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末學情調研七年級歷史(滿分: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考試形式:閉卷)一、選擇題:本題共28小題。每小題2分,共5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圖1所示的含嘉倉是隋朝時期國家最大的糧庫。其遺址面積40多萬平方千米,有數百個糧窖。倉窖口徑最大的達18米,最深的達12米。這些倉窖可以佐證隋朝A.南北水運的阻礙B.政治制度的創新C.兵役徭役的繁重D.農業經濟的發展圖1含嘉倉倉窖遺址2.唐朝在建立后,“增損隋律”,制定唐律,盡削前朝“煩峻之法”,“用法務在寬簡”。這反映了唐朝A.加強吏治整頓B.吸取隋亡的教訓C.注重經濟發展D.開創三省六部制3.開元年間,姚崇改革行政審批流程,宋璟創設“臺閣取士”提升決策質量,張九齡編纂《唐六典》確立法治框架,使得國家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這說明唐玄宗A.公正無私B.體恤民情C.崇儉抑奢D.善用賢能4.圖2、圖3所示文物可以直接印證“唐代”圖2唐三彩騎駝樂舞俑圖3唐舞馬銜杯紋銀壺A.手工制作水平B.科舉選才標準C.思想開放程度D.社會政治狀況5.《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認為各民族并無不同,“蓋德澤洽,四海可使如一家”。為此,他A.完善三省六部制度B.注重發展農業生產C.增加科舉考試科目D.實行開明民族政策6.唐都長安約有百萬人口,其中有來自中亞、波斯、大食、新羅等地的商人、使節、留學生數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開設貨棧,買賣貨物。這反映出A.唐朝政治制度完備B.長安城布局嚴整對稱C.唐朝民族關系和睦D.長安是國際性大都市七年級歷史一1一(共8頁)7.敦煌莫高窟61號洞中的唐代壁畫“五臺山圖”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按圖索驥,在山西五臺山地區發現了其實物一一佛光寺。這說明此類壁畫A.創作源于藝術想象B.能完整還原歷史真實C.可與文化遺存互證D.價值來自學者的發掘8.由“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黃巢起義”這些事件和現象,可判斷這一時期的社會發展走向是A.政權穩固B.中央集權C.王朝衰亡D.開放進取9.五代十國后期,北方繼續保持了后唐時就形成的基本完整局面,而南方的九個政權在經過兼并后也變為五個。這種狀況A.反映了統一的必然趨勢B.造成了南方的戰亂更多C.使北方經濟能穩定發展D.斷絕了各地的經濟聯系10.歷史漫畫詼諧幽默,耐人尋味,往往能形象地反映一定的政治內涵。圖4漫畫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點是體A.外戚專權本將B.藩鎮割據C.武將專權力重D.崇文抑武圖411.澶淵之盟后,宋真宗立即下令將河北沿邊有“戎”、“虜”字樣的地名,改威虜軍曰廣信,靜戎曰安肅,破虜曰信安,平戎曰保定,定羌曰保德,平虜城曰肅寧。宋真宗這一做法意在A.加強軍隊控制B.傳播中原文化C.緩和民族矛盾D.扭轉戰爭局勢12.“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宋代詩人陸游于1210年創作的《示兒》中的名句。該詩創作的背景是A.安史之亂B.宋遼議和C.南宋偏安D.清兵入關13.圖5的數據信息最適合說明北宋中后期北方666北方4019A北方人 耕地面積賦糧0102年)(北宋中期)(1076年)南方5999%南方55.99南方圖5《北宋中后期南北方人口、耕地、賦糧情況》A.人口數量激增B.經濟重心南移C.耕地面積擴大D.糧食產量增長14.宋代的商鋪幾乎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招牌,如“貓兒橋魏大刀熟肉”“潘節干熟藥鋪”“舒家紙札鋪”等。藥鋪、肉鋪、面食店、雜貨店等都各有名號。此現象表明,宋代A.交子使用增加B.商業氛圍濃厚C.經濟重心南移D.農業技術提升七年級歷史一2一(共8頁)七年級歷史答案一、選擇題:共 28 題,共 56 分。1-5:DBDAD 6-10:DCCAD 11-15:CCBBA 16-20:CBCCA21-25:DBDAD 26-28:CCA二、非選擇題:共 4 題,共 44 分。29.(8 分)中書省(或樞密院)的設置,說明元朝統治者參照中原歷代王朝的統治方式。太廟是古代帝室祭祀祖先的場所,元朝設立太廟,遵循中原王朝的禮制傳統。孔廟是祭拜孔子的場所(或國子監教學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表明元朝統治者對儒家文化的尊崇。社稷壇是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場所,代表中原農耕文明的原始崇拜,元朝設立社稷壇,表明對中原農耕文明及其文化傳統的認可與延續。元大都的整體布局規整,中軸線貫穿其中,宮殿、皇城位于城市中心位置,遵循了中原傳統都城規劃理念。(任答兩點,每個信息 2 分,共 4 分;與信息對應的每個闡述 2 分,共 4 分。學生需從不同角度作答,兩個信息都僅從一個角度作答,最多給兩個信息分 4 分和一個闡述分 2 分。有信息無闡述,給信息分。有信息但闡述錯誤,也可以給信息分。)30.(12 分)(1)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任答一點,共 2 分)(2)發展狀況:活動類型豐富多樣(項目多);參與群體大眾化;4 活動商業化。(任答兩點,共 4 分。照抄材料缺少概括給 1 分,最高不超過 2 分)答“從貴族式享樂到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給 1 分原因:商品經濟發展(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壯大(任答一點,共 2 分)(3)促進身心健康;增強意志品質;拓寬體育視野;提升運動熱情;弘揚傳統體育文化(任答兩點,共 4 分)31.(14 分) (1)規模大、范圍廣、次數多、以政治(朝貢)目的為主、以官方為主導等(一點 2 分,任答三點,共 6 分)(2)A:中國 B:白銀(各兩分,共 4 分) (3)國家政策的推動(統治階層的態度)、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利益的刺激)、世界聯系的加強、杰出人物的推動、航海技術的提高(一點 2 分,任答兩點,共 4 分)32.(10 分) (1)選擇:開鑿大運河、明朝政府先后 18 次修筑長城(2 分) 觀點 1:我國古代重大工程成就體現了中央集權的制度優勢。(2 分)七年級歷史— 1 —(共 8 頁)論述:隋統一全國后,中央集權得到加強,隋煬帝集結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開鑿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大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明朝時期,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明朝政府先后 18 次修筑長城,大規模組織勞動力、調配資源、統一規劃,使得長城成為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軍事防御工程,也彰顯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論:我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可以集中國家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為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體現了中央集權的制度優勢。(6 分)(觀點 2:古代大型工程的修建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2)選擇: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徐光啟編撰《農政全書》觀點:杰出人物為我國科技進步作出重大貢獻/科技的發展促進社會進步(3)選擇:創立科舉制、實行行省制觀點:制度創新推動國家發展。或古代政治制度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發展。(4)選擇:開鑿大運河、貞觀之治觀點:統治者的政策選擇關乎國家的興衰。(符合材料信息,觀點言之有理即可)注:觀點 2 分;論述:2*3 分=6 分;(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結論不另外賦分。(圍繞觀點和論述進行提升,結論準確)一等(7-8 分):觀點體現所選的兩個歷史事件的材料主題,且觀點明確;論述緊扣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國現代史知識加以論述,史論結合,條理清楚,邏輯嚴密。二等(5-6 分):觀點體現所選的兩個歷史事件的材料主題,且合理明確;或所選擇的兩個歷史事件的材料主題,觀點表述不夠明確。論述圍繞觀點,根據兩個歷史事件加以論述,史論結合,條理清楚,邏輯嚴密。三等(4-3 分):觀點僅部分體現材料主題,不夠明確;史論結合,條理較清楚,邏輯較清晰。四等(2-0 分):觀點脫離材料或未提煉觀點;對材料有一定理解,有自己的論述,史論結合不夠合理;時序性混亂,缺乏關聯性。七年級歷史— 2 —(共 8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年級歷史答案(3).docx 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