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課時:余弦定理(一)知識梳理余弦定理:(1)形式一:,,形式二:,,,(角到邊的轉換)(2)解決以下兩類問題:1)、已知三邊,求三個角;(唯一解)2)、已知兩邊和它們的夾角,求第三邊和其他兩個角;(唯一解)題型一 根據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求角例1.已知△ABC中,sinA∶sinB∶sinC=(+1)∶(-1)∶,求最大角. 解:∵===k ∴sinA∶sinB∶sinC=a∶b∶c=(+1)∶(-1)∶設a=(+1)k,b=(-1)k,c=k (k>0)則最大角為C.cosC===-∴C=120°.評析:在將已知條件中角的關系轉化為邊的關系時,運用了正弦定理的變形式:a=2RsinA,b=2RsinB,c=2RsinC,這一轉化技巧,應熟練掌握.在三角形中,大邊對大角,所以角C最大。題型二 已知三角形的兩邊及夾角解三角形例2.在△ABC中,=,=,且,是方程的兩根,。求角C的度數;求的長;(3)求△ABC的面積。解:(1) (2)因為,是方程的兩根,所以 (3)評析:在余弦定理的應用中,注意與一元二次方程中韋達定理的應用。方程的根往往不必直接求出,要充分利用兩根之和與兩根之差的特點。備選題 正、余弦定理的綜合應用例3.在中,內角A、B、C的對邊長分別為、、,已知,且 求b 解法一:在中則由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有:化簡并整理得:.又由已知.解得. 解法二:由余弦定理得: .又,。所以…………………………………①又,,即由正弦定理得,故………………………②由①,②解得。評析:從近年高考考綱中就明確提出要加強對正余弦定理的考查.在備考中應注意總結、提高自己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及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此題事實上比較簡單,但考生反應不知從何入手.對已知條件(1)左側是二次的右側是一次的,學生總感覺用余弦定理不好處理,而對已知條件(2) 過多的關注兩角和與差的正弦公式,甚至有的學生還想用現在已經不再考的積化和差,導致找不到突破口而失分.例3.在△ABC中,角A、B、C所對的邊分別為,,,證明:。證明:由余弦定理知:,則,整理得: ,又由正弦定理得:, , 評析:三角形中的證明,應充分利用正、余弦定理,三角函數的公式,在邊、角關系中,明確證明思路,都化為邊的關系或都化為角的關系。. 點擊雙基1.在△ABC中,若a=2, b=2, c=+,則∠A的度數是 ( )(A) 30° (B) 45° (C) 60° (D) 75°解:=,A=30°答案:A2.在△ABC中,若則 ( )A. B. C. D. 解: 答案:B3. 在△ABC中,若2cosBsinA=sinC,則△ABC的形狀一定是( )A.等腰直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等邊三角形解:由2cosBsinA=sinC得×a=c,∴a=b.答案:C4.在△ABC中,若∶∶∶∶,則_____________。解:∶∶∶∶∶∶,令 答案: 5. 在△ABC中,a,b,c分別是角A,B,C所對的邊,已知 則A= .解:由余弦定理可得,∴答案:課后作業1.邊長為的三角形的最大角與最小角的和是( ) A. B. C. D. 解: 設中間角為,則為所求答案:B2. 以4、5、6為邊長的三角形一定是( ) A. 銳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鈍角三角形 D. 銳角或鈍角三角形解:長為6的邊所對角最大,設它為, 則 答案:A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周長是底邊長的5倍,那么它的頂角的余弦值為( )A. B. C. D. 解:設頂角為C,因為,由余弦定理得:答案:D4.在中,角A、B、C的對邊分別為、、,若,則角B的值為( )A. B. C.或 D. 或解:由得即,又B為△ABC的內角,所以B為或答案:D 5.在△ABC中,若,則最大角的余弦是( )A. B. C. D. 解: ,為最大角,答案:C6. 在中,,則三角形為( ) A. 直角三角形 B. 銳角三角形 C. 等腰三角形 D. 等邊三角形解:由余弦定理可將原等式化為 答案:C7.的內角的對邊分別為,若,則等于( )A. B.2 C. D.解:由余弦定理得,,6=a+2+aa=或-2(舍去)答案:D8. 三角形的兩邊分別為5和3,它們夾角的余弦是方程的根,則三角形的另一邊長為( ) A. 52 B. C. 16 D. 4 解:由題意得或2(舍去)答案:B二.填空題9.△ABC中,若,則A= 解:= A= 答案:10.在△ABC中,若則△ABC的形狀是_________。解: 為最大角,為銳角答案:銳角三角形11.在銳角△ABC中,若,則邊長的取值范圍是_________。解: 答案:三.解答題12.在△ABC中:(1)已知b=8,c=3,A=60°,求a;(2)已知a=20,b=29,c=21,求B;(3)已知a=3,c=2,B=150°,求b;(4)已知a=2,b=,c=+1,求A.解:(1)由a2=b2+c2-2bccosA得a2=82+32-2×8×3cos60°=49,∴a=7.(2)由cosB=得cosB==0,∴B=90°.(3)由b2=a2+c2-2accosB得b2=(3)2+22-2×3×2cos150°=49,∴b=7.(4)由cosA=得cosA==,∴A=45°.13在△ABC中,,求。解: ,而所以 14半徑為R的圓外接于△ABC,且2R(sin2A-sin2C)=(a-b)sinB.求角C;解:(1)∵ ∵ 2R(sin2A-sin2C)=(a-b)sinB∴ 2R[()2-()2]=(a-b)·∴ a2-c2=ab-b2∴ ∴ cosC=,∴ C=3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