俄彼得變政記》
日主睦仁(明治天皇)即位申誓,為維新自強之大基……此固布政之先鋒,行軍之麾纛也。
——(清)康有為《日本變政考》
根據教材內容和材料并結合所學,梳理維新變法的經過。
②百日維新(1898.6—9):光緒帝頒布一系列變法詔令,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領域實行變法。
領域 措施
政治 準許臣民上書言事,允許創辦報紙,裁汰閑散衙門和冗員。
經濟 提倡和鼓勵士民投資設廠,開墾荒地,修筑鐵路,開采礦產。
軍事 裁汰綠營,軍隊改用西法訓練。
文教 廢除八股,設立新式學校,選派留學生赴日留學。
嗣后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
——《清德宗實錄》卷418,光緒二十四年(1898)四月乙巳
③戊戌政變(1898.9):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改革措施除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廢止——戊戌維新運動失敗。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清)譚嗣同《獄中題壁》
京師大學堂
(2)歷史教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行不通★。
(3)歷史意義: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抨擊封建思想文化,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思考】戊戌變法的失敗留下了怎樣的教訓?具有哪些意義?
2.清末新政(1901—1911):
(3)影響: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未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未能挽救清廷的滅亡。
(1)目的:應對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民族危機、革命形勢)。
(2)內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振興商務、獎勵實業等。
清末新軍演習
(文學社、共進會)兩革命組織中,多數人投身清軍充當兵卒,在清軍中廣為宣傳革命思想。清軍中明大義者,均已傾向革命,抱定為國家民族犧牲奮斗之精神,共謀起義。遂使原為保障滿清君權之軍人,均轉為民主共和之斗士,故能內外響應起義成功。
——《國民革命戰史(第一部)·建立民國》
根據教材內容,指出清末新政的目的并歸納其內容。
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清末新政的影響。
3.民國時期的改革:
南京 國民政府考試院
1935年幣制改革:發行法幣、實行白銀國有
昆明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
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評價民國時期的改革。
(1)進步性: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教育等領域,推動了社會進步。
(2)局限性:因政局動蕩、國家未能實現實質上的統一,改革多以失敗告終。
【思考】如何認識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
Ⅰ.古代改革傳統的延續。
Ⅱ.以救亡圖存為主題,不同的社會階級提供了不同的方案。
Ⅲ.順應時代潮流,推動近代化進程。
Ⅳ.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改革多以失敗告終。
成都北校場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
【學習聚焦】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改革開放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1978):
1.土地改革(1950—1952):
分到土地的農民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
沒收地主的土地、耕畜、農具、多余的糧食及其在農村中多余的房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0
根據教材內容和補充材料,指出1950年土改的目的和內容,并簡述其意義。
(1)目的:解放農村生產力;為工業化開辟道路。
(2)內容: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將地主土地分給農民。
(3)意義:
①徹底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
②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有利于恢復經濟和鞏固政權。
2.社會主義改造(1953—1956):
在過渡時期中,我們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我們創造了委托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托經銷代銷、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最后實現了馬克思和列寧曾經設想過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對個體農業,我們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的原則,創造了從臨吋互助組和常年互助組,發展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發展到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過渡形式。對于個體手工業的改造,也采取了類似的方法。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根據教材內容和補充材料,歸納社會主義改造的措施。
(1)對農業和手工業:通過合作社將個體經濟改造成為集體經濟。
(2)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通過公私合營等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實現對資本主義的和平贖買。
【概念闡釋】贖買
贖買政策是指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后,以一定代價把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逐步實行國有化的政策。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都曾設想過在一定條件下對資產階級實行贖買。中國共產黨根據民族資本主義的雙重作用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確定了對民族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采取利用、限制、改造,實行和平贖買的政策,即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各種形式把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改為社會主義國有財產。
民族資產階級分子正處在由剝削者變為勞動者的轉變過程中。
廣大的農民和其他個體勞動者,已經變為社會主義的集體勞動者。
——劉少奇《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向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1956.9
【思考】社會主義改造的意義是什么?
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
3.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1956—1978):
重工業與農業、輕工業的關系
沿海工業與內地工業的關系
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系
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
中央和地方的關系
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
黨和非黨的關系
革命和反革命的關系
是非關系
中國和外國的關系
《論十大關系》書影
(1)《論十大關系》(1956):
【合作探究】《論十大關系》
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還要適當的調整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投資比例,更多的發展農業、輕工業……
……
好好的利用和發展沿海的工業老底子,可以使我們更有力量來發展和支持內地工業……必須利用和發展沿海工業,特別是輕工業。
……
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毛澤東《論十大關系》,《毛澤東文集》第7卷
問題1:根據材料和所學,概括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認識。
更多地發展農業、輕工業,利用和發展沿海工業,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斯大林根本不允許實現集體領導和集體工作……不僅對反對他的人施加暴力……連被他看成與他的思想相違背的人,也要施以暴力……凡是反對他這種做法的人……都必然會被開除出領導機關,接著會受到精神上的折磨和肉體上的消滅。
——(蘇)尼·謝·赫魯曉夫《關于個人迷信及其后果》,1956.2
蘇聯的糧食產量長期達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們片面地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
——《論十大關系》
問題2:根據材料和所學,指出毛澤東同志強調借鑒蘇聯經驗教訓的原因。
Ⅰ.蘇聯片面發展重工業,農業、輕工業被忽視,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Ⅱ.1956年蘇共二十大破除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暴露了蘇聯模式的弊端。
有人認為社會主義就了不起,一點缺點也沒有了,哪有這個事?
……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但是,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盲目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
對于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也應當采取這樣的態度……
……
我們去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學的方面……以利于改進我們的工作。
——《論十大關系》
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有了新的重要認識——實際上提出了開辟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重大問題。
問題3:根據材料和所學,指出《論十大關系》的意義。
(2)“八大”(1956):
一九五六年九月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國內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關于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根據教材內容和補充材料,指出“八大”的主要內容和意義。
①主要內容:
A.主要矛盾的變化——階級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
B.指出了全黨全國的主要任務——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把中國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②意義: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良好開端。
(3)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和成就(1956—1978):
由于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的經驗不多,黨的領導對形勢的分析和對國情的認識有主觀主義的偏差,“文化大革命”前就有過把階級斗爭擴大化和在經濟建設上急躁冒進的錯誤。后來,又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嚴重錯誤。這就使得我們沒有取得本來應該取得的更大成就。忽視錯誤、掩蓋錯誤是不允許的,這本身就是錯誤,而且將招致更多更大的錯誤。但是,三十二年來我們取得的成就還是主要的,忽視或否認我們的成就,忽視或否認取得這些成就的成功經驗,同樣是嚴重的錯誤。
——《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①由于缺乏經驗,急于求成,犯了“左”傾錯誤,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出現了嚴重曲折。
根據教材內容和材料,指出50至70年代社會主義建設出現嚴重曲折的原因,并列舉其表現。
階級斗爭問題、經濟建設的規模速度問題
具體表現:反右派斗爭擴大化、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反“右傾”、“文化大革命”……等
導彈
人造衛星
原子彈
氫彈
包頭鋼鐵基地
鷹廈鐵路
大慶油田
②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初步建立起進行現代化建設所必需的物質技術基礎,培養了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積累了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意義☆。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說明1956—1978年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意義。
(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至今):
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實行改革開放。
十四大(1992):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十八屆三中全會(2013):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
十八大(2012):確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
十九大(2017):將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列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并載入黨章。
【思考】改革開放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哪些寶貴經驗?
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
Ⅱ.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Ⅲ.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
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
Ⅴ.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
【課外閱讀書目推薦】《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
作者:黃仁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版
《黃河青山》是規模宏大的回憶錄,從作者早年的從軍經歷到壯年時期在美國打工、求學、無所不包;本書又是一部眼光非凡的“大歷史”,檢討中國近代革命,統攝幾千年的中國歷史進程;黃仁宇傳遞給我們他脫胎于悠久文化的壯闊史觀,即使他對此文化不無批評之處。他的文字淺顯明白,就算毫無背景的人也讀得懂。也許正因為這樣,美國大文豪厄卜代克才形容他的文筆仿佛具備卡夫卡的夢幻特質。
(2025·菏澤模擬)王安石在變法中“募饑民修水利”,以“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費”。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等救災方式相比,王安石此舉力圖
A.盡量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
B.穩定災區的社會秩序
C.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
D.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
【鞏固練習1】
(2025·湘潭模擬)百日維新前,梁啟超任教于湖南時務學堂,“所言皆當時一派之民權論”,又竊印《明夷待訪錄》《揚州十日記》等禁書,“加以案語,秘密分布,傳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眾”,于是“湖南新舊派大哄”。這反映出
A.革命已成為主要思潮
B.維新派變法策略未能統一
C.變法思想的根本轉變
D.維新派側重動員民眾變法
【鞏固練習2】
(2025·合肥模擬)下圖是1978年與1986年北京郊區男戶主職業占比變化情況。這一變化的產生主要是由于
【鞏固練習3】
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醞釀
B.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深化
C.城鄉之間的差異呈縮小態勢
D.城市產業結構日益完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平县| 方城县| 界首市| 清水县| 建始县| 蓬安县| 罗江县| 五峰| 孟州市| 宁蒗| 宁海县| 长沙县| 陇川县| 法库县| 贵港市| 湟源县| 察隅县| 忻城县| 化州市| 丹棱县| 石城县| 红桥区| 侯马市| 长岛县| 门头沟区| 梧州市| 呼伦贝尔市| 平江县| 尚志市| 博罗县| 三原县| 广宗县| 洪泽县| 永春县| 安远县| 东宁县| 和静县| 宜昌市| 石景山区| 噶尔县| 婺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