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東省百校聯考2025年中考模擬歷史試題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2025·廣東模擬)安徽凌家灘遺址(距今5800年)出土的玉版上刻有八角星紋與圭表測影圖案,學者研究后認為此類符號或與觀測日影方位相關。這反映了( )
A.原始文字體系成熟 B.先民天文知識萌芽
C.宗教信仰高度統一 D.王權專制特征顯現
【答案】B
【知識點】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點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版刻有天文圖案,新石器時代先民已觀測日影方位”可知,先民天文知識萌芽,B項符合題意;
A:紋路和圖案不能說明原始文字體系成熟,A項不符合題意;
C:天文觀測記錄不能說明宗教信仰高度統一,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與王權專制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新石器時代文明,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2025·廣東模擬)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出產的鹽運銷至魏、趙、宋、衛諸國,鄭國商人攜帶著熟牛皮、牛等到周經商,晉國的木材、皮革輸入楚國。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各國( )
A.華夏認同增強 B.學術思想活躍
C.諸侯征戰頻繁 D.經濟聯系加強
【答案】D
【知識點】鐵農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出產的鹽運銷至魏、趙、宋、衛諸國,鄭國商人攜帶著熟牛皮、牛等到周經商,晉國的木材、皮革輸入楚國”和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商品(鹽、牛皮、木材、皮革等)跨區域流通,直接反映了不同諸侯國通過貿易往來形成了經濟上的相互依存,說明經濟聯系顯著加強,D項符合題意;
A:華夏認同指各民族對華夏文化的認同,題干僅涉及經濟貿易,未提及文化認同、民族融合或政治歸屬等內容,A項不符合題意;
B:學術思想活躍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特點,題干描述的是商業貿易場景,與思想文化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C:諸侯征戰屬于政治軍事范疇,題干未提及戰爭或政治沖突,反而體現了各國通過貿易建立的和平聯系,與題干矛盾,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經濟聯系加強,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3.(2025·廣東模擬)圖中的“瑯左鹽丞”印泥,是漢朝在瑯玡郡設置鹽官的實證。這可用于佐證漢朝( )
A.實行鹽鐵官營 B.開創郡縣制
C.推行“推恩令” D.統一度量衡
【答案】A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瑯左鹽丞’印泥,是漢朝在瑯玡郡設置鹽官的實證”和結合所學可知,漢朝實行鹽鐵官營政策,題干提到的漢朝“瑯左鹽丞”印可用于佐證漢朝鹽鐵官營政策的施行,A項符合題意;
B:秦朝開創郡縣制,B項不符合題意;
C:“推恩令”用于削弱諸侯,C項不符合題意;
D:統一度量衡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采取的經濟措施,將長度、容量、重量等度量單位標準化,便于國家稅收和經濟交流,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鹽鐵官營,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4.(2025·廣東模擬)如圖為北朝墓葬出土的“胡人牽駝俑”(胡人圓眼高鼻,身著窄袖胡服,側身仰視似在高吭的駱駝)。此類文物可佐證魏晉南北朝時期( )
A.江南經濟超過北方 B.中外貿易完全中斷
C.民族經濟文化交流 D.儒學正統地位喪失
【答案】C
【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胡人牽駝俑”和結合所學可知,胡人形象和駱駝說明當時從西域帶著駱駝而來行商的胡人已為當時的人們所常見,說明當時存在民族經濟文化交流,C項符合題意;
A:題干未涉及南方經濟發展情況,無法推斷出“江南經濟超過北方”結論,A項不符合題意;
B:“中外交流完全中斷”說法過于絕對,B項不符合題意;
D: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仍是主流思想,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5.(2025·廣東模擬)唐開元年間規定:“工商之家不得預于仕”,但中晚唐時出現“(富商)納貲(錢財)于官府,列名于國子監”的現象。這現象表明( )
A.科舉制度徹底瓦解 B.重農抑商政策廢除
C.社會階層完全平等 D.商品經濟沖擊舊制
【答案】D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唐開元年間規定:‘工商之家不得預于仕’,但中晚唐時出現‘(富商)納貲(錢財)于官府,列名于國子監’的現象”和結合所學可知,開元年間規定“工商之家不得預于仕”,體現傳統“抑商”政策對商人政治權利的限制。中晚唐商人通過“納貲”(商品經濟積累的財富)獲得國子監資格,沖擊了“工商不得入仕”的舊制,反映商品經濟發展使商人試圖突破身份限制,直接體現經濟對制度的沖擊,D項符合題意;
A:科舉制度在唐朝處于發展階段,題干中“列名于國子監”說明商人試圖通過教育途徑入仕,恰恰反映科舉制的存在,“徹底瓦解”與史實不符,A項不符合題意;
B:重農抑商是中國古代長期推行的基本政策,中晚唐雖商業活躍,但政府未正式廢除該政策。題干中“納貲于官府”需通過額外手段(捐錢)突破限制,反而體現政策的束縛,B項不符合題意;
C:“完全平等”表述絕對化。唐代社會階層仍存在等級差異(如士農工商之分),商人需借助錢財躋身仕途,說明階層壁壘未消失,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經濟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6.(2025·廣東模擬)北宋王安石推行變法,時人黃庭堅稱他為“一世之偉人”;南宋朱熹卻認為他的變法之術“足以殺人”;到了近代,梁啟超又認為其變法適應了時代,為后世效仿。這表明( )
A.歷史敘述影響人物評價 B.價值立場影響人物評價
C.時人評價比后世更準確 D.史料多寡限制人物評價
【答案】B
【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北宋王安石推行變法,時人黃庭堅稱他為‘一世之偉人’;南宋朱熹卻認為他的變法之術‘足以殺人’;到了近代,梁啟超又認為其變法適應了時代,為后世效仿”和結合所學可知,王安石變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的危機,所以黃庭堅提出贊揚;但王安石變法的最終結果是失敗,且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百姓利益,所以朱熹認為“足以殺人”;梁啟超作為變法倡導者,自然對王安石的變法精神十分認可,所以,他們作出不同評價的原因是立場不同,B項符合題意;
A:歷史敘述一定程度上體現人物評價而不是影響,A項不符合題意;
C:時人評價因視野所限不一定比后人準確,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三人評價不同與掌握史料多寡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王安石變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7.(2025·廣東模擬)據記載:東南亞一些國家在中國陶瓷傳入以前,多以植物葉子為食器。宋瓷輸入以后,他們改變了過去“掬(捧)而食之”的飲食習俗,用上了精美實用的瓷器。這說明( )
A.貿易促進了文明進步 B.貿易改變了各國的飲食結構
C.東南亞經濟水平落后 D.瓷器在宋朝前就傳入東南亞
【答案】A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多以植物葉子為食器。宋瓷輸入以后,他們改變了過去‘掬(捧)而食之’的飲食習俗,用上了精美實用的瓷器”可知,宋瓷傳入東南亞改變當地人的食器使用習慣,從“掬而食之”到使用瓷器,可見貿易推動了文明進步,A項符合題意;
B:題干未體現貿易改變了各國的飲食結構,B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只說“一些國家”飲食習慣獨特不能代表整個東南亞,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未體現瓷器在宋朝前就傳入東南亞,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8.(2025·廣東模擬)如圖為明代《南都繁會圖》(畫中有寫著“東西兩洋貨物俱全”等標語的招牌)。明代文獻中也有大都市“四方財貨駢集”“南北商賈爭赴”的記載。以上史料共同反映明代( )
A.商品經濟繁榮活躍 B.重農抑商政策強化
C.民間海外貿易合法 D.城市布局對稱規整
【答案】A
【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可知,“東西兩洋貨物俱全”說明商品種類豐富,涉及海外貿易商品,“四方財貨駢集”“南北商賈爭赴”說明商業貿易的繁榮,各地商人匯聚,貨物大量集散,反映出明代商品經濟繁榮活躍,A項符合題意;
B:題干主要強調的是商業貿易的繁榮景象,沒有任何關于政府重農抑商政策強化的相關信息,比如未提及政府對農業和商業的政策傾向、稅收政策等方面的內容,B項不符合題意;
C:明代實行海禁政策,民間海外貿易受到嚴格限制,并非合法。雖然圖中有“東西兩洋貨物俱全”,但這可能是官方有限度的對外貿易或者走私貿易帶來的結果,并不能說明民間海外貿易合法,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主要圍繞明代商業貿易情況展開,未涉及城市布局相關內容,無法從這些史料得出城市布局對稱規整的結論,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明朝經濟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9.(2025·廣東模擬)據《粵海關志》記載,“凡外洋貨船至,必官設(十三行)行商經理”。上述材料說明清朝( )
A.開放所有沿海港口 B.嚴格管控對外貿易
C.民間海外貿易興盛 D.主動融入世界市場
【答案】B
【知識點】閉關鎖國政策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凡外洋貨船至,必官設(十三行)行商經理”和結合所學可知,題干清朝規定外商由十三行統一管理,說明當時政府嚴格管控外貿,清朝實行嚴厲的禁海政策,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嚴格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對來船的數量、通商口岸地點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只留廣州一地為通商口岸,只準廣州十三行經營管理貿易,B項符合題意;
A:“開放所有港口”與史實不符,A項不符合題意;
C:當時的民間海外貿易受限制,只準廣州十三行經營管理貿易,C項不符合題意;
D: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沒有主動融入世界,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清朝閉關鎖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0.(2025·廣東模擬)清雍正帝諭旨:“苗疆(西南土司地區)逞兇肆惡,今已平定,自應宣諭威德,化導愚頑。”此后清廷廣設流官,編查戶口。此舉旨在( )
A.促進民族平等 B.擴大對外貿易
C.恢復分封制度 D.強化邊疆管理
【答案】D
【知識點】清朝對全國的統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清廷廣設流官,編查戶口”可知,雍正帝設置流官等措施強化了對邊疆的管理,D項符合題意;
A:題干雍正旨意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對地方治理,與民族平等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雍正旨意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對地方治理,題干與外貿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C:恢復分封制度不符合史實,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清朝對邊疆地區的管理,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1.(2025·廣東模擬)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設立了新的機構——欽差五口通商大臣,作為固定的同西方各國交涉的地方機構,同時,清政府所依賴的地方決策機構是帶有臨時性的欽差大臣兼地方封疆大吏,地方督撫也可以參與外交決策。這反映了( )
A.中央集權決策下移的趨勢 B.清政府官僚體制的改革
C.五口通商使社會發生轉型 D.清朝自然經濟逐步解體
【答案】A
【知識點】第一次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清政府所依賴的地方決策機構是帶有臨時性的欽差大臣兼地方封疆大吏,地方督撫也可以參與外交決策”可知,欽差大臣具有地方上的最高權力,幾乎可以決定所有事務,而地方督撫也可以參與外交決策,更加體現了中央集權決策下移的趨勢,A項符合題意;
B:官僚體制的改革是指對官僚制度進行的一系列調整和優化,旨在提高行政效率、減少腐敗、增強公共服務的有效性和透明度,與題干內容不符,題干內容反映的是欽差大臣具有地方上的最高權力,幾乎可以決定所有事務,而地方督撫也可以參與外交決策,B項不符合題意;
C:五口通商是打開中國大門,使中國成為西方列強的商品傾銷地,并逐漸改變中國原有的經濟結構,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清朝自然經濟逐步解體是指隨著外國商品輸入的增加,中國家庭手工業破產,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逐漸分離,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被打破,題干未涉及清朝自然經濟逐步解體,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2.(2025·廣東模擬)1898年7月,禮部規定,科舉考試第一場論題五道,試中國史事,本朝政治。第二場測題五道,凡西學中天文、地理、學校等類,廷考官酌舉命題,不必拘定經濟科專門之例。這些規定( )
A.拉開了變法序幕 B.適應了時局需要
C.擺脫了傳統思想 D.推動了實業救國
【答案】B
【知識點】戊戌變法的影響和啟示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1898年7月,禮部規定,科舉考試第一場論題五道,試中國史事,本朝政治。第二場測題五道,凡西學中天文、地理、學校等類,廷考官酌舉命題,不必拘定經濟科專門之例”和結合所學可知,1898年是戊戌變法的關鍵時期,清朝面臨內憂外患,改革派推動變法,主張學習西方以自強,其中,教育改革是重點,旨在通過科舉考試引入西學,培養新式人才,因此材料體現的是適應了時局需要,B項符合題意;
A:公車上書拉開了變法序幕,A項不符合題意;
C:第一場仍考中國史事和本朝政治,保留了傳統儒家思想,只是增加了西學內容,并未完全擺脫傳統,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反映的是科舉考試的內容變化,未體現實業救國思想,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戊戌變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3.(2025·廣東模擬)“辛亥革命后,各省紛紛宣布獨立,但許多地方的政權仍掌握在舊官僚和立憲派手中。”這一現象說明辛亥革命( )
A.得到列強全面支持 B.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性質
C.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D.形式上完成了國家統一
【答案】C
【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辛亥革命后,地方上的許多政權仍由舊官僚掌權”可知,辛亥革命后許多地方政權仍在舊官僚和立憲派手中,說明革命成果未充分掌握在革命力量手里,反映出辛亥革命存在很大局限性,對舊勢力觸動有限,C項符合題意;
A:辛亥革命并沒有得到列強全面支持。列強本質上是想通過扶持代理人來維護和擴大在華利益,辛亥革命旨在推翻封建統治、追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損害了列強在華既得利益,所以列強不可能全面支持辛亥革命,A項不符合題意;
B: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經濟基礎等并未發生根本性變革,B項不符合題意;
D:辛亥革命后,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并沒有在形式上完成國家統一。各地軍閥擁兵自重,國家處于四分五裂狀態,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4.(2025·廣東模擬)1919年5月5日的《益世報》刊登的《山東問題之日益擴大》提到:“各學生至東城趙家樓,曹汝霖住宅已將大門緊閉,并有警察把守。各生均大罵賣國賊,聲震數里。”學生的行為( )
A.由外交失敗而引發 B.目標是推翻北洋政府的統治
C.掀起工人運動高潮 D.反對外國侵略但又盲目排外
【答案】A
【知識點】五四運動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1919年5月5日”“曹汝霖住宅已將大門緊閉,并有警察把守”和結合所學可知,題干描述的是五四運動,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在天安門前發表宣言,并舉行示威游行,學生們提出“外爭主權,內懲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口號,引發了五四運動,要求嚴懲親日派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A項符合題意;
B:五四運動的目標是反帝反封建,而不是是推翻北洋政府的統治,B項不符合題意;
C: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設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集中領導全國的工人運動,在黨的組織和推動下,從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國掀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義和團運動是一場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反對外國侵略但又盲目排外,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五四運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5.(2025·廣東模擬)在當時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流傳著這樣的歌謠:“紅米飯,南瓜湯,挖野菜,也當糧,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餐餐味道香。”歌謠反映了( )
A.根據地的經濟繁榮 B.軍民同甘共苦的樂觀精神
C.土地改革成效顯著 D.紅軍靈活多樣的高超戰術
【答案】B
【知識點】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會師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餐餐味道香”可知,毛澤東等領導人與軍民一同吃苦,軍民之間關系融洽,體現了軍民同甘共苦的樂觀精神,B項符合題意;
A: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當時面臨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和軍事圍剿,經濟條件艱苦,并不繁榮。歌謠中描述的“紅米飯,南瓜湯,挖野菜”體現的是艱苦的生活,而非經濟繁榮,A項不符合題意;
C:土地改革主要是變革土地所有制等,歌謠內容圍繞的是軍民的飲食和相處情況,未涉及土地改革,C項不符合題意;
D:歌謠中沒有任何關于紅軍作戰戰術的描述,未體現靈活多樣的高超戰術,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井岡山革命道路,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6.(2025·廣東模擬)1938年毛澤東發表的《論持久戰》中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作出這一論斷的主要依據是( )
A.日本的經濟實力強大 B.國際社會全面支持中國
C.國民黨軍隊戰斗力強 D.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
【答案】D
【知識點】敵后戰場的抗戰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1938年毛澤東發表的《論持久戰》中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和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堅持全民族抗戰是我們能夠取得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D項符合題意;
A:日本經濟實力強大與“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相悖,A項不符合題意;
B:法西斯國家四處侵略,國際社會的支持有限,B項不符合題意;
C:抗戰勝利是全民族抗戰的結果,是全國人民共同的努力,而非國民黨軍隊戰斗力強這一單方面的原因,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論持久戰》,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7.(2025·廣東模擬)號外是報刊在固定出版期編號外因臨時有突發重大事件增發的出版物。1949年4月21日,人民日報刊印了號外《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如圖)。當天發生的重大事件是( )
A.全面內戰的爆發 B.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
C.渡江戰役的開始 D.遼沈戰役的勝利結束
【答案】C
【知識點】渡江戰役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1949年4月21日”“《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和結合所學可知,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隨即發動渡江戰役,向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進軍,C項符合題意;
A: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A項不符合題意;
B:1947年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B項不符合題意;
D:1948年11月遼沈戰役勝利結束,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渡江戰役,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8.(2025·廣東模擬)新中國成立后立刻啟動新年畫運動,通過鼓勵在年畫創作中廣泛運用各種與社會主義革命相關的新元素,賦予了新中國第一個農歷新年新的意義。此舉旨在( )
A.普及美術知識 B.提高身體素質
C.配合國家建設 D.支援解放戰爭
【答案】C
【知識點】過渡時期的時代主題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新中國成立后立刻啟動新年畫運動,通過鼓勵在年畫創作中廣泛運用各種與社會主義革命相關的新元素,賦予了新中國第一個農歷新年新的意義”和結合所學可知,新年畫運動主要是配合社會主義建設宣傳而發起,C項符合題意;
A:普及美術知識是指通過各種方式向公眾傳播和解釋美術的基本概念、技巧、歷史、文化背景以及其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價值,與新年畫運動發起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
B:提高身體素質是指通過科學的方法和適度的鍛煉,全面提升人體在各種活動中所展現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度和柔韌性等能力,新年畫運動與身體素質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D:解放戰爭是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啟動新年畫運動,發生在新中國成立后,是一項文化運動,與解放戰爭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社會主義建設,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9.(2025·廣東模擬)1972年尼克松訪華后,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關系緩和的主要背景是( )
A.冷戰格局的變化 B.美國放棄對臺灣的支持
C.中國加入聯合國 D.中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
【答案】A
【知識點】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1972年”“1979年”和結合所學可知,此時冷戰格局發生了變化,中國與蘇聯關系惡化,而當時美國在冷戰中處于劣勢,這兩個因素共同推動中美關系好轉,A項符合題意;
B:美國放棄支持臺灣是中美關系緩和、中美建交的條件,但不是中美建交的主要背景,B項不符合題意;
C:中國是重返聯合國而不是加入,C項不符合題意;
D:1956年中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中美關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0.(2025·廣東模擬)下表是我國近二十多年的國防科技投入經費情況表。表格數據變化表明( )
年份 國防科技投入(億元) 增長率(%)
2000年 500 10.5
2010年 2000 15.8
2020年 8000 12.3
A.國防科技的戰略地位提升 B.國際局勢保持和平
C.工農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D.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答案】A
【知識點】新時代強軍之路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我國近二十多年的國防科技投入經費情況表”可知,我國近二十多年國防經費中科技投入持續增長,反映了國家對國防科技的重視,體現了國防科技戰略地位的提升,A項符合題意;
B:進入21世紀后,國際局勢持續動蕩,時有區域沖突發生,B項不符合題意;
C:國防科技投入不能體現工農業經濟的發展,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體現的是國防領域,與文化產業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我國國防科技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1.(2025·廣東模擬)考古學家在今天阿富汗北部的阿伊·哈努姆遺址,發現了一座公元前4世紀末的希臘城市遺址,其中不僅有希臘風格的神廟、廣場、宮殿與體育館,而且還存在希臘文的戲劇與哲學方面的手稿。這說明亞歷山大的東征( )
A.使希臘文化中心東移 B.加強了對被征服地區的控制
C.推動希臘文化的傳播 D.保留了西亞原有的文化傳統
【答案】C
【知識點】亞歷山大帝國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其中不僅有希臘風格的神廟、廣場、宮殿與體育館,而且還存在希臘文的戲劇與哲學方面的手稿”和結合所學可知,在阿富汗北部發現希臘城市遺址以及相關希臘文化元素,說明希臘文化傳播到了這里,很好地體現了希臘文化的傳播,C項符合題意;
A:題干僅僅是在阿富汗北部發現了希臘城市遺址等希臘文化,并沒有任何信息表明希臘文化中心發生了東移,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主要強調的是希臘文化在阿富汗北部的存在情況,未涉及到對被征服地區控制方面的內容,B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重點是希臘文化在當地的情況,未提及西亞原有文化傳統的保留問題,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亞歷山大東征,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2.(2025·廣東模擬)如圖為中世紀歐洲城堡繪畫。畫中城堡的城墻高聳,防御工事完備。由圖推知,當時的西歐( )
A.教會勢力逐漸衰落 B.文藝復興運動興起
C.封建割據與戰爭頻繁 D.城市繁榮經濟發展快
【答案】C
【知識點】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城堡的城墻高聳,防御工事完備”和結合所學可知,中世紀的西歐處于封建割據狀態,各地擁有自己的領主。高聳的城堡和堅固的防御工事,正體現了當時領主們為防御頻繁的戰爭而大興土木、修筑城堡的場景,表明當時社會局勢動蕩、戰爭頻發貴族為自保而修建堅固的城堡,反映的是當時歐洲的封建割據與戰爭頻繁,C項符合題意;
A:中世紀教會勢力強大,且城堡的修建并不能直接反映教會勢力的變化,A項不符合題意;
B:文藝復興始于14世紀,強調人文主義而非軍事防御,與城堡的軍事屬性矛盾,B項不符合題意;
D:城市繁榮通常伴隨城墻擴展,但題干強調“防御”而非商業功能,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3.(2025·廣東模擬)木瓜原產于墨西哥,于1578年至1587年間傳入巴西。16世紀晚期,葡萄牙人將巴西所產的木瓜引入印度,再從印度傳入東南亞地區。這一現象主要源于( )
A.奴隸貿易 B.新航路的開辟
C.墾殖運動 D.亞歷山大東征
【答案】B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原產于美洲的木瓜逐漸傳播到地球另一端的亞洲”和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了物種等的交流傳播,題干中木瓜從墨西哥到巴西、再到印度和東南亞的傳播,源于新航路開辟帶來的交流,B項符合題意;
A:奴隸貿易主要是販賣黑奴,和植物跨地區傳播關系不大,A項不符合題意;
C:墾殖運動主要是歐洲內部的土地開發等,和洲際間物種傳播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亞歷山大東征發生在公元前4世紀,且亞歷山大東征是古代歐亞非的軍事行動,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4.(2025·廣東模擬)如圖是法國御用畫家大衛創作的油畫《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局部)。畫中央的拿破侖從教皇手中奪過皇冠為自己戴上后,正準備為皇后加冕。大衛創作此畫旨在( )
A.抨擊歐洲封建制度復辟 B.否定法國大革命成果
C.強調拿破侖的光輝形象 D.挑戰天主教會的權威
【答案】C
【知識點】拿破侖與拿破侖帝國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法國御用畫家大衛創作的油畫《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局部)。畫中央的拿破侖從教皇手中奪過皇冠為自己戴上后,正準備為皇后加冕”和結合所學可知,作為御用畫家的大衛創作的油畫,描繪了拿破侖親自加冕并為皇后加冕的場景,突出表現了他對權力的掌控和威嚴,旨在塑造拿破侖的英雄形象,鞏固其政治地位,從而為其樹立光輝形象,C項符合題意;
A:拿破侖建立帝國本身帶有專制色彩,與“反封建”矛盾,A項不符合題意;
B:拿破侖雖稱帝,但仍保留了大革命的許多原則(如《拿破侖法典》,且大衛作為革命時期的畫家,不會否定革命成果,B項不符合題意;
D:雖然拿破侖從教皇手中奪過皇冠,但畫作重點并非批判教會,而是突出拿破侖的權威,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拿破侖帝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5.(2025·廣東模擬)1896年,馬可尼發明了一臺無需導線即可發射和接收信息的設備。然而,他的這項發明是在英國物理學家提出電磁波理論,以及德國物理學家通過實驗證實電磁波存在之后才得以實現的。這說明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 )
A.英、德國的科技水平領先世界 B.新技術發明源于生產實踐
C.經濟的發展導致了社會的變革 D.科學理論推動了技術發明
【答案】D
【知識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1896年,馬可尼發明了一臺無需導線即可發射和接收信息的設備。然而,他的這項發明是在英國物理學家提出電磁波理論,以及德國物理學家通過實驗證實電磁波存在之后才得以實現的”和結合所學可知,馬可尼的發明是在電磁波理論被提出并證實后才得以出現的,反映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科學理論的創新推動了技術發明,如電磁學理論推動了一系列電氣發明的出現,包括馬可尼發明的無線電報,D項符合題意;
A:英、德兩國科學家提出并驗證了電磁波相關理論,但這不能說明兩國科技領先世界,A項不符合題意;
B: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發明多源于生產實踐,B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未體現經濟的發展導致了社會的變革,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6.(2025·廣東模擬)玻利瓦爾提出“美洲聯盟”思想,主張拉美國家聯合。其目的是( )
A.推動工業革命 B.對抗歐洲殖民勢力
C.傳播本土文化 D.發動資產階級革命
【答案】B
【知識點】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解析】【分析】B:根據所學可知,玻利瓦爾是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中的代表人物,他號召拉美國家聯合的目的是對抗殖民勢力,B項符合題意;
A:玻利瓦爾所處時代拉丁美洲主要任務是擺脫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當時工業革命在拉丁美洲尚未成為主要推動方向,且玻利瓦爾思想重點不在推動工業革命,A項不符合題意;
C:雖然玻利瓦爾重視拉美文化發展,但“美洲聯盟”思想核心不是傳播本土文化,而是反抗殖民統治,C項不符合題意;
D:玻利瓦爾主要活動是領導拉美人民進行獨立戰爭,擺脫殖民統治,并非發動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側重于國內階級關系變革、建立資產階級政權等方面),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7.(2025·廣東模擬)“計劃經濟”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并得到應用,因為交戰中的各個國家都試圖將整個社會的財務、資源全部應用到戰爭中。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戰( )
A.破壞了國民經濟 B.改變了國際關系
C.強化了政府職能 D.削弱了殖民力量
【答案】C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進程及結果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計劃經濟’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并得到應用,因為交戰中的各個國家都試圖將整個社會的財務、資源全部應用到戰爭中”和結合所學可知,這種將整個社會的財務、資源由國家政府來統籌調配的模式,正是政府職能強化的表現,C項符合題意;
A:一戰破壞了國民經濟,造成了巨大的財產損失,與題干強調的“計劃經濟”思想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
B:一戰削弱了歐洲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優勢地位,改變了國際關系,與題干強調的“計劃經濟”思想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D: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與題干強調的“計劃經濟”思想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8.(2025·廣東模擬)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后,美國放棄了對蘇聯的“道義”制裁,轉而與蘇聯達成“特惠援蘇政策”,連同英國每月向蘇聯交付大量各式武器。這一轉變是基于美國( )
A.受到經濟大危機的打擊 B.認識到戰爭形勢的嚴峻
C.逐漸拋棄意識形態差異 D.沒法加入反法西斯同盟
【答案】B
【知識點】二戰的爆發與主要戰場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蘇德戰爭爆發后美、英兩國都實行援蘇政策”和結合所學可知,當時德國法西斯在歐洲四處侵略,深刻危害、影響著英、美兩國的國家安全,兩國基于戰爭形勢的考慮轉變了對蘇的政策,B項符合題意;
A:經濟大危機發生于20世紀30年代,A項不符合題意;
C: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差異仍存,C項不符合題意;
D:此時尚未建立反法西斯同盟,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9.(2025·廣東模擬)1960年以來,美蘇雙方在核武器上你追我趕,雙方制造、儲存的核武器足以毀滅地球多次。這表明當時( )
A.經濟聯系緊密 B.軍事沖突加劇
C.文化滲透廣泛 D.軍備競賽失控
【答案】D
【知識點】美國的冷戰政策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1960年以來,美蘇雙方在核武器上你追我趕,雙方制造、儲存的核武器足以毀滅地球多次”可知,題干反映了美蘇間的核武器競賽,核武器存量足以毀滅地球多次則反映了軍備競賽的失控,D項符合題意;
A:經濟聯系本質上是生產關系的具體表現形式,反映了人們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中的相互作用,與制造、儲存核武器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
B:1960年以來,美蘇仍然處于冷戰階段,并未直接爆發軍事沖突,B項不符合題意;
C:文化滲透是一種隱蔽而深遠的戰略手段,它試圖通過改變目標國家的文化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從而達到控制或影響該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的,與制造、儲存核武器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美蘇冷戰,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30.(2025·廣東模擬)2024年10月9日,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三名利用人工智能開發出蛋白質結構計算與預測模型的科學家。這項成果已有190個國家和地區的人使用。這表明( )
A.新國際秩序正式建立 B.娛樂方式更加豐富多彩
C.政治多極化趨勢明顯 D.科技創新影響人類發展
【答案】D
【知識點】計算機網絡與現代社會生活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當今的科學家已經可以利用人工智能開發蛋白質結構計算與預測模型”可知,“前沿科技的新型應用”說明科技創新可以影響人類發展,D項符合題意;
A:新國際秩序還未建立,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未體現娛樂方式更加豐富多彩,B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未體現政治多極化趨勢明顯,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人工智能查,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32小題各14分,第33小題12分,共40分。
31.(2025·廣東模擬)某學校歷史社團以“元朝國家治理中的交通與制度創新”為主題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驛站系統數據表
地區 驛站數量 功能
中原地區 1200多 傳遞公文、官員接待
漠北草原 400多 軍事聯絡、物資運輸
吐蕃地區 50多 宗教文化交流
——整理自《元史·兵志》
材料二 “諸色人同類自相婚姻者,各從本俗法;遞相(跨族)婚姻者,以男家為主。”
“商旅往來,持璽書(官方憑證)者,驛站需供飲食車馬。”
——摘編自《元典章·戶部》
材料三
元朝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
——改編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1)結合材料一、二,概括元朝治理多民族國家的主要特點。
(2)有人認為“元朝疆域遼闊,通過制度創新彌合了地理障礙”,請分別從交通、法律角度,結合上述材料與所學知識加以分析。
(3)請你設計一條“元朝國家治理智慧”研學路線,結合材料和地理、歷史知識,說明這條路線的規劃理由。
參考示例
路線名稱:宗教與邊疆——大都至吐蕃
規劃理由:
①地理價值:跨越華北平原、青藏高原,體驗高海拔地貌對治理的挑戰(如驛站設置需適應缺氧環境);②歷史價值:探訪拉薩的布達拉宮,理解元朝宣政院對西藏的管轄。
【答案】(1)特點:①因地制宜管理,驛站功能按地區需求分化;②尊重多元文化,允許各民族保留婚姻習俗;③強化中央控制,行省制打破地理界限,驛站需查驗官方憑證。(任答兩點即可,一點2分,共4分)
(2)交通角度:①驛站系統連接草原、高原與中原,克服不同地域障礙;②海上航線促進南北物資交換、中外貿易。
法律角度:①《元典章》承認不同民族婚俗,減少文化沖突;②商旅憑“璽書”通行全國,規范跨區域貿易。
(3)【示例一】
路線名稱:驛站與商道——從大都到泉州
規劃理由:
①地理價值:陸路驛站跨越華北平原、長江流域,海上航線經臺灣海峽,體現地形多樣性;
②歷史價值:政治中心大都與海外貿易大港泉州對比,體會元朝海內外貿易的繁榮。
【示例二】
路線名稱:糧運與經濟——杭州至大都運河線規劃理由:
①地理價值:沿京杭大運河考察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等水系,體會漕運對南北地理障礙的突破;
②歷史價值:沿途考察大運河城市如杭州、揚州、洛陽等城市興衰,揭示大運河開鑿、糧運對元朝的作用。
【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宋元時期繁華的都市生活;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原地區的驛站功能為傳遞公文、官員接待,漠北草原的驛站功能為軍事聯絡、物資運輸,吐蕃地區的驛站功能為宗教文化交流”可知,元朝治理國家的特點是因地制宜管理,驛站功能按地區需求分化。根據材料二“諸色人同類自相婚姻者,各從本俗法”可知,元朝治理國家尊重多元文化,允許各民族保留婚姻習俗。根據材料一“元朝驛站數據表”和結合所學可知,元朝的行省制打破了地理界限。根據材料二“商旅往來,持璽書(官方憑證)者,驛站需供飲食車馬”可知,驛站需查驗官方憑證,這些措施實施的目的是為了鞏固統治,強化中央集權,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2)根據材料一“中原地區”“漠北地區”“吐蕃地區”和結合所學可知,驛站系統能夠連接草原、高原與中原,克服不同地域障礙;根據材料三“元朝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可知,元朝的交通海陸并舉,海上航線促進南北物資交換、中外貿易。根據材料二“諸色人同類自相婚姻者,各從本俗法”“《元典章·戶部》”可知,《元典章》承認不同民族婚俗,減少文化沖突。根據材料二中“商旅往來,持璽書(官方憑證)者,驛站需供飲食車馬”可知,商旅憑“璽書”通行全國,規范跨區域貿易。
(3)根據材料三“元朝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可知,元朝交通海陸并舉,驛站交通發達,有利于全國和海外貿易的發展;南北交通的發展,比如大運河的開鑿,方便南糧北運。所以,可以設計的研學路線有:驛站與商道——從大都到泉州;糧運與經濟——杭州至大都運河線。
【示例一】選擇路線:驛站與商道——從大都到泉州。根據材料三“元朝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可知,元朝的驛站遍布全國,從地理價值來說,驛站跨越我國的平原地區、長江流域等,結合材料一中驛站分布在“中原地區”、“漠北地區”、“吐蕃地區”,體現了我國的地形具有多樣性的特點。結合所學可知,大都是元朝的都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泉州則是元朝時期著名的大商港,海外貿易發達,體現了元朝海內外貿易的繁榮。
【示例二】選擇路線:糧運與經濟——杭州至大都運河線。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大運河連接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等水系,研學活動可以沿京杭大運河考察這幾大水系,在活動中體會漕運對南北地理障礙的突破。元朝大運河的開鑿有利于南糧北運,同時帶動了沿岸城市的發展,可以在活動中考察考察大運河城市如杭州、揚州、洛陽等城市興衰,揭示大運河開鑿、糧運對元朝的作用。
故答案為:
(1)特點:①因地制宜管理,驛站功能按地區需求分化;②尊重多元文化,允許各民族保留婚姻習俗;③強化中央控制,行省制打破地理界限,驛站需查驗官方憑證。
(2)交通角度:①驛站系統連接草原、高原與中原,克服不同地域障礙;②海上航線促進南北物資交換、中外貿易。法律角度:①《元典章》承認不同民族婚俗,減少文化沖突;②商旅憑“璽書”通行全國,規范跨區域貿易。
(3)【示例一】路線名稱:驛站與商道——從大都到泉州
規劃理由:①地理價值:陸路驛站跨越華北平原、長江流域,海上航線經臺灣海峽,體現地形多樣性;②歷史價值:政治中心大都與海外貿易大港泉州對比,體會元朝海內外貿易的繁榮。
【示例二】路線名稱:糧運與經濟——杭州至大都運河線
規劃理由:①地理價值:沿京杭大運河考察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等水系,體會漕運對南北地理障礙的突破;②歷史價值:沿途考察大運河城市如杭州、揚州、洛陽等城市興衰,揭示大運河開鑿、糧運對元朝的作用。
【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理,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
(1)主要特點:根據材料一中“中原地區的驛站功能為傳遞公文、官員接待,漠北草原的驛站功能為軍事聯絡、物資運輸,吐蕃地區的驛站功能為宗教文化交流”可知,元朝治理國家的特點是因地制宜管理,驛站功能按地區需求分化;根據材料二“諸色人同類自相婚姻者,各從本俗法”可知,元朝治理國家尊重多元文化,允許各民族保留婚姻習俗;根據材料一元朝驛站數據表,并結合元朝行省的設立可知,元朝的行省制打破了地理界限,根據材料中“商旅往來,持璽書(官方憑證)者,驛站需供飲食車馬”可知,驛站需查驗官方憑證,這些措施實施的目的是為了鞏固統治,強化中央集權,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2)交通角度:根據材料一中“中原地區”、“漠北地區”、“吐蕃地區”,這些地區的驛站功能,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驛站系統能夠連接草原、高原與中原,克服不同地域障礙;根據材料三元朝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可知,元朝的交通海陸并舉,海上航線促進南北物資交換、中外貿易。
法律角度:根據材料二“諸色人同類自相婚姻者,各從本俗法”和摘編自《元典章·戶部》可知,《元典章》承認不同民族婚俗,減少文化沖突;根據材料二中“商旅往來,持璽書(官方憑證)者,驛站需供飲食車馬”可知,商旅憑“璽書”通行全國,規范跨區域貿易。
(3)示例:結合材料三中元朝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可知,元朝交通海陸并舉,驛站交通發達,有利于全國和海外貿易的發展;南北交通的發展,比如大運河的開鑿,方便南糧北運。因此,可以設計的研學路線有:驛站與商道——從大都到泉州;糧運與經濟——杭州至大都運河線。
規劃理由一:①地理價值:根據材料三元朝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可知,元朝的驛站遍布全國,從地理價值來說,驛站跨越我國的平原地區、長江流域等,結合材料一中驛站分布在“中原地區”、“漠北地區”、“吐蕃地區”,體現了我國的地形具有多樣性的特點;②歷史價值: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都是元朝的都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泉州則是元朝時期著名的大商港,海外貿易發達,體現了元朝海內外貿易的繁榮。
規劃理由二:①地理價值: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大運河連接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等水系,研學活動可以沿京杭大運河考察這幾大水系,在活動中體會漕運對南北地理障礙的突破;②歷史價值: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大運河的開鑿有利于南糧北運,同時帶動了沿岸城市的發展,可以在活動中考察沿岸城市的發展興衰。
32.(2025·廣東模擬)近年來,隨著國家的大力扶持,中國動漫產業迎來了高速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發展階段 發展概況
1922—1949年 中國早期動畫探索期 萬氏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從走馬燈、皮影戲和美國動畫得到啟發,制作了中國第一部動畫廣告《舒振東華文打字機》。萬氏兄弟與新華聯和影業公司聯合推出了亞洲第一部大型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在世界電影史上,它是名列美國《白雪公主》等之后的第四部動畫藝術片,標志著中國動畫接近世界領先水平
1950—1965年 新中國美術電影成長期 新中國成立后,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成立,中國動畫佳片不斷。我國第一部剪紙動畫《豬八戒吃西瓜》、鏤刻藝術動畫《金色的海螺》、折紙動畫片《聰明的鴨子》問世,開辟了中國美術片新物種。萬籟鳴導演的《大鬧天宮》問世,這是我國的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也是國內動畫的巔峰之作,標志著中國動畫民族風格的成熟,人物、動作、畫面、聲效都達到了世界最高水平
1966—1976年 中國美術電影浩劫期 我國的美術電影被全盤否定,動畫從領先到落后于世界
1977—1989年 中國動畫再度繁榮期 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哪吒鬧海》問世,成為《大鬧天宮》之后中國的另一巔峰之作。動畫系列片《三毛流浪記》《黑貓警長》《葫蘆兄弟》等深受歡迎
2000年至今 中國動漫產業新興期 國家針對國產動畫的一系列扶持政策陸續出臺。《秦時明月》《中華小子》《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等問世。《大圣歸來》震撼中國影壇。《大魚海棠》問世,刷新審美。《哪吒之魔童降世》在2019年上映,創造了動畫電影大陸影史票房紀錄,成為家喻戶曉的“國漫之光”
——整理自蒯樂昊《中國動畫百年歷程》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擇中國動漫產業其中一個發展階段進行解讀。(說明:選取一階段即可,解讀時要體現與當時歷史背景的聯系。史論結合,結論明確,思路清晰,邏輯嚴密)
(2)根據材料,概括我國動畫產業的一項發展特點,并分析該特點產生的原因。
【答案】(1)【示例一】選擇:1922—1949年中國早期動畫探索期
解讀: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促進中國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西方電影的傳入,使得熱愛繪畫的萬氏兄弟萌發創作中國動畫片的念頭。通過鉆研和創新,萬氏兄弟將西方電影技術與中國神話故事、走馬燈、皮影戲等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引領中國早期動畫的起步。由此可見,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有助于動漫產業的發展。
【示例二】選擇:1950—1965年新中國美術電影成長期
解讀: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國家經濟文化建設穩步發展,大型、專業的美術電影制片廠的成立為動畫產業發展提供穩定支撐。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動文化事業發展,人民對能體現民族文化自信作品的渴望,也催生了剪紙、鏤刻、折紙等美術片新物種的誕生。由此可見,經濟發展和政策支持推動了動漫產業的發展。
【示例三】選擇:1977—1989年中國動畫再度繁榮期
解讀: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國出現了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國內外的文化交流增多,得以借鑒國外較為先進的動漫技術;改革開放也使得我國經濟水平得到快速發展,為電影文化事業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由此可見,動漫產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
(2)特點:①高技術的運用越來越普遍;②內容創新和題材多樣化;③內容、題材、展現形式具有民族特色。
原因:①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②社會經濟的發展;③人民生活水平尤其是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④教育事業的現代化;⑤對外開放促進人才、技術的交流;⑥國家政策扶持;⑦國內動畫產業人員的不懈努力、精益求精;等等。
【知識點】文化事業的發展;中國近代文學藝術成就
【解析】【分析】(1)【示例一】選擇:1922—1949年中國早期動畫探索期。根據所學可知,19世紀60年代—90年代,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為教育文化事業提供了一定物質基礎,使得文化領域發展有了經濟支撐。同時,西方列強的如期把西方電影傳入,為動畫創作提供了外部刺激。熱愛繪畫的萬氏兄弟在這種背景下,萌生創作中國動畫片的想法。他們將“走馬燈、皮影戲和美國動畫”結合起來,積極鉆研,創作出中國第一部動畫廣告和亞洲第一部大型動畫長片等作品,開啟中國早期動畫探索之路。從這一階段發展可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帶來文化事業發展契機,文化交流引入新元素,二者共同推動動漫產業起步,體現經濟和文化交流對動漫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示例二】選擇:1950—1965年新中國美術電影成長期。根據材料“新中國成立后,大型、專業的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成立”可知,集中資源和人才,為動畫產業發展提供穩定創作平臺。結合所學可知,1956年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鼓勵文化創作,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民眾對體現民族文化自信作品需求增加,動畫創作者在這種氛圍下,創作剪紙、鏤刻、折紙等美術片新物種,《大鬧天宮》更是達到當時動畫藝術高峰。此階段經濟恢復發展提供物質條件,政策支持營造創作環境,共同推動動漫產業成長,體現經濟發展和政策對動漫產業的推動。
【示例三】選擇:1977—1989年中國動畫再度繁榮期。根據所學可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國思想解放,打破原有思想束縛,文化創作氛圍寬松。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對外交流增多,為借鑒國外先進動漫技術創造條件。同時經濟快速發展,為電影文化事業包括動畫產業提供經濟基礎。在這樣環境下,動畫產業發展,動畫系列片等受到歡迎,動漫產業發展一定程度反映當時經濟發展帶來的活力和文化開放交流的成果。該階段體現出思想解放、政策變革帶來經濟文化發展,進而推動動漫產業繁榮,說明動漫產業與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緊密相關。
(2)根據材料“從動畫廣告、剪紙動畫、鏤刻藝術動畫、折紙動畫片到彩色動畫長片再到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可知,動畫制作技術不斷進步,從傳統手繪到電腦制作、3D建模、特效合成等高技術廣泛應用,提升動畫視覺效果和制作水平。根據材料“從《鐵扇公主》、《豬八戒吃西瓜》到《哪吒鬧海》問世”可知,動畫不再局限于傳統故事,融入科幻、冒險、現實題材等,對傳統神話故事創新演繹,還有反映現代生活題材作品出現,滿足不同觀眾需求。中國動漫注重挖掘傳統文化元素,如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傳統藝術形式(剪紙、皮影等),以民族風格區別于國外動漫,增強文化自信和國際辨識度。結合所學可知,我國動畫產業發展的原因是:①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為動畫制作提供先進工具和軟件,使復雜特效、建模等成為可能,推動動畫制作技術革新。②經濟增長為動畫產業投入更多資金,保障制作成本、人才培養等,促進產業規模擴大和質量提升。③生活水平提升,人們對文化產品需求多樣,對高質量動畫需求增加,倒逼動畫產業創新內容和形式。④教育發展培養大量動畫專業人才,提高從業者素質和創新能力,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⑤對外開放使國外先進動畫技術、理念傳入,國內動畫產業學習借鑒,同時也將中國動畫推向世界,促進雙向交流。⑥國家出臺政策支持動漫產業,如資金補貼、稅收優惠、產業園區建設等,營造良好產業發展環境。⑦國內動畫產業人員精益求精,不斷鉆研創作,以工匠精神打造優質動畫作品,推動產業發展。
故答案為:
(1)【示例一】選擇:1922—1949年中國早期動畫探索期。解讀: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促進中國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西方電影的傳入,使得熱愛繪畫的萬氏兄弟萌發創作中國動畫片的念頭。通過鉆研和創新,萬氏兄弟將西方電影技術與中國神話故事、走馬燈、皮影戲等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引領中國早期動畫的起步。由此可見,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有助于動漫產業的發展。
【示例二】選擇:1950—1965年新中國美術電影成長期。解讀: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國家經濟文化建設穩步發展,大型、專業的美術電影制片廠的成立為動畫產業發展提供穩定支撐。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動文化事業發展,人民對能體現民族文化自信作品的渴望,也催生了剪紙、鏤刻、折紙等美術片新物種的誕生。由此可見,經濟發展和政策支持推動了動漫產業的發展。
【示例三】選擇:1977—1989年中國動畫再度繁榮期。解讀: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國出現了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國內外的文化交流增多,得以借鑒國外較為先進的動漫技術;改革開放也使得我國經濟水平得到快速發展,為電影文化事業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由此可見,動漫產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
(2)特點:①高技術的運用越來越普遍;②內容創新和題材多樣化;③內容、題材、展現形式具有民族特色。原因:①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②社會經濟的發展;③人民生活水平尤其是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④教育事業的現代化;⑤對外開放促進人才、技術的交流;⑥國家政策扶持;⑦國內動畫產業人員的不懈努力、精益求精;等等。
【點評】本題為歷史小論文試題,題干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主要考查學生的歷史知識積累、邏輯思維能力,解題要注意理解題意,做到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解題時要開放思維。
(1)示例一:1922 - 1949年中國早期動畫探索期
經濟文化基礎: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60年代-90年代,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為教育文化事業提供了一定物質基礎,使得文化領域發展有了經濟支撐。同時,西方列強的如期把西方電影傳入,為動畫創作提供了外部刺激。
創作者創新:熱愛繪畫的萬氏兄弟在這種背景下,萌生創作中國動畫片的想法。根據材料他們將“走馬燈、皮影戲和美國動畫”結合起來,積極鉆研,創作出中國第一部動畫廣告和亞洲第一部大型動畫長片等作品,開啟中國早期動畫探索之路。
結論邏輯:從這一階段發展可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帶來文化事業發展契機,文化交流引入新元素,二者共同推動動漫產業起步,體現經濟和文化交流對動漫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示例二:1950 - 1965年新中國美術電影成長期
國家建設支持:根據材料“新中國成立后,大型、專業的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成立”,集中資源和人才,為動畫產業發展提供穩定創作平臺。
政策文化驅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鼓勵文化創作,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民眾對體現民族文化自信作品需求增加,動畫創作者在這種氛圍下,創作剪紙、鏤刻、折紙等美術片新物種,《大鬧天宮》更是達到當時動畫藝術高峰。
結論邏輯:此階段經濟恢復發展提供物質條件,政策支持營造創作環境,共同推動動漫產業成長,體現經濟發展和政策對動漫產業的推動。
示例三:1977 - 1989年中國動畫再度繁榮期
思想經濟變革: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國思想解放,打破原有思想束縛,文化創作氛圍寬松。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對外交流增多,為借鑒國外先進動漫技術創造條件。同時經濟快速發展,為電影文化事業包括動畫產業提供經濟基礎。
產業發展表現:在這樣環境下,動畫產業發展,動畫系列片等受到歡迎,動漫產業發展一定程度反映當時經濟發展帶來的活力和文化開放交流的成果。
結論邏輯:該階段體現出思想解放、政策變革帶來經濟文化發展,進而推動動漫產業繁榮,說明動漫產業與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緊密相關。
(2)特點:高技術運用普遍:根據題干“從動畫廣告、剪紙動畫、鏤刻藝術動畫、折紙動畫片到彩色動畫長片再到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動畫制作技術不斷進步,從傳統手繪到電腦制作、3D建模、特效合成等高技術廣泛應用,提升動畫視覺效果和制作水平。
內容創新和題材多樣化:根據題干“從《鐵扇公主》、《豬八戒吃西瓜》到《哪吒鬧海》問世”可知動畫不再局限于傳統故事,融入科幻、冒險、現實題材等,對傳統神話故事創新演繹,還有反映現代生活題材作品出現,滿足不同觀眾需求。
內容、題材、展現形式具民族特色:中國動漫注重挖掘傳統文化元素,如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傳統藝術形式(剪紙、皮影等),以民族風格區別于國外動漫,增強文化自信和國際辨識度。
原因:信息技術進步: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為動畫制作提供先進工具和軟件,使復雜特效、建模等成為可能,推動動畫制作技術革新。
社會經濟發展:經濟增長為動畫產業投入更多資金,保障制作成本、人才培養等,促進產業規模擴大和質量提升。
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生活水平提升,人們對文化產品需求多樣,對高質量動畫需求增加,倒逼動畫產業創新內容和形式。
教育事業現代化:教育發展培養大量動畫專業人才,提高從業者素質和創新能力,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對外開放交流:對外開放使國外先進動畫技術、理念傳入,國內動畫產業學習借鑒,同時也將中國動畫推向世界,促進雙向交流。
國家政策扶持:國家出臺政策支持動漫產業,如資金補貼、稅收優惠、產業園區建設等,營造良好產業發展環境。
產業人員努力:國內動畫產業人員精益求精,不斷鉆研創作,以工匠精神打造優質動畫作品,推動產業發展。
33.(2025·廣東模擬)咖啡的全球傳播見證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與變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咖啡全球傳播與關鍵歷史事件
咖啡全球傳播路線示意圖 關鍵歷史事件
15世紀,咖啡在阿拉伯半島流行 1615年,威尼斯商人首次將咖啡引入歐洲 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爪哇建立咖啡種植園
——改編自馬克·彭德格拉斯特《咖啡:改變世界的飲料》
材料二 17—18世紀的歐洲,咖啡館成為新興的公共社交空間。英國作家塞繆爾·佩皮斯在日記中寫道:“在咖啡館,商人談論貿易,學者爭論科學,政治家密謀改革。”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狄德羅等人常在巴黎的普羅可布咖啡館討論哲學;法國大革命的領袖人物丹東也時常在這里和他的同黨們密商。甚至后來的證券交易所這個概念也是華爾街的一群股票中介人在咖啡館中想出的。
——摘編自布萊恩·考恩《咖啡館的社會生活》等
材料三 19—21世紀部分國家咖啡消費量變化(單位:千噸)
國家/地區 1900年 1950年 2000年 2020年
美國 120 500 1500 2500
巴西 30 200 800 1200
日本 2 10 300 600
德國 80 250 900 1400
——數據來源:國際咖啡組織(ICO)
(1)根據材料一,任選咖啡傳播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歷史事件,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咖啡館在歐洲近代社會轉型中的作用。
(3)觀察材料三,任選一個國家,分析其咖啡消費量變化的原因,透過咖啡的傳播史談談你對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的認識。
【答案】(1)【示例一】事件:15世紀,咖啡在阿拉伯半島流行。
影響:①促進了阿拉伯商路繁榮;②咖啡成為伊斯蘭文化的一部分。
【示例二】事件:1615年,威尼斯商人首次將咖啡引入歐洲。
影響:①增強了歐洲人對海外貿易的興趣;②改變了部分歐洲人的生活習慣。
【示例三】事件:17世紀荷蘭在殖民地建立咖啡種植園。
影響:①推動了跨大西洋奴隸貿易;②使得殖民地經濟形成依賴單一作物的特點。
新航路開辟
(2)作用:①成為啟蒙思想的討論場所,推動理性主義傳播;②促進市民階層覺醒,參與討論公共事務等。
(3)【示例】
選擇日本。
原因:①二戰后受美國文化影響;②經濟高速增長促進消費升級。
認識:①全球化推動了商品在世界范圍內流通;②在全球化過程要注意保存本土文化特色。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早期的殖民掠奪;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
【解析】【分析】(1)【示例一】選擇事件:15世紀,咖啡在阿拉伯半島流行。根據所學可知,咖啡在阿拉伯半島流行,使得與咖啡相關的貿易活動增多,比如咖啡豆的種植、采摘、加工以及運輸等環節都需要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從而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促進了阿拉伯半島的商業繁榮。許多商人通過咖啡貿易積累財富,城市中也出現了更多與咖啡經營相關的店鋪和市場,進一步推動了阿拉伯半島的經濟發展,讓當地的商路更加繁忙;咖啡在阿拉伯半島流行過程中,逐漸融入當地的文化習俗。在社交場合中,人們常常一起享用咖啡,它成為了一種文化交流的媒介。同時,圍繞咖啡也產生了獨特的沖泡、飲用禮儀等,成為伊斯蘭文化中別具特色的一部分。
【示例二】選擇事件:1615年,威尼斯商人首次將咖啡引入歐洲。根據所學可知,在17世紀,歐洲正處于重商主義盛行時期,對海外貿易非常重視。咖啡的引入為歐洲商人開辟了新的貿易渠道和商機。歐洲商人積極與阿拉伯等地進行咖啡貿易,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咖啡貿易中,促使他們不斷探索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方式,增強了歐洲人對海外貿易的興趣和積極性;咖啡進入歐洲后,逐漸改變了部分歐洲人的生活習慣。在咖啡流行之前,歐洲人的飲品主要是酒、水等。咖啡具有提神醒腦的作用,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尤其是一些知識分子、商人和城市居民。人們開始在咖啡館聚會、交流,喝咖啡成為一種新的生活風尚。
【示例三】選擇事件: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爪哇建立咖啡種植園。根據所學可知,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在爪哇建立咖啡種植園。種植園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當時荷蘭殖民者通過奴隸貿易等手段,從非洲等地擄掠大量黑人奴隸到爪哇從事咖啡種植等勞動,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發展;荷蘭在爪哇建立咖啡種植園后,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主要集中精力發展咖啡種植,使得當地經濟過度依賴咖啡這一單一作物。爪哇的其他農業、手工業等發展受到一定抑制,形成了以種植咖啡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這種經濟形態在后來面臨市場波動等情況時,容易受到沖擊。
(2)根據材料二“在咖啡館,商人談論貿易,學者爭論科學,政治家密謀改革”“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狄德羅等人常在巴黎的普羅可布咖啡館討論哲學;法國大革命的領袖人物丹東也時常在這里和他的同黨們密商。甚至后來的證券交易所這個概念也是華爾街的一群股票中介人在咖啡館中想出的”和結合所學可知,17—18世紀是歐洲啟蒙運動興起和發展的時期。咖啡館成為了啟蒙思想家們聚會交流的重要場所。伏爾泰、狄德羅等啟蒙思想家經常在咖啡館中討論哲學、科學、政治等問題,傳播理性主義思想。他們在這里交流新的思想觀點,批判封建制度和宗教迷信,咖啡館為啟蒙思想的傳播提供了空間和平臺,推動了理性主義在歐洲的傳播。根據材料二“17—18世紀的歐洲,咖啡館成為新興的公共社交空間”和結合所學可知,在咖啡館中,不同階層的市民都可以進入。在這里,市民們可以聽到各種關于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討論和信息。這種交流和信息的傳播,促使市民階層逐漸覺醒,開始關注公共事務。一些市民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也會參與到對社會問題的討論和思考中,推動了市民階層的政治參與意識的提高,促進了社會的變革。
(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選擇日本。結合史實分析原因,二戰后,美國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對日本進行了廣泛的影響和控制。美國文化也隨之大量涌入日本,咖啡作為一種源自西方的飲品,隨著美國文化的傳播在日本逐漸流行起來。比如美國的咖啡連鎖品牌進入日本市場,帶動了日本的咖啡消費;二戰后,日本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強國。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能力也隨之增強。在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和多樣化的消費體驗。咖啡作為一種時尚、具有文化內涵的飲品,受到了日本消費者的青睞,促進了消費升級。根據所學可知,咖啡從起源地逐漸傳播到全球各地,在這個過程中,跨國貿易起到了關鍵作用。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使得咖啡這種商品在世界范圍內流通,這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具體體現。經濟全球化促進了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推動了各國經濟的交流與合作;在咖啡傳播的過程中,雖然它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消費,但不同國家和地區也在保留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對咖啡文化進行了創新和融合。這表明在全球化過程中,我們應該在積極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的同時,注重保護和傳承本土文化特色,實現文化的多樣性發展。
故答案為:
(1)【示例一】事件:15世紀,咖啡在阿拉伯半島流行。影響:①促進了阿拉伯商路繁榮;②咖啡成為伊斯蘭文化的一部分。
【示例二】事件:1615年,威尼斯商人首次將咖啡引入歐洲。影響:①增強了歐洲人對海外貿易的興趣;②改變了部分歐洲人的生活習慣。
【示例三】事件:17世紀荷蘭在殖民地建立咖啡種植園。影響:①推動了跨大西洋奴隸貿易;②使得殖民地經濟形成依賴單一作物的特點。
(2)作用:①成為啟蒙思想的討論場所,推動理性主義傳播;②促進市民階層覺醒,參與討論公共事務等。
(3)【示例】選擇日本原因:①二戰后受美國文化影響;②經濟高速增長促進消費升級。認識:①全球化推動了商品在世界范圍內流通;②在全球化過程要注意保存本土文化特色。
【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咖啡傳播過程及其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咖啡館在歐洲近代社會轉型中的作用、咖啡消費量變化的原因,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
(1)【示例一】事件:15世紀,咖啡在阿拉伯半島流行
影響:據所學知識可知,咖啡在阿拉伯半島流行,使得與咖啡相關的貿易活動增多,比如咖啡豆的種植、采摘、加工以及運輸等環節都需要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從而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促進了阿拉伯半島的商業繁榮 。許多商人通過咖啡貿易積累財富,城市中也出現了更多與咖啡經營相關的店鋪和市場,進一步推動了阿拉伯半島的經濟發展,讓當地的商路更加繁忙;咖啡在阿拉伯半島流行過程中,逐漸融入當地的文化習俗。在社交場合中,人們常常一起享用咖啡,它成為了一種文化交流的媒介。同時,圍繞咖啡也產生了獨特的沖泡、飲用禮儀等,成為伊斯蘭文化中別具特色的一部分 。
【示例二】事件:1615年,威尼斯商人首次將咖啡引入歐洲
影響:據所學知識可知,在17世紀,歐洲正處于重商主義盛行時期,對海外貿易非常重視。咖啡的引入為歐洲商人開辟了新的貿易渠道和商機。歐洲商人積極與阿拉伯等地進行咖啡貿易,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咖啡貿易中,促使他們不斷探索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方式,增強了歐洲人對海外貿易的興趣和積極性;咖啡進入歐洲后,逐漸改變了部分歐洲人的生活習慣。在咖啡流行之前,歐洲人的飲品主要是酒、水等。咖啡具有提神醒腦的作用,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尤其是一些知識分子、商人和城市居民。人們開始在咖啡館聚會、交流,喝咖啡成為一種新的生活風尚 。
【示例三】事件: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爪哇建立咖啡種植園
影響:據所學知識可知,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在爪哇建立咖啡種植園。種植園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當時荷蘭殖民者通過奴隸貿易等手段,從非洲等地擄掠大量黑人奴隸到爪哇從事咖啡種植等勞動,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發展;荷蘭在爪哇建立咖啡種植園后,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主要集中精力發展咖啡種植,使得當地經濟過度依賴咖啡這一單一作物。爪哇的其他農業、手工業等發展受到一定抑制,形成了以種植咖啡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這種經濟形態在后來面臨市場波動等情況時,容易受到沖擊 。
(2)作用: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可知,17 - 18世紀是歐洲啟蒙運動興起和發展的時期。咖啡館成為了啟蒙思想家們聚會交流的重要場所。伏爾泰、狄德羅等啟蒙思想家經常在咖啡館中討論哲學、科學、政治等問題,傳播理性主義思想。他們在這里交流新的思想觀點,批判封建制度和宗教迷信,咖啡館為啟蒙思想的傳播提供了空間和平臺,推動了理性主義在歐洲的傳播;在咖啡館中,不同階層的市民都可以進入。在這里,市民們可以聽到各種關于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討論和信息。這種交流和信息的傳播,促使市民階層逐漸覺醒,開始關注公共事務。一些市民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也會參與到對社會問題的討論和思考中,推動了市民階層的政治參與意識的提高,促進了社會的變革 。
(3)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示例:選擇日本分析其咖啡消費量變化的原因。結合史實分析原因,二戰后,美國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對日本進行了廣泛的影響和控制。美國文化也隨之大量涌入日本,咖啡作為一種源自西方的飲品,隨著美國文化的傳播在日本逐漸流行起來。比如美國的咖啡連鎖品牌進入日本市場,帶動了日本的咖啡消費;二戰后,日本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強國。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能力也隨之增強。在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和多樣化的消費體驗。咖啡作為一種時尚、具有文化內涵的飲品,受到了日本消費者的青睞,促進了消費升級 。
認識:據所學知識可知,咖啡從起源地逐漸傳播到全球各地,在這個過程中,跨國貿易起到了關鍵作用。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使得咖啡這種商品在世界范圍內流通,這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具體體現。經濟全球化促進了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推動了各國經濟的交流與合作;在咖啡傳播的過程中,雖然它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消費,但不同國家和地區也在保留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對咖啡文化進行了創新和融合。這表明在全球化過程中,我們應該在積極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的同時,注重保護和傳承本土文化特色,實現文化的多樣性發展 。
1 / 1廣東省百校聯考2025年中考模擬歷史試題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2025·廣東模擬)安徽凌家灘遺址(距今5800年)出土的玉版上刻有八角星紋與圭表測影圖案,學者研究后認為此類符號或與觀測日影方位相關。這反映了( )
A.原始文字體系成熟 B.先民天文知識萌芽
C.宗教信仰高度統一 D.王權專制特征顯現
2.(2025·廣東模擬)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出產的鹽運銷至魏、趙、宋、衛諸國,鄭國商人攜帶著熟牛皮、牛等到周經商,晉國的木材、皮革輸入楚國。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各國( )
A.華夏認同增強 B.學術思想活躍
C.諸侯征戰頻繁 D.經濟聯系加強
3.(2025·廣東模擬)圖中的“瑯左鹽丞”印泥,是漢朝在瑯玡郡設置鹽官的實證。這可用于佐證漢朝( )
A.實行鹽鐵官營 B.開創郡縣制
C.推行“推恩令” D.統一度量衡
4.(2025·廣東模擬)如圖為北朝墓葬出土的“胡人牽駝俑”(胡人圓眼高鼻,身著窄袖胡服,側身仰視似在高吭的駱駝)。此類文物可佐證魏晉南北朝時期( )
A.江南經濟超過北方 B.中外貿易完全中斷
C.民族經濟文化交流 D.儒學正統地位喪失
5.(2025·廣東模擬)唐開元年間規定:“工商之家不得預于仕”,但中晚唐時出現“(富商)納貲(錢財)于官府,列名于國子監”的現象。這現象表明( )
A.科舉制度徹底瓦解 B.重農抑商政策廢除
C.社會階層完全平等 D.商品經濟沖擊舊制
6.(2025·廣東模擬)北宋王安石推行變法,時人黃庭堅稱他為“一世之偉人”;南宋朱熹卻認為他的變法之術“足以殺人”;到了近代,梁啟超又認為其變法適應了時代,為后世效仿。這表明( )
A.歷史敘述影響人物評價 B.價值立場影響人物評價
C.時人評價比后世更準確 D.史料多寡限制人物評價
7.(2025·廣東模擬)據記載:東南亞一些國家在中國陶瓷傳入以前,多以植物葉子為食器。宋瓷輸入以后,他們改變了過去“掬(捧)而食之”的飲食習俗,用上了精美實用的瓷器。這說明( )
A.貿易促進了文明進步 B.貿易改變了各國的飲食結構
C.東南亞經濟水平落后 D.瓷器在宋朝前就傳入東南亞
8.(2025·廣東模擬)如圖為明代《南都繁會圖》(畫中有寫著“東西兩洋貨物俱全”等標語的招牌)。明代文獻中也有大都市“四方財貨駢集”“南北商賈爭赴”的記載。以上史料共同反映明代( )
A.商品經濟繁榮活躍 B.重農抑商政策強化
C.民間海外貿易合法 D.城市布局對稱規整
9.(2025·廣東模擬)據《粵海關志》記載,“凡外洋貨船至,必官設(十三行)行商經理”。上述材料說明清朝( )
A.開放所有沿海港口 B.嚴格管控對外貿易
C.民間海外貿易興盛 D.主動融入世界市場
10.(2025·廣東模擬)清雍正帝諭旨:“苗疆(西南土司地區)逞兇肆惡,今已平定,自應宣諭威德,化導愚頑。”此后清廷廣設流官,編查戶口。此舉旨在( )
A.促進民族平等 B.擴大對外貿易
C.恢復分封制度 D.強化邊疆管理
11.(2025·廣東模擬)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設立了新的機構——欽差五口通商大臣,作為固定的同西方各國交涉的地方機構,同時,清政府所依賴的地方決策機構是帶有臨時性的欽差大臣兼地方封疆大吏,地方督撫也可以參與外交決策。這反映了( )
A.中央集權決策下移的趨勢 B.清政府官僚體制的改革
C.五口通商使社會發生轉型 D.清朝自然經濟逐步解體
12.(2025·廣東模擬)1898年7月,禮部規定,科舉考試第一場論題五道,試中國史事,本朝政治。第二場測題五道,凡西學中天文、地理、學校等類,廷考官酌舉命題,不必拘定經濟科專門之例。這些規定( )
A.拉開了變法序幕 B.適應了時局需要
C.擺脫了傳統思想 D.推動了實業救國
13.(2025·廣東模擬)“辛亥革命后,各省紛紛宣布獨立,但許多地方的政權仍掌握在舊官僚和立憲派手中。”這一現象說明辛亥革命( )
A.得到列強全面支持 B.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性質
C.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D.形式上完成了國家統一
14.(2025·廣東模擬)1919年5月5日的《益世報》刊登的《山東問題之日益擴大》提到:“各學生至東城趙家樓,曹汝霖住宅已將大門緊閉,并有警察把守。各生均大罵賣國賊,聲震數里。”學生的行為( )
A.由外交失敗而引發 B.目標是推翻北洋政府的統治
C.掀起工人運動高潮 D.反對外國侵略但又盲目排外
15.(2025·廣東模擬)在當時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流傳著這樣的歌謠:“紅米飯,南瓜湯,挖野菜,也當糧,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餐餐味道香。”歌謠反映了( )
A.根據地的經濟繁榮 B.軍民同甘共苦的樂觀精神
C.土地改革成效顯著 D.紅軍靈活多樣的高超戰術
16.(2025·廣東模擬)1938年毛澤東發表的《論持久戰》中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作出這一論斷的主要依據是( )
A.日本的經濟實力強大 B.國際社會全面支持中國
C.國民黨軍隊戰斗力強 D.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
17.(2025·廣東模擬)號外是報刊在固定出版期編號外因臨時有突發重大事件增發的出版物。1949年4月21日,人民日報刊印了號外《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如圖)。當天發生的重大事件是( )
A.全面內戰的爆發 B.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
C.渡江戰役的開始 D.遼沈戰役的勝利結束
18.(2025·廣東模擬)新中國成立后立刻啟動新年畫運動,通過鼓勵在年畫創作中廣泛運用各種與社會主義革命相關的新元素,賦予了新中國第一個農歷新年新的意義。此舉旨在( )
A.普及美術知識 B.提高身體素質
C.配合國家建設 D.支援解放戰爭
19.(2025·廣東模擬)1972年尼克松訪華后,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關系緩和的主要背景是( )
A.冷戰格局的變化 B.美國放棄對臺灣的支持
C.中國加入聯合國 D.中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
20.(2025·廣東模擬)下表是我國近二十多年的國防科技投入經費情況表。表格數據變化表明( )
年份 國防科技投入(億元) 增長率(%)
2000年 500 10.5
2010年 2000 15.8
2020年 8000 12.3
A.國防科技的戰略地位提升 B.國際局勢保持和平
C.工農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D.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21.(2025·廣東模擬)考古學家在今天阿富汗北部的阿伊·哈努姆遺址,發現了一座公元前4世紀末的希臘城市遺址,其中不僅有希臘風格的神廟、廣場、宮殿與體育館,而且還存在希臘文的戲劇與哲學方面的手稿。這說明亞歷山大的東征( )
A.使希臘文化中心東移 B.加強了對被征服地區的控制
C.推動希臘文化的傳播 D.保留了西亞原有的文化傳統
22.(2025·廣東模擬)如圖為中世紀歐洲城堡繪畫。畫中城堡的城墻高聳,防御工事完備。由圖推知,當時的西歐( )
A.教會勢力逐漸衰落 B.文藝復興運動興起
C.封建割據與戰爭頻繁 D.城市繁榮經濟發展快
23.(2025·廣東模擬)木瓜原產于墨西哥,于1578年至1587年間傳入巴西。16世紀晚期,葡萄牙人將巴西所產的木瓜引入印度,再從印度傳入東南亞地區。這一現象主要源于( )
A.奴隸貿易 B.新航路的開辟
C.墾殖運動 D.亞歷山大東征
24.(2025·廣東模擬)如圖是法國御用畫家大衛創作的油畫《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局部)。畫中央的拿破侖從教皇手中奪過皇冠為自己戴上后,正準備為皇后加冕。大衛創作此畫旨在( )
A.抨擊歐洲封建制度復辟 B.否定法國大革命成果
C.強調拿破侖的光輝形象 D.挑戰天主教會的權威
25.(2025·廣東模擬)1896年,馬可尼發明了一臺無需導線即可發射和接收信息的設備。然而,他的這項發明是在英國物理學家提出電磁波理論,以及德國物理學家通過實驗證實電磁波存在之后才得以實現的。這說明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 )
A.英、德國的科技水平領先世界 B.新技術發明源于生產實踐
C.經濟的發展導致了社會的變革 D.科學理論推動了技術發明
26.(2025·廣東模擬)玻利瓦爾提出“美洲聯盟”思想,主張拉美國家聯合。其目的是( )
A.推動工業革命 B.對抗歐洲殖民勢力
C.傳播本土文化 D.發動資產階級革命
27.(2025·廣東模擬)“計劃經濟”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并得到應用,因為交戰中的各個國家都試圖將整個社會的財務、資源全部應用到戰爭中。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戰( )
A.破壞了國民經濟 B.改變了國際關系
C.強化了政府職能 D.削弱了殖民力量
28.(2025·廣東模擬)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后,美國放棄了對蘇聯的“道義”制裁,轉而與蘇聯達成“特惠援蘇政策”,連同英國每月向蘇聯交付大量各式武器。這一轉變是基于美國( )
A.受到經濟大危機的打擊 B.認識到戰爭形勢的嚴峻
C.逐漸拋棄意識形態差異 D.沒法加入反法西斯同盟
29.(2025·廣東模擬)1960年以來,美蘇雙方在核武器上你追我趕,雙方制造、儲存的核武器足以毀滅地球多次。這表明當時( )
A.經濟聯系緊密 B.軍事沖突加劇
C.文化滲透廣泛 D.軍備競賽失控
30.(2025·廣東模擬)2024年10月9日,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三名利用人工智能開發出蛋白質結構計算與預測模型的科學家。這項成果已有190個國家和地區的人使用。這表明( )
A.新國際秩序正式建立 B.娛樂方式更加豐富多彩
C.政治多極化趨勢明顯 D.科技創新影響人類發展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32小題各14分,第33小題12分,共40分。
31.(2025·廣東模擬)某學校歷史社團以“元朝國家治理中的交通與制度創新”為主題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驛站系統數據表
地區 驛站數量 功能
中原地區 1200多 傳遞公文、官員接待
漠北草原 400多 軍事聯絡、物資運輸
吐蕃地區 50多 宗教文化交流
——整理自《元史·兵志》
材料二 “諸色人同類自相婚姻者,各從本俗法;遞相(跨族)婚姻者,以男家為主。”
“商旅往來,持璽書(官方憑證)者,驛站需供飲食車馬。”
——摘編自《元典章·戶部》
材料三
元朝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
——改編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1)結合材料一、二,概括元朝治理多民族國家的主要特點。
(2)有人認為“元朝疆域遼闊,通過制度創新彌合了地理障礙”,請分別從交通、法律角度,結合上述材料與所學知識加以分析。
(3)請你設計一條“元朝國家治理智慧”研學路線,結合材料和地理、歷史知識,說明這條路線的規劃理由。
參考示例
路線名稱:宗教與邊疆——大都至吐蕃
規劃理由:
①地理價值:跨越華北平原、青藏高原,體驗高海拔地貌對治理的挑戰(如驛站設置需適應缺氧環境);②歷史價值:探訪拉薩的布達拉宮,理解元朝宣政院對西藏的管轄。
32.(2025·廣東模擬)近年來,隨著國家的大力扶持,中國動漫產業迎來了高速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發展階段 發展概況
1922—1949年 中國早期動畫探索期 萬氏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從走馬燈、皮影戲和美國動畫得到啟發,制作了中國第一部動畫廣告《舒振東華文打字機》。萬氏兄弟與新華聯和影業公司聯合推出了亞洲第一部大型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在世界電影史上,它是名列美國《白雪公主》等之后的第四部動畫藝術片,標志著中國動畫接近世界領先水平
1950—1965年 新中國美術電影成長期 新中國成立后,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成立,中國動畫佳片不斷。我國第一部剪紙動畫《豬八戒吃西瓜》、鏤刻藝術動畫《金色的海螺》、折紙動畫片《聰明的鴨子》問世,開辟了中國美術片新物種。萬籟鳴導演的《大鬧天宮》問世,這是我國的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也是國內動畫的巔峰之作,標志著中國動畫民族風格的成熟,人物、動作、畫面、聲效都達到了世界最高水平
1966—1976年 中國美術電影浩劫期 我國的美術電影被全盤否定,動畫從領先到落后于世界
1977—1989年 中國動畫再度繁榮期 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哪吒鬧海》問世,成為《大鬧天宮》之后中國的另一巔峰之作。動畫系列片《三毛流浪記》《黑貓警長》《葫蘆兄弟》等深受歡迎
2000年至今 中國動漫產業新興期 國家針對國產動畫的一系列扶持政策陸續出臺。《秦時明月》《中華小子》《喜羊羊與灰太狼系列》等問世。《大圣歸來》震撼中國影壇。《大魚海棠》問世,刷新審美。《哪吒之魔童降世》在2019年上映,創造了動畫電影大陸影史票房紀錄,成為家喻戶曉的“國漫之光”
——整理自蒯樂昊《中國動畫百年歷程》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擇中國動漫產業其中一個發展階段進行解讀。(說明:選取一階段即可,解讀時要體現與當時歷史背景的聯系。史論結合,結論明確,思路清晰,邏輯嚴密)
(2)根據材料,概括我國動畫產業的一項發展特點,并分析該特點產生的原因。
33.(2025·廣東模擬)咖啡的全球傳播見證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與變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咖啡全球傳播與關鍵歷史事件
咖啡全球傳播路線示意圖 關鍵歷史事件
15世紀,咖啡在阿拉伯半島流行 1615年,威尼斯商人首次將咖啡引入歐洲 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爪哇建立咖啡種植園
——改編自馬克·彭德格拉斯特《咖啡:改變世界的飲料》
材料二 17—18世紀的歐洲,咖啡館成為新興的公共社交空間。英國作家塞繆爾·佩皮斯在日記中寫道:“在咖啡館,商人談論貿易,學者爭論科學,政治家密謀改革。”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狄德羅等人常在巴黎的普羅可布咖啡館討論哲學;法國大革命的領袖人物丹東也時常在這里和他的同黨們密商。甚至后來的證券交易所這個概念也是華爾街的一群股票中介人在咖啡館中想出的。
——摘編自布萊恩·考恩《咖啡館的社會生活》等
材料三 19—21世紀部分國家咖啡消費量變化(單位:千噸)
國家/地區 1900年 1950年 2000年 2020年
美國 120 500 1500 2500
巴西 30 200 800 1200
日本 2 10 300 600
德國 80 250 900 1400
——數據來源:國際咖啡組織(ICO)
(1)根據材料一,任選咖啡傳播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歷史事件,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咖啡館在歐洲近代社會轉型中的作用。
(3)觀察材料三,任選一個國家,分析其咖啡消費量變化的原因,透過咖啡的傳播史談談你對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的認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點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版刻有天文圖案,新石器時代先民已觀測日影方位”可知,先民天文知識萌芽,B項符合題意;
A:紋路和圖案不能說明原始文字體系成熟,A項不符合題意;
C:天文觀測記錄不能說明宗教信仰高度統一,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與王權專制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新石器時代文明,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答案】D
【知識點】鐵農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出產的鹽運銷至魏、趙、宋、衛諸國,鄭國商人攜帶著熟牛皮、牛等到周經商,晉國的木材、皮革輸入楚國”和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商品(鹽、牛皮、木材、皮革等)跨區域流通,直接反映了不同諸侯國通過貿易往來形成了經濟上的相互依存,說明經濟聯系顯著加強,D項符合題意;
A:華夏認同指各民族對華夏文化的認同,題干僅涉及經濟貿易,未提及文化認同、民族融合或政治歸屬等內容,A項不符合題意;
B:學術思想活躍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特點,題干描述的是商業貿易場景,與思想文化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C:諸侯征戰屬于政治軍事范疇,題干未提及戰爭或政治沖突,反而體現了各國通過貿易建立的和平聯系,與題干矛盾,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經濟聯系加強,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3.【答案】A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瑯左鹽丞’印泥,是漢朝在瑯玡郡設置鹽官的實證”和結合所學可知,漢朝實行鹽鐵官營政策,題干提到的漢朝“瑯左鹽丞”印可用于佐證漢朝鹽鐵官營政策的施行,A項符合題意;
B:秦朝開創郡縣制,B項不符合題意;
C:“推恩令”用于削弱諸侯,C項不符合題意;
D:統一度量衡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采取的經濟措施,將長度、容量、重量等度量單位標準化,便于國家稅收和經濟交流,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鹽鐵官營,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4.【答案】C
【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胡人牽駝俑”和結合所學可知,胡人形象和駱駝說明當時從西域帶著駱駝而來行商的胡人已為當時的人們所常見,說明當時存在民族經濟文化交流,C項符合題意;
A:題干未涉及南方經濟發展情況,無法推斷出“江南經濟超過北方”結論,A項不符合題意;
B:“中外交流完全中斷”說法過于絕對,B項不符合題意;
D: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仍是主流思想,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5.【答案】D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唐開元年間規定:‘工商之家不得預于仕’,但中晚唐時出現‘(富商)納貲(錢財)于官府,列名于國子監’的現象”和結合所學可知,開元年間規定“工商之家不得預于仕”,體現傳統“抑商”政策對商人政治權利的限制。中晚唐商人通過“納貲”(商品經濟積累的財富)獲得國子監資格,沖擊了“工商不得入仕”的舊制,反映商品經濟發展使商人試圖突破身份限制,直接體現經濟對制度的沖擊,D項符合題意;
A:科舉制度在唐朝處于發展階段,題干中“列名于國子監”說明商人試圖通過教育途徑入仕,恰恰反映科舉制的存在,“徹底瓦解”與史實不符,A項不符合題意;
B:重農抑商是中國古代長期推行的基本政策,中晚唐雖商業活躍,但政府未正式廢除該政策。題干中“納貲于官府”需通過額外手段(捐錢)突破限制,反而體現政策的束縛,B項不符合題意;
C:“完全平等”表述絕對化。唐代社會階層仍存在等級差異(如士農工商之分),商人需借助錢財躋身仕途,說明階層壁壘未消失,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經濟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6.【答案】B
【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北宋王安石推行變法,時人黃庭堅稱他為‘一世之偉人’;南宋朱熹卻認為他的變法之術‘足以殺人’;到了近代,梁啟超又認為其變法適應了時代,為后世效仿”和結合所學可知,王安石變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宋的危機,所以黃庭堅提出贊揚;但王安石變法的最終結果是失敗,且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百姓利益,所以朱熹認為“足以殺人”;梁啟超作為變法倡導者,自然對王安石的變法精神十分認可,所以,他們作出不同評價的原因是立場不同,B項符合題意;
A:歷史敘述一定程度上體現人物評價而不是影響,A項不符合題意;
C:時人評價因視野所限不一定比后人準確,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三人評價不同與掌握史料多寡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王安石變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7.【答案】A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多以植物葉子為食器。宋瓷輸入以后,他們改變了過去‘掬(捧)而食之’的飲食習俗,用上了精美實用的瓷器”可知,宋瓷傳入東南亞改變當地人的食器使用習慣,從“掬而食之”到使用瓷器,可見貿易推動了文明進步,A項符合題意;
B:題干未體現貿易改變了各國的飲食結構,B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只說“一些國家”飲食習慣獨特不能代表整個東南亞,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未體現瓷器在宋朝前就傳入東南亞,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8.【答案】A
【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可知,“東西兩洋貨物俱全”說明商品種類豐富,涉及海外貿易商品,“四方財貨駢集”“南北商賈爭赴”說明商業貿易的繁榮,各地商人匯聚,貨物大量集散,反映出明代商品經濟繁榮活躍,A項符合題意;
B:題干主要強調的是商業貿易的繁榮景象,沒有任何關于政府重農抑商政策強化的相關信息,比如未提及政府對農業和商業的政策傾向、稅收政策等方面的內容,B項不符合題意;
C:明代實行海禁政策,民間海外貿易受到嚴格限制,并非合法。雖然圖中有“東西兩洋貨物俱全”,但這可能是官方有限度的對外貿易或者走私貿易帶來的結果,并不能說明民間海外貿易合法,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主要圍繞明代商業貿易情況展開,未涉及城市布局相關內容,無法從這些史料得出城市布局對稱規整的結論,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明朝經濟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9.【答案】B
【知識點】閉關鎖國政策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凡外洋貨船至,必官設(十三行)行商經理”和結合所學可知,題干清朝規定外商由十三行統一管理,說明當時政府嚴格管控外貿,清朝實行嚴厲的禁海政策,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嚴格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對來船的數量、通商口岸地點等都有嚴格的規定;只留廣州一地為通商口岸,只準廣州十三行經營管理貿易,B項符合題意;
A:“開放所有港口”與史實不符,A項不符合題意;
C:當時的民間海外貿易受限制,只準廣州十三行經營管理貿易,C項不符合題意;
D: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沒有主動融入世界,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清朝閉關鎖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0.【答案】D
【知識點】清朝對全國的統治及清朝的疆域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清廷廣設流官,編查戶口”可知,雍正帝設置流官等措施強化了對邊疆的管理,D項符合題意;
A:題干雍正旨意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對地方治理,與民族平等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雍正旨意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對地方治理,題干與外貿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C:恢復分封制度不符合史實,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清朝對邊疆地區的管理,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1.【答案】A
【知識點】第一次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清政府所依賴的地方決策機構是帶有臨時性的欽差大臣兼地方封疆大吏,地方督撫也可以參與外交決策”可知,欽差大臣具有地方上的最高權力,幾乎可以決定所有事務,而地方督撫也可以參與外交決策,更加體現了中央集權決策下移的趨勢,A項符合題意;
B:官僚體制的改革是指對官僚制度進行的一系列調整和優化,旨在提高行政效率、減少腐敗、增強公共服務的有效性和透明度,與題干內容不符,題干內容反映的是欽差大臣具有地方上的最高權力,幾乎可以決定所有事務,而地方督撫也可以參與外交決策,B項不符合題意;
C:五口通商是打開中國大門,使中國成為西方列強的商品傾銷地,并逐漸改變中國原有的經濟結構,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清朝自然經濟逐步解體是指隨著外國商品輸入的增加,中國家庭手工業破產,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逐漸分離,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被打破,題干未涉及清朝自然經濟逐步解體,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2.【答案】B
【知識點】戊戌變法的影響和啟示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1898年7月,禮部規定,科舉考試第一場論題五道,試中國史事,本朝政治。第二場測題五道,凡西學中天文、地理、學校等類,廷考官酌舉命題,不必拘定經濟科專門之例”和結合所學可知,1898年是戊戌變法的關鍵時期,清朝面臨內憂外患,改革派推動變法,主張學習西方以自強,其中,教育改革是重點,旨在通過科舉考試引入西學,培養新式人才,因此材料體現的是適應了時局需要,B項符合題意;
A:公車上書拉開了變法序幕,A項不符合題意;
C:第一場仍考中國史事和本朝政治,保留了傳統儒家思想,只是增加了西學內容,并未完全擺脫傳統,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反映的是科舉考試的內容變化,未體現實業救國思想,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戊戌變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3.【答案】C
【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辛亥革命后,地方上的許多政權仍由舊官僚掌權”可知,辛亥革命后許多地方政權仍在舊官僚和立憲派手中,說明革命成果未充分掌握在革命力量手里,反映出辛亥革命存在很大局限性,對舊勢力觸動有限,C項符合題意;
A:辛亥革命并沒有得到列強全面支持。列強本質上是想通過扶持代理人來維護和擴大在華利益,辛亥革命旨在推翻封建統治、追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損害了列強在華既得利益,所以列強不可能全面支持辛亥革命,A項不符合題意;
B: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經濟基礎等并未發生根本性變革,B項不符合題意;
D:辛亥革命后,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并沒有在形式上完成國家統一。各地軍閥擁兵自重,國家處于四分五裂狀態,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4.【答案】A
【知識點】五四運動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1919年5月5日”“曹汝霖住宅已將大門緊閉,并有警察把守”和結合所學可知,題干描述的是五四運動,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在天安門前發表宣言,并舉行示威游行,學生們提出“外爭主權,內懲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口號,引發了五四運動,要求嚴懲親日派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A項符合題意;
B:五四運動的目標是反帝反封建,而不是是推翻北洋政府的統治,B項不符合題意;
C: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設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集中領導全國的工人運動,在黨的組織和推動下,從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國掀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義和團運動是一場農民反帝愛國運動,反對外國侵略但又盲目排外,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五四運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5.【答案】B
【知識點】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會師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餐餐味道香”可知,毛澤東等領導人與軍民一同吃苦,軍民之間關系融洽,體現了軍民同甘共苦的樂觀精神,B項符合題意;
A: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當時面臨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和軍事圍剿,經濟條件艱苦,并不繁榮。歌謠中描述的“紅米飯,南瓜湯,挖野菜”體現的是艱苦的生活,而非經濟繁榮,A項不符合題意;
C:土地改革主要是變革土地所有制等,歌謠內容圍繞的是軍民的飲食和相處情況,未涉及土地改革,C項不符合題意;
D:歌謠中沒有任何關于紅軍作戰戰術的描述,未體現靈活多樣的高超戰術,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井岡山革命道路,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6.【答案】D
【知識點】敵后戰場的抗戰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1938年毛澤東發表的《論持久戰》中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和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堅持全民族抗戰是我們能夠取得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D項符合題意;
A:日本經濟實力強大與“最后的勝利是中國的”相悖,A項不符合題意;
B:法西斯國家四處侵略,國際社會的支持有限,B項不符合題意;
C:抗戰勝利是全民族抗戰的結果,是全國人民共同的努力,而非國民黨軍隊戰斗力強這一單方面的原因,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論持久戰》,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7.【答案】C
【知識點】渡江戰役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1949年4月21日”“《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和結合所學可知,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隨即發動渡江戰役,向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進軍,C項符合題意;
A: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A項不符合題意;
B:1947年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B項不符合題意;
D:1948年11月遼沈戰役勝利結束,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渡江戰役,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8.【答案】C
【知識點】過渡時期的時代主題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新中國成立后立刻啟動新年畫運動,通過鼓勵在年畫創作中廣泛運用各種與社會主義革命相關的新元素,賦予了新中國第一個農歷新年新的意義”和結合所學可知,新年畫運動主要是配合社會主義建設宣傳而發起,C項符合題意;
A:普及美術知識是指通過各種方式向公眾傳播和解釋美術的基本概念、技巧、歷史、文化背景以及其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價值,與新年畫運動發起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
B:提高身體素質是指通過科學的方法和適度的鍛煉,全面提升人體在各種活動中所展現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度和柔韌性等能力,新年畫運動與身體素質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D:解放戰爭是1946年6月至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啟動新年畫運動,發生在新中國成立后,是一項文化運動,與解放戰爭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社會主義建設,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9.【答案】A
【知識點】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1972年”“1979年”和結合所學可知,此時冷戰格局發生了變化,中國與蘇聯關系惡化,而當時美國在冷戰中處于劣勢,這兩個因素共同推動中美關系好轉,A項符合題意;
B:美國放棄支持臺灣是中美關系緩和、中美建交的條件,但不是中美建交的主要背景,B項不符合題意;
C:中國是重返聯合國而不是加入,C項不符合題意;
D:1956年中國完成社會主義改造,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中美關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0.【答案】A
【知識點】新時代強軍之路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我國近二十多年的國防科技投入經費情況表”可知,我國近二十多年國防經費中科技投入持續增長,反映了國家對國防科技的重視,體現了國防科技戰略地位的提升,A項符合題意;
B:進入21世紀后,國際局勢持續動蕩,時有區域沖突發生,B項不符合題意;
C:國防科技投入不能體現工農業經濟的發展,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體現的是國防領域,與文化產業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我國國防科技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1.【答案】C
【知識點】亞歷山大帝國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其中不僅有希臘風格的神廟、廣場、宮殿與體育館,而且還存在希臘文的戲劇與哲學方面的手稿”和結合所學可知,在阿富汗北部發現希臘城市遺址以及相關希臘文化元素,說明希臘文化傳播到了這里,很好地體現了希臘文化的傳播,C項符合題意;
A:題干僅僅是在阿富汗北部發現了希臘城市遺址等希臘文化,并沒有任何信息表明希臘文化中心發生了東移,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主要強調的是希臘文化在阿富汗北部的存在情況,未涉及到對被征服地區控制方面的內容,B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重點是希臘文化在當地的情況,未提及西亞原有文化傳統的保留問題,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亞歷山大東征,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2.【答案】C
【知識點】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城堡的城墻高聳,防御工事完備”和結合所學可知,中世紀的西歐處于封建割據狀態,各地擁有自己的領主。高聳的城堡和堅固的防御工事,正體現了當時領主們為防御頻繁的戰爭而大興土木、修筑城堡的場景,表明當時社會局勢動蕩、戰爭頻發貴族為自保而修建堅固的城堡,反映的是當時歐洲的封建割據與戰爭頻繁,C項符合題意;
A:中世紀教會勢力強大,且城堡的修建并不能直接反映教會勢力的變化,A項不符合題意;
B:文藝復興始于14世紀,強調人文主義而非軍事防御,與城堡的軍事屬性矛盾,B項不符合題意;
D:城市繁榮通常伴隨城墻擴展,但題干強調“防御”而非商業功能,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3.【答案】B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原產于美洲的木瓜逐漸傳播到地球另一端的亞洲”和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了物種等的交流傳播,題干中木瓜從墨西哥到巴西、再到印度和東南亞的傳播,源于新航路開辟帶來的交流,B項符合題意;
A:奴隸貿易主要是販賣黑奴,和植物跨地區傳播關系不大,A項不符合題意;
C:墾殖運動主要是歐洲內部的土地開發等,和洲際間物種傳播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亞歷山大東征發生在公元前4世紀,且亞歷山大東征是古代歐亞非的軍事行動,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的開辟,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4.【答案】C
【知識點】拿破侖與拿破侖帝國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法國御用畫家大衛創作的油畫《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局部)。畫中央的拿破侖從教皇手中奪過皇冠為自己戴上后,正準備為皇后加冕”和結合所學可知,作為御用畫家的大衛創作的油畫,描繪了拿破侖親自加冕并為皇后加冕的場景,突出表現了他對權力的掌控和威嚴,旨在塑造拿破侖的英雄形象,鞏固其政治地位,從而為其樹立光輝形象,C項符合題意;
A:拿破侖建立帝國本身帶有專制色彩,與“反封建”矛盾,A項不符合題意;
B:拿破侖雖稱帝,但仍保留了大革命的許多原則(如《拿破侖法典》,且大衛作為革命時期的畫家,不會否定革命成果,B項不符合題意;
D:雖然拿破侖從教皇手中奪過皇冠,但畫作重點并非批判教會,而是突出拿破侖的權威,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拿破侖帝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5.【答案】D
【知識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1896年,馬可尼發明了一臺無需導線即可發射和接收信息的設備。然而,他的這項發明是在英國物理學家提出電磁波理論,以及德國物理學家通過實驗證實電磁波存在之后才得以實現的”和結合所學可知,馬可尼的發明是在電磁波理論被提出并證實后才得以出現的,反映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科學理論的創新推動了技術發明,如電磁學理論推動了一系列電氣發明的出現,包括馬可尼發明的無線電報,D項符合題意;
A:英、德兩國科學家提出并驗證了電磁波相關理論,但這不能說明兩國科技領先世界,A項不符合題意;
B: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發明多源于生產實踐,B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未體現經濟的發展導致了社會的變革,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6.【答案】B
【知識點】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解析】【分析】B:根據所學可知,玻利瓦爾是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中的代表人物,他號召拉美國家聯合的目的是對抗殖民勢力,B項符合題意;
A:玻利瓦爾所處時代拉丁美洲主要任務是擺脫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當時工業革命在拉丁美洲尚未成為主要推動方向,且玻利瓦爾思想重點不在推動工業革命,A項不符合題意;
C:雖然玻利瓦爾重視拉美文化發展,但“美洲聯盟”思想核心不是傳播本土文化,而是反抗殖民統治,C項不符合題意;
D:玻利瓦爾主要活動是領導拉美人民進行獨立戰爭,擺脫殖民統治,并非發動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側重于國內階級關系變革、建立資產階級政權等方面),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7.【答案】C
【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進程及結果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計劃經濟’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并得到應用,因為交戰中的各個國家都試圖將整個社會的財務、資源全部應用到戰爭中”和結合所學可知,這種將整個社會的財務、資源由國家政府來統籌調配的模式,正是政府職能強化的表現,C項符合題意;
A:一戰破壞了國民經濟,造成了巨大的財產損失,與題干強調的“計劃經濟”思想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
B:一戰削弱了歐洲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優勢地位,改變了國際關系,與題干強調的“計劃經濟”思想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D:一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與題干強調的“計劃經濟”思想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8.【答案】B
【知識點】二戰的爆發與主要戰場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蘇德戰爭爆發后美、英兩國都實行援蘇政策”和結合所學可知,當時德國法西斯在歐洲四處侵略,深刻危害、影響著英、美兩國的國家安全,兩國基于戰爭形勢的考慮轉變了對蘇的政策,B項符合題意;
A:經濟大危機發生于20世紀30年代,A項不符合題意;
C: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差異仍存,C項不符合題意;
D:此時尚未建立反法西斯同盟,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9.【答案】D
【知識點】美國的冷戰政策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1960年以來,美蘇雙方在核武器上你追我趕,雙方制造、儲存的核武器足以毀滅地球多次”可知,題干反映了美蘇間的核武器競賽,核武器存量足以毀滅地球多次則反映了軍備競賽的失控,D項符合題意;
A:經濟聯系本質上是生產關系的具體表現形式,反映了人們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中的相互作用,與制造、儲存核武器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
B:1960年以來,美蘇仍然處于冷戰階段,并未直接爆發軍事沖突,B項不符合題意;
C:文化滲透是一種隱蔽而深遠的戰略手段,它試圖通過改變目標國家的文化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從而達到控制或影響該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的,與制造、儲存核武器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美蘇冷戰,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30.【答案】D
【知識點】計算機網絡與現代社會生活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當今的科學家已經可以利用人工智能開發蛋白質結構計算與預測模型”可知,“前沿科技的新型應用”說明科技創新可以影響人類發展,D項符合題意;
A:新國際秩序還未建立,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未體現娛樂方式更加豐富多彩,B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未體現政治多極化趨勢明顯,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人工智能查,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31.【答案】(1)特點:①因地制宜管理,驛站功能按地區需求分化;②尊重多元文化,允許各民族保留婚姻習俗;③強化中央控制,行省制打破地理界限,驛站需查驗官方憑證。(任答兩點即可,一點2分,共4分)
(2)交通角度:①驛站系統連接草原、高原與中原,克服不同地域障礙;②海上航線促進南北物資交換、中外貿易。
法律角度:①《元典章》承認不同民族婚俗,減少文化沖突;②商旅憑“璽書”通行全國,規范跨區域貿易。
(3)【示例一】
路線名稱:驛站與商道——從大都到泉州
規劃理由:
①地理價值:陸路驛站跨越華北平原、長江流域,海上航線經臺灣海峽,體現地形多樣性;
②歷史價值:政治中心大都與海外貿易大港泉州對比,體會元朝海內外貿易的繁榮。
【示例二】
路線名稱:糧運與經濟——杭州至大都運河線規劃理由:
①地理價值:沿京杭大運河考察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等水系,體會漕運對南北地理障礙的突破;
②歷史價值:沿途考察大運河城市如杭州、揚州、洛陽等城市興衰,揭示大運河開鑿、糧運對元朝的作用。
【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宋元時期繁華的都市生活;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中原地區的驛站功能為傳遞公文、官員接待,漠北草原的驛站功能為軍事聯絡、物資運輸,吐蕃地區的驛站功能為宗教文化交流”可知,元朝治理國家的特點是因地制宜管理,驛站功能按地區需求分化。根據材料二“諸色人同類自相婚姻者,各從本俗法”可知,元朝治理國家尊重多元文化,允許各民族保留婚姻習俗。根據材料一“元朝驛站數據表”和結合所學可知,元朝的行省制打破了地理界限。根據材料二“商旅往來,持璽書(官方憑證)者,驛站需供飲食車馬”可知,驛站需查驗官方憑證,這些措施實施的目的是為了鞏固統治,強化中央集權,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2)根據材料一“中原地區”“漠北地區”“吐蕃地區”和結合所學可知,驛站系統能夠連接草原、高原與中原,克服不同地域障礙;根據材料三“元朝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可知,元朝的交通海陸并舉,海上航線促進南北物資交換、中外貿易。根據材料二“諸色人同類自相婚姻者,各從本俗法”“《元典章·戶部》”可知,《元典章》承認不同民族婚俗,減少文化沖突。根據材料二中“商旅往來,持璽書(官方憑證)者,驛站需供飲食車馬”可知,商旅憑“璽書”通行全國,規范跨區域貿易。
(3)根據材料三“元朝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可知,元朝交通海陸并舉,驛站交通發達,有利于全國和海外貿易的發展;南北交通的發展,比如大運河的開鑿,方便南糧北運。所以,可以設計的研學路線有:驛站與商道——從大都到泉州;糧運與經濟——杭州至大都運河線。
【示例一】選擇路線:驛站與商道——從大都到泉州。根據材料三“元朝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可知,元朝的驛站遍布全國,從地理價值來說,驛站跨越我國的平原地區、長江流域等,結合材料一中驛站分布在“中原地區”、“漠北地區”、“吐蕃地區”,體現了我國的地形具有多樣性的特點。結合所學可知,大都是元朝的都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泉州則是元朝時期著名的大商港,海外貿易發達,體現了元朝海內外貿易的繁榮。
【示例二】選擇路線:糧運與經濟——杭州至大都運河線。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大運河連接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等水系,研學活動可以沿京杭大運河考察這幾大水系,在活動中體會漕運對南北地理障礙的突破。元朝大運河的開鑿有利于南糧北運,同時帶動了沿岸城市的發展,可以在活動中考察考察大運河城市如杭州、揚州、洛陽等城市興衰,揭示大運河開鑿、糧運對元朝的作用。
故答案為:
(1)特點:①因地制宜管理,驛站功能按地區需求分化;②尊重多元文化,允許各民族保留婚姻習俗;③強化中央控制,行省制打破地理界限,驛站需查驗官方憑證。
(2)交通角度:①驛站系統連接草原、高原與中原,克服不同地域障礙;②海上航線促進南北物資交換、中外貿易。法律角度:①《元典章》承認不同民族婚俗,減少文化沖突;②商旅憑“璽書”通行全國,規范跨區域貿易。
(3)【示例一】路線名稱:驛站與商道——從大都到泉州
規劃理由:①地理價值:陸路驛站跨越華北平原、長江流域,海上航線經臺灣海峽,體現地形多樣性;②歷史價值:政治中心大都與海外貿易大港泉州對比,體會元朝海內外貿易的繁榮。
【示例二】路線名稱:糧運與經濟——杭州至大都運河線
規劃理由:①地理價值:沿京杭大運河考察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等水系,體會漕運對南北地理障礙的突破;②歷史價值:沿途考察大運河城市如杭州、揚州、洛陽等城市興衰,揭示大運河開鑿、糧運對元朝的作用。
【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理,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
(1)主要特點:根據材料一中“中原地區的驛站功能為傳遞公文、官員接待,漠北草原的驛站功能為軍事聯絡、物資運輸,吐蕃地區的驛站功能為宗教文化交流”可知,元朝治理國家的特點是因地制宜管理,驛站功能按地區需求分化;根據材料二“諸色人同類自相婚姻者,各從本俗法”可知,元朝治理國家尊重多元文化,允許各民族保留婚姻習俗;根據材料一元朝驛站數據表,并結合元朝行省的設立可知,元朝的行省制打破了地理界限,根據材料中“商旅往來,持璽書(官方憑證)者,驛站需供飲食車馬”可知,驛站需查驗官方憑證,這些措施實施的目的是為了鞏固統治,強化中央集權,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2)交通角度:根據材料一中“中原地區”、“漠北地區”、“吐蕃地區”,這些地區的驛站功能,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驛站系統能夠連接草原、高原與中原,克服不同地域障礙;根據材料三元朝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可知,元朝的交通海陸并舉,海上航線促進南北物資交換、中外貿易。
法律角度:根據材料二“諸色人同類自相婚姻者,各從本俗法”和摘編自《元典章·戶部》可知,《元典章》承認不同民族婚俗,減少文化沖突;根據材料二中“商旅往來,持璽書(官方憑證)者,驛站需供飲食車馬”可知,商旅憑“璽書”通行全國,規范跨區域貿易。
(3)示例:結合材料三中元朝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可知,元朝交通海陸并舉,驛站交通發達,有利于全國和海外貿易的發展;南北交通的發展,比如大運河的開鑿,方便南糧北運。因此,可以設計的研學路線有:驛站與商道——從大都到泉州;糧運與經濟——杭州至大都運河線。
規劃理由一:①地理價值:根據材料三元朝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可知,元朝的驛站遍布全國,從地理價值來說,驛站跨越我國的平原地區、長江流域等,結合材料一中驛站分布在“中原地區”、“漠北地區”、“吐蕃地區”,體現了我國的地形具有多樣性的特點;②歷史價值: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都是元朝的都城,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泉州則是元朝時期著名的大商港,海外貿易發達,體現了元朝海內外貿易的繁榮。
規劃理由二:①地理價值: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大運河連接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等水系,研學活動可以沿京杭大運河考察這幾大水系,在活動中體會漕運對南北地理障礙的突破;②歷史價值: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大運河的開鑿有利于南糧北運,同時帶動了沿岸城市的發展,可以在活動中考察沿岸城市的發展興衰。
32.【答案】(1)【示例一】選擇:1922—1949年中國早期動畫探索期
解讀: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促進中國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西方電影的傳入,使得熱愛繪畫的萬氏兄弟萌發創作中國動畫片的念頭。通過鉆研和創新,萬氏兄弟將西方電影技術與中國神話故事、走馬燈、皮影戲等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引領中國早期動畫的起步。由此可見,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有助于動漫產業的發展。
【示例二】選擇:1950—1965年新中國美術電影成長期
解讀: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國家經濟文化建設穩步發展,大型、專業的美術電影制片廠的成立為動畫產業發展提供穩定支撐。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動文化事業發展,人民對能體現民族文化自信作品的渴望,也催生了剪紙、鏤刻、折紙等美術片新物種的誕生。由此可見,經濟發展和政策支持推動了動漫產業的發展。
【示例三】選擇:1977—1989年中國動畫再度繁榮期
解讀: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國出現了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國內外的文化交流增多,得以借鑒國外較為先進的動漫技術;改革開放也使得我國經濟水平得到快速發展,為電影文化事業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由此可見,動漫產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
(2)特點:①高技術的運用越來越普遍;②內容創新和題材多樣化;③內容、題材、展現形式具有民族特色。
原因:①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②社會經濟的發展;③人民生活水平尤其是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④教育事業的現代化;⑤對外開放促進人才、技術的交流;⑥國家政策扶持;⑦國內動畫產業人員的不懈努力、精益求精;等等。
【知識點】文化事業的發展;中國近代文學藝術成就
【解析】【分析】(1)【示例一】選擇:1922—1949年中國早期動畫探索期。根據所學可知,19世紀60年代—90年代,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為教育文化事業提供了一定物質基礎,使得文化領域發展有了經濟支撐。同時,西方列強的如期把西方電影傳入,為動畫創作提供了外部刺激。熱愛繪畫的萬氏兄弟在這種背景下,萌生創作中國動畫片的想法。他們將“走馬燈、皮影戲和美國動畫”結合起來,積極鉆研,創作出中國第一部動畫廣告和亞洲第一部大型動畫長片等作品,開啟中國早期動畫探索之路。從這一階段發展可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帶來文化事業發展契機,文化交流引入新元素,二者共同推動動漫產業起步,體現經濟和文化交流對動漫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示例二】選擇:1950—1965年新中國美術電影成長期。根據材料“新中國成立后,大型、專業的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成立”可知,集中資源和人才,為動畫產業發展提供穩定創作平臺。結合所學可知,1956年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鼓勵文化創作,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民眾對體現民族文化自信作品需求增加,動畫創作者在這種氛圍下,創作剪紙、鏤刻、折紙等美術片新物種,《大鬧天宮》更是達到當時動畫藝術高峰。此階段經濟恢復發展提供物質條件,政策支持營造創作環境,共同推動動漫產業成長,體現經濟發展和政策對動漫產業的推動。
【示例三】選擇:1977—1989年中國動畫再度繁榮期。根據所學可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國思想解放,打破原有思想束縛,文化創作氛圍寬松。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對外交流增多,為借鑒國外先進動漫技術創造條件。同時經濟快速發展,為電影文化事業包括動畫產業提供經濟基礎。在這樣環境下,動畫產業發展,動畫系列片等受到歡迎,動漫產業發展一定程度反映當時經濟發展帶來的活力和文化開放交流的成果。該階段體現出思想解放、政策變革帶來經濟文化發展,進而推動動漫產業繁榮,說明動漫產業與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緊密相關。
(2)根據材料“從動畫廣告、剪紙動畫、鏤刻藝術動畫、折紙動畫片到彩色動畫長片再到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可知,動畫制作技術不斷進步,從傳統手繪到電腦制作、3D建模、特效合成等高技術廣泛應用,提升動畫視覺效果和制作水平。根據材料“從《鐵扇公主》、《豬八戒吃西瓜》到《哪吒鬧海》問世”可知,動畫不再局限于傳統故事,融入科幻、冒險、現實題材等,對傳統神話故事創新演繹,還有反映現代生活題材作品出現,滿足不同觀眾需求。中國動漫注重挖掘傳統文化元素,如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傳統藝術形式(剪紙、皮影等),以民族風格區別于國外動漫,增強文化自信和國際辨識度。結合所學可知,我國動畫產業發展的原因是:①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為動畫制作提供先進工具和軟件,使復雜特效、建模等成為可能,推動動畫制作技術革新。②經濟增長為動畫產業投入更多資金,保障制作成本、人才培養等,促進產業規模擴大和質量提升。③生活水平提升,人們對文化產品需求多樣,對高質量動畫需求增加,倒逼動畫產業創新內容和形式。④教育發展培養大量動畫專業人才,提高從業者素質和創新能力,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⑤對外開放使國外先進動畫技術、理念傳入,國內動畫產業學習借鑒,同時也將中國動畫推向世界,促進雙向交流。⑥國家出臺政策支持動漫產業,如資金補貼、稅收優惠、產業園區建設等,營造良好產業發展環境。⑦國內動畫產業人員精益求精,不斷鉆研創作,以工匠精神打造優質動畫作品,推動產業發展。
故答案為:
(1)【示例一】選擇:1922—1949年中國早期動畫探索期。解讀: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促進中國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西方電影的傳入,使得熱愛繪畫的萬氏兄弟萌發創作中國動畫片的念頭。通過鉆研和創新,萬氏兄弟將西方電影技術與中國神話故事、走馬燈、皮影戲等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引領中國早期動畫的起步。由此可見,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有助于動漫產業的發展。
【示例二】選擇:1950—1965年新中國美術電影成長期。解讀: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國家經濟文化建設穩步發展,大型、專業的美術電影制片廠的成立為動畫產業發展提供穩定支撐。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動文化事業發展,人民對能體現民族文化自信作品的渴望,也催生了剪紙、鏤刻、折紙等美術片新物種的誕生。由此可見,經濟發展和政策支持推動了動漫產業的發展。
【示例三】選擇:1977—1989年中國動畫再度繁榮期。解讀: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國出現了思想解放的巨大潮流,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國內外的文化交流增多,得以借鑒國外較為先進的動漫技術;改革開放也使得我國經濟水平得到快速發展,為電影文化事業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由此可見,動漫產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
(2)特點:①高技術的運用越來越普遍;②內容創新和題材多樣化;③內容、題材、展現形式具有民族特色。原因:①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②社會經濟的發展;③人民生活水平尤其是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④教育事業的現代化;⑤對外開放促進人才、技術的交流;⑥國家政策扶持;⑦國內動畫產業人員的不懈努力、精益求精;等等。
【點評】本題為歷史小論文試題,題干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主要考查學生的歷史知識積累、邏輯思維能力,解題要注意理解題意,做到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解題時要開放思維。
(1)示例一:1922 - 1949年中國早期動畫探索期
經濟文化基礎: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60年代-90年代,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為教育文化事業提供了一定物質基礎,使得文化領域發展有了經濟支撐。同時,西方列強的如期把西方電影傳入,為動畫創作提供了外部刺激。
創作者創新:熱愛繪畫的萬氏兄弟在這種背景下,萌生創作中國動畫片的想法。根據材料他們將“走馬燈、皮影戲和美國動畫”結合起來,積極鉆研,創作出中國第一部動畫廣告和亞洲第一部大型動畫長片等作品,開啟中國早期動畫探索之路。
結論邏輯:從這一階段發展可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帶來文化事業發展契機,文化交流引入新元素,二者共同推動動漫產業起步,體現經濟和文化交流對動漫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示例二:1950 - 1965年新中國美術電影成長期
國家建設支持:根據材料“新中國成立后,大型、專業的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成立”,集中資源和人才,為動畫產業發展提供穩定創作平臺。
政策文化驅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鼓勵文化創作,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民眾對體現民族文化自信作品需求增加,動畫創作者在這種氛圍下,創作剪紙、鏤刻、折紙等美術片新物種,《大鬧天宮》更是達到當時動畫藝術高峰。
結論邏輯:此階段經濟恢復發展提供物質條件,政策支持營造創作環境,共同推動動漫產業成長,體現經濟發展和政策對動漫產業的推動。
示例三:1977 - 1989年中國動畫再度繁榮期
思想經濟變革: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國思想解放,打破原有思想束縛,文化創作氛圍寬松。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對外交流增多,為借鑒國外先進動漫技術創造條件。同時經濟快速發展,為電影文化事業包括動畫產業提供經濟基礎。
產業發展表現:在這樣環境下,動畫產業發展,動畫系列片等受到歡迎,動漫產業發展一定程度反映當時經濟發展帶來的活力和文化開放交流的成果。
結論邏輯:該階段體現出思想解放、政策變革帶來經濟文化發展,進而推動動漫產業繁榮,說明動漫產業與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緊密相關。
(2)特點:高技術運用普遍:根據題干“從動畫廣告、剪紙動畫、鏤刻藝術動畫、折紙動畫片到彩色動畫長片再到彩色寬銀幕動畫長片”動畫制作技術不斷進步,從傳統手繪到電腦制作、3D建模、特效合成等高技術廣泛應用,提升動畫視覺效果和制作水平。
內容創新和題材多樣化:根據題干“從《鐵扇公主》、《豬八戒吃西瓜》到《哪吒鬧海》問世”可知動畫不再局限于傳統故事,融入科幻、冒險、現實題材等,對傳統神話故事創新演繹,還有反映現代生活題材作品出現,滿足不同觀眾需求。
內容、題材、展現形式具民族特色:中國動漫注重挖掘傳統文化元素,如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傳統藝術形式(剪紙、皮影等),以民族風格區別于國外動漫,增強文化自信和國際辨識度。
原因:信息技術進步: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為動畫制作提供先進工具和軟件,使復雜特效、建模等成為可能,推動動畫制作技術革新。
社會經濟發展:經濟增長為動畫產業投入更多資金,保障制作成本、人才培養等,促進產業規模擴大和質量提升。
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生活水平提升,人們對文化產品需求多樣,對高質量動畫需求增加,倒逼動畫產業創新內容和形式。
教育事業現代化:教育發展培養大量動畫專業人才,提高從業者素質和創新能力,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對外開放交流:對外開放使國外先進動畫技術、理念傳入,國內動畫產業學習借鑒,同時也將中國動畫推向世界,促進雙向交流。
國家政策扶持:國家出臺政策支持動漫產業,如資金補貼、稅收優惠、產業園區建設等,營造良好產業發展環境。
產業人員努力:國內動畫產業人員精益求精,不斷鉆研創作,以工匠精神打造優質動畫作品,推動產業發展。
33.【答案】(1)【示例一】事件:15世紀,咖啡在阿拉伯半島流行。
影響:①促進了阿拉伯商路繁榮;②咖啡成為伊斯蘭文化的一部分。
【示例二】事件:1615年,威尼斯商人首次將咖啡引入歐洲。
影響:①增強了歐洲人對海外貿易的興趣;②改變了部分歐洲人的生活習慣。
【示例三】事件:17世紀荷蘭在殖民地建立咖啡種植園。
影響:①推動了跨大西洋奴隸貿易;②使得殖民地經濟形成依賴單一作物的特點。
新航路開辟
(2)作用:①成為啟蒙思想的討論場所,推動理性主義傳播;②促進市民階層覺醒,參與討論公共事務等。
(3)【示例】
選擇日本。
原因:①二戰后受美國文化影響;②經濟高速增長促進消費升級。
認識:①全球化推動了商品在世界范圍內流通;②在全球化過程要注意保存本土文化特色。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早期的殖民掠奪;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
【解析】【分析】(1)【示例一】選擇事件:15世紀,咖啡在阿拉伯半島流行。根據所學可知,咖啡在阿拉伯半島流行,使得與咖啡相關的貿易活動增多,比如咖啡豆的種植、采摘、加工以及運輸等環節都需要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從而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促進了阿拉伯半島的商業繁榮。許多商人通過咖啡貿易積累財富,城市中也出現了更多與咖啡經營相關的店鋪和市場,進一步推動了阿拉伯半島的經濟發展,讓當地的商路更加繁忙;咖啡在阿拉伯半島流行過程中,逐漸融入當地的文化習俗。在社交場合中,人們常常一起享用咖啡,它成為了一種文化交流的媒介。同時,圍繞咖啡也產生了獨特的沖泡、飲用禮儀等,成為伊斯蘭文化中別具特色的一部分。
【示例二】選擇事件:1615年,威尼斯商人首次將咖啡引入歐洲。根據所學可知,在17世紀,歐洲正處于重商主義盛行時期,對海外貿易非常重視。咖啡的引入為歐洲商人開辟了新的貿易渠道和商機。歐洲商人積極與阿拉伯等地進行咖啡貿易,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咖啡貿易中,促使他們不斷探索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方式,增強了歐洲人對海外貿易的興趣和積極性;咖啡進入歐洲后,逐漸改變了部分歐洲人的生活習慣。在咖啡流行之前,歐洲人的飲品主要是酒、水等。咖啡具有提神醒腦的作用,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尤其是一些知識分子、商人和城市居民。人們開始在咖啡館聚會、交流,喝咖啡成為一種新的生活風尚。
【示例三】選擇事件: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爪哇建立咖啡種植園。根據所學可知,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在爪哇建立咖啡種植園。種植園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當時荷蘭殖民者通過奴隸貿易等手段,從非洲等地擄掠大量黑人奴隸到爪哇從事咖啡種植等勞動,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發展;荷蘭在爪哇建立咖啡種植園后,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主要集中精力發展咖啡種植,使得當地經濟過度依賴咖啡這一單一作物。爪哇的其他農業、手工業等發展受到一定抑制,形成了以種植咖啡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這種經濟形態在后來面臨市場波動等情況時,容易受到沖擊。
(2)根據材料二“在咖啡館,商人談論貿易,學者爭論科學,政治家密謀改革”“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狄德羅等人常在巴黎的普羅可布咖啡館討論哲學;法國大革命的領袖人物丹東也時常在這里和他的同黨們密商。甚至后來的證券交易所這個概念也是華爾街的一群股票中介人在咖啡館中想出的”和結合所學可知,17—18世紀是歐洲啟蒙運動興起和發展的時期。咖啡館成為了啟蒙思想家們聚會交流的重要場所。伏爾泰、狄德羅等啟蒙思想家經常在咖啡館中討論哲學、科學、政治等問題,傳播理性主義思想。他們在這里交流新的思想觀點,批判封建制度和宗教迷信,咖啡館為啟蒙思想的傳播提供了空間和平臺,推動了理性主義在歐洲的傳播。根據材料二“17—18世紀的歐洲,咖啡館成為新興的公共社交空間”和結合所學可知,在咖啡館中,不同階層的市民都可以進入。在這里,市民們可以聽到各種關于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討論和信息。這種交流和信息的傳播,促使市民階層逐漸覺醒,開始關注公共事務。一些市民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也會參與到對社會問題的討論和思考中,推動了市民階層的政治參與意識的提高,促進了社會的變革。
(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選擇日本。結合史實分析原因,二戰后,美國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對日本進行了廣泛的影響和控制。美國文化也隨之大量涌入日本,咖啡作為一種源自西方的飲品,隨著美國文化的傳播在日本逐漸流行起來。比如美國的咖啡連鎖品牌進入日本市場,帶動了日本的咖啡消費;二戰后,日本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強國。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能力也隨之增強。在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和多樣化的消費體驗。咖啡作為一種時尚、具有文化內涵的飲品,受到了日本消費者的青睞,促進了消費升級。根據所學可知,咖啡從起源地逐漸傳播到全球各地,在這個過程中,跨國貿易起到了關鍵作用。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使得咖啡這種商品在世界范圍內流通,這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具體體現。經濟全球化促進了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推動了各國經濟的交流與合作;在咖啡傳播的過程中,雖然它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消費,但不同國家和地區也在保留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對咖啡文化進行了創新和融合。這表明在全球化過程中,我們應該在積極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的同時,注重保護和傳承本土文化特色,實現文化的多樣性發展。
故答案為:
(1)【示例一】事件:15世紀,咖啡在阿拉伯半島流行。影響:①促進了阿拉伯商路繁榮;②咖啡成為伊斯蘭文化的一部分。
【示例二】事件:1615年,威尼斯商人首次將咖啡引入歐洲。影響:①增強了歐洲人對海外貿易的興趣;②改變了部分歐洲人的生活習慣。
【示例三】事件:17世紀荷蘭在殖民地建立咖啡種植園。影響:①推動了跨大西洋奴隸貿易;②使得殖民地經濟形成依賴單一作物的特點。
(2)作用:①成為啟蒙思想的討論場所,推動理性主義傳播;②促進市民階層覺醒,參與討論公共事務等。
(3)【示例】選擇日本原因:①二戰后受美國文化影響;②經濟高速增長促進消費升級。認識:①全球化推動了商品在世界范圍內流通;②在全球化過程要注意保存本土文化特色。
【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咖啡傳播過程及其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咖啡館在歐洲近代社會轉型中的作用、咖啡消費量變化的原因,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
(1)【示例一】事件:15世紀,咖啡在阿拉伯半島流行
影響:據所學知識可知,咖啡在阿拉伯半島流行,使得與咖啡相關的貿易活動增多,比如咖啡豆的種植、采摘、加工以及運輸等環節都需要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從而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促進了阿拉伯半島的商業繁榮 。許多商人通過咖啡貿易積累財富,城市中也出現了更多與咖啡經營相關的店鋪和市場,進一步推動了阿拉伯半島的經濟發展,讓當地的商路更加繁忙;咖啡在阿拉伯半島流行過程中,逐漸融入當地的文化習俗。在社交場合中,人們常常一起享用咖啡,它成為了一種文化交流的媒介。同時,圍繞咖啡也產生了獨特的沖泡、飲用禮儀等,成為伊斯蘭文化中別具特色的一部分 。
【示例二】事件:1615年,威尼斯商人首次將咖啡引入歐洲
影響:據所學知識可知,在17世紀,歐洲正處于重商主義盛行時期,對海外貿易非常重視。咖啡的引入為歐洲商人開辟了新的貿易渠道和商機。歐洲商人積極與阿拉伯等地進行咖啡貿易,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咖啡貿易中,促使他們不斷探索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方式,增強了歐洲人對海外貿易的興趣和積極性;咖啡進入歐洲后,逐漸改變了部分歐洲人的生活習慣。在咖啡流行之前,歐洲人的飲品主要是酒、水等。咖啡具有提神醒腦的作用,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尤其是一些知識分子、商人和城市居民。人們開始在咖啡館聚會、交流,喝咖啡成為一種新的生活風尚 。
【示例三】事件: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爪哇建立咖啡種植園
影響:據所學知識可知,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在爪哇建立咖啡種植園。種植園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當時荷蘭殖民者通過奴隸貿易等手段,從非洲等地擄掠大量黑人奴隸到爪哇從事咖啡種植等勞動,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跨大西洋奴隸貿易的發展;荷蘭在爪哇建立咖啡種植園后,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主要集中精力發展咖啡種植,使得當地經濟過度依賴咖啡這一單一作物。爪哇的其他農業、手工業等發展受到一定抑制,形成了以種植咖啡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這種經濟形態在后來面臨市場波動等情況時,容易受到沖擊 。
(2)作用: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可知,17 - 18世紀是歐洲啟蒙運動興起和發展的時期。咖啡館成為了啟蒙思想家們聚會交流的重要場所。伏爾泰、狄德羅等啟蒙思想家經常在咖啡館中討論哲學、科學、政治等問題,傳播理性主義思想。他們在這里交流新的思想觀點,批判封建制度和宗教迷信,咖啡館為啟蒙思想的傳播提供了空間和平臺,推動了理性主義在歐洲的傳播;在咖啡館中,不同階層的市民都可以進入。在這里,市民們可以聽到各種關于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討論和信息。這種交流和信息的傳播,促使市民階層逐漸覺醒,開始關注公共事務。一些市民受到啟蒙思想的影響,也會參與到對社會問題的討論和思考中,推動了市民階層的政治參與意識的提高,促進了社會的變革 。
(3)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示例:選擇日本分析其咖啡消費量變化的原因。結合史實分析原因,二戰后,美國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對日本進行了廣泛的影響和控制。美國文化也隨之大量涌入日本,咖啡作為一種源自西方的飲品,隨著美國文化的傳播在日本逐漸流行起來。比如美國的咖啡連鎖品牌進入日本市場,帶動了日本的咖啡消費;二戰后,日本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強國。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能力也隨之增強。在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后,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和多樣化的消費體驗。咖啡作為一種時尚、具有文化內涵的飲品,受到了日本消費者的青睞,促進了消費升級 。
認識:據所學知識可知,咖啡從起源地逐漸傳播到全球各地,在這個過程中,跨國貿易起到了關鍵作用。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使得咖啡這種商品在世界范圍內流通,這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具體體現。經濟全球化促進了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推動了各國經濟的交流與合作;在咖啡傳播的過程中,雖然它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消費,但不同國家和地區也在保留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對咖啡文化進行了創新和融合。這表明在全球化過程中,我們應該在積極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的同時,注重保護和傳承本土文化特色,實現文化的多樣性發展 。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