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4課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教材分析本課內容涉及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主要講述了夏、商、西周三代的建立、發展及滅亡過程。本課上承《早期人類與文明起源》,下啟《春秋戰國的紛爭與變革》,在教材體系中起到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通過對夏朝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商朝強盛與方國關系、西周分封制與禮樂制度等內容的學習,學生可以理解中國早期國家制度的演變邏輯和文明發展脈絡;同時,結合考古發現如二里頭遺址、利簋銘文等,增強歷史學習的實證意識,為后續學習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變革奠定知識與認知基礎。學情分析生成失敗,請重新生成教學目標【唯物史觀】通過分析夏、商、西周的更替過程及社會形態演變,使學生理解階級社會的形成與國家制度的發展規律,初步樹立歷史發展的唯物主義觀點。【時空觀念】通過梳理夏朝建立至西周滅亡的時間脈絡及地理分布,使學生構建早期王朝更替的空間概念與時間線索。【史料實證】通過對二里頭遺址、利簋銘文等考古發現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運用實物資料印證歷史的基本方法,增強史料辨析能力。【歷史解釋】通過探究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分封制實施等歷史現象,使學生學會從多角度分析歷史事件的成因與影響,形成客觀的歷史解釋能力。【家國情懷】通過了解周公“制禮作樂”、呂尚輔政等歷史人物事跡,使學生感悟中華文明的早期智慧與制度創新,增強民族認同感與文化自信。重點難點重點:夏朝的建立、世襲制取代禪讓制、二里頭遺址難點:夏朝“家天下”的含義、世襲制與禪讓制的區別、分封制的作用與局限課堂導入【教師活動】教師展示《史記·夏本紀》書影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古籍的樣式與文字特點,并簡要介紹其歷史價值。【展示材料】▲《史記·夏本紀》書影(教材原文提供)“昔者禹以一人之力,平水土,定九州,封國數十。” ——《淮南子·修務訓》【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圖片中的這本書有多重要嗎?它記錄了我們中國最早的王朝,你們好奇里面寫了什么嗎?禹為什么能成為領袖?你覺得他靠的是什么?【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古籍圖片和引用相關史料,激發學生對早期王朝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思考“國家起源”與“領袖權威”的問題,為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奠定認知基礎。探究新知夏朝的建立與"家天下"夏朝的建立與"家天下"【教師活動】材料1:《史記·夏本紀》載:“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司馬遷《史記·夏本紀》材料2:《竹書紀年》記載:“益干啟位,啟殺之。”——古本《竹書紀年》問題:根據這兩則史料,你認為啟是如何取得王位的?“家天下”取代“禪讓制”的過程是否和平?為什么?【學生活動】學生分組閱讀兩則史料,結合教材內容進行討論,分析啟繼位的過程,并從“權力傳承方式的變化”角度,比較禪讓制與世襲制的區別。每組派代表發言,闡述觀點并說明依據。【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關注《史記》與《竹書紀年》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記載:《史記》強調“諸侯歸啟”,體現民心所向;而《竹書紀年》則直言“啟殺益”,反映權力斗爭的殘酷性。結合教材中“禹最初想傳位給伯益……啟拒不接受傳統的舉賢禪讓做法”可知,世襲制的確立并非完全和平,而是伴隨著政治博弈甚至暴力沖突。這一轉變標志著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父死子繼”的王位繼承模式,開啟了“家天下”的時代。從此,政權不再屬于“天下共主”,而成為一家一姓的私有物。總結知識點: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禹死后,其子啟取代伯益繼承王位,世襲制由此取代禪讓制。“家天下”局面形成,標志著國家政權由公共推選向家族繼承轉變。【設計意圖】通過對比不同史書記載,培養學生史料辨析能力,理解歷史敘述的多元性;以問題驅動思考,幫助學生從權力傳承角度理解“家天下”的實質,提升歷史思維能力。夏朝的統治措施與國家形態【教師活動】材料3:《左傳·哀公七年》記載:“禹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br/>——《左傳》材料4:《逸周書·度邑解》云:“昔在夏時,有鼎九,象九州?!?br/>——《逸周書》▲二里頭遺址一號宮殿復原想象圖問題:結合材料和圖片,說說禹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統治?宮殿遺址說明了什么?【學生活動】學生觀察圖片,描述宮殿的布局特點(如中軸對稱、主體建筑居中等),結合材料討論禹通過會盟諸侯、鑄造九鼎等方式強化權威,并分析宮殿作為政治中心的功能,理解早期國家權力象征的形成。【教師活動】指出“執玉帛者萬國”反映禹通過召集諸侯大會確立自身領導地位,是一種早期的政治聯盟形式;“九鼎象征九州”體現對疆域統一的認知,是王權神圣化的表現。結合圖片可見,二里頭一號宮殿規模宏大,有圍墻環繞、主殿居中、庭院分明,說明當時已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和等級秩序觀念。宮殿不僅是居住之所,更是舉行典禮、發布政令的政治中心,反映出夏朝已有較為成熟的國家管理機構。總結知識點:禹通過征伐三苗、涂山會盟等方式鞏固統治,提高威望。鑄九鼎象征九州,體現國家統一意識和王權強化。夏朝建立軍隊、刑法、監獄,具備國家的基本特征。【設計意圖】借助文獻與考古圖像資料,引導學生從政治儀式與建筑空間理解國家權力的運作方式,培養“以圖證史、以文補圖”的綜合分析能力。二里頭遺址與夏朝文明【教師活動】材料5:考古報告顯示,二里頭遺址發現面積約3平方公里,包含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祭祀區、貴族與平民墓葬區等功能分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1999—2006)》材料6:出土的青銅爵含銅錫合金成分,經檢測為人工冶煉產物,非自然銅。——《科技考古》第3輯▲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青銅爵這是我國目前已發現最早的青銅酒器之一。▲二里頭遺址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長60多厘米,由2000余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鑲嵌而成。問題:這些出土文物反映了夏朝哪些方面的社會發展水平?綠松石龍形器可能用于什么場合?【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觀察兩幅文物圖片,結合材料分析青銅爵的技術價值(如合金配比、鑄造工藝)和禮制意義(酒器常用于祭祀);推測綠松石龍形器為祭祀或王權象征物,體現宗教信仰與藝術成就。填寫“文物信息卡”:名稱、材質、用途、反映的社會發展特征。【教師活動】講解青銅爵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容器之一,表明夏朝已掌握復合范鑄造技術,進入青銅時代初期。這類酒器多用于祭祀儀式,說明禮樂制度初具雛形。綠松石龍形器結構復雜、工藝精湛,且出土于高等級墓葬附近,極可能是王室專用的禮儀重器,象征權力與神權結合?!褒垺毙蜗蟮某霈F,也反映華夏先民共同文化認同的萌芽。結合遺址功能分區,說明夏朝社會已有明確的階級分化(貴族與平民)、專業分工(手工業者)和宗教活動體系。總結知識點:二里頭遺址是夏朝后期都城的代表,具有明確的城市規劃。出土青銅爵表明夏朝掌握青銅冶煉技術,進入青銅文明階段。綠松石龍形器等禮器反映等級制度和祭祀文化的發展。【設計意圖】利用考古實物資料,引導學生“透物見人”,從器物背后解讀社會結構、技術水平與精神信仰,發展實證意識和跨學科思維。夏朝的衰亡【教師活動】材料7:《尚書·湯誓》記載:“有夏多罪,天命殛之?!?br/>——《尚書》材料8:《史記·夏本紀》稱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司馬遷《史記·夏本紀》問題:根據材料,夏朝滅亡的原因有哪些?“天命”觀念在此起到了什么作用?【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材料,歸納夏桀的統治問題(如殘暴、奢侈、不顧民生),討論“天命”如何被用來解釋王朝更替。嘗試用現代視角評價“暴政亡國”的歷史規律。【教師活動】指出夏桀“窮奢極欲,殘暴無道”導致“民怨沸騰”,說明統治者失德是夏亡的根本原因?!稖摹分小疤烀曛斌w現古人將王朝興衰歸于“天意”,但實質是人民對暴政的反抗。這種“天命觀”后來成為中國古代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依據——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受命于天”;一旦失德,就會“天命轉移”。這一思想深刻影響了后世的政治倫理。總結知識點:夏朝后期社會矛盾激化,國勢衰弱。末代君主夏桀殘暴奢侈,失去民心。夏朝最終被商湯所滅,歷時約400余年。【設計意圖】通過分析亡國教訓,引導學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歷史規律,初步建立歷史批判意識,并認識古代“天命觀”的政治功能。商朝的統治商朝的建立【教師活動】材料1:“湯始居亳,從先王居?!?——《史記·殷本紀》問題:根據材料,商湯為什么選擇亳作為都城?這反映了當時統治者怎樣的政治理念?【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材料,結合地圖觀察亳的地理位置,小組討論并推測亳的地緣優勢(如靠近中原、交通便利、農業基礎好),思考“從先王居”所體現的繼承正統的政治意圖。【教師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商朝形勢圖》觀察亳的位置(今河南商丘附近),位于黃河中下游平原,土地肥沃,便于農業發展。指出“從先王居”說明商湯有意繼承夏之前的圣王傳統,強調政權合法性。這表明商初統治者不僅依靠武力奪權,也注重通過象征性行為贏得人心。總結知識點:商湯于約公元前1600年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定都于亳,地處中原腹地,利于控制四方。“從先王居”體現對傳統的尊重,強化統治合法性。【設計意圖】通過《史記》片段與地圖結合,培養學生從文獻和地理信息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問題設計引導學生理解政權更替中的“合法性建構”,初步形成歷史解釋思維。商朝的強盛【教師活動】材料2:“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封諸侯,班賜宗彝?!?——《尚書·湯誥》問題:材料中“封諸侯”“班賜宗彝”說明商湯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統治?這些措施對國家發展有何作用?【學生活動】學生解讀材料關鍵詞:“封諸侯”理解為分封地方勢力,“班賜宗彝”指賞賜祭祀禮器。小組合作分析這些舉措如何幫助商湯團結盟友、穩定政局,并聯系農業、手工業發展的條件進行推理。【教師活動】解釋“封諸侯”是將歸附的部落首領授予一定權力,形成臣屬關系;“宗彝”是祭祀用的禮器,賞賜意味著承認其地位并納入商的宗教與政治體系。這種政治整合促進了社會穩定,為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呼應教材中“任用賢才,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表述。總結知識點:商湯注重任用賢能,推行有效治理。通過分封與賞賜團結各方勢力,鞏固統治基礎。經濟政策促進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推動國家強盛。【設計意圖】借助《尚書》記載,引導學生理解早期國家治理手段的多樣性,認識政治措施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聯,提升歷史因果分析能力。方國與商朝的關系【教師活動】材料3:“惟商紂昏迷,弗恤邦方?!?——《逸周書·商誓解》▲商朝形勢圖問題:材料中的“邦方”指的是什么?結合地圖,你能發現哪些方國可能位于商都的哪些方向?它們為什么要臣服于商?【學生活動】學生觀察《商朝形勢圖》,識別周邊標注的方國名稱(如羌方、夷方、鬼方等),結合方位判斷其地理分布特點。小組討論“邦方”與商的關系,嘗試歸納臣服的原因(如軍事壓力、經濟交換、文化認同等)。【教師活動】指出“邦方”即“方國”,是商周邊具有獨立組織的部族或小國。地圖顯示這些方國多分布在商都外圍——東有夷方,西有羌方,北有鬼方。商通過戰爭征服使其臣服,形成“多方”共存的局面。臣服后需承擔朝貢、納稅、隨征等義務,構成早期的朝貢體系。總結知識點:商朝周邊存在眾多方國,合稱“多方”或“邦方”。商通過戰爭征服方國,建立支配關系。方國需履行朝貢、納稅、出兵等義務,構成商朝統治的重要支撐。【設計意圖】利用古文材料與地圖聯動,訓練學生空間定位與史料互證能力;通過分析方國義務,幫助學生理解早期國家的邊疆治理模式,發展歷史空間思維與制度認知。西周的興起【教師活動】材料1:《史記·周本紀》記載:“西伯既卒,周武王伐紂,卒以滅殷?!?br/>——司馬遷《史記·周本紀》▲利簋(ɡuǐ)及銘文拓片問題:結合利簋銘文和史料,你能推斷出周滅商的關鍵信息有哪些?這些信息為什么重要?【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觀察利簋銘文拓片圖片,閱讀《史記》引文,討論并嘗試回答:周滅商的時間是否可以確定?利簋銘文與文獻記載能否互相印證?為什么考古發現對歷史研究如此重要?每組派代表發言,其他組補充或質疑。【教師活動】利簋是目前已知最早記載“武王伐紂”事件的實物證據,其銘文明確提到“甲子日”清晨擊敗商紂王,與《尚書·牧誓》中“時甲子昧爽”的記載高度吻合。這說明:歷史事件可以通過出土文物得到證實;青銅器銘文具有紀事功能,是第一手史料;周人重視記錄重大軍事勝利,體現政治合法性建構意識。結合地圖與文獻可知,周原位于渭水流域,農業發達,經過文王時期積累實力,至武王完成滅商大業。呂尚作為重要謀臣,“身先士卒”,在牧野之戰中發揮關鍵作用。總結知識點:周人起源于渭水流域,以農業為基礎逐步強大。周文王任用呂尚等賢臣,積極準備滅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戰擊敗商軍,攻占朝歌,建立西周,定都鎬京。利簋銘文為武王伐紂提供了直接考古證據,具有極高史料價值。【設計意圖】通過實物史料(利簋)與文獻互證,培養學生“二重證據法”的初步意識,提升史料實證素養;借助問題引導學生從圖像與文字中提取關鍵信息,發展時空觀念與歷史解釋能力。分封制的確立【教師活動】材料2:《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左丘明《左傳》問題:什么是“封建”?這句話反映了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小組討論:“封建親戚”指的是什么人被分封?“以藩屏周”說明了怎樣的政治意圖?諸侯有哪些權利和義務?請用表格形式歸納。完成后小組展示成果,師生共同完善。【教師活動】“封建”即“封土建邦”,指周王將土地和人民授予宗親、功臣,建立諸侯國。如呂尚受封于齊,成為齊國始祖。諸侯需履行進貢、隨征等義務,同時可在封地內再分封卿大夫,形成層級統治。這一制度實現了:對廣袤疆域的有效控制;以血緣紐帶強化中央與地方聯系;構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秩序。總結知識點:分封制依據血緣遠近和功勞大小分封宗親與功臣。諸侯有管理土地、人民及再分封的權利,也需進貢賦、服兵役。分封制擴大了統治范圍,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周朝貴族等級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設計意圖】通過經典文獻引入核心概念,引導學生理解分封制的政治邏輯與社會結構功能,訓練歸納與分析能力,幫助建立制度史認知框架。禮樂制度的建立【教師活動】材料3:《禮記·禮器》曰:“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士三?!?br/>——戴圣《禮記》問題:不同等級使用不同數量的鼎,說明了什么?這種規定有何作用?【學生活動】學生觀察教材中未提供但可想象的鼎制示意圖(不插入圖片),結合材料思考:鼎不僅是炊具,還代表什么?禮儀差異如何體現尊卑秩序?如果有人越級使用九鼎,可能意味著什么?小組討論后,嘗試繪制“西周禮樂等級簡圖”,標注各級對應的鼎數與樂舞規模。【教師活動】鼎的數量與樂舞規模嚴格對應身份,體現了“禮”的規范性。周公“制禮作樂”,旨在通過儀式化的制度維護等級秩序,防止僭越,強化統治合法性。例如,天子用64人樂舞(八佾),而諸侯只能用36人(六佾)??鬃雍髞砼u魯國大夫使用八佾,稱“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正說明這套制度在后世仍有深遠影響。總結知識點:周公旦輔佐成王,制定禮樂制度。禮樂制度嚴格區分君臣、父子、尊卑、貴賤。鼎數與樂舞規模按等級配置,體現身份差異。禮樂制度有助于穩定社會秩序,鞏固統治。【設計意圖】通過具體禮制細節引導學生理解“制度化治理”的思想內涵,培養歷史解釋與價值判斷能力,體會文化制度對國家治理的作用。西周的衰亡【教師活動】材料4:《國語·周語上》記載:“厲王虐,國人謗王。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br/>——左丘明《國語》問題:周厲王為何引發“國人暴動”?“道路以目”說明了怎樣的社會狀況?【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材料,角色扮演“周朝百姓”與“朝廷官員”,模擬對話場景:百姓為何不滿?厲王壓制言論帶來什么后果?結合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課外常識),分析西周滅亡的根本原因。小組匯報觀點,教師引導歸納內外因。【教師活動】“國人暴動”發生于公元前841年,是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共和行政”)。厲王與民爭利、壓制言論,導致眾叛親離。此后周幽王昏庸腐敗,寵信褒姒,廢嫡立庶,并多次濫用烽火取樂,失信于諸侯。最終,犬戎趁機攻破鎬京(前771年),西周滅亡。這表明:統治者失德失民心,必然導致政權崩潰;分封制下諸侯離心加劇中央危機;外患與內亂交織加速王朝終結。總結知識點: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周厲王逃亡。周幽王時期政局腐敗,失信于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西周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統治集團腐化與制度危機。【設計意圖】通過文獻描述營造歷史情境,激發學生對“民心向背決定政權存亡”的認知,培養批判性思維與歷史價值觀,理解歷史發展的因果邏輯。西周主要諸侯國【教師活動】材料5:《春秋左氏傳》云:“凡蔣、邢、茅、胙、祭,皆周公之胤也。”——《左傳·定公四年》▲西周主要諸侯國示意圖問題:從地圖上看,諸侯國分布有何特點?姬姓諸侯多說明了什么?【學生活動】學生觀察地圖,結合材料分析:哪些諸侯國是姬姓(周王室同姓)?分布在哪些區域?齊、魯、燕、晉等大國位置有何戰略意義?分封格局如何體現“以親屏周”的策略?小組合作標注地圖關鍵信息,完成“西周分封布局分析表”。【教師活動】地圖顯示,姬姓諸侯如魯(周公之子)、晉、燕等遍布東部與北部要地,形成拱衛王室的屏障。而非姬姓功臣如姜尚封于齊,控制東方夷族地區,兼具安撫與鎮守功能。這說明分封不僅是權力分配,更是戰略部署:同姓諸侯密集分布于中原核心區;異姓功臣置于邊疆要沖,承擔開拓與防御任務;洛邑為東都,便于控制東方諸侯。總結知識點:西周分封諸侯遍布黃河流域。姬姓諸侯占多數,體現“血緣為主”的分封原則。重要諸侯國如齊、魯、晉、燕具有戰略地位。營建洛邑加強東部控制,形成雙都格局。【設計意圖】利用地圖培養學生空間定位與地理分析能力,結合姓氏與分布探討分封的政治意圖,深化對“家國一體”政治結構的理解,提升綜合思維水平。課后任務【任務主題】早期國家的形成與文明發展——從夏到西周的演進【基礎任務】(知識鞏固類)【歷史地圖繪制】根據教材中“商朝形勢圖”和“西周主要諸侯國示意圖”的內容,繪制一張簡易的歷史地圖,標注夏、商、西周三朝的都城位置及主要統治區域。結合地理知識,分析這些都城選址的地理優勢。【進階任務】(能力提升類)【文物解讀與展示】選擇教材中提到的二里頭遺址出土文物(如青銅爵、綠松石龍形器),查閱相關資料,制作一份圖文并茂的“文物介紹卡”,說明其歷史背景、制作工藝及反映的社會等級特征,體會早期國家的文明發展水平。【拓展任務】(跨學科探究類)【禮樂制度與等級社會】結合語文和藝術學科,圍繞西周“禮樂制度”,設計一場“周代禮儀展示”活動。學生可模仿天子、諸侯、士等不同等級的禮儀行為,配以相應的樂舞編排,理解等級制度在社會生活中的體現。【設計意圖】通過地圖繪制、文物解讀和禮儀展示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從多角度理解夏商西周時期國家形態的演變與文明發展,提升歷史核心素養與跨學科綜合能力。板書設計一、夏朝的建立與“家天下”夏朝建立:約前2070年,禹建夏朝,啟繼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文明發展:國家形態成熟,二里頭遺址體現文明水平夏桀亡國:統治腐敗,導致夏朝滅亡二、商朝的統治商湯滅夏:約前1600年,湯建商朝,定都亳商朝發展:征服方國,形成統治體系三、西周的興衰武王伐紂:前1046年牧野之戰,滅商建周,定都鎬京分封制度:分封諸侯,確立等級秩序西周滅亡:周厲王暴政,周幽王被犬戎所滅,前771年西周滅亡教學反思本節課內容以朝代更替為主線,涵蓋政治制度演變與文明發展,適合采用講授與史料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地圖、圖片和銘文拓片,直觀呈現夏商周三代的更替與制度特征,增強學生的歷史感知。教學中運用時間軸梳理脈絡,效果較好,但部分學生對“禪讓制”“世襲制”“分封制”等概念理解仍顯薄弱,需進一步結合實例講解。語言表達上,注重邏輯清晰、層次分明,但在調動學生主動探究方面略顯不足,今后應增加問題引導與小組探究環節,提升課堂互動性。課標分析本課內容對應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了解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理解夏、商、西周三個重要王朝的興衰過程及其政治制度演變。通過學習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分封制的實施及禮樂制度的建立,認識早期國家政治體制的特點。同時,結合考古發現,如二里頭遺址、利簋銘文等,培養學生運用文獻與實物資料印證歷史的能力,形成初步的歷史解釋與時空觀念,落實核心素養中的史料實證與歷史理解目標。課前任務課前任務約公元前2070年,______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禹死后,他的兒子______取代伯益繼承王位,從此世襲制取代了______。夏朝的中心區域主要在今河南中西部和______一帶。考古學家在洛陽附近發現的______遺址,反映了夏朝的文明發展水平。夏朝的末代君主是______,他窮奢極欲,殘暴無道,導致夏朝滅亡。約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領______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定都于______。商朝通過戰爭征服眾多方國,這些方國要承擔朝貢、納稅和______等義務。周武王于公元前______年在牧野之戰中打敗商紂王,建立西周,定都______。周武王去世后,由______輔佐年幼的周成王,并制定禮樂制度。西周實行______制度,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在西周的貴族等級中,最高的是______,接下來依次是諸侯、______和士。公元前841年,因周厲王與民爭利,引發了“______”,厲王被迫逃亡。參考答案禹啟;禪讓制山西南部二里頭夏桀湯;亳隨商王征伐1046;鎬京周公旦分封制天子;卿大夫國人暴動課堂練習第1題【題文】《左傳》記載“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边@表明西周實行(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答案】C第2題【題文】有學者認為,周王在新占領的廣大領土上以推行封國的方式,建立新的統治格局,使王權較商朝更為強化。以上材料表明這一時期( )A.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工程B.躲避戰亂,多次遷移國都C.制定刑法,加劇社會矛盾D.實行分封,穩定統治秩序【答案】D第3題【題文】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下列歷史事件發生在如圖中①對應朝代的是( )A.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B.分封制的確立C.秦國實行商鞅變法 D.都江堰的修筑【答案】B課堂總結【教師活動】通過本課學習,我們了解了夏、商、西周三個早期王朝的興衰歷程。夏朝是中華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世襲制取代禪讓制標志著“家天下”的開始;商朝通過戰爭與分封鞏固統治,青銅文明高度發展;西周實行分封制與禮樂制度,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同學們要理解,早期國家制度的演進體現了社會結構的逐步復雜化,文明在繼承與變革中不斷發展。拓展遷移材料:西周初期實行分封制,將土地和權力層層下放,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結構。與此同時,周公制定禮樂制度,通過禮樂規范社會秩序,強化等級觀念。問題:西周的禮樂制度在維護統治秩序的同時,可能帶來哪些社會局限?答案:禮樂制度通過明確等級、規范行為,有助于維護西周社會的穩定與統一,但也容易固化社會階層,限制人才流動與社會活力。例如,不同等級使用禮器、樂舞的規格嚴格區分,可能壓抑個體才能的發揮,阻礙社會下層向上流動的機會。此外,過度依賴禮制可能削弱制度的靈活性,使統治缺乏應對變化的能力,為后期社會變革埋下阻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