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隴南市武都區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學業水平測試八年級歷史一、選擇題(共18小題,每小題2分,共36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以1949年為節點,中國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該材料評價的歷史事件是A.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 B.西藏的和平解放C.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D.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2.新中國根據國情,通過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平地消滅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了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據此可知,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特點是A.用和平方法進行改造 B.改造與建設同時并舉C.堅持自愿互利的原則 D.改造的進程整體較快3. 1958年,一首打油詩這樣寫道: “深耕細作產量高,一棵玉米穿云霄;彩云拴住玉米腰,嚇得月亮彎彎腰。”這反映的是A.農業合作化成果顯著 B. “大躍進”時期浮夸風嚴重C.人民生產積極性遭受打擊 D.民主與法制受到踐踏4. “1960年,以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人奔赴大慶,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克服了技術落后、設備簡陋、自然環境惡劣等困難,成功開發了大慶油田。”王進喜等人身上體現出的精神是A.開天辟地,敢為人先 B.不怕困難,艱苦創業C.熱愛人民,鞠躬盡瘁 D.反抗侵略,保家衛國5.史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類型不同,其歷史價值也不同。下列研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A.電影《十八個手印》 B.江山的長篇小說《轉折》C.紀錄片《說鳳陽》 D.小崗生產隊包干到戶合同書原件6. 1958年建成投產的華北制藥廠于1991年成立了華北制藥集團,隨后被國務院列為首批55家試點集團之一,1992年又進行了股份制改造,組建了華北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并于 1994年在上交所掛牌上市。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推行 B.國外資本的引進C.經濟特區的建立 D.鄉鎮企業的發展7.數據分析可以用來揭示歷史事件的規律和趨勢。下表反映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地1980-2020年的生產總值變化情況(單位:億元),這一變化的政策助力是A.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B.開放沿海城市C.開放內地城市 D.設立經濟特區8.編制歷史年代尺是學習歷史的好方法。下圖年代尺是某同學的歷史復習提綱,據此判斷,他復習的專題名稱是A.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 B.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成就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斷發展 D.社會主義民主法制不斷完善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體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A.鄧小平理論 B.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C.科學發展觀 D.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0.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國內國際,抓好城鄉融合、區域聯動,優化生產力布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使發展成果惠及最廣大人民。”“新發展理念”是指A.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B.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C.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D.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11. 202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馬英九一行。馬英九在會見時表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九二共識”的核心是A.允許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 B.加強兩岸經濟交流C.兩岸直接實現“三通” D.堅持一個中國原則12.某班同學以“鋼鐵長城”為主題設計板報,下列能夠成為其設計素材的是A.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 B.華東軍區海軍建立C.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 D.《反分裂國家法》頒布13. “中印兩國總理重申這些原則,并且感到在他們與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中也應該適用這些原則。如果這些原則不僅適用于各國之間,而且適用于一般國際關系之中,它們將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堅固基礎。”該材料中的“這些原則”是指A.人民當家作主原則 B.多方位外交原則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 “求同存異”方針14. 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關于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的提案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性優勢獲得通過。中國得以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是因為A.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 B.中國得到了多數國家的支持C.中美外交關系的建立 D.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15. 2025年4月24日是“中國航天日”,也是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的55周年紀念日。下列與人造地球衛星屬于同一領域成就的是A.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成功下水 B.神舟一號無人飛船飛行試驗完成C.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 D.建成蘭新、蘭青、包蘭等鐵路16. 2024年10月4日《經濟日報》報道:“2023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總量突破3.3萬億元,達到33 357.1億元,比上年增長8.4%,增速高于‘十四五’時期,年均增長7% 以上的規劃目標。”該報道可以用于研究我國實施的A.科教興國戰略 B. 863計劃 C.西部大開發戰略 D.雙百方針17.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下列作品中,能集中展現改革開放時代風貌的是A.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 B.長篇小說《紅巖》C.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 D.歌曲《保衛黃河》18.截止2024年年底,甘肅省已建成通車的鐵路里程約5 960公里,其中高鐵里程達1795 公里,開通高鐵線路有寶蘭高鐵、蘭新高鐵、銀竺高鐵銀川至中衛段、銀蘭高鐵、 蘭張高鐵中川機場至武威東段等。這說明我國A.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高 B.電信產業快速發展C.基礎設施建設成就顯著 D.消費觀念不斷更新二、材料解析題(共3小題,第19題14分,第20題12分,第21題16分,共42分)19.(14分)新中國的成立,揭開了中國對外關系的新篇章。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人民志愿軍同朝鮮軍民密切配合,首戰兩水洞、激戰云山城、會戰清川江、鏖戰長津湖……經此一戰,中國人民打敗了侵略者,震動了全世界,奠定了新中國在亞洲和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影響了新中國的大國地位。——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簡史》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跨出了改善中美關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雙方在上海發表了《聯合公報》,這是中美關系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標志著中美兩國關系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這對世界形勢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后,雙方的貿易、科技和文化往來逐漸增多。——摘編自謝益顯《中國外交史》材料三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推動建立不對抗、不沖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強調要增進互信、平等互利、深化合作,力爭打破大國沖突對抗的傳統規律,建立了一系列內涵不同、領域廣泛的伙伴關系,如“全天候”“全方位”“全面”“友好合作”等。——摘編自張士義《中國共產黨歷史簡明讀本》(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所述戰爭的名稱,并概括這場戰爭的影響。(6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前提及其原因。(4 分)(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兩例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取得的成就。(4 分)20. (12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加強和完善國家治理,是一個不斷探索實踐、不斷改革創新的過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歷史的發展使中國各民族多數是雜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響。……各民族在革命戰爭中同甘扶苦,結成了戰斗友誼,使我們這個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國這個民族大家庭中,我們采取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是為了經過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發展,共同的繁榮。——摘編自周恩來《關于我國民族政策的幾個問題》材料二 鄧小平指出:這個新事物不是別的國家提出來的,是中國提出來的,這就叫作中國特色。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一國兩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找不到,在中外歷史上也沒有這樣的先例。它是鄧小平創造性提出的一個全新的科學社會主義概念,是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摘編自趙春義《一國兩制概論》(1)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4分)(2)依據材料二,概括“一國兩制”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這一構想得到成功實踐。(8分)21. (16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一五”計劃規定,五年內國家用于經濟和文化建設的投資總額達766.4億元…… 全部基本建設投資的58.2%用于工業,其中又把88.8%用于重工業建設。計劃的制定和實施,得到蘇聯政府的很大幫助。……但是,黨仍然堅持和強調自力更生為主,凡能自己解決的盡量自己解決。——摘編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筒史》材料二中國改革開放大事記材料三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 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捶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摘編自習近平主席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1)依據材料一,概括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特點。(4分)(2)結合所學知識,將材料二表格中的信息補充完整,并指出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中的地位。(8分)(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板,歸納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得益于新時代以來 的哪些因素。(4分)三、探究題(共12分)22. ( 12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為我們準確把握生產力發展規律、深入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摘編自李曉紅《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從下列事例中選取兩個,以“科技發展助力社會進步”為題,寫一篇12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 秈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 發現青蒿素 “復興號”動車組的自主研發答案1-5CABBD 6-10ADCDA 11-15DBCBB 16-18AAC19.(14分)(1)戰爭:抗美援朝戰爭。(2分)影響:①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的安全;②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④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4分,任答兩點即可)(2)前提: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承認中華人民共 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2分)原因:①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②國際形勢的變化.(2分,任答一點即可)(3)成就:①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②實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③舉辦“一 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士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 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亞信峰會等重要國際會議;④籌建和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 銀行等。(4分,符合題意,任答兩例即可)20.(12分)(1)意義:①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從制度和政策層面保障了少數 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權利以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②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具行重大意義;③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礎;④有利于進一步儲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4分,任答兩點即可)(2)特點: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結合國情,從實際出發);②體現 了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4分)成功實踐:①1997年香港回歸;②1999年澳門回歸。(4分)21.(16分)(1)特點:①優先發展重工業;②接受蘇聯的援助;③以自力更生為 主。(4分,任答兩點即可)(2)①:1978 年(2 分)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分)③: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辟新途徑,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2 分)地位:鄧小平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2分)(3)因素:①全面深化改革開放;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與發展);③中國夢宏偉藍圖的提出;④“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提出;⑤“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⑦ 貫徹新發展理念;⑧中共二十大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 大復興進行了戰略謀劃;⑨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奮斗等。(4分,符合題意,任答兩點 即可)22.(12 分)示例:論述: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科技創新。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爆炸成功,加強「我國國防力量,有力地打破「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力,極大地振奮了中華民族精神,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2003年10月15 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 搭載著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飛向太空。這次發射標志著中國首次載人太空飛行的開 始,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推動了航天事業的發展與科 技的進步,提升了國家的科技實力與國際地位,增強了民族的自信心與凝聚力.由此可見,科技創新發展是國家、民族發展的源泉。(答案不唯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