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新版教材課時背記要點與分層作業】-【教學評一體化】大單元整體教學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新版教材課時背記要點與分層作業】-【教學評一體化】大單元整體教學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
【2022年課標】
了解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等侵略史事,增強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的愛國情感。了解《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主要內容,初步認識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 社會的影響。
【思維導學】
【背記要點】
知識點1 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1.原因: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提出無理的修約主張,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被清政府拒絕。
2.侵略者:英法組成聯軍,俄、美支持。
3.借口:“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
4.經過:1856年10月,英軍炮轟止廣州,挑起戰爭→次年,英法聯合出兵,攻陷廣州→1858年4月,英法聯軍艦隊北上,攻陷大沽,逼近天津。
5.簽約:1858年6月,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四國分別簽訂《天津條約》,西方列強獲得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權。
清政府在與英、法、美簽訂《通商章程善后條約》中,又以“洋藥”進口的名義,承認鴉片貿易的合法化。
【想一想】如果沒有“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第二次鴉片戰爭會不會爆發?
【參考答案】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真實意圖是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所以,即使沒有這兩個事件,英法還是會尋找其他借口發動侵華戰爭。
【讀地圖】
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圖
1. 找出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增開的通商口岸。
【參考答案】
1. 《天津條約》:增開牛莊(后改營口,位于遼寧)、登州(后改煙臺,位于山東)、臺南(位于臺灣)、淡水(位于臺灣)、潮州(后改汕頭,位于廣東)、瓊州(今海南??冢h口(位于湖北)、九江(位于江西)、南京、鎮江(位于江蘇)為通商口岸。
2. 《北京條約》:增開天津為商埠。
2. 比較兩次鴉片戰爭開放的通商口岸位置有什么不同。
【參考答案】
第一次鴉片戰爭:開放的通商口岸有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這些口岸均位于長江口以南的東南沿海地區。其分布特點是集中在沿海一帶,便于英國等列強的商船直接抵達,進行貿易活動,也有利于他們憑借海軍力量進行武力威懾和控制。
第二次鴉片戰爭:開放的通商口岸不僅有沿海地區的營口、煙臺、汕頭、瓊州等,還深入到了長江流域,如漢口、九江、南京、鎮江,以及北方的天津。與第一次相比,第二次鴉片戰爭開放的通商口岸呈現出由沿海向內陸、由南向北延伸的趨勢,列強的勢力范圍進一步擴大,能夠更深入地掠奪中國的資源和市場,加強對中國內地的經濟侵略和政治影響。
知識點2 火燒圓明園與《北京條約》的簽訂
1.背景:1860年,英、法兩國借口換約受阻,再次出兵占領天津,進逼北京,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
2.史實:1860年10月,英法聯軍對北京西北郊的著名皇家園林—圓明園進行了大肆搶劫,之后放火燒毀。
3.簽約:奕 被迫與俄、英、法、美交換了《天津條約》批準書。并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在條約中,清政府除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外,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賠款額也大幅增加。
【材料研讀】
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跡。這個奇跡叫圓明園?!?… 一個幾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產生的成就盡在于此。… … 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放火?!?… 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 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我希望有朝一 日,解放了的干干凈凈 的法蘭西會把這份戰利品歸還給被掠奪的中國,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法]維克多 · 雨果《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861年11月25日)
閱讀材料,談談你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感受。
【參考答案】
雨果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譴責,如同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剖開了殖民主義暴行的虛偽面紗。這場發生在1860年的劫掠與焚燒,不僅是對人類文明瑰寶的毀滅,更是近代中國苦難史上最灼痛的印記之一。
一、文明劫難:人類藝術寶庫的滅頂之災。
二、殖民暴行:西方現代性背后的野蠻邏輯。
三、歷史鏡鑒:文明對話與民族覺醒的雙重啟示。
1. 對文明交流的警示。2. 對民族覺醒的推動。
四、當代回響:正義追尋與文明重建的永恒課題。
結語:以歷史之光,照鑒未來之路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是用火焰書寫的殖民罪惡史,也是用廢墟刻就的文明警示錄。它讓我們看清:所謂“西方中心論”的崛起,往往伴隨著對其他文明的毀滅;而一個民族的真正復興,必須建立在對歷史苦難的深刻反思之上。今天,當我們站在圓明園遺址前,看到的不應只是殘垣斷壁,更應是文明對話的希望——唯有以平等、包容、互鑒的態度對待多元文化,才能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讓人類文明在和諧共生中綻放更絢爛的光彩。
知識點3 俄國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1.沙俄割占中國領土:從19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沙俄共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
2.沙俄侵占我國領土表
時間 條約名稱 割占的領土范圍 領土面積(km )
1858 《璦琿條約》 中國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 60多萬
1860 《北京條約》 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 約40多萬
1864 《勘分西北界約記》 中國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 44萬
19世紀80年代 《伊犁條約》等 中國西北部 7萬
共計 150多萬平方千米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更多主權,英國、法國、美國等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人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沙俄占領中國北方大片領土。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俄國侵占中國北方領土示意圖
【讀地圖】
找出俄國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占的中國領土。
【參考答案】見知識點3-2.
【易錯易混】
近代以來,英法聯軍、八國聯軍、日軍曾三次侵占北京,其中1860年火燒圓明園的是英法聯軍,而不是八國聯軍。
【課后活動】
1.第二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哪些新的危害
【參考答案】
第二次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的新危害可概括為以下五方面:
一、主權進一步喪失:增開11處通商口岸(如天津、漢口等),外國商船可自由航行長江各口岸,列強勢力從沿海深入內陸。 外國公使進駐北京,便于直接干涉清政府內政。
二、領土主權加劇破壞:沙俄趁火打劫,通過《璦琿條約》《北京條約》等割占中國東北、西北約150萬平方公里領土,成為最大獲益者。
三、經濟侵略深化:鴉片貿易合法化,進一步沖擊中國經濟并損害民眾健康;協定關稅范圍擴大,列強控制中國海關,便利其傾銷商品、掠奪原料,中國半殖民地化經濟加速形成。
四、清政府統治危機加重:戰爭削弱清廷權威,刺激太平天國運動等內亂加劇,統治根基被動搖。
五、國際地位大幅下降:列強對華侵略從“邊緣試探”轉向“中心突破”,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顯著加深,民族危機進一步激化。
2.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馬克思、恩格斯撰寫了十幾篇關于中國的社論和通訊,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真相,為中國人民伸張正義。在《英人在華的殘暴行動》(1857年3月)一文中,馬克思指出這場戰爭是“極端不義的戰爭”。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馬克思為什么說這場戰爭是“極端不義的戰爭”。
【參考答案】
馬克思稱第二次鴉片戰爭為“極端不義的戰爭”,核心原因在于這場戰爭是西方列強為擴大侵略權益、蓄意制造借口發動的非正義侵略戰爭,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概括:
1、戰爭起因的侵略本質:列強以“亞羅號事件”“馬神甫事件”為借口(實為刻意制造的無理事端),強行要求擴大在華特權(如增設通商口岸、鴉片貿易合法化等),本質是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原料和傾銷商品,完全違背國家主權平等原則。
2、戰爭過程的野蠻暴行: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洗劫文物,系統性破壞中華文明遺產;沙俄趁火打劫,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嚴重侵犯中國領土主權; - 戰爭期間列強屠殺平民、焚毀城市,展現出殖民主義的野蠻性。
3、戰爭后果的殖民壓迫:迫使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進一步破壞中國領土、貿易、關稅等主權,加速中國半殖民地化進程;鴉片貿易合法化、內河航運權喪失等條款,使中國經濟更深入淪為列強附庸,加劇了中國社會的貧困與危機。
結論:這場戰爭是西方列強為維護和擴大在華既得利益,以武力手段對中國進行的掠奪與壓迫,完全背離國際正義原則,因此被馬克思定性為“極端不義的戰爭”。
【知識拓展】葡萄牙逐步侵占澳門
鴉片戰爭后,葡萄牙無視中國主權,擅自宣布澳門為自由港。1846年,葡萄牙人亞馬喇就任澳門總督。他強行向澳門中國居民征稅,擴展葡人地界,并于1849年關閉澳門的中國海關,驅逐清朝地方政府派駐澳門的工作人員,停止向清政府繳納地租。1887年,中葡兩國簽訂《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條約規定,中國準許葡萄牙“永居、管理澳門”,葡萄牙承諾未經中國首肯,“永不得將澳門讓與他國”。中國喪失對澳門的管理權,但澳門的主權仍屬中國。
【基礎鞏固】
1.(2025·安徽銅陵·三模)下圖數據來源于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其中“1843—1852年英國制造品輸華值”的這一變化( )
A.根源于中國通商口岸開放過少 B.導致西方商品傾銷重心轉移
C.成為列強進一步侵華的借口 D.體現了中國商品強大的競爭
2.(2025·河南駐馬店·三模)1857年3月,馬克思在《英人在華的殘暴行動》一文中寫道:廣州城的無辜居民和安居樂業的商人慘遭屠殺,他們的住宅被炮火夷為平地,人權橫遭侵犯。“殘暴行動”是指( )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3.(2025·海南??凇ざ#逗?诖笫掠洠?858-1926)》載,咸豐八年(1858年)五月,瓊州(海口)被辟為通商口岸,并允許英、法等國在??谠O立領事館。該項內容依據的條約是( )
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4.(2025·江蘇·二模)1861年,雨果在《致巴特力爾上尉》中說:“一天,兩個強盜走進了夏宮,一個搶掠,一個放火……我謹作證,發生了一場偷盜,作案者是兩個強盜”。這段文字可以用于佐證的史實是( )
A.林則徐虎門銷煙 B.《馬關條約》的簽訂
C.第二次鴉片戰爭 D.《辛丑條約》的簽訂
5.(2025·山東臨沂·模擬預測)1841年,英國強占香港島,事后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1860年,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由此可知( )
A.清政府始終盡力捍衛領土完整 B.香港在火燒圓明園后被完全占領
C.香港被分批割讓及租借予英國 D.訂約是列強搶占領土的唯一方式
6.(2025·云南楚雄·三模)林則徐根據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結合當時俄國脅迫清政府開放伊犁的實際,告誡國人“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當見之”。下列史實中,最能證明該預言的是,俄國( )
A.逼迫清政府賠償4.5億兩白銀 B.割占中國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
C.策動蒙古從中國分裂獨立 D.強占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
【能力提升】
7.(2025·安徽淮北·三模)如圖為近代某場列強侵華戰爭示意圖。圖示戰爭的爆發使清王朝( )
A.政局經歷動蕩 B.被迫對外開放 C.面臨瓜分危機 D.統治土崩瓦解
8.(2025·安徽蕪湖·三模)19世紀中葉,一位英國外交官在議會辯論中聲稱:“對華貿易的障礙不僅在于口岸數量,更在于這個帝國頑固的封閉體制。”這一言論揭示了列強發動戰爭的深層動機。這里的“戰爭”指的是( )
A.第一次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9.(2025·山東濟寧·二模)下圖為“1842—1854年英國輸華貨物總值變化示意圖”(單位:萬英鎊),該圖所示現象有助于我們理解( )
A.清政府實行禁煙的原因 B.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
C.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列強再次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
10.(2025·江蘇蘇州·二模)《倫敦新聞畫報》是19世紀中期英國的重要新聞期刊,以刊載照片繪畫為主,直觀反應當時的重大事件。如圖數據峰值的出現反映出中英( )
A.矛盾加劇 B.貿易發展 C.科技交流 D.文化交流
11.(2025·江蘇連云港·三模)1850年,上海出現第一家專營進口棉布的商店,到1858年這類洋布店已有十五六家,以門市零售為主。1860年以后,內地商人紛紛到上海采購,上海洋布店轉向以批發為主,實力大增。上海洋布店的發展反映出( )
A.政府鼓勵興辦實業 B.外來經濟因素逐漸滲入
C.內地棉紡織業發達 D.民族資本主義快速發展
【拓展創新】
12.(2025九年級下·全國·專題練習)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事年表(部分)
年份 事件
1856年10月 三艘英國軍艦闖入珠江口,炮轟廣州
1858年5月 英法聯軍炮轟大沽炮臺,清軍奮起還擊。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瑗琿條約》,割占中國北方領土60多萬平方千米
1858年6月 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分別簽訂《天津條約》
1860年10月 英、法控制了北京城,對圓明園大肆搶劫后又縱火焚燒
1860年10月、11月 清政府被迫與英、法、俄分別簽訂《北京條約》、英國割占九龍司地方一區。俄國割占中國領土約40萬平方千米
——摘編自鄭師渠《中國近代史》
材料二 這場戰爭是中日兩國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時期的一次軍事較量,同時也是對兩國“被動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檢驗。自此中國在貧弱的道路上繼續衰落,半殖民地化更加嚴重。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
(3)綜合上述材料、問題和所學知識,請從清政府方面探究晚清時期中國領土不斷喪失的原因。談談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C C B A B D A
題號 11
答案 B
1.C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43—1852年英國制造品輸華值先增后減,英國認為是中國通商口岸開放等不夠導致其商品傾銷受阻,這成為后來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進一步侵華)的借口,C項正確;“根源”錯誤,根源是中國自然經濟的抵制,排除A項;題干未體現“西方商品傾銷重心轉移”的相關信息,且與題干強調的為下一次侵華戰爭做鋪墊不符,排除B項;中國商品“強大競爭力”不符合史實,本質是自然經濟對外國商品的排斥,排除D項。故選C項。
2.B
【詳解】根據題干中提到的1857年3月這一時間點,以及馬克思描述的英軍對廣州城的暴行,可以判斷這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的事件。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于1856-1860年對廣州等地發動進攻,并犯下諸多暴行,馬克思的文章正是針對這一歷史事件的揭露和批判,B項正確;鴉片戰爭是1840-1842年,時間不符,排除A項;甲午戰爭(1894-1895年)是中日之間的戰爭,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年)時間更晚,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3.B
【詳解】根據題干“瓊州(??冢┍槐贋橥ㄉ炭诎?,并允許英、法等國在海口設立領事館”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天津條約》 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其中包括瓊州(??冢?,且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等,B項正確;《南京條約》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不涉及瓊州(海口),排除A項;《馬關條約》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主要涉及中日間權益,和瓊州(??冢o關,排除C項;《辛丑條約》 主要是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等內容,未涉及開辟通商口岸、設立領事館相關,排除D項。故選B項。
4.C
【詳解】根據材料“一天,兩個強盜走進了夏宮,一個搶掠,一個放火……我謹作證,發生了一場偷盜,作案者是兩個強盜”結合所學可知,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為主兇,美俄為幫兇,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闖進圓明園,搶奪珍寶,最后放火焚燒因此,這段文字可以用于佐證的史實是第二次鴉片戰爭,C項正確;林則徐虎門銷煙發生在1839年,與“1861年”“兩個強盜走進了圓明園”不符,排除A項;《馬關條約》簽訂于1895年,與“1861年”“兩個強盜走進了圓明園”不符,排除B項;《辛丑條約》簽訂于1901年,與“1861年”“兩個強盜走進了圓明園”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5.C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1842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1860年,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和所學知識可知,從1842年割讓香港島,到1860年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可看出香港被分批割讓予英國,C項正確;清政府雖曾試圖武力收復香港島,但最終還是簽訂不平等條約割讓領土,并非始終盡力捍衛領土完整,排除A項;火燒圓明園發生在1860年,而此時僅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香港并未被完全占領,排除B項;列強搶占領土除訂約割讓外,還有武力強占等方式,“唯一”說法太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
6.B
【詳解】根據材料“告誡國人‘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當見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林則徐預言俄羅斯將成為中國大患,而俄國通過《璦琿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侵占中國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這是近代中國領土損失最嚴重的案例,直接印證了林則徐的預言,B項正確;逼迫清政府賠償4.5億兩白銀是《辛丑條約》的賠款,但由多國共同逼迫,非俄國單獨行為,排除A項;策動蒙古從中國分裂獨立雖為俄國行為,但時間較晚(1911年),且分裂活動的影響程度弱于直接領土侵占,排除C項;強占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是日本在甲午戰爭后的行為,與俄國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7.A
【詳解】根據地圖中的“圓明園”“京師(北京)”“英法聯軍”等信息可知,與此圖相關的戰爭是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火燒圓明園,所以戰爭的爆發使清王朝政局經歷動蕩,A項正確;第一次鴉片戰爭使清王朝被迫對外開放,排除B項;《馬關條約》簽訂后,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排除C項;讓清王朝統治土崩瓦解的是辛亥革命,排除D項。故選A項。
8.B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19世紀中葉……對華貿易的障礙不僅在于口岸數量,更在于這個帝國頑固的封閉體制”,可知,與第二次鴉片戰爭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歐洲列強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1856年秋,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悍然出動軍艦襲擊廣州城,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同意和英國共同出兵,英發動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了。1858年,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四國分別簽訂《天津條約》,西方列強獲得了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權。因此這里的“戰爭”指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B項正確;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在1840--1842年,貿易主權和關稅主權開始遭到破壞,與題干信息“19世紀中葉……對華貿易的障礙不僅在于口岸數量,更在于這個帝國頑固的封閉體制”,不符,排除A項;甲午中日戰爭發生在1894年,是19世紀末,與“19世紀中葉”時間上不符,排除C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發生在1900年,與“19世紀中葉”時間上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9.D
【詳解】根據圖示信息“1842—1854年英國輸華貨物總值變化示意圖”可知,圖示反映的是1845—1854年英國輸華貨物總值迅速下降,可見鴉片戰爭后英國并沒有完全實現打開中國商品市場的目的,結合所學可知,英國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于1856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因此該圖所示現象有助于我們理解列強再次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D項正確;1840年前清政府實行禁煙運動,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和封建制度的落后性,但題干反映的是1845—1854年英國輸華貨物總值迅速下降,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與甲午中日戰爭后簽訂的《馬關條約》(1895年簽訂)相關,與題干時間信息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10.A
【詳解】分析圖片信息可知,英國《倫敦新聞畫報》對中國報道文章數的兩個高峰分別出現在19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后期,結合所學可知,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此時中英處于矛盾加劇狀態,所以英國《倫敦新聞畫報》對中國的報道變多,A項正確;報道變化與中英之間的兩次戰爭時間吻合,很明顯與貿易發展的關聯不大,排除B項;中英之間當時的確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但報道的變化明顯與戰爭的發展時間高度重合,很明顯科技交流、文化交流都不是報道變化的主要因素,排除C項、D項。故選A項。
11.B
【詳解】據題干“1850年,上海出現第一家專營進口棉布的商店,到1858年這類洋布店已有十五六家,以門市零售為主。1860年以后,內地商人紛紛到上海采購,上海洋布店轉向以批發為主,實力大增?!笨芍?,進口棉布(外來商品)在上海的銷售規模擴大,從零售到批發,表明進口商品貿易的擴張,進而說明外國商品在中國市場的滲透加深,B項正確;這一時期清政府尚未積極推動實業發展(洋務運動始于1861年后),且洋布店是民間商業活動,與政府鼓勵無關,排除A項;題干中內地商人到上海采購進口棉布,恰恰說明內地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增加,可能因本土棉紡織業受沖擊而衰落,而非發達,排除C項;民族資本主義主要指中國本土私人資本興辦的工業(如工廠),但洋布店是經營進口商品的商業活動,不涉及本土生產;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主要在19世紀末(如甲午戰爭后),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12.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領土主權意識較弱;武器裝備水平落后;學習西方不徹底。
啟示:落后就要挨打,要堅定維護我國的領土完整。
【詳解】原因:根據材料一“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瑗琿條約》”“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分別簽訂《天津條約》”“清政府被迫與英、法、俄分別簽訂《北京條約》、英國割占九龍司地方一區”可知,從材料中列強多次輕易入侵,清政府接連戰敗并簽訂不平等條約可見,封建制度下政治腐敗,官員貪污成風,行政效率低下;材料中清政府在與列強交涉過程中,輕易割讓大片領土。即原因為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領土主權意識較弱;根據材料一“三艘英國軍艦闖入珠江口,炮轟廣州”可知,列強憑借軍艦等先進武器輕易打開中國國門,清政府軍事裝備與西方列強存在巨大差距,即原因為武器裝備水平落后;根據材料二“這場戰爭是中日兩國模仿西方近代化起步時期的一次軍事較量,同時也是對兩國‘被動模仿’成效的一次大檢驗”可知,原因為學習西方不徹底。
啟示: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從近代清政府丟失領土的表現等角度進行分析,落后就要挨打,發展科技、經濟和教育才能避免被動挨打。要堅定維護我國的領土完整。
答案第1頁,共2頁
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丘县| 新巴尔虎左旗| 普洱| 德清县| 广安市| 夏津县| 桑日县| 鲜城| 澜沧| 晋州市| 关岭| 思南县| 丰顺县| 金湖县| 类乌齐县| 湘乡市| 读书| 施秉县| 时尚| 鄂托克前旗| 原平市| 昌邑市| 平安县| 农安县| 新泰市| 邹平县| 老河口市| 景东| 深水埗区| 胶州市| 五常市| 扎兰屯市| 蛟河市| 中卫市| 新疆| 福清市| 乡城县| 长兴县| 凤翔县| 卢湾区| 临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