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教學設計權益爭奪與主權淪喪的深化——半殖民地化的加速與統治危機的暴露設計意圖 本教學設計以統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一單元"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的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為主題,圍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目標,構建大單元教學框架。本設計以“文明沖突與國家轉型”為線索,通過“史料實證 + 情境探究”展開:用《天津條約》條文、咸豐帝諭旨等原始史料,引導學生分析戰爭動因與清廷應對的矛盾,培養時空觀念與歷史解釋能力;創設“史料擂臺賽”等活動,讓學生在對比列強侵略與中國社會反應中,理解主權喪失的深層影響;結合圓明園遺址等影像資料,將歷史細節與家國情懷相聯結,實現從“知史”到“明史”再到“悟史”的遞進,落實核心素養培養。課程標準 了解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等侵略史事,增強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的愛國情感。了解《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主要內容,初步認識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定位 《鴉片戰爭》作為八年級歷史上冊第一單元的第2課,上承鴉片戰爭,下啟太平天國運動與洋務運動,具有承前啟后的關鍵地位。本教學設計基于2022年歷史課程標準要求,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構建多維度的教學目標體系,幫助學生從宏觀上把握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及其深遠影響。素養目標 1.通過時間軸梳理1856-1860年關鍵事件(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簽訂);分析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工業革命后西方擴張需求)與直接原因(修約失敗)。(唯物史觀、時空觀念)(重點)2.通過條約原文、列強照會等史料,實證主權喪失的具體表現。理解“半殖民地化加速”的內涵(政治、經濟、文化多維度淪喪)。(史料實證、歷史解釋)(重點、難點)3.認識到列強侵略的暴行(如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割占中國領土等),增強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責任感(歷史解釋、家國情懷)大單元教學定位 置于“近代中國沉淪與覺醒”大單元中,上承第一次鴉片戰爭后“半殖民地化開端”,下啟洋務運動“近代化起步”,凸顯其“主權進一步喪失與社會變革加速”的雙重節點意義,構建“侵略 — 反抗 — 探索”的邏輯鏈條。教材分析 本課關鍵詞: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沙俄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為了便于教學,依據大單元教學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本課整合為四個問題:問題1、列強為什么不滿足于《南京條約》?問題2、戰爭如何步步升級?問題3、國殤之園:圓明園悲劇意味著什么?問題4、為什么說沙俄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超級大贏家?學情分析 學生已知鴉片戰爭基本史實,但對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擴張性”(如鴉片貿易合法化、內河航行權)認識模糊;易將戰爭簡單歸因于“列強貪婪”,忽視工業革命與殖民擴張的深層關聯;對“清廷應對的矛盾性”(既抵抗又妥協)缺乏辯證理解。針對性教學策略 針對上述學情分析,本課將采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突破學習難點,提升教學實效:問題鏈驅動:以 “為何鴉片戰爭‘再次’爆發?”“條約條款如何體現侵略升級?” 串聯史實,突破認知表層化; 雙線對比:橫向對比中英工業實力數據(如1856年工業產值占比),縱向分析鴉片戰爭與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異同,落實時空觀念與史料實證; 情境共情:通過“假如你是1858年的清廷官員”模擬討論,理解歷史決策的復雜性,升華家國情懷。教學方法 材料分析法、問題探究法、提取信息法、合作交流法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視頻:播放3分鐘剪輯版紀錄片《圓明園》片段設問:如果穿越回1858年,作為清朝官員/英國商人/中國農民,你會如何應對這場危機?1858年的清朝官員,既需應對列強的軍事訛詐,又要鎮壓太平天國,還要面對朝廷內部“主戰”與“主和”的派系撕扯。其核心危機是“制度落后與現實壓力的沖突”,應對需兼顧“短期止損”對外:以“有限妥協”換喘息空間與“長期自救”;對內:以“務實改革”穩定統治;長期布局:埋下“近代化”種子。1858年的英國商人,正受益于《天津條約》的“特權紅利”(如長江通商、內地游歷),但也面臨太平天國戰亂對貿易路線的破壞、中國民眾對“洋貨”的抵制等問題。其核心目標是“最大化商業利潤”,需兼顧“利用殖民特權”與“規避本土風險”。1858年的中國農民,是危機的“直接承受者”:清軍與太平軍的拉鋸戰摧毀農田,官府的“攤派”(軍費、賠款)與地主的“加租”雙重壓榨,加上災荒,“活下去”是唯一目標。應對核心是“規避風險”與“尋找生存資源”。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些疑惑,走進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 觀看視頻,思考問題。 引發情感共鳴,快速進入歷史語境。問題探究(一) 問題1、列強為什么不滿足于《南京條約》?任務一、戰爭根源剖析(一)、根本原因材料:一想到和三萬萬或四萬萬人開放貿易,大家好像全都發了瘋似的……璞鼎查告訴他們,說是他已為他們的生意打開了一個新世界。這個世界是這樣的廣闊。 —嚴中平《英國資產階級編織利益集團與兩次鴉片戰爭史料》,見列島編《鴉片戰爭史論文專集》,北京,三聯書店,1958年。時間英國輸華貨物總值1837——1839年年均不到100萬英鎊1845年約239萬英鎊1846年約179萬英鎊1854年約100萬英鎊教師:問題1、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英國達到了擴大中國市場的目的了嗎?問題2、你能結合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嗎 問題3、英國把棉紡織品在中國滯銷的原因歸結為?問題4、英國資產階級如何處理?(二)直接原因【課堂活動】戰爭起因的全球性解讀--1854年修約談判1854年和1856年,英法美三國兩次向清政府提出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1)要求中國全境開放,至少長江水域允許外商自由航行;(2)鴉片貿易合法化;(3)外國公使進駐北京等。多角色決策模擬: 全班分三組,給每組發放"1854年修約談判"背景卡: 組1、 英國工業資本家(訴求?)組2、廣州十三行商人(訴求?) 組3、咸豐帝軍機處(訴求?)組1、英國工業資本家(訴求?)優勢(Strengths)英國完成工業革命,生產力強大,棉紡織品等商品產量巨大,急需廣闊市場傾銷。擁有先進的軍事技術和堅船利炮,具備武力施壓清政府的能力。在全球多地擁有殖民地,積累了豐富的殖民擴張和貿易談判經驗。劣勢(Weaknesses)與中國距離遙遠,軍事行動和貿易往來成本較高。對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和經濟模式了解有限,在談判中可能難以精準把握中方訴求。機會(Opportunities)第一次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開放部分口岸,為進一步擴大通商提供了基礎。清政府內部腐朽,軍事和經濟實力較弱,在外部壓力下可能妥協。威脅(Threats)中國民眾對外國侵略的抵制情緒強烈,可能引發大規模反抗,影響貿易開展。其他列強如法國、美國等可能參與競爭,分食在華利益,影響英國擴張計劃。組2、廣州十三行商人(訴求?) 優勢(Strengths)長期壟斷中國對外貿易,熟悉中外貿易規則和市場需求,擁有穩定的商業網絡和客戶資源。與清政府關系密切,能夠通過官方渠道表達自身利益訴求,影響政策制定。劣勢(Weaknesses)經濟實力相對西方工業資本家較弱,難以在資本和技術上與之競爭。經營模式依賴清政府的特許和保護,缺乏自主性和靈活性。機會(Opportunities)若能維持現有貿易格局,可繼續保持壟斷地位,獲取高額利潤??山柚逭α?,限制外資進入,保護自身商業利益。威脅(Threats)英國等列強要求開放更多口岸、打破貿易壟斷,直接威脅十三行商人的生存根基。國內新興商業勢力崛起,可能對十三行的壟斷地位造成沖擊 多角色決策模擬: 組3、咸豐帝軍機處(訴求?) 優勢(Strengths)掌握國家最高權力,能夠調動全國資源應對外部壓力。中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具備一定的戰略縱深和戰爭潛力。劣勢(Weaknesses)清政府政治腐敗,官僚體系效率低下,決策執行能力不足。軍事技術落后,武器裝備陳舊,軍隊戰斗力遠不及西方列強。國內社會矛盾尖銳,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分散了清政府的精力和資源。機會(Opportunities)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采取分化策略,緩解外部壓力。通過有限的妥協和改革,爭取時間加強自身實力。威脅(Threats)列強武力威脅,可能導致領土喪失、主權受損,危及清朝統治。若拒絕修約引發戰爭,戰敗后可能面臨更苛刻的條件,加劇統治危機。國內民眾對清政府對外軟弱的不滿情緒可能激化,引發社會動蕩。 (三)導火線教師提問:為了掩蓋戰爭的侵略性,英法兩國為戰爭尋找了什么借口?(“亞羅號事件”、“馬神甫事件”)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1853年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非法潛入我國廣西西林縣,披著宗教外衣,進行侵略活動。1856年西林知縣張鳴鳳根據村民控呈,調查據實后,將馬賴及不法教徒共26人逮捕歸案,依法判處馬賴及不法教徒2人死刑,其余分別論罪處罰。法國政府,借口挑起侵華戰爭。(2)1856年10月中國商船“亞羅號”,自廈門開往廣州,停泊黃浦。廣東水師船捕走窩藏在船上的2名中國海盜和10名嫌疑者。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卻認為該船曾在香港注冊,領有執照,硬說是英國船,捏造說中國水師曾扯下船上英國旗,要求兩廣總督葉名琛立即釋放被捕人犯,向英國政府道歉。葉名琛把12人全部送還時,巴夏禮拒收,葉名琛的信件也拒絕拆閱。23日英駐華海軍悍然向廣州發動進攻。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提示: 直接原因:“修約”要求被清政府拒絕 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導火線:“亞羅號事件”“馬神甫事件” 提示1:因為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南京條約》簽訂后五口通商,英國人沒有得到預期目的。提示2、中國封建自然經濟的自給自足性、購買力低下;戰后英國等大量運入鴉片,中國出口的絲、茶的收入大半被其抵消,無力更多購買英國工業品。中國開放的口岸太少,英國在中國享受的特權太少。提示3、既要維護給它帶來巨大利益的鴉片貿易,又要擴大對華的工業品銷售,為此,它要迫使中國開放更多商埠,進一步控制中國海關。提示4、根本原因: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整個設計以 “學生為主體”,通過史料分析、數據解讀、角色扮演、問題探究等多種形式,將抽象的 “戰爭原因” 轉化為具體可感的歷史情境與邏輯推理過程。既注重知識的系統性(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導火線的層次),又強調能力的培養(史料分析、多角度思維、邏輯歸納),同時滲透歷史價值觀教育(認清殖民侵略本質),最終實現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的教學目標。問題探究(二) 問題2、戰爭如何步步升級?一、戰爭過程學生動手操作,在地圖上依次標注出1856年廣州沖突(英軍炮轟廣州)、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攻陷大沽炮臺、逼近天津等關鍵事件發生的地點和時間順序。邀請學生上臺分享標注過程,講解戰爭推進的大致路線,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和糾正,教師給予指導和點評,強化學生對戰爭時空線索的把握。第一階段:1856年—1858年【播放視頻】第二次鴉片戰爭,梳理戰爭歷程 ( 第二次鴉片戰爭過程.swf )學生觀看視頻,結合教材,梳理第一階段歷程教師:歸納侵略者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與哪些國家,簽訂了哪些條約?任務二:史料擂臺賽分組PK:組1:分析《天津條約》第9條(基督教傳教權) 組2:解讀咸豐帝《諭僧格林沁加強海防》諭旨史料1、《中英天津條約》第9條:英國民人準聽持照前往內地各處游歷、通商,執照由領事官發給,由地方官蓋印。經過地方,如飭交出執照,應可隨時呈驗,無訛放行。材料2、咸豐帝《諭僧格林沁加強海防》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與英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后,咸豐帝因對條約條款不滿,擔心英法艦隊再次入侵,而下達的一道諭旨。激勵將士,嚴申紀律:“著即激勵南北兩岸在防將士,悉力固守,如有臨敵退縮及亂言惑眾者,該大臣即當以軍法從事,以嚴紀律而固軍心?!?布置防線,謹防入侵:“現在情形,惟有嚴守大沽,已連日設法布置,激勵馬步官軍,竭力固守等語。覽所奏情形,自屬確有見地?!?統籌大局,兼顧京師:“勿專以大沽為重,置京師于不顧,孰輕孰重,又何待朕屢次諄諄訓諭也?!闭{派兵力,內外夾擊:“著該大臣懸立重賞,激勵眾心,內外夾擊,并派隊渡河,由唐兒沽進攻,以保北炮臺后路,不可全行調守濠墻,致令后援兵單,不能牽制賊勢?!北Wo餉道,嚴防要隘:“并須于賈家橋一帶,加意嚴防,以通餉道,尤為第一關鍵。” 妥善處理,大沽撤防:“至大沽炮位軍火不少,并著恒福將可以運回者即行搬運,其不能搬運者,炮位即應釘眼,或推落海河,其余軍裝火藥、糧餉等,均應立時焚毀,毋許存留資敵。” 提示:以“條約合法化”為形式,允許基督教在華自由傳教。實質是列強通過宗教滲透強化對華控制的妥協性條款。試圖通過強化海防抵御列強軍事威脅,體現清政府在主權危機下的有限對抗姿態。第二階段:1860年學生觀看形勢圖,結合教材,梳理第二階段歷程(三)戰爭結果——《北京條約》的簽訂教師提問:正是由于清政府府腐敗無能,在火燒圓明園之后,清政府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請同學們簡要歸納《北京條約》內容及產生的影響?二、戰爭失敗的原因:思辨問題:主權淪喪是外敵強大還是內部僵化的結果?兩次鴉片戰爭都是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你覺得根本原因是什么?你們覺得怎樣才能避免歷史的重演?材料1:一位大臣于1842年11月因仿造火輪船,“內地匠役往往不得其法”,提議從澳門雇覓“夷匠”。這可一下子觸動了道光的神經,寧可不要火輪船,也不能讓這些危險的“夷匠”入境,連忙下旨阻止。——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材料2:“以中世紀的武器、中世紀的政府、中世紀的社會來對付近代化的敵人。”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陳旭麓提示:根本原因:清朝社會制度(含閉關政策)的腐朽和經濟、科技、軍事的落后及統治集團昏庸腐??;西方列強的強大,制度先進。三、戰爭的影響:材料3: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西方列強逼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一覽表時間條約時間條約1858年5月28日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11月8日中美《通商章程善后條約》1858年6月13日中俄《天津條約》1858年11月24日中法《通商章程善后條約》1858年6月18日中美《天津條約》1860年9月24日中英《北京條約》1858年6月27日中法《天津條約》1860年9月25日中法《北京條約》1858年6月26日中英《天津條約》1860年11月14日中俄《北京條約》1858年11月8日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條約》提示:影響:喪失更多主權,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時空觀念】通商口岸布局變化揭示列強什么戰略意圖?【難點突破】觀察地圖,思考,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通商口岸變化有什么特點,表明了什么問題?提示:列強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北方沿海,使列強侵略勢力進一步擴張到北方沿海、長江流域及腹地,為擴大侵略提供條件。 學生閱讀地圖,觀看視頻,結合教材,梳理第一階段歷程。學生閱讀地圖,結合教材,梳理第一階段歷程。學生歸納: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外國勢力進一步擴張;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領土主權進一步被破壞;賠款額大幅度增加,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數量上:多范圍上:廣地域上:深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以及“時空觀念”的學科核心素養。通過對兩次鴉片戰爭中開放口岸的對比,讓學生直觀感受列強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培養學生時空觀念的歷史核心素養。問題探究(三) 問題3、國殤之園:圓明園悲劇意味著什么?一、火燒圓明園概況:材料1:圓明園于1860年遭英法聯軍焚毀,150萬件文物被掠奪。材料2:在地球上某個角落里有著一個人間奇跡:它叫夏宮。……人們的想象力所能創造的一切幾乎是神話性的東西都體現在這座宮殿中?!幸惶?,兩個強盜闖進了夏宮。一個進行洗劫,另一個放火焚燒?!跉v史的審判臺前,一個強盜叫作法國,另一個則叫作英國?!蚁嘈沤夥帕说姆▏?、滌蕩了污泥濁水的法國一定會把這筆不義之財歸還給被搶劫過的中國,這一天是一定會來到的?!猍法]維克多·雨果《致巴特力爾上尉》閱讀材料,結合教材,了解火燒圓明園的概況:(1)背景:(2)時間:(4)兇手:(4)罪惡:教師總結: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犯下滔天罪行。任務三:圓明園之火照亮了什么?—— 基于史料實證與家國情懷的雙重審視一、多維史料分析:文明批判與侵略實錄的交織(一)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文明的自我批判之光史料核心觀點:"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洗劫,一個放火…… 豐功偉績!收獲巨大!"(直接譴責英法聯軍為 "強盜")"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在我們眼中是野蠻人。這就是文明對野蠻所干的事情。"(尖銳諷刺西方文明的雙重標準)實證價值:文學證詞:作為非當事人的第三方視角,雨果的批判突破了西方中心主義立場,成為揭露劫掠本質的重要輿論證據。文明反思:文中"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于人類的" 理念,為現代文物國際追索提供了倫理基礎(如1970年 UNESCO《文物公約》)。(二)英軍指揮官日記:侵略行為的自我供認之光史料示例(英軍第3師師長羅伯特 加德納日記,1860年10月18日):"Order given to burn the Summer Palace... Flames rose like a dragon, consuming everything in sight. The Emperor's treasure is now ash."("下令焚燒圓明園…… 火焰如巨龍升起,吞噬一切?;实鄣恼鋵毴缃褚殉苫覡a。")實證價值:行為自證:侵略者親手記錄的焚燒命令與破壞場景,構成 "火燒圓明園" 的直接證據,駁斥后世 "意外失火" 等謬論。心態暴露:日記中 "treasure is now ash" 的輕佻表述,揭示殖民主義者對中華文明的蔑視,印證雨果 "野蠻侵略文明" 的論斷。二、3D 復原文物流失路線圖:空間敘事的記憶之光可視化證據鏈:法國楓丹白露宮中國館藏品來源—— 追蹤流失路徑核心邏輯:通過館藏文物的收藏檔案、捐贈記錄及專家考證,建立圓明園文物從"劫掠現場" 到 "海外館藏" 的完整轉移證據鏈。(一)館藏文物與劫掠關聯考證標志性藏品:乾隆年間銅胎掐絲琺瑯麒麟檔案記載:1861 年由拿破侖三世夫婦 "接受贈禮" 入藏,附法軍上尉杜潘(Dupan)提交的《圓明園所得文物清單》,注明 "從正大光明殿東側配殿取出"。佐證:器物底部刻有"圓明園正大光明殿陳設" 款識,與法軍繪制的《圓明園劫掠路線圖》吻合。書畫類藏品:郎世寧《百駿圖》副本入藏記錄:1863 年標注為 "征華法軍總司令孟托班(Montauban)獻贈",附隨函說明 "得自圓明園內廷書房"。佐證:畫面鈐印"圓明園御覽之寶",與清廷《石渠寶笈》著錄一致。瓷器集群:康熙御制黃地綠彩龍紋碗(共12 件)來源標注:1860 年 "戰利品委員會" 分揀后移交法國外交部,檔案記載 "出自長春園海岳開襟建筑群"。佐證:同時期英軍照片顯示該建筑群瓷器陳列架空置,與劫掠時間線重合。(二)流失路徑時間軸楓丹白露宮館藏的143件圓明園文物均有明確的"劫掠 - 運輸 - 獻贈 / 交易 - 入藏"記錄,構成空間轉移證據鏈,其中37件標注具體劫掠地點,與日記中的物品清單形成交叉驗證。三、證據鏈閉合:雙重維度的互證邏輯人證與物證的呼應劫掠者日記中的"琺瑯麒麟""百駿圖"等物品,與楓丹白露宮藏品的名稱、款識、入藏時間完全對應,證明日記記錄真實性。時間與空間的重疊日記記載的劫掠時段(1860年10月 6-9 日)與文物入藏法國的最早時間(1861年1月)之間的運輸周期吻合,排除 "合法貿易" 等其他可能性。制度性證據補充英法聯軍《戰利品分配條例》(現存于英國國家檔案館)規定"士兵可保留價值5英鎊以下物品,其余上繳",解釋了日記中個人掠奪與館藏文物的等級差異。歷史結論:證據鏈揭示的劫掠本質有組織犯罪:從士兵個體掠奪到司令部設立"戰利品委員會",證明劫掠是英法軍隊的系統性行為。文化滅絕企圖:火燒圓明園與文物劫掠同步進行,旨在摧毀清朝統治的象征體系(如正大光明殿文物)。國際法突破:此次劫掠早于1899 年《海牙公約》關于戰時文物保護的規定,成為現代戰爭法完善的重要歷史參照?!就卣寡由臁浚簣A明園由“萬園之園”變成殘垣斷壁,面對火燒圓明園的屈辱歷史,你有何感受?從中可以得到哪些啟示?材料:英國《泰晤士報》的隨軍記者寫道:在場的每個軍人都掠奪很多,在進入皇宮的宮殿后,誰也不知該拿什么東西。為了拿金子,而把銀子丟了,為了拿鑲有珠玉的飾品和寶石,又把金子丟了,無價的瓷器和琺瑯器,因為太大不能運走,竟被打碎。1860年10月18日英軍騎兵3500人,手持火把在園內到處縱火。被掠奪文物超過150萬件。圓明園聚集歷代藝術珍品 提示:(1)背景: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2)時間:1860年。(4)兇手:英國、法國。(4)罪惡:英法聯軍大肆搶劫并燒毀圓明園提示:英法聯軍毀壞了一座匯集中國人民智慧結晶、集古今中外藝術品而成的壯麗宮殿和園林,是人類文明的巨大損失;英法聯軍毀壞了一座匯集中國人民智慧結晶、集古今中外藝術品而成的壯麗宮殿和園林,是人類文明的巨大損失;圓明園的斷壁殘垣無聲訴說著歷史: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通過史料讓學生了解到列強侵略侵華暴行,培養學生意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唯物史觀。整個設計以“證據”為骨架、以“情感”為血肉,通過“史料辨析 — 證據鏈構建 — 價值反思” 的邏輯鏈條,實現了“知識傳授 — 能力培養 — 情感熏陶”的統一。既讓學生通過扎實的史料實證把握歷史真相,又通過文化創傷的揭示激發家國情懷,更引導學生從文明對話與人類命運的高度反思歷史,最終達成 以史為鑒、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拓展延伸” 環節通過 “情感體驗 — 理性反思 — 認知鞏固” 的遞進設計,將 “感受” 與 “啟示” 相結合問題探究(四) 問題4、為什么說沙俄成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超級大贏家?材料:從第二次鴉片戰爭一開始,俄國為了趁機侵奪中國黑龍江流域的大片領土,均沾英、法的侵略利益,急忙派使團打著“調?!钡钠焯柍鍪怪袊?。由于清廷對當時俄國對華“和平侵略”政策的本質認識不清,依靠俄國調停便成為既定的外交方略。清政府派耆英與俄國使團在天津展開會談,并以提前簽訂不平等的中俄《天津條約》為代價,換取俄國“調?!钡某兄Z。中俄會談結束后的第4天,清廷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天津條約》,而清廷希望所系之俄國的“調?!眳s最終無果。教師展示《沙俄侵占中國北方領土示意圖》,請觀察地圖,沙俄迫使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哪一條約割占的土地最多?馬克思說:"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國不花費一文錢,不發動一兵一卒,而比任何一個參戰國得到了更多的好處."教師講述:沙俄在中國近代史上所割占領土面積,相當于歐洲德法兩國面積的總和,外加一條與多瑙河一樣長的黑龍江,沙俄是19世紀侵占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共150多萬平方千米。【大單元聯結】橫向對比:對比兩次鴉片戰爭這次戰爭其實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因此歷史上稱之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提示:第一次鴉片戰爭主要以商品輸出為主要侵略方式,通過開放通商口岸、協定關稅等打開中國市場;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列強除了繼續擴大商品輸出,資本輸出的趨勢也逐漸顯現,如在華投資設廠等,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國經濟的控制?!敬髥卧摻Y】縱向脈絡:繪制“19 世紀中葉中國危機”時間軸在時間軸上標注出第二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邊疆危機(如沙俄對西北邊疆的侵略、英國對西藏的覬覦等)等重要事件的發生時間。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分析這些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理解19世紀中葉中國面臨的內憂外患局面。各小組展示時間軸并講解,教師補充完善,強調中國在這一時期面臨著來自外部列強侵略和內部社會矛盾激化的雙重壓力,國家命運陷入困境,也促使中國社會開始尋求變革?!鞠嚓P史實】:總理衙門的設置 1861年,清政府為適應形勢的變化,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它負責辦理對外交涉以及通商、海關等事務,是清政府一個權力很大的中樞機構。 提示:從19世紀40年代起,沙俄利用中英鴉片戰爭世紀,大肆入侵中國東北地區。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學生回答: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 整體設計既培養史料解讀能力,又通過空間可視化與數據對比,深化對列強侵略多樣性(軍事與外交并行)的理解,激發對國家主權的珍視。此設計通過橫向對比兩次鴉片戰爭,明晰列強侵略方式的升級(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揭示戰爭的延續性。縱向時間軸串聯相關事件,助學生理解內憂外患的交織??偫硌瞄T設置體現清政府被迫應對變局,整體構建 19 世紀中葉中國危機的立體圖景,為理解后續變革鋪墊,培養歷史聯系思維與全局觀。課堂小結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段屈辱的歷史,列強的侵略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但同時,這場戰爭也成為中國覺醒的催化劑,激發了部分有識之士對國家命運的深刻反思,為后續洋務運動等探索救亡圖存道路埋下了伏筆。鼓勵學生銘記歷史,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遠大志向,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總結歸納,促使知識內化。課堂練習 1、(2025·黑龍江齊齊哈爾)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寫道:圓明園是皇帝夏季離宮,先被聯軍掠奪,后被下令焚毀。與該書中提到的罪行相關的戰爭是(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答案】B2、(2025·江蘇蘇州)以下為晚清洋紗進口價格(按包計)數據柱狀圖,這一現象( )A.說明外國商品競爭力弱B.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C.表明列強放松經濟侵略D.導致國家經濟負擔加重【答案】B3.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出現了很多民間地理學者,涌現出大批邊疆史的著作,如曹廷杰的《東北邊防輯要》《西伯利東偏紀要》,姚文棟的《云南勘界籌邊記》,薛福成的《滇緬劃界圖說》等等。據此可知,當時中國( ?。〢.官方關注邊疆危機 B.地理學研究興起 C.民族意識日益增強 D.熱衷于邊疆軍事【答案】C 檢測課堂教學效果。課后反思 成功之處:1. 通過"侵略-應對-抗爭"大單元主線串聯零散知識點; 2. 數字化資源與辯證討論結合,避免單向灌輸; 3. 評價任務嵌入歷史思維方法,體現素養導向。不足之處:1.時間把控不夠精準;2.對學生個體差異關注不足;3.史料深度挖掘不足。 反思得失,不斷前進。附1:板書設計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 \列強的貪婪 清廷的困局 戰敗后的應急反應(工業革命) (奏折實證) (總理衙門、京師同文館)↓ ↓ ↓半殖民地化加速 ←→ 統治危機總爆發【家國情懷】“假如我是圓明園文物守護者”倡議書同學們,當課本里圓明園的圖片映入眼簾,那些斷壁殘垣背后,藏著太多故事 ——1860年,無數珍寶被搶走,如今它們在海外博物館里“流浪”。 如果我是守護者,我會先當好“小宣傳員”:把文物的故事講給爸媽、同學聽,讓更多人知道,那些獸首、花瓶,是我們國家的“寶貝”。 我還會做“行動小達人”:不買盜版文物紀念品,在網上看到流失文物的消息時,多關注、多轉發,為它們 “回家” 攢點力量。 守護文物,不用等長大。從現在起,我們一起記住歷史,用小小的行動,讓“流浪”的寶貝知道:我們在等它們回來!教學設計元單大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