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第20課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課程標準:通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社會主義的變化、認識其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蘇聯”成立: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22年底,由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南高加索聯邦組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簡稱“蘇聯”。蘇聯國旗蘇聯國徽蘇聯解體是20世紀發生的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對俄羅斯人民來說這是一個災難。——普京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蘇聯模式經濟:①片面發展重工業;②生產資料公有制;③指令性計劃經濟;政治:權力高度集中;思想:實行個人崇拜。成就:僅經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形成了齊全的工業體系,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二戰期間,為擊潰納粹德國作出了巨大貢獻;二戰后,蘇聯相繼爆炸了原子彈、氫彈,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蘇聯模式曾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導致了蘇聯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重工業畸形發展,輕工業、農業長期落后;人民生活質量長期得不到改善。斯大林:形成蘇聯模式VS問題:到50年代,問題暴露了出來。雖然工業發展很快,從1913年到 1950年增加了12倍,但是農業卻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快。某些方面還有所降低?!?953年全蘇人均糧食產量僅為432公斤,低于1913年的540公斤……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蘇聯的發展又該何去何從?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1.蘇聯的發展材料一 1956年,蘇共二十大在莫斯科召開,來自蘇聯的1355名代表和東歐各國的共產黨領導人參加了會議。閉幕的當天深夜,代表們突然被召集到克里姆林宮,等待他們的是赫魯曉夫和他帶來的一場秘密報告《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4個半小時的報告中,赫魯曉夫譴責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犯下的罪行,抨擊了農業政策的錯誤和軍事指揮上的無能。不久后,蘇聯黨中央就把秘密報告的材料印發給了全國700萬黨員和1800萬共青團員,全面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運動。——張樹華著《俄羅斯之路三十年》斯大林模式材料二1969年赫魯曉夫訪問美國,目睹了美國遼闊大平原一望無際的玉米豐收的景象,回國后大規模種植,面積幾乎超過美國,赫魯曉夫外號“古古魯沙”,俄文“玉米棒子”農、輕工業嚴重落后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1957年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加加林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愿望。1953—1958年蘇聯與世界實際GDP平均增長率對比示意圖。改革的內容政治上:平反冤假錯案,強調集體領導,改革干部制度;經濟上:加大農業投入、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改革工業管理體制;赫魯曉夫改革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2.蘇聯的改革赫魯曉夫的墓碑用7塊黑白大理石相向銜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毀譽參半的一生。(赫魯曉夫)改革后的蘇聯經濟管理體制也保留了中央集權的基本特征;配置資源的基本方法依舊是計劃經濟和計劃方法,中央集權仍然是蘇聯經濟管理體制的基本特征。——選自《蘇聯興亡史論》赫魯曉夫改革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2.蘇聯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我們的改革,要把整個重工業看作是國家軍事實力的物質技術基礎,經濟力量和防御力量的加強將使我國在國際舞臺上展開積極的‘攻勢’。我們改革的目標是在短期內建立一個經濟上具有蓬勃活力、政治上穩定和牢不可破的內部團結的“發達社會主義國家”。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2.蘇聯的改革內容:工業領域推行“新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利用獎金等經濟杠桿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提高效益。評價:1.只是對傳統體制的修補,效果有限2.博涅日列夫執政后期,熱衷于樹立個人迷信,專斷作風日趨嚴重3.各項工作缺乏活力,社會矛盾叢生,發展緩慢二百枚勛章——愛好榮譽的領袖勃列日涅夫執政18年,軍費逐年增加,從1965的370億美元增至1981年的近2000億美元,前后增長5.4倍,占全國財政支出的三分之一。 ——陸南泉等主編《蘇聯興亡史》勃列日涅夫改革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2.蘇聯的改革1985年開始進行經濟改革,承認市場調節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收效甚微后來改革重點轉向政治領域,取消蘇共領導地位,放棄社會主義制度,實行議會制和多黨制, 在意識形態上拋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行“多元化”。經驗告訴我們,對于一個壞政府,它最危險的時候就是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托克維爾《舊制度與大革命》戈爾巴喬夫改革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2.蘇聯的改革1990年,立陶宛率先獨立。隨后俄羅斯發表主權宣言,其他加盟國也紛紛效仿。1991年8月19日試圖阻止蘇聯解體的政變失敗,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3.蘇聯解體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3.蘇聯解體【課堂探究】蘇聯解體的原因與啟示原因:①歷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長期得不到糾正。②現實原因: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③外部原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④導火線: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件(又稱蘇聯政變,1991年8月19日-1991年8月21日)是發生在前蘇聯的一次政變事件。由于戈爾巴喬夫一系列政治上的舉措引起了蘇共強硬派的不滿,亞納耶夫軟禁戈爾巴喬夫并發動政變,取得對蘇聯的控制。在葉利欽和俄羅斯聯邦其他領導人的號召下,戈爾巴喬夫恢復蘇聯總統權力,政變僅持續三天便宣告失敗。3.蘇聯解體【課堂探究】蘇聯解體的原因與啟示啟示:①社會主義建設應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中心。②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從本國國情出發,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促進國民經濟各部門協調發展。③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注重執政黨的建設。④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建設,處理好各民族之間的關系。⑤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保持生機和活力的有效途徑。⑥要警惕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⑦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1.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1)背景:(2)建設成果:(3)弊端:東歐國家 建立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 主要依靠本國人民,借助蘇軍羅馬尼亞、匈牙利、波蘭、 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 主要依靠蘇軍民主德國 在蘇聯軍事管制下二戰勝利前后,東歐各國人民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人民民主國家;各國經濟恢復,提高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采取蘇聯模式,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被蘇聯控制二、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2.東歐的改革(1)南斯拉夫自治改革①措施:最早進行改革,經過多年實踐,建立了社會主義自治制度,建立社會主義自治制度;權力下放,調動地方、企業和群眾積極性。②評價:促進經濟發展,也導致地方主義抬頭,民族問題尖銳,為國家的分裂埋下隱患。約瑟普·布羅茲·鐵托1892.5.25-1980.5.4南斯拉夫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二、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2.東歐的改革(2)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968布拉格之(P125插圖)1968年捷共中央全會通過了推行改革的《行動綱領》,宣布將“創立一個新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國情的、富有人情味兒的社會主義社會”,即“布拉格之春”新局面。主張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改革黨的領導體制,建設有計劃的市場經濟體制,獨立制定對外政策等。這場運動直到當年8月20日,蘇聯及華約成員國武裝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才告終。二、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2.東歐的改革(3)其他東歐國家的改革①波蘭:1956—1960年實施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濟迅速發展。②匈牙利:1968—1973年間國民收入和人民消費水平均顯著提高。③民主德國:經濟穩步增長,其經濟發展水平居東歐國家之首。都沒有擺脫蘇聯模式的束縛二、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3.東歐劇變:1989——1992年(1)原因:①內因:20世紀80年代,經濟困難,政局動蕩;東歐的執政黨迷失了社會主義方向: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拋棄共產黨領導地位,實行政治多元化;②外因:蘇聯鼓勵東歐改革和西方的“和平演變”;③根本原因:各國改革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2)概況: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和阿爾巴尼亞的變化相對平穩;羅馬尼亞發生了流血沖突;民主德國并入了聯邦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南斯拉夫解體。二、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三、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1.風云際會看東方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在曲折探索中仍取得偉大成就,具有開創性、奠基性意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物質基礎、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三、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1.風云際會看東方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符合中國國情和世界歷史發展大勢,前途光明。三、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1.風云際會看東方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br/>習近平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br/>三、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1.風云際會看東方在科學真理和崇高理想的指引下,中國大地發生歷史巨變,我們無比堅定,社會主義沒有辜負中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的頑強奮斗中,信仰的光芒熠熠閃爍,偉大的事業青春盎然,我們無比自豪,中國沒有辜負社會主義!三、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1.風云際會看東方2.以史為鑒創輝煌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的幾百年間,發生過多少次王朝復辟?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某種暫時復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現象。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鄧小平文選》第3卷如何理解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如同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社會一樣;社會主義在發展過程中出現曲折,也是歷史發展規律的一部分,如同在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的幾百年間曾頻繁出現王朝復辟一樣;辯證看待蘇東劇變這一世界歷史發展暫時岀現的倒退現象,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挫折,能夠使人從中吸取教訓,結受鍛煉,并促使社會主義更加健康地發展。三、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恩格斯:“所謂‘社會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作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br/>鄧小平:“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br/>習近平:“每個時代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只要科學地認識、準確地把握、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就能夠把我們的社會不斷推向前進?!?br/>2.以史為鑒創輝煌三、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第20課 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課堂小結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一、蘇聯:一個大國的裂變二、東歐:一個地區的劇變三、中國:一個民族的蛻變①高度集中的蘇聯模式②艱難曲折的社會改革③舉世震驚的大國崩潰①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②東歐的社會主義改革③東歐的社會主義劇變①風云際會看東方②以史為鑒創輝煌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