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課件(共25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課件(共25張PPT)

資源簡介

(共25張PPT)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第二單元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課程標準】
了解中國古代科舉制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對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影響
【學習目標】
時空觀念:立足時空觀念,認識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建立和發展的過程,認識其發展趨勢和特點。
唯物史觀: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了解晚清選官制度變革的背景和內容,認識其意義。
史料實證:利用史料,理解不同時期官員選拔和管理制度變革的歷史背景和內容;
家國情懷:了解中國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進一步認識中國國情和國家治理特色,增強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
學習重點
學習重點
學習重點、難點
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內外交困下的應激反應
目錄
民國中后期公務員制度施行艱難,流于形式的原因?
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在2018年的修訂中出現什么變化?并分析其中變化的原因。
中國公務員制度與西方文官制度的區別
思考題:
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動蕩時局下的艱難探索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 偉大時代下的繼承創新
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內外交困下的應激反應
材料1: 天下理之最明而勢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國不變法,則必亡而已。然則變將何先 曰:莫亟于廢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國也,害在使天下無人才。其使天下無人才奈何 曰:有大害三。其一害日錮智慧,其二害日壞心術,其三害曰滋游手。
——1895年嚴復《 救亡決論》
材料2:自洋務新政以來,為了適應形式的需要,洋務派引進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培養了一大批精通洋務的各種新式人才。這實際上已對只培植官僚的傳統教育目標造成沖擊。
——《晚清科舉革廢進程中政學關系的變化》
(1)原因:
1、科舉制度的變革與廢除
科舉制積弊已久,難以適應新的時代條件
西學傳入、洋務運動開展,培養新式人才對傳統教育目標的沖擊
依據材料,分析科舉制變革的原因
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內外交困下的應激反應
1、科舉制度的變革與廢除
(2)表現:
戊戌變法時期:
(1)設經濟特科
(2)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
戊戌變法失敗后,
所有考試悉照舊制。
清末新政時期:
(1)1901年,建立學堂(大學堂、中小學堂、蒙養學堂)
(2)1905年,廢除科舉制。頒發各種教科書,于城鄉各處遍設學堂,將育人、取才合于學校一途。
1901年8月,清政府下令從1902 年起,科舉考試不再用八股文。1905年,又有袁世凱、趙爾巽、張之洞等地方督撫聯名上奏,提出"補救時艱,必自推學校始;欲推廣學校,必自停科舉始"。在這種壓力下,清政府下令從1906年起停止科舉考試。
——章開沅、朱英主編《中國近代史》
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內外交困下的應激反應
2、選官制度的變革
(1)改革機構:
①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
②設立新部門:設農工商部、巡警部、學部等部門,瓦解了傳統的六部建制
(2)選官制度改革:
②正式確立: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癸卯學制),學堂選官制度由此正式設立。
①新政更新選官制度:清政府規定凡學堂考試合格畢業者,均給予貢生、舉人 、進士等出身,對成績優秀者進行殿試后,“酌加擢用,優予官階”
學堂選官制度
規定自高等小學以上,畢業考試結果分五等
一般中等以上者都獲相應的獎勵出身,并被授以官職或得以升學
獎勵出身大致分為翰林、進士、舉人、貢生,生員五級,依據各級不同情形,分別由官府予以選錄
特點:采用考試;將學堂教育和官員任用結合。
清政府是如何進行選官制度改革的?建立了怎樣的選官制度?
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內外交困下的應激反應
2、選官制度的變革
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
規定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三等,分別賜予進士、舉人出身,再分配相應官職。
廢除科舉制度后,學堂選官、留學畢業生選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
(2)選官制度改革:
1903年14歲,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1904年,官費赴日留學。1910年回國。1911年 ,按照清朝學部的規定,到北京參加留學畢業生考試,成績為最優等,授“工科進士”稱號。
適應時代潮流,選官制度開始向近代轉型;
推動新式教育的發展,有助于培養近代實用人才;
推動思想解放;
改革不徹底,帶有濃厚的舊制度色彩,沒有觸及清政府專制本質。
(3)影響: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選官制度的改革產生什么影響?
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動蕩時局下的艱難探索
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年1--3月)
依據:
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
內容:
①官員選拔方面:以考試制度為主,在“五權憲法”的框架之中,國家建立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考試權獨立)
②完善國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方面的運行機制。(人事權獨立)
影響:
積極:①進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
②對日后民國文官制度的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
局限:當時未能真正實施。
“五權”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
南京臨時政府在官員選拔方面進行了哪些探索?有什么影響?
將來中華民國憲法,必需設獨立機關,專掌考試權,大小官吏必須考試,定了他的資格,無論那官吏是由選舉的抑或是委任的,必須合格之人,方得有效。
——《孫中山全集》
考試權必須獨立
官員的選拔必須經過考試
2.北洋政府時期(1912.4--1928年)
考試和甄別
考試構 建立標志
報考條件
負責機構
考試類型
甄別負 對象
檢驗內容
作用
方式:
1913年北洋政府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
民國男子年滿21歲者
政事堂銓敘局
文官高等考試.普通考試.司法官考試.知事試驗.留學畢業生甄拔考試
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
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查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
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重要措施,利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動蕩時局下的艱難探索
弊端:性別歧視,女子不得參加考試
北洋政府時期官員選拔的方式是什么?
建立
依據
內容
評價
1929年,國民政府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
1933年頒布的《公務員任用法》
①公務員的選任由考試院負責,依法經考選、銓敘方得任用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務員制度
③對一般在職人員,也采用甄別審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資格。
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為基礎,繼承、吸收了中國傳統考試監察
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華;
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動蕩時局下的艱難探索
①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
②法律、制度規定嚴密,考試內容趨于現代化。
③實施過程漏洞百出,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始終無法禁絕
觀看視頻,結合課文完成表格,梳理南京國民政府公務員制度的建立
②1929年公布第一部《考試法》,確立了孫中山關于文官考試的思想主張
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動蕩時局下的艱難探索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9年)
材料1: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考試院,著手推行公務員制度。1933年3月,公布《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近代公務員制度初步確定。但是國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務員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國民黨員進入政府;一些地方實力派也把公務員制度視為中央政府對地方進行人事滲透、瓦解其統治基礎的陰謀,堅決阻撓公務員法的制定和推行。總的來看,公務員制度在抗戰之前推行效果相對較好,而到了抗戰時期及至解放戰爭時期則步履維艱,流于形式,甚至是連形式都沒有。
——楊學為《中國考試制度通史》、張創新《中國政治制度史》
材料2:事實上,國民政府的公務員制度雖規定較詳細,卻并未能動搖其專制獨裁基礎,反而在吏治腐敗和專制事實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嚴格執行。對此,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也不得不指出,"多年來官僚主義早已構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責、假公濟私為尤甚"。在當時,對政府官吏的貪污舞弊,不僅"不能批評,且須為之隱蔽"。因此,公務員制度及其有關法律規定多被踐踏,成效甚微。
——白鋼《政治制度史》
【探究思考】 民國中后期公務員制度施行艱難,流于形式的原因?
國民政府一黨專政;
中央政府與地方實力派的矛盾;
專制集權的政治文化傳統;
政局長期動蕩;
吏治腐敗:
公民文化政治素養相對較低;
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相對較弱。
材料 民國時期的文官制度總體上以西方文官制度為藍本,帶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黨派性則更加濃厚,一切文官均需為國民黨的一黨私利服務,成為實際上的“黨務員”。軍治色彩則在北京政府時期體現得最為明顯,軍閥之間相互割據,憑借自己的軍事勢力,制造政潮,以軍壓政。
——摘編自陶繼波、馬卉《民國時期文官制度發展概述》
依據材料分析民國時期文官制度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民國時期中國文官制度確立的原因
特點:中西結合;黨派性強;軍治色彩濃厚。
背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西方文官制度的傳入;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確立。
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動蕩時局下的艱難探索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9年)
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動蕩時局下的艱難探索
歸納總結
時段 選官制度 相關法令 評價
南京臨時政府時期 孫中山考試思想,制度未成形 1912系列法規草案 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礎,但沒有實施
北洋政府時期 考試和甄別 1913《文官考試法草案》 文官考試制度正式建立,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但女子不得參加文官考試。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公務員制度 考選、銓敘 1929《考試法》 1933《公務員任用法》 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法律、制度規定嚴密,考試內容趨于現代化。
但實施過程漏洞百出,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始終無法禁絕。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偉大時代下的繼承創新
【概念辨析】
新中國成立后,“干部”主要指中國共產黨組織、國家機關、群眾團體的工作人員,以及國營企事業單位的管理人員和各類專業技術人員。
“公務員”指在各級政府機關中,行使國家行政職權,執行國家公務的人員。除行政機關外,中國共產黨機關、人大機關、政協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民主黨派機關的工作人員均納入公務員隊伍。
干部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國家干部人事管理體制、原則、機構,以及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監督、交流、培訓等內容。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偉大時代下的繼承創新
1、干部制度
(1)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后
沿用舊制:
沿用民主革命時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建立新制:
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領導、統一管理下的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
改革開放后
改革完善:
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我國逐步實現了干部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
十八大以來
規范成熟:
干部隊伍建設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嚴格依法依規辦事,特別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設方面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和規定
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干部制度的發展歷程并分析其發展趨勢
發展趨勢: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規范化、 制度化、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偉大時代下的繼承創新
(2)根本原則:
黨管干部原則
黨管干部原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是黨的領導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要體現,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履行黨的執政使命的重要保證。
1、干部制度
人民的好干部
——焦裕祿
20世紀70年代末,黨中央開始推行干部選拔制度改革,明確了挑選和任免干部必須采取“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再交由黨委集體討論決定”的辦法。.....領導干部終身制也逐步廢除,由任期制和集體交班制取代。 ——易振龍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偉大時代下的繼承創新
2.公務員制度
(1)發展歷程:
1993年
2005年
2006年
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隨后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建立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公務員考錄工作正式進入法制化軌道。
201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正式實施。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進和改善,考試錄用的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
我國進一步修訂和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梳理公務員制度的發展歷程
中國公務員必須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捍衛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國共產黨是領導各項事業的核心力量,公務員制度是黨的干部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公務員的管理上,強調要堅持黨的組織領導,保持黨對政府重要領導人選的推薦權;我國公務員制度沒有“政務官”與“事務官”的劃分,這是由于我國是共產黨執政的國家,不搞多黨輪流執政,所以不存在政務官與事務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則實行“兩官分途”;做人民公仆,為人民辦事,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這是中國公務員最根本的行為準則。
——摘編自俞悅《從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國“公務員”熱》
特點:
①堅持和體現黨的基本路線
②堅持黨管干部
③不搞“官分兩途”
④堅持服務人民的宗旨
思考:中國公務員制度具有哪些獨特之處?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偉大時代下的繼承創新
2.公務員制度
(2)特點:
材料 我國公務員制度的建立,意味著中國特色的法制化的國家機關人事管理制度的確立,這對于貫徹與實現黨的基本路線,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建設小康社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淺析中國公務員制度》
 
依據材料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公務員制度實施的意義。
①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加強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
②為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提供組織保證
③提升公務員政治、文化素質,為國家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增添活力;
④公務員隊伍的嚴格管理有利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偉大時代下的繼承創新
2.公務員制度
(3)建立意義: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偉大時代下的繼承創新
錄用擔任主任科員以下以及其他相當職務層次的非領導職務公務員,采用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2005年)
錄用擔任一級主任科員以下以及其他相當職級層次的公務員,采用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2018年修訂)
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在2018年的修訂中出現什么變化?并分析其中變化的原因。
變化:在公務員職務、職級等方面的規定發生了變化:改非領導職務為職級,實行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重新設置了職級序列
2.公務員制度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的發展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中國社會發生了歷史性巨變,對公務員隊伍建設提出了新要求
一些規定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加強對公務員隊伍的統一領導,
黨管干部等要求要進一步體現到具體規定中。
原因: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國公務員制度
選用標準 注重通才或專才,把業務知識和能力作為主要條件 德才兼備,并貫穿公務員考試、錄用、管理,晉升、獎懲等各環節。
兩官分途 西方實行“兩官分途”。有“政務官”與“事務官”之分,兩者之間不能轉任 公務員沒有“政務官”與“事務官”的劃分,各級各類公務員根據需要可以相互轉任
指導原則 標榜“政治中立” 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捍衛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管理體制 強調“與黨派脫鉤”,公務員職務晉升不受政黨干預 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堅持黨對干部工作的領導
服務對象 政府。一切服從政府需要,維護政府利益 人民。公務員做人民公仆,為人民辦事,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知識拓展】西方文官制度與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區別
相同之處:公開考試,擇優錄取;對職位進行分類;廣泛使用“考績制”。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1840-1912
1912-1949
1949-至今
晚清時期
民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05年
廢除科舉
學堂選官
留學畢業生選官
1913年
1933年
文官考試制度建立
《公務員任用法》
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
1993年
近代以來選官制度在繼承、發展中,不斷完善,
逐步形成適合國情的公務員制度
課堂小結
公務員制度
開始推行
2005年
1.1888年,清政府準設算學科取士,首次將自然科學納入考試內容。1898年,加設經濟特科,薦舉經時濟變之才。同時,應康有為等人建議,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嚴禁憑楷法優劣定高下。這些做法( )
A.表明新政以教育改革為主 B.徹底否定了吏部選官標準
C.有利于中國教育的近代化 D.顛覆了清政府的用人制度
2.有學者認為,科舉除后,新式學堂激增,引發了由士子童生到學堂學生的集團式轉變,龐大的新型學生群體很快從學堂走向社會,投身于社會的各種運動,從而引起了舊社會體系的結構性變動。該學者旨在說明科舉的廢除( )
A.徹底改變了舊式價值觀 B.引發學生運動的高漲
C.推動了傳統社會的轉型 D.加快了民主革命進程
課堂演練
C
C
3.南京國民政府1930年頒布的一部法案中規定,重要職位的公務員“應由該管長官督促研究黨義,隨時介紹入黨”。這一規定的實質是( )
A. 剝奪了中國共產黨參政議政的權力 B. 調動了公務員的工作積極性
C. 有利于政府選拔人才參與政治 D. 加強了國民黨對政府的控制
4.近代中國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查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這種官員任用方式形成于( )
A. 清末“新政”時期 B. 北洋政府時期
C.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D.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D
B
B
C
5.我國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但我國公務員制度不搞“政治中立”,堅持黨管干部,不搞“兩官分途”,堅持服務于民的宗旨。造成我國公務員制與西方公務員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兩極格局和冷戰思維的直接影響 B.中西方社會制度和國情不同
C.西方公務員制度存在重大缺陷 D.中國近代公務員制度的影響
6.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時宜的組織制度、人事制度”“關鍵要健全干部的選舉、招考、任免、考核、彈劾、輪換制度”。在這一思想指導下(  )
A.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
B.國家直接從各項工作的積極分子中選拔人才
C.中國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迅速展開
D.我國干部錄用工作逐步進入規范化軌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政县| 元阳县| 武功县| 五河县| 大丰市| 乃东县| 榆树市| 十堰市| 乐业县| 化隆| 寻甸| 德钦县| 惠东县| 东山县| 长海县| 蒲城县| 商丘市| 朝阳区| 博白县| 山西省| 崇阳县| 江达县| 冀州市| 宜兰县| 肃北| 云梦县| 顺平县| 平谷区| 西充县| 得荣县| 巴青县| 庆城县| 类乌齐县| 英吉沙县| 永顺县| 平泉县| 龙门县| 青河县| 牡丹江市| 玉溪市| 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