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乾隆帝(1711-1799)華盛頓(1732-1799)中國與世界中國古代史人物世界近代史人物19世紀初以前,中國經濟總量仍雄居世界榜首。1700年,中國、西歐的GDP在世界的占比分別為22.3%和22.5%,1820年則分別為32.9%和23.6%。——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落后?!這又如何解釋?仇英 南都繁會圖 ◎第四單元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課程標準: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一、艱難轉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二、啟蒙新聲——思想領域的變化三、市井口味與西學東漸——文藝科技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專制的頂峰及阻滯陷入停滯的增長——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回歸本心的追求——啟蒙思想的萌發及障礙人性解放的渴望——科技文藝的進步與拘囿萌新與黯舊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廣種植圖1、農業領域的新氣象一、艱難轉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表現:1、 高產作物引進(玉米、甘薯、馬鈴薯)。2、多種經營方式興盛。材料: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譚曉,用低價購買了大片空閑低洼沼澤地....部分土地改為良田,收成大增。所鑿水池養魚,池上筑舍養豬,其余空地種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順帶捕捉鳥類和昆蟲,此類副產品運到市場,銷售所得“視田之入復三倍”。由此,譚曉成功致富。類似新現象,從明中期逐漸多見。 ——部編版《中外綱要上》表現:1、 高產作物引進(玉米、甘薯、馬鈴薯)。2、多種經營方式興盛。3、經濟作物繁多(茶葉、棉花、煙草、花生)4、生產區域化;5、農副產品商業化。材料:各地眾業兼營的的情形,除了糧食作物外,大體上在沿江沙地和地形高昂的常熟、昭文、嘉定、坤山和鎮洋的大部分地區,以種植棉花、紡紗織布為主……在沿太湖地區和毗鄰浙江嘉興和湖州府的吳江震澤的不少地方,以種桑養蠶、繅絲織綢為主。在屬于吳縣的太湖中的洞庭東西山,以蠶桑水果花木種植為主。在太湖、淀山湖、陽澄湖……和其他水網地區以漁業為主。在蘇州城郊,以花木蔬果為主。 ——范金民 《清前期蘇州農業經濟的特色》商品經濟繁榮1、農業領域的新氣象糧食產量增長一、艱難轉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17世紀初蘇州絲織業工場手工業勞動的狀況吳民生齒最繁,恒產絕少,家杼軸而戶纂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謀夕,得業則生,失業則死......染坊罷而染工散者數千人,機戶罷而織工散者又數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實錄》卷361萬歷二十九年七月丁未一、經濟發展與艱難轉型——明清的經濟2、手工業領域的新氣象表現:1、手工業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即開設工場,使用自由雇傭勞動進行生產。資本主義的萌芽材料:經過康雍乾一百多年的發展,清代的礦冶、紡織、制瓷、制鹽等在規模和產量方面都超過了明代。而清代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和鞏固又為商業的繁榮提供了便利條件,國內市場空前擴大,邊疆貿易日益發達,對外貿易也由以前傳統的以朝貢貿易為主變為商業貿易為主。隨著商品經濟的繁榮和覆蓋全國的商品流通網的建立,工商業市鎮蓬勃興起,各種區域性商業中心逐漸形成。——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思考】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商業的發展?貿易貨幣市鎮商人長途、大額、絲銀貿易繁榮商業資本積聚白銀大量流入迅速貨幣化為主要流通貨幣工商市鎮繁榮成為地區貿易網絡中心商幫興盛晉商徽商實力雄厚3、商業領域的新氣象據統計,宋代江浙地區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現了71個市鎮,明代達316個,清代增至479個......這些市鎮充斥著牙行、布行與手工作坊,收納周邊個體民戶的產品,進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銷遠方市場。——摘編自趙岡《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一、艱難轉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農民不但生產自己需要的農產品,而且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業品。地主和貴族從農民那里剝削的地租,主要是自己消費,而不是用于交換。商人在經營活動中所積累的資金主要用于購買田產,而不是用來擴大商業經營規模。——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局限:1、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占據壓倒優勢。2、日益僵化的專制統治,壓制和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轉型。雍正:朕觀四民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凡士工商賈,皆賴食于農,以故農為天下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大清會典事例》4、經濟的艱難轉型明初百姓十一在官,十九田。 ......自后賦稅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遷業。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以六七去農矣。——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摘抄記》一、艱難轉型——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一個名滿天下 成為千古完人一個要求人人成為君子 成仁成圣一個在正統中蘊含叛逆一個學術流浪 成為一代狂者一個認為穿衣吃飯 即是人倫物理一個在叛逆中顛覆正統二、啟蒙新聲——思想領域的變化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 。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于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傳習錄》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王文成公全書》卷26《大學問》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圣學只是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夫學貴得之心,求之于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為是也。—— 《傳習錄》心外無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反對盲從孔子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焚書》萬世成憲,大半非圣人之言,并非萬世之至論。——《藏書》蓋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予孔子而后足也。吃飯穿衣,即是人倫物理。——《焚書》李贄在河北麻城講學時,收女子做弟子,還用通信方式與女子研討學問,童心說;反對盲從孔子;反對存天理滅人欲,蔑視封建教條王陽明李贄二、啟蒙新聲——思想領域的變化思想抗清拒仕著書;反思明亡教訓;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工商皆本、追求經世致用根據材料歸納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的觀點,并思考明清時期思想文化界出現新現象的原因有哪些?明亡抗清——兵敗隱居——入清拒仕——著述以終《明夷待訪錄》天下為主,君為客。 君者,天下之大害。夫治天下猶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許。君與臣,共曳木之人也。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明亡抗清——兵敗隱居——拒不事清——著述以終《讀通鑒論》《船山遺書》以天下論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盜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大賈富民者,國之司命也。南明抗清——累拒仕清——游學著書《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權,以各治其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強調:明清時期思想領域的新變化1,出現提倡個性自由和反對專制的傾向2,出現了批判傳統儒學的思想、工商皆本的思想。二、啟蒙新聲——思想領域的變化探究:明清時期思想文化界出現新現象的原因有哪些?政治上:君主專制主義空前強化,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思想文化上:高度專制(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心學)。外交上:外來侵略開始,閉關鎖國;西學東漸,眼界開闊。經濟上: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和緩慢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廢丞相、權分六部實行內閣制特務統治設立軍機處出現了雇傭關系,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二、啟蒙新聲——思想領域的變化【自學】根據課本,歸納小說與戲曲有何新發展?時間 作者 著作 地位小說 元末 明初 施耐庵羅貫中 明中期 吳承恩清中期 吳敬梓曹雪芹戲曲 明 湯顯祖清 孔尚任 明清道光《水滸傳》《三國志通俗演義》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開創了章回體的寫作體裁。《西游記》神話小說的杰作《儒林外史》諷刺小說的杰作《紅樓夢》古典現實主義文學高峰享譽世界《牡丹亭》傳奇趨向長篇化,情節更加曲折復雜《桃花扇》昆曲發源于江蘇昆山易代并長期流行京劇逐漸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平民化、世俗化三、市井口味與西學東漸——文藝科技【自主探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梳理概括明清科的成就及其特點。時期 人物 代表成果 歷史地位/意義 特征明朝 李時珍徐光啟 宋應星 徐弘祖 利瑪竇 (傳教士) 永樂朝 清朝 康熙朝 乾隆朝 《本草綱目》古代醫藥學的總結性著作《農政全書》古代農學的總結性著作《天工開物》古代工藝學的總結性著作《徐霞客游記》地理學和地質學名著翻譯西方《幾何原本》,繪《坤輿萬國全圖》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西學東漸)《永樂大典》中國古代最大的類書傳教士幫助清廷繪制全國地圖《四庫全書》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①經驗總結性著作多②以實用科技為主③西方近代科技傳入【知識鏈接】①類書,是古代起工具書作用的資料匯編著作。根據具體內容摘錄各種不同書籍上的材料,分門別類重新編排,以便學者查找。②叢書,是多部書籍的匯編。將不同的書搜集到一起一并出版,原則上保持各書原貌。三、市井口味與西學東漸——文藝科技價值:傳承了傳統義化,賡續了民族精神;有助于鞏固中央集權;促進了文獻典籍的整理、分類、檢索。【史料閱讀】明永樂元年,獲取帝位不久的朱棣,因古今事物散于眾書,篇帙浩繁,不易檢閱,下令解縉等翰林學士編修《永樂大典》,“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編纂完成后,朱棣親撰序文:“序百王之傳,總歷代之典……纂集四庫之書,及購募天下遺籍,上自古初,迄于當世,旁搜博采,匯聚群分,著為典奧。”——據《明太宗實錄》等整理明成祖時,編成了中國古代最大的類書。——《永樂大典》清乾隆后期,編成了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知識拓展】《永樂大典》(局部)書影《四庫全書》(局部)書影【閱讀探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永樂大典》的價值,并就“加速國寶回流”話題提出你的建議。建議: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促進國寶回流;成立專門的國寶保護督導組織,增強文化傳承意識;完善文物回流的國際法,為流散文物返還貢獻中國方案。三、市井口味與西學東漸——文藝科技時期 戰國晚期 西漢晚期 唐朝 宋朝 清中期糧田面積(億畝) 0.85 2.24 1.99 3.9 6.18人口(億) 0.2 0.6 0.53 1.04 3.61糧食畝產(公斤/畝) 108 132 167 154.5 183.5人均占糧(公斤) 460.5 496.5 628 579.5 314思考:盛世之中有何危機?四、盛世之思(結合第13課)欽惟我國家,治化昌明,超軼三代,幅員之廣,生齒之繁,亙古未有。臣幸遭逢之盛,圖寫太平,為盛世滋生圖一卷。——徐揚《盛世滋生圖·題跋》1950年更名為《姑蘇繁華圖》危機:①人口激增造成資源危機。②政治腐敗和貧富矛盾導致農民起義頻發,造成政治危機。追問:為什么徐揚畫中沒有呈現出危機?追問:你能否從徐揚的畫中看出危機?《紅梅記》情節:書生裴禹與貌美的盧昭容兩情相悅,折梅枝相贈,勇敢反抗權相賈似道,賈似道后兵敗而死,裴生與昭容完婚。《白兔記》情節:五代后漢的開國皇帝劉知遠的妻子李三娘在家受盡折磨,因勞累過度,在磨房產下一子,因無剪刀,用嘴咬斷臍帶,故取名“咬臍郎”,在農村終老。群體:平民百姓場所:開放內容:追求個性自由群體:文人場所:封閉內容:強化禮教思想危機:理學僵化,封建禮教束縛人的正當欲求。思考:盛世之中有何危機?追問:誰看到了危機?農業和私營手工業等諸領域都突破了原來自給自足和單純滿足官府消費的理念,要求私人資本的積累和地方權力的擴張,人們愈發重視被“天理”抑制的“私欲”。……到了明中期,程朱理學已成為人們求取功名的敲門磚,逐漸失去了以之尋求圣賢學問的精神。目睹學術流弊導致道德淪喪、引發社會動蕩的王守仁主張以心學來更新理學。——據汪高鑫《中國經史關系史》等整理四、盛世之思(結合第13課)王陽明(1472-1529)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傳習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傳習錄》)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圣人同。(《傳習錄》)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特點:1.強調主觀能動性;2.以內心為準則,隱含平等叛逆色彩;3.帶有主觀唯心主義傾向。提倡個性自由、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李 贄理學僵化,封建禮教束縛人的正當欲求;抨擊君主專制、提倡“工商皆本”黃宗羲批判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顧炎武王夫之固守傳統的小農經濟,重農抑商;封建專制統治造成社會動亂。社會存在社會意識決定思考:為什么我們能看出危機?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注意:只是對儒家思想的批評繼承,仍屬于儒家思想的范疇;官方思想仍是程朱理學占統治地位。政治:經濟:思想:科技:農業、手工業發展,商品經濟繁榮,然而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出現提倡個性自由和反對專制的傾向,然而未撼動理學的統治地位;出現幾部總結性的科技著作,然而缺少創新成就,逐漸落后于西方。封建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對外閉關自守。19世紀中期,中國以極端保守和封閉的面貌走向了近代化世界。探究:理解全球視域下明清社會發展的危機與困境四、盛世之思(結合第13課)縱向 名稱 表現經濟 發展 農業手工業商業思想 變化 王守仁 心學李贄黃宗羲 顧炎武 王夫之文學藝術 小說戲曲科學技術 傳統總結西學東漸①新農作物輸入(玉米、甘薯)②江南多種經營興盛,經濟作物繁多新經營方式(工場),新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繁榮,白銀流入;商幫(徽商、晉商);工商業市鎮興起“致良知”,隱含平等和叛逆色彩提倡個性自由,蔑視權威和教條,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標準反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水滸傳》、《三國志通俗演義》、《西游記》、《紅樓夢》、《儒林外史》《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徐霞客游記》利瑪竇等傳播西方科技知識創作長篇化;昆曲、清朝道光年間形成了京劇批判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本課小結1、乾隆時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異縣,地畝山場皆委之佃戶”。蘇州甚至出現“土著安業者田不滿百畝,余皆佃農也。上田半歸于郡城之富戶”。由此可知,當時江南( )A.土地所有權變更極為頻繁B.農業生產利潤微不足道C.個體農耕為主要生產形式D.農業中商品化生產普遍課堂練習C2、黃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絕與巫蠱、奇技淫巧等相關的無益于民生的工商業,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業皆屬本業。他作出這一論斷旨在( )A.表達對社會現實的不滿B.論證變革經濟政策的合理性C.宣揚經世致用思想D.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課堂練習B3、昆曲在明朝萬歷年間被視為“官腔”,到清代被譽為“雅”“盛世元音”,宮廷重要活動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區“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戲必請昆班,以示府城中廟會之高雅”。這些史實表明,昆曲在明清時期的流行是因為( )A.陸王心學廣泛傳播B.吸收了京劇的戲曲元素C.社會等級觀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課堂練習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