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第12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課標要求:①通過了解明朝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②了解明代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明清易代1351年元末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大清,清朝建立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攻占北京、明朝滅亡、清軍入關1405—1433年鄭和下西洋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獲得澳門租住權明朝建立15世紀末16世紀初新航路開辟 奧斯曼帝國繁榮1519—1522年麥哲倫環球航行16—17世紀近代科學革命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世界文明中國明清歷史時空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一)明朝的建立與統一隨后,朱元璋揮師北伐,元退回大漠建立政權,稱為“北元”,結束了在中原的統治。1368年,紅巾軍將領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元朝后期,社會矛盾尖銳,北方白蓮教發動了紅巾軍起義。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時間:國都:疆域:1368年—1644年共計276年(十二帝)應天府(南京)15世紀前期遷都北京北控蒙古、西有西域、東北征服了女真族、西南方管轄西藏,并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明代極盛時國土面積約達一千萬平方公里。(一)明朝的建立與統一“洪武之治”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材料一: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皇明祖訓》變革一: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二)明朝制度的變革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1)原因材料二: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并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皇明祖訓·祖訓首章》材料三: (胡惟庸)獨相數歲,生殺黜陟罰,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明史·胡惟庸傳》歷史原因:君權與相權的矛盾由來已久根本原因:相權過大,威脅皇權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驕恣擅權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親自掌管凌晨四點的日出?哥當然見過!人主以一身統御天下,不可無輔臣。——《明太祖實錄》卷133(2)結果:(1)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2)加重了皇帝的政務負擔思考:太祖皇帝采取什么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結合教材梳理太祖及其后繼者皇帝解決這個問題的措施。變革二:明成祖設內閣明代內閣制度演變圖內閣權力擴大(時期)明太祖明成祖明宣宗明神宗侍從顧問參與機密事務咨詢票擬權大權盡歸內閣(1)原因:廢除宰相后,皇帝政務繁多(2)發展過程: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3)運作:替皇帝“票擬”→皇帝“批紅”內閣“批紅”“票擬”公務遞交皇帝六部(4)性質:是君主專制的產物,顧問性質的秘書機構,無法定地位票擬和批紅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宰相制與內閣制異同的認識。材料:萬歷四十年內閣首輔葉向高曾說:“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稍重者,皆上竊君上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賈禍。”——《神宗實錄》卷宰相 內閣首輔職責(相同) 輔助皇帝處理政務 權力來源權力地位對皇權影響宰相制度賦予,法定皇帝個人信任,非法定最高行政機構、決策權秘書機構,無決策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皇權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制約皇權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變革三:宦官專權與特務機構材料:正常情況下,一切內外奏章由文書房登錄后交司禮監由掌印太監轉呈皇帝。皇帝閱后再逆行送內閣票擬。票擬之后,再返行文書房、司禮監,再經掌印太監之手呈皇帝審定。果真妥當,則令秉筆太監照內閣票擬批行,否則,再下內閣重擬。——劉曉東《監閣共理與相權游移》明朝錦衣衛的標配:繡春刀、飛魚服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1)宦官專權:以司禮監的太監予以牽制,是皇帝授權的結果,是皇權異化的表現,也是利用宦官牽制內閣的產物。司禮監:(1)協助/代理批紅(2)提督東廠,控制錦衣衛,監視、偵查官民言行,有權逮捕、施刑皇 帝吏戶禮兵刑工內閣司禮監公務 遞交“批紅”票擬代理批紅(2)特務統治:明朝設立廠衛機構(錦衣衛、東廠、西廠)影響:內閣和宦官的權力來源于皇帝。本質上說明君主專制的加強。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二)明朝制度的變革皇帝吏工刑兵禮戶都察院五軍都督府通政司大理寺殿閣大學士司禮監廠衛機構地方:布政使司 按察使司 都指揮使司變革四:監察機構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1海上交通—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的概況西洋??西洋,泛指西方國家,多指歐洲、美國等等。鄭和下西洋的西洋是指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沿岸地區,晚清用西洋一詞指歐美國家。鄭和下西洋意義?1、積極:顯示國力,提高明朝威望和國際地位;中國古代航海史上的奇跡,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加強中國與亞非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促進南洋開發。2、消極: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未能持續。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有何不同?二、 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國家 中國 西方國家航海背景 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的興起航海時間 15世紀末16世紀初船隊性質 私人探險隊經費來源 集資或王室贊助航海目的 尋找黃金、克服商業危機船隊成員 冒險家工匠水手扮演角色 殖民者通商者海盜歷史影響 開啟全球化15世紀早期皇朝特遣隊國庫開支宣揚國威官吏士兵工匠水手外交使者宣揚了國威,損失巨大明朝時中央集權制度強化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比較【自主梳理】:明朝對外關系的發展元末開始倭寇騷擾東南沿海明太祖厲行海禁明成祖鄭和下西洋明朝中期再次海禁戚繼光抗倭“隆慶開海”放松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設問:1.明太祖厲行海禁的原因是什么?明朝厲行海禁與鄭和下西洋相矛盾嗎?說說你的看法與理由。2.海禁政策帶來什么問題?明朝政府如何解決這些問題?3.明朝中后期,中國東南沿海的形勢如何?表現為哪些方面?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表現?2沿海形勢—明朝的對外關系二、 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材料二 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羅(今泰國)等15國“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諸國”。——《皇明祖訓》曾經,鄭和下西洋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后來,新航路開辟,中國緣何錯失海權?2沿海形勢—明朝的對外關系二、 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結合下列材料和課本內容,評價明朝的海禁政策。材料一:寸板不許下海,罷太倉黃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明太祖實錄》材料二:1567年(隆慶元年),隆慶皇帝宣布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自萬歷元年(1572 年)“隆慶開關”到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這70 多年的時間里,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1/3涌入中國,共計約3.53 億兩(目前重新估計約為5億兩)。并且全球2/3的貿易與中國有關。距離資本主義僅一步之遙。——摘自百度百科積極:1)防范中外反動勢力,鞏固統治。2)禁絕民間私人貿易,允許部分官方貿易。3)防止日本倭寇在沿海騷擾。4)倭寇之患解除后,解除海禁。5)明朝引進很多外來品種:玉米、煙草、甘薯等,豐富國人生活。6)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邊海百姓的安全。……局限:1)是封建經濟自給自足的表現,對外來商品有較強的抵制。2)不利于中外經濟文化交流。3)妨礙中國海外市場的開拓。4)阻礙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滋長。5)造成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6)是天朝上國自大心態的體現。7)嚴重影響明朝中央財政收入。……2沿海形勢—明朝的對外關系二、 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明朝疆域(1433年)1內陸邊疆——蒙藏女真蒙古:隆慶五年(1571年),明朝封韃靼首領俺答汗為順義王,開放十一處邊境貿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過貿易獲得中國資源,史稱“隆慶和議”。自此,明朝與蒙古近二百年的敵對狀態宣告結束,明朝北方邊境進入了相對穩定的時期。三、 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1內陸邊疆——蒙藏女真明朝疆域(1433年)西藏:明朝在西藏設立衛所,任用藏族人擔當各級官吏,賜給印信,讓他們管理藏族事物,征收貢賦。還建立僧官制度,對各教派首領酌情封賜,各級僧官也由朝廷任免。法王是最高僧官。三、 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1內陸邊疆——蒙藏女真女真(金-清):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干都司")是中國明代政府管轄黑龍江口、烏蘇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機構。主要官員初為流官,后為世襲。轄區內分置衛所,明朝政府還任命各族首領掌各衛所,給予印信,仍其習俗,統其所屬,以時朝貢。貢物有海東青、貂皮、馬匹等土特產品,相當于內地的賦稅。明朝疆域(1433年)三、 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17世紀開始,明朝處于小冰河時期,萬歷后期至天啟年間中國氣候顯著變冷,北方風沙壅積日甚,旱災逐年增多,農業收成銳降。中原氣溫與北方農牧帶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漢以來的最低點。整個明末始終伴隨著旱災、寒流、蝗災、水災、鼠疫、瘟疫等。當時流行著這樣的歌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明思宗朱由檢三、 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2明清易代——明朝滅亡按照時間線索梳理明清易代的歷史進程16、17世紀之交,努爾哈赤逐漸統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大金,開始進攻明朝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滅亡1644年,清軍入關,打敗李自成,進占并遷都北京吳三桂三、 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2明清易代——清朝崛起課堂總結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644年崇禎帝自縊,明亡,清軍入關1632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經略邊疆海防、內陸少數民族政體變化廢丞相、權分六部設內閣、設司禮監(1)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形成內閣制,君主專制空前加強,也導致宦官專權嚴重。(3)明朝面臨著海外貿易發展的新的歷史機遇,但在短暫的鄭和下西洋之后的海禁政策,導致倭寇更為猖獗,喪失與西方殖民者爭奪市場的機遇。(2)明朝對內陸邊疆問題的處理得當之處鞏固強化了統一多民族國家,處理不好的地方導致王朝被取代。傳統問題的新發展新挑戰的傳統應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