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南省懷化市通道縣、新晃縣、靖州三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5七下·通道期末) 它被稱為“中世紀最偉大的都城”,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其建筑布局被詩人白居易描述為“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边@座城市是( )A.唐都長安 B.東都洛陽 C.北宋開封 D.元朝大都2.(2025七下·通道期末) 如圖為敦煌莫高窟第445窟中的《耕種圖》,圖中農民使用的生產工具由11個部件構成,設計精妙,輕便靈巧,操作時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淺,回轉省力,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根據所學判斷,該生產工具應為( ?。?br/>A.耒耜 B.耬車 C.曲轅犁 D.筒車3.(2025七下·通道期末) 白壽彝在《中國通史》中提到:“玄宗本人的變化,是當時社會危機難以克服的主要原因。開元初,他注意節儉,反對鋪張浪費。天寶時則驕奢淫逸,揮霍無度?!碧菩诘淖兓瘜е铝耍ā 。?br/>A.黃巾起義,東漢名存實亡 B.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C.開元盛世,唐朝走向鼎盛 D.黃巢起義,唐朝走向滅亡4.(2025七下·通道期末) 孫思邈在《千金方》自序中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故以為名也。”這表明他尤為重視( )A.臨床實踐 B.疾病預防 C.醫學理論 D.醫者仁心5.(2025七下·通道期末) 《蔡忠惠公文集》中寫道:“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雖有武臣,蓋僅有也?!边@一現象體現的統治策略是( ?。?br/>A.以法治國 B.崇文輕武 C.重農抑商 D.無為而治6.(2025七下·通道期末) 《文獻通考》記載:改革后的熙寧十年(1077年),國家稅收劇增到5210萬石,即使與治平(1064一1067年)時相比也增長了4倍。中央積蓄的錢粟,“數十百巨萬”,作為戶部的經費,“可以支二十年之用”。這敘述的是王安石變法的( ?。?br/>A.背景 B.措施 C.特點 D.作用7.(2025七下·通道期末) 成吉思汗于1206年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經》“大哉乾元”卦辭,定國號為“大元”,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時,更是為了傳承漢唐正統。據此可知,忽必烈意在( ?。?br/>A.維護元朝統治 B.彰顯草原文化C.實現民族平等 D.有效管轄邊疆8.(2025七下·通道期末)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及,“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證明此觀點最有力的證據是( ?。?br/>A.占城稻的引進 B.船塢的建造C.交子的出現 D.青瓷的研發9.(2025七下·通道期末) 北宋時都城東京每年從南方運輸糧食600萬石左右;南宋時,蘇、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興)有“天下糧倉”之美稱。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 ?。?br/>A.南方地區生產工具優于北方 B.經濟重心逐漸南移C.北方地區征收賦稅比南方重 D.南方開發比北方早10.(2025七下·通道期末) 下圖所示機構是宋代經濟繁榮發展的歷史見證。這一機構的職能是( )A.主持地方軍務 B.協調民族關系C.掌控全國稅收 D.管理海外貿易11.(2025七下·通道期末) 曉明同學在闡述一道論述題時用到的關鍵詞句有:“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他闡述的主題可能是( ?。?br/>A.先秦儒學 B.明清儒學 C.漢代儒學 D.宋明理學12.(2025七下·通道期末) 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通過它我們可以( ?。?br/>A.查閱孔子的詳細生平事跡 B.了解北宋的政治經濟狀況C.查找貞觀之治的具體內容 D.了解秦臨潼兵馬俑的情況13.(2025七下·通道期末) “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意為‘互相抗衡’),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材料所述旨在說明明朝( ?。?br/>A.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高度強化 B.部門分工協作分理天下庶務C.部門相互扯皮工作效率低下 D.君主不理政事造成大權旁落14.(2025七下·通道期末) 明朝前期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增進了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但明朝中后期,出現了戚繼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等事件,中外沖突升級。從“友好往來”到“沖突升級”的變化,說明了是明朝( )A.外交從開放走向閉關 B.國力由強盛走向衰弱C.明朝的皇權不斷強化 D.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15.(2025七下·通道期末) 下列示意圖呈現了中國古代王朝對某一地區加強管轄的歷史脈絡。其中A處應為( ?。?br/>A.設置西藏行省 B.設置臺灣府C.設置伊犁將軍 D.設立軍機處16.(2025七下·通道期末) 明朝中后期,《華夷風物商程一覽》等讀物以闡述商業規范、經商經驗、水陸交通指南等為主要內容,以商人為主要閱讀群體,在民間大規??〔V為流傳。這種“商書現象”的出現適應了( )A.海防意識的增強 B.冶煉技術的發展C.政治制度的完備 D.商幫發展的需求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2025七下·通道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變化表(部分)朝代 東晉中期 隋朝 唐朝武則天時期比例 4% 17.2% 24.5%——數據來源:何懷宏《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歷史的一種社會學闡釋》材料二:陳寅恪認為科舉制度是為王朝提供官僚精英的一種手段,這些人依靠王朝而不是依靠高貴的世系和世襲特權取得地位和權力……從710-720年,每個有相當地位的宰相都經過科舉,通常中過進士或通過殿試。——摘編自費正清《劍橋中國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東晉中期至唐朝武則天時期,寒門子弟入仕群體比例的變化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變化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科舉制的積極影響。18.(2025七下·通道期末)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材料一:讀如下示意圖請在橫線處填寫正確內容,并說明其所產生的影響。(2)材料二:讀如下示意圖材料二為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政權演變示意圖,請將其按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序。依據示意圖內容,概括這一時期的主要趨勢。(3)材料三: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戰爭造成人口大量流動和居民的頻繁遷徙,客觀上增加了契丹、黨項、女真、蒙古等北方各民族同漢族接觸的機會。此外北宋簽訂“澶淵之盟”后,宋遼間保持了百年相對和平。在此期間邊界各族人民的往來和市貿活動促進了物質和文化交流。官方也在戰與和的交涉中,在來往禮聘和頻繁的“奉”“賜”中,進一步加深了民族間的了解。——摘編自張明、于井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根據材料三,概括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和特點。19.(2025七下·通道期末)某校七年級1班歷史興趣小組以“古代中國燦爛的文明成就”為主題編輯一份歷史手抄報,下面是他們設置的部分欄目和整理的圖文材料,請你閱讀材料,回答相關問題。(1)【欄目一】杰出的古代工程欄目一的圖片分別介紹了我國古代哪兩項偉大的工程?(2)【欄目二】偉大的發明創造觀察下圖及配文:它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為后來歐洲的航海家開辟新航路和發現新大陸提供了條件。欄目二的圖片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哪項發明?除此以外,另外三項發明也為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為充實欄目二的內容請你推薦一項發明,并說出你推薦的理由。(3)【欄目三】光輝的科技巨著結合所學知識,把欄目三中“科技巨著”的關鍵信息補充完整。作者 著作 地位李時珍 ① 規??涨暗乃幬飳W著作② 《天工開物》 被譽為“③”④ 《農政全書》 明代末年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① ② ③ ④ (4)綜合上述三個欄目內容及所學知識,你認為我國古代科技取得輝煌的原因有哪些?20.(2025七下·通道期末)根據以下歷史大事年表,回答問題。時 間 事 件 時 間 事 件581年 隋朝建立 641年 文成公主嫁到吐蕃589年 隋朝統一 754年 鑒真東渡到達日本618年 隋朝滅亡,唐朝建立 755-763年 安史之亂627-645年 玄奘西行 907年 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2)選擇材料中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自擬論述的觀點并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唐長安城規模宏大,布局嚴整對稱,街道寬敞整齊,商業區和住宅區分離,其建筑布局正如詩人所描述的“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并且長安是當時國際性的大都會,被稱為“中世紀最偉大的都城”, A符合題意;隋東都洛陽雖也是重要都城,但材料中描述“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更符合唐長安城的布局特點, 排除B;北宋開封的城市布局與“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嚴整對稱的布局特點不符,開封城市商業活動打破了坊市界限,更為自由靈活, 排除C;元大都的建筑布局有其自身特點,與材料中所給的描述不契合,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唐都長安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唐都長安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答案】C【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由11個部件構成,設計精妙,輕便靈巧,操作時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淺,回轉省力,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期改進的曲轅犁是當時先進的生產工具,體現了曲轅犁的靈便和優越性,C符合題意;耒耜是新石器時代時期使用的生產工具,排除A;樓車是播種工具,排除B;筒車是灌溉工具,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敦煌莫高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敦煌莫高窟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答案】B【知識點】安史之亂【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開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廷日趨腐敗。社會上的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邊疆形勢也日益緊張。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唐玄宗的變化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B符合題意;黃巾起義發生在東漢時期,排除A;開元盛世出現于唐玄宗統治前期,排除C;907年朱溫建立后梁,唐朝滅亡,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安史之亂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安史之亂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答案】D【知識點】中國古代醫學成就【解析】【分析】結合所學,題干“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意思是人的生命非常寶貴,比千金還貴重,用一劑藥方拯救生命,其品德超過千金。體現了孫思邈對生命的敬重,以及醫者治病救人的高尚品德,即醫者仁心,D符合題意;雖然孫思邈重視臨床實踐,但題干強調的是他對生命價值的認知以及醫者的品德,并非重點在臨床實踐, 排除A;題干中未提及疾病預防相關內容,排除B;材料沒有關于醫學理論探討的表述,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唐朝醫學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唐朝醫學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答案】B【知識點】重文輕武的政策【解析】【分析】題干中提到“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雖有武臣,蓋僅有也”,表明大量任用文人擔任各種重要職位,武臣很少,明顯體現了重文輕武的統治策略,B符合題意;題干中未提及依靠法律來治理國家的相關內容,排除A;題干主要說的是用人方面,沒有涉及農業和商業的內容, 排除C;題干強調了大量任用文人,并非政府不干預社會事務的無為而治,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宋朝崇文抑武方針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崇文抑武方針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答案】D【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改革后的熙寧十年(1077年),國家稅收劇增到5210萬石,即使與治平(1064-1067年)時相比也增長了4倍。中央積蓄的錢粟,‘數十百巨萬’,作為戶部的經費,‘可以支二十年之用’。”可知,題干顯示王安石變法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局面,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財政收入,材料敘述了王安石變法的作用,D符合題意;王安石變法的背景時候北宋出現了軍事和財政危機,排除A;王安石變法的措施包括青苗法、募役法等經濟和軍事上的措施,排除B;材料并未說明王安石變法的特點,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宋太祖前后中央集權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答案】A【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在古代,正統觀念對于政權的合法性和統治的穩固性至關重要。傳承漢唐正統,能夠借助漢唐在人們心中的正統地位和影響力,增強元朝政權的合法性,從而維護元朝的統治。所以忽必烈此舉意在維護元朝統治,A符合題意;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傳承漢唐正統,漢唐文化屬于中原農耕文化體系,并非草原文化。這一舉措主要不是為了彰顯草原文化,排除B;在元朝,實行民族分化政策,將人分為四等,并沒有實現民族平等,題干中也未提及民族平等相關內容,排除C;題干中沒有任何信息表明定國號為"大元"傳承漢唐正統與有效管轄邊疆有直接關系, 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元朝建立和統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元朝建立和統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答案】C【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交子作為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在宋朝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商業交易的便利性和效率。它直接改變了商業交易的方式,是商業領域的一次重大革新,非常符合“商業革命”的描述,C符合題意;占城稻的引進主要反映了農業方面的進步,而非商業領域的變革。因此,這一選項與“商業革命”的主題不符,排除A;船塢的建造雖然體現了當時手工業和航海技術的發展,但它更多地是間接反映了商業活動的支撐條件,而非商業本身的直接變革,排除 B;青瓷的研發主要反映了手工業或藝術領域的成就,與商業革命的直接關聯不大,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交子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答案】B【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宋朝時,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或“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最后完成。題干現象出現的原因是經濟重心逐漸南移,B符合題意;題干現象出現的原因是經濟重心逐漸南移,不是南方地區生產工具優于北方、北方地區征收賦稅比南方重、南方開發比北方早,排除 AC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朝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答案】D【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那時,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對外貿易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宋代市舶司的職權是管理海外貿易,D符合題意;宋朝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利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排除A;協調民族關系與市舶司無關,排除B;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排除C。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朝海外貿易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答案】D【知識點】中國古代史學【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可知是朱熹的主張,“致良知”“知行合一”,可知是王陽明的思想主張,因此二者分別是宋代理學與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屬于宋明理學范疇,D符合題意;先秦儒學主張“仁”“禮”,與“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不符,排除A;明清儒學繼承了傳統儒學的精髓,還對其不合理部分進行了激烈的批判,具有鮮明的反專制民主主張,“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不符,排除B;漢代儒學主張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不符,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宋明理學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明理學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答案】C【知識點】宋元時期的文化——宋詞、元曲、資治通鑒【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司馬光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貞觀之治在這一時期,C符合題意;孔子是春秋時期的人物,在戰國之前,排除A;北宋在五代之后,排除B;秦朝臨潼兵馬俑在1974年發現,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資治通鑒》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資治通鑒》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答案】A【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的“我朝”是指明朝。1368年初,朱元璋以應天為都城,改稱南京,稱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為了加強君權,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丞相,權分六部,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明太祖把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以分散兵權;在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地方和中央的各個部門,即互不統屬,又互相牽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負責,這樣就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A符合題意;部門分工協作分理天下庶務,與題干彼此頡( xiehang 意為‘互相抗衡’)”不符,排除B;部門相互扯皮工作效率低下,題干材料沒有體現,排除C;君主不理政事造成大權旁落,與題干材料“事皆朝廷總之”不符,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朱元璋強化皇權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朱元璋強化皇權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4.【答案】B【知識點】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前期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顯示了明朝的國力強盛,但是明朝中后期出現了戚繼光抗倭和葡萄牙占據澳門等事件,說明明朝國力由強盛走向衰弱,B符合題意;閉關并不是導致中外沖突加劇的主要原因,排除A;皇權強化與明朝中后期出現反侵略斗爭并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是外部原因,并不是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明朝的對外關系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答案】C【知識點】清朝對西北疆域的管轄【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數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數軸描述的是古代歷朝對西北新疆地區的管轄,清朝設伊犁將軍專門管理管理新疆地區, C 項正確;西藏行省的說法錯誤,排除A;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與題干所述的西北地區無關,排除B;雍正時設立軍機處,輔助皇帝處理政務,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與題干管理西北地區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清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清朝對西北地區管轄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答案】D【知識點】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解析】【分析】明清時期,在商業活動中,出現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幫。他們擁有雄厚的商業資本,在全國進行商業活動?!吧虝F象”的出現適應了商幫發展的需求。B符合題意;“商書現象”的出現適應了商幫發展的需求,不是適應海防意識的增強、政治制度的完備、冶煉技術的發展,排除AC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清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清朝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7.【答案】(1)變化趨勢:不斷上升。原因:從東晉中期到隋唐時期變化原因是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2)①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②它的延續和完善,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③它不僅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也起到積極作用,還顯著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④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續了約1300年。【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科舉制制度。根據材料一“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變化表(部分)”可知,從東晉中期到唐朝武則天時期,寒門子弟入仕的數量不斷上升。結合所學可知,隋煬帝時期創立了科舉制度,寒門子弟通過科舉考查進入仕途。唐朝時期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更多的人寒門子弟憑借自己的努力進入仕途。(2)本題考查科舉制度的影響。根據材料二“陳寅恪認為科舉制度是為王朝提供官僚精英的一種手段,這些人依靠王朝而不是依靠高貴的世系和世襲特權取得地位和權力……從710-720年,每個有相當地位的宰相都經過科舉,通常中過進士或通過殿試?!苯Y合所學可知,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它的延續和完善,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它不僅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也起到積極作用,還顯著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續了約1300年。故答案為:(1)變化趨勢:不斷上升。原因:從東晉中期到隋唐時期變化原因是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2)①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②它的延續和完善,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③它不僅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也起到積極作用,還顯著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④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續了約1300年。【點評】本題考查科舉制度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8.【答案】(1)橫線處應填:行省制度。影響:①行省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②這一制度的創立,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2)時間先后順序為:③④②①。(完全正確才可給分,)主要趨勢:政權并立走向大一統。(意近即可給分)(3)主要方式:①戰爭、②人口流動與遷徙、③邊界貿易、④官方交往(來往禮聘、“奉”“賜”)。特點:①民族交融是在多種方式共同作用下進行的;②和平與戰爭交織促進民族交融;③民族交融的范圍不斷擴大(涉及北方各民族與漢族 )。(意近且答出一點即可給分)【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金滅遼及北宋;行省制度及其影響;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行省制度。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創立行省制度。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在地方設行中書省。把山東、山西和河北稱作“腹里”,直屬于中書??;除吐蕃、畏兀兒地區外,設置了嶺北、遼陽等10個行省,行省下設路、府、州、縣。行省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這一制度的創立,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2)本題考查遼宋夏金元的相關知識。結合所學可知,960年北宋建立,916年遼建立,1038年西夏建立,北宋與遼和西夏并立;1125年,金滅遼,北宋與金和西夏并立;1127年,金南下滅北宋,同年南宋建立,南宋與金和西夏并立;蒙古崛起后,相繼滅了西夏、金、南宋,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因此,先后順序為:③④②①。這一時期,民族政權并立,最終走向統一。(3)本題考查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民族關系。根據材料三“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戰爭造成人口大量流動和居民的頻繁遷徙”可知,戰爭、人口流動與遷徙;根據材料三“在此期間邊界各族人民的往來和市貿活動促進了物質和文化交流。官方也在戰與和的交涉中,在來往禮聘和頻繁的‘奉’‘賜’中,進一步加深了民族間的了解。”可知,邊界貿易、官方交往(來往禮聘、“奉”“賜”)。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有戰有和,民族交融是在多種方式共同作用下進行的;和平與戰爭交織促進民族交融;元朝統一后,疆域十分遼闊,民族交融的范圍不斷擴大(涉及北方各民族與漢族 )。故答案為:(1)橫線處應填:行省制度。影響:①行省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②這一制度的創立,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2)時間先后順序為:③④②①。主要趨勢:政權并立走向大一統。(意近即可給分)(3)主要方式:①戰爭、②人口流動與遷徙、③邊界貿易、④官方交往(來往禮聘、“奉”“賜”)。特點:①民族交融是在多種方式共同作用下進行的;②和平與戰爭交織促進民族交融;③民族交融的范圍不斷擴大(涉及北方各民族與漢族 )。(意近且答出一點即可給分)【點評】本題考查行省制度、遼宋夏金元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9.【答案】(1)工程分別是:大運河;北京城或(故宮、紫禁城)(2)發明:指南針(羅盤針)推薦和理由:造紙術或印刷術,促進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火藥,對歐洲火器制造和作戰方法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任選一個即可,)(3)《本草綱目》;宋應星;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啟。(4)原因:①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強大;②社會穩定,文化昌盛;③重視教育;④國家統一,民族交融深入;⑤勞動人民善于創新、總結等。(意近且答出3點即可給分)【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明朝的建筑與文學——明長城和北京城、小說和戲劇【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大運河與北京城。根據材料“圖一:世界上最長的古運河”結合所學可知,隋朝大運河全長2700對千米,是古代世界史最長的人工運河。根據材料“圖二: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建筑群平面圖”“紫禁城”“皇城”結合所學可知,圖二是北京城。(2)本題考查指南針。根據材料“它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為后來歐洲的航海家開辟新航路和發現新大陸提供了條件。”結合所學可知,指南針的發明為人類的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結合所學可知,四大發明除了指南針,還有造紙術、印刷術、火藥等。造紙術或印刷術,促進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火藥,對歐洲火器制造和作戰方法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任選一個即可)(3)本題考查明朝的科技著作。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是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巨著,成為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宋應星 所著的《天工開物》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總結,記述了中國在當時世界上具有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4)本題考查我國古代科技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蓮恼?、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說明。如: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強大;②社會穩定,文化昌盛;重視教育;國家統一,民族交融深入;勞動人民善于創新、總結等。故答案為:(1)工程分別是:大運河;北京城或(故宮、紫禁城)。(2)發明:指南針(羅盤針)推薦和理由:造紙術或印刷術,促進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火藥,對歐洲火器制造和作戰方法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任選一個即可,)(3)第1空、《本草綱目》第2空、宋應星第3空、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第4空、徐光啟。(4)原因:①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強大;②社會穩定,文化昌盛;③重視教育;④國家統一,民族交融深入;⑤勞動人民善于創新、總結等。【點評】本題考查大運河、北京城、四大發明、明朝的科技著作、中國古代科技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等。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20.【答案】(1)時代特征:繁榮與開放的時代。(2)【示例一】觀點: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選擇的史事:唐朝建立,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等。論述:618年唐朝建立后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鑒真東渡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促進了中日交流,加速了日本社會的進步。玄奘西游天竺,歷經磨難,取回佛經,大唐吸取外國先進文化,進一步充實了中華文化。綜上所述,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示例二】觀點:國家統一是社會繁榮昌盛的基石。選擇的史事:隋朝建立;隋朝統一;唐朝建立;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等。論述: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文帝滅陳,統一全國。隋的統一、結束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大趨勢。618年,唐朝建立。統一后的隋朝和唐朝采取發展經濟的措施,成為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907年,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而南方受戰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基礎上也有一定的發展。綜上所述,國家統一、社會才能穩定,統一局面有利于社會的繁榮發展。【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唐朝的建立;盛唐經濟的繁榮;鑒真與玄奘;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隋唐的時代特征。根據材料大事年表結合所學可知,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文教昌盛、民族關系融洽,對外關系開放,是我國歷史上繁榮與開放的時代。(2)根據題干選擇相關的歷史事件,根據這些事件的共性擬定觀點,結合事件的基本史實進行論述說明即可。如選擇事件唐朝建立,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等。這些事件反映了唐朝的對外交往,根據其作用擬定觀點為: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或選擇事件隋朝建立;隋朝統一;唐朝建立;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等。這些事件反映了朝代的更替,可擬定觀點為:國家統一是社會繁榮昌盛的基石。結合具體的史實進行論述為:【示例一】觀點: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選擇的史事:唐朝建立,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等。論述:618年唐朝建立后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鑒真東渡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促進了中日交流,加速了日本社會的進步。玄奘西游天竺,歷經磨難,取回佛經,大唐吸取外國先進文化,進一步充實了中華文化。綜上所述,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示例二】觀點:國家統一是社會繁榮昌盛的基石。選擇的史事:隋朝建立;隋朝統一;唐朝建立;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等。論述: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文帝滅陳,統一全國。隋的統一、結束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大趨勢。618年,唐朝建立。統一后的隋朝和唐朝采取發展經濟的措施,成為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907年,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而南方受戰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基礎上也有一定的發展。綜上所述,國家統一、社會才能穩定,統一局面有利于社會的繁榮發展。故答案為:(1)時代特征:繁榮與開放的時代。(2)【示例一】觀點: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選擇的史事:唐朝建立,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等。論述:618年唐朝建立后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鑒真東渡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促進了中日交流,加速了日本社會的進步。玄奘西游天竺,歷經磨難,取回佛經,大唐吸取外國先進文化,進一步充實了中華文化。綜上所述,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示例二】觀點:國家統一是社會繁榮昌盛的基石。選擇的史事:隋朝建立;隋朝統一;唐朝建立;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等。論述: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文帝滅陳,統一全國。隋的統一、結束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大趨勢。618年,唐朝建立。統一后的隋朝和唐朝采取發展經濟的措施,成為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907年,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而南方受戰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基礎上也有一定的發展。綜上所述,國家統一、社會才能穩定,統一局面有利于社會的繁榮發展。【點評】本題考查隋唐時期的時代特征及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 / 1湖南省懷化市通道縣、新晃縣、靖州三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5七下·通道期末) 它被稱為“中世紀最偉大的都城”,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其建筑布局被詩人白居易描述為“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边@座城市是( )A.唐都長安 B.東都洛陽 C.北宋開封 D.元朝大都【答案】A【知識點】“開元盛世”【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唐長安城規模宏大,布局嚴整對稱,街道寬敞整齊,商業區和住宅區分離,其建筑布局正如詩人所描述的“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并且長安是當時國際性的大都會,被稱為“中世紀最偉大的都城”, A符合題意;隋東都洛陽雖也是重要都城,但材料中描述“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更符合唐長安城的布局特點, 排除B;北宋開封的城市布局與“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這種嚴整對稱的布局特點不符,開封城市商業活動打破了坊市界限,更為自由靈活, 排除C;元大都的建筑布局有其自身特點,與材料中所給的描述不契合,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唐都長安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唐都長安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025七下·通道期末) 如圖為敦煌莫高窟第445窟中的《耕種圖》,圖中農民使用的生產工具由11個部件構成,設計精妙,輕便靈巧,操作時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淺,回轉省力,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根據所學判斷,該生產工具應為( )A.耒耜 B.耬車 C.曲轅犁 D.筒車【答案】C【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由11個部件構成,設計精妙,輕便靈巧,操作時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淺,回轉省力,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期改進的曲轅犁是當時先進的生產工具,體現了曲轅犁的靈便和優越性,C符合題意;耒耜是新石器時代時期使用的生產工具,排除A;樓車是播種工具,排除B;筒車是灌溉工具,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敦煌莫高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敦煌莫高窟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2025七下·通道期末) 白壽彝在《中國通史》中提到:“玄宗本人的變化,是當時社會危機難以克服的主要原因。開元初,他注意節儉,反對鋪張浪費。天寶時則驕奢淫逸,揮霍無度?!碧菩诘淖兓瘜е铝耍ā 。?br/>A.黃巾起義,東漢名存實亡 B.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C.開元盛世,唐朝走向鼎盛 D.黃巢起義,唐朝走向滅亡【答案】B【知識點】安史之亂【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開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廷日趨腐敗。社會上的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邊疆形勢也日益緊張。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唐玄宗的變化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B符合題意;黃巾起義發生在東漢時期,排除A;開元盛世出現于唐玄宗統治前期,排除C;907年朱溫建立后梁,唐朝滅亡,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安史之亂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安史之亂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2025七下·通道期末) 孫思邈在《千金方》自序中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故以為名也?!边@表明他尤為重視( )A.臨床實踐 B.疾病預防 C.醫學理論 D.醫者仁心【答案】D【知識點】中國古代醫學成就【解析】【分析】結合所學,題干“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意思是人的生命非常寶貴,比千金還貴重,用一劑藥方拯救生命,其品德超過千金。體現了孫思邈對生命的敬重,以及醫者治病救人的高尚品德,即醫者仁心,D符合題意;雖然孫思邈重視臨床實踐,但題干強調的是他對生命價值的認知以及醫者的品德,并非重點在臨床實踐, 排除A;題干中未提及疾病預防相關內容,排除B;材料沒有關于醫學理論探討的表述,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唐朝醫學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唐朝醫學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2025七下·通道期末) 《蔡忠惠公文集》中寫道:“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雖有武臣,蓋僅有也。”這一現象體現的統治策略是( ?。?br/>A.以法治國 B.崇文輕武 C.重農抑商 D.無為而治【答案】B【知識點】重文輕武的政策【解析】【分析】題干中提到“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雖有武臣,蓋僅有也”,表明大量任用文人擔任各種重要職位,武臣很少,明顯體現了重文輕武的統治策略,B符合題意;題干中未提及依靠法律來治理國家的相關內容,排除A;題干主要說的是用人方面,沒有涉及農業和商業的內容, 排除C;題干強調了大量任用文人,并非政府不干預社會事務的無為而治,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宋朝崇文抑武方針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崇文抑武方針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2025七下·通道期末) 《文獻通考》記載:改革后的熙寧十年(1077年),國家稅收劇增到5210萬石,即使與治平(1064一1067年)時相比也增長了4倍。中央積蓄的錢粟,“數十百巨萬”,作為戶部的經費,“可以支二十年之用”。這敘述的是王安石變法的( ?。?br/>A.背景 B.措施 C.特點 D.作用【答案】D【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改革后的熙寧十年(1077年),國家稅收劇增到5210萬石,即使與治平(1064-1067年)時相比也增長了4倍。中央積蓄的錢粟,‘數十百巨萬’,作為戶部的經費,‘可以支二十年之用’?!笨芍?,題干顯示王安石變法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局面,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財政收入,材料敘述了王安石變法的作用,D符合題意;王安石變法的背景時候北宋出現了軍事和財政危機,排除A;王安石變法的措施包括青苗法、募役法等經濟和軍事上的措施,排除B;材料并未說明王安石變法的特點,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宋太祖前后中央集權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2025七下·通道期末) 成吉思汗于1206年統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權。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經》“大哉乾元”卦辭,定國號為“大元”,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時,更是為了傳承漢唐正統。據此可知,忽必烈意在( )A.維護元朝統治 B.彰顯草原文化C.實現民族平等 D.有效管轄邊疆【答案】A【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在古代,正統觀念對于政權的合法性和統治的穩固性至關重要。傳承漢唐正統,能夠借助漢唐在人們心中的正統地位和影響力,增強元朝政權的合法性,從而維護元朝的統治。所以忽必烈此舉意在維護元朝統治,A符合題意;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傳承漢唐正統,漢唐文化屬于中原農耕文化體系,并非草原文化。這一舉措主要不是為了彰顯草原文化,排除B;在元朝,實行民族分化政策,將人分為四等,并沒有實現民族平等,題干中也未提及民族平等相關內容,排除C;題干中沒有任何信息表明定國號為"大元"傳承漢唐正統與有效管轄邊疆有直接關系, 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元朝建立和統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元朝建立和統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2025七下·通道期末)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及,“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證明此觀點最有力的證據是( )A.占城稻的引進 B.船塢的建造C.交子的出現 D.青瓷的研發【答案】C【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交子作為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在宋朝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商業交易的便利性和效率。它直接改變了商業交易的方式,是商業領域的一次重大革新,非常符合“商業革命”的描述,C符合題意;占城稻的引進主要反映了農業方面的進步,而非商業領域的變革。因此,這一選項與“商業革命”的主題不符,排除A;船塢的建造雖然體現了當時手工業和航海技術的發展,但它更多地是間接反映了商業活動的支撐條件,而非商業本身的直接變革,排除 B;青瓷的研發主要反映了手工業或藝術領域的成就,與商業革命的直接關聯不大,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交子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2025七下·通道期末) 北宋時都城東京每年從南方運輸糧食600萬石左右;南宋時,蘇、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興)有“天下糧倉”之美稱。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 )A.南方地區生產工具優于北方 B.經濟重心逐漸南移C.北方地區征收賦稅比南方重 D.南方開發比北方早【答案】B【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宋朝時,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豐饒的糧倉,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或“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最后完成。題干現象出現的原因是經濟重心逐漸南移,B符合題意;題干現象出現的原因是經濟重心逐漸南移,不是南方地區生產工具優于北方、北方地區征收賦稅比南方重、南方開發比北方早,排除 AC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朝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2025七下·通道期末) 下圖所示機構是宋代經濟繁榮發展的歷史見證。這一機構的職能是( ?。?br/>A.主持地方軍務 B.協調民族關系C.掌控全國稅收 D.管理海外貿易【答案】D【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那時,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對外貿易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宋代市舶司的職權是管理海外貿易,D符合題意;宋朝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利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排除A;協調民族關系與市舶司無關,排除B;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排除C。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朝海外貿易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2025七下·通道期末) 曉明同學在闡述一道論述題時用到的關鍵詞句有:“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他闡述的主題可能是( )A.先秦儒學 B.明清儒學 C.漢代儒學 D.宋明理學【答案】D【知識點】中國古代史學【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可知是朱熹的主張,“致良知”“知行合一”,可知是王陽明的思想主張,因此二者分別是宋代理學與明代心學的代表人物,屬于宋明理學范疇,D符合題意;先秦儒學主張“仁”“禮”,與“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不符,排除A;明清儒學繼承了傳統儒學的精髓,還對其不合理部分進行了激烈的批判,具有鮮明的反專制民主主張,“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不符,排除B;漢代儒學主張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不符,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宋明理學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明理學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2025七下·通道期末) 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通過它我們可以( ?。?br/>A.查閱孔子的詳細生平事跡 B.了解北宋的政治經濟狀況C.查找貞觀之治的具體內容 D.了解秦臨潼兵馬俑的情況【答案】C【知識點】宋元時期的文化——宋詞、元曲、資治通鑒【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司馬光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貞觀之治在這一時期,C符合題意;孔子是春秋時期的人物,在戰國之前,排除A;北宋在五代之后,排除B;秦朝臨潼兵馬俑在1974年發現,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資治通鑒》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資治通鑒》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2025七下·通道期末) “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意為‘互相抗衡’),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材料所述旨在說明明朝( ?。?br/>A.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高度強化 B.部門分工協作分理天下庶務C.部門相互扯皮工作效率低下 D.君主不理政事造成大權旁落【答案】A【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的“我朝”是指明朝。1368年初,朱元璋以應天為都城,改稱南京,稱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為了加強君權,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丞相,權分六部,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明太祖把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以分散兵權;在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地方和中央的各個部門,即互不統屬,又互相牽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負責,這樣就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A符合題意;部門分工協作分理天下庶務,與題干彼此頡( xiehang 意為‘互相抗衡’)”不符,排除B;部門相互扯皮工作效率低下,題干材料沒有體現,排除C;君主不理政事造成大權旁落,與題干材料“事皆朝廷總之”不符,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朱元璋強化皇權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朱元璋強化皇權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4.(2025七下·通道期末) 明朝前期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增進了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但明朝中后期,出現了戚繼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等事件,中外沖突升級。從“友好往來”到“沖突升級”的變化,說明了是明朝( ?。?br/>A.外交從開放走向閉關 B.國力由強盛走向衰弱C.明朝的皇權不斷強化 D.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答案】B【知識點】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前期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顯示了明朝的國力強盛,但是明朝中后期出現了戚繼光抗倭和葡萄牙占據澳門等事件,說明明朝國力由強盛走向衰弱,B符合題意;閉關并不是導致中外沖突加劇的主要原因,排除A;皇權強化與明朝中后期出現反侵略斗爭并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是外部原因,并不是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明朝的對外關系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2025七下·通道期末) 下列示意圖呈現了中國古代王朝對某一地區加強管轄的歷史脈絡。其中A處應為( )A.設置西藏行省 B.設置臺灣府C.設置伊犁將軍 D.設立軍機處【答案】C【知識點】清朝對西北疆域的管轄【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數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數軸描述的是古代歷朝對西北新疆地區的管轄,清朝設伊犁將軍專門管理管理新疆地區, C 項正確;西藏行省的說法錯誤,排除A;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了新的歷史時期,與題干所述的西北地區無關,排除B;雍正時設立軍機處,輔助皇帝處理政務,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與題干管理西北地區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清朝對邊疆地區管轄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清朝對西北地區管轄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2025七下·通道期末) 明朝中后期,《華夷風物商程一覽》等讀物以闡述商業規范、經商經驗、水陸交通指南等為主要內容,以商人為主要閱讀群體,在民間大規模刊印并廣為流傳。這種“商書現象”的出現適應了( ?。?br/>A.海防意識的增強 B.冶煉技術的發展C.政治制度的完備 D.商幫發展的需求【答案】D【知識點】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解析】【分析】明清時期,在商業活動中,出現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幫。他們擁有雄厚的商業資本,在全國進行商業活動?!吧虝F象”的出現適應了商幫發展的需求。B符合題意;“商書現象”的出現適應了商幫發展的需求,不是適應海防意識的增強、政治制度的完備、冶煉技術的發展,排除AC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清朝經濟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清朝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2025七下·通道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變化表(部分)朝代 東晉中期 隋朝 唐朝武則天時期比例 4% 17.2% 24.5%——數據來源:何懷宏《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歷史的一種社會學闡釋》材料二:陳寅恪認為科舉制度是為王朝提供官僚精英的一種手段,這些人依靠王朝而不是依靠高貴的世系和世襲特權取得地位和權力……從710-720年,每個有相當地位的宰相都經過科舉,通常中過進士或通過殿試。——摘編自費正清《劍橋中國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東晉中期至唐朝武則天時期,寒門子弟入仕群體比例的變化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變化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科舉制的積極影響。【答案】(1)變化趨勢:不斷上升。原因:從東晉中期到隋唐時期變化原因是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2)①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②它的延續和完善,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③它不僅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也起到積極作用,還顯著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④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續了約1300年。【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科舉制制度。根據材料一“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變化表(部分)”可知,從東晉中期到唐朝武則天時期,寒門子弟入仕的數量不斷上升。結合所學可知,隋煬帝時期創立了科舉制度,寒門子弟通過科舉考查進入仕途。唐朝時期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更多的人寒門子弟憑借自己的努力進入仕途。(2)本題考查科舉制度的影響。根據材料二“陳寅恪認為科舉制度是為王朝提供官僚精英的一種手段,這些人依靠王朝而不是依靠高貴的世系和世襲特權取得地位和權力……從710-720年,每個有相當地位的宰相都經過科舉,通常中過進士或通過殿試?!苯Y合所學可知,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它的延續和完善,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它不僅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也起到積極作用,還顯著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續了約1300年。故答案為:(1)變化趨勢:不斷上升。原因:從東晉中期到隋唐時期變化原因是科舉制的創立和完善。(2)①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②它的延續和完善,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③它不僅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也起到積極作用,還顯著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④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續了約1300年。【點評】本題考查科舉制度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8.(2025七下·通道期末)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材料一:讀如下示意圖請在橫線處填寫正確內容,并說明其所產生的影響。(2)材料二:讀如下示意圖材料二為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政權演變示意圖,請將其按時間的先后順序排序。依據示意圖內容,概括這一時期的主要趨勢。(3)材料三: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戰爭造成人口大量流動和居民的頻繁遷徙,客觀上增加了契丹、黨項、女真、蒙古等北方各民族同漢族接觸的機會。此外北宋簽訂“澶淵之盟”后,宋遼間保持了百年相對和平。在此期間邊界各族人民的往來和市貿活動促進了物質和文化交流。官方也在戰與和的交涉中,在來往禮聘和頻繁的“奉”“賜”中,進一步加深了民族間的了解。——摘編自張明、于井堯《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根據材料三,概括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和特點。【答案】(1)橫線處應填:行省制度。影響:①行省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②這一制度的創立,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2)時間先后順序為:③④②①。(完全正確才可給分,)主要趨勢:政權并立走向大一統。(意近即可給分)(3)主要方式:①戰爭、②人口流動與遷徙、③邊界貿易、④官方交往(來往禮聘、“奉”“賜”)。特點:①民族交融是在多種方式共同作用下進行的;②和平與戰爭交織促進民族交融;③民族交融的范圍不斷擴大(涉及北方各民族與漢族 )。(意近且答出一點即可給分)【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金滅遼及北宋;行省制度及其影響;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行省制度。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建立后,忽必烈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創立行省制度。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在地方設行中書省。把山東、山西和河北稱作“腹里”,直屬于中書省;除吐蕃、畏兀兒地區外,設置了嶺北、遼陽等10個行省,行省下設路、府、州、縣。行省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這一制度的創立,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2)本題考查遼宋夏金元的相關知識。結合所學可知,960年北宋建立,916年遼建立,1038年西夏建立,北宋與遼和西夏并立;1125年,金滅遼,北宋與金和西夏并立;1127年,金南下滅北宋,同年南宋建立,南宋與金和西夏并立;蒙古崛起后,相繼滅了西夏、金、南宋,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因此,先后順序為:③④②①。這一時期,民族政權并立,最終走向統一。(3)本題考查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民族關系。根據材料三“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戰爭造成人口大量流動和居民的頻繁遷徙”可知,戰爭、人口流動與遷徙;根據材料三“在此期間邊界各族人民的往來和市貿活動促進了物質和文化交流。官方也在戰與和的交涉中,在來往禮聘和頻繁的‘奉’‘賜’中,進一步加深了民族間的了解?!笨芍?,邊界貿易、官方交往(來往禮聘、“奉”“賜”)。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有戰有和,民族交融是在多種方式共同作用下進行的;和平與戰爭交織促進民族交融;元朝統一后,疆域十分遼闊,民族交融的范圍不斷擴大(涉及北方各民族與漢族 )。故答案為:(1)橫線處應填:行省制度。影響:①行省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②這一制度的創立,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2)時間先后順序為:③④②①。主要趨勢:政權并立走向大一統。(意近即可給分)(3)主要方式:①戰爭、②人口流動與遷徙、③邊界貿易、④官方交往(來往禮聘、“奉”“賜”)。特點:①民族交融是在多種方式共同作用下進行的;②和平與戰爭交織促進民族交融;③民族交融的范圍不斷擴大(涉及北方各民族與漢族 )。(意近且答出一點即可給分)【點評】本題考查行省制度、遼宋夏金元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9.(2025七下·通道期末)某校七年級1班歷史興趣小組以“古代中國燦爛的文明成就”為主題編輯一份歷史手抄報,下面是他們設置的部分欄目和整理的圖文材料,請你閱讀材料,回答相關問題。(1)【欄目一】杰出的古代工程欄目一的圖片分別介紹了我國古代哪兩項偉大的工程?(2)【欄目二】偉大的發明創造觀察下圖及配文:它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為后來歐洲的航海家開辟新航路和發現新大陸提供了條件。欄目二的圖片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哪項發明?除此以外,另外三項發明也為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為充實欄目二的內容請你推薦一項發明,并說出你推薦的理由。(3)【欄目三】光輝的科技巨著結合所學知識,把欄目三中“科技巨著”的關鍵信息補充完整。作者 著作 地位李時珍 ① 規模空前的藥物學著作② 《天工開物》 被譽為“③”④ 《農政全書》 明代末年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① ② ③ ④ (4)綜合上述三個欄目內容及所學知識,你認為我國古代科技取得輝煌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工程分別是:大運河;北京城或(故宮、紫禁城)(2)發明:指南針(羅盤針)推薦和理由:造紙術或印刷術,促進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火藥,對歐洲火器制造和作戰方法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任選一個即可,)(3)《本草綱目》;宋應星;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啟。(4)原因:①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強大;②社會穩定,文化昌盛;③重視教育;④國家統一,民族交融深入;⑤勞動人民善于創新、總結等。(意近且答出3點即可給分)【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明朝的建筑與文學——明長城和北京城、小說和戲劇【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大運河與北京城。根據材料“圖一:世界上最長的古運河”結合所學可知,隋朝大運河全長2700對千米,是古代世界史最長的人工運河。根據材料“圖二: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建筑群平面圖”“紫禁城”“皇城”結合所學可知,圖二是北京城。(2)本題考查指南針。根據材料“它經阿拉伯人傳到歐洲,為后來歐洲的航海家開辟新航路和發現新大陸提供了條件?!苯Y合所學可知,指南針的發明為人類的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的貢獻。結合所學可知,四大發明除了指南針,還有造紙術、印刷術、火藥等。造紙術或印刷術,促進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火藥,對歐洲火器制造和作戰方法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任選一個即可)(3)本題考查明朝的科技著作。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是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巨著,成為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宋應星 所著的《天工開物》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總結,記述了中國在當時世界上具有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4)本題考查我國古代科技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蓮恼巍⒔洕?、文化、教育等方面說明。如: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強大;②社會穩定,文化昌盛;重視教育;國家統一,民族交融深入;勞動人民善于創新、總結等。故答案為:(1)工程分別是:大運河;北京城或(故宮、紫禁城)。(2)發明:指南針(羅盤針)推薦和理由:造紙術或印刷術,促進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火藥,對歐洲火器制造和作戰方法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任選一個即可,)(3)第1空、《本草綱目》第2空、宋應星第3空、中國17世紀工藝百科全書第4空、徐光啟。(4)原因:①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強大;②社會穩定,文化昌盛;③重視教育;④國家統一,民族交融深入;⑤勞動人民善于創新、總結等。【點評】本題考查大運河、北京城、四大發明、明朝的科技著作、中國古代科技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等。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20.(2025七下·通道期末)根據以下歷史大事年表,回答問題。時 間 事 件 時 間 事 件581年 隋朝建立 641年 文成公主嫁到吐蕃589年 隋朝統一 754年 鑒真東渡到達日本618年 隋朝滅亡,唐朝建立 755-763年 安史之亂627-645年 玄奘西行 907年 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2)選擇材料中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自擬論述的觀點并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答案】(1)時代特征:繁榮與開放的時代。(2)【示例一】觀點: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選擇的史事:唐朝建立,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等。論述:618年唐朝建立后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鑒真東渡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促進了中日交流,加速了日本社會的進步。玄奘西游天竺,歷經磨難,取回佛經,大唐吸取外國先進文化,進一步充實了中華文化。綜上所述,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示例二】觀點:國家統一是社會繁榮昌盛的基石。選擇的史事:隋朝建立;隋朝統一;唐朝建立;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等。論述: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文帝滅陳,統一全國。隋的統一、結束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大趨勢。618年,唐朝建立。統一后的隋朝和唐朝采取發展經濟的措施,成為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907年,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而南方受戰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基礎上也有一定的發展。綜上所述,國家統一、社會才能穩定,統一局面有利于社會的繁榮發展。【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唐朝的建立;盛唐經濟的繁榮;鑒真與玄奘;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隋唐的時代特征。根據材料大事年表結合所學可知,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文教昌盛、民族關系融洽,對外關系開放,是我國歷史上繁榮與開放的時代。(2)根據題干選擇相關的歷史事件,根據這些事件的共性擬定觀點,結合事件的基本史實進行論述說明即可。如選擇事件唐朝建立,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等。這些事件反映了唐朝的對外交往,根據其作用擬定觀點為: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或選擇事件隋朝建立;隋朝統一;唐朝建立;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等。這些事件反映了朝代的更替,可擬定觀點為:國家統一是社會繁榮昌盛的基石。結合具體的史實進行論述為:【示例一】觀點: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選擇的史事:唐朝建立,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等。論述:618年唐朝建立后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鑒真東渡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促進了中日交流,加速了日本社會的進步。玄奘西游天竺,歷經磨難,取回佛經,大唐吸取外國先進文化,進一步充實了中華文化。綜上所述,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示例二】觀點:國家統一是社會繁榮昌盛的基石。選擇的史事:隋朝建立;隋朝統一;唐朝建立;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等。論述: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文帝滅陳,統一全國。隋的統一、結束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大趨勢。618年,唐朝建立。統一后的隋朝和唐朝采取發展經濟的措施,成為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907年,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而南方受戰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基礎上也有一定的發展。綜上所述,國家統一、社會才能穩定,統一局面有利于社會的繁榮發展。故答案為:(1)時代特征:繁榮與開放的時代。(2)【示例一】觀點: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選擇的史事:唐朝建立,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等。論述:618年唐朝建立后實行了對外開放政策。鑒真東渡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促進了中日交流,加速了日本社會的進步。玄奘西游天竺,歷經磨難,取回佛經,大唐吸取外國先進文化,進一步充實了中華文化。綜上所述,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示例二】觀點:國家統一是社會繁榮昌盛的基石。選擇的史事:隋朝建立;隋朝統一;唐朝建立;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等。論述: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文帝滅陳,統一全國。隋的統一、結束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大趨勢。618年,唐朝建立。統一后的隋朝和唐朝采取發展經濟的措施,成為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907年,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而南方受戰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基礎上也有一定的發展。綜上所述,國家統一、社會才能穩定,統一局面有利于社會的繁榮發展。【點評】本題考查隋唐時期的時代特征及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湖南省懷化市通道縣、新晃縣、靖州三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學生版).docx 湖南省懷化市通道縣、新晃縣、靖州三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