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1.1函數的概念》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節是函數章節的起始課,從“變量說”過渡到“對應說”,是學生理解函數本質、構建函數體系的基礎,貫穿整個高中數學。本課以豐富的實例(運動、氣象、經濟等)為背景,強調函數的實際意義,突出“對應關系”的核心地位,弱化對解析式的過度依賴;強化集合語言與符號(f: A→B, y = f(x))的規范使用,滲透數學抽象、數學建模、邏輯推理等核心素養。學情分析學生在初中已學習變量、一次/二次函數、圖象等概念,具備初步的函數觀念,但認知停留在表象,難以抽象出“對應關系”的本質,對用集合定義函數存在理解困難,對符號`f(x)`的含義及應用不熟悉。教學目標1.數學抽象:通過分析具體實例,抽象出函數的共同特征,理解函數是描述變量間依賴關系的數學模型,能用集合語言定義函數。2.邏輯推理:辨析函數概念中的“兩個非空數集”、“任意性”、“唯一性”等關鍵要素,能判斷給定對應關系是否為函數。3.數學建模:能從實際問題中識別變量關系,初步建立函數模型。4.數學運算/直觀想象:為后續研究函數性質(定義域、值域、圖象等)奠定基礎。教學重點1.函數的概念:理解函數是建立在兩個非空數集上的單值對應關系。2.函數的三要素:定義域、對應關系、值域。教學難點1.符號理解:理解符號y = f(x)中f代表對應關系,f(x)表示x對應的函數值。2.概念本質:從“變量依賴”到“集合對應”的思維跨越,理解“任意性”和“唯一性”。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探究式學習;講練結合法;直觀演示法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PPT/希沃白板);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練習)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設計1.情境喚醒:展示【實例1】:某市24小時氣溫變化圖(教材P60例1)。提問:“你能從圖中讀出哪些信息?時間t(小時)變化時,氣溫T(℃)如何變化?對于每一個確定的時間t(如t=8),是否都有唯一確定的氣溫T與之對應?”2.回顧舊知:提問:“回憶初中函數定義(在一個變化過程中,有兩個變量x和y,如果對于x的每一個值,y都有唯一確定的值與之對應,那么y是x的函數)。”追問:“這個定義強調了什么?(變量、依賴、唯一對應)”3.引出課題:今天我們將從更一般、更精確的角度(集合的角度)來認識函數。二、教學過程環節1:實例探究,感知共性任務驅動(小組合作): 分發導學案,呈現三個典型實例:【實例2】:某高鐵列車運行時速v = 300 km/h,行駛時間t(小時)與路程s(公里)的關系:s = 300t。(解析式)【實例3】:某班級學生學號(1-50)與身高h(cm)的對應表。(表格)【實例1】:24小時氣溫T隨時間t變化的圖象。(圖象)思考問題:1.每個例子中涉及哪些數量?哪些在變(變量)?哪個量隨哪個量變化?2.每個例子中涉及幾個數集?分別是什么?3.對于第一個數集中的每一個元素,第二個數集中是否有唯一確定的元素與之對應?如何對應?師生共析:引導學生回答上述問題,提煉關鍵詞:兩個非空數集(A, B)、對應關系、任意x∈A、唯一確定y∈B。環節2:抽象定義,剖析要素概念生成:綜合實例共性,給出嚴格定義:函數:設A、B是非空的實數集,如果對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個數x,按照某種確定的對應關系f,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確定的數y和它對應,那么就稱f: A → B為從集合A到集合B的一個函數,記作:y = f(x), x ∈ A。剖析關鍵:A(定義域):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B(值域所在的集合):函數值y可能的取值范圍。強調B包含值域但不一定等于值域。f(對應關系):可以是解析式、圖象、表格等。強調f是規則,f(x)是結果。“任意性”與“唯一性”:用實例反例說明(如“身高對應體重”可能不唯一?)。符號理解:f: A → B:表示f是從A到B的函數。y = f(x):x是自變量,y是x在對應關系f下的函數值。f(a):當自變量x = a時對應的函數值。舉例:【實例2】中f(2) = 300 * 2 = 600。三要素初步感知:函數由定義域A、對應關系f和值域{f(x) | x ∈ A}唯一確定。值域是B的子集。環節3:辨析應用,鞏固概念概念辨析(判斷是否為函數):1.(圖)平面直角坐標系中,一個x值對應兩個不同y值的圖象。(否,違反唯一性)2. A = {1, 2, 3}, B = {4, 5},對應關系f: 1→4, 2→4, 3→5。(是)3. A = R, B = R,對應關系f: y = x。(否,x>0時一個x對應兩個y)4. A = {中國所有省}, B = {該省省會},f:省 → 省會。(是,生活實例)簡單應用:已知函數f(x) = 2x - 1, x ∈ {0, 1, 2, 3}。求函數的定義域。({0, 1, 2, 3})求f(0), f(2)的值。(-1, 3)求函數的值域。({-1, 1, 3, 5})演示:動態展示函數圖象(如y=x, y=x ),強調垂線測試驗證“唯一性”。三、課堂小結引導學生自主總結:1.函數本質:建立在兩個非空數集A, B上的單值對應關系f。2.核心要素:定義域A、對應關系f、值域(f(A))。3.關鍵要求:A中任意x → B中唯一y = f(x)。4.符號意義:f: A→B, y=f(x), f(a)的含義。四、作業布置1. 基礎題(必做):教材P72 習題3.1:第1題(判斷圖象是否為函數);第2題(求函數值/值域)。2. 提高題(選做):①已知f(x) = x + 1,求f(0), f(1), f(a), f(a+1)。②思考:函數y = x與函數y = |x|是同一個函數嗎?為什么?五、板書設計3.1.1 函數的概念一、函數定義設 A, B 是非空實數集, x∈A, ! y∈B,使得 y=f(x),則稱 f: A→B 是函數。記作: y=f(x), x∈A。二、核心要素1. 定義域:A (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2. 對應關系:f3. 值域:{f(x) | x∈A} B三、符號f: A→B y=f(x) f(a) (當x=a時的函數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