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知識回顧新航路開辟后,西歐國家率先踏上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絕大部分國家、地區淪為歐美國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形成。第12課 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知識回顧第 13 課 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18世紀末19世紀初至一戰前拉丁美洲亞 洲非 洲拉美于19世紀20年代基本過的獨立讓人面臨繼續進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非洲除了埃塞俄比亞保持獨立,其他抗爭全部失敗。亞洲覺醒,但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自由的任務。第 16 課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1918年—1945年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與改革亞洲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非洲獨立意識的覺醒尼加拉瓜桑地諾抗美游擊斗爭、墨西哥卡德納斯改革印度尼西亞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民族大起義印度甘地和國大黨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及華夫脫抗英運動摩洛哥里夫地區反抗西班牙和法國的斗爭埃塞俄比亞抗意斗爭規??涨暗姆捶ㄎ魉箲馉?,使占世界人口大多數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參加了這場正義戰爭,從而促進了亞非拉地區民族解放運動的空前高漲。戰后,殖民體系迅速瓦解,帝國主義的統治范圍大大縮小。亞非拉一系列國家相繼獨立,加快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上)》第21課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一、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世界殖民體系的含義世界殖民體系,即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是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變其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國所形成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過程:時間 階段 手段 結果新航路開辟 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 暴力掠奪 資本主義殖民體系開始形成第一次工業革命 自由資本主義時期 商品輸出 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基本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 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資本輸出 資本主義殖民體系最終形成一、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1.亞洲的民族獨立(1)印度和巴基斯坦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掀起新高潮為削弱帝國主義的勢力提供客觀有利條件斗爭歷程 ①印度人民在國大黨領袖甘地、尼赫魯和穆斯林聯盟領袖真納等人的領導下,積極爭取獨立。②士兵和工農斗爭風起云涌結果 ①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成為獨立的自治領。為印巴兩國的長期動蕩埋下了隱患②20世紀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為共和國蒙巴頓方案蒙巴頓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亦稱印度獨立法案。二戰后,英帝國主義迫于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強大壓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占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但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規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當時,克什米爾地區77%的人口為穆斯林,他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傾向加入印度。結果:印巴分治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獲得了獨立。但也遺患無窮。印巴沖突【思考】英國為什么讓印度分而自治?印巴分治有何危害?1947年,蒙巴頓公布了《印度獨立法案》,即“蒙巴頓方案”主要內容為:(1)根據居民宗教信仰,英屬印度分為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從《蒙巴頓方案》公布至1951年,約有720萬伊斯蘭教徒成群結隊遷往巴基斯坦;在巴基斯坦的約890萬印度教徒也攜兒帶女遷往印度;(2)克什米爾土邦77%的人口為穆斯林,他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3)《蒙巴頓方案》沒有明確劃分印巴邊界,東西巴基斯坦相隔1600公里,而恒河和印度河流經印、巴、兩國,這又造成印巴邊界糾紛問題和河水爭端問題。——材料選編自徐藍《世界近現代史》教派沖突與難民問題克什米爾歸屬問題印巴邊界糾紛和河水爭端問題原因:①英國國力衰退無力維持印度的統一;②英屬印度內部的宗教、民族、政治沖突,擔心局勢繼續惡化甚至發生內戰(一定程度的在為英印當局辯護)印巴分治大仇殺時間 目的 結果第一次 1947年至1949年 爭奪克什米爾地區所有權 印度占領克什米爾3/5領土,巴基斯坦占其余2/5領土。第二次 1965年至1966年 爭奪克什米爾地區所有權 雙方未取得明顯勝利,并重申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第三次 1971年 肢解巴基斯坦 東巴成為獨立的孟加拉國問題思考:英國為何要對印度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提示(步):英國不甘心放棄印度的殖民統治,通過這一形式,使印度和巴基斯坦相互牽制和制約,從而有利于英國繼續控制印巴地區。一、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1.亞洲的民族獨立(1)印度和巴基斯坦(2)亞洲殖民體系崩潰:印度獨立前后,印度尼西亞、老撾、菲律賓、緬甸、錫蘭、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也紛紛獨立。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殖民體系瓦解。菲律賓獨立日慶典印尼8月17日慶祝獨立70周年。二戰期間,當時作為荷蘭殖民地的印尼被日軍占領。一、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2.非洲的民族獨立(1)主要歷程國家或地區 主要概況埃及 ①1952年,埃及中下層軍官發動武裝起義,廢黜國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國。②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英軍撤離運河區阿爾及利亞 ①1954年,阿爾及利亞成立民族解放陣線,與法國殖民者進行武裝斗爭。②戴高樂政府調整對阿爾及利亞的殖民政策。③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諸國也為國家獨立而斗爭中學時代,曾組織和領導學生展開反英示威,數次入獄。20世紀40年代,秘密籌建“自由軍官組織”。1952年,領導該組織推翻了埃及法魯克統治的封建王朝,贏得埃及的真正獨立。1956年,領導埃及人民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獲得阿拉伯世界人民的愛戴,人稱“雄獅”。1956年7月,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把英國和法國掌握的蘇伊士運河公司收回。英、法伙同以色列于同年十月底發動對埃及的侵略戰爭。埃及人民奮勇抗戰,終于在1 1月6日迫使英、法和以色列同意停火,隨后相繼撤軍。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一、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2.非洲的民族獨立(1)主要歷程(2)非洲殖民體系的崩潰①1960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②20世紀60年代末,非洲的獨立國家已達41個,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國徹底崩潰。一、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3.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1)古巴①擺脫美國控制:1959年,以卡斯特羅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進行武裝斗爭,推翻了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②建立社會主義國家:1961年,卡斯特羅宣布古巴是社會主義國家。(2)巴拿馬:人民不斷開展斗爭,在1999年從美國手中收回了巴拿馬運河區的全部主權。 在農業方面,美國公司控制了古巴全國耕地面積的20%,占古巴肥沃土地的75%。古巴主要生產甘蔗。甘蔗的種植面積占全國耕地面積的65%,甘蔗的收入占全國國民收入的30~40%,甘蔗的出口占全國出口總值的80%以上,出口甘蔗的50%輸往美國。 1952-1959年,美國從古巴獲得純利潤7.5億美元,有的公司年利潤高達500%。古巴每年有70萬人失業,主要是季節性失業。甘蔗的收割季節,大多數人都可以找到工作,過了這一季節就找不到工作。工人們把未收獲的季節叫“死季”。工人們常在死季失業、窮困潦倒。因此,古巴被認為是“最甜的國家”(因為主要生產甘蔗和蔗糖),同時也是“最苦的國家”。(因為失業率高,許多人找不到工作)帝國主義先生們,我們絕不怕你們!”一篇宣傳反美的廣告牌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不斷聽人們談論著自由、正義和權利,我們敬聆過泰坦的話:自由不能祈求,只能靠利劍來爭取。我們不會同意作任何人的奴隸,除非我們的國土沉入海底。有些古巴人為保衛他的主張倒下去了,有些青年為了祖國的自由,甘心情愿地死在他的墓旁,貢獻出他們的鮮血和生命。至于我自己,我知道我在獄中將同任何人一樣備受折磨,獄中的生活充滿著威脅和殘暴的拷打,但是我不怕,你們讓我去和他們一起共命運吧!在一個罪犯和強盜當總統的共和國里,正直的人們被殺害和坐牢是可以理解的。判決我吧!沒有關系。歷史將宣判我無罪————菲德爾·卡斯特羅《歷史將宣判我無罪》菲德爾·卡斯特羅(右)和切·格瓦拉(左),1961年1953年7月26日,以菲德爾·卡斯特羅和勞爾·卡斯特羅為首的約160名革命者起義,以求推翻親美專制獨裁的巴蒂斯塔政權,失敗被捕,受審期間發表了著名的辯詞《歷史將宣判我無罪》。其后在1955年獲釋。1958年12月底,由卡米洛·西恩富戈斯和切·格瓦拉分別率領的兩支縱隊各取得一場決定性勝利。1959年1月1日凌晨,巴蒂斯塔逃亡美國,菲德爾·卡斯特羅進入哈瓦那,出任古巴總理。 根據2016年4月1日生效的規定,貨輪通行費用從每箱74美元到90美元不等,一艘巴拿馬極限型船只可以搭載4400個標準集裝箱。 客輪根據旅客鋪位數繳納通行費用,從2016年4月1日后,每個鋪位需繳納的費用為111美元(未使用的鋪位)或138美元(使用中的鋪位)。 此外,即使游泳過去也要收費,這成為巴拿馬的軼聞,并創下迄今為止最低的通行費用36美分,由美國人理查德·哈里伯敦于1928年游泳通過巴拿馬運河時繳納。Q:如何理解收回巴拿馬運河的必要性?一、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4.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1945年至1991年,全世界有90多個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以驚人的速度摧毀了世界殖民體系。Q:二戰后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和評價特點①具有前所未有的規模和空前的廣泛性。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③建立了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兩類國家體系。④大多數國家通過和平斗爭方式取得了獨立。⑤多數國家獨立后,仍然與原宗主國保持著密切的經濟、政治和軍事聯系。⑥戰后的民族解放斗爭具有互相支持、互相援助的特點。評價積極:①實現了亞非拉的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②推動了世界多極化發展趨勢,沖擊了兩極格局,第三世界力量崛起;③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④有利于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局限:①并沒有與原有的殖民體系徹底分裂,沒有瓦解西方國家在全球經濟秩序中的主導地位;②不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寧然存在;③政治權力更多的只是在大量接受西方教育的精英之間流轉。一、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4.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1945年至1991年,全世界有90多個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獨立,以驚人的速度摧毀了世界殖民體系。1、定義:發展中國家,又稱第三世界,是指取得獨立后建立的擁有完整主權的新興民族國家。二、發展中國家的成就與挑戰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瓉喼蕹巳毡荆际堑谌澜?。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毛澤東發展中國家分布圖2、成就與挑戰亞洲 非洲 拉丁美洲結果成 就問題對策共同挑戰 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等亞洲國家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出現了“石油繁榮”和經濟起飛。過分依賴國際資本和國際市場,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差。調整經濟結構,健全政府對金融體系的監管。獨立后一度發展較快;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陷入困境;經過調整,90年代中期,經濟又開始增長。(曲折發展)發展不平衡,近一半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成立各種經濟合作組織,共同謀求發展。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基本實現工業化;大多數拉美國家屬于中等收入國家。過于依賴出口貿易和外資,欠下巨額外債過改革,20世紀90年代經濟出現繁榮勢頭。閱讀教材,完成表格。(1)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2)邊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區沖突和政局動蕩。(3)政策失誤、人口過快增長、社會兩極分化、貪污腐敗等問題。二、發展中國家的成就與挑戰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等抓住西方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利用本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吸引外國資本,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與中國的臺灣省、香港地區被稱為“亞洲四小龍”。提示:① 地理位置優越;② 豐富的勞動力資源;③ 有利的外部環境;④ 外向型的發展戰略和配套措施;⑤ 儒家思想及西方價值觀念的影響。問題探究:亞洲四小龍崛起的原因?3.應對挑戰(1)加快改革與發展, 提升本國的綜合實力。(2)加強合作,努力推動國際經濟秩序的改革。(3)謹慎、逐步開放金融市場,規避金融危機的沖擊。七十七國集團(G77)反對超級大國的控制和剝削,推進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加速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非合作論壇,是中國和非洲國家之間在南南合作范疇內的集體對話機制,成立于2000年。宗旨是平等互利、平等磋商、增進了解、擴大共識、加強友誼、促進合作。二、發展中國家的成就與挑戰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亞洲殖民體系的瓦解:印度為代表拉丁美洲捍衛主權的斗爭:古巴和巴拿馬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發展中國家的成就與挑戰課堂小結非洲國家的獨立:埃及和阿爾及利亞為代表第八單元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經濟之變:國家宏觀調控科技之變:第三次科技革命社會之變:社會結構變化、福利國家、社會運動社會主義國家的新變化社會主義從一國擴展到多國蘇聯與東歐在發展中出現問題,最終解體和劇變中國探索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