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第16課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第五單元 貨幣與賦稅制度【課程標準】了解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進以及關稅、個人所得稅在中國的產生和實行。【學習目標】時空觀念: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過程,認識賦役對統一王朝的重要意義。唯物史觀: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中國古代賦役制度演變的趨勢和特點,理解封建經濟的發展推動賦役制度不斷變革。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關稅、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產生及其在中國的實行,特別是近代關稅自主權喪失后經歷曲折而收回的過程,認識關稅自主的重要性。學習重點學習重點、難點學習重點時空坐標古代農業社會,圍繞農業、向農民征收賦役制度近現代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現代關稅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貧富差距拉大個人所得稅在封建社會中,國家以土地和人口為依據,向人民征收一定數量的田賦、人頭稅,征發徭役等,形成的基本制度。戶稅:以戶為依據的財產稅;田賦:也叫田租,歷代封建政府以田畝為征收依據的土地稅;丁稅:也叫人頭稅,歷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以人丁為依據的人頭稅。雜稅:徭役:以成年男子為依據,為封建國家無償從事勞動的勞役。包括力役、兵役、和雜役;賦役概念闡釋賦役制度: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固定性。西周分封制下貢賦制度——諸侯的義務:繳納貢賦;為王室服役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孟子·滕文公上》勞役地租役重于賦1.先秦時期的賦役制度(1)西周的貢賦制度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2)春秋戰國:(1)前686年,齊國“相地而衰征”(2)前 594年,魯國“初稅畝”含義:① “相地而衰征”指根據土地多少和好壞征收賦稅②前594年,魯國“初稅畝”指無論公田還是私田,按畝數實數收稅實質:承認土地私有制影響:促進井田制的瓦解,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奴隸制生產關系向封建生產關系轉變(是中國古代土地稅的開端)。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1.先秦時期的賦役制度表現:2.秦漢時期的賦役制度(1)編戶齊民:材料一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內興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賦(泰半:三分之二),發閭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贍其欲也。海內愁怨,遂用潰畔(叛)。——《漢書·食貨志》材料二 漢興, ……上(指漢高祖)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而稅一……文帝即位,躬修儉節,思安百姓……。乃下詔賜民十二年(指文帝十二年)租稅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稅。后十三歲,孝景二年, 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 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漢書·食貨志》秦漢時期,實行編戶齊民制度,即政府把農民編入戶籍(稱為編戶),實行按編戶征收租賦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大致包括了三部分即田賦、人頭稅(口賦、算賦)和徭役。(2)秦漢時代的賦稅: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田賦秦朝:田賦稅率極高,史稱“收泰半之賦”,即繳納田地產量的三分之二作為田賦。漢朝:漢初休養生息,田賦稅率大大降低。(漢高祖時期實行十五稅一,漢景帝時期實行三十稅一)人頭稅秦朝:秦朝向人民征收極重的口賦,即人頭稅。漢朝:漢朝人頭稅分口賦、算賦,規定不分男女。徭役更卒:法定服務期限是一個月,服務地點是在本郡或本縣;正卒:指到郡國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兩年。戍卒:指到邊塞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2.秦漢時期的賦役制度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財產稅漢朝對車船征稅,對商人和高利貨者征收算錢,對財產總額征收“稅民資”,甚至農民飼養六畜都要繳稅。徭役:更卒、正卒、戍卒種類 役齡 役期 任務更卒 秦朝男子17歲起役,后來漢昭帝改為23歲起役。正卒戍卒法定服務期限是一個月服役地點是在本郡或本縣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宮室、陵寢,運糧一般是兩年到郡國和京城服兵役一般是一年到邊塞屯戍更卒正卒戊卒3.隋唐時期的賦役制度(2)唐朝前期:租庸調制內容:作用:①“租”: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繳納一定的谷物。②“庸”:代役稅,每年服勞役二十日,不去服役,可用納絹或布代役。(只針對21-59歲的成年男子征收)③“調”:人頭稅,繳納定量的絹和布。① 保證農時,賦役負擔相對較輕,有利于農業生產發展。② 政府的賦稅收入有了保證,府兵制鞏固,國家富強起來。均田制經濟基礎: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北魏開始實行租調制,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調制,廢除許多苛捐雜稅(1)隋朝:租調役玄宗之末,版籍浸壞,多非其實。及至德兵起,所在賦斂,迫趣取辦,無復常準。賦斂之司增數而莫相統攝,各隨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紀極。民富者丁多,率為官為僧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故上戶優而下戶勞。吏因緣蠶食,旬輸月送,不勝困弊,率皆逃徙為浮戶,其土著百無四五。至是,炎建議作兩稅法。先計州縣每歲所應費用及上供之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為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使與居者均,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其租庸調、雜徭悉省。——《資治通鑒》原因:①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無法推行,國家財政收入減少②為解決財政困難,實行兩稅法實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內容:①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②國家先確定賦稅總額,再分解到各地;③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和資產征收戶稅;④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⑤貴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稅。⑥租稅以貨幣繳納(3)唐朝中后期:兩稅法積極:①改變了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②簡化稅收名目,擴大了收稅對象,增加了財政收入,相對減輕了農民負擔③是我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對后世影響深遠④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局限: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來越嚴重②大地主隱瞞財產,政府為保證財政又增加捐稅,把賦稅轉嫁到農民身上,征收額外雜稅,農民負擔沉重③不可能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因而不可能從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統治危機④徭役的征發其實并沒有廢除,大部分力役還是靠強制性征發保證以人丁為主→人丁和財產并重自耕農→貴族、官僚、商人租庸調→戶稅、地稅地位:兩稅法是我國古代賦稅制度史上的轉折點,它標志著征稅標準由以人丁 為主逐漸過渡到以土地財產多少為主,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和進步,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葉賦稅制度的基礎。作用背景:①宋承唐制,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往往超過正稅數倍②征收代役金,徭役繁重,階級矛盾尖銳③宋朝實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王安石變法內容:特點:①方田均稅法:清丈土地,防止偷、漏稅②募役法:政府雇人服役,不服役者交免役錢或助役錢 。①方田均稅法以土地為主,按畝收稅②募役法以雇役代替力役,并且征收貨幣影響:減輕百姓負擔,增加財政收入。4.宋元朝的賦役制度(2)元朝時期的賦役制度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施行于北方(丁稅、地稅)與南方(夏稅、秋糧);另有科差(代徭稅),按戶之上下征收絲和銀兩(1)宋朝的賦役制度①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②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金花銀”。5.明朝時期的賦役制度(1)明前期(2)明后期:一條鞭法①背景:商品經濟發展;白銀流通量增加;土地兼并及統治危機。②內容: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即不但賦稅折銀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擔,折成銀兩,統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從稅銀中拿出一部分統一雇人。③特點:賦役合并;用銀繳納;化繁為簡;官收官解明中期以后,稅法繁雜混亂、賦役不均、吏胥趁機營私舞弊成了重大的社會問題,朝延的財政危機也在加劇。賦役合并田賦征銀折銀代役貨幣地租產生a.簡化了征收手續,減輕了農民負擔。b.取消了力役。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有所松弛,農民獲得了較大的自由,為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c.賦役征銀,促進白銀貨幣化,促進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d.是古代賦役制度的重大變革,由實物稅向貨幣稅轉變,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弊端:用銀繳納,遭受商人盤剝積極(2)明后期:一條鞭法④影響:知識拓展:租庸調制、兩稅法和一條鞭法的異同不同點 租庸調制 兩稅法 一條鞭法土地產權征稅原則征稅項目課稅對象征稅次數課稅形式相同點 政府對民授田,土地不可買賣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買賣土地可以買賣稅額固定,人們較有預算稅額不定,符合實際以田地多寡定征收量分田賦、力役和供品,稅項分明分戶稅和地稅,手續簡化賦役合并,取消力役,由政府雇人代役有主戶、客戶之分,遷徙后仍須向原籍繳稅無分主戶、客戶,一律在定居地登記,按貧富財產多少繳稅由丁、田分擔每年征收一次每年分夏、秋兩季征收賦役合并,減少了征稅次數以實物繳納以錢計算稅值,再折交實物由實物改為征銀①相對減少了農民的負擔、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②都按土地多寡征稅;③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④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1)演變(2)意義①康熙年間:1712年“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攤丁入畝……廢除人頭稅后,這種對“被征稅”擔心的消失,直接改變了古人的生育觀念,中國由此進入第一波“人口大爆炸”時代,據統計,康熙二十四年,全國人口為1億,到嘉慶十七年已到3.6億,這僅僅花了127年時間。——摘編自《歷史上影響中國人生活的四大改革》①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又有利于手工業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減輕了無地或少地農民的負擔,。②稅制的簡化,有利于政府的征收。③避免了隱匿人口現象,促進了人口的增長。6.清朝的賦役制度②雍正年間:朝代 制度 特點 發展趨勢秦 田賦、人頭稅、徭役 賦役繁重漢 編戶制度 舍地而稅人 魏晉 租調制 與均田制配合 唐朝 初期 租庸調制 以庸代役 晚期 兩稅法 財產稅為主;量出為入;簡化名目,擴大收稅對象; 宋 募役法 官府募人代役 明 一條鞭法 簡化名目;用銀兩收稅 清 攤丁入畝 廢除人頭稅 1.征收標準:2.賦役形式:3.征收種類:4.征收時間:人丁為主 土地為主(以兩稅法為標志)勞役地租為主 實物為主 貨幣為主(以租庸調和一條鞭法為標志)繁雜 簡單(以一條鞭法為標志)不定時 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歸納總結:古代賦稅制度演變的趨勢5.人身控制:強 弱(以兩稅法標志)6.國家重農抑商,對商業征收重稅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關稅”指的是海關依據國家的政策、稅法及進出口稅則,對進出關境的物品征收的稅。“關稅”可以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利益;保護生產和調節經濟;還可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1、關稅的起源(西周)與發展(一)中國的關稅制度司關掌國貨之節以聯門市。司貨賄之出入者,掌其治禁與其征廛。 ——《周禮·地官》2、近代關稅自主權的喪失與收回原因:鴉片戰爭,國門被迫打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表現:協定關稅;片面最惠國待遇;喪失海關大權。斗爭:①國民革命時期——提出主張②南京國民政府——宣告關稅自主《進口稅暫行條例》;1928年“改訂新約”陸續簽訂《中美關稅條約》《中日關稅協定》,在關稅自主權上取得了進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制定稅率。③新中國成立——收回關稅自主權3、新中國關稅制度的建設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及實施條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獨立的專門的海關稅法,統一了全國關稅制度198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強化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進一步完善關稅基本制度,對國民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起到重要促進作用。①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利益;②保護生產,調節經濟;③增加財政收入。(二)個人所得稅的起源與演變個人所得稅是是以納稅人個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為征收對象的一種稅種。(英國是開征個人所得稅最早的國家,1799年英國開始試行差別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到了1874年才成為英國一個固定的稅種。)個人所得稅的作用: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調節收入分配,利于實現社會公平;增強公民納稅意識;樹立義務觀念 。為什么直到1980年中國才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征收個人所得稅是為調節社會收入水平,確保社會公平和國家有序發展,在個人和家庭收入整體差別不大的計劃經濟時代,沒有征收的必要,所以直到改革開放后的1980年,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才制定頒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對調節個人收入,實現社會公平,穩定社會有積極作用1.(2024年北京卷)乾隆元年所纂《山東通志·田賦志》:“任之土者謂之賦,任之力者謂之役。今則滋生人丁已免其徭,而原額之丁又編入地畝,是無所謂役也。故以‘田賦’總之。”對上述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①地丁合并征收②丁銀數額固定③百姓賦役免除④人身束縛加強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2.(2024年安徽)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議海運事。嘗令海船自揚子江逆流而上,至江東寧國、池、饒、建康等處運糧,然航道險阻,“糧船俱壞,歲歲有之。又湖廣、江西之糧運至真州(今江蘇儀征、六合一帶)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將嘉興、松江秋糧,及江淮、江浙財賦都總管府歲征之糧一并海運。這說明,元代( )A.江南糧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稅糧北運促進海運發展C.長江流域經濟趨于平衡 D.財賦重心沿江逐漸西移【真題試做】AB3.歐陽修評論唐朝賦稅制度時說:租庸調之法,以人丁為本。自開元以后,天下戶籍久不更造,丁中轉死,田畝賣易,貧富升降不實,租庸調之法壞而兩稅行。該評論( )A.指責租庸調導致社會貧富分化 B.指出了兩稅法實施的主要原因C.認為兩稅法造成嚴重流民問題 D.肯定了租庸調推行的積極作用4.如圖是1928—1936年間中國海關稅收總額變化表。對圖信息解讀準確的是( )A.東北易幟推動關稅收入增加B.中國關稅斗爭取得勝利C.日本侵華導致稅額持續下降D.稅額受到內外局勢影響BD5.一條鞭法和攤丁入畝是明清時期封建統治者采取的重要改革措施,對于他們共同點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①都屬于我國賦役史上的重大改革②都使封建政府的稅收減少③都加強了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④都有利于農業的商品化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6.1928年7月,《中美關稅條約》簽訂,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承認中國關稅自主權的國家,同時承認南京國民政府的合法地位。其戰略意圖是( )A.結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B.緩解嚴重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C.防止日本對中國的獨占D.排除蘇聯影響,維護資本主義D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