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測試高一歷史試卷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題3分,共48分)1.公元14世紀,波斯神話中的神鳥西摩格由薩珊王朝時期的犬首孔雀尾形象轉化為中國的鳳凰形象,大量出現在陶器和細密畫上。這反映了( )A.古代文明的交流交融 B.波斯帝國文化政策的開放性C.波斯文明程度的提升 D.波斯文化與中華文化的趨同2.13世紀末,西歐很多國家仍然實行“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而英國卻轉變為“我的附庸的附庸是我的附庸”。這反映了( )A.西歐專制王權的普遍確立 B.英王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C.英國進入君主立憲制時期 D.近代民族國家的最終形成3.如表所示為日本大化改新的部分改革措施。據此可知,當時日本( )政治領域 在天皇之下設立二官八省為中央機構;設置國、郡、里為地方行政單位經濟領域 廢除貴族私有的土地制度和部民制,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公地公民制,國家按公民人數頒授口分田,全國實行統一的租調制社會秩序 建立了戶籍制度和以天皇為最高層級的、極其嚴格的等級身份秩序文化領域 開始官修正史。720年完成的《日本書紀》,是完全用漢字寫成的第一部正史A.開始了與中國的直接往來 B.深受唐文化的影響C.官修正史強化了君主專制 D.中央集權面臨困境4.錢乘旦認為,1415年起的歷次重大探險活動,絕大部分是在國王或政府的支持下進行的。15世紀開始的探險者大多數是貴族,到達印度的達·伽馬、發現太平洋的巴爾沃亞、首次環球航行的麥哲倫都是貴族,形成了商人出錢、國王牽線組織、貴族沖鋒陷陣的擴張格局。據此可知,新航路開辟( )A.均得到了國王的支持 B.封建貴族發揮主導作用C.加速了封建制的解體 D.得益于不同力量的推動5.如表中的現象可用于研究( )15世紀早期1公斤胡椒的價值變化(單位:克白銀)印度產地 亞歷山大里亞 威尼斯 歐洲消費國1—2 10—14 14—18 20—30A.新航路開辟的背景 B.價格革命的影響 C.工業革命的必要性 D.世界市場的形成6.新航路開辟后,農副產品“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計”,江南的生絲、絲綢、棉布等通過全球化貿易流向世界各地。據統計,在1800年以前的兩個半世紀里,流入國內的白銀大概占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這一現象( )A.刺激國內經濟的新發展 B.加速傳統小農經濟瓦解C.說明中國主導世界貿易 D.推動對外政策走向開放7.漫畫反映的是英王與英國議會的角力。該漫畫意在說明,當時的英國( )A.資產階級已經控制政權 B.資產階級革命手段相當殘酷C.實行分權制衡政治體制 D.資產階級挑戰封建專制王權8.1776年5月,北美康涅狄格有人在闡述各殖民地聯合的重要性時宣稱,人類依據其天性乃是各自分開并擁有同等支配權的個體,由于“共同的需要”和“對社會快樂的喜好”而組成社會,出于“共同保護”的需要才建立政府。這反映的思想原則是( )A.分權制衡 B.社會契約 C.天賦人權 D.共產主義9.1848年,革命風暴席卷歐洲,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國后積極投入革命斗爭中。革命失敗后,他們主要在英國活動。1848年時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實踐( )A.建立了歐美國家最早的無產階級政黨 B.促成巴黎公社革命獲得勝利C.有助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探索與發展 D.推動了科學共產主義的誕生10.馬克思說:“巴黎公社是特殊條件下的一個城市的起義,具有自發性、偶然性,并不是生產關系阻礙了生產力發展的結果??歷史清楚地表明,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的程度”。這說明巴黎公社的爆發( )A.是民族和階級矛盾激化的產物 B.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C.已具備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條件 D.說明資本主義發展衰落11.在英國殖民擴張時期,以《泰晤士報》為代表的報刊和以路透社為代表的通訊社以“公正”為名,大肆宣揚資本主義政體、文化的先進性,并將侵略描繪成一種“高尚的開化行為”。此舉的意圖是( )A.加強文化交往,促進雙方發展 B.以文明者自居,進行輿論宣傳C.建立文化認同,減少殖民阻力 D.推動信息交流,密切溝通聯系12.1884年,一支德國艦隊占領了新幾內亞東北部的部分土地,英國立即對此做出強烈反應,派遣戰艦前往干預。除此之外,雙方還在非洲開普、剛果,太平洋的薩摩亞群島,東南亞的新加坡等地產生了激烈的摩擦。這反映出( )A.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B.非洲開始成為英德爭奪的主戰場C.德國的綜合國力已全面趕超英國 D.德國與英國的殖民爭奪日趨激烈13.“為適用在中國之門戶開放,或各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之原則,更為有效起見,締約各國除中國外,協定不得謀取或贊助其本國人民謀取……有關于商務或經濟發展之一般優越權利。”該規定的出臺( )A.肯定了中國對一戰的貢獻 B.遏制了歐美列強的對華侵略C.使中國收回了山東的主權 D.打破了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14.如圖為1929—1937年間美、蘇、德、英、法等國在世界制造業總產量中所占份額的比重對比狀況(%)。由此可見,當時蘇聯( )A.農業集體化程度不斷提升 B.計劃經濟優勢顯現C.重工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 D.率先擺脫經濟危機15.有學者說,如果按照當初“國聯”的多數一致原則,每個會員國都有否決權,那么一個議案的決定就會很難,局面甚至可能會一度混亂。而聯合國只有五大國擁有否決權,那么對于一些重大事件的決議,就比較容易達成共識。這一論述突出反映了( )A.國際組織成為大國的分贓工具 B.大國的強權政治導致世界動蕩C.維護世界和平的機制有所完善 D.世界各大國的力量走向了均衡16.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科幻電影流行講述核戰爭的故事,如《地球停轉之日》(1951年)直接從核威脅入手,影片充斥著濃厚的懸疑和恐怖氛圍,又如《入侵美利堅》贊同美國使用核武器,報復入侵者。由此可知,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科幻電影( )A.受到了冷戰意識的影響 B.折射了二戰后的核戰爭C.得到了美國軍方的贊賞 D.具有批判現實主義色彩二、非選擇題17.商業貿易的繁榮是社會、經濟、政治綜合作用的結果。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宋代城市由單一的維護封建統治的堡壘功能,日趨走向多樣化,其社會、商業貿易、文化消費等功能日益顯露出來,最明顯的就是城市生活不再只為統治集團、貴族官僚服務,開始面向下層、面向一般市民。據史載,“今閭閻之卑,倡優之賤,男子服帶犀玉,婦人涂飾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中世紀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發達的“廂坊制”取代,到南宋中葉,不少城市已演變為“隅巷(坊)制”,坊實際上已成為商業區與居住區相混雜的街區。……南方以自然經濟區域為范圍,以經濟發展為驅動力,推動交通、人文等方面的發展,形成了一個個獨具風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經濟型城市的發展道路。正是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動了封建城市規劃的變革和中國城市的發展。——摘編自吳剛《中國古代的城市生活》等材料二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國王授予的特許狀。1708年,“英國商人對東印度貿易聯合公司”(簡稱“東印度公司”)在國王的出面斡旋下成立。它從成立初期起就開始限制大股東的支配權,規定每位股東,無論性別、信仰、種族,只要購買了公司的股份,就擁有投票權和參加股東大會的權利;同時制定明確的法規,強化股東大會的重要性,規定總裁和副總裁不參加股東大會,由董事長主持股東大會。公司的主要業務,就是把亞洲各地的陶瓷、咖啡、香料、紡織物、茶葉等進口到歐洲,再把一些歐洲的毛織物、錫鐵制品等出口到亞洲。公司的貿易據點遍及歐亞沿海地帶,17世紀到18世紀,公司都保持著驚人的年均利潤率。——摘編自(日)淺田實《東印度公司》(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宋代“城市革命”是如何推動封建城市規劃的變革和中國城市的發展的,并簡析這一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特點,并指出其帶來的影響。(8分)(3)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英商業發展的基本走向,并從政治制度和經濟政策角度分析其原因。(6分)18.大國間的合作與競爭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這是一種政治策略,是唯一能夠將法國從破壞性的地方割據、高官腐敗以及君主無能三大難題當中拯救出來……他(路易十四)對敢于反叛的外省貴族無情鎮壓;同時建造凡爾賽宮,把各地大貴族宣召進宮,侍奉王室。路易十四還向各省派駐“司法、警察和財政監督官”,引進新式武器和先進技術,并把各省軍隊的調度權控制在中央手里。他要求全體臣民一律信奉天主教。在凡爾賽宮舉行豪華的慶祝、資助藝術和科學的發展來為他自己增光。在他的大臣柯爾貝的幫助下,他將整個法國的官僚機構集中于他的周圍……路易十四將經濟問題交給了柯爾貝,推行重商主義……——摘編自(英)布倫達·拉爾夫·劉易斯等《君主制的歷史》材料二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習主席提出了加強文明互鑒是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18世紀的法國,是從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的游記開始了解中國的,后來一些如絲綢、茶葉、瓷器等散發著迷人的東方氣息的中國工藝品隨絲綢之路進入歐洲、刮起了將近半個多世紀的“中國風”。一封介紹中國園林風格的信催生了“盎格魯—中國式”花園,賦予了洛可可園林藝術以靈魂。啟蒙運動時期的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受到中國歷史文化的啟發,給處在社會危機中的法國人以警醒……法國輝煌的革命史深刻影響著康有為、章太炎、李大釗、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等仁人志士,他們對比中外的不同文化,推動著中國革命從器物走向制度。法國文學通過期刊雜志緊密與新文化運動結合,使中國對法國的借鑒進入文化層面。——據(法)里烏、西里內利《法國文化史》等整編(1)根據材料一,概括路易十四解決“三大難題”的策略。結合所學,指出16至19世紀西方國家形態的變化。(8分)(2)根據材料二,簡述18世紀以來中法“文明交流互鑒”彼此影響的表現。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構建的新型國際關系的內涵。(10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從以上時間軸中選取一個時段,指出這一時段國際格局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圍繞這一特點進行論述。(要求:史論結合,論證充分,條理清晰,字跡清秀)(12分)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B D A A D B C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D D B C A二、非選擇題17.【答案】(1)推動:城市功能以商業服務為主(城市功能多樣化);城市生活面向下層民眾;出現奢侈消費之風(在民眾服飾等方面突破封建等級限制);城市管理由封閉走向開放;城市發展以經濟為主要驅動力等。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人民消費需求的增加;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經濟重心的南移等。(2)特點:在政府或國王的支持下建立;整合或壟斷了英國一切東亞貿易;以從事商品收購和販賣為主(或以商業資本為主);建立起了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模式;長期高利潤率;貿易范圍遍及歐亞沿海地區。影響:加速了英國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加劇了殖民地的貧困與落后,迫使它們卷入了世界近代化的進程(3)基本走向:中國商業屬于封建經濟,英國商業的發展助力了英國對外的殖民擴張。原因:中國實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經濟政策上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都抑制了商業的發展。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度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對外進行殖民擴張。18.【答案】(1)策略:采取措施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信奉天主教,加強思想控制;不斷削弱貴族勢力;推行重商主義,發展商品經濟。(每點2分,任答三點6分)變化:從專制王權國家發展為民族國家,為確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奠定基礎。(2分)(2)表現:中國影響法國:中國的茶、絲綢、瓷器深受法國喜愛;法國受中國式園林和建筑的影響;思想上,法國啟蒙運動。(任答兩點得4分)法國影響中國:近代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新文化運動。(任答兩點4分)內涵:互利共贏、平等相待、和平共處。(2分)19.【答案】示例一:20世紀60年代后,世界政治格局呈現出多極化趨勢。(2分)二戰后,亞非拉國家紛紛迎來民族解放,獨立后的亞非拉國家為應對兩極格局中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不斷走向聯合。1961年,亞非拉國家不結盟運動興起,第三世界國家力量進一步增強。歐洲國家在經濟方面的合作不斷加強,1967年,歐共體成立,西歐各國的經濟聯系加強,經濟實力也不斷提升,在政治上提出“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逐步擺脫美國成為一大經濟實體。60年代末,日本的經濟快速發展,到80年代和美國、歐共體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成為經濟強國,不斷謀求政治大國地位,成為國際力量中的重要一極。(8分)綜上所述,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關系中的多極力量崛起,對美蘇兩極格局造成有力沖擊,國際格局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不可逆轉。(2分)(其他觀點,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