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貴陽市青巖貴璜中學2024-2025學年度七年級下學期6月質量監測歷史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貴陽市青巖貴璜中學2024-2025學年度七年級下學期6月質量監測歷史試卷

資源簡介

貴陽市青巖貴璜中學2024-2025學年度七年級下學期6月質量監測歷史試卷
1.(2025七下·貴陽期末)郭志坤《隋煬帝大傳》一書中曾評價稱:他是個復合型的人物,其罪可彰,其功也卓。若論其功業,則不下于秦始皇,絕非“秦二世”之流所可比擬。下列史實中,能說明以上觀點的是(  )
A.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B.定都建康,開發江南
C.開鑿運河,創立科舉 D.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答案】C
【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大運河的開通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隋煬帝時開鑿大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隋煬帝創立進士科,標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官吏選拔的范圍。題干信息,對隋煬帝的評價說明開鑿運河,創立科舉,符合題意,C項正確;
北魏孝文帝改革,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
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先后在建康建都,排除B項;
唐太宗在位是貞觀之治,唐玄宗在位是開元盛世,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隋煬帝的主要貢獻等知識,重點掌握隋朝開鑿的大運河、創立了科舉制等知識。
2.(2025七下·貴陽期末)《唐宮夜宴》的創作靈感來源于洛陽博物館的唐三彩“七樂舞姬”。造型不同的“七樂舞姬”用婀娜多姿的舞姿將大唐盛世的傳統文化形象完美地呈現出來。由此可見,“唐三彩”(  )
A.有助于我們了解唐朝的社會生活
B.是研究唐朝歷史的唯一途徑
C.反映了唐朝中外交流的頻繁
D.在唐朝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答案】A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據題干“唐三彩‘七樂舞姬’……用婀娜多姿的舞姿將大唐盛世的傳統文化形象完美地呈現出來”可知,唐三彩“七樂舞姬”完美呈現了大唐盛世的傳統文化,由此可知,“唐三彩”有助于我們了解唐朝的社會生活,故選A項。
“唐三彩”有助于研究唐朝歷史,但“唯一途徑”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
“唐三彩”有助于研究唐朝社會生活,無助于了解唐朝中外交流現象,排除C項;
“唐三彩”是樂舞陶俑,可用以研究陶瓷工藝技術,不能說明其實用價值,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三彩”,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
3.(2025七下·貴陽期末)《中國詩詞大會》帶動全民體會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下列詩詞折射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是(  )
A.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B.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陸龜蒙《秘色越器》
C.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白居易《賣炭翁》
D.獻號天可汗,以覆我國都。——柳宗元《樂府雜曲·鼓吹饒歌·高昌》
【答案】D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
【解析】【分析】據題干“折射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詩詞”可知,“獻號天可汗,以覆我國都”意為他們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并將這個尊號用于他們的國家,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和同一家”,“天可汗”是西北各族君長對唐太宗的尊稱,折射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故選D項。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繪了安史之亂造成物是人非、國破家亡的景象,排除A項。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以夸張的手法極言秘色瓷的顏色青翠,排除B項。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揭示了賣炭老人的艱難和無奈,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詩繁榮,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4.(2025七下·貴陽期末)1069年,宋神宗任用此人主持變法,希望通過變法,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此人是(  )
A.范仲淹 B.王安石 C.張居正 D.王守仁
【答案】B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據題干“1069年,宋神宗任用此人主持變法”,結合所學可知,北宋中期以來,社會危機重重,為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故選B項。
范仲淹在宋仁宗年間主持慶歷新政,排除A項。
張居正在明神宗時期推行一條鞭法,排除C項。
王守仁是明朝時期心學的集大成者,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王安石變法。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王安石變法的相關史實。
5.(2025七下·貴陽期末)下面是《中國歷史紀年表》(部分)。其中①、②、③、④分別代表某個政權的名稱。“定都臨安,滿足于現狀,偏安江南一隅。”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知識點】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127年,北宋滅亡,趙構在臨安建立南宋,南宋統治者不思進取,南宋統治者滿足于現狀,偏安江南一隅。D項正確;
①為西夏,排除A項;
②為金,排除B項;
③為北宋,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解答本題關鍵是學生通過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遼宋夏金對峙時期的主要政權。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解讀能力和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
6.(2025七下·貴陽期末)為紀念岳飛,我國在許多地方都修筑了岳王廟,規模較大的有安陽湯陰、杭州、朱仙鎮、靖江、宜豐等地的岳王廟。以下四副對聯中,適合貼在岳王廟前的是(  )
A.一使勝千軍,兩出惠萬年
B.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C.東渡傳文化,西行取真經
D.詩魂系采石不散,傲骨同仙酒未陳
【答案】B
【知識點】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據題干“規模較大的有安陽湯陰、杭州、朱仙鎮、靖江、宜豐等地的岳王廟”,結合所學可知,岳飛是南宋初年杰出的抗金英雄,但被宋廷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因此“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適合貼在岳王廟前,故選B項。
“一使勝千軍,兩出惠萬年”描繪的是張騫出使西域,功在千秋,排除A項。
“東渡傳文化,西行取真經”描繪的是鑒真東渡、玄奘西行,排除C項。
“詩魂系采石不散,傲骨同仙酒未陳”描繪的是李白,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抗金英雄岳飛,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7.(2025七下·貴陽期末)某歷史博物館舉辦中國古代歷史圖片展,在某展廳出現了下列一組圖片,那么該展廳的名字最合適的是(  )
李嵩《貨郎圖》(局部)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局部)
元朝至元寶鈔
A.民族政權的并立 B.宋元海外貿易的發展
C.民族關系的發展 D.宋元商業貿易的繁榮
【答案】D
【知識點】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據題干“李嵩《貨郎圖》”“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元朝至元寶鈔”可知,材料中這一組圖片展示了宋元時期商業貿易的繁榮發展,故選D項。
材料反映了宋元商貿經濟繁榮,沒有涉及民族政權并立,排除A項。
材料反映的是宋元國內商業繁榮,無法得出海外貿易的發展,排除B項。
材料反映的是宋元國內商業繁榮,沒有描述民族關系發展的內容,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宋元商業繁榮。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宋元商業繁榮的相關史實。
8.(2025七下·貴陽期末)《馬可·波羅行紀》是一部記錄1298年威尼斯著名商人和冒險家馬可·波羅東游沿途見聞的著作。下列情景可能出現在這本書里的是(  )
A.觀看了湯顯祖的《牡丹亭》
B.目睹了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過程
C.拜見了揚州地方的布政使司
D.見到了火藥武器廣泛應用于軍事
【答案】D
【知識點】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據題干“《馬可·波羅行紀》”“記錄1298年威尼斯著名商人和冒險家馬可·波羅東游沿途見聞”,結合所學可知,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元朝忽必烈時代來到中國,在元朝生活了17年后回國,講述了他在中國的經歷,形成了《馬可·波羅行紀》,那時,火藥武器已廣泛應用于軍事,所以,可能可能出現《馬可·波羅行紀》這本書里,故選D項。
《牡丹亭》是明代湯顯祖的代表作,不可能出現在《馬可·波羅行紀》里,排除A項。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是1206年,馬可·波羅行紀不可能目睹統一過程,排除B項。
明朝時期地方設布政司,故不可能出現在《馬可·波羅行紀》,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馬可·波羅行紀》,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9.(2025七下·貴陽期末)下表摘編自《傳統農業時代的災荒風險和糧食安全》,從中我們可以發現清朝人均糧食占有量下降,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
朝代 隋唐 宋元 明 清
總產量(億斤) 1 305.83 1 749.45 2 385.88 3 122.32
人均糧食占有量(斤) 1 450.92 1 457.87 1 192.94 780
A.北方經濟盛極而衰 B.糧食產量急劇下降
C.人口數量增長較快 D.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答案】C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宋代的經濟發展;清朝的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
【解析】【分析】據題干“《傳統農業時代的災荒風險和糧食安全》”“清朝人均糧食占有量下降”,結合所學可知,清朝中期以后,人口增長迅速,造成用地緊缺,而耕地面積增加緩慢,所以,雖然糧食總產量比前代有增加,但人均糧食占有量下降,故選C項。
材料描繪的是清朝人均糧食占有量下降,與北方經濟盛極而衰無關聯,排除A項。
據材料數據可知,清朝相比于明朝,糧食總產量呈上升,而非下降,排除B項。
清朝人均糧食下降主要是人口增長過快,并非自然災害頻繁,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清朝社會危機。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表數據材料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清朝社會危機的相關史實。
10.(2025七下·貴陽期末)明清換代之際,詩人多利用詩歌來敘寫個人遭遇,抒發國破家亡之痛。康熙以后,反映在詩歌中的現實感和家國痛逐漸淡漠,詩歌的形式和技巧開始受到重視。據此可以推知,清朝(  )
A.重視文學形式創新 B.文字獄影響文化發展
C.經濟繁榮對文教發展 D.小說成為文學的主流
【答案】B
【知識點】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
【解析】【分析】據題干“……康熙以后,反映在詩歌中的現實感和家國痛逐漸淡漠,詩歌的形式和技巧開始受到重視”,結合所學可知,清朝統治者非常注重從思想上嚴密控制知識分子,經黨從知識分子的文章、詩詞中摘取只言片語,歪曲解釋,借題發揮,制造文字獄,造成社會恐怖,致使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嚴重阻礙了思想文化發展,故選B項。
材料反映了文字獄盛行,并未體現文學形式創新,排除A項。
材料反映了文字獄盛行,無法得出經濟影響文教發展,排除C項。
材料反映了文字獄盛行,并沒有說明小說成為文學的主流,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文字獄。檢測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描述和解釋歷史現象,論證和發展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1.(2025七下·貴陽期末)歷史事件會對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以下事件與影響搭配正確的是(  )
選項 事件 影響
A 黃巢起義 破壞了社會經濟,導致唐朝國勢由盛轉衰
B 靖康之變 南宋滅亡
C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 推翻了明朝的統治
D 白蓮教起義 是清朝走向衰落的轉折點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識點】清朝的社會矛盾
【解析】【分析】據題干“歷史事件與影響搭配正確的”,結合所學可知,1796年—1804年,白蓮教起義是清朝政治、經濟、軍事體系全面危機的總爆發,將康乾盛世積累的所有矛盾徹底激化,使得清朝在政治上失去民心,經濟上陷入崩潰,軍事上喪失優勢,從此,清朝再也無法恢復往日的輝煌,而是一步步滑向衰落的深淵,所以說白蓮教起義是清朝走向衰落的轉折點,D項 搭配正確,故選D項。
安史之亂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導致唐朝國勢由盛轉衰,A項搭配錯誤,排除A項。
靖康之變,標志北宋滅亡,故B項搭配錯誤,排除B項。
李自成起義,推翻了明朝的統紿,故C項搭配錯誤,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清朝的社會危機。檢測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描述和解釋歷史現象,論證和發展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2.(2025七下·貴陽期末)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讀中國古代時間軸(部分),關于不同時間段及其階段特征表述準確的是(  )
A.①是隋唐時期,孕育統一和民族交融
B.②五代十國時期,南北方經濟都遭到嚴重破壞
C.③是宋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D.④是明清時期,封建社會繁榮與對外開放
【答案】C
【知識點】契丹族與黨項族;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金滅遼及北宋
【解析】【分析】據題干“中國古代時間軸”,結合所學可知,③對應時間是960年至1368年,結合所學可知,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所以③是宋元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的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故選C項。
①對應“581-907年”,是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繁榮開放,故①表述不準確,排除A項。
②對應“907-960年”,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北方經濟有一定發展,故②表述不準確,排除B項。
④對應“1368-1840”,是明清時期,封建社會逐漸走向衰落,④故表述不準確,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宋元民族關系與社會變化。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時間軸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宋元時期的相關史實。
13.(2025七下·貴陽期末)【鞏固統治·加強交流】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開通,以洛陽為中心,北抵   ,南至余杭郡,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
【答案】涿郡
【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開通,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郡,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
故答案為:涿郡。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考查學生對“隋朝大運河”的準確識記。
14.(2025七下·貴陽期末)以下是一位同學整理的有關提綱。“▲”處最適合的主題是   。
主題:▲ 詩歌:《李白詩集》 書法:《顏勤禮碑》 繪畫:《送子天王圖》 雕塑:敦煌莫高窟
【答案】多彩的文學藝術
【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文學藝術多姿多彩,繁榮昌盛,主要表現在唐詩繁榮,如《李白詩集》;書法成就,如《顏勤禮碑》;繪畫雕塑藝術成就斐然,如《送子天王圖》、敦煌莫高窟。由此得出,“▲”處最適合的主題是多彩的文學藝術。
故答案為:多彩的文學藝術。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考查學生對“唐朝多彩的文學藝術”的準確識記。
15.(2025七下·貴陽期末)【宋遼議和】宋真宗時,遼軍大舉攻宋,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宋真宗在寇準的勸說下勉強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之后遼與宋議和,遼軍撤回,宋朝給遼錢物。這次宋遼盟約稱為“   ”。
【答案】澶淵之盟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宋真宗時,遼軍大舉攻宋,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宋真宗在寇準的勸說下勉強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之后遼與宋議和,遼軍撤回,宋朝給遼錢物。這次宋遼盟約稱為“澶淵之盟”。
故答案為:澶淵之盟。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考查學生對“澶淵之盟”的準確識記。
16.(2025七下·貴陽期末)【民族壓迫 · 抗元英雄】他于公元1278年兵敗被俘,誓死不屈,后就義于大都,其詩忠憤慷慨、氣勢豪放、情調高亢。他曾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    。
【答案】文天祥
【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他于公元1278年兵敗被俘,誓死不屈,后就義于大都,其詩忠憤慷慨、氣勢豪放、情調高亢。他曾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文天祥。、
故答案為:文天祥。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考查學生對“文天祥”的準確識記。
17.(2025七下·貴陽期末)【民族英雄】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   的戰爭,它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答案】反侵略
【知識點】戚繼光抗倭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它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故答案為:反侵略。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考查學生對“戚繼光抗倭”的準確識記。
18.(2025七下·貴陽期末)艾華同學以“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為主題開展歷史學習,請你參與完成。
任務一 了解邊疆管理方式
任務二 探究政治制度演變
#朝代 #政治制度演變
秦朝 秦始皇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漢朝 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A 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
宋朝 分化事權,控制軍隊,設置通判
B 創立行省制度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廢除C,權分六部;設立三司
清朝 雍正年間,設立D,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最重要的中樞機構,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
任務三 認識歷史發展趨勢
圖1 金、南宋、西夏形勢圖(1142年)
圖2 清朝疆域圖(1820年)
(1)請結合所學知識,對以上圖片進行分類。(填序號)
設置機構·中央冊封:   抵御侵略·鞏固邊疆:
和平相處·訂立盟約:
(2)請根據表格內容及所學知識將A、B、C、D補充完整,并歸納出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3)從圖1到圖2的變化反映出怎樣的歷史發展趨勢?分析這一趨勢出現的原因。
【答案】(1)③⑥
(2)A 唐朝 B 元朝 C 丞相 D 軍機處
特點:中央集權不斷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不斷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得到強化(皇權不斷加強)。
(3)趨勢:從分裂走向統一,并且疆域不斷擴大。原因:經濟的發展和民族交融的加強;先進文化的傳播和滲透;中央集權的加強;人民群眾的渴望和斗爭等。
【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滿洲興起與清兵入關;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清朝對西北疆域的管轄
【解析】【分析】(1)據任務一“了解邊疆管理方式”“③元宣慰司使司都元帥府夜行銅牌”,結合所學可知,“元宣慰司使司都元帥府”是元朝設置的管轄西藏的機構;據任務一“了解邊疆管理方式”“⑥雅克薩自衛反擊戰使用的銅炮”,結合所學可知,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薩克薩之戰是反侵略戰爭。
(2)補充:據任務二“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結合所學可知,A為唐朝,完善發展了隋朝創立的三省六部制;“創立行省制度”,結合所學可知,B為元朝,在地方上開創了行省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廢除……權分六部”,結合所學可知,為了加強皇權專制,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最重要的中樞機構,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結合所學可知,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加強了皇權專制。
特點:據任務二“探究政治制度演變”并結合所學可知,由秦至清,我國中央集權不斷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不斷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得到強化(皇權不斷加強)。
(3)趨勢:據任務三“圖1金、南宋、西夏形勢圖(1142年)”可知,宋金夏多個民族并立對峙,國家陷于分裂,而“圖2清朝疆域圖(1820年)”可知,清朝時期,國家已實現統一,并且疆域版圖不斷擴大,故從圖1到圖2的變化反映出從分裂走向統一,并且疆域不斷擴大的歷史發展趨勢。
原因:結合所學可知,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的原因主要有經濟的發展和民族交融的加強;先進文化的傳播和滲透;中央集權的加強;人民群眾的渴望和斗爭等。
故答案為:(1)第1空、③⑥。(2)A:唐朝 B:元朝 C:丞相 D:軍機處。特點:中央集權不斷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不斷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得到強化(皇權不斷加強)。(3)趨勢:從分裂走向統一,并且疆域不斷擴大。原因:經濟的發展和民族交融的加強;先進文化的傳播和滲透;中央集權的加強;人民群眾的渴望和斗爭等。
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主要知識考點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主要考查了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把握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提煉出關鍵句子,與課本所學結合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9.(2025七下·貴陽期末)文明因交流互鑒而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當時的中國,在唐繼隋統一全國,歷太宗、高宗等諸代的治世后,經濟高度繁榮發達,文化空前隆盛輝煌。唐代文化之隆與對留學生待遇之厚,自然對日本有強烈的吸引力。為了實現繼續直接地向中國學習優秀文化的目的,日本皇廷組織大型使團,并隨派大批留學生、留學僧,以便長期從事學習。
——摘編自池步洲《日本遣唐使簡史》
材料二 隨著中國經濟重心向東南轉移及航海技術的進步,“海上絲綢之路”在宋元時期達到空前繁榮。政府先后在廣州、泉州、明州等12處設有市舶司,專司外商物稅。還制定《市舶條》或《市舶法》,不許官員權貴經營海外貿易、買賣外商貨物。
——摘編自費正清《劍橋中國史》
材料三
  有官員要求設立稅務收稅。明成祖說:“商稅是國家用來抑商逐商的,而不是為了獲利。現有夷人慕義遠來,我們去損害他們的利益,能得到多少不說,大大有損于我朝的形象。”   乾隆曰:“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綢為西洋各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使)日用有資,并沾余潤。”
(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朝對“日本有強烈吸引力”的因素有哪些?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例同時期中日交往的史實。
(2)根據材料二,寫出宋元時期著名的大商港。并概括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空前繁盛的原因。
(3)材料三體現了兩位統治者怎樣的思想主張?概括二者的共同影響。
(4)根據上述材料,概括中國從唐朝至清朝對外交往的主要趨勢。談談古代對外交流對當今中國的啟示。
【答案】(1)因素:經濟高度繁榮發達;文化空前隆盛輝煌;對留學生待遇優厚。史實:鑒真東渡;遣唐使。
(2)大商港:廣州;泉州;明州。原因:經濟重心南移;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手工業與商業的繁榮;政府重視對外貿易等。
(3)思想:限制對外交通和貿易。影響:阻礙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使當時的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
(4)趨勢:由對外交往逐漸走向閉關自守。啟示:開放促進繁榮,閉關導致落后;我們要堅持對外開放,不斷提升國力。
【知識點】盛唐開放的社會風氣;閉關鎖國政策;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1)因素:據材料一“……經濟高度繁榮發達,文化空前隆盛輝煌”可知,經濟高度繁榮發達;文化空前隆盛輝煌;據材料一唐代文化之隆與對留學生待遇之厚,自然對日本有強烈的吸引力”可知,對留學生待遇優厚。
史實:結合所學可知,鑒真東渡;遣唐使是唐朝時期中日交往的典型史實。
(2)大商港:據材料二“政府先后在廣州、泉州、明州等12處設有市舶司,專司外商物稅”并結合所學可知,宋元時期著名的大商港有廣州;泉州;明州。
原因:據材料二“隨著中國經濟重心向東南轉移及航海技術的進步……”可知,經濟重心南移;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手工業與商業的繁榮;據材料二“政府先后在廣州、泉州、明州等12處設有市舶司,專司外商物稅。還制定《市舶條》或《市舶法》”可知,政府重視對外貿易等。
(3)思想:據材料一“商稅是國家用來抑商逐商的,而不是為了獲利”“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可知,材料三表明明清統治限制對外交通和貿易。
影響: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對外貿易的嚴格限制,阻礙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使當時的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
(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從唐朝至清朝對外交往由對外交往逐漸走向閉關自守。古代對外交流表明開放促進繁榮,閉關導致落后;我們要堅持對外開放,不斷提升國力。
故答案為:(1)因素:經濟高度繁榮發達;文化空前隆盛輝煌;對留學生待遇優厚。史實:鑒真東渡;遣唐使。(2)大商港:廣州;泉州;明州。原因:經濟重心南移;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手工業與商業的繁榮;政府重視對外貿易等。(3)思想:限制對外交通和貿易。影響:阻礙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使當時的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4)趨勢:由對外交往逐漸走向閉關自守。啟示:開放促進繁榮,閉關導致落后;我們要堅持對外開放,不斷提升國力。
【點評】(1)本題考查的是唐朝時期中外交流。檢測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描述和解釋歷史現象,論證和發展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本題主要考查宋元時期對外貿易。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宋元對外貿易的相關史實。
(3)本題以明清海禁閉關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4)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趨勢,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20.(2025七下·貴陽期末)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古代科技的創新是我國長期引領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發明 朝代 簡介
曲轅犁 ① 由11個部件構成,設計精妙,輕便靈巧,操作時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淺,回轉省力,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
② 北宋 長江中下游地區廣泛使用的一種拔秧工具。底部采用平滑的木板制成,兩端翹起。拔秧時,人們跨坐其上,前后滑行自如,既可減輕彎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勞動效率。
材料二 充裕的食品供應使許多人能夠發展其在科技和手工業方面的興趣。中國的手工工匠們創造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科技發明……除了改進已有的技術外,唐宋的工匠還發明了全新的產品、工具和技術,最著名的就是火藥、印刷術和航海技術。——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在不同的科技領域,先后出現五部經典的著作。按作者的時代順序,依次為,李時珍《本草綱目》、朱載堉《樂律大全》、徐光啟《農政全書》、徐霞客《徐霞客游記》和宋應星《天工開物》。它們基本上都帶有對本學科科技成就進行總結的色彩,同時又體現出一定的開創性,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樓宇烈《中華文明史》
(1)根據材料一,補充材料①②處內容,并概括兩個發明的共同作用。
(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宋科技成就突出的原因,并分別說明宋朝印刷術、航海技術的新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
(3)根據材料三,指出明朝中后期我國科技發展的特點,列舉一例材料中的著作說明其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
(4)綜上所述,概括促進我國古代科技進步的因素。
【答案】(1)①:唐朝;②:秧馬。共同作用:減輕勞動負擔,提高勞動效率,改變勞動習慣等。
(2)原因: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不斷發展或經濟繁榮;前代技術經驗的積累;工匠們的創新精神推動等。影響:北宋畢昇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術,降低制書成本,加快圖書普及和文化傳播,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指南針用于航海事業,對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為鄭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發現提供重要條件。
(3)特點:總結性和一定的開創性。著作及地位: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古代藥物學成就,豐富我國醫藥學寶庫,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對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全面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全面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等,是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
(4)因素:經濟的進步;科技的積累;政府的重視等。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宋代的經濟發展;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解析】【分析】(1)補充:據材料一“曲轅犁”,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期,江南地區發明了曲轅犁;據材料一“北宋”“長江中下游地區廣泛使用的一種拔秧工具”,結合所學可知,秧馬是宋朝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廣泛使用的一種拔秧工具。
共同作用:據材料一“回轉省力,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既可減輕彎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勞動效率”可知,曲轅犁和秧馬的出現,減輕勞動負擔,提高勞動效率,改變勞動習慣等。
(2)原因:據材料二“充裕的食品供應使許多人能夠發展其在科技和手工業方面的興趣”可知,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不斷發展或經濟繁榮;據材料二“除了改進已有的技術外,唐宋的工匠還發明了全新的產品、工具和技術”可知,前代技術經驗的積累;工匠們的創新精神推動等。
影響:據材料二“……最著名的就是火藥、印刷術和航海技術”,結合所學可知,北宋畢昇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術,降低制書成本,加快圖書普及和文化傳播,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指南針用于航海事業,對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為鄭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發現提供重要條件。
(3)特點:據材料三“……它們基本上都帶有對本學科科技成就進行總結的色彩,同時又體現出一定的開創性”可知,明朝中后期我國科技發展具有總結性和一定的開創性。
地位:據材料三“李時珍《本草綱目》、朱載堉《樂律大全》、徐光啟《農政全書》、徐霞客《徐霞客游記》和宋應星《天工開物》”,結合所學可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古代藥物學成就,豐富我國醫藥學寶庫,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對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全面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全面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等,是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
(4)綜合上述材料可知,經濟的進步;科技的積累;政府的重視等等是促進我國古代科技進步的因素。
故答案為:(1)①:唐朝;②:秧馬。共同作用:減輕勞動負擔,提高勞動效率,改變勞動習慣等。(2)原因: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不斷發展或經濟繁榮;前代技術經驗的積累;工匠們的創新精神推動等。影響:北宋畢昇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術,降低制書成本,加快圖書普及和文化傳播,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指南針用于航海事業,對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為鄭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發現提供重要條件。(3)特點:總結性和一定的開創性。著作及地位: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古代藥物學成就,豐富我國醫藥學寶庫,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對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全面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全面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等,是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4)因素:經濟的進步;科技的積累;政府的重視等。
【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古代科技的創新發展,主要考查了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把握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提煉出關鍵句子,與課本所學結合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 / 1貴陽市青巖貴璜中學2024-2025學年度七年級下學期6月質量監測歷史試卷
1.(2025七下·貴陽期末)郭志坤《隋煬帝大傳》一書中曾評價稱:他是個復合型的人物,其罪可彰,其功也卓。若論其功業,則不下于秦始皇,絕非“秦二世”之流所可比擬。下列史實中,能說明以上觀點的是(  )
A.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B.定都建康,開發江南
C.開鑿運河,創立科舉 D.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2.(2025七下·貴陽期末)《唐宮夜宴》的創作靈感來源于洛陽博物館的唐三彩“七樂舞姬”。造型不同的“七樂舞姬”用婀娜多姿的舞姿將大唐盛世的傳統文化形象完美地呈現出來。由此可見,“唐三彩”(  )
A.有助于我們了解唐朝的社會生活
B.是研究唐朝歷史的唯一途徑
C.反映了唐朝中外交流的頻繁
D.在唐朝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3.(2025七下·貴陽期末)《中國詩詞大會》帶動全民體會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下列詩詞折射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是(  )
A.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B.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陸龜蒙《秘色越器》
C.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白居易《賣炭翁》
D.獻號天可汗,以覆我國都。——柳宗元《樂府雜曲·鼓吹饒歌·高昌》
4.(2025七下·貴陽期末)1069年,宋神宗任用此人主持變法,希望通過變法,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此人是(  )
A.范仲淹 B.王安石 C.張居正 D.王守仁
5.(2025七下·貴陽期末)下面是《中國歷史紀年表》(部分)。其中①、②、③、④分別代表某個政權的名稱。“定都臨安,滿足于現狀,偏安江南一隅。”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2025七下·貴陽期末)為紀念岳飛,我國在許多地方都修筑了岳王廟,規模較大的有安陽湯陰、杭州、朱仙鎮、靖江、宜豐等地的岳王廟。以下四副對聯中,適合貼在岳王廟前的是(  )
A.一使勝千軍,兩出惠萬年
B.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C.東渡傳文化,西行取真經
D.詩魂系采石不散,傲骨同仙酒未陳
7.(2025七下·貴陽期末)某歷史博物館舉辦中國古代歷史圖片展,在某展廳出現了下列一組圖片,那么該展廳的名字最合適的是(  )
李嵩《貨郎圖》(局部)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局部)
元朝至元寶鈔
A.民族政權的并立 B.宋元海外貿易的發展
C.民族關系的發展 D.宋元商業貿易的繁榮
8.(2025七下·貴陽期末)《馬可·波羅行紀》是一部記錄1298年威尼斯著名商人和冒險家馬可·波羅東游沿途見聞的著作。下列情景可能出現在這本書里的是(  )
A.觀看了湯顯祖的《牡丹亭》
B.目睹了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過程
C.拜見了揚州地方的布政使司
D.見到了火藥武器廣泛應用于軍事
9.(2025七下·貴陽期末)下表摘編自《傳統農業時代的災荒風險和糧食安全》,從中我們可以發現清朝人均糧食占有量下降,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
朝代 隋唐 宋元 明 清
總產量(億斤) 1 305.83 1 749.45 2 385.88 3 122.32
人均糧食占有量(斤) 1 450.92 1 457.87 1 192.94 780
A.北方經濟盛極而衰 B.糧食產量急劇下降
C.人口數量增長較快 D.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10.(2025七下·貴陽期末)明清換代之際,詩人多利用詩歌來敘寫個人遭遇,抒發國破家亡之痛。康熙以后,反映在詩歌中的現實感和家國痛逐漸淡漠,詩歌的形式和技巧開始受到重視。據此可以推知,清朝(  )
A.重視文學形式創新 B.文字獄影響文化發展
C.經濟繁榮對文教發展 D.小說成為文學的主流
11.(2025七下·貴陽期末)歷史事件會對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以下事件與影響搭配正確的是(  )
選項 事件 影響
A 黃巢起義 破壞了社會經濟,導致唐朝國勢由盛轉衰
B 靖康之變 南宋滅亡
C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 推翻了明朝的統治
D 白蓮教起義 是清朝走向衰落的轉折點
A.A B.B C.C D.D
12.(2025七下·貴陽期末)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讀中國古代時間軸(部分),關于不同時間段及其階段特征表述準確的是(  )
A.①是隋唐時期,孕育統一和民族交融
B.②五代十國時期,南北方經濟都遭到嚴重破壞
C.③是宋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D.④是明清時期,封建社會繁榮與對外開放
13.(2025七下·貴陽期末)【鞏固統治·加強交流】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開通,以洛陽為中心,北抵   ,南至余杭郡,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
14.(2025七下·貴陽期末)以下是一位同學整理的有關提綱。“▲”處最適合的主題是   。
主題:▲ 詩歌:《李白詩集》 書法:《顏勤禮碑》 繪畫:《送子天王圖》 雕塑:敦煌莫高窟
15.(2025七下·貴陽期末)【宋遼議和】宋真宗時,遼軍大舉攻宋,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宋真宗在寇準的勸說下勉強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之后遼與宋議和,遼軍撤回,宋朝給遼錢物。這次宋遼盟約稱為“   ”。
16.(2025七下·貴陽期末)【民族壓迫 · 抗元英雄】他于公元1278年兵敗被俘,誓死不屈,后就義于大都,其詩忠憤慷慨、氣勢豪放、情調高亢。他曾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    。
17.(2025七下·貴陽期末)【民族英雄】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   的戰爭,它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18.(2025七下·貴陽期末)艾華同學以“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為主題開展歷史學習,請你參與完成。
任務一 了解邊疆管理方式
任務二 探究政治制度演變
#朝代 #政治制度演變
秦朝 秦始皇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
漢朝 漢武帝實行“推恩令”
A 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
宋朝 分化事權,控制軍隊,設置通判
B 創立行省制度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廢除C,權分六部;設立三司
清朝 雍正年間,設立D,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最重要的中樞機構,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
任務三 認識歷史發展趨勢
圖1 金、南宋、西夏形勢圖(1142年)
圖2 清朝疆域圖(1820年)
(1)請結合所學知識,對以上圖片進行分類。(填序號)
設置機構·中央冊封:   抵御侵略·鞏固邊疆:
和平相處·訂立盟約:
(2)請根據表格內容及所學知識將A、B、C、D補充完整,并歸納出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3)從圖1到圖2的變化反映出怎樣的歷史發展趨勢?分析這一趨勢出現的原因。
19.(2025七下·貴陽期末)文明因交流互鑒而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當時的中國,在唐繼隋統一全國,歷太宗、高宗等諸代的治世后,經濟高度繁榮發達,文化空前隆盛輝煌。唐代文化之隆與對留學生待遇之厚,自然對日本有強烈的吸引力。為了實現繼續直接地向中國學習優秀文化的目的,日本皇廷組織大型使團,并隨派大批留學生、留學僧,以便長期從事學習。
——摘編自池步洲《日本遣唐使簡史》
材料二 隨著中國經濟重心向東南轉移及航海技術的進步,“海上絲綢之路”在宋元時期達到空前繁榮。政府先后在廣州、泉州、明州等12處設有市舶司,專司外商物稅。還制定《市舶條》或《市舶法》,不許官員權貴經營海外貿易、買賣外商貨物。
——摘編自費正清《劍橋中國史》
材料三
  有官員要求設立稅務收稅。明成祖說:“商稅是國家用來抑商逐商的,而不是為了獲利。現有夷人慕義遠來,我們去損害他們的利益,能得到多少不說,大大有損于我朝的形象。”   乾隆曰:“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綢為西洋各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使)日用有資,并沾余潤。”
(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朝對“日本有強烈吸引力”的因素有哪些?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例同時期中日交往的史實。
(2)根據材料二,寫出宋元時期著名的大商港。并概括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空前繁盛的原因。
(3)材料三體現了兩位統治者怎樣的思想主張?概括二者的共同影響。
(4)根據上述材料,概括中國從唐朝至清朝對外交往的主要趨勢。談談古代對外交流對當今中國的啟示。
20.(2025七下·貴陽期末)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古代科技的創新是我國長期引領世界潮流的重要原因。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發明 朝代 簡介
曲轅犁 ① 由11個部件構成,設計精妙,輕便靈巧,操作時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淺,回轉省力,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
② 北宋 長江中下游地區廣泛使用的一種拔秧工具。底部采用平滑的木板制成,兩端翹起。拔秧時,人們跨坐其上,前后滑行自如,既可減輕彎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勞動效率。
材料二 充裕的食品供應使許多人能夠發展其在科技和手工業方面的興趣。中國的手工工匠們創造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科技發明……除了改進已有的技術外,唐宋的工匠還發明了全新的產品、工具和技術,最著名的就是火藥、印刷術和航海技術。——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在不同的科技領域,先后出現五部經典的著作。按作者的時代順序,依次為,李時珍《本草綱目》、朱載堉《樂律大全》、徐光啟《農政全書》、徐霞客《徐霞客游記》和宋應星《天工開物》。它們基本上都帶有對本學科科技成就進行總結的色彩,同時又體現出一定的開創性,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樓宇烈《中華文明史》
(1)根據材料一,補充材料①②處內容,并概括兩個發明的共同作用。
(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宋科技成就突出的原因,并分別說明宋朝印刷術、航海技術的新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
(3)根據材料三,指出明朝中后期我國科技發展的特點,列舉一例材料中的著作說明其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地位。
(4)綜上所述,概括促進我國古代科技進步的因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大運河的開通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隋煬帝時開鑿大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隋煬帝創立進士科,標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官吏選拔的范圍。題干信息,對隋煬帝的評價說明開鑿運河,創立科舉,符合題意,C項正確;
北魏孝文帝改革,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
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先后在建康建都,排除B項;
唐太宗在位是貞觀之治,唐玄宗在位是開元盛世,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隋煬帝的主要貢獻等知識,重點掌握隋朝開鑿的大運河、創立了科舉制等知識。
2.【答案】A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據題干“唐三彩‘七樂舞姬’……用婀娜多姿的舞姿將大唐盛世的傳統文化形象完美地呈現出來”可知,唐三彩“七樂舞姬”完美呈現了大唐盛世的傳統文化,由此可知,“唐三彩”有助于我們了解唐朝的社會生活,故選A項。
“唐三彩”有助于研究唐朝歷史,但“唯一途徑”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
“唐三彩”有助于研究唐朝社會生活,無助于了解唐朝中外交流現象,排除C項;
“唐三彩”是樂舞陶俑,可用以研究陶瓷工藝技術,不能說明其實用價值,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三彩”,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
3.【答案】D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
【解析】【分析】據題干“折射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詩詞”可知,“獻號天可汗,以覆我國都”意為他們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并將這個尊號用于他們的國家,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和同一家”,“天可汗”是西北各族君長對唐太宗的尊稱,折射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故選D項。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繪了安史之亂造成物是人非、國破家亡的景象,排除A項。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以夸張的手法極言秘色瓷的顏色青翠,排除B項。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揭示了賣炭老人的艱難和無奈,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詩繁榮,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4.【答案】B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據題干“1069年,宋神宗任用此人主持變法”,結合所學可知,北宋中期以來,社會危機重重,為擺脫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故選B項。
范仲淹在宋仁宗年間主持慶歷新政,排除A項。
張居正在明神宗時期推行一條鞭法,排除C項。
王守仁是明朝時期心學的集大成者,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王安石變法。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王安石變法的相關史實。
5.【答案】D
【知識點】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127年,北宋滅亡,趙構在臨安建立南宋,南宋統治者不思進取,南宋統治者滿足于現狀,偏安江南一隅。D項正確;
①為西夏,排除A項;
②為金,排除B項;
③為北宋,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解答本題關鍵是學生通過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遼宋夏金對峙時期的主要政權。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信息的解讀能力和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
6.【答案】B
【知識點】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據題干“規模較大的有安陽湯陰、杭州、朱仙鎮、靖江、宜豐等地的岳王廟”,結合所學可知,岳飛是南宋初年杰出的抗金英雄,但被宋廷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因此“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適合貼在岳王廟前,故選B項。
“一使勝千軍,兩出惠萬年”描繪的是張騫出使西域,功在千秋,排除A項。
“東渡傳文化,西行取真經”描繪的是鑒真東渡、玄奘西行,排除C項。
“詩魂系采石不散,傲骨同仙酒未陳”描繪的是李白,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抗金英雄岳飛,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7.【答案】D
【知識點】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據題干“李嵩《貨郎圖》”“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元朝至元寶鈔”可知,材料中這一組圖片展示了宋元時期商業貿易的繁榮發展,故選D項。
材料反映了宋元商貿經濟繁榮,沒有涉及民族政權并立,排除A項。
材料反映的是宋元國內商業繁榮,無法得出海外貿易的發展,排除B項。
材料反映的是宋元國內商業繁榮,沒有描述民族關系發展的內容,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宋元商業繁榮。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宋元商業繁榮的相關史實。
8.【答案】D
【知識點】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據題干“《馬可·波羅行紀》”“記錄1298年威尼斯著名商人和冒險家馬可·波羅東游沿途見聞”,結合所學可知,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元朝忽必烈時代來到中國,在元朝生活了17年后回國,講述了他在中國的經歷,形成了《馬可·波羅行紀》,那時,火藥武器已廣泛應用于軍事,所以,可能可能出現《馬可·波羅行紀》這本書里,故選D項。
《牡丹亭》是明代湯顯祖的代表作,不可能出現在《馬可·波羅行紀》里,排除A項。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是1206年,馬可·波羅行紀不可能目睹統一過程,排除B項。
明朝時期地方設布政司,故不可能出現在《馬可·波羅行紀》,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馬可·波羅行紀》,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9.【答案】C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宋代的經濟發展;清朝的人口增長與人口問題
【解析】【分析】據題干“《傳統農業時代的災荒風險和糧食安全》”“清朝人均糧食占有量下降”,結合所學可知,清朝中期以后,人口增長迅速,造成用地緊缺,而耕地面積增加緩慢,所以,雖然糧食總產量比前代有增加,但人均糧食占有量下降,故選C項。
材料描繪的是清朝人均糧食占有量下降,與北方經濟盛極而衰無關聯,排除A項。
據材料數據可知,清朝相比于明朝,糧食總產量呈上升,而非下降,排除B項。
清朝人均糧食下降主要是人口增長過快,并非自然災害頻繁,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清朝社會危機。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圖表數據材料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清朝社會危機的相關史實。
10.【答案】B
【知識點】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
【解析】【分析】據題干“……康熙以后,反映在詩歌中的現實感和家國痛逐漸淡漠,詩歌的形式和技巧開始受到重視”,結合所學可知,清朝統治者非常注重從思想上嚴密控制知識分子,經黨從知識分子的文章、詩詞中摘取只言片語,歪曲解釋,借題發揮,制造文字獄,造成社會恐怖,致使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嚴重阻礙了思想文化發展,故選B項。
材料反映了文字獄盛行,并未體現文學形式創新,排除A項。
材料反映了文字獄盛行,無法得出經濟影響文教發展,排除C項。
材料反映了文字獄盛行,并沒有說明小說成為文學的主流,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文字獄。檢測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描述和解釋歷史現象,論證和發展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1.【答案】D
【知識點】清朝的社會矛盾
【解析】【分析】據題干“歷史事件與影響搭配正確的”,結合所學可知,1796年—1804年,白蓮教起義是清朝政治、經濟、軍事體系全面危機的總爆發,將康乾盛世積累的所有矛盾徹底激化,使得清朝在政治上失去民心,經濟上陷入崩潰,軍事上喪失優勢,從此,清朝再也無法恢復往日的輝煌,而是一步步滑向衰落的深淵,所以說白蓮教起義是清朝走向衰落的轉折點,D項 搭配正確,故選D項。
安史之亂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導致唐朝國勢由盛轉衰,A項搭配錯誤,排除A項。
靖康之變,標志北宋滅亡,故B項搭配錯誤,排除B項。
李自成起義,推翻了明朝的統紿,故C項搭配錯誤,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清朝的社會危機。檢測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描述和解釋歷史現象,論證和發展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2.【答案】C
【知識點】契丹族與黨項族;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金滅遼及北宋
【解析】【分析】據題干“中國古代時間軸”,結合所學可知,③對應時間是960年至1368年,結合所學可知,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所以③是宋元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的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故選C項。
①對應“581-907年”,是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繁榮開放,故①表述不準確,排除A項。
②對應“907-960年”,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北方經濟有一定發展,故②表述不準確,排除B項。
④對應“1368-1840”,是明清時期,封建社會逐漸走向衰落,④故表述不準確,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宋元民族關系與社會變化。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時間軸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宋元時期的相關史實。
13.【答案】涿郡
【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開通,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郡,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
故答案為:涿郡。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考查學生對“隋朝大運河”的準確識記。
14.【答案】多彩的文學藝術
【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文學藝術多姿多彩,繁榮昌盛,主要表現在唐詩繁榮,如《李白詩集》;書法成就,如《顏勤禮碑》;繪畫雕塑藝術成就斐然,如《送子天王圖》、敦煌莫高窟。由此得出,“▲”處最適合的主題是多彩的文學藝術。
故答案為:多彩的文學藝術。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考查學生對“唐朝多彩的文學藝術”的準確識記。
15.【答案】澶淵之盟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宋真宗時,遼軍大舉攻宋,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宋真宗在寇準的勸說下勉強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之后遼與宋議和,遼軍撤回,宋朝給遼錢物。這次宋遼盟約稱為“澶淵之盟”。
故答案為:澶淵之盟。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考查學生對“澶淵之盟”的準確識記。
16.【答案】文天祥
【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他于公元1278年兵敗被俘,誓死不屈,后就義于大都,其詩忠憤慷慨、氣勢豪放、情調高亢。他曾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文天祥。、
故答案為:文天祥。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考查學生對“文天祥”的準確識記。
17.【答案】反侵略
【知識點】戚繼光抗倭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它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
故答案為:反侵略。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考查學生對“戚繼光抗倭”的準確識記。
18.【答案】(1)③⑥
(2)A 唐朝 B 元朝 C 丞相 D 軍機處
特點:中央集權不斷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不斷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得到強化(皇權不斷加強)。
(3)趨勢:從分裂走向統一,并且疆域不斷擴大。原因:經濟的發展和民族交融的加強;先進文化的傳播和滲透;中央集權的加強;人民群眾的渴望和斗爭等。
【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滿洲興起與清兵入關;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清朝對西北疆域的管轄
【解析】【分析】(1)據任務一“了解邊疆管理方式”“③元宣慰司使司都元帥府夜行銅牌”,結合所學可知,“元宣慰司使司都元帥府”是元朝設置的管轄西藏的機構;據任務一“了解邊疆管理方式”“⑥雅克薩自衛反擊戰使用的銅炮”,結合所學可知,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薩克薩之戰是反侵略戰爭。
(2)補充:據任務二“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結合所學可知,A為唐朝,完善發展了隋朝創立的三省六部制;“創立行省制度”,結合所學可知,B為元朝,在地方上開創了行省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廢除……權分六部”,結合所學可知,為了加強皇權專制,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最重要的中樞機構,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結合所學可知,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加強了皇權專制。
特點:據任務二“探究政治制度演變”并結合所學可知,由秦至清,我國中央集權不斷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不斷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得到強化(皇權不斷加強)。
(3)趨勢:據任務三“圖1金、南宋、西夏形勢圖(1142年)”可知,宋金夏多個民族并立對峙,國家陷于分裂,而“圖2清朝疆域圖(1820年)”可知,清朝時期,國家已實現統一,并且疆域版圖不斷擴大,故從圖1到圖2的變化反映出從分裂走向統一,并且疆域不斷擴大的歷史發展趨勢。
原因:結合所學可知,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的原因主要有經濟的發展和民族交融的加強;先進文化的傳播和滲透;中央集權的加強;人民群眾的渴望和斗爭等。
故答案為:(1)第1空、③⑥。(2)A:唐朝 B:元朝 C:丞相 D:軍機處。特點:中央集權不斷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不斷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得到強化(皇權不斷加強)。(3)趨勢:從分裂走向統一,并且疆域不斷擴大。原因:經濟的發展和民族交融的加強;先進文化的傳播和滲透;中央集權的加強;人民群眾的渴望和斗爭等。
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主要知識考點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主要考查了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把握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提煉出關鍵句子,與課本所學結合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9.【答案】(1)因素:經濟高度繁榮發達;文化空前隆盛輝煌;對留學生待遇優厚。史實:鑒真東渡;遣唐使。
(2)大商港:廣州;泉州;明州。原因:經濟重心南移;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手工業與商業的繁榮;政府重視對外貿易等。
(3)思想:限制對外交通和貿易。影響:阻礙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使當時的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
(4)趨勢:由對外交往逐漸走向閉關自守。啟示:開放促進繁榮,閉關導致落后;我們要堅持對外開放,不斷提升國力。
【知識點】盛唐開放的社會風氣;閉關鎖國政策;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1)因素:據材料一“……經濟高度繁榮發達,文化空前隆盛輝煌”可知,經濟高度繁榮發達;文化空前隆盛輝煌;據材料一唐代文化之隆與對留學生待遇之厚,自然對日本有強烈的吸引力”可知,對留學生待遇優厚。
史實:結合所學可知,鑒真東渡;遣唐使是唐朝時期中日交往的典型史實。
(2)大商港:據材料二“政府先后在廣州、泉州、明州等12處設有市舶司,專司外商物稅”并結合所學可知,宋元時期著名的大商港有廣州;泉州;明州。
原因:據材料二“隨著中國經濟重心向東南轉移及航海技術的進步……”可知,經濟重心南移;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手工業與商業的繁榮;據材料二“政府先后在廣州、泉州、明州等12處設有市舶司,專司外商物稅。還制定《市舶條》或《市舶法》”可知,政府重視對外貿易等。
(3)思想:據材料一“商稅是國家用來抑商逐商的,而不是為了獲利”“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可知,材料三表明明清統治限制對外交通和貿易。
影響: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對外貿易的嚴格限制,阻礙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使當時的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
(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從唐朝至清朝對外交往由對外交往逐漸走向閉關自守。古代對外交流表明開放促進繁榮,閉關導致落后;我們要堅持對外開放,不斷提升國力。
故答案為:(1)因素:經濟高度繁榮發達;文化空前隆盛輝煌;對留學生待遇優厚。史實:鑒真東渡;遣唐使。(2)大商港:廣州;泉州;明州。原因:經濟重心南移;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手工業與商業的繁榮;政府重視對外貿易等。(3)思想:限制對外交通和貿易。影響:阻礙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使當時的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4)趨勢:由對外交往逐漸走向閉關自守。啟示:開放促進繁榮,閉關導致落后;我們要堅持對外開放,不斷提升國力。
【點評】(1)本題考查的是唐朝時期中外交流。檢測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描述和解釋歷史現象,論證和發展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本題主要考查宋元時期對外貿易。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宋元對外貿易的相關史實。
(3)本題以明清海禁閉關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4)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趨勢,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20.【答案】(1)①:唐朝;②:秧馬。共同作用:減輕勞動負擔,提高勞動效率,改變勞動習慣等。
(2)原因: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不斷發展或經濟繁榮;前代技術經驗的積累;工匠們的創新精神推動等。影響:北宋畢昇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術,降低制書成本,加快圖書普及和文化傳播,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指南針用于航海事業,對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為鄭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發現提供重要條件。
(3)特點:總結性和一定的開創性。著作及地位: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古代藥物學成就,豐富我國醫藥學寶庫,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對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全面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全面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等,是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
(4)因素:經濟的進步;科技的積累;政府的重視等。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宋代的經濟發展;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解析】【分析】(1)補充:據材料一“曲轅犁”,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期,江南地區發明了曲轅犁;據材料一“北宋”“長江中下游地區廣泛使用的一種拔秧工具”,結合所學可知,秧馬是宋朝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廣泛使用的一種拔秧工具。
共同作用:據材料一“回轉省力,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既可減輕彎腰曲背之苦,又能提高勞動效率”可知,曲轅犁和秧馬的出現,減輕勞動負擔,提高勞動效率,改變勞動習慣等。
(2)原因:據材料二“充裕的食品供應使許多人能夠發展其在科技和手工業方面的興趣”可知,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不斷發展或經濟繁榮;據材料二“除了改進已有的技術外,唐宋的工匠還發明了全新的產品、工具和技術”可知,前代技術經驗的積累;工匠們的創新精神推動等。
影響:據材料二“……最著名的就是火藥、印刷術和航海技術”,結合所學可知,北宋畢昇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術,降低制書成本,加快圖書普及和文化傳播,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指南針用于航海事業,對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為鄭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發現提供重要條件。
(3)特點:據材料三“……它們基本上都帶有對本學科科技成就進行總結的色彩,同時又體現出一定的開創性”可知,明朝中后期我國科技發展具有總結性和一定的開創性。
地位:據材料三“李時珍《本草綱目》、朱載堉《樂律大全》、徐光啟《農政全書》、徐霞客《徐霞客游記》和宋應星《天工開物》”,結合所學可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古代藥物學成就,豐富我國醫藥學寶庫,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對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全面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全面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等,是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
(4)綜合上述材料可知,經濟的進步;科技的積累;政府的重視等等是促進我國古代科技進步的因素。
故答案為:(1)①:唐朝;②:秧馬。共同作用:減輕勞動負擔,提高勞動效率,改變勞動習慣等。(2)原因: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不斷發展或經濟繁榮;前代技術經驗的積累;工匠們的創新精神推動等。影響:北宋畢昇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術,降低制書成本,加快圖書普及和文化傳播,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指南針用于航海事業,對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為鄭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發現提供重要條件。(3)特點:總結性和一定的開創性。著作及地位: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古代藥物學成就,豐富我國醫藥學寶庫,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對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全面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全面總結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等,是一部重要的農業科學巨著。(4)因素:經濟的進步;科技的積累;政府的重視等。
【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古代科技的創新發展,主要考查了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把握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提煉出關鍵句子,與課本所學結合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邢台市| 荣成市| 玉门市| 松滋市| 德化县| 剑川县| 循化| 广饶县| 如东县| 耒阳市| 凤台县| 南靖县| 杨浦区| 威宁| 黄山市| 虎林市| 镇平县| 康马县| 台湾省| 富裕县| 桐梓县| 沙河市| 卓资县| 陈巴尔虎旗| 道孚县| 安岳县| 淅川县| 拜泉县| 吐鲁番市| 图片| 玛曲县| 油尖旺区| 丹江口市| 广汉市| 东莞市| 长春市| 教育| 百色市| 洛隆县| 塔城市| 桃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