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發生了深刻變化……社會主義一度獲得大發展,形成了社會主義陣營。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也經歷了艱難曲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證明了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與活力。——《中外歷史綱要》(下)P107蘇聯裂變中國蛻變東歐劇變第20課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課程標準:通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的變化,認識其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壹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一)二戰后初期蘇聯的發展1.成就:他接過的是一個扶木犁的窮國,他留下的卻是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強國。——丘吉爾①經濟: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②國防科技發展:爆炸了原子彈和氫彈③社會生活: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1940年 1952年鋼 1800萬噸 3440萬噸煤炭 1.65億噸 3億噸石油 3100萬噸 4700噸電力 480億千瓦 1190億千瓦1949年蘇聯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在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影響下,1950年后工業增長速度下降,1952年已降為11.6%。工業消費品供應不足,而且質量較差。農業發展緩慢,到1953年全蘇人均糧食432公斤,仍低于1913年540公斤的水平。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繼續遭到破壞,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盛行,1939年以后就沒有開過黨的代表大會,中央全會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舉行,許多重大問題都是在斯大林別墅的晚宴上決定的。——徐藍《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美國外交官拍攝的20世紀50年代蘇聯莫斯科食品商店門口排著長隊 2.存在問題:(1)經濟上: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沒有變化,農業、輕工業落后的局面沒有改觀(2)政治:社會主義民主法制遭到破壞,個人崇拜盛行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二)蘇聯的改革背景:1.根本: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顯現2.直接: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為蘇聯體制改革提供契機3.客觀:二戰結束后,國際關系相對穩定,蘇聯進入和平建設時期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參加斯大林追悼會的人們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1.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在1960年舉行的聯大會議演講席上,當著全世界代表脫下大皮鞋,用手一邊大力敲打演講臺,一邊口沫橫飛赫魯曉夫和玉米赫魯曉夫因急躁、喜怒無常的性格被稱為“魯莽的改革者”(二)蘇聯的改革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領域 措施 結果經濟1.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二)蘇聯的改革①農業:加大農業投入、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種植玉米運動;擴大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自主權;20世紀30年代上半期實行的蘇聯農產品收購形式,特點是國家無償或半無償地占有集體農莊的大量農產品,方法是通過不等價的交換。由國家通過計劃以公頃計算收購量,按各地區分別規定的統一價格收購部分農產品,其余產品可自由出售。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1.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二)蘇聯的改革1953-1964年,蘇聯谷物年均產量與1945-1953年相比增加了62%。但改革并沒有改變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落后地位,也沒有觸及依靠行政命令進行管理的集體農莊制度。同時,由于不顧自然條件,盲目在蘇聯各地種植玉米,導致“玉米運動”最終失敗。大規模的墾荒還破壞了生態環境。農業領域的改革未能產生長遠效果。1963年,蘇聯糧食大幅度減產,不僅被迫實行糧食定量供給制,而且動用黃金儲備從國外大量進口糧食。◎“玉米運動”宣傳畫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領域 措施 結果經濟1.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二)蘇聯的改革①農業:加大農業投入、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種植玉米運動;擴大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自主權;②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擴大地方企業自主權)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4月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1953~1958年蘇聯與世界實際GDP平均增長率對比示意圖推進了農業的發展;注入某些市場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領域 措施 結果經濟政治1.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二)蘇聯的改革①農業:加大農業投入、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種植玉米運動;擴大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自主權;②工業:改革工業管理體制(擴大地方企業自主權)①平反冤假錯案,強調集體領導,改革干部制度;②1956年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會議名)所作的《關于個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推進了農業的發展;注入某些市場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打破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沒有對斯大林的功過做出科學評價,造成嚴重的后遺癥。斯大林的巨幅雕像被推倒失敗根因:沒有突破斯大林體制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二)蘇聯的改革1.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探究】“從一定意義上說,赫魯曉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但最終還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你是否同意?為什么?掘墓:挑戰斯大林模式,進行了一定改變守墓:改革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探究】赫魯曉夫的墓碑用7塊黑白大理石相向銜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毀譽參半的一生。如何運用所學史實理解“毀譽參半”?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二)蘇聯的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領域 改革措施經濟軍事政治工業上實行“新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利用經濟杠桿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發展科技,軍備競賽執政后期,熱衷于樹立個人迷信,專斷作風日趨嚴重(1)概況: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幾乎每兩位科學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導彈,軍工生產差不多占國民生產的40% 。——《世界現代史》(勃列日涅夫時期),理論上的教條化和宣傳上的形式化盛行起來。在意識形態宣傳中,“改革”竟成了一個忌諱的詞語。——《抑制創新—— 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體制的致命缺陷》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二)蘇聯的改革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2)評價:積極:改革前期,一定程度上沖擊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也大為提高,一躍成為與美國相匹敵的超級大國消極:①改革只是對傳統體制的修修補補,效果有限;②執政后期,熱衷于樹立個人迷信,專斷作風日趨嚴重;③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各項工作缺乏活力,社會矛盾叢生,發展緩慢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二)蘇聯的改革3.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1991)內 容 結 果經濟 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實行“加速發展戰略 ”;承認企業經營自主權缺少宏觀決策和相應的配套措施;繼續優先發展重工業,經濟結構更加失調。農業上,通過實行土地承包來改革土地制度。蘇聯政府頒布了《個體勞動法》和《合資企業法》,允許私有制存在,允許私人開辦小企業。1987年頒布《國有企業法》,宣布企業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籌資金和自主經營。它力圖消除計劃經濟對企業的控制,但由于缺乏真正的市場機制,又削弱了黨對企業的領導,對蘇聯經濟產生了災難性的后果,導致經濟由低速增長變為負增長。——李世安主編《世界當代史》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二)蘇聯的改革3.戈爾巴喬夫改革(1985—1991)內 容 結 果政治 取消蘇共領導地位,實行議會制、總統制和多黨制 偏離社會主義方向,導致國內局勢失控,蘇聯解體。思想 在意識形態上拋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行“多元化”, 造成思想混亂,民族分裂主義隨之興起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三)蘇聯的解體1990.03. 立陶宛率先宣布獨立俄羅斯等11個共和國發表主權宣言1991.8.19. 少數蘇聯領導人發動政變1991.12. 26. 蘇聯停止存在1991.12. 21. 《阿拉木圖宣言》1.過程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三)蘇聯的解體【探究】有人說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葬送了蘇聯,如果不改革,蘇聯就不會解體。你是否贊同這種說法?蘇聯解體的原因有哪些?(1)根本: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直接: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3)外部:西方國家的和平演變“對于蘇聯來說,最大的危險之一,就是他們的思想和我們的思想之間的接觸。這種接觸……播下不滿的種子,這些種子有朝一日將結出和平演變之果。” ———尼克松2.原因3.影響標志兩極格局的瓦解和冷戰的結束,推動了“一超多強”格局的形成,有利于多極化趨勢的加強。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貳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一覽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在戰后以“斯大林模式”為榜樣,展開了對國民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到50年代初,東歐各國基本上都確立了蘇聯模式的政治經濟體制和趨向于蘇聯的社會結構。斯大林神化為政治符號但與此同時,這些國家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蘇聯模式消極面的影響,其現代化進程表現出與蘇聯同樣的弊端。一些東歐國家希望擺脫蘇聯控制,通過改革,走自己獨立發展的道路。二、東歐社會主義的建設、改革和劇變(一)東歐的建設【自主學習】結合教材,將表格補充完整。國別 措 施 結 果 問題南斯拉夫波蘭 匈牙利 民主 德國 捷克斯洛伐克 建立了社會主義自治制度促進了經濟發展;導致地方主義抬頭,民族問題尖銳實施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工農業增產,經濟迅速發展國民收入遞增,消費水平提高,人民群眾較滿意經濟穩步增長,經濟發展水平居東歐國家之首“布拉格之春”:主張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改革黨的領導體制,建設有計劃的市場經濟體制,獨立制定對外政策等蘇聯出兵占領捷克斯洛伐克,扼殺了改革都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擴大地方和企業經營自主權,國家只下達利潤指標實施“新經濟體制”,降低積累率,放慢重工業發展速度,優先發展農業和輕工業二、東歐社會主義的建設、改革和劇變(二)東歐的改革1989年10月,匈牙利布達佩斯出現民眾示威游行,原有社會制度發生變動。1989年波蘭團結工會在大選中獲勝,標志著波蘭政治經濟體制的劇變。1989年12月,羅馬尼亞發生政變。領導人齊奧塞斯庫被槍決,政權更迭。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 “天鵝絨革命”,政權發生變更。東歐劇變二、東歐社會主義的建設、改革和劇變(三)東歐的劇變原因:①現實原因:改革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到20世紀80年代,東歐國家經濟陷入困境,政局劇烈動蕩。②外部原因: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思想推動了東歐各國執政黨的改組、蛻變;西方推行“和平演變”戰略。表現:東歐執政的共產黨或工人黨領導人迷失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拋棄共產黨領導地位,實行政治多元化。結果:東歐各國社會主義制度演變為資本主義制度。本質:都是社會制度、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東歐劇變二、東歐社會主義的建設、改革和劇變(三)東歐的劇變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叁1、社會主義制度建立①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辟年中國歷史新紀元。②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③1956年底,中國基本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政治、經濟制度。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①成就:取得了包括“兩彈一星”在內的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②意義:這些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具有開創性、奠基性意義,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物質基礎、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二、東歐社會主義的建設、改革和劇變(一)改革開放前1978198421世紀19801992十一屆三中全會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建立經濟特區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南方談話姓資姓社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二、東歐社會主義的建設、改革和劇變(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改革歷程1、背景: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2、成就:①經濟體制改革: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②國際影響力:到2018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第二位,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接近30%,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③國內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突進;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3)意義: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激發著人們的活力和創造力。②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的重大貢獻,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二、東歐社會主義的建設、改革和劇變(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改革歷程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類意識形態進步的終點”或“人類統治的最后形態”,也構成“歷史的終結”。——弗朗西斯·福山歷史真的終結了嗎?唯一確實可與自由民主制度進行競爭的體制是所謂的“中國模式”,它是威權政府、不完全市場經濟以及高水平技術官僚和科技能力的混合體。——弗朗西斯·福山冷戰終結,也許結束了一些災難,但同時它也結束了那些試圖徹底結束災難的夢想和努力。所以到20世紀結束的時候,所有變革的、革命的、尋找資本主義以外的道路的努力失敗的時候,其實失敗的是整個人類。我們每個人都是失敗者,但更可悲的是,我們每個人都認為我們是勝利者。——戴錦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