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沒有受過教育或者毫無準備登上帝位的皇帝,往往會成為國家的災難。明朝這類皇帝比較多,如:嘉靖帝、萬歷帝、泰昌、天啟帝等。開國皇帝氣量偏小,繼任之君又多荒唐,宰相也沒有了,明朝為什么還能存續277年?明朝長期延續的秘密:制度自身的慣性、長期存在的異族壓力造成的內部團結、思想控制的成功。——摘編自趙冬梅《法度與人心:帝制時期的人與制度的互動》課程標準1.通過了解明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2.通過了解明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第12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學習目標1.結合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明朝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和制度創新。2.結合明朝對西藏和東北的治理,從“時空觀念”角度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3.了解東南沿海的抗倭斗爭和荷蘭、西班牙殖民者侵占臺灣等史實,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思路整合明朝的建立明朝政治制度變化戚繼光抗倭與海禁政策鄭和下西洋與朝貢貿易歐洲殖民者東來內陸邊疆明清易代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朝堂上的明朝(皇權vs相權)世界中的明朝(明朝vs其他國家)民族關系中的明朝(漢族vs少數民族)目錄元的滅亡與明的建立姓名:朱元璋學歷:無文憑,自學成才家庭出身:貧農(至少三代)籍貫:安徽鳳陽生卒:1328——1398職業:和尚——皇帝主要工作經歷:1328年——1344年 放牛1344年——1352年 做和尚1352年——1368年 造反1368年——1398年 大明王朝皇帝“耐人尋味”的簡歷堂堂大元,奸佞當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愚賢。哀哉可憐 —— 元·《醉太平·堂堂大元》元朝后期,以蒙古族貴族為主的統治階級,對各族特別是漢族人民的掠奪和奴役十分殘酷。上黃河連年失修,多次決口天災人禍讓元末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極端尖銳化,導致1351年爆發元末大規模農民起義。近睹有元之末,主居深宮,臣操威福,官以賄成,罪以情免,憲臺舉親而刻仇,有司差貧而優富。廟堂不以為慮,主添冗官,又改鈔法,役數十萬民,湮塞黃河,死者枕藉于道,哀苦聲聞于天。 ——朱元璋:《討張士誠檄》元末明初,日本處于南、北朝對峙時期,長期戰爭造成大量落魄無賴的武士階層,他們經常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進行武裝掠奪和騷擾。【閱讀探究】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總結元朝滅亡原因?元朝滅亡又給明初統治者提代了怎樣的治國經驗?明朝的建立滅元朝標志:時間:建立者:都城:應天府(南京)朱元璋 明太祖1368年1368年攻占大都明代極盛時國土面積約達一千萬平方公里西南方管轄西藏東北征服了女真族西有西域北控蒙古疆域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 ——《明太祖實錄》材料二: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皇明祖訓》(1)根據材料結合課本,概括材料反映的核心問題及其原因是什么?答:問題是廢除丞相。原因是為了加強皇權。(2)結合材料和所學,回答丞相開始設置和廢除及廢除丞相制度的利弊。答:秦朝設置;明朝廢除。利:加強專制集權,防止權臣專權;鞏固統治;弊:皇權集中,皇帝獨斷難免偏頗;政務繁多,皇帝力不從心。1明太祖:廢丞相,權分六部材料三:廢除宰相制度15年后,明太祖得意地總結道“……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制相互牽制),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材料四:據統計,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朱元璋平均每天要處理奏章207件,411 事,以致于“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無法處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論思不可無人”。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材料五:明太祖置殿閣(華蓋殿、英華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特侍左右,備顧問而已。成祖即位,特令解縉、胡廣、楊榮等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之預機務自此始。 ——《明史·職官志》材料六:萬歷初,張居正為首輔,人稱“張相公”,他認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 ——《明史·顧秉謙傳》等(1)根據材料結合課本,指出明成祖時政治制度出現的新變化。內閣首輔張居正具有怎樣的權力?這是否意味著宰相制度的復活?答:變化:設立內閣。權力: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內閣制度宰相制度VS2明成祖:設內閣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1)相同點:兩者的職責都是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2)不同點:宰相 內閣首輔權力來源職責任免對皇權影響宰相制度賦予,法定皇帝個人信任,非法定一級決策者(機構)咨詢機構,無決策權要經皇帝及大臣商議直接由皇帝意愿決定制約皇權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制約皇權宰相制與內閣制的異同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明代內閣制度演變圖(內閣權力)擴大(時期)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侍從顧問參與機密事務決策票擬權大權盡歸內閣內閣制度演變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材料七:內閣越來越受制于司禮……由于朝廷有命令下達或內閣奏疏上陳,均得經由宦官,太監是皇帝的喉舌,又最先看到奏章,對各種問題之處理,在皇帝閱覽本章時給予影響,甚至根本不經過內閣即下達。而閣臣之近侍君王,則遠遠不如太監。——杜婉言《論明代內閣制度的特點》(2)結合材料及課本內容,說明:明朝中后期,太監是怎樣影響內閣輔政的 其獲取政治地位依靠的條件是什么 這說明的實質問題是什么 答:宦官機構司禮監協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條件:得到皇帝的信任;實質:皇權強化(君主專制強化)。2明成祖:設內閣,宦官專權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監察)(軍政)布政司都指揮司按察司地方三司分權權歸中央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內閣輔政(行政)皇帝中央內閣中書省丞相設撤撤行中書省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明朝行政管理制度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明的建立與制度變革建立政權制度變革廢行省,設三司廢除丞相制度宦官專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強化設立內閣(秘書機構)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內閣首輔嚴嵩的臺詞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演變秦朝(形成)兩漢(鞏固)隋唐(完善)宋朝(加強)元(新發展)明朝(高峰)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地方:郡縣制中央:中央:中央:中央:中央:地方:地方:地方:地方:地方:中外朝制度頒布推恩令、刺史制度三省六部制道,中后期藩鎮割據二府三司制奪其權,制錢谷,收精兵中書省一省制行省制內閣制督撫、三司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思考: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實質是什么?越南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印度非洲阿拉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以武懾之。——《明史·鄭和傳》尋找惠帝主要目的:宣揚國威(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鄭和航海路線圖》實質:朝貢貿易政治目的>經濟目的地位:是世界歷史上空前規模的遠洋航行,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遠遠領先于新航路開辟。(時間長、規模大、范圍廣、領先世界)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思考:如何正確評價鄭和下西洋?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明朝宮廷宴請各國使節的宴會上,響起了這樣的歌聲:四夷率土歸王命,都來朝大明。萬邦千國皆歸正,現帝廷,朝仁圣。天陛班列眾公卿,齊聲歌太平。在這種得意洋洋的歌聲里,我們仿佛可以感到,朝廷上下對于下西洋以后出現的“四夷來朝”局面,充滿了歡欣鼓舞。這種心態,是當時的航海大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格蘭所無法理解的。——摘編自樊樹志:《國史十六講》積極:①增進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②擴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響消極:政治目的大于經濟目的,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后來未能持續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要的第一件東西。 ——恩格斯《論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這種心態,是當時的航海大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格蘭所無法理解的。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明】仇英《倭寇圖卷》局部思考:“倭寇”由什么人組成,如何解決倭患?抗倭斗爭海禁政策(經濟封鎖)東南沿海形勢穩定朝廷放松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隆慶開關)東南民間走私猖獗(臺州、福建、廣東)倭寇:日本海盜政策:海禁政策(經濟封鎖)倭患:明朝前期嚴厲禁止海外貿易。結果東南民間海上走私活動猖獗,海盜、奸商與倭寇混雜,出沒沿海燒殺搶掠,造成巨大破壞。(嘉靖大倭亂)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戚繼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寇與商同是人。市通則寇轉為商,市禁則商轉為寇。禁之愈嚴而寇愈盛。——(明)謝杰《虔臺倭篡》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明朝海疆治理1553年(嘉靖年間),葡萄牙人以晾曬貨物為由,賄賂香山縣地方長官獲得濠鏡澳居住權。1557年,開始長期居住。1887年,清政府被迫承認葡萄牙對澳門的占領。1624年(天啟年間)以后,荷蘭侵占臺灣南部。1626年,西班牙侵占臺灣北部的基隆和淡水。1642年(崇禎年間),荷蘭打敗西班牙獨占臺灣。澳門臺灣概括17世紀沈德符對“荷蘭”的認知?推測17世紀明朝的海防實力?明朝海防意識淡薄17世紀明朝海防實力相對下降。海防新局:抗倭與西方殖民者的到來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明北京韃靼瓦剌亦力把里奴兒干都司烏思藏1.明朝與內陸邊疆民族的關系北面:韃靼、瓦剌西南:烏思藏(藏族)東北:女真→滿洲鞏固統一①修長城(山海關→嘉峪關)②與韃靼和議、朝貢、互市③封授烏思藏僧俗首領,設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④招撫東北女真族,設奴兒干都司,封授女真首領官號邊疆民族山海關嘉峪關建州女真東海女真西海女真三、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1583年,25歲:父祖被殺,襲建州左衛都指揮使。1587年,29歲:初步統一建州三衛,稱王,建都城,頒法令。1599-1613年:滅海西女真各部1616年,58歲:稱汗,建立后金。1618年,60歲:發布“七大恨”攻明1626年,皇太極即位,改族名滿洲。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大清。天聰新政:大力發展生產,招降明朝文武官員,仿效漢制,完善八旗制度,國力大大提升,為入主中原打下堅實基礎。【延申補遺】女真崛起三、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延申補遺】清朝重要軍政制度——八旗制“八旗”最初源于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和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八旗制度由清太祖努爾哈赤創立,這一制度按照軍事組織形式將女真人編制起來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清初,正黃、鑲黃、正白三旗(上三旗)由可汗(皇帝)親自統領,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五旗(下五旗)由滿洲貴族統領。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紅旗、鑲紅旗300人=1牛錄5牛錄=1甲喇5甲喇=1固山(旗)三、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2.滿洲興起與明清易代16、17世紀之交,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金。1636年,其子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并將女真族名改為滿洲。明北京建州女真東海女真海西女真清(1636)盛京(后金:1616)清1646—1912北京清軍入關:1644年, 軍進入山海關,打敗李自成,進占并遷都于北京。明朝滅亡:1644年,明末農民軍首領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縊。清朝統一:清軍入關后經過20多年的激烈戰斗,清軍將農民軍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殘余勢力逐一擊敗,確立了在全國的統治。三、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前朝弊政,厲民最甚者莫如加派遼餉,以致民窮盜起,而復加剿餉,再為各邊抽練,而復加練餉。惟此三餉,數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遠者二十余年,近者十余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為爾下民請命,自順治元年為始,凡正額外,一切加派,盡行蠲免。——《大清國攝政王令旨》【閱讀探究】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結合明朝政治制度,思考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哪些?2.滿洲興起與明清易代三、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1.明朝的政治體制的變化2.明朝沿海政策變化3.邊疆形勢變化建立政權廢丞設閣宦官專權明清易代海禁政策鄭和下西洋海防危機經略邊疆要一切從實際出發,順應時代潮流,不斷做出政策調整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本課小結這套制度,在“正常”情況下維持國家的一般運轉,毫無問題。但是,一旦出現巨大的天災或者外來的競爭壓力,就應變無能,只有滅亡了。明末就是如此。——摘編自趙冬梅《法度與人心:帝制時期的人與制度的互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