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4課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經營西域教材分析本課內容涉及西漢至東漢時期,主要講述了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開辟以及漢朝對西域的管理。本課上承漢朝對外交往的背景,下啟古代中外交流的發展,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意義。在講授本課時,教師應從張騫出使西域的背景、過程與影響入手,幫助學生理解漢朝與西域關系的變化;通過絲綢之路的路線與交流內容,引導學生認識這條通道在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最后通過對西域都護府和班超經營西域的講解,使學生了解漢朝對西域治理的加強及其深遠影響,從而形成對漢朝對外交往與邊疆管理的整體認識。學情分析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秦漢時期的基本歷史脈絡,對漢朝的建立和匈奴問題有一定了解,同時具備初步的地理空間概念,能夠借助地圖理解歷史事件。初中生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對故事性強的內容如張騫“投筆從戎”、出使西域的曲折經歷較感興趣,也容易被圖片、路線圖等直觀材料吸引。本課的重點在于理解張騫通西域的意義和絲綢之路的作用,難點在于認識西域歸屬中央政權的歷史進程及影響,要求學生能夠結合地圖梳理事件脈絡,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并初步形成對中外交流重要性的認識。教學目標【唯物史觀】通過分析張騫通西域的歷史背景與影響,使學生理解歷史發展的因果關系,認識歷史人物在特定社會條件下的作用與局限。【時空觀念】通過觀察絲綢之路路線圖和張騫出使西域時間線,使學生掌握歷史事件的空間分布與時間順序,形成對漢朝對外交流范圍的直觀認識。【史料實證】通過解讀教材中的圖片、地圖與文字史料,使學生初步掌握運用多種史料印證歷史信息的方法,提升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歷史解釋】通過對張騫通西域與絲綢之路關系的探討,使學生能夠從多角度解釋歷史現象,理解中西交流對雙方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家國情懷】通過了解張騫、班超等人的事跡,使學生增強民族責任感與開拓精神,感悟古代外交與邊疆治理中的愛國情懷。重點難點重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漢朝對西域的管理難點:張騫出使西域的艱難歷程、絲綢之路的作用與影響、西域都護府的意義課堂導入【教師活動】教師展示玉門關遺址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細節,并講述玉門關在古代的重要地位,激發學生興趣。【展示材料】▲漢朝玉門關遺址,位于甘肅敦煌西北約90千米的戈壁灘“玉門關,漢置也,為西域通路之咽喉。”——《元和郡縣圖志》【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為什么玉門關會建在這么偏遠的戈壁灘上?如果你是漢朝的商人,你要去西域做生意,會經過玉門關嗎?為什么?【設計意圖】通過圖片與史料結合,引導學生從地理與歷史角度初步認識玉門關的地位,激發對絲綢之路開通背景的興趣,為后續學習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的開通做好鋪墊。探究新知張騫通西域張騫通西域【教師活動】材料1:“初,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漢書·張騫傳》材料2:“西域本屬匈奴,漢使至者,皆傳語謂:‘漢天子富厚,賞賜甚多,可來朝獻。’”——《史記·大宛列傳》▲張騫出使西域圖(唐朝敦煌壁畫·局部)問題:根據史料和圖片,你能推測張騫出使西域面臨了哪些困難?這幅唐代壁畫為什么會在幾百年后描繪這一歷史事件?說明了什么?【學生活動】學生分組閱讀兩則史料,結合圖片進行觀察與討論。每組從“人物形象”“服飾特征”“旅途環境”等角度描述壁畫內容,并聯系《漢書》中“唯二人得還”的記載,分析張騫出使的艱險程度。隨后推選代表發言,嘗試解釋為何后人會紀念張騫。【教師活動】結合學生回答進行點評與深化講解:首先,《漢書》記載張騫出發時百余人,十三年后僅兩人返回,說明途中遭遇極大困難——被匈奴長期扣押、自然環境惡劣、路途遙遠、語言不通、缺乏補給等。這反映出當時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極為艱險。其次,壁畫雖為唐代作品,但描繪的是西漢張騫出使場景,說明張騫的歷史影響深遠,被后世尊為“鑿空西域”的第一人。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唐代人繪制此圖,既是對歷史的追憶,也體現了對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視。再看圖片中人物騎馬前行、隨從相伴、背景荒涼,雖為藝術加工,但傳達出長途跋涉、不畏艱險的精神意象。這種視覺表達強化了張騫作為開拓者的形象。總結知識點:西域是指陽關、玉門關以西的廣大地區,包括今新疆及更遠區域。西漢初年,西域小國眾多,受匈奴控制,與中原聯系中斷。漢武帝為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張騫以郎官身份應募,于公元前138年率百余人從長安出發,開啟首次出使。途中被匈奴扣留十余年,仍堅持西行,最終抵達大月氏,但未能達成軍事聯盟。歸途中再次被俘,一年后逃回長安,僅剩兩人。張騫向漢武帝報告西域各國地理、風俗及愿與漢交往的愿望,使漢朝首次系統了解西域。【設計意圖】通過原始史料與唐代壁畫相結合,引導學生從文字與圖像雙重視角理解張騫出使的艱難與歷史意義。問題設計注重因果推理與價值判斷,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分析背景、解讀圖像的能力。小組合作促進自主探究,教師點評則幫助學生建立“個人選擇—國家使命—歷史影響”的邏輯鏈條,落實歷史思維中“時空觀念”“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第二次出使西域【教師活動】材料3:“天子欣然,以騫為中郎將,將三百人,馬各二匹,牛羊以萬數,赍金幣帛直數千巨萬,多持節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國。”——《史記·大宛列傳》材料4:“于是西北國始通于漢矣。然張騫鑿空,其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漢書·張騫傳》▲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線圖問題:對比第一次出使,第二次出使在規模和目的上有何不同?“鑿空”一詞如何理解?結合地圖,說說張騫的路線體現了怎樣的戰略意義?【學生活動】學生觀察路線圖,識別長安、河西走廊、玉門關、烏孫等關鍵地點,結合材料3分析使團人數、攜帶物資的數量,歸納第二次出使的特點。小組討論“鑿空”的含義,并嘗試用自己的話解釋其歷史地位。利用地圖說明張騫如何打通中原與西域的聯系通道。【教師活動】針對學生回答進行點評與補充:材料顯示,第二次出使人數達三百人,攜帶大量牛羊和價值“數千巨萬”的金幣絲綢,說明這次不再是秘密聯絡,而是公開的外交行動,目的是建立友好關系、促進往來,而非單純軍事結盟。“鑿空”意為“開辟通道”,原指在巖石中開鑿出通路,比喻張騫在未知與阻隔中開辟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盡管他第一次未能達成聯盟,但他帶回的信息為第二次出使奠定了基礎,真正實現了“通西域”。地圖顯示,張騫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過玉門關,進入西域諸國。這條路線后來成為絲綢之路的主干道。他的訪問促使烏孫等國派使回訪,開啟了雙向交流。總結知識點: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增進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使團規模龐大,攜帶大量財物,體現漢朝的富庶與誠意。訪問了烏孫等多個國家,推動西域各國與漢朝建立聯系。各國紛紛派遣使節回訪長安,開啟官方交往。張騫被稱為“鑿空”之人,是絲綢之路開辟的關鍵人物。兩次出使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設計意圖】通過對比兩次出使的差異,幫助學生理解外交策略的演變與國家實力的關系。引用“鑿空”這一經典評價,引導學生體會歷史人物的開創性貢獻。結合路線圖進行空間定位,增強學生的地理空間意識與歷史脈絡把握能力。整個環節強調證據支撐、概念理解和意義建構,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與綜合分析能力,符合新課改倡導的探究式學習理念。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教師活動】材料1:“自張騫通西域,西極泰西,故俗謂西域為‘絲路’。”——清代學者沈曾植《海日樓札叢》▲西漢鎏金銅馬銅馬四腿直立,體態矯健,以大宛產的汗血馬為參照精制而成。▲東漢錦襪錦襪出土于新疆,用絳、白、寶藍、淺駝、淺橙五種顏色的絲線織成,上面有隸書“延年益壽大宜子孫”字樣的吉祥語。▲絲綢之路圖問題:根據材料和圖片,你能推測出漢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發揮了哪些作用?為什么這條道路被稱為“絲綢之路”?【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觀察三幅圖片并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進行5分鐘小組討論。每組從“物品交流”“技術傳播”“文化影響”三個角度出發,列舉至少三項絲綢之路帶來的交流成果,并嘗試解釋“絲路”名稱由來。隨后派代表發言,其他小組可補充或質疑。【教師活動】結合學生回答進行點評與深化:針對“名稱由來”:學生若提到“絲綢是主要商品”,教師可引導觀察東漢錦襪——這件出土于新疆的絲織品不僅材質精美,且帶有漢字吉祥語,說明絲綢不僅是商品,還承載了中原文化。而西漢鎏金銅馬以大宛汗血馬為原型,反映出西域良馬傳入后被漢朝藝術化再現,體現雙向影響。針對“交流內容”:補充說明,除絲綢外,漢朝還輸出漆器、鐵器和鑿井技術;西域則輸入葡萄、核桃、樂器等。這些在《史記·大宛列傳》中均有記載:“宛左右以蒲陶為酒……俗嗜酒,馬嗜苜蓿。”結合絲綢之路圖,指出路線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西域,通往中亞、西亞乃至歐洲,是一條貫穿歐亞的交通動脈。總結知識點:張騫出使西域后,漢朝與西域往來頻繁,形成了貫通歐亞的陸上商路,后世稱為“絲綢之路”。絲綢、漆器、鐵器及鑿井等技術經此路傳到西域;西域的物產(如葡萄、核桃)、良馬、音樂舞蹈等也傳入中原。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中亞、西亞、歐洲之間的貿易與文化交流,是古代東西方交往的大動脈。【設計意圖】通過真實史料與考古實物圖片相結合,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絲綢之路的功能與意義,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能力。小組合作提升自主學習與表達能力,問題設計緊扣核心概念,幫助學生理解“絲路”不僅是商貿之路,更是文明交流之路,落實新課改倡導的探究式學習目標。海上絲綢之路【教師活動】材料2:“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繒而往。”——《漢書·地理志》▲漢朝海上航路圖問題: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代海上貿易有哪些特點?結合地圖,你能說出這條航線的起點、途經地和終點嗎?【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材料并觀察漢朝海上航路圖,獨立完成以下任務:在地圖上標出主要出發港口(如徐聞、合浦);用箭頭畫出航線大致方向;寫出最遠到達的地區;思考:為什么這條航線也能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完成后與同桌交流答案,教師隨機抽取兩名學生上臺展示并講解。【教師活動】對學生展示進行點評:若學生指出航線從東南沿海出發,經中南半島、馬六甲海峽,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應予以肯定,并強調這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官方海上貿易記錄。解釋材料中“璧流離”即玻璃制品,來自南亞或西亞;“雜繒”指各類絲織品,說明中國輸出的主要商品仍是絲綢。指出“譯長”由宮廷(黃門)派遣,說明海上貿易已有官方組織,不同于民間走私。強調該航線將中國與南亞連接起來,再通過陸路轉運至波斯、羅馬,形成完整的“海上絲綢之路”。總結知識點:漢代最重要的海上航線從東南沿海港口出發,經中南半島南下,穿過馬六甲海峽,通往孟加拉灣沿岸,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中國通過此航線輸出絲綢等物品,輸入珠寶、香料、玻璃等異域珍品。這條連接中國與南亞、間接通達歐洲的海上通道,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同時,從山東半島出發的船只可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體現漢代海上交往的廣泛性。【設計意圖】引用正史文獻《漢書·地理志》增強史料權威性,結合地圖培養學生空間定位與信息提取能力。通過繪制航線、解讀古文等活動,提升學生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素養。活動設計由個體思考到同伴交流再到全班展示,符合初中生認知發展規律,促進深度學習發生。漢朝對西域的管理西域都護府的設置【教師活動】材料1:“自張騫通西域,西域始屬漢。至宣帝神爵二年,始置西域都護,加印綬,諸國悉聽節制。”——《漢書·鄭吉傳》▲圖片注釋(教材原文中無對應圖片說明)問題:根據史料,你認為“西域都護”的設立在當時具有怎樣的政治意義?為什么說這是“西域始屬漢”的標志?【學生活動】學生分組閱讀材料1,結合教材內容進行討論,嘗試從“中央管轄”“軍事權力”“政令統一”等角度分析西域都護府設立的意義,并填寫簡易表格:方面 表現 意義政治 頒行漢朝號令 中央直接管理軍事 調遣軍隊、征發糧草 加強邊疆控制地域范圍 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 疆域明確歸屬【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加印綬”“諸國悉聽節制”等關鍵詞,解釋“印綬”是權力象征,說明西域都護是由中央任命、代表朝廷行使職權的官員。結合教材中“公元前60年”“烏壘城”等信息,強調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在西域設立正式行政機構。進一步指出:此前張騫“鑿空”只是打通聯系,而西域都護府的建立才意味著制度化治理。正如《漢書》所載,“都護督察西域三十六國”,實現了從“通西域”到“治西域”的轉變。總結知識點:西域都護是西漢在西域設立的最高軍政長官,由中央直接任命。公元前60年設立于烏壘城,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西域都護有權頒行漢令、調兵征糧,對西域實行有效治理。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地區。【設計意圖】通過原始文獻引入,培養學生解讀史料的能力;以問題驅動思考,幫助學生理解“歸屬中央”的實質是制度性管轄而非僅僅是往來交流;表格活動促進信息歸納,強化“國家主權”概念的初步認知,契合新課改中“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目標。東漢與西域的重新聯系【教師活動】材料2:“超以三十六人入鄯善,夜襲匈奴使,火攻之,鄯善震怖,遂納質歸漢。”——《后漢書·班超傳》▲圖片注釋(教材原文中無對應圖片說明)問題:班超僅帶36人就能使鄯善歸附漢朝,這說明了什么?他成功的關鍵可能有哪些?【學生活動】學生角色扮演:模擬“班超出使鄯善”的場景,一組扮演班超使團,一組扮演鄯善王廷大臣,圍繞“如何應對匈奴與漢朝的雙重壓力”展開簡短對話。之后全班討論班超成功的主觀與客觀因素。【教師活動】教師點評角色扮演中的合理與不合理之處,重點分析史料中“夜襲匈奴使”體現的果斷與謀略,指出班超善于抓住時機、利用西域各國對匈奴壓迫的不滿,贏得信任。結合教材內容說明:東漢初年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中原與西域斷絕往來。73年東漢出擊匈奴,班超出使,憑借智慧和膽識重建聯系。他長期駐守,獲得各國支持,體現了“以少制多”“以德服人”的外交藝術。總結知識點:東漢初年匈奴重新控制西域,漢與西域往來中斷。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恢復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班超以智勇著稱,通過外交與軍事手段贏得西域信任。他駐守西域三十多年,為東漢經略西域奠定基礎。【設計意圖】通過角色扮演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歷史情境的理解力;借助具體案例分析人物作用,培養學生“歷史人物評價”能力;引導學生認識個人才能與時代背景的關系,發展“時空觀念”與“歷史理解”素養。班超經營西域【教師活動】材料3:“超遂定西域五十余國,皆遣子入侍,貢獻不絕。西域道途清晏,商旅往來如織。”——《資治通鑒·漢紀》▲圖片注釋(教材原文中無對應圖片說明)問題:“商旅往來如織”說明了什么?班超的經營給西域帶來了哪些變化?【學生活動】學生繪制“絲綢之路簡圖”草稿(僅需標注長安、敦煌、樓蘭、疏勒、安息等關鍵地名),并在圖上用箭頭標出使團、商隊的流動方向,標注“和平”“安全”“交流頻繁”等關鍵詞,小組內交流班超對絲路暢通的作用。【教師活動】教師結合學生繪圖情況,強調“道途清晏”意味著道路安全、秩序穩定,這是貿易繁榮的前提。指出班超不僅恢復政治聯系,更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補充說明: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雖止于安息,但開辟了通往西亞的新路線,擴大了漢朝對外視野。這是中國古代外交的重要嘗試。總結知識點:班超成功穩定西域局勢,五十多國歸附漢朝。各國遣子入侍,表示臣屬;貢使不斷,關系密切。絲綢之路恢復暢通,商旅往來頻繁,促進東西交流。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雖未抵達,但拓展了西行路線。【設計意圖】通過繪圖活動強化空間認知,落實“絲綢之路”地理要素;以“商旅往來”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理解政治穩定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滲透“文明交流互鑒”理念,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文化認同感。班勇與西域長史府【教師活動】材料4:“延光二年,以班勇為西域長史,將兵五百人屯柳中,招撫諸國,威信大行。”——《后漢書·西域傳》▲圖片注釋(教材原文中無對應圖片說明)問題:東漢為何將“西域都護府”改為“西域長史府”?班勇的使命與父親班超有何異同?【學生活動】學生對比閱讀教材中班超與班勇的事跡,填寫對比表格:項目 班超 班勇時代 東漢初期 東漢中期職務 出使并駐守 西域長史手段 外交+軍事 招撫+屯兵成就 恢復聯系 繼續管理討論后回答教師提問:制度名稱變了,但管理職能是否延續?【教師活動】教師指出:名稱由“都護”變為“長史”,反映東漢國力較弱,不再設高規格都護,而是由長史代行職權。但職能未變——仍可調兵、征糧、頒令,繼續行使管理權。強調班勇繼承父志,體現“家國情懷”;而“屯柳中”說明采取“屯田戍邊”策略,更具可持續性。這表明東漢雖力有不逮,但仍堅持對西域的主權管理。總結知識點:東漢于123年改設西域長史府,取代西域都護府。西域長史仍行使對西域的軍政管理職權。班勇任西域長史,屯兵柳中,招撫諸國,延續漢朝影響力。制度名稱變化,但中央對西域的管轄未中斷。【設計意圖】通過對比分析,培養學生“歷史變遷與延續”的辯證思維;借助父子兩代人物事跡,滲透家國情懷教育;明確“機構更名≠放棄管轄”,深化對“中央政權持續治理”的理解,落實“國家認同”核心素養。投筆從戎的故事【教師活動】材料5:“超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后漢書·班超傳》▲圖片注釋(教材原文中無對應圖片說明)問題:班超為什么要“投筆從戎”?你如何看待他的人生選擇?【學生活動】學生圍繞“理想與職業選擇”開展微型辯論:正方:班超棄文從武是正確的選擇,更能實現人生價值。反方:抄寫文書也是社會需要的工作,不應輕視平凡崗位。每人寫一句話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分享理由。【教師活動】教師總結:班超的選擇反映了漢代士人“建功立業”的時代精神。他并非否定文書工作,而是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為國效力、開拓疆土。這種精神激勵了后世無數仁人志士。同時肯定反方觀點:社會需要多元人才,平凡崗位也能發光發熱。但班超的故事之所以流傳千年,是因為它體現了責任擔當與主動作為的精神品質。總結知識點:“投筆從戎”出自班超早年經歷,表達其報國志向。他效法張騫、傅介子,立志在邊疆建功立業。這一典故成為后世形容棄文就武、投身軍旅的象征。體現漢代積極進取、開拓邊疆的時代精神。【設計意圖】以經典典故為載體,融合語文與歷史學科;通過辯論形式鼓勵價值判斷,發展批判性思維;在情感態度層面弘揚愛國精神與責任意識,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符合新課改“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要求。課后任務【任務主題】張騫通西域與絲綢之路的開辟【基礎任務】(知識鞏固類)【地圖繪制】 根據教材中“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圖”,在空白中國地圖上標出張騫出使的主要路線,包括長安、河西走廊、西域、大月氏等地,并簡要寫出每段路線經過的地理區域和遇到的主要困難。【進階任務】(能力提升類)【歷史人物訪談】 假設你是漢武帝時期的史官,請你以采訪的形式,記錄張騫歸漢后向漢武帝匯報西域見聞的對話內容,要求包括西域的國家、物產、風俗等信息,并體現張騫的忠誠與堅韌精神。【拓展任務】(跨學科探究類)【絲路文化展示】 結合教材中的文物圖片(如西漢鎏金銅馬、東漢錦襪),查閱資料了解這些物品的材質、用途及文化象征意義,設計一份“絲綢之路文化展”展板,融合歷史、藝術與地理知識,展示中西文化交流成果。【設計意圖】通過地圖繪制鞏固歷史地理知識,通過角色扮演提升歷史理解與表達能力,通過文化展設計融合多學科知識,培養學生綜合探究與實踐能力,深入理解張騫通西域與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板書設計一、張騫通西域西域的地理位置與歷史背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二、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的形成與路線東西方交流的內容與影響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與作用三、漢朝對西域的管理西域都護府的設置(公元前60年)班超經營西域與甘英出使大秦西域長史府的設立(123年)教學反思本節課以講授與多媒體輔助相結合的方式展開,通過地圖、圖片和故事增強學生對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的直觀理解,語言上注重生動講述,激發學生興趣。優點在于內容脈絡清晰,學生能較好掌握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及絲綢之路的交流作用;不足在于對“西域都護府”設置的歷史意義講解略顯抽象,部分學生理解不深。今后應加強圖示輔助與學生討論,提升歷史概念的具象化表達。課標分析本課內容對應課程標準中“了解張騫通西域的史實,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知道漢朝對西域的管理,認識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要求。教材通過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過程,突出其促進漢朝與西域交流的歷史貢獻;通過絲綢之路的路線與交流內容,體現其作為東西方交往大動脈的重要性;通過西域都護府的設置及東漢班超、甘英的事例,闡明漢朝對西域的有效管轄,強化國家認同與歷史傳承。課前任務課前任務西漢時期,陽關和玉門關以西的廣大地區被稱為______。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是在______年,他希望聯絡______共同夾擊匈奴。張騫在途中被______扣留十余年,最終到達大月氏,但未能達成結盟目標。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訪問了______等國家,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交流。張騫通西域后,漢朝與西域之間形成了重要的交通路線,后世稱為“______”。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漆器、鑿井技術等傳到西域,西域的______、葡萄、良種馬等也傳入中原。漢朝時期,從東南沿海出發通往印度洋的貿易路線被稱為“______”。公元前60年,西漢在烏壘城設立______,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東漢時期,______投筆從戎,再次出使西域,恢復了漢朝與西域的聯系。班超曾派使者______出使大秦,雖未成功抵達,但開辟了通往西亞的路線。東漢______年,改西域都護府為西域長史府,繼續管理西域事務。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相互了解,為后來的______奠定了基礎。參考答案西域公元前138年;大月氏匈奴烏孫絲綢之路核桃海上絲綢之路西域都護府班超甘英123中外交流(或絲綢之路發展)課堂練習第1題【題文】以下四張學習卡片上的內容,可提煉的學習主題是( )朝代:漢朝人物:張騫事件:張騫通西域 朝代:北魏人物:孝文帝事件:革除鮮卑舊俗,接受漢族先進文化 朝代:唐朝人物:文成公主事件:唐蕃和親 朝代:元朝人物:事件:回族的形成A.國家統一 B.經濟繁榮 C.民族交融 D.對外交往【答案】C第2題【題文】下表梳理了中國古代對某一地區加強管轄的歷史脈絡,其中①處應為( )西漢 東漢 唐朝 元朝 清·康熙時期 清·乾隆時期設置西域都護府 改西域都護府為西域長史府 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設置北庭都元帥府 平定噶爾丹叛亂 平定大、小和卓叛亂,①A.設立錦衣衛 B.設立臺灣府C.設置駐藏辦事大臣 D.設置伊犁將軍【答案】D第3題【題文】我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進程。下表史事反映了這一進程的主要趨勢是( )朝代 秦朝 漢朝 唐朝 元朝 明朝 清朝措施 在嶺南地區設置桂林、南海、象等郡 在河西走廊設置四郡 在西域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在澎湖設置巡檢司 在黑龍江下游設置奴兒干都司 在西藏設置駐藏辦事大臣A.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 B.地方機構管理職能日益單一C.中央官制的逐步完善 D.中央對邊疆地區的有效治理【答案】D課堂總結【教師活動】通過本課學習,我們了解了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歷程及其重要意義。張騫不畏艱險,打通了漢朝與西域的聯系,促進了絲綢之路的形成。絲綢之路成為古代東西方交流的大動脈,推動了經濟貿易與文化傳播。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標志著新疆地區正式納入中央政權管轄。東漢時期班超、甘英等人繼續經營西域,延續了中西交流之路。同學們要理解,國家統一、對外交流與民族交往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拓展遷移材料:2014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通過加強國際互聯互通,推動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經濟合作,重振古代絲綢之路精神。問題:張騫通西域與“一帶一路”倡議在促進交流方面有何歷史延續性與時代差異?答案:歷史延續性體現在兩者都強調互聯互通、促進經濟文化交流。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古代中西交通要道,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基礎;“一帶一路”則借助現代交通與信息技術,推動全球合作。時代差異在于,張騫使團是國家主導的外交與軍事聯合嘗試,而“一帶一路”是多邊合作機制下的經濟倡議,強調共商共建共享,更具包容性與全球視野。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