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8課 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8課 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8課 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涉及夏商周至戰國時期,主要講述了我國古代在天文歷法、醫學、文字、青銅器、文學等方面的成就。本課從科技文化發展的角度,系統介紹了早期農業社會對天文歷法的需求、中醫理論的奠基、甲骨文與金文的演變、青銅器的制作與用途,以及《詩經》和“楚辭”兩大文學源頭,展現了中華早期文明的豐富內涵與深遠影響。因此,在講授本課時,教師應幫助學生理解這些成就與當時社會發展的關系,認識到古代先民在生產實踐和生活經驗中積累的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并為后續學習秦漢及以后的歷史文化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在小學階段已接觸過中國古代文化的初步知識,對甲骨文、青銅器、《詩經》等有簡單認知,具備一定的歷史學習興趣和圖文信息獲取能力。初中生思維活躍,樂于探究具體、形象的歷史事物,但抽象思維和系統分析能力較弱,需借助直觀材料和生活經驗引導理解。本課重點在于掌握天文歷法、醫學、文字和文學成就,難點在于理解這些成就背后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需學生通過圖文資料提取信息、歸納總結,并結合已有知識進行簡單評價。
教學目標
【唯物史觀】通過分析天文歷法、醫學發展與社會生產活動的關系,使學生理解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
【時空觀念】通過梳理夏商周至戰國時期科技與文化的發展脈絡,使學生掌握不同歷史階段文明成就的時空特征與演變線索。
【史料實證】通過解讀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及傳世文獻中的歷史信息,使學生初步掌握運用多重史料印證歷史的方法。
【歷史解釋】通過對《詩經》《楚辭》內容與背景的分析,使學生理解文學創作與時代背景之間的內在聯系。
【家國情懷】通過了解古代先民在科技、醫學、文學等方面的創造成果,使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重點難點
重點:甲骨文與金文、天文歷法成就、中醫理論起源
難點:青銅器制作工藝、古蜀文明特征、《詩經》與楚辭的文學價值
課堂導入
【教師活動】教師展示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案細節,并講述這是一個三千年前的黃金飾品,它來自古蜀國,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太陽的崇拜。
【展示材料】
▲圖片注釋:四川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商周時期太陽神鳥金飾
[太陽神鳥金飾由純金打造,圖案分為內外兩層:內層有12道旋轉的太陽光芒,外層是四只展翅繞日飛翔的神鳥。它被認為是古蜀人太陽崇拜的象征,也體現了高超的工藝水平。]
【提出問題】
這個金飾上畫了些什么?你覺得這些圖案可能代表什么意思?
如果你是那個時代的人,你會為什么樣的自然現象感到神秘或敬畏?
【設計意圖】通過太陽神鳥金飾這一視覺材料,引發學生對古代自然崇拜的興趣,引導他們思考古人如何看待自然現象,并為學習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成就做好情感與認知鋪墊。
探究新知
天文、歷法和醫學
天文、歷法和醫學
【教師活動】
材料1:《竹書紀年》記載:“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隕如雨。” ——古本《竹書紀年》
材料2:《春秋·文公十四年》載:“有星孛入于北斗。” ——《春秋》經傳
▲記載日食的商朝牛骨
問題:從商朝牛骨上的日食記錄和《春秋》中彗星的記載,你能推測古代先民為什么要觀察天象?這些記錄對農業生產可能有什么幫助?
【學生活動】
學生分組閱讀材料1和材料2,結合教材中“天文、歷法和醫學”部分內容,討論并填寫表格:
天文現象 出現時間 記錄方式 可能用途
日食 商朝 甲骨文 預測節氣、安排農時
彗星 公元前613年 《春秋》 警示異常、輔助歷法
每組派代表分享討論結果,嘗試解釋古人如何通過觀察天象服務農業。
【教師活動】
結合學生回答進行點評:同學們注意到日食和彗星都被古人詳細記錄,說明他們對天象高度重視。商朝用甲骨文刻寫日食,說明當時已有專門人員負責天文觀測;《春秋》記載彗星“掃過北斗”,與現代研究認為是哈雷彗星相吻合,說明古人記錄具有科學價值。
圖片中的牛骨是真實出土文物,上面的文字為甲骨文,內容涉及日食,證明早在商代,人們就已具備系統觀測和記錄能力。這種長期積累的數據,為后來制定歷法提供了依據。
總結知識點:
商朝已有日食、月食的甲骨文記錄,體現早期天文觀測水平
《春秋》記載彗星運行軌跡,反映古人對異常天象的關注
天文觀測服務于農業生產,為制定歷法提供基礎
【設計意圖】
通過真實史料與出土文物圖片結合,引導學生從具體材料出發思考天文現象與農業社會的關系,培養史料實證意識和時空觀念。小組合作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問題設計促進歷史思維發展。
夏商周的歷法發展
【教師活動】
材料3:《尚書·堯典》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 ——《尚書·堯典》
材料4:甲骨文中常見“十三月”字樣,表明商代已有閏月設置。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
問題:材料中“以閏月定四時”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歷法需要設置閏月?這說明當時的歷法達到了什么水平?
【學生活動】
學生閱讀材料3和4,結合教材中“夏朝時可能有了歷法……戰國時期,人們已經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的內容,繪制簡易年歷草圖:
標出大月(30天)、小月(29天)
在第12個月后添加“閏月”
標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位置
完成后小組交流:為什么設置閏月能讓四季更準確?若不加閏月會怎樣?
【教師活動】
肯定學生對“閏月調和陰陽”的理解。指出《堯典》雖成書較晚,但反映了早期歷法思想。“三百六十六日”接近回歸年長度,說明古人已掌握基本天文周期。
甲骨文中“十三月”的出現,證明商代已實踐閏月制度,這是歷法成熟的標志。戰國時期二十四節氣的確立,進一步細化了農事安排,使農業生產更加規律化。
總結知識點:
夏朝可能已有初步歷法,商朝歷法趨于完備
商代使用干支紀日,并設閏月調節年長
戰國時期形成二十四節氣,指導農耕活動
【設計意圖】
通過動手繪圖加深對歷法結構的理解,結合文獻與考古資料增強證據意識。問題引導學生理解歷法與自然節律的關系,發展邏輯推理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
古代醫學的發展
【教師活動】
材料5:《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扁鵲曰:‘越人之為方也,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 ——司馬遷《史記》
▲扁鵲行醫畫像石拓片(局部)
圖中鳥身人描繪的是扁鵲,由于對他的崇拜,后人就把他神化了。
問題:畫像石為何將扁鵲畫成鳥身人?結合材料5,說明“望、聞、問、切”在診斷中的作用,以及扁鵲在醫學史上的地位。
【學生活動】
學生觀察圖片,分角色扮演“扁鵲”與“病人”,模擬“望(看氣色)、聞(聽聲音)、問(問病情)、切(把脈)”的過程。
隨后閱讀材料5和教材相關內容,完成思維導圖:
扁鵲的貢獻:發明切脈、四診法
醫學著作:《黃帝內經》總結理論
治療方法:針灸、按摩、湯藥
小組展示并討論:為什么古人會把醫生神化?
【教師活動】
點評學生表演,強調“望聞問切”是中醫診斷的基本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史記》記載扁鵲能準確判斷病因,說明其醫術高超。畫像石將他塑造成鳥身人,體現民眾對其醫術的敬仰,也反映古代“神醫”形象的文化建構。
《黃帝內經》雖托名黃帝,實為戰國至西漢醫家集體智慧結晶,提出陰陽五行理論解釋人體運行,主張順應自然治療疾病,奠定了中醫學理論基礎。
總結知識點:
扁鵲提出“望、聞、問、切”四診法,推動中醫診斷發展
《黃帝內經》系統總結醫學經驗,確立中醫理論體系
針灸、按摩、湯藥等治療方法在戰國時期已廣泛應用
【設計意圖】
通過角色扮演增強課堂參與感,利用圖像史料理解歷史人物形象的演變。結合文獻與教材內容,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與文化理解能力,深化對傳統醫學價值的認識。
甲骨文與青銅器
甲骨文與青銅器
【教師活動】
材料1:1903年,學者劉鶚出版《鐵云藏龜》,首次公開影印刊布王懿榮收藏的甲骨文拓片,推動了甲骨文的學術研究。——《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
材料2:據考古發現,商代甲骨文多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其中絕大多數是占卜記錄,稱為“卜辭”。卜辭通常包括“敘辭”(時間、占卜者)、“命辭”(所問之事)、“占辭”(商王或貞人判斷吉兇)、“驗辭”(事后應驗情況)四個部分。——《中國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
問題:觀察圖片中的牛骨,結合材料思考:這些刻在獸骨上的符號可能用來做什么?為什么古人會選擇龜甲和獸骨來記錄信息?
【學生活動】
學生分組觀察圖片,結合材料進行討論,嘗試推測甲骨文的用途,并從材料中找出支持自己觀點的依據。每組派代表發言,說明甲骨文的功能及其載體選擇的原因。
【教師活動】
從圖片可見,牛骨表面有整齊排列的刻痕,符號結構復雜,非隨意刻畫。結合材料可知,這些文字是商朝人用于占卜后記錄卜辭的文字,內容涉及祭祀、戰爭、天氣、收成等國家大事和個人命運。龜甲和獸骨堅硬耐用,易于保存,且在當時被視為通靈之物,適合與神靈溝通。因此被選為占卜和記事的載體。
甲骨文不僅是一種書寫形式,更是商代社會宗教信仰與政治活動的重要體現。其文字已具備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造字方法,是漢字發展的源頭之一。
總結知識點:
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記錄占卜活動。
甲骨文內容廣泛,涉及祭祀、戰爭、農業、天文歷法等多個方面。
甲骨文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體系較完整的成熟文字,標志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目前發現的商朝有字甲骨約15萬片,單字4400多個,已識別1500多個。
【設計意圖】
通過真實史料引入甲骨文的發現過程,結合圖像直觀感知文物形態,引導學生從實物證據出發推斷歷史功能,培養“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能力。小組討論促進合作學習,提升自主探究意識。
青銅器與金文
【教師活動】
材料3:《周禮·考工記》記載:“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說明周代工匠已掌握不同用途青銅器的合金配比。——《中國古代科技史》
材料4:西周晚期的毛公鼎內壁鑄有銘文499字,是目前已知銘文最長的青銅器,內容記述周王對毛公的訓誥與賞賜,具有重要史料價值。——《中國青銅器全集》
▲四羊方尊
▲司母戊鼎及銘文拓片
問題:觀察四羊方尊和司母戊鼎的圖片,說說它們在造型和用途上可能有什么特點?結合材料思考:為什么青銅器被稱為王公貴族身份和國家權力的象征?
【學生活動】
學生觀察兩幅圖片,描述四羊方尊的裝飾風格(如羊首造型、紋飾精美)和司母戊鼎的體量特征(巨大、厚重),結合材料分析其用途(祭祀、禮器)和社會意義。小組討論后歸納青銅器的功能與象征意義。
【教師活動】
四羊方尊造型獨特,四角各有一只立體羊頭,紋飾繁復精美,體現了高超的鑄造工藝;司母戊鼎體型龐大,重達832.84千克,象征著王權的至高無上。兩者均為禮器,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禮。
結合材料可知,青銅器由國家掌控生產,工藝復雜,耗費巨大,只有貴族才能擁有。銘文(金文)記錄了賞賜、冊命、戰爭等內容,成為權力合法性的見證。因此,青銅器不僅是實用器物,更是政治權威和等級制度的象征。
總結知識點:
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業規模大、組織嚴密、工藝高超,能精準控制銅、錫、鉛比例。
青銅器主要用于祭祀和軍事,種類增多,成為身份地位和國家權力的象征。
商朝中晚期開始在青銅器上鑄刻文字,稱“金文”,西周時期數量增多,內容豐富。
金文記載祭祀、軍事、法律等內容,具有重要歷史價值。
【設計意圖】
借助典型青銅器圖像和文獻記載,引導學生從視覺特征推斷功能與意義,理解“器以載禮”的文化內涵。通過分析金文內容,認識青銅器作為史料的價值,提升文物解讀能力和歷史解釋能力。
三星堆遺址
【教師活動】
材料5:三星堆遺址距今約3000—5000年,位于四川省廣漢市,1986年發現兩個祭祀坑,出土大量青銅面具、神樹、金杖等獨特文物,顯示出與中原文化不同的藝術風格。——《中國考古學·夏商卷》
材料6:考古學家在三星堆遺址發現了玉璋、玉戈等禮器,其形制與二里頭遺址(一般認為屬夏文化)出土的玉器相似,表明古蜀文明與中原地區存在文化交流。——《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報告》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
▲三星堆遺址出土的玉璋
問題:觀察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和玉璋的圖片,比較它們的藝術風格與中原文物可能有何不同?玉璋的存在說明了什么?
【學生活動】
學生觀察圖片,描述青銅人頭像的夸張面部特征(凸眼、大耳)和金面罩的裝飾性,對比玉璋的簡潔線條和規整形狀。思考并討論:這些文物反映了怎樣的宗教信仰或社會結構?玉璋為何會出現在遠離中原的四川?
【教師活動】
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造型神秘,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可能代表神靈或祭司,反映出古蜀人獨特的信仰體系。而玉璋作為祭祀禮器,其形制與中原夏商時期一致,說明盡管藝術風格迥異,但三星堆文化在禮儀制度上受到中原影響。
這表明夏商時期的中華文明并非單一中心,而是多元一體格局。古蜀文明雖地處長江上游,卻通過交流吸收中原禮制元素,同時保持自身特色,展現了早期中華文明的豐富性和包容性。
總結知識點:
三星堆遺址出土大量造型奇特的文物,如青銅面具、青銅樹、金杖等,展現古蜀文明的獨特風貌。
出土的玉璋等禮器與中原夏商時期形制相似,表明三星堆與中原王朝存在密切聯系。
三星堆文明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設計意圖】
通過對比分析地域性文物與中原禮器,幫助學生理解“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起源模式。培養學生跨區域比較和文化關聯思維,增強對中華文明整體性的認知。
何尊與“中國”一詞
【教師活動】
材料7:1963年出土于陜西寶雞的何尊,是西周成王時期的青銅器。其內底鑄有122字銘文,其中“余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一句,意為“我要居住在這中央之地,治理百姓”,這是目前所知“中國”一詞最早的實物文字記錄。——《陜西出土青銅器銘文匯編》
▲何尊及銘文拓片
問題:觀察何尊銘文拓片,思考“中國”一詞在西周時期指的是什么?它和今天的“中國”含義相同嗎?
【學生活動】
學生閱讀材料,觀察銘文拓片中的“中國”字樣,結合上下文理解其語境。小組討論“中國”在當時的具體地理和政治含義,并與現代概念進行比較,形成簡要發言。
【教師活動】
“中國”在何尊銘文中指“中央之國”或“天下之中”,特指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是周王統治的核心區域。這與今天作為國家名稱的“中國”不同,但體現了古人對地理中心和政治正統的認知。
這一發現說明,早在西周時期,“中國”作為一個文化與政治概念已經形成,為后世國家認同奠定了基礎。金文作為第一手史料,為我們追溯重要概念的起源提供了直接證據。
總結知識點:
何尊是西周成王時期的青銅器,內底鑄有銘文122字。
銘文中“宅茲中國”是目前所見“中國”一詞最早的實物見證。
西周時期的“中國”指天下中心的中原地區,體現政治與地理觀念。
金文是研究早期國家觀念和歷史的重要資料。
【設計意圖】
以“中國”一詞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對國家認同的歷史淵源的興趣。通過解讀銘文語境,訓練學生區分古今詞義變化的能力,深化對歷史概念演變的理解,增強文化自信與歷史責任感。
《詩經》和"楚辭"
《詩經》和“楚辭”
【教師活動】
材料1:
“風者,民俗歌謠之詩也;雅者,朝廷之樂歌也;頌者,宗廟祭祀之樂歌也。”
——朱熹《詩集傳》
問題:根據這段話,你能推斷《詩經》的“風”“雅”“頌”分別可能記錄哪些場合的詩歌?它們的內容來源有什么不同?
【學生活動】
學生分組閱讀材料,結合生活經驗討論“民俗歌謠”“朝廷樂歌”“宗廟祭祀”分別對應哪些社會場景,并嘗試舉例說明每類詩歌可能反映的內容。小組代表發言,其他組補充或質疑。
【教師活動】
結合學生回答進行點評:同學們提到“風”可能是老百姓在田間勞作、節日聚會時唱的歌,比如《七月》描寫農夫一年四季的勞作;“雅”是貴族在朝廷宴飲或典禮上使用的詩歌,如《鹿鳴》表現君臣和諧;“頌”用于祭祀祖先和神靈,如《清廟》贊頌周文王功德。這說明《詩經》內容廣泛,涵蓋社會各階層的生活。
總結知識點:
《詩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
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各地民歌,“雅”是朝廷正樂,“頌”是宗廟祭祀樂歌。
《詩經》關注現實生活,反映民俗、愛情、勞動與社會矛盾。
《詩經》保存了豐富的先秦歷史信息,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設計意圖】
通過引用朱熹對《詩經》分類的經典解釋,引導學生從文字中提取信息,理解“風雅頌”的功能差異。小組合作促進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從史料中歸納分類的能力,初步建立文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意識。
【教師活動】
材料2: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屈原《離騷》(節選)
▲《屈子行吟圖》
問題:從《離騷》的開頭看,屈原為什么強調自己的出身和生日?這反映了他怎樣的情感?結合圖片,想象屈原“行吟澤畔”時的狀態。
【學生活動】
學生朗讀《離騷》節選,結合注釋理解“高陽”“皇考”等詞含義;觀察《屈子行吟圖》,描述畫面中人物的神情、姿態和環境;小組討論屈原寫作時的心境,嘗試用一句話概括其情感特征。
【教師活動】
點評學生回答:有同學說屈原強調出身是為了表明自己是貴族后裔,有責任為國盡忠;也有同學注意到他記下具體出生時間,體現對命運的重視。這正是《離騷》抒情性強的表現——以自我為中心,表達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屈子行吟圖》中屈原披發行吟、面容憂思,正呼應了“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歷史記載,展現其忠而被謗、報國無門的悲憤。
總結知識點:
“楚辭”是戰國時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創作的新詩體。
采用楚地方言,吸收民間歌謠精華,富有情感和想象力。
屈原代表作《離騷》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表達對祖國和人民的深切熱愛。
屈原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的傳統。
【設計意圖】
通過直接閱讀《離騷》原文片段,訓練學生初步解讀文言詩句的能力;結合《屈子行吟圖》增強情境代入感,幫助學生體會詩人情感。問題設計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分析文學作品背后的歷史人物精神世界,發展歷史共情與批判性思維。
【教師活動】
材料3: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論語·陽貨》
問題:孔子為什么說《詩》有“觀”和“怨”的作用?你能結合前面所學,舉例說明《詩經》如何“觀風俗”“怨政事”嗎?
【學生活動】
學生回顧《詩經》內容分類,思考“觀”是否與“風”詩有關,“怨”是否體現批判性詩歌;舉例說明如《伐檀》控訴不勞而獲,《碩鼠》比喻貪官污吏;討論這些詩歌如何幫助統治者了解民情。
【教師活動】
點評并深化:同學們舉的例子很好!《伐檀》中“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直接質問貴族為何不種田卻占有糧食,這就是“怨”——通過詩歌表達不滿。而各地“風”詩匯集起來,能讓中央了解不同地區的風俗民情,這就是“觀”。孔子認為讀《詩》不僅能陶冶性情(興),還能增進人際交流(群),更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參考。
總結知識點:
《詩經》和“楚辭”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
《詩經》以現實主義為主,關注社會百態,影響后世寫實詩風。
“楚辭”以浪漫主義見長,強調個人情感與想象,影響后世抒情文學。
兩者共同奠定中國詩歌傳統,對歷代文學發展影響深遠。
【設計意圖】
引用孔子評價《詩經》的經典論述,引導學生從功能角度理解詩歌的社會價值,實現從“文學現象”到“文化傳統”的升華。通過聯系前后知識,構建“《詩經》—現實關懷”“楚辭—個人抒情”的對比框架,幫助學生形成系統認知,提升歷史思維的整體性與深度。
課后任務
【任務主題】探索中華文明的早期智慧與文化成就
【基礎任務】(知識鞏固類)
觀察教材中的圖片“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和“司母戊鼎及銘文拓片”,結合課文內容,制作一張對比表格,比較甲骨文與金文在用途、內容、書寫載體和歷史價值方面的異同。
【進階任務】(能力提升類)
查閱《詩經》中關于日食的記載和《春秋》中關于哈雷彗星的記錄,結合現代天文學知識,嘗試用天文軟件模擬當時天象,驗證古人的觀測是否準確,并撰寫一份簡要的探究報告。
【拓展任務】(跨學科探究類)
以“中醫的起源與發展”為主題,結合《黃帝內經》和扁鵲的醫學成就,設計一份圖文并茂的手抄報。內容包括: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望聞問切四診法、針灸與按摩的原理,并聯系語文課中《離騷》的情感表達,探討古人對生命與自然的整體認知。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對比、模擬與創作,幫助學生理解中華文明在天文歷法、醫學、文字等方面的早期成就,提升歷史思維能力,培養跨學科探究意識和文化認同感。
板書設計
一、天文、歷法和醫學
天文成就
歷法發展
醫學進步
二、甲骨文與青銅器
甲骨文
青銅器
三、《詩經》和“楚辭”
《詩經》
“楚辭”
教學反思
本節課內容涵蓋天文、醫學、文字、文學等多個領域,知識點多且跨度大,適合采用圖文結合與案例分析法進行教學。通過觀察甲骨文、青銅器圖片及《詩經》《楚辭》選段,激發學生興趣,增強直觀認知。優點在于內容豐富、形象生動,但易導致知識點碎片化,學生難以系統掌握。語言表達上,我注重講解的條理性和邏輯性,但在中醫理論等抽象內容上解釋略顯生硬,部分學生理解不深。今后應加強知識整合,提升語言的通俗性與啟發性,幫助學生構建歷史認知體系。
課標分析
本課內容體現了《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的特點,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了解古代天文歷法和醫學成就,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深厚底蘊”“了解《詩經》和‘楚辭’,認識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等要求。通過學習甲骨文、青銅器、天文歷法、醫學成就及文學作品,引導學生理解中華文明的早期發展,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課前任務
課前任務
商朝甲骨文中記載了許多關于________和________的現象,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天文的觀察。
《詩經》中記載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日期的日食,發生在公元前________年9月6日。
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將一年分為________個節氣,這對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傳說中________嘗百草,認識了一些治病的藥物,為古代醫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戰國時期的名醫________發明了切脈診法,并使用望、聞、問、切四種方法診斷疾病。
《________》是中醫學的重要理論著作,總結了當時的醫學經驗,主張治療要順乎自然。
甲骨文是刻在________和________上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________朝開始。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主要用于________和________,是身份地位和國家權力的象征。
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銅器是________,重達832.84千克,也被稱為“后母戊鼎”。
西周時期的青銅器________銘文中出現了“宅茲中國”的記載,是“中國”一詞最早的實物見證。
四川廣漢的________遺址出土了大量造型奇特的青銅器,展現了古蜀文明的輝煌。
《詩經》分為“風”、“________”、“頌”三部分,共收錄詩歌________篇。
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創作了長篇抒情詩《________》,表達了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
參考答案
日食;月食
776
二十四
神農
扁鵲
黃帝內經
龜甲;獸骨;商
祭祀;軍事
司母戊鼎
何尊
三星堆
雅;305
離騷
課堂練習
第1題
【題文】中國系列動畫電影《哪吒》深受觀眾喜愛。據下表可知結界獸形象( )
影片中的這一對結界獸,形象憨態可掬。有著夸張的大粗眉、杏眼和蒜頭鼻,卷鼻,黃金罩耳。在設計結界獸的過程中,團隊參考了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器形象和眾多經典的中國神話,太極的內涵,以及陰陽的哲學思想
A.設計取材來自殷墟出土的青銅器原型 B.還原了西夏王朝制造精良的利劍兵器
C.借鑒了清代年畫創作中的吉祥圖案 D.展現了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答案】D
第2題
【題文】2024年陜西寶雞周原遺址的宮城南門外壕溝內出土卜甲、卜骨殘片213片,初步辨識出刻辭295字,涉及天文歷法、歷史地理、軍事戰爭、數字卦等多方面,歷史價值重大。據此可知( )
A.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
B.遺址中有大量的宮殿建筑群
C.商周時期青銅器數量多種類豐富
D.甲骨文記載的內容十分豐富
【答案】D
第3題
【題文】觀察下列文化遺產,從中能夠得出的信息是文明具有( )

A.一致性 B.多樣性 C.繼承性 D.創新性
【答案】B
課堂總結
【教師活動】
通過本課學習,我們了解到我國古代在天文歷法、醫學、文字發展和青銅文明等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甲骨文和金文的出現,標志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黃帝內經》《詩經》《楚辭》等經典文獻,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和人體的深刻認識。這些成就不僅推動了當時社會的發展,也為中華文明的延續與傳承奠定了堅實基礎。同學們要認識到,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值得我們深入探究與傳承。
拓展遷移
材料:商朝甲骨文中已有對日食、月食的記錄,說明當時人們已具備一定的天文觀測能力。戰國時期《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專著之一,記錄了恒星位置和行星運行規律。
問題:古代中國為何將天文觀測與國家治理緊密結合?
答案:古代中國將天文觀測與國家治理結合,一方面是因為農業生產高度依賴節氣與天象,準確的歷法有助于指導農耕;另一方面,統治者借助“天命”觀念,將天象變化與政權合法性聯系起來,如日食、彗星出現常被視為“天譴”。這種結合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反映出科技發展與政治、哲學觀念的交融。天文觀測不僅是科學實踐,更是維護統治秩序的重要工具。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安县| 安图县| 桦川县| 长丰县| 民权县| 民权县| 彭州市| 新干县| 新平| 长沙县| 灌云县| 习水县| 鄂尔多斯市| 张掖市| 肃北| 辉南县| 瓦房店市| 曲松县| 高雄县| 忻州市| 阳曲县| 于田县| 阿鲁科尔沁旗| 荔浦县| 霍邱县| 兴安盟| 中卫市| 宁明县| 襄汾县| 秭归县| 鹿泉市| 新安县| 吴忠市| 鞍山市| 京山县| 涟源市| 玉山县| 金华市| 郯城县| 靖宇县| 甘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