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風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我國古代與上述詩歌內容密切相關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察舉制 C.禪讓制 D.科舉制2.假如在籌備一場以“盛世風華”為主題的文化展覽時,你負責唐朝板塊的內容策劃。為了展現唐朝國力最為強盛的風貌,你在搜集歷史素材時,重點應圍繞( )A.“文景之治” B.“貞觀之治” C.“開元盛世” D.“光武中興”3.杜甫詩《無家別》中有“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亂各東西。……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導致“世亂”爆發的直接原因是( )A.軍鎮節度使權力過重 B.唐肅宗重用郭子儀C.北方少數民族的騷擾 D.朱溫建立后梁政權4.“一個偉大僧人西行取經的傳奇故事,一條由信念、堅持和智慧澆筑而成的求知之路,一個民族胸襟開闊、海納百川的真實寫照。”材料是對下列哪部作品的評價( )A.《漢書·張騫傳》 B.《西游記》 C.《馬可·波羅行紀》 D.《大唐西域記》5.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曾評價說,中國古代組織的地球子午線長度測量是“科學史上劃時代的創舉”。主持完成這個創舉的是( )A.孫思邈 B.僧一行 C.沈括 D.郭守敬6.《文獻通考》記載:改革后的熙寧(宋神宗年號)十年(1077年),國家稅收劇增5210萬石,即使與治平時(1064—1067年)相比也增長了4倍。中央積蓄的錢粟達“數十百巨萬”。材料中的“改革”是( )A.商鞅變法 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變法 D.張居正改革7.有學者指出宋初防弊之政的第一原則是收權,即盡量將地方權力收歸中央;第二原則是分權,即盡量使各層權力機構的權力趨于分散;第三原則是重文輕武。宋初防弊之政有助于( )A.維護政權穩定 B.增強地方勢力 C.減輕財政負擔 D.簡化行政流程8.下圖是一幅多民族政權并立形勢圖(1142年),仔細觀察該圖,在處建立政權的民族是( )A.黨項族 B.女真族 C.契丹族 D.蒙古族9.“一帶一路”一端連著中國,一端連著世界。早在宋朝時期,我國的海外貿易范圍很廣,東到朝鮮、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當時政府為了管理海外貿易而設置的機構是( )A.錦衣衛 B.宣政院 C.驛站 D.市舶司10.“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力。首先是在學術上,其次在戰爭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在“戰爭中”和“航行方面”產生巨大影響的發明分別是( )A.火藥指南針 B.火藥活字印刷術C.造紙術指南針 D.活字印刷術指南針11.“他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強調存天理、滅人欲,要求人們遵從傳統的倫理道德和社會秩序;他著有《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來科舉考試的標準。”這位思想家是( )A.程顥 B.程頤 C.朱熹 D.黃宗羲12.辛棄疾寫道:“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李清照寫道:“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兩首詩詞的相同點是( )A.核心是宣傳程朱理學的思想 B.描寫了塞外優美的自然風光C.抒寫了作者滿腔的報國情懷 D.詞中創作了生動曲折的故事13.2005年,國務院批準以鄭和首下西洋的日子7月11日為“中國航海日”。下列關于鄭和下西洋的表述中,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A.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的壯舉 B.鄭和的船隊最遠到達了紅海沿岸C.鄭和率領的船隊先后七次下西洋 D.明成祖派遣鄭和率船隊出使西洋14.有學者認為,這場斗爭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第一次以綱領的形式明確提出了土地和賦稅問題,把我國農民反對封建制度的斗爭推進到一個新階段。“這場斗爭”是( )A.黃巾起義 B.太平天國運動 C.李自成起義 D.陳勝、吳廣起義15.明清時期的中國,在世界文明的賽場中逐漸落后,又因為虛弱與自我陶醉錯失了開拓市場、擁抱世界的機會。其“虛弱與自我陶醉”的表現是( )A.簽訂《尼布楚條約》 B.發展海外貿易 C.設立錦衣衛、東廠 D.實行閉關政策16.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每個時代都有其燦爛的成就。以下人物及其成就對應正確的有( )①畢昇——活字印刷術 ②司馬遷———《資治通鑒》③關漢卿———《竇娥冤》 ④李時珍———《本草綱目》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行中書省,凡十,秩(官吏品級)從一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邊疆),與都省為表里。……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明]宋濂《元史》材料二 元朝中央機構示意圖 明朝中央機構示意圖 清代大臣跪受筆錄材料三 正是在以皇帝制度為突出標志的封建大一統社會里,中華民族創造了高度的農業文明。……它有利于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區的經濟交流和文化融合,……但是,長達兩千余年的封建皇權統治也對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發展帶來了嚴重的負面作用。……即有思想的人不敢標新立異,公開表示不同意見,客觀上又為封建專制統治者所利用。所以,在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皇權的專制,包括意識形態上的專制,對于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是不利的。——摘編自全根先《中國古代皇帝制度何以能長期存在》(1)依據材料一,指出“行省”擁有哪些權力?結合所學知識,談談行省制度的影響。(2)從材料二的示意圖中可以看出明朝中央機構的設置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清朝大臣“跪受筆錄”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機構是什么?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趨勢。(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正反兩個角度簡要分析“封建皇權統治”的利與弊。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 唐代《唐六典》規定:“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以散。”北宋汴京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占定兩廊,皆諸寺師姑賣繡作、領抹、花朵……”材料三 明中期以后,中小商業市鎮大量興起,還出現了專業市鎮,如盛澤鎮居民以蠶桑為業,楓涇鎮、洙涇鎮居民以棉紡織為業,景德鎮居民以制瓷為業。專業市鎮的形成,是明中期以后國內市場和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表現。材料四 明清時期,勤勞智慧的中華先民積極引進并推廣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這些作物耐旱耐瘠,使砂礫瘠土、深山林地變為良田。北方與南方耕地因玉米、甘薯輪作復種顯著擴增,推動糧食產量躍升,為康乾盛世“人口突破三億”奠定物質基礎,彰顯中華民族善用自然、開拓創新的偉大精神。——摘編自鄭南《美洲原產作物的傳入及其對中國社會影響問題的研究》(1)唐朝時農業生產工具有很大改進,根據材料一寫出這兩種工具的名稱。對比材料二唐宋兩代市場管理制度,指出宋代商業發展的突破,并分析其反映的經濟趨勢。(2)根據材料三,簡述明中期以后商業市鎮發展的狀況。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推動古代中國城市商業發展的因素。(3)根據材料四,概括玉米、甘薯的傳入對明清社會的積極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圖一 文成公主入藏 圖二 岳飛抗金 圖三 宣政院印材料二 (澎湖)島分三十有六,巨細相間……地隸泉州晉江縣。至元間立巡檢司,以周歲額辦鹽課中統錢鈔一十錠二十五兩,別無科差。——(元)汪大淵《島夷志略》材料三 1561年,倭寇大舉侵犯浙江。戚繼光率軍英勇作戰,在臺州九戰九捷,先后殲滅倭寇數千人……此后,戚繼光又率軍進入福建,與廣東地區的抗倭將領帶領廣大軍民,消滅了當地的倭寇,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摘編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民族交融、邊疆鞏固是我國歷史的發展主流。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交融·鞏固”為題寫一篇歷史小短文。(要求:史實準確,表述清晰,不少于150字)參考答案1.D2.C3.A4.D5.B6.C7.A8.B9.D10.A11.C12.C13.A14.C15.D16.C17.(1)權力:管理郡縣,鎮守邊疆;統領錢糧、兵甲等事務。影響:行省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2)變化:明朝廢除了丞相制度,撤中書省,權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機構:軍機處。發展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被廢除;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3)利:創造了高度的農業文明;有利于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區的經濟交流和文化融合。弊:皇帝獨尊,皇權專制,不利于民主、平等思想的發展;容易出現暴政、腐敗現象,給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災難。18.(1)兩種工具:曲轅犁、筒車。突破:打破坊市時空限制;出現定期集市與夜市;(任答對一點即可)趨勢:商品經濟活躍;市民階層壯大;城市功能從政治中心向經濟中心轉變。(任答對一點即可)(2)狀況:中小商業市鎮大量興起;專業市鎮的形成。因素: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海陸交通的拓展;封建統治者的干預等(任答對兩點即可)。(3)積極影響:①使砂礫瘠土、山地深林變為良田,增加了耕地面積;②推動糧食產量躍升,為人口增長奠定物質基礎;③彰顯了中華民族善用自然、開拓創新的偉大精神。(任答對兩點即可)19.示例:題目:交融·鞏固論述: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與共,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增進了唐蕃的友好關系;元朝在西藏設宣慰司都元帥府,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管轄權,設澎湖巡檢司,加強了對臺灣的管理。明朝時,戚繼光多次擊退倭寇的侵犯,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捍衛了國家主權。清朝時,在西藏設駐藏大臣、噶廈,冊封達賴和班禪,實行金瓶掣簽制度,有效地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平定準噶爾部與大、小和卓叛亂,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由此可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只有民族交融,邊疆鞏固,才能使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