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陜西省安康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下列選項中,材料與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 )材料 結論A 春秋時期“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處農就田野” 商人地位下降B 《論語音義》有“耕犁之牛”的記載 犁耕最早出現于春秋時期C 河南二里岡出土一罐春秋時期分屬于周、宋、鄭、晉等國的貨幣 春秋時期長途貿易頻繁D 河北興隆大付將溝戰國遺址出土大批鐵農具鑄鐵范 鐵農具生產規范化、批量化A.A B.B C.C D.D2.《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遣御史驗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今年祖龍死?!鄙鲜鰞热莘从沉耍? )A.文字史料需經考古驗證方能使用 B.秦朝統治危機的逐步顯現C.苛政是導致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D.統治者依靠迷信維系統治3.東漢時期崔寔撰寫的《四民月令》用大量的篇幅描寫了莊園經濟的情況,如“三月,清明節,令蠶妾治蠶室”“四月,可種生姜,可收豚”“十二月,遂合耦田器,養耕牛,選任田者,以俟農事之起”。這反映出當時( )A.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 B.土地利用率得到顯著提高C.社會矛盾得到了緩和 D.國家放寬了對農民的限制4.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政府頒布立社法令,將農村中自發出現的社組織加以統一推廣,以自然村為單位,原則上每50家立為一社,由社眾推舉“年高、家有兼丁者”擔任社長。據此可知,元朝政府( )A.重視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 B.意圖控制整合鄉村社會C.積極推動農牧生產的融合 D.完善基層社會保障制度5.明代衛所根據各地防衛和戰略需要而設置,可獨立于府州縣行政區劃存在(如邊疆、要沖之地),也可嵌入地方行政區域內,同時對府州縣轄區內的軍事要地形成直接控制。這表明( )A.明朝的邊疆地區長期穩定 B.軍事防御與行政區劃的彈性適配C.寓兵于農的思想一度盛行 D.設置衛所埋下了地方割據的隱患6.清中期一京劇作家說:“二簧之尚楚音,猶昆曲之尚吳音,習俗然也。今將以悅京師之耳,故用京音?!币蚨﹦∧畎准缺A艋?、漢原來的“韻白”,又發展出以北京方言為基礎的“京白”。這表明( )A.世俗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 B.地域文化融合助推戲曲發展C.中國傳統戲曲藝術走向成熟 D.京劇題材內容逐漸貼合民眾7.19世紀七八十年代,上海源豐潤票號先后向各類紗廠、榨油廠、面粉廠、機器廠等投資近4000萬兩。各省機器局之間,以及在沿海防務、鐵路修建等方面的資金往來都是交由百川通、日升昌、協同慶等9家票號匯解的。由此可知( )A.中國近代金融業轉型緩慢 B.民族工業與票號互動發展C.洋務企業的資金依賴票號 D.傳統票號服務對象較狹窄8.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建立了各種具備不同功能的超越血親的群眾組織,使不同性別、職業、年齡的群眾都被納入蘇維埃政權的組織和管理之中。分田時也由最初以“一村一個姓”的村為單位變為以鄉為單位。這些措施旨在( )A.鞏固工農民主統一戰線 B.發展工農武裝割據理論C.動員民眾參與政權建設 D.實現農村社會秩序重構9.下表列舉了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對“滇緬公路”的專題報道。據此可知( )時間 標題 作者1940年11月 滇緬公路:中國的后門 英國記者弗蘭克·歐特南和G.E.費恩1942年9月 中國打開野性西部 美國學者歐文·拉鐵摩爾1945年6月 史迪威公路:通向中國的陸路 美國橋梁工程師納爾遜·泰曼A.中國戰場的戰局得到關注 B.戰爭推進文化的傳播與交流C.敵后戰場發揮了重要作用 D.國民政府為全面內戰做準備10.2002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了27億美元,2023年達1478億美元。2024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同比增長23%,重點投向綠色能源、數字基建和制造業領域,如越南光伏組件工廠、沙特NEOM智慧城市項目等。這反映出我國( )A.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 B.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新動能C.推動國內外產業協同發展 D.捍衛了自由貿易和多邊體制11.《漢謨拉比法典》宣稱“安努和恩利爾神命令我漢謨拉比、至高無上的王、眾神的崇拜者,施行正義于全國”。大流士在法律中也強調“大流士王、偉大的王、眾王之王、萬邦萬民之王,阿胡拉馬茲達神命令我統治他們?!边@反映出( )A.王權借助神權加強統治 B.西亞地區法律呈現等級色彩C.世界文明的交流與融合 D.早期帝國推行君主專制制度12.15世紀至16世紀末,歐洲人餐桌上的菜完全消失在調料里,有些調料甚至從菜里分離出來獨立供人食用,人們還把桂皮、豆蔻花等當成飲品。這反映出( )A.殖民擴張推動香料價格上漲B.歐洲貴族階層對奢華生活的追求C.商業革命引發飲食觀念轉變D.人文主義在生活領域的個性表達13.歐洲在中世紀時期,各國奉行“叢林法則”,憑借國家實力征服其他弱小國家。而在17世紀,各國邊界相對固定,國家無論大小,在領土、主權等方面都是平等的,對侵犯他國領土的行為可實行集體制裁。這一變化( )A.促使歐洲從專制國家向民族國家轉型B.得益于三十年戰爭后確立的國際原則C.形成了以歐洲均勢為特征的外交體系D.開創了通過國際組織協調爭端的模式14.1815年,玻利瓦爾在撰寫的《牙買加來信》中提出:“拉丁美洲人民既不是印第安人,又不是穆拉托人,也不是西班牙人,亦不是歐洲人,而是一個全新的種族?!边@一言論對拉丁美洲的作用在于( )A.加強身份認同意識 B.掀起民主運動高潮 C.傳播民族自決原則 D.摧毀歐洲殖民統治15.1917年列寧在發表《四月提綱》時,著重指出“無產階級政黨應當用全部精力向人民說明:必須組織和武裝無產階級,使它同革命軍隊結成最緊密的聯盟”。此話意在( )A.號召發動暴力革命推翻沙皇政府B.爭取士兵支持以結束帝國主義戰爭C.提高對臨時政府鎮壓革命的警惕D.對抗國內外敵對勢力的武裝干涉16.1975年,印度代表在英聯邦會議上指出:“經歷過殖民統治的國家充分意識到,從澳大利亞海岸到非洲散布的基地,以及大國打著聯盟和地區演習幌子炫耀的力量,其目的是實現自身在印度洋的利害關系……我們也不希望任何國家在印度洋建立基地。”由此可見( )A.印度聯合其他國家對抗美蘇兩國B.印度洋成為美蘇爭霸的核心地帶C.不結盟運動成為反殖民主義手段D.霸權擴張受到第三世界國家反對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與商業發展有相互關系者,尚有禁地解放一層。(周朝)貴族采邑,除井地外,一應山林藪澤,大概全列為禁地,農民惟有耕稼為生。周官有山虞、林衡、川衡、澤虞,(又有跡人、圃人等),皆掌山澤之守禁……(春秋戰國時期)農民漸漸游離耕地,侵入禁地,尋求新生業,貴族不能禁阻。新生業之分化,與民間工業之進步,亦為自由商業促進之一因。如捕魚、煮鹽、燒炭、采鐵、鑄錢、伐木,種種新生產事業,皆由農民侵入禁地而始有。——摘編自錢穆《國史大綱》材料二 人口過速的增長使原已緊張的人地矛盾加劇,因而明清時期的山區開發與邊疆墾殖的力度超過以往任何時期。在廣大平原地區,因可供耕墾的荒地已經告罄,人們不得不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如何充分利用土地和提高土地的生產率,其主要措施之一是大力推行多熟種植,努力提高復種指數。耕作制度的多樣化和復雜化,促使田間作業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安排與配合更為緊密,也促進了栽培、灌溉、施肥和病蟲防治等技術的發展。為了更充分地利用土地,部分經濟較發達的地區甚至創造了集多種經營為一體的人工生態農業,如太湖地區農、牧、桑、漁的互養,關中地區糧、草、畜的結合及珠江三角洲農、牧、魚、副結合的?;~塘。——摘編自徐國利《明清徽州人地矛盾問題再研究》、張建明《明清時期的山地資源開發及山區發展思想》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禁地解放”對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2)根據材料二,歸納明清兩代為應對人口增長與耕地資源緊張問題而采取的成功做法。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初,就注重其具體運用。李大釗發表文章用唯物史觀基本觀點闡述孔子、儒學與道德變遷的關系,認為孔子之道適應了專制時代的社會生活需求,當社會物質生活發生激烈變動后孔子之道必然動搖。20世紀30年代,瞿秋白提出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現實的政治經濟狀況”“應用馬克思主義于中國國情的工作,斷不可一日或緩”。1938年10月,毛澤東在《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中指出,“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但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該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該給以總結,我們要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摘編自中國歷史研究院主編《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材料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中國共產黨也在新的起點上推進了“第二次結合”的新的探索,不斷取得新的理論和實踐成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判斷國際國內形勢變化,以巨大的歷史主動精神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科學回答了時代之問、人民之問,在新的起點上不斷推動黨的實踐創新、理論創新。——摘編自王菲《“兩個結合”:歷史脈絡、理論邏輯、實踐偉力與發展進路》(1)根據材料一,概述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理論創新歷程。(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如何科學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美國建國以來的對外貿易政策演變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一、貿易保護主義時期(1789年-1933年):①獨立戰爭后至南北戰爭前:1789年美國通過第一部關稅法案,此后為擴大財政收入多次提高關稅,18世紀90年代中期平均關稅率升至20%左右。②南北戰爭后至1933年:1897年簽署《丁利關稅法》,將應稅產品平均關稅水平從1896年的40.2%提升到1899年的52.4%;1930年制訂《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案》,對兩萬多個商品課征高懲罰性關稅,平均關稅稅率達55%以上。二、自由貿易主義時期(1934年-1973年):③1934年美國簽署《互惠貿易協定法》,開始通過與其他國家簽訂互惠貿易協定來降低關稅。④二戰后,美國主導建立了以關貿總協定(GATT)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自身關稅水平也大幅下降。三、貿易政策新階段(1974年以來):⑤1974年美國通過《貿易改革法》,授權總統在國際貿易中采取更積極的措施來保護美國產業利益。⑥進入21世紀后,美國表面上強調“公平貿易”,對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發起了一系列貿易摩擦。圍繞“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的變化”這一主題,任選材料中某一階段或某幾個階段(標明序號),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北美英屬殖民地爭取獨立的斗爭和法國大革命把自由、平等的思想帶入了拉丁美洲。拉美的經濟也有所發展,布宜諾斯艾利斯以制造銀器而馳名。在秘魯和智利鐵器、玻璃、肥皂、火藥……均大量生產,充斥國內市場。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拉美各地區之間、拉美和世界市場之間的來往也越來越密切了。對外貿易的發展促使拉美社會的各階層人士疾呼要求開展自由貿易,取消宗主國對貿易的種種限制。上述種種因素交錯在一起,使拉美社會內部的矛盾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發展到了極點,終于導致獨立戰爭的爆發。經過30多年的斗爭,拉丁美洲擺脫了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的殖民統治,建立起了17個獨立國家。——摘編自金重遠《初探拉丁美洲獨立戰爭》材料二 1885年,印度國大黨成立,英國把印度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送到英國受教育,再送回印度服務,這些知識分子同資產階級基本上都醒悟了,要求參政議政。1908年孟買工人總罷工,表明印度反英斗爭進入新高潮,標志著印度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1882年英國入侵埃及,埃及青年軍官阿拉比領導軍民保衛亞歷山大港、開羅,后遭失敗。1881—1893年蘇丹馬赫迪組織反英大起義,殺死了英國殖民頭子戈登,起義失敗后,蘇丹淪為英國殖民地。20世紀初,章太炎聯合亞洲部分國家,成立“亞洲和親會”,其中章程規定:“在亞洲各國中,如有一國爆發革命,其它會員國應竭盡全力給予直接或間接的幫助”。——摘編自王慶民《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民族運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拉美獨立運動發生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二,概括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民族反殖民斗爭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影響。參考答案1.D2.B3.A4.B5.B6.B7.B8.D9.A10.B11.A12.C13.B14.A15.C16.D17.(1)積極影響:促進了生產多樣化,增加了商品的種類和數量;推動了民間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進步;刺激了商品流通,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了諸侯國財政的收入。(任答三點即可)(2)做法:山區開發與邊疆墾殖;圍湖造田;農業集約化經營,多熟種植;推行耕作制度多樣化;提高農業技術;發展人工生態農業。18.(1)理論創新歷程:李大釗用唯物史觀闡述孔子、儒學與道德變遷的關系;瞿秋白提出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國現實的政治經濟狀況;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強調要繼承歷史遺產,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 。(2)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科學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實行改革開放,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回答了時代對經濟發展的需求;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適應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致力于解決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如實施脫貧攻堅戰略,使數億人口脫貧;推進社會建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人民群眾在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的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19.示例:選取階段③④論題:應對經濟危機及經濟實力變化影響美國對外貿易政策。闡述:1934-1973年,美國憑借經濟實力的提升,從貿易保護主義轉向自由貿易主義,積極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主導構建多邊貿易體制,以維護自身經濟利益與國際經濟霸權。1934年美國簽署《互惠貿易協定法》,標志著貿易政策的重大轉變。大蕭條時期,美國及全球各國推行的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了經濟衰退,國際貿易體系陷入混亂。美國意識到,過度的貿易保護不僅無法擺脫經濟困境,反而阻礙了商品出口和經濟復蘇。此時,美國工業生產能力逐步恢復,國內企業急需開拓海外市場,《互惠貿易協定法》通過授權總統與其他國家簽訂互惠貿易協定降低關稅,為美國商品打開國際市場創造條件,刺激國內經濟增長。二戰后,美國經濟實力達到頂峰,其工業生產、黃金儲備等在世界占比極高,具備了主導全球經濟秩序的能力。為進一步鞏固經濟優勢、擴大海外市場并推廣美國的經濟模式和價值觀,美國主導建立了以關貿總協定(GATT)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美國大幅降低自身關稅水平,通過GATT推動全球范圍內的關稅削減和貿易壁壘拆除,促進了國際貿易的自由化。這種自由貿易政策不僅有利于美國商品和資本在全球范圍內流動,獲取更多經濟利益,還使美國在國際經濟規則制定中占據主導地位,確立了其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霸權地位。綜上所述,美國經濟政策的變化與危機應對措施和自身實力的變化緊密相連。20.(1)歷史背景:北美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拉美經濟有所發展,各地區及與世界市場聯系日益密切;拉美人民要求自由貿易,擺脫宗主國的貿易限制;宗主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拉美經濟發展,社會矛盾激化。(2)特點:基本上是由各自國家的資產階級領導;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民族意識不斷覺醒;國家間試圖進行民族解放聯合斗爭的嘗試。(任答兩點即可)影響: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勢力;推動了亞洲非國家民族意識的覺醒;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團結與合作;為亞非民族解放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