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東省江門市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七年級下學期歷史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題3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2025七下·江門期末) 隋文帝時實行了"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的政策,又令"天下死罪,諸州不得自決,皆由大理寺復治"。上述舉措( )A.加強了中央集權 B.鞏固了門閥勢力C.完善了監察制度 D.提高了行政效率【答案】A【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天下死罪,諸州不得自決,皆由大理寺復治"可知,隋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了對地方官員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A符合題意;題干措施削弱了門閥勢力,排除B;題干并未涉及具體的監察制度,排除C;僅從題干信息無法判斷行政效率的變化,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隋文帝統治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隋文帝統治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025七下·江門期末) 隋開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廢新會都,將永昌、化召、懷集等六縣合并為新會縣,以盆允(今江門市杜阮鎮)為縣府所在地,為新會立縣之始。由此可見,隋朝( )A.重視嶺南地區社會治理 B.推行三省六部制度C.開創海上絲綢之路通道 D.實行科舉取士制度【答案】A【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根據題干“隋文帝廢新會都,將永昌、化召、懷集等六縣合并為新會縣,以盆允(今江門市杜阮鎮)為縣府所在地,為新會立縣之始。”結合所學可知,新會縣位于廣東地區。體現了隋朝對嶺南地區的管理,A符合題意;三省六部制是中央管理制度,與題干管理地方無關,排除B;開創海上絲綢之路通道在西漢時期,排除C;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員的制度,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隋朝鞏固統治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隋朝對全國統治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2025七下·江門期末) 隋大業年間,為保障東部洛陽的漕糧供應,朝廷先后設置洛口倉、回洛倉。洛口倉"客容八千石以還",回洛倉"倉城周回十里,穿三百容"。這一現象主要得益于( )A.均田制的推行 B.休養生息的政策C.大運河的開鑿 D.江南經濟的開發【答案】C【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朝廷先后設置洛口倉、回洛倉。洛口倉‘客容八千石以還’,回洛倉‘倉城周回十里,穿三百容’。”結合所學可知,隋朝時期開鑿了大運河,南糧北運,使得洛陽地區儲存了大量的糧食,C符合題意;均田制在北魏時期開始推行,排除A;隋朝并未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排除B;江南經濟的開發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大運河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大運河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2025七下·江門期末) 唐太宗見新科進士自端門列隊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吾教中矣",而晚唐詩人趙偃作詩"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兩種評價的差異主要源于( )A.歷史文獻可靠性普遍不足 B.評價者的立場與視角不同C.科舉制度本身存在著缺陷 D.唐代社會價值觀發生劇變【答案】B【知識點】“貞觀之治”【解析】【分析】根據題干“ 唐太宗見新科進士自端門列隊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吾教中矣’,而晚唐詩人趙偃作詩‘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可知,唐太宗和趙偃對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看法差別很大。這主要是因為二者所處的地位和立場不同造成,B符合題意;歷史文獻可靠性普遍不足,說法絕對化,排除A;題干并未提及科舉制度本身的缺陷,排除C;題干僅反映的是不同處境的人對科舉制度的看法,不能體現社會價值觀的劇變,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貞觀之治的相關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2025七下·江門期末)圖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 )圖1 曲轅犁 圖2 筒車示意圖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B.文學藝術發展繁榮C.農業科技著作成果豐富 D.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答案】D【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曲轅犁”“筒車”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期,出現新的農業工具──曲轅犁;創制新灌溉工具──筒車。二者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D符合題意;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是明清時期,排除A;文學藝術發展繁榮與題干反映的農業無關,排除B;題干反映的是農業生產工具,并非農業科技著作成果豐富,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盛唐經濟繁榮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唐朝時期農業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2025七下·江門期末)表相關信息可以用于研究唐朝( )唐與吐蕃朝貢與饋贈記錄(部分)公元654年 吐蕃使人獻野馬百匹公元733年 唐廷命工部尚書李蕊使于吐蕃,賜布一萬匹等公元822年 吐蕃遣使進馬六十匹、羊二百只及銀器、玉帶等A.社會風氣 B.民族交往 C.文化交流 D.對外政策【答案】B【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吐蕃使人獻野馬百匹”“唐廷命工部尚書李蕊使于吐蕃,賜布一萬匹等”“吐蕃遣使進馬六十匹、羊二百只及銀器、玉帶等”結合所學可知,題干反映的是唐朝與吐蕃的友好交往,B符合題意;題干未涉及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排除A;題干反映的是民族交往,并非文化交流,排除C;題干反映的是民族交往,未涉及對外交往,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唐朝民族交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唐朝民族交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2025七下·江門期末) 據《續日本紀》記載,日本遣唐使為天皇帶回了《唐禮》130卷、《大衍歷經》1卷、《樂書要錄》10卷、《東觀漢記》1卷等。這表明,唐朝( )A.文學藝術的鼎盛 B.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C.南北交流的密切 D.絲綢之路的不斷發展【答案】B【知識點】鑒真與玄奘【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日本遣唐使為天皇帶回了《唐禮》130卷、《大衍歷經》1卷、《樂書要錄》10卷、《東觀漢記》1卷等。”可知,唐朝時期與日本交流頻繁,B符合題意;題干強調的是中日文化交流,未體現文學藝術的鼎盛,排除A;題干反映的中外交流,并非南北交流,排除C;題干反映的是中日文化的交流,與絲綢之路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日文化交流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唐朝時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2025七下·江門期末) 孫思邈在《千金方》強調:"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主張醫者須"先發大慈惻隱之心"摒棄私欲,全力以赴救治病人。由此可知,孫思邈( )A.注重傳統經驗的總結 B.宣揚治未病醫學思想C.強調醫者的社會責任 D.關注中醫技術的改進【答案】C【知識點】中國古代醫學成就【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人命至重,有貴千金”“摒棄私欲,全力以赴救治病人”可知,孫思邈將治病救人始終放在首位,體現了醫者的社會責任,C符合題意;題干強調孫思邈治病救人的態度,未涉及傳統經驗的總結,排除A;治未病是張仲景的主張,排除B;題干未涉及中醫技術的相關信息,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唐朝醫學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孫思邈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2025七下·江門期末) 據統計,北宋樞密院正長官總計有73人,其中文臣出身的有54人,武臣出身的有18人,太監出身的有1人。這一現象反映了宋朝( )A.崇文抑武的方針 B.輕徭薄賦的政策C.積貧積弱的局面 D.市民階層的壯大【答案】A【知識點】重文輕武的政策【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北宋樞密院正長官總計有73人,其中文臣出身的有54人,武臣出身的有18人,太監出身的有1人。”可知,北宋樞密使多由文成任職,體現了宋朝推行“崇文抑武”方針,A符合題意;輕徭薄賦是針對百姓的政策,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B;題干信息未涉及北宋面臨的危機,排除C;市民階層的壯大與城市的發展有關,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崇文抑武方針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朝崇文抑武方針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2025七下·江門期末) 《宋史·食貨志》記載:王安石推行的方田均稅法"使豪強隱田無所遁形",但因執行中官員"以群田為良田,以虛數為實稅",導致百姓更加困苦。由此可知,方田均稅法( )A.實現了富國強兵 B.解決了土地兼并問題C.激化了社會矛盾 D.導致了北宋迅速滅亡【答案】C【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解析】【分析】根據題干“王安石推行的方田均稅法‘使豪強隱田無所遁形’,但因執行中官員‘以群田為良田,以虛數為實稅’,導致百姓更加困苦”可知,這反映的是方田均稅法的內容,但激化了社會矛盾,C符合題意;題干材料不能說明王安石變法實現了富國強兵,排除A;王安石變法沒有徹底解決土地兼并問題,排除B;王安石變法與北宋迅速滅亡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王安石變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王安石變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2025七下·江門期末) 他在郾城打敗金軍,提出"直抵黃龍府"的口號,雖遭秦檜陷未竟全功,但其抗金斗爭有效遏制了金軍南侵,為南宋經濟文化的延續爭取了空間。"他"是( )A.鐵木真 B.沈括 C.鄭成功 D.岳飛【答案】D【知識點】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根據題干“郾城打敗金軍”結合所學可知,南宋初年,岳飛等抗金將領從金軍手中收復了許多失地,“岳家軍”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D符合題意;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排除A;沈括是北宋科學家,著有《夢溪筆談》,排除B;鄭成功收復臺灣,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岳飛抗金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岳飛抗金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2025七下·江門期末) 元朝在嶺北地區保留了蒙古傳統制度,在西藏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在云南則實行上官制度,在臺灣設澎湖巡檢司,在東北通過行省和移民開發進行管轄。這反映出元朝( )A.沿襲前朝管理體系 B.內外一體的政治體制C.實行民族平等政策 D.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答案】D【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解析】【分析】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在嶺北地區考慮到是蒙古傳統區域,保留蒙古傳統制度;在西藏,鑒于其宗教等特殊情況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在云南實行土官制度,結合了當地少數民族的特點;在臺灣設澎湖巡檢司加強對海島地區的管轄;在東北通過行省和移民開發進行管理。這一系列舉措都是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的治理安排,充分體現了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 D符合題意;前朝并沒有像元朝這樣針對不同地區如此多樣化且有針對性的管理設置, 排除A;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元朝對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重點在于區域管理的差異,而非強調內外一體的政治體制,排除B;元朝實行四等人制,蒙古人地位最高,色目人次之,漢人再次之,南人地位最低,并非實行民族平等政策。材料中不同地區的管理措施也未體現民族平等相關內容,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元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元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2025七下·江門期末) 宋元時期實行"官牙入"制度,凡買賣人口、房屋一切貨物,都要有牙人居間,評估物資價值,并督促買賣雙方"投稅"。這表明當時( )A.政府規范商業貿易 B.契約精神開始形成C.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D.商人社會地位提升【答案】A【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據題干可知,宋元時期政府規定凡買賣人口、房屋一切貨物,都要有牙人居間,評估物資價值,并督促買賣雙方"投稅",這表明當時政府規范商業貿易,防止不法商人擾亂市場。 A符合題意;材料不能表明當時契約精神開始形成,排除B;材料不能體現當時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排除C;材料不能反映當時商人社會地位提升,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朝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4.(2025七下·江門期末) 《回回藥方》成書于元朝末年,該書以漢文為主,既有中醫的穴位、中藥材及"肝經""溫性"等概念,也夾雜大量阿拉伯語、波斯語醫藥術語及音譯詞匯。這反映出( )A.中外醫學的交流互鑒 B.印刷術的廣泛應用C.社會風氣的日趨保守 D.民族間交流的加強【答案】A【知識點】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解析】【分析】據題干可知,《回回藥方》既有中醫的穴位、中藥材等,也夾雜大量阿拉伯語、波斯語醫藥術語及音譯詞匯,這反映的是中外醫學的交流互鑒。A符合題意;材料不能反映印刷術的廣泛應用,排除B;材料不能體現社會風氣的日趨保守,排除C;材料不能說明民族間交流的加強,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宋元時期中外交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元時期中外交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2025七下·江門期末) 據《新寧縣志》載:"倭寇屢犯,衛所官兵力戰卻之"。為紀念此次勝利,當地官員在廣東臺山廣海衛城巨石上刻下"海水無波"四字。這一史實可用于佐證( )A.鄭和下七下西洋 B.廣東軍民抗倭C.鄭成功收復臺灣 D.荷蘭侵占臺灣【答案】B【知識點】戚繼光抗倭【解析】【分析】題干明確提到“倭寇屢犯,衛所官兵力戰卻之”,地點是在廣東臺山廣海衛城,這清晰地表明是廣東地區的軍民在抗擊倭寇的侵擾。“海水無波”四字也是為紀念此次廣東軍民抗擊倭寇的勝利所刻,所以該史實可以佐證廣東軍民抗倭,B符合題意;鄭和下七下西洋是明朝時期的大規模航海活動,主要目的是宣揚國威、加強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等,并非抗擊倭寇。排除A;鄭成功收復臺灣是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鄭成功抗擊的是荷蘭侵略者,不是倭寇。排除C;荷蘭侵占臺灣是荷蘭殖民者對中國臺灣地區的侵略占領行為,與倭寇沒有關系,題干強調的是抗擊倭寇,不是荷蘭侵占臺灣的相關內容,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戚繼光抗倭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戚繼光抗倭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2025七下·江門期末) 如題16表材料所示,隆慶和議( )《明史》:"邊境休息……數千里軍民樂業,不用兵革,歲省費什七。" 《明通鑒》:"五市之議既成,馬市大開,胡漢貿易日盛,牛羊布帛,往來塞下。"題16表A.消除了民族矛盾 B.促進了邊疆繁榮C.改變了政治格局 D.推動了江南開發【答案】B【知識點】明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隆慶和議是明朝與蒙古俺答汗之間達成的和平互市協議。材料中《明史》提到“邊境休息……數千里軍民樂業,不用兵革,歲省費什七”,表明邊境地區得以安寧,百姓安居樂業,還節省了大量軍費;《明通鑒》指出“五市之議既成,馬市大開,胡漢貿易日盛,牛羊布帛,往來塞下”,說明和議促成了馬市開放,胡漢之間貿易繁榮。所以,隆慶和議促進了邊疆的繁榮, B符合題意 ;民族矛盾不可能完全消除,“消除了民族矛盾”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隆慶和議主要影響的是明朝與蒙古邊境地區的關系,并沒有改變明朝整體的政治格局,排除C;隆慶和議涉及的是北方邊境地區,與江南開發并無直接關聯,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隆慶和議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隆慶和議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7.(2025七下·江門期末) 某歷史興趣小組開展古代著作展覽活動。與下列組圖相關的研究主題是( )《夢溪筆談》 《本草綱目》 《天工開物》 《農政全書》A.典籍載匠心,科技耀古今 B.丹青繪山河,筆墨穿春秋C.絲竹奏雅韻,宮商譜華章 D.瓷器凝珍藝,釉彩耀乾坤【答案】A【知識點】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解析】【分析】《夢溪筆談》是北宋沈括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記載了許多當時的科技成就,如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等內容,反映了古代科技成果。《本草綱目》是明代李時珍的藥物學巨著,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體現了古代在醫藥科技方面的匠心。《天工開物》是明代宋應星的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展現了古代科技與工藝水平。《農政全書》是明代徐光啟的農業科學巨著,包含了大量農業技術、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識,是古代農業科技的重要典籍。所以這四部著作都與古代科技相關, A符合題意;“丹青繪山河,筆墨穿春秋”強調的是繪畫藝術,而這四部著作并非繪畫方面的作品, 排除B;“絲竹奏雅韻,宮商譜華章”描述的是音樂方面,與這四部科技、醫藥、農業等方面的著作主題不相關,排除C;“瓷器凝珍藝,釉彩耀乾坤”說的是瓷器制作工藝,這四部著作也不是關于瓷器制作的, 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科技著作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古代科技著作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8.(2025七下·江門期末)表中,清政府采取的系列措施旨在( )冊封達賴、班禪 設置駐藏大臣 實行金瓶掣簽 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A.規范西藏宗教傳承 B.保障邊疆商貿流通C.完善中央治藏方略 D.促進民族文化交融【答案】C【知識點】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冊封達賴、班禪體現了對西藏宗教領袖的認可與控制;設置駐藏大臣加強了中央對西藏的直接管理;金瓶掣簽制度確保了宗教領袖傳承的合法性;《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則進一步細化了治藏的各項規定。這些措施共同構成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全面治理策略,體現了完善中央治藏方略的目的, C符合題意;雖然冊封達賴、班禪和金瓶掣簽與宗教有關,但設置駐藏大臣和頒布章程涉及更廣泛的治理層面,不僅限于宗教,排除A;題干中的措施主要關注政治和宗教治理,并未直接提及商貿流通,排除B;雖然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促進了文化交流,但題干中的重點更多在于政治和宗教治理,而非單純的文化交融,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清朝對西藏地區管轄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清朝對西藏地區管轄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9.(2025七下·江門期末) 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嶺南地區因賦稅較輕、水利發達,手工業市鎮蓬勃發展,"江門墟商貿輻輳、葵扇、柑桔茶行銷外洋。"這反映當時( )A.朝貢貿易主導市場 B.自然經濟開始解體C.手工業品參與外貿 D.通商口岸被迫開放【答案】C【知識點】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解析】【分析】材料中明確提到“葵扇、柑桔茶行銷外洋”,葵扇、柑桔茶屬于手工業品,這表明當時嶺南地區的手工業品參與了對外貿易, C符合題意;朝貢貿易是中國古代王朝與周邊國家或地區進行的以朝貢為名義的貿易,其特點是政治目的大于經濟目的,往往是外國來朝貢,中國給予豐厚回賜。材料中主要描述的是嶺南地區手工業市鎮發展,商品行銷外洋,并沒有體現朝貢貿易主導市場的情況。排除A;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是在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使中國傳統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受到沖擊,逐漸瓦解。而材料所給時間是清康熙至嘉慶年間,此時自然經濟尚未開始解體,排除B;通商口岸被迫開放是在鴉片戰爭后,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通商口岸。材料時間是康熙至嘉慶年間,不存在通商口岸被迫開放的情況,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明清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明清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0.(2025七下·江門期末)圖《同光十三絕》描繪的是清朝同治、光緒年間的13位戲曲名家。作為史料,該圖片可以幫助我們研究( )A.粵劇 B.越劇 C.黃梅戲 D.京劇【答案】D【知識點】清朝的文學藝術——紅樓夢、昆曲、京劇【解析】【分析】題干給出的如圖《同光十三絕》繪畫描繪的是清朝同治,光緒年間的13位戲曲名家,作為史料,該圖片可以幫助我們研究京劇。1790年,乾隆80歲壽辰時,由徽商出面組織的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獻藝,徽班一時譽滿京城。后來,徽調不斷吸收昆曲、秦腔、京調、漢調等地方戲的優點,加以創造和改進,在道光年間出現形成一個新的劇種"皮黃戲"。皮黃戲博采其他劇種的優點,又帶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被稱為"京戲"或"京劇",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又得到皇室的扶持,經過表演藝術家的不斷創新,日臻完善,成為最主要的劇種,流傳四方。D符合題意;粵劇主要在廣東等地流行,排除A;越劇是流傳最廣的戲曲,排除B;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戲曲,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京劇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京劇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1小題12分,22題14分,23題14分,共40分。21.(2025七下·江門期末) 翻譯活動對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貞觀十九年,玄奘自天竺歸,攜回佛經657部。太宗詔于弘福寺譯經,二十年間譯出75部,1335卷。其所譯《瑜伽師地論》,太宗親為作序,贊曰:'引慈云于西極,注法雨于東垂。'"——[唐]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材料二 "萬歷年間,徐光啟與利瑪竇在北京合作翻譯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崇禎二年(1629年)朝廷任命徐光啟督修歷法。他聘請耶穌會士龍華民、湯若望等參加,最終以《崇禎歷書》為總題目,編譯了46種、137卷巨著,詳細介紹了歐洲先進的天文學知識。"——摘編自樊樹志《國史十六講》材料三1687年,《大學》《中庸》《論語》被法國翻譯出版 1712年,清康熙皇帝命人翻譯的西方微積分著作《數理精蘊》(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玄奘譯經對唐代社會的影響。(2) 根據材料二,概括徐光啟在翻譯方面的主要貢獻。(3)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該時期翻譯領域表現出的特點。【答案】(1)影響: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加強中印文化交流;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2)主要貢獻:①翻譯西方科學著作: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引入歐洲數學體系;② 引進歐洲天文學知識:主持編修《崇禎歷書》,系統編譯歐洲先進天文學成果。(3)具有雙向性;體現中西文化交流互鑒;翻譯內容較廣泛等;【知識點】鑒真與玄奘;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玄奘西行的知識。據材料一“貞觀十九年,玄奘自天竺歸,攜回佛經657部。太宗詔于弘福寺譯經,二十年間譯出75部,1335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玄奘譯經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加強中印文化交流;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2)本題考查徐光啟的知識。據材料二“萬歷年間,徐光啟與利瑪竇在北京合作翻譯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崇禎二年(1629年)朝廷任命徐光啟督修歷法。他聘請耶穌會士龍華民、湯若望等參加,最終以《崇禎歷書》為總題目,編譯了46種、137卷巨著,詳細介紹了歐洲先進的天文學知識”可知,徐光啟在翻譯方面的主要貢獻有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引入歐洲數學體系;主持編修《崇禎歷書》,系統編譯歐洲先進天文學成果。(3)本題考查明朝翻譯領域的特點。據材料三“1687年,《大學》《中庸》《論語》被法國翻譯出版""1712年,清康熙皇帝命人翻譯的西方微積分著作《數理精蘊》”可知,該時期翻譯領域表現出的特點是具有雙向性;體現中西文化交流互鑒;翻譯內容較廣泛等。故答案為:(1)影響: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加強中印文化交流;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2)主要貢獻:①翻譯西方科學著作: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引入歐洲數學體系;② 引進歐洲天文學知識:主持編修《崇禎歷書》,系統編譯歐洲先進天文學成果。(3)具有雙向性;體現中西文化交流互鑒;翻譯內容較廣泛等。【點評】本題考查玄奘西行、徐光啟、明朝時期翻譯領域的特點等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22.(2025七下·江門期末) 宋朝是我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較為繁榮的朝代之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北宋)東京"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萬街千巷,盡皆繁盛浩闊。"——摘編自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材料二 "優渥的自然地理環境提供種植和居住條件、留住流入的北方勞動人口。因戰亂或跟隨遷都而來的北方人口利用現有的生產技術在原本荒蕪的南方地區開荒、發展農工商業,提高經濟水平,最終在這一時期完成經濟重心的南移。"——摘編自陳霜霜《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材料三 "宋代女性的經濟活動,打破了世人對宋代女性'男耕女織''相夫教子'的刻板印象,提高了自身的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地位的提高喚醒了部分女性的獨立意識,一些女性開始關心自己的命運和生活,為爭取自身權利努力奮斗。還有諸如李清照、吳淑姬等宋代著名女詞人在文學、藝術等領域閃閃發光。"——摘編自宋廷寧《從經濟角度看宋代女性社會地位變化》(1) 根據材料一,概括北宋東京城市商業活動的特點。(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3)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代女性參與經濟活動的社會影響。【答案】(1)特點:夜市繁榮(營業時間長);商業活動突破時間限制(晝夜連續經營);街巷遍布商業場所。(2)主要原因: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大量北方人口南遷,南方地區獲得了充足的勞動力與先進的生產技術;社會秩序相對安定;南方地區商業與手工業發展迅速。(3)社會影響:打破了世人對宋代女性的刻板印象;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喚醒了部分女性的獨立意識;促進女性在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發展。【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宋元時期繁華的都市生活【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宋朝繁華的都市生活。根據材料一“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萬街千巷,盡皆繁盛浩闊”可知,北宋東京城市商業活動的特點有夜市繁榮(營業時間長);商業活動突破時間限制(晝夜連續經營);街巷遍布商業場所。(2)本題考查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根據材料二“優渥的自然地理環境提供種植和居住條件、留住流入的北方勞動人口。因戰亂或跟隨遷都而來的北方人口利用現有的生產技術在原本荒蕪的南方地區開荒、發展農工商業,提高經濟水平,最終在這一時期完成經濟重心的南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大量北方人口南遷,南方地區獲得了充足的勞動力與先進的生產技術;社會秩序相對安定;南方地區商業與手工業發展迅速。(3)本題考查宋朝女性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知識。根據材料三“宋代女性的經濟活動,打破了世人對宋代女性'男耕女織''相夫教子'的刻板印象,提高了自身的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地位的提高喚醒了部分女性的獨立意識,一些女性開始關心自己的命運和生活,為爭取自身權利努力奮斗。還有諸如李清照、吳淑姬等宋代著名女詞人在文學、藝術等領域閃閃發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女性參與經濟活動的社會影響是打破了世人對宋代女性的刻板印象;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喚醒了部分女性的獨立意識;促進女性在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發展。故答案為:(1)特點:夜市繁榮(營業時間長);商業活動突破時間限制(晝夜連續經營);街巷遍布商業場所。(2)原因: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大量北方人口南遷,南方地區獲得了充足的勞動力與先進的生產技術;社會秩序相對安定;南方地區商業與手工業發展迅速。(3)社會影響:打破了世人對宋代女性的刻板印象;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喚醒了部分女性的獨立意識;促進女性在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發展。【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繁華的都市生活、經濟重心南移、宋朝女性參會社會經濟活動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23.(2025七下·江門期末) 明清時期的對外交流一直備受史學界的關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明清時期我國面臨人均耕地急劇下降,糧食短缺問題及日益嚴重的社會矛盾,美洲傳入的玉米、番薯、馬鈴薯等作物適應性強,隨著它們栽培面積的不斷擴大,我國傳統的糧食作物結構也發生了新的變動。"——摘編自曹玲《美洲糧食作物的傳入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的影響》材料二乾隆帝致英王喬治三世"救諭":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 西方油畫中的廣州十三行——世界各國的國旗迎風飄揚,江面上各色商船往來穿梭。清朝乾隆時期,中國的 GDP 總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廣州十三行作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每年進出口貿易額巨大。(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洲作物傳入我國的歷史影響。(2) 有人認為清代是個封閉的社會,也有人認為它有一定開放性。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的看法。(要求:觀點明確,邏輯清晰,字數 120 字左右,不得照抄范例)范例:我認為明清時期中國具有"封閉與開放并存"的特征。清初頒布"禁海令",嚴厲限制海上貿易,體現對外交往的封閉性;廣州十三行作為西方商船來華的口岸,每年進出口貿易額巨大,體現了一定程度的開放性。所以,清代并非完全封閉,而是在限制對外交流的同時,保持著有限的開放。【答案】(1)豐富了糧食作物的種類,改變了糧食作物結構;緩解了糧食短缺問題;緩解了社會矛盾;促進了我國農業發展。(2)我認為明清時期中國具有 “封閉與開放并存” 的特征。乾隆帝致英王喬治三世的“敕諭”中,“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的表述,盡顯自大,也反映出清政府對外交往的保守與封閉;但清朝乾隆時期,廣州十三行作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每年進出口貿易額巨大,世界各國國旗飄揚,商船往來,這又充分說明當時官方仍維持著大規模的對外貿易,展現出對外交流的開放性。所以,明清時期并非完全封閉,而是封閉觀念與有限的官方開放貿易同時存在。【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閉關鎖國政策【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美洲物品傳入的影響。據材料一“明清時期我國面臨人均耕地急劇下降,糧食短缺問題及日益嚴重的社會矛盾,美洲傳入的玉米、番薯、馬鈴薯等作物適應性強,隨著它們栽培面積的不斷擴大,我國傳統的糧食作物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洲作物傳入我國豐富了糧食作物的種類,改變了糧食作物結構;緩解了糧食短缺問題;緩解了社會矛盾;促進了我國農業發展。(2)本題考查閉關政策。據材料二”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為西洋各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清朝乾隆時期,中國的 GDP 總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廣州十三行作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每年進出口貿易額巨大”可知,清代具有封閉為主、開放為輔的特點。乾隆帝“救諭”體現清朝統治者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國”自居,秉持閉關鎖國理念,這是封閉性的體現。雖廣州十三行有較大進出口貿易額,但僅作為唯一通商口岸,對外交流局限大。所以清代整體以封閉為主,僅保留有限開放。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豐富了糧食作物的種類,改變了糧食作物結構;緩解了糧食短缺問題;緩解了社會矛盾;促進了我國農業發展。(2)我認為明清時期中國具有“封閉與開放并存”的特征。乾隆帝致英王喬治三世的“敕諭”中,“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的表述,盡顯自大,也反映出清政府對外交往的保守與封閉;但清朝乾隆時期,廣州十三行作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每年進出口貿易額巨大,世界各國國旗飄揚,商船往來,這又充分說明當時官方仍維持著大規模的對外貿易,展現出對外交流的開放性。所以,明清時期并非完全封閉,而是封閉觀念與有限的官方開放貿易同時存在。【點評】本題考查美洲物品傳入的影響及清朝的閉關政策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 / 1廣東省江門市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七年級下學期歷史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題3分,共6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2025七下·江門期末) 隋文帝時實行了"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的政策,又令"天下死罪,諸州不得自決,皆由大理寺復治"。上述舉措( )A.加強了中央集權 B.鞏固了門閥勢力C.完善了監察制度 D.提高了行政效率2.(2025七下·江門期末) 隋開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廢新會都,將永昌、化召、懷集等六縣合并為新會縣,以盆允(今江門市杜阮鎮)為縣府所在地,為新會立縣之始。由此可見,隋朝( )A.重視嶺南地區社會治理 B.推行三省六部制度C.開創海上絲綢之路通道 D.實行科舉取士制度3.(2025七下·江門期末) 隋大業年間,為保障東部洛陽的漕糧供應,朝廷先后設置洛口倉、回洛倉。洛口倉"客容八千石以還",回洛倉"倉城周回十里,穿三百容"。這一現象主要得益于( )A.均田制的推行 B.休養生息的政策C.大運河的開鑿 D.江南經濟的開發4.(2025七下·江門期末) 唐太宗見新科進士自端門列隊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吾教中矣",而晚唐詩人趙偃作詩"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兩種評價的差異主要源于( )A.歷史文獻可靠性普遍不足 B.評價者的立場與視角不同C.科舉制度本身存在著缺陷 D.唐代社會價值觀發生劇變5.(2025七下·江門期末)圖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 )圖1 曲轅犁 圖2 筒車示意圖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B.文學藝術發展繁榮C.農業科技著作成果豐富 D.農業生產技術發展6.(2025七下·江門期末)表相關信息可以用于研究唐朝( )唐與吐蕃朝貢與饋贈記錄(部分)公元654年 吐蕃使人獻野馬百匹公元733年 唐廷命工部尚書李蕊使于吐蕃,賜布一萬匹等公元822年 吐蕃遣使進馬六十匹、羊二百只及銀器、玉帶等A.社會風氣 B.民族交往 C.文化交流 D.對外政策7.(2025七下·江門期末) 據《續日本紀》記載,日本遣唐使為天皇帶回了《唐禮》130卷、《大衍歷經》1卷、《樂書要錄》10卷、《東觀漢記》1卷等。這表明,唐朝( )A.文學藝術的鼎盛 B.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C.南北交流的密切 D.絲綢之路的不斷發展8.(2025七下·江門期末) 孫思邈在《千金方》強調:"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主張醫者須"先發大慈惻隱之心"摒棄私欲,全力以赴救治病人。由此可知,孫思邈( )A.注重傳統經驗的總結 B.宣揚治未病醫學思想C.強調醫者的社會責任 D.關注中醫技術的改進9.(2025七下·江門期末) 據統計,北宋樞密院正長官總計有73人,其中文臣出身的有54人,武臣出身的有18人,太監出身的有1人。這一現象反映了宋朝( )A.崇文抑武的方針 B.輕徭薄賦的政策C.積貧積弱的局面 D.市民階層的壯大10.(2025七下·江門期末) 《宋史·食貨志》記載:王安石推行的方田均稅法"使豪強隱田無所遁形",但因執行中官員"以群田為良田,以虛數為實稅",導致百姓更加困苦。由此可知,方田均稅法( )A.實現了富國強兵 B.解決了土地兼并問題C.激化了社會矛盾 D.導致了北宋迅速滅亡11.(2025七下·江門期末) 他在郾城打敗金軍,提出"直抵黃龍府"的口號,雖遭秦檜陷未竟全功,但其抗金斗爭有效遏制了金軍南侵,為南宋經濟文化的延續爭取了空間。"他"是( )A.鐵木真 B.沈括 C.鄭成功 D.岳飛12.(2025七下·江門期末) 元朝在嶺北地區保留了蒙古傳統制度,在西藏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在云南則實行上官制度,在臺灣設澎湖巡檢司,在東北通過行省和移民開發進行管轄。這反映出元朝( )A.沿襲前朝管理體系 B.內外一體的政治體制C.實行民族平等政策 D.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13.(2025七下·江門期末) 宋元時期實行"官牙入"制度,凡買賣人口、房屋一切貨物,都要有牙人居間,評估物資價值,并督促買賣雙方"投稅"。這表明當時( )A.政府規范商業貿易 B.契約精神開始形成C.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D.商人社會地位提升14.(2025七下·江門期末) 《回回藥方》成書于元朝末年,該書以漢文為主,既有中醫的穴位、中藥材及"肝經""溫性"等概念,也夾雜大量阿拉伯語、波斯語醫藥術語及音譯詞匯。這反映出( )A.中外醫學的交流互鑒 B.印刷術的廣泛應用C.社會風氣的日趨保守 D.民族間交流的加強15.(2025七下·江門期末) 據《新寧縣志》載:"倭寇屢犯,衛所官兵力戰卻之"。為紀念此次勝利,當地官員在廣東臺山廣海衛城巨石上刻下"海水無波"四字。這一史實可用于佐證( )A.鄭和下七下西洋 B.廣東軍民抗倭C.鄭成功收復臺灣 D.荷蘭侵占臺灣16.(2025七下·江門期末) 如題16表材料所示,隆慶和議( )《明史》:"邊境休息……數千里軍民樂業,不用兵革,歲省費什七。" 《明通鑒》:"五市之議既成,馬市大開,胡漢貿易日盛,牛羊布帛,往來塞下。"題16表A.消除了民族矛盾 B.促進了邊疆繁榮C.改變了政治格局 D.推動了江南開發17.(2025七下·江門期末) 某歷史興趣小組開展古代著作展覽活動。與下列組圖相關的研究主題是( )《夢溪筆談》 《本草綱目》 《天工開物》 《農政全書》A.典籍載匠心,科技耀古今 B.丹青繪山河,筆墨穿春秋C.絲竹奏雅韻,宮商譜華章 D.瓷器凝珍藝,釉彩耀乾坤18.(2025七下·江門期末)表中,清政府采取的系列措施旨在( )冊封達賴、班禪 設置駐藏大臣 實行金瓶掣簽 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A.規范西藏宗教傳承 B.保障邊疆商貿流通C.完善中央治藏方略 D.促進民族文化交融19.(2025七下·江門期末) 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嶺南地區因賦稅較輕、水利發達,手工業市鎮蓬勃發展,"江門墟商貿輻輳、葵扇、柑桔茶行銷外洋。"這反映當時( )A.朝貢貿易主導市場 B.自然經濟開始解體C.手工業品參與外貿 D.通商口岸被迫開放20.(2025七下·江門期末)圖《同光十三絕》描繪的是清朝同治、光緒年間的13位戲曲名家。作為史料,該圖片可以幫助我們研究( )A.粵劇 B.越劇 C.黃梅戲 D.京劇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1小題12分,22題14分,23題14分,共40分。21.(2025七下·江門期末) 翻譯活動對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貞觀十九年,玄奘自天竺歸,攜回佛經657部。太宗詔于弘福寺譯經,二十年間譯出75部,1335卷。其所譯《瑜伽師地論》,太宗親為作序,贊曰:'引慈云于西極,注法雨于東垂。'"——[唐]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材料二 "萬歷年間,徐光啟與利瑪竇在北京合作翻譯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崇禎二年(1629年)朝廷任命徐光啟督修歷法。他聘請耶穌會士龍華民、湯若望等參加,最終以《崇禎歷書》為總題目,編譯了46種、137卷巨著,詳細介紹了歐洲先進的天文學知識。"——摘編自樊樹志《國史十六講》材料三1687年,《大學》《中庸》《論語》被法國翻譯出版 1712年,清康熙皇帝命人翻譯的西方微積分著作《數理精蘊》(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玄奘譯經對唐代社會的影響。(2) 根據材料二,概括徐光啟在翻譯方面的主要貢獻。(3)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該時期翻譯領域表現出的特點。22.(2025七下·江門期末) 宋朝是我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較為繁榮的朝代之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北宋)東京"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萬街千巷,盡皆繁盛浩闊。"——摘編自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材料二 "優渥的自然地理環境提供種植和居住條件、留住流入的北方勞動人口。因戰亂或跟隨遷都而來的北方人口利用現有的生產技術在原本荒蕪的南方地區開荒、發展農工商業,提高經濟水平,最終在這一時期完成經濟重心的南移。"——摘編自陳霜霜《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材料三 "宋代女性的經濟活動,打破了世人對宋代女性'男耕女織''相夫教子'的刻板印象,提高了自身的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地位的提高喚醒了部分女性的獨立意識,一些女性開始關心自己的命運和生活,為爭取自身權利努力奮斗。還有諸如李清照、吳淑姬等宋代著名女詞人在文學、藝術等領域閃閃發光。"——摘編自宋廷寧《從經濟角度看宋代女性社會地位變化》(1) 根據材料一,概括北宋東京城市商業活動的特點。(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3)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代女性參與經濟活動的社會影響。23.(2025七下·江門期末) 明清時期的對外交流一直備受史學界的關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明清時期我國面臨人均耕地急劇下降,糧食短缺問題及日益嚴重的社會矛盾,美洲傳入的玉米、番薯、馬鈴薯等作物適應性強,隨著它們栽培面積的不斷擴大,我國傳統的糧食作物結構也發生了新的變動。"——摘編自曹玲《美洲糧食作物的傳入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的影響》材料二乾隆帝致英王喬治三世"救諭":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 西方油畫中的廣州十三行——世界各國的國旗迎風飄揚,江面上各色商船往來穿梭。清朝乾隆時期,中國的 GDP 總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廣州十三行作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每年進出口貿易額巨大。(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洲作物傳入我國的歷史影響。(2) 有人認為清代是個封閉的社會,也有人認為它有一定開放性。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的看法。(要求:觀點明確,邏輯清晰,字數 120 字左右,不得照抄范例)范例:我認為明清時期中國具有"封閉與開放并存"的特征。清初頒布"禁海令",嚴厲限制海上貿易,體現對外交往的封閉性;廣州十三行作為西方商船來華的口岸,每年進出口貿易額巨大,體現了一定程度的開放性。所以,清代并非完全封閉,而是在限制對外交流的同時,保持著有限的開放。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大小之官,悉由吏部""天下死罪,諸州不得自決,皆由大理寺復治"可知,隋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了對地方官員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A符合題意;題干措施削弱了門閥勢力,排除B;題干并未涉及具體的監察制度,排除C;僅從題干信息無法判斷行政效率的變化,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隋文帝統治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隋文帝統治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答案】A【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根據題干“隋文帝廢新會都,將永昌、化召、懷集等六縣合并為新會縣,以盆允(今江門市杜阮鎮)為縣府所在地,為新會立縣之始。”結合所學可知,新會縣位于廣東地區。體現了隋朝對嶺南地區的管理,A符合題意;三省六部制是中央管理制度,與題干管理地方無關,排除B;開創海上絲綢之路通道在西漢時期,排除C;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員的制度,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隋朝鞏固統治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隋朝對全國統治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答案】C【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朝廷先后設置洛口倉、回洛倉。洛口倉‘客容八千石以還’,回洛倉‘倉城周回十里,穿三百容’。”結合所學可知,隋朝時期開鑿了大運河,南糧北運,使得洛陽地區儲存了大量的糧食,C符合題意;均田制在北魏時期開始推行,排除A;隋朝并未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排除B;江南經濟的開發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大運河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大運河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答案】B【知識點】“貞觀之治”【解析】【分析】根據題干“ 唐太宗見新科進士自端門列隊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吾教中矣’,而晚唐詩人趙偃作詩‘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可知,唐太宗和趙偃對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看法差別很大。這主要是因為二者所處的地位和立場不同造成,B符合題意;歷史文獻可靠性普遍不足,說法絕對化,排除A;題干并未提及科舉制度本身的缺陷,排除C;題干僅反映的是不同處境的人對科舉制度的看法,不能體現社會價值觀的劇變,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貞觀之治的相關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答案】D【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曲轅犁”“筒車”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期,出現新的農業工具──曲轅犁;創制新灌溉工具──筒車。二者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D符合題意;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是明清時期,排除A;文學藝術發展繁榮與題干反映的農業無關,排除B;題干反映的是農業生產工具,并非農業科技著作成果豐富,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盛唐經濟繁榮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唐朝時期農業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答案】B【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吐蕃使人獻野馬百匹”“唐廷命工部尚書李蕊使于吐蕃,賜布一萬匹等”“吐蕃遣使進馬六十匹、羊二百只及銀器、玉帶等”結合所學可知,題干反映的是唐朝與吐蕃的友好交往,B符合題意;題干未涉及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排除A;題干反映的是民族交往,并非文化交流,排除C;題干反映的是民族交往,未涉及對外交往,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唐朝民族交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唐朝民族交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答案】B【知識點】鑒真與玄奘【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日本遣唐使為天皇帶回了《唐禮》130卷、《大衍歷經》1卷、《樂書要錄》10卷、《東觀漢記》1卷等。”可知,唐朝時期與日本交流頻繁,B符合題意;題干強調的是中日文化交流,未體現文學藝術的鼎盛,排除A;題干反映的中外交流,并非南北交流,排除C;題干反映的是中日文化的交流,與絲綢之路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日文化交流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唐朝時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答案】C【知識點】中國古代醫學成就【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人命至重,有貴千金”“摒棄私欲,全力以赴救治病人”可知,孫思邈將治病救人始終放在首位,體現了醫者的社會責任,C符合題意;題干強調孫思邈治病救人的態度,未涉及傳統經驗的總結,排除A;治未病是張仲景的主張,排除B;題干未涉及中醫技術的相關信息,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唐朝醫學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孫思邈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答案】A【知識點】重文輕武的政策【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北宋樞密院正長官總計有73人,其中文臣出身的有54人,武臣出身的有18人,太監出身的有1人。”可知,北宋樞密使多由文成任職,體現了宋朝推行“崇文抑武”方針,A符合題意;輕徭薄賦是針對百姓的政策,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B;題干信息未涉及北宋面臨的危機,排除C;市民階層的壯大與城市的發展有關,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崇文抑武方針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朝崇文抑武方針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答案】C【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解析】【分析】根據題干“王安石推行的方田均稅法‘使豪強隱田無所遁形’,但因執行中官員‘以群田為良田,以虛數為實稅’,導致百姓更加困苦”可知,這反映的是方田均稅法的內容,但激化了社會矛盾,C符合題意;題干材料不能說明王安石變法實現了富國強兵,排除A;王安石變法沒有徹底解決土地兼并問題,排除B;王安石變法與北宋迅速滅亡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王安石變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王安石變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答案】D【知識點】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根據題干“郾城打敗金軍”結合所學可知,南宋初年,岳飛等抗金將領從金軍手中收復了許多失地,“岳家軍”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D符合題意;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排除A;沈括是北宋科學家,著有《夢溪筆談》,排除B;鄭成功收復臺灣,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岳飛抗金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岳飛抗金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答案】D【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解析】【分析】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在嶺北地區考慮到是蒙古傳統區域,保留蒙古傳統制度;在西藏,鑒于其宗教等特殊情況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在云南實行土官制度,結合了當地少數民族的特點;在臺灣設澎湖巡檢司加強對海島地區的管轄;在東北通過行省和移民開發進行管理。這一系列舉措都是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的治理安排,充分體現了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 D符合題意;前朝并沒有像元朝這樣針對不同地區如此多樣化且有針對性的管理設置, 排除A;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元朝對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重點在于區域管理的差異,而非強調內外一體的政治體制,排除B;元朝實行四等人制,蒙古人地位最高,色目人次之,漢人再次之,南人地位最低,并非實行民族平等政策。材料中不同地區的管理措施也未體現民族平等相關內容,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元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元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答案】A【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據題干可知,宋元時期政府規定凡買賣人口、房屋一切貨物,都要有牙人居間,評估物資價值,并督促買賣雙方"投稅",這表明當時政府規范商業貿易,防止不法商人擾亂市場。 A符合題意;材料不能表明當時契約精神開始形成,排除B;材料不能體現當時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排除C;材料不能反映當時商人社會地位提升,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朝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4.【答案】A【知識點】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解析】【分析】據題干可知,《回回藥方》既有中醫的穴位、中藥材等,也夾雜大量阿拉伯語、波斯語醫藥術語及音譯詞匯,這反映的是中外醫學的交流互鑒。A符合題意;材料不能反映印刷術的廣泛應用,排除B;材料不能體現社會風氣的日趨保守,排除C;材料不能說明民族間交流的加強,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宋元時期中外交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元時期中外交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答案】B【知識點】戚繼光抗倭【解析】【分析】題干明確提到“倭寇屢犯,衛所官兵力戰卻之”,地點是在廣東臺山廣海衛城,這清晰地表明是廣東地區的軍民在抗擊倭寇的侵擾。“海水無波”四字也是為紀念此次廣東軍民抗擊倭寇的勝利所刻,所以該史實可以佐證廣東軍民抗倭,B符合題意;鄭和下七下西洋是明朝時期的大規模航海活動,主要目的是宣揚國威、加強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等,并非抗擊倭寇。排除A;鄭成功收復臺灣是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鄭成功抗擊的是荷蘭侵略者,不是倭寇。排除C;荷蘭侵占臺灣是荷蘭殖民者對中國臺灣地區的侵略占領行為,與倭寇沒有關系,題干強調的是抗擊倭寇,不是荷蘭侵占臺灣的相關內容,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戚繼光抗倭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戚繼光抗倭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答案】B【知識點】明朝的建立【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隆慶和議是明朝與蒙古俺答汗之間達成的和平互市協議。材料中《明史》提到“邊境休息……數千里軍民樂業,不用兵革,歲省費什七”,表明邊境地區得以安寧,百姓安居樂業,還節省了大量軍費;《明通鑒》指出“五市之議既成,馬市大開,胡漢貿易日盛,牛羊布帛,往來塞下”,說明和議促成了馬市開放,胡漢之間貿易繁榮。所以,隆慶和議促進了邊疆的繁榮, B符合題意 ;民族矛盾不可能完全消除,“消除了民族矛盾”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隆慶和議主要影響的是明朝與蒙古邊境地區的關系,并沒有改變明朝整體的政治格局,排除C;隆慶和議涉及的是北方邊境地區,與江南開發并無直接關聯,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隆慶和議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隆慶和議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7.【答案】A【知識點】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解析】【分析】《夢溪筆談》是北宋沈括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記載了許多當時的科技成就,如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等內容,反映了古代科技成果。《本草綱目》是明代李時珍的藥物學巨著,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體現了古代在醫藥科技方面的匠心。《天工開物》是明代宋應星的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展現了古代科技與工藝水平。《農政全書》是明代徐光啟的農業科學巨著,包含了大量農業技術、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識,是古代農業科技的重要典籍。所以這四部著作都與古代科技相關, A符合題意;“丹青繪山河,筆墨穿春秋”強調的是繪畫藝術,而這四部著作并非繪畫方面的作品, 排除B;“絲竹奏雅韻,宮商譜華章”描述的是音樂方面,與這四部科技、醫藥、農業等方面的著作主題不相關,排除C;“瓷器凝珍藝,釉彩耀乾坤”說的是瓷器制作工藝,這四部著作也不是關于瓷器制作的, 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科技著作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古代科技著作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8.【答案】C【知識點】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冊封達賴、班禪體現了對西藏宗教領袖的認可與控制;設置駐藏大臣加強了中央對西藏的直接管理;金瓶掣簽制度確保了宗教領袖傳承的合法性;《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則進一步細化了治藏的各項規定。這些措施共同構成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全面治理策略,體現了完善中央治藏方略的目的, C符合題意;雖然冊封達賴、班禪和金瓶掣簽與宗教有關,但設置駐藏大臣和頒布章程涉及更廣泛的治理層面,不僅限于宗教,排除A;題干中的措施主要關注政治和宗教治理,并未直接提及商貿流通,排除B;雖然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促進了文化交流,但題干中的重點更多在于政治和宗教治理,而非單純的文化交融,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清朝對西藏地區管轄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清朝對西藏地區管轄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9.【答案】C【知識點】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解析】【分析】材料中明確提到“葵扇、柑桔茶行銷外洋”,葵扇、柑桔茶屬于手工業品,這表明當時嶺南地區的手工業品參與了對外貿易, C符合題意;朝貢貿易是中國古代王朝與周邊國家或地區進行的以朝貢為名義的貿易,其特點是政治目的大于經濟目的,往往是外國來朝貢,中國給予豐厚回賜。材料中主要描述的是嶺南地區手工業市鎮發展,商品行銷外洋,并沒有體現朝貢貿易主導市場的情況。排除A;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是在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使中國傳統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受到沖擊,逐漸瓦解。而材料所給時間是清康熙至嘉慶年間,此時自然經濟尚未開始解體,排除B;通商口岸被迫開放是在鴉片戰爭后,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通商口岸。材料時間是康熙至嘉慶年間,不存在通商口岸被迫開放的情況,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明清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明清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0.【答案】D【知識點】清朝的文學藝術——紅樓夢、昆曲、京劇【解析】【分析】題干給出的如圖《同光十三絕》繪畫描繪的是清朝同治,光緒年間的13位戲曲名家,作為史料,該圖片可以幫助我們研究京劇。1790年,乾隆80歲壽辰時,由徽商出面組織的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獻藝,徽班一時譽滿京城。后來,徽調不斷吸收昆曲、秦腔、京調、漢調等地方戲的優點,加以創造和改進,在道光年間出現形成一個新的劇種"皮黃戲"。皮黃戲博采其他劇種的優點,又帶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被稱為"京戲"或"京劇",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又得到皇室的扶持,經過表演藝術家的不斷創新,日臻完善,成為最主要的劇種,流傳四方。D符合題意;粵劇主要在廣東等地流行,排除A;越劇是流傳最廣的戲曲,排除B;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戲曲,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京劇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京劇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1.【答案】(1)影響: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加強中印文化交流;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2)主要貢獻:①翻譯西方科學著作: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引入歐洲數學體系;② 引進歐洲天文學知識:主持編修《崇禎歷書》,系統編譯歐洲先進天文學成果。(3)具有雙向性;體現中西文化交流互鑒;翻譯內容較廣泛等;【知識點】鑒真與玄奘;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玄奘西行的知識。據材料一“貞觀十九年,玄奘自天竺歸,攜回佛經657部。太宗詔于弘福寺譯經,二十年間譯出75部,1335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玄奘譯經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加強中印文化交流;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2)本題考查徐光啟的知識。據材料二“萬歷年間,徐光啟與利瑪竇在北京合作翻譯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崇禎二年(1629年)朝廷任命徐光啟督修歷法。他聘請耶穌會士龍華民、湯若望等參加,最終以《崇禎歷書》為總題目,編譯了46種、137卷巨著,詳細介紹了歐洲先進的天文學知識”可知,徐光啟在翻譯方面的主要貢獻有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引入歐洲數學體系;主持編修《崇禎歷書》,系統編譯歐洲先進天文學成果。(3)本題考查明朝翻譯領域的特點。據材料三“1687年,《大學》《中庸》《論語》被法國翻譯出版""1712年,清康熙皇帝命人翻譯的西方微積分著作《數理精蘊》”可知,該時期翻譯領域表現出的特點是具有雙向性;體現中西文化交流互鑒;翻譯內容較廣泛等。故答案為:(1)影響: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加強中印文化交流;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2)主要貢獻:①翻譯西方科學著作: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引入歐洲數學體系;② 引進歐洲天文學知識:主持編修《崇禎歷書》,系統編譯歐洲先進天文學成果。(3)具有雙向性;體現中西文化交流互鑒;翻譯內容較廣泛等。【點評】本題考查玄奘西行、徐光啟、明朝時期翻譯領域的特點等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22.【答案】(1)特點:夜市繁榮(營業時間長);商業活動突破時間限制(晝夜連續經營);街巷遍布商業場所。(2)主要原因: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大量北方人口南遷,南方地區獲得了充足的勞動力與先進的生產技術;社會秩序相對安定;南方地區商業與手工業發展迅速。(3)社會影響:打破了世人對宋代女性的刻板印象;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喚醒了部分女性的獨立意識;促進女性在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發展。【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宋元時期繁華的都市生活【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宋朝繁華的都市生活。根據材料一“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萬街千巷,盡皆繁盛浩闊”可知,北宋東京城市商業活動的特點有夜市繁榮(營業時間長);商業活動突破時間限制(晝夜連續經營);街巷遍布商業場所。(2)本題考查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根據材料二“優渥的自然地理環境提供種植和居住條件、留住流入的北方勞動人口。因戰亂或跟隨遷都而來的北方人口利用現有的生產技術在原本荒蕪的南方地區開荒、發展農工商業,提高經濟水平,最終在這一時期完成經濟重心的南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大量北方人口南遷,南方地區獲得了充足的勞動力與先進的生產技術;社會秩序相對安定;南方地區商業與手工業發展迅速。(3)本題考查宋朝女性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知識。根據材料三“宋代女性的經濟活動,打破了世人對宋代女性'男耕女織''相夫教子'的刻板印象,提高了自身的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地位的提高喚醒了部分女性的獨立意識,一些女性開始關心自己的命運和生活,為爭取自身權利努力奮斗。還有諸如李清照、吳淑姬等宋代著名女詞人在文學、藝術等領域閃閃發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女性參與經濟活動的社會影響是打破了世人對宋代女性的刻板印象;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喚醒了部分女性的獨立意識;促進女性在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發展。故答案為:(1)特點:夜市繁榮(營業時間長);商業活動突破時間限制(晝夜連續經營);街巷遍布商業場所。(2)原因: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大量北方人口南遷,南方地區獲得了充足的勞動力與先進的生產技術;社會秩序相對安定;南方地區商業與手工業發展迅速。(3)社會影響:打破了世人對宋代女性的刻板印象;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和社會地位;喚醒了部分女性的獨立意識;促進女性在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發展。【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繁華的都市生活、經濟重心南移、宋朝女性參會社會經濟活動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23.【答案】(1)豐富了糧食作物的種類,改變了糧食作物結構;緩解了糧食短缺問題;緩解了社會矛盾;促進了我國農業發展。(2)我認為明清時期中國具有 “封閉與開放并存” 的特征。乾隆帝致英王喬治三世的“敕諭”中,“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的表述,盡顯自大,也反映出清政府對外交往的保守與封閉;但清朝乾隆時期,廣州十三行作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每年進出口貿易額巨大,世界各國國旗飄揚,商船往來,這又充分說明當時官方仍維持著大規模的對外貿易,展現出對外交流的開放性。所以,明清時期并非完全封閉,而是封閉觀念與有限的官方開放貿易同時存在。【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閉關鎖國政策【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美洲物品傳入的影響。據材料一“明清時期我國面臨人均耕地急劇下降,糧食短缺問題及日益嚴重的社會矛盾,美洲傳入的玉米、番薯、馬鈴薯等作物適應性強,隨著它們栽培面積的不斷擴大,我國傳統的糧食作物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洲作物傳入我國豐富了糧食作物的種類,改變了糧食作物結構;緩解了糧食短缺問題;緩解了社會矛盾;促進了我國農業發展。(2)本題考查閉關政策。據材料二”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為西洋各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清朝乾隆時期,中國的 GDP 總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廣州十三行作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每年進出口貿易額巨大”可知,清代具有封閉為主、開放為輔的特點。乾隆帝“救諭”體現清朝統治者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國”自居,秉持閉關鎖國理念,這是封閉性的體現。雖廣州十三行有較大進出口貿易額,但僅作為唯一通商口岸,對外交流局限大。所以清代整體以封閉為主,僅保留有限開放。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豐富了糧食作物的種類,改變了糧食作物結構;緩解了糧食短缺問題;緩解了社會矛盾;促進了我國農業發展。(2)我認為明清時期中國具有“封閉與開放并存”的特征。乾隆帝致英王喬治三世的“敕諭”中,“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的表述,盡顯自大,也反映出清政府對外交往的保守與封閉;但清朝乾隆時期,廣州十三行作為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每年進出口貿易額巨大,世界各國國旗飄揚,商船往來,這又充分說明當時官方仍維持著大規模的對外貿易,展現出對外交流的開放性。所以,明清時期并非完全封閉,而是封閉觀念與有限的官方開放貿易同時存在。【點評】本題考查美洲物品傳入的影響及清朝的閉關政策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廣東省江門市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七年級下學期歷史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題(學生版).docx 廣東省江門市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七年級下學期歷史義務教育質量監測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