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章 勾股定理 質量評價(考試時間:120分鐘 滿分:150分)姓名:_______ 班級:_______ 分數:_______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0分)1.一個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分別為4,5,它的斜邊長的平方x2的值為( )A.41 B.9 C.21 D.292.在下列四組數中,屬于勾股數的是( )A.1,, B.3,4,5C.2,8,10 D.0.3,0.4,0.53.如圖,從電線桿離地面6 m處向地面拉一條10 m長的鋼纜,則地面鋼纜固定點A到電線桿底部B的距離AB是( )A.6 m B.7 m C.8 m D.9 m4.已知△ABC中,∠A,∠B,∠C所對的邊分別是a,b,c,∠A+∠B=∠C,則它的三邊a,b,c的比可能為( )A.1∶1∶2 B.1∶2∶3C.3∶4∶5 D.13∶5∶145.如圖,在邊長為1的小正方形組成3×4的網格圖中有a,b,c,d四條線段,下列能構成一個直角三角形三邊的線段是( )A.a,b,c B.b,c,dC.a,b,d D.a,c,d6.如圖,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四邊形是正方形,已知正方形A的面積是64,正方形B的面積是100,則半圓C的面積是( )A.36 B.4.5π C.9π D.18π7.如圖,在Rt△ABC中,∠ABC= 90°,AC=10,AB=6,則圖中五個小直角三角形的周長之和為( )A.14 B.16 C.18 D.248. 如圖,點E在△ACD的高AB上,且△ABD和△B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若BE=5,CD=17,則AC的長為( )A.17 B.15 C.14 D.139.如圖,長方體的底面邊長分別為3 cm和9 cm,高為7 cm。若一只螞蟻從P點開始經過4個側面爬行一圈到達Q點,則螞蟻爬行的最短路徑長為( )A.20 cm B.22 cm C.24 cm D.25 cm10.如圖,P是等邊三角形ABC內的一點,且PA=3,PB=4,PC=5,以BC為邊在△ABC外作△BQC≌△BPA,連接PQ,則以下結論中不正確的是( )A.∠PBQ=60° B.∠PQC=90°C.∠APC=120° D.∠APB=150°【解析】根據△ABC是等邊三角形,得出∠ABC=60°,根據△BQC≌△BPA,得出∠CBQ=∠ABP,PB=QB=4,PA=QC=3,∠BPA=∠BQC,求出∠PBQ=60°;根據△BPQ是等邊三角形,△PCQ是直角三角形,即可求解.二、填空題(每小題4分,共20分)11.已知兩條線段的長分別為15 cm和8 cm,則當第三條線段的長取整數 cm時,這三條線段能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12.《九章算術》是我國古代的數學名著,其中“勾股”章有一題,大意是說:已知長方形門的高比寬多6尺,門的對角線長10尺,那么門的高和寬各是多少?如果設門的寬為x尺,那么根據題意,可列方程為 。13.在一個直角三角形中,若斜邊長為10,一條直角邊長為6,則這個三角形的面積為 。14.如圖,△ABC中,∠C=90°,AC=6,BC=8,D,E分別在AC,BC上,且DE∥AB,將△ABC沿DE折疊,使C點落在斜邊AB上的F處,則AF的長是 。15.如圖,在△ABC中,AB=AC=10,BC=12,AD是BC邊上的高,若P,Q分別是AD和AC上的動點,則PC+PQ的最小值是 。【解析】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可得出AD垂直平分BC,過點B作BQ⊥AC于點Q,BQ交AD于點P,則此時PC+PQ取最小值,最小值為BQ的長,在△ABC中,利用面積法可求出BQ的長度,即可求解。三、解答題(共90分。解答應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證明過程或演算步驟)16.(8分)在△ABC中,∠C=90°,設AB=c,BC=a,AC=b。(1)已知a=8,b=15,求c;(2)已知c=13,b=5,求a。17.(6分)如圖是證明勾股定理的一種方法:用4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大正方形,請利用面積法證明勾股定理。18.(8分)如圖,在一次夏令營活動中,小明從營地A出發,沿北偏東53°方向走了400 m到達點B,然后再沿北偏西37°方向走了300 m到達目的地C。求A,C兩點間的距離。19.(8分)圖①、圖②均為3×5的正方形網格,每個小正方形的邊長均為1,每個小正方形的頂點稱為格點,線段AB的端點A,B均為格點。分別在給定的網格中找一格點C,按下列要求作圖:(1)在圖①中,連接AC,BC,使AC=AB,∠BAC=90°;(2)在圖②中,連接AC,BC,使AC=BC,∠ACB=90°。20.(8分)如圖,四邊形ABCD是一塊草坪,量得四邊長AB=3 m,BC=4 m,DC=12 m,AD=13 m,∠B=90°,求這塊草坪的面積。21.(9分)如圖,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底邊BC=10 cm,D是腰AB上一點,且CD=8 cm,BD=6 cm,求△ABC的周長。22.(10分)如圖,鐵路上A,B兩站相距35 km,C,D為兩村莊,且DA⊥AB,CB⊥AB,已知AD=20 km,CB=15 km,在AB上是否存在一點E,使它到C,D兩村莊的距離相等?若存在,求出此時AE的距離;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23.(10分)分析下列各組勾股數:當n=2時,a=2×2=4,b=22-1=3,c=22+1=5;當n=3時,a=2×3=6,b=32-1=8,c=32+1=10;當n=4時,a=2×4=8,b=42-1=15,c=42+1=17;……根據你發現的規律寫出:(1)當n=10時的勾股數;(2)用含n的代數式表示符合上述特點的勾股數,并加以說明。24.(11分)定義:如圖,點M,N把線段AB分割成AM,MN,NB,若以AM,MN,NB為邊的三角形是一個直角三角形,則稱點M,N是線段AB的勾股分割點。(1)若AM=1.5,MN=2.5,BN=2,則點M,N是線段AB的勾股分割點嗎?請說明理由;(2)若AM為直角邊,AB=24,AM=6,求BN的長。25.(12分)【問題情境】如圖,在△ABC中,AB=AC。【特殊求證】(1)P為BC上的中點,試說明AB2-AP2=PB·PC;【探究說明】(2)若P為BC上的任意一點,(1)中的結論是否成立?并說明理由;【拓展探究】(3)若P為BC延長線上一點,說明AB,AP,PB,PC之間的數量關系。第一章 勾股定理 質量評價(考試時間:120分鐘 滿分:150分)姓名:_______ 班級:_______ 分數:_______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0分)1.一個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分別為4,5,它的斜邊長的平方x2的值為(A)A.41 B.9 C.21 D.292.在下列四組數中,屬于勾股數的是(B)A.1,, B.3,4,5C.2,8,10 D.0.3,0.4,0.53.如圖,從電線桿離地面6 m處向地面拉一條10 m長的鋼纜,則地面鋼纜固定點A到電線桿底部B的距離AB是(C)A.6 m B.7 m C.8 m D.9 m4.已知△ABC中,∠A,∠B,∠C所對的邊分別是a,b,c,∠A+∠B=∠C,則它的三邊a,b,c的比可能為(C)A.1∶1∶2 B.1∶2∶3C.3∶4∶5 D.13∶5∶145.如圖,在邊長為1的小正方形組成3×4的網格圖中有a,b,c,d四條線段,下列能構成一個直角三角形三邊的線段是(A)A.a,b,c B.b,c,dC.a,b,d D.a,c,d6.如圖,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四邊形是正方形,已知正方形A的面積是64,正方形B的面積是100,則半圓C的面積是(B)A.36 B.4.5π C.9π D.18π7.如圖,在Rt△ABC中,∠ABC= 90°,AC=10,AB=6,則圖中五個小直角三角形的周長之和為(D)A.14 B.16 C.18 D.248. 如圖,點E在△ACD的高AB上,且△ABD和△B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若BE=5,CD=17,則AC的長為(D)A.17 B.15 C.14 D.139.如圖,長方體的底面邊長分別為3 cm和9 cm,高為7 cm。若一只螞蟻從P點開始經過4個側面爬行一圈到達Q點,則螞蟻爬行的最短路徑長為(D)A.20 cm B.22 cm C.24 cm D.25 cm10.如圖,P是等邊三角形ABC內的一點,且PA=3,PB=4,PC=5,以BC為邊在△ABC外作△BQC≌△BPA,連接PQ,則以下結論中不正確的是(C)A.∠PBQ=60° B.∠PQC=90°C.∠APC=120° D.∠APB=150°【解析】根據△ABC是等邊三角形,得出∠ABC=60°,根據△BQC≌△BPA,得出∠CBQ=∠ABP,PB=QB=4,PA=QC=3,∠BPA=∠BQC,求出∠PBQ=60°;根據△BPQ是等邊三角形,△PCQ是直角三角形,即可求解.二、填空題(每小題4分,共20分)11.已知兩條線段的長分別為15 cm和8 cm,則當第三條線段的長取整數17cm時,這三條線段能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12.《九章算術》是我國古代的數學名著,其中“勾股”章有一題,大意是說:已知長方形門的高比寬多6尺,門的對角線長10尺,那么門的高和寬各是多少?如果設門的寬為x尺,那么根據題意,可列方程為x2+(x+6)2=102。13.在一個直角三角形中,若斜邊長為10,一條直角邊長為6,則這個三角形的面積為24。14.如圖,△ABC中,∠C=90°,AC=6,BC=8,D,E分別在AC,BC上,且DE∥AB,將△ABC沿DE折疊,使C點落在斜邊AB上的F處,則AF的長是3.6。15.如圖,在△ABC中,AB=AC=10,BC=12,AD是BC邊上的高,若P,Q分別是AD和AC上的動點,則PC+PQ的最小值是9.6。【解析】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可得出AD垂直平分BC,過點B作BQ⊥AC于點Q,BQ交AD于點P,則此時PC+PQ取最小值,最小值為BQ的長,在△ABC中,利用面積法可求出BQ的長度,即可求解。三、解答題(共90分。解答應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證明過程或演算步驟)16.(8分)在△ABC中,∠C=90°,設AB=c,BC=a,AC=b。(1)已知a=8,b=15,求c;(2)已知c=13,b=5,求a。解:(1)在△ABC中,∠C=90°,由勾股定理得c2=a2+b2=82+152=289,因為c>0,所以c=17。(2)在△ABC中,∠C=90°,由勾股定理得a2=c2-b2=132-52=144,因為a>0,所以a=12。17.(6分)如圖是證明勾股定理的一種方法:用4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大正方形,請利用面積法證明勾股定理。解:因為大正方形的面積可以表示為(a+b)2,也可以表示為c2+4×ab,所以(a+b)2=c2+4×ab,即a2+b2+2ab=c2+2ab,所以a2+b2=c2。18.(8分)如圖,在一次夏令營活動中,小明從營地A出發,沿北偏東53°方向走了400 m到達點B,然后再沿北偏西37°方向走了300 m到達目的地C。求A,C兩點間的距離。解:過點B作BE∥AD。所以∠DAB=∠ABE=53°,因為37°+∠CBA+∠ABE=180°,所以∠CBA=90°,所以AC2=BC2+AB2=3002+4002=5002,所以AC=500 m,即A,C兩點間的距離為500 m。19.(8分)圖①、圖②均為3×5的正方形網格,每個小正方形的邊長均為1,每個小正方形的頂點稱為格點,線段AB的端點A,B均為格點。分別在給定的網格中找一格點C,按下列要求作圖:(1)在圖①中,連接AC,BC,使AC=AB,∠BAC=90°;(2)在圖②中,連接AC,BC,使AC=BC,∠ACB=90°。解:(1)如圖①,點C即為所求。(2)如圖②,點C即為所求。20.(8分)如圖,四邊形ABCD是一塊草坪,量得四邊長AB=3 m,BC=4 m,DC=12 m,AD=13 m,∠B=90°,求這塊草坪的面積。解:連接AC,由題意得AB2+BC2=AC2,所以AC=5 m,在△ADC中,AC2+DC2=169,AD2=169,所以AC2+DC2=AD2,且∠ACD=90°,所以草坪的面積為S△ABC+S△ADC=AB·BC+AC·DC=36(m2)。21.(9分)如圖,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底邊BC=10 cm,D是腰AB上一點,且CD=8 cm,BD=6 cm,求△ABC的周長。解:設AB=x cm。因為BC2=BD2+CD2。所以△BDC為直角三角形,∠BDC=90°。因為△ABC為等腰三角形,所以AB=AC=x cm。因為AC2=AD2+CD2,所以x2=(x-6)2+82。所以x=。所以△ABC的周長為2AB+BC= cm。22.(10分)如圖,鐵路上A,B兩站相距35 km,C,D為兩村莊,且DA⊥AB,CB⊥AB,已知AD=20 km,CB=15 km,在AB上是否存在一點E,使它到C,D兩村莊的距離相等?若存在,求出此時AE的距離;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解:存在。設AE為x,則BE=35-x。因為C,D兩村到E站距離相等,所以CE=DE,在Rt△DAE和Rt△CBE中,DE2=AD2+AE2,CE2=BE2+BC2,所以AD2+AE2=BE2+BC2。即x2+202=(35-x)2+152,解得x=15,所以AE的距離為15 km。23.(10分)分析下列各組勾股數:當n=2時,a=2×2=4,b=22-1=3,c=22+1=5;當n=3時,a=2×3=6,b=32-1=8,c=32+1=10;當n=4時,a=2×4=8,b=42-1=15,c=42+1=17;……根據你發現的規律寫出:(1)當n=10時的勾股數;(2)用含n的代數式表示符合上述特點的勾股數,并加以說明。解:(1)當n=10時,a=2×10=20,b=102-1=99,c=102+1=101。(2)a=2n,b=n2-1,c=n2+1。理由:因為a=2n,b=n2-1,c=n2+1,所以a2=4n2,b2=n4-2n2+1,c2=n4+2n2+1。因為4n2+n4-2n2+1=n4+2n2+1,所以a2+b2=c2。所以a=2n,b=n2-1,c=n2+1是勾股數。24.(11分)定義:如圖,點M,N把線段AB分割成AM,MN,NB,若以AM,MN,NB為邊的三角形是一個直角三角形,則稱點M,N是線段AB的勾股分割點。(1)若AM=1.5,MN=2.5,BN=2,則點M,N是線段AB的勾股分割點嗎?請說明理由;(2)若AM為直角邊,AB=24,AM=6,求BN的長。解:(1)是。理由:因為AM2+BN2=1.52+22=6.25,MN2=2.52=6.25,所以AM2+NB2=MN2。所以以AM,MN,NB為邊的三角形是一個直角三角形。所以點M,N是線段AB的勾股分割點。(2)設BN=x,則MN=24-AM-BN=18-x。①當MN為最長線段時,依題意得MN2=AM2+NB2,即(18-x)2=36+x2,解得x=8。②當BN為最長線段時,依題意得BN2=AM2+MN2,即x2=36+(18-x)2,解得x=10。綜上所述,BN=8或10。25.(12分)【問題情境】如圖,在△ABC中,AB=AC。【特殊求證】(1)P為BC上的中點,試說明AB2-AP2=PB·PC;【探究說明】(2)若P為BC上的任意一點,(1)中的結論是否成立?并說明理由;【拓展探究】(3)若P為BC延長線上一點,說明AB,AP,PB,PC之間的數量關系。解:(1)如圖①,連接AP,由題意,得AP⊥BC,BP=CP,所以AB2-AP2=BP2,又因為BP=CP,所以BP·CP=BP2,所以AB2-AP2=PB·PC。(2)成立.理由:如圖②,連接AP,作AD⊥BC,交BC于點D,所以BD=CD,AB2-AP2=AD2+BD2-(AD2+DP2)=BD2-DP2,又因為BP=BD+DP,CP=CD-DP=BD-DP,所以BP·CP=(BD+DP)(BD-DP)=BD2-DP2,所以AB2-AP2=PB·PC。(3)AP2-AB2=PB·PC。如圖③,P是BC延長線上一點,連接AP,并作AD⊥BC于點D,所以BD=CD,AP2-AB2=(AD2+DP2)-(AD2+DB2)=PD2-BD2,又因為BP=BD+DP,CP=DP-CD=DP-BD,所以BP·CP=DP2-BD2,所以AP2-AB2=PB·P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章 勾股定理 質量評價 學生版.doc 第一章 勾股定理 質量評價.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