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桐浦富興教研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5月月考歷史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桐浦富興教研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5月月考歷史試題

資源簡介

浙江省桐浦富興教研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5月月考歷史試題
一、選擇題I(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1.(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漢書》記載漢武帝最初設置刺史的情況:“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秩六百石,員十三人……以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一條,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尊承典制……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無法從材料中得出的是(  )
A.初期設置的刺史以卑制尊 B.強化中央對地方的巡視監察
C.嚴格依照監察規則問事 D.漢末刺史職能發生重大變化
【答案】D
【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設置刺史是為監察地方,與強化中央對地方巡視監察相符,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刺史奉皇帝詔令巡視監察州郡,旨在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可得出強化巡視監察,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刺史按照皇帝下發的規則監察問事,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 據材料“秩六百石,員十三人”可知刺史品秩低,卻能監察二千石官員,體現以卑制尊,且“以六條問事”可知,嚴格依照規則問事,目的是強化對地方巡視監察,而整個材料涉及到的關于刺史的地位、職能等內容都是漢武帝時期的信息,并未提及漢末刺史職能變化,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了西漢的監察制度,解答本題需結合刺史的設置及相關知識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古代某官員寫了《請蠲積逋以安民生疏》:“自嘉靖以來,賦役日增,民力不堪,逃亡者眾……今當更制,合將里甲、均徭、雜泛等項,悉并為一條,概征銀兩,官為分解,不得額外苛斂。”材料所涉制度是(  )
A.兩稅法 B.一條鞭法
C.攤丁入畝 D.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答案】B
【知識點】明清時期的賦稅制度與“一條鞭法”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兩稅法是唐朝時期的賦稅制度,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明朝時期,將徭役、雜稅等合并為一條,統一征收白銀,結合所學可知是明朝的一條鞭法,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攤丁入畝是清朝雍正時期的賦稅制度,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 “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是清朝康熙年間實行的地丁銀制度,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一條鞭法,解答本題需結合一條鞭法的內容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史載:“戶籍之法,率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四家為鄰,五鄰為保。戶增減之實,必具于籍。每歲一造計帳,三年一造戶籍。縣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戶部總而領焉。諸戶籍應留者,每里各為卷,縫注其州、縣、里、年、籍,皆以字印之。”據此可知(  )
①戶籍管理以基層組織為單位進行②戶籍管理嚴格,實行三年一造
③此時期的地方行政區劃為省州縣④此時期實行里甲制和鄰保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知識點】中國古代戶籍制度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諸戶籍應留者,每里各為卷,縫注其州、縣、里、年、籍,皆以字印之。”可知,在戶籍管理上,以基層組織為單位進行統計管理,①正確;據材料“每歲一造計帳,三年一造戶籍。”可知,戶籍在管理方面嚴格執行,三年一造,②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對戶籍的管理,無法判定地方行政區劃的情況,③錯誤;材料是《舊唐書》的記載,而里甲制度開始于明朝,④錯誤。故A正確,排除BCD;
D、結合所學知識, ,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戶籍管理制度,解答本題需結合戶籍管理制度和基層治理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4.(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下表為京師大學堂1904年課程設置節選。由此推知,對京師大學堂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學科分類 課程舉例
經學 《周易》《春秋》
政法 國際公法、政治學
文學 中國文學、外國語言文學
格致 物理學、化學
A.推動教育的近代化 B.體現中體西用的辦學方針
C.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陣地 D.有利文化傳承、交流與創新
【答案】C
【知識點】近代中國學校教育
【解析】【分析】結合題干并觀察圖片可知,京師大學堂1904年課程設置包含經學、政法、文學、格致等中西學科,但新文化運動始于1915年后,其中心是北京大學,選項說法錯誤,但符合題意要求,C項正確;
課程引入物理學、化學等西方科學,推動了中國教育向近代化,不符合題意要求,排除A項;
經學代表中國傳統“中學為體”,政法格致體現“西學為用”,符合洋務運動時期中體西用方針,不符合題意要求,排除B項;
融合《周易》、外國語言文學等課程,促進文化傳承、交流與創新,不符合題意要求,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近代學校教育,解答本題需結合京師大學堂1904年課程設置內容及近代學校教育設立的時代背景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5.(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下表分別是1954年憲法和1982年憲法的章節目錄表(部分)。其章節內容順序變動的法理內涵是(  )
章節順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
第一章 總綱 總綱
第二章 國家機構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國家機構
第四章 國旗、國徽、首都 國旗、國徽、首都
A.依法治國 B.國家機構是人民權益的保障
C.中國特色 D.人民權利是國家權力的基礎
【答案】D
【知識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1997年中共十五大,將依法治國確定為治國的基本方略,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1982年憲法將“國家機構”放在“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之后,突出的是人民權利,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未涉及其他國家,沒有比較不能說明體現中國特色,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1982年憲法將“公民的基本權利”放在第二章,位于“國家機構”之前,體現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理念,說明人民權利是國家權力的基礎 ,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新中國的憲法,解答本題需依據新中國憲法的內容及特點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6.(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古代西亞主要包括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邊地區,是世界上最早進入文明的地區之一,創造了眾多文明成就。下列選項中的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一組是(  )
A.古巴比倫王國頒布《漢謨拉比法典》——維護封建貴族的利益
B.波斯帝國建立行省制與驛道系統——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C.蘇美爾人發明60進制——用于天文歷法和時間的計算
D.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鐵技術——實現了西亞和北非文明區首次統一
【答案】B
【知識點】波斯帝國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古巴比倫王國頒布的《漢謨拉比法典》以楔形文字刻寫,內容確立階級秩序與同態復仇原則,其維護對象是奴隸主貴族,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波斯帝國在公元前6世紀建立行省制度,由中央任命總督管理,同時修筑貫通全國的驛道網絡,通過情報系統收集下發和軍隊快速調動,加強了對橫跨亞非歐龐大疆域的控制,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蘇美爾人發明的60進制不僅應用于天文歷法,還廣泛用于土地面積計算、商業貿易等社會生活領域,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實現西亞北非首次統一的是公元前6世紀的波斯帝國,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波斯帝國,解答本題需結合波斯帝國的統治及其特征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二、選擇題II(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7.(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宋朝的《呂氏鄉約》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鄉約,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為四大宗旨。清朝的鄉約儀式圖中,最北邊的案上正中放置的為龍牌,又叫圣諭牌,上面寫著清朝康熙皇帝的“圣諭十六條”,講鄉約的時候要對著圣諭牌行禮。對比可知,清朝鄉約顯著的特點是(  )
A.更注重道德教化和引導 B.鄉約與法律逐漸合流
C.更具有約束性和強制力 D.由儒學士人教化鄉里
【答案】C
【知識點】中國古代鄉約制度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題干突出行禮儀式,顯示官方強制而非單純注重教化,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鄉約與法律的合流更加體現鄉約的約束性和強制力特點,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清朝鄉約儀式中要求對著康熙帝的圣諭牌行禮,體現皇權直接介入和官方權威,相較于宋朝民間自發、自愿性質的《呂氏鄉約》,清朝鄉約通過圣諭強制推行,約束性和強制力顯著增強,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宋朝鄉約由呂大鈞等儒學士人主導,而清朝儀式中對圣諭牌行禮,表明政府取代儒學士人成為主導力量 ,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鄉約制度,解答本題需結合中國古代鄉約制度的發展演變及特征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8.(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中醫注重藥食同源。古代中國某醫學著作記載:“枸杞莖,葉及子,服之輕身益所”,甘薯“補匱乏,健脾胃,強腎陰。”據此判斷,該醫學著作最有可能是(  )
A.《唐本草》 B.《本草綱目》
C.《農政全書》 D.《神農本草經》
【答案】B
【知識點】中國古代醫學成就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和頒布的藥典,但當時甘薯尚未傳入,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本草綱目》成書于明朝,此時甘薯已傳入中國,書中對各種藥物包括甘薯的功效有詳細記載,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農政全書》是一部農業科學巨著,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成書于漢代,當時甘薯尚未傳入 ,排除D;
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了明朝的醫學成就,解答本題需結合《本草綱目》的特點及明朝農業發展的特征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9.(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繁榮,海外貿易發達。下列與之相關的史實有(  )
①先進的帆索與磁羅盤是其繁榮的技術條件
②棉花、香料與帶有“胡”字的物種經此路傳入
③元朝時意大利人馬可·波羅經此路來華
④瓷器作為大宗出口商品主要經海路外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商業發展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宋元時期,先進的帆索與磁羅盤應用于航海,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條件,①正確;棉花是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并非海上絲綢之路;香料多經海上絲綢之路傳入,帶有“胡”字的物種大多是在漢魏時期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②錯誤;元朝時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是從陸上絲綢之路來華的,并非海上絲綢之路,③錯誤;瓷器在宋元時期成為大宗出口商品,主要通過海路外銷,海上絲綢之路是其重要的貿易通道,④正確。故D正確,排除AB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海上絲綢之路,解答本題需結合宋元海上絲綢之路的特征及發達的原因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0.(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端午節由來已久,古代各地的端午習俗有,“以五彩絲系臂”祈求“不病瘟”“采艾以為人(人形),懸門戶上,以攘毒氣”,這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是(  )
A.以人為本 B.道法自然 C.和而不同 D.厚德載物
【答案】A
【知識點】中華優秀文化的特點與價值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古人通過“以五彩絲系臂”祈求“不病瘟”“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攘毒氣”等習俗,其核心目的是為了讓人身體健康,體現對人的關懷,以人為本的內涵,故A正確;
B、結合所學知識,道法自然強調順應天道無為,但材料習俗是主動干預如制作艾草人形攘除毒氣,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描述統一祈福行為如系絲懸艾,未涉及文化差異或融合,端午節是全國性習俗,強調共性而非多樣性,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厚德載物指以高尚品德包容萬物,但材料焦點是具體健康防護行為,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解答本題需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征及內涵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宋《文獻通考》載:“宋制,御史臺與諫院并立,掌糾劾百官,肅正綱紀。諫官不專諫諍,亦得彈劾執政。臺官則直言無諱,凡宰相以下,皆得奏劾,直達天子。”材料可佐證宋代監察制度的特點是(  )
A.臺諫并立,強化分權制衡 B.監察權與相權結合,加強皇權
C.臺諫合一,強化中央集權 D.注重地方監察,削弱藩鎮勢力
【答案】C
【知識點】中國古代官員監察制度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描述的是強化中央集權,而非分權制衡,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未涉及監察權與相權結合,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宋代御史臺與諫院并立,掌糾劾百官,肅正綱紀,說明御史臺和諫官的職責有想通的地方,出現了“臺諫合一”的特點,有利于強化中央集權,鞏固統治,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御史臺與諫院并立,掌糾劾百官,肅正綱紀,是對所有官員的監察,而非注重地方,且藩鎮出現在唐朝 ,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北宋的政治,解答本題需結合宋代臺諫合一監察制度的特點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2.(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下圖為盛宣懷在上海創辦的中國通商銀行。關于該銀行的創辦最能說明(  )
A.以傳統建筑形式抵制西方金融滲透,以維護民族尊嚴
B.清末新政期間鼓勵實業救國,成為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典型代表
C.通過官商合股模式終結英國匯豐銀行在華金融壟斷地位
D.鴉片戰爭后列強入侵推動中國引進西方新式商業經營形式
【答案】D
【知識點】鴉片戰爭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中國通商銀行的建筑形式帶有濃厚的西方特色,不屬于傳統建筑形式,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清末新政是1901到1911年,而中國通商銀行創辦于1897年,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中國通商銀行實力遠不及外資銀行(匯豐),并未“終結”其壟斷地位,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 鴉片戰爭后,列強在華設立銀行,客觀上刺激中國學習西方金融制度,盛宣懷創辦通商銀行,正是對西方新式商業經營形式(近代銀行)的引進,以應對列強經濟侵略,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近代民族資本主義,解答本題需結合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背景或者原因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3.(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關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闡述:(斯巴達的)君王們希望城邦長存,因為他們在臣民中享有應有的榮譽,貴族們樂于在長老院中有一席之地(長老職位本身是對德性的一種獎勵),平民則安于監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選的機會。材料可說明(  )
A.公民直接參與城邦決策,通過抽簽擔任公職
B.權力機構由選舉產生,執政官與元老院相互制衡
C.混合政體平衡階層訴求,兼顧傳統權威與平民監督
D.等級代表協商共治,王權依托議會協調貴族與教會
【答案】C
【知識點】古希臘的民主政治與寡頭政治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斯巴達并非直接民主制,且材料僅提“入選機會”而未涉直接參與或抽簽機制,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未涉及執政官與元老院相互制衡的信息,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斯巴達人希望城邦長存,貴族在長老院有一席之地,平民安于監察制,這體現出政治體制中既有專制和寡頭政治因素,又發展出一定的民主因素,反映了兼顧傳統君主權威與平民監督,而這種混合政體平衡了不同階層訴求,使其統治秩序相對穩定,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斯巴達屬古希臘多神教社會,無基督教教會元素,且王權依托自身權威而非議會協調 ,排除D;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斯巴達政治體制的特點。
14.(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對國際航運產生了深遠影響。結合下圖,指出由此受益最為顯著的航線是(  )
A.美國紐約→美國舊金山 B.美國紐約→巴西里約熱內盧
C.英國利物浦→印度卡里庫特 D.法國馬賽→埃及塞得港
【答案】A
【知識點】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美國紐約位于大西洋沿岸,美國舊金山位于太平洋沿岸,在巴拿馬運河開通前,船只需要繞過南美洲南端的麥哲倫海峽,航程遙遠。巴拿馬運河開通后,從紐約到舊金山的船只可以直接通過運河,大大縮短了航程,受益最為顯著,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紐約和里約熱內盧都位于大西洋沿岸,不需要通過巴拿馬運河,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利物浦位于大西洋,卡里庫特位于印度洋,它們之間的航線主要經過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等,不經過巴拿馬運河,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馬賽位于地中海,塞得港也靠近地中海,它們之間的航線主要在地中海區域,不經過巴拿馬運河 ,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拉美民族民主運動,解答本題需結合巴拿馬運河開通的相關史實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5.(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有學者認為:《法國民法典》宣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已婚婦女財產權需丈夫許可;美國《獨立宣言》主張“人人生而平等”,卻默認黑人奴隸制合法;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仍以財產限制剝奪多數工人的選舉權。此言意在說明西方法律制度(  )
A.以形式平等掩蓋社會特權不平等實質
B.封建貴族通過法律特權壟斷政治權力
C.繁瑣司法程序阻礙公民權利實際執行
D.宗教教義干預立法破壞法律世俗原則
【答案】A
【知識點】“英美法系”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法國民法典》宣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美國《獨立宣言》主張“人人生而平等”,但在實際的社會權利方面,存在婦女財產權受限、奴隸制合法、工人選舉權受財產限制等不平等情況,是以形式平等掩蓋社會權利不平等實質,故A正確;
B、結合所學知識,法國大革命后貴族特權已被削弱,美國無封建傳統,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題干中沒有任何信息表明繁瑣司法程序阻礙公民權利實際執行,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題干未提到“宗教干預立法”,并且案例均屬世俗法律問題 ,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近代西方法律,解答本題需結合《法國民法典》和《獨立宣言》的內容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6.(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有學者認為,16世紀至20世紀,世界貨幣體系先后經歷了以西班牙銀元為主導(16世紀-19世紀初)、以英鎊為中心(19世紀初-1944年)、以美元為主導(1944年以后)的演變。以下關于世界貨幣體系演變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西班牙銀元的主導地位依賴于工業革命后的殖民貿易網絡
B.英鎊體系的確立得益于英國工業實力、金本位制及全球金融中心的形成
C.美元取代英鎊的直接原因是二戰中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掌控西歐經濟
D.科技革新對三種貨幣體系的建立均未產生影響
【答案】B
【知識點】布雷頓森林體系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工業革命發生于18世紀60年代后,16世紀至19世紀初西班牙銀元主導,此時尚未開始工業革命,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19世紀初英國率先開展了工業革命,工業實力強大,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確立起金本位制,建立起全球金融中心,這些因素促使英鎊在19世紀初到1944年成為世界貨幣體系中心,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二戰后美國是憑借強大經濟實力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以美元為主導的世界貨幣體系,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科技革新對貨幣體系演變有顯著影響,如西班牙銀元時代航海技術進步促進全球貿易,英鎊時代工業革命推動經濟擴張,美元時代信息技術支持金融體系,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世界貨幣體系,解答本題需結合世界貨幣體系的發展演變史實及特征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7.(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下圖反映了1800—2015年城鎮人口占世界總人口比例的變化情況。下列關于世界城鎮化進程的解讀合理的是(  )
A.1800—1850年增長緩慢:工業革命初,技術擴散緩慢,城市化進程尚未起步
B.1850—1950年迅速增長:列強資本輸出刺激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區城市迅猛發展
C.1950—2015年快速上升:得益于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加速和全球產業分工深化
D.1800—2015年城鎮化呈勻速增長,發達國家持續主導全球城市人口增長
【答案】C
【知識點】工業革命的影響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1800-1850年處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城市化已經起步,只是相對緩慢,并非尚未起步,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這一時期城市化發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并非主要因資本輸出,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1950-2015年,二戰后許多發展中國家獨立并推進工業化,同時全球產業分工深化,促使人口向城市聚集,推動了城鎮化快速上升,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1800-2015年城鎮化不是勻速增長;并且隨著發展中國家發展,其在城市人口增長方面作用逐漸凸顯,并非發達國家持續主導,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城市化的相關知識,解答本題需結合工業革命的影響和工業化成就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8.(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歷史學家錢穆曾說:“時代變了,我們所要求的歷史知識也和前人不同,所以就該重寫新歷史。……歷史是可以隨時翻新改寫的,而且也需要隨時翻新改寫。我們自己不能翻新改寫,卻埋怨舊歷史不適用,那是把自己的不盡責都推到古人身上去,真是不該。試問孔子寫《春秋》,司馬遷寫《史記》,豈是為我們而寫的?”錢穆意在強調(  )
①歷史解釋需回應時代需求 ②歷史真相的客觀性不可動搖
③突出史家的主體責任意識 ④舊歷史因立場局限失去研究價值
⑤歷史研究應避免簡單沿用前人成果 ⑥全面考證是歷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①④⑤ D.①③⑤
【答案】D
【知識點】兩漢的史學與文學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錢穆指出“時代變了,我們所要求的歷史知識也和前人不同”,強調歷史解釋需根據時代需求更新,①正確;錢穆批評“把自己的不盡責都推到古人身上去”,突出史家應主動改寫而非推責,③正確;錢穆主張“重寫新歷史”,結合當時時代背景進行研究,避免簡單沿用前人成果,⑤正確;史學研究應當堅持客觀立場,遵循事實真相,準確、客觀地記錄歷史事件及其變遷過程,但是材料討論的主要內容是歷史伴隨時代進步需要改寫而并未提及研究歷史真相保持客觀性的原則,②錯誤;錢穆認為舊歷史如《春秋》《史記》非為今人而寫,但未否定其價值,“失去研究價值”說法錯誤,④錯誤;全面考證是指通過搜集、比較、歸納有關證據,運用邏輯推理方法,對歷史文獻或歷史問題進行考核、證實和說明,以還原歷史真相的過程,材料主要側重歷史研究的與時俱進,未涉及具體考證方法,⑥錯誤。故D正確,排除AB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世界貨幣體系,解答本題需結合世界貨幣體系的發展演變史實及特征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第21題12分,第22題16,共52分)
19.(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地方治理乃治國要務。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從漢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內的廣大地區統稱為________。自漢代開始,新疆地區正式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漢朝以后,歷代中原王朝時強時弱,與該地區的關系有疏有密,中央政權對新疆地區的管治時緊時松,但任何一個王朝都把該地區視為故土,行使著對該地區的管轄權。……中國多民族大一統格局,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奮斗造就的。
——摘自《新疆的若干歷史問題》白皮書
材料二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共兩黨共同認可了陜甘寧邊區的“特區”地位。一方面,由于根據地經濟困難、教育落后,人民群眾思想落后,需要中共中央帶領邊區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綜合發展。另一方面,陜甘寧邊區橫跨陜、甘、寧三省交界,地域較廣,人口稠密,所處的環境相對和平穩定。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得陜甘寧邊區在保衛西北的同時,也能夠為華北提供有力的支援,戰略地位極其顯著,堪稱戰略要地。
——摘編自呂春峰《雄安新區先行先試的實踐探索與經驗啟示研究》
(1)填寫材料一中________處的歷史地名。結合所學,列舉漢代和清代中央政權管轄該地區的關鍵措施。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從背景和影響角度評析陜甘寧邊區的“特區”地位。
【答案】(1)地域:西域。
措施:漢代:公元前60年設西域都護府。
清代:1762年設伊犁將軍總管新疆軍政事務;1884年在新疆建省。
(2)評析:背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兩黨共同認可邊區特殊地位;邊區經濟文化落后;地處三省交界戰略要地、人口稠密;環境相對和平穩定。
影響:有效保衛西北、支援華北;促進邊區綜合發展;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戰和中國革命勝利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抗日戰爭的敵后戰場;中國古代民族事務機構
【解析】【分析】(1)地域:根據材料一“從漢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內的廣大地區”和所學知識可得出,西域。漢代:根據所學可從漢朝對西域的管理措施相關知識回答,如:公元前60年設西域都護府。清代:根據所學可從清代對西域的管理措施相關知識回答,如:1762年設伊犁將軍總管新疆軍政事務;1884年在新疆建省。
(2)背景:根據材料二“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得出,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根據材料二“國共兩黨共同認可了陜甘寧邊區的‘特區’地位”得出,兩黨共同認可邊區特殊地位;根據材料二“一方面,由于根據地經濟困難、教育落后,人民群眾思想落后”得出,邊區經濟文化落后;根據材料二“另一方面,陜甘寧邊區橫跨陜、甘、寧三省交界,地域較廣,人口稠密,所處的環境相對和平穩定”得出,地處三省交界戰略要地、人口稠密;環境相對和平穩定。
影響:根據材料二“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得陜甘寧邊區在保衛西北的同時,也能夠為華北提供有力的支援”得出,有效保衛西北、支援華北;根據材料二“一方面,由于根據地經濟困難、教育落后,人民群眾思想落后,需要中共中央帶領邊區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綜合發展”得出,促進邊區綜合發展;結合所學知識還可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促進抗戰勝利等角度回答,如: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戰和中國革命勝利奠定了基礎。
【點評】本題考查了古代對新疆的管轄和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解答本題需結合西域都護的設置和伊犁將軍的設置和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建設的背景和意義等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依據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漢代和清代(中國)。地域:根據材料一“從漢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內的廣大地區”和所學知識可得出,西域。
漢代:根據所學可從漢朝對西域的管理措施相關知識回答,如:公元前60年設西域都護府。
清代:根據所學可從清代對西域的管理措施相關知識回答,如:1762年設伊犁將軍總管新疆軍政事務;1884年在新疆建省。
(2)本題是背景題、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背景:根據材料二“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得出,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根據材料二“國共兩黨共同認可了陜甘寧邊區的‘特區’地位”得出,兩黨共同認可邊區特殊地位;根據材料二“一方面,由于根據地經濟困難、教育落后,人民群眾思想落后”得出,邊區經濟文化落后;根據材料二“另一方面,陜甘寧邊區橫跨陜、甘、寧三省交界,地域較廣,人口稠密,所處的環境相對和平穩定”得出,地處三省交界戰略要地、人口稠密;環境相對和平穩定。
影響:根據材料二“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得陜甘寧邊區在保衛西北的同時,也能夠為華北提供有力的支援”得出,有效保衛西北、支援華北;根據材料二“一方面,由于根據地經濟困難、教育落后,人民群眾思想落后,需要中共中央帶領邊區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綜合發展”得出,促進邊區綜合發展;結合所學知識還可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促進抗戰勝利等角度回答,如: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戰和中國革命勝利奠定了基礎。
20.(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經濟發展驅動秩序裂變與重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業革命重塑了英國鄉村的經濟與社會結構。18世紀末,議會通過《圈地法案》,系統性剝奪農民共有地使用權,至1850年,英格蘭約75%的耕地被圈占為私有農場。大土地所有者引入諾福克輪作制、蒸汽脫粒機等新技術,農業產量增長顯著,但小農因無力承擔技術成本而淪為雇工或流民。……傳統混合耕作被專業化單一作物取代,農民從土地的主人變為計時工資的勞動者。
——摘編自艾瑞克·霍布斯鮑姆《革命的年代》
材料二 20世紀中期以來,世界貿易體系經歷了深刻變革。1947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的簽訂奠定了多邊貿易框架的基礎,發達國家間關稅水平大幅下降。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后,貿易爭端解決機制趨于規范化,但發達國家仍通過技術壁壘和知識產權限制維持優勢地位。2008年金融危機后,區域貿易協定(如CPTPP、RCEP)興起,全球貿易呈現“碎片化”趨勢,多邊主義與保護主義并存。
——摘編自李維民《全球化與多邊貿易體系的演進》
(1)根據材料一,概括工業革命對英國鄉村生產方式的改變。結合所學,說明工業革命對英國鄉村社會結構的重塑。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概述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在貿易秩序、貿易種類、貿易手段、貿易形式方面發生的新變化。指出在全球貿易“碎片化”趨勢下中國的基本經濟國策。
【答案】(1)具體改變:私有農場的形成;農業生產采用新技術(或機械化);單一作物專業化生產。重構社會結構:大量農民成為雇傭勞動者;形成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城市化進程加快。
(2)新變化:貿易秩序上力求更規范完善(WTO的建立);貿易種類上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貿易手段上電子商務興起;貿易形式上實現了商品貿易同國際投資、技術貿易、勞務承包相結合的多樣經濟合作方式。基本國策:堅持對外開放。
【知識點】工業革命的影響;經濟全球化;國際貿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解析】【分析】(1)改變:由材料“私有農場”可得出,私有農場的形成;由材料“大土地所有者引入諾福克輪作制、蒸汽脫粒機等新技術”可得出,農業生產采用新技術(或機械化);由材料“專業化單一作物取代”及所學可得出,單一作物專業化生產;社會結構:由材料“但小農因無力承擔技術成本而淪為雇工或流民”可得出,大量農民成為雇傭勞動者;由材料“農民從土地的主人變為計時工資的勞動者”可得出,形成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由材料“工業革命重塑了英國鄉村的經濟與社會結構”及所學可得出,城市化進程加快。
(2)新變化:由材料“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后”可得出,貿易秩序上力求更規范完善(WTO的建立);由材料“發達國家仍通過技術壁壘和知識產權限制維持優勢地位”可得出,貿易種類上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由材料“奠定了多邊貿易框架的基礎,發達國家間關稅水平大幅下降”及所學可得出,貿易手段上電子商務興起;由材料“2008年金融危機后,區域貿易協定(如CPTPP、RCEP)興起”可得出,貿易形式上實現了商品貿易同國際投資、技術貿易、勞務承包相結合的多樣經濟合作方式;基本國策:由材料“多邊主義與保護主義并存”可得出,堅持對外開放。
【點評】本題考查了工業革命和世界貿易網絡形成的相關知識,解答本題需結合工業革命的意義和世界貿易網絡形成的原因和意義等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依據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英國)。改變:由材料“私有農場”可得出,私有農場的形成;由材料“大土地所有者引入諾福克輪作制、蒸汽脫粒機等新技術”可得出,農業生產采用新技術(或機械化);由材料“專業化單一作物取代”及所學可得出,單一作物專業化生產;社會結構:由材料“但小農因無力承擔技術成本而淪為雇工或流民”可得出,大量農民成為雇傭勞動者;由材料“農民從土地的主人變為計時工資的勞動者”可得出,形成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由材料“工業革命重塑了英國鄉村的經濟與社會結構”及所學可得出,城市化進程加快。
(2)本題是對比題、特點題。時空是現代(世界和中國)。新變化:由材料“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后”可得出,貿易秩序上力求更規范完善(WTO的建立);由材料“發達國家仍通過技術壁壘和知識產權限制維持優勢地位”可得出,貿易種類上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由材料“奠定了多邊貿易框架的基礎,發達國家間關稅水平大幅下降”及所學可得出,貿易手段上電子商務興起;由材料“2008年金融危機后,區域貿易協定(如CPTPP、RCEP)興起”可得出,貿易形式上實現了商品貿易同國際投資、技術貿易、勞務承包相結合的多樣經濟合作方式;基本國策:由材料“多邊主義與保護主義并存”可得出,堅持對外開放。
21.(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戰爭給人類社會帶來災難的同時,客觀上又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鋒、交融與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年)通過軍事征服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在波斯帝國覆滅后,亞歷山大推行“文化融合”政策,鼓勵希臘人與當地民族通婚;并在埃及、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地建立數十座以“亞歷山大”命名的城市,這些城市成為希臘文化傳播的中心,希臘語成為通用語言,希臘式建筑、哲學和藝術與波斯、埃及、印度本土文化深度融合。盡管亞歷山大帝國在其死后迅速分裂,但希臘化文化的遺產深刻影響了羅馬帝國乃至后來的絲綢之路文明交流。
——摘編自羅素的《希臘化文明》
材料二 1840年鴉片戰爭后,傳教士通過建立教堂、學校和醫院傳播基督教與科學知識;洋務派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引入西方軍事技術和工業模式;上海、廣州等口岸城市出現西式建筑、報紙和現代教育機構。然而,這種文化輸入伴隨著劇烈沖突:儒家士大夫抨擊西方價值觀沖擊倫理綱常,民間爆發多次反洋教運動(如天津教案)。與此同時,西方文化也激發了維新派和革命派的改革思想,推動科舉制度廢除與新文化運動興起。近代戰爭不僅加速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裂變,也為現代中國的文化多元性奠定了基礎。
——摘編自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上卷)》
(1)根據材料一,概括亞歷山大促進“文化融合”的舉措。結合所學,舉例說明古典希臘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源頭。
(2)根據材料二,概括西方列強文化侵略的表現。并結合所學,概述近代中國人民在回應殖民者文化侵略的過程中對文化的選擇與重構。
【答案】(1)以希臘文化為主導,融合埃及西亞文化(或促進藝術、學術與西亞北非等本土文化深度融合);鼓勵希臘人與不同民族通婚;建立希臘化城市;推廣希臘語為通用語言。
源頭表現:古希臘哲學奠定了近代歐洲人文主義(或哲學)的基礎;古希臘的建筑風格對歐洲建筑藝術產生深遠影響;古希臘史學也是歐洲史學的源頭;古希臘的神話、悲喜劇是世界文學瑰寶,啟迪了西方的文學創作和思想;雅典民主政治成為近代歐洲民主政治的源頭等。
(2)文化侵略的表現:建立教堂,傳播基督教;傳播西方生活方式;創辦報刊雜志和學校,傳播西方價值觀。
文化選擇重構:不同程度地接受西方文化,形成向西方學習以求救亡圖存的潮流;努力保護本國傳統文化(或開展反洋教斗爭;傳承家國情懷等);推動文化的多元化。
【知識點】洋務運動;亞歷山大帝國與亞歷山大遠征;“希臘化時代”;鴉片戰爭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1)舉措:根據材料一“鼓勵希臘人與當地民族通婚”得出,鼓勵希臘人與不同民族通婚;根據材料一“在埃及、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地建立數十座以“亞歷山大”命名的城市”得出,建立希臘化城市;根據材料一“希臘語成為通用語言”得出,推廣希臘語為通用語言;根據材料一“希臘式建筑、哲學和藝術與波斯、埃及、印度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得出,以希臘文化為主導,融合埃及西亞文化(或促進藝術、學術與西亞北非等本土文化深度融合)。
源頭表現:根據材料一“希臘式建筑、哲學和藝術與波斯、埃及、印度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得出,古希臘哲學奠定了近代歐洲人文主義(或哲學)的基礎;古希臘的建筑風格對歐洲建筑藝術產生深遠影響;根據所學知識還可從古希臘史學、神話、雅典民主政治角度回答,如:古希臘史學也是歐洲史學的源頭;古希臘的神話、悲喜劇是世界文學瑰寶,啟迪了西方的文學創作和思想;雅典民主政治成為近代歐洲民主政治的源頭等。
(2)表現:根據材料二“1840年鴉片戰爭后,傳教士通過建立教堂、學校和醫院傳播基督教與科學知識”得出,建立教堂,傳播基督教;根據材料二“上海、廣州等口岸城市出現西式建筑、報紙和現代教育機構”得出,傳播西方生活方式;創辦報刊雜志和學校,傳播西方價值觀。
文化選擇與重構:根據材料二“西方文化也激發了維新派和革命派的改革思想,推動科舉制度廢除與新文化運動興起”得出,不同程度地接受西方文化,形成向西方學習以求救亡圖存的潮流;根據材料二“儒家士大夫抨擊西方價值觀沖擊倫理綱常,民間爆發多次反洋教運動(如天津教案)”得出,努力保護本國傳統文化(或開展反洋教斗爭;傳承家國情懷等);根據材料二“為現代中國的文化多元性奠定了基礎”得出,推動文化的多元化。
【點評】本題考查了文明的交流于碰撞的相關知識,解答本題需理解掌握亞歷山大統治時期促進問卷交流傳播的手段及史實和近代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影響等知識,考查了考生依據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古代(歐洲)。舉措:根據材料一“鼓勵希臘人與當地民族通婚”得出,鼓勵希臘人與不同民族通婚;根據材料一“在埃及、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地建立數十座以“亞歷山大”命名的城市”得出,建立希臘化城市;根據材料一“希臘語成為通用語言”得出,推廣希臘語為通用語言;根據材料一“希臘式建筑、哲學和藝術與波斯、埃及、印度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得出,以希臘文化為主導,融合埃及西亞文化(或促進藝術、學術與西亞北非等本土文化深度融合)。
源頭表現:根據材料一“希臘式建筑、哲學和藝術與波斯、埃及、印度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得出,古希臘哲學奠定了近代歐洲人文主義(或哲學)的基礎;古希臘的建筑風格對歐洲建筑藝術產生深遠影響;根據所學知識還可從古希臘史學、神話、雅典民主政治角度回答,如:古希臘史學也是歐洲史學的源頭;古希臘的神話、悲喜劇是世界文學瑰寶,啟迪了西方的文學創作和思想;雅典民主政治成為近代歐洲民主政治的源頭等。
(2)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西)。表現:根據材料二“1840年鴉片戰爭后,傳教士通過建立教堂、學校和醫院傳播基督教與科學知識”得出,建立教堂,傳播基督教;根據材料二“上海、廣州等口岸城市出現西式建筑、報紙和現代教育機構”得出,傳播西方生活方式;創辦報刊雜志和學校,傳播西方價值觀。
文化選擇與重構:根據材料二“西方文化也激發了維新派和革命派的改革思想,推動科舉制度廢除與新文化運動興起”得出,不同程度地接受西方文化,形成向西方學習以求救亡圖存的潮流;根據材料二“儒家士大夫抨擊西方價值觀沖擊倫理綱常,民間爆發多次反洋教運動(如天津教案)”得出,努力保護本國傳統文化(或開展反洋教斗爭;傳承家國情懷等);根據材料二“為現代中國的文化多元性奠定了基礎”得出,推動文化的多元化。
22.(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圖為宋代對外貿易(局部)示意圖。2021年,“泉州:宋元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泉州一系列遺址展示了10—14世紀中國在海洋貿易中的核心地位。泉州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包括:市舶司遺址、磁灶窯址、德化窯址、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洛陽橋、安平橋、石湖碼頭、泉州府文廟、老君巖造像、伊斯蘭教圣墓、九日山祈風石刻、六勝塔等。
材料二 我們要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各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我們要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探討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豐富交流內容,拓展合作渠道,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摘編自習近平《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說明“泉州:宋元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世界文化遺產價值。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從縱向(某一文明演進)或橫向(同一時期不同文明互動)視角,認識世界文化發展的規律,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小論文,進行闡述。(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史實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1)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為研究宋元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泉州城市經濟文化發展、中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史料。
(2)示例一(縱向角度):與時俱進(自我革新)是中華文化不斷發展的重要條件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傳承傳統優秀文化和吸收外來文明中發展升華。
古代中國,西周形成的以人為本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思想的精神內核。宋朝時期以儒學為基礎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理學,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明清之際,出現提倡個性自由和批判君主專制的進步思想,與同時期的西學東漸,共同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這種守正創新的能力,是中華文明和國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近代中國,受西方侵略和工業文明的沖擊,一批仁人志士向西方學習以自強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20世紀初期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抨擊封建思想,科學與民主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中華文化的進步。新中國成立后,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同時期形成了不同的時代精神。進入新時代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總之,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
示例二(橫向角度):經濟貿易推動文明的交流融合發展
世界文化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進程,而是不同文明在碰撞中融合的結果。商業貿易的發展是文化交流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古代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貿之路,也是中外文明交流的橋梁。佛教在漢朝從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此后逐漸中國化,深刻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創作。中國的四大發明經陸路和海路傳入西方,推動了西歐社會的轉型。新航路開辟后,國際貿易發展過程中文化交流日益國際化。中國茶廣泛傳播到歐洲、美洲等地區,茶文化作為中國的文化符號也得到傳播,各國在接受中國茶和茶文化的同時,也根據自身的風俗習慣創造出新茶文化,如英國的下午茶。鴉片戰爭后,西裝傳入中國,民國初期設計的中山裝兼具中西服裝特點,體現了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進入20世紀后,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和一帶一路作為國際合作的平臺,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電影、音樂、動漫等各國文化產品,產銷世界各地。中國的文化產業出逐步融入世界市場。
綜上所述,文明在交流中豐富,在互鑒中發展,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商業發展;中國古代的商業發展;古代中西方商業貿易及影響
【解析】【分析】(1)價值:據材料一“‘泉州:宋元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可知,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作為世界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據材料一“泉州一系列遺址展示了10—14世紀中國在海洋貿易中的核心地位”“市舶司遺址、磁灶窯址、德化窯址”“伊斯蘭教圣墓”結合所學可知,為研究宋元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泉州城市經濟文化發展、中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史料。
(2)示例一:首先,從縱向(某一文明演進)或橫向(同一時期不同文明互動)視角,認識世界文化發展的規律,自擬題目,可選擇縱向角度,據材料二“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擬定論題為:與時俱進(自我革新)是中華文化不斷發展的重要條件。結合所學,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傳承傳統優秀文化和吸收外來文明中發展升華。結合所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歷程”,可選擇古代中華文化發展的史實進行闡述,如古代中國,西周形成的以人為本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思想的精神內核;宋朝的理學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明清之際,出現提倡個性自由和批判君主專制的進步思想和西學東漸,共同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到了近代中國,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20世紀初期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主張“民主”“科學”以及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新中國成立后,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同時期形成了不同的時代精神;進入新時代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最后升華總結,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示例二:也可選擇橫向視角,據材料二“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結合所學擬定論題為:經濟貿易推動文明的交流融合發展。結合所學,世界文化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進程,而是不同文明在碰撞中融合的結果。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可結合古代絲綢之路對東西方文華交流的影響進行闡述,如佛教傳入中國并逐漸本土化;中國的四大發明經陸路和海路傳入西方,推動了西歐社會的轉型。新航路開辟后,國際貿易發展過程中文化交流日益國際化,茶文化的交流、西裝傳入中國等。進入20世紀后,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和一帶一路作為國際合作的平臺,文化產業的世界性互動促進彼此文化的發展。最后升華總結,文明在交流中豐富,在互鑒中發展,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
【點評】本題考查了世界文化遺產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解答本題需理解掌握宋元海外貿易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特征等知識,考查了考生依據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本題是原因題、影響題。時空是宋元時期的中國。價值:據材料一“‘泉州:宋元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可知,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作為世界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據材料一“泉州一系列遺址展示了10—14世紀中國在海洋貿易中的核心地位”“市舶司遺址、磁灶窯址、德化窯址”“伊斯蘭教圣墓”結合所學可知,為研究宋元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泉州城市經濟文化發展、中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史料。
(2)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世界。
示例一:首先,從縱向(某一文明演進)或橫向(同一時期不同文明互動)視角,認識世界文化發展的規律,自擬題目,可選擇縱向角度,據材料二“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擬定論題為:與時俱進(自我革新)是中華文化不斷發展的重要條件。結合所學,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傳承傳統優秀文化和吸收外來文明中發展升華。結合所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歷程”,可選擇古代中華文化發展的史實進行闡述,如古代中國,西周形成的以人為本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思想的精神內核;宋朝的理學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明清之際,出現提倡個性自由和批判君主專制的進步思想和西學東漸,共同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到了近代中國,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20世紀初期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主張“民主”“科學”以及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新中國成立后,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同時期形成了不同的時代精神;進入新時代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最后升華總結,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
示例二:也可選擇橫向視角,據材料二“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結合所學擬定論題為:經濟貿易推動文明的交流融合發展。結合所學,世界文化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進程,而是不同文明在碰撞中融合的結果。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可結合古代絲綢之路對東西方文華交流的影響進行闡述,如佛教傳入中國并逐漸本土化;中國的四大發明經陸路和海路傳入西方,推動了西歐社會的轉型。新航路開辟后,國際貿易發展過程中文化交流日益國際化,茶文化的交流、西裝傳入中國等。進入20世紀后,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和一帶一路作為國際合作的平臺,文化產業的世界性互動促進彼此文化的發展。最后升華總結,文明在交流中豐富,在互鑒中發展,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
1 / 1浙江省桐浦富興教研聯盟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5月月考歷史試題
一、選擇題I(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1.(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漢書》記載漢武帝最初設置刺史的情況:“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秩六百石,員十三人……以六條問事,非條所問,即不省。一條,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二條,二千石不奉詔書尊承典制……六條,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無法從材料中得出的是(  )
A.初期設置的刺史以卑制尊 B.強化中央對地方的巡視監察
C.嚴格依照監察規則問事 D.漢末刺史職能發生重大變化
2.(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古代某官員寫了《請蠲積逋以安民生疏》:“自嘉靖以來,賦役日增,民力不堪,逃亡者眾……今當更制,合將里甲、均徭、雜泛等項,悉并為一條,概征銀兩,官為分解,不得額外苛斂。”材料所涉制度是(  )
A.兩稅法 B.一條鞭法
C.攤丁入畝 D.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3.(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史載:“戶籍之法,率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四家為鄰,五鄰為保。戶增減之實,必具于籍。每歲一造計帳,三年一造戶籍。縣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戶部總而領焉。諸戶籍應留者,每里各為卷,縫注其州、縣、里、年、籍,皆以字印之。”據此可知(  )
①戶籍管理以基層組織為單位進行②戶籍管理嚴格,實行三年一造
③此時期的地方行政區劃為省州縣④此時期實行里甲制和鄰保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下表為京師大學堂1904年課程設置節選。由此推知,對京師大學堂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學科分類 課程舉例
經學 《周易》《春秋》
政法 國際公法、政治學
文學 中國文學、外國語言文學
格致 物理學、化學
A.推動教育的近代化 B.體現中體西用的辦學方針
C.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陣地 D.有利文化傳承、交流與創新
5.(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下表分別是1954年憲法和1982年憲法的章節目錄表(部分)。其章節內容順序變動的法理內涵是(  )
章節順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
第一章 總綱 總綱
第二章 國家機構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國家機構
第四章 國旗、國徽、首都 國旗、國徽、首都
A.依法治國 B.國家機構是人民權益的保障
C.中國特色 D.人民權利是國家權力的基礎
6.(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古代西亞主要包括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及其周邊地區,是世界上最早進入文明的地區之一,創造了眾多文明成就。下列選項中的史實與結論對應正確的一組是(  )
A.古巴比倫王國頒布《漢謨拉比法典》——維護封建貴族的利益
B.波斯帝國建立行省制與驛道系統——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C.蘇美爾人發明60進制——用于天文歷法和時間的計算
D.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鐵技術——實現了西亞和北非文明區首次統一
二、選擇題II(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7.(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宋朝的《呂氏鄉約》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鄉約,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為四大宗旨。清朝的鄉約儀式圖中,最北邊的案上正中放置的為龍牌,又叫圣諭牌,上面寫著清朝康熙皇帝的“圣諭十六條”,講鄉約的時候要對著圣諭牌行禮。對比可知,清朝鄉約顯著的特點是(  )
A.更注重道德教化和引導 B.鄉約與法律逐漸合流
C.更具有約束性和強制力 D.由儒學士人教化鄉里
8.(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中醫注重藥食同源。古代中國某醫學著作記載:“枸杞莖,葉及子,服之輕身益所”,甘薯“補匱乏,健脾胃,強腎陰。”據此判斷,該醫學著作最有可能是(  )
A.《唐本草》 B.《本草綱目》
C.《農政全書》 D.《神農本草經》
9.(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繁榮,海外貿易發達。下列與之相關的史實有(  )
①先進的帆索與磁羅盤是其繁榮的技術條件
②棉花、香料與帶有“胡”字的物種經此路傳入
③元朝時意大利人馬可·波羅經此路來華
④瓷器作為大宗出口商品主要經海路外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10.(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端午節由來已久,古代各地的端午習俗有,“以五彩絲系臂”祈求“不病瘟”“采艾以為人(人形),懸門戶上,以攘毒氣”,這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是(  )
A.以人為本 B.道法自然 C.和而不同 D.厚德載物
11.(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宋《文獻通考》載:“宋制,御史臺與諫院并立,掌糾劾百官,肅正綱紀。諫官不專諫諍,亦得彈劾執政。臺官則直言無諱,凡宰相以下,皆得奏劾,直達天子。”材料可佐證宋代監察制度的特點是(  )
A.臺諫并立,強化分權制衡 B.監察權與相權結合,加強皇權
C.臺諫合一,強化中央集權 D.注重地方監察,削弱藩鎮勢力
12.(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下圖為盛宣懷在上海創辦的中國通商銀行。關于該銀行的創辦最能說明(  )
A.以傳統建筑形式抵制西方金融滲透,以維護民族尊嚴
B.清末新政期間鼓勵實業救國,成為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典型代表
C.通過官商合股模式終結英國匯豐銀行在華金融壟斷地位
D.鴉片戰爭后列強入侵推動中國引進西方新式商業經營形式
13.(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關于古代西方政治制度,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闡述:(斯巴達的)君王們希望城邦長存,因為他們在臣民中享有應有的榮譽,貴族們樂于在長老院中有一席之地(長老職位本身是對德性的一種獎勵),平民則安于監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選的機會。材料可說明(  )
A.公民直接參與城邦決策,通過抽簽擔任公職
B.權力機構由選舉產生,執政官與元老院相互制衡
C.混合政體平衡階層訴求,兼顧傳統權威與平民監督
D.等級代表協商共治,王權依托議會協調貴族與教會
14.(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對國際航運產生了深遠影響。結合下圖,指出由此受益最為顯著的航線是(  )
A.美國紐約→美國舊金山 B.美國紐約→巴西里約熱內盧
C.英國利物浦→印度卡里庫特 D.法國馬賽→埃及塞得港
15.(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有學者認為:《法國民法典》宣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已婚婦女財產權需丈夫許可;美國《獨立宣言》主張“人人生而平等”,卻默認黑人奴隸制合法;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仍以財產限制剝奪多數工人的選舉權。此言意在說明西方法律制度(  )
A.以形式平等掩蓋社會特權不平等實質
B.封建貴族通過法律特權壟斷政治權力
C.繁瑣司法程序阻礙公民權利實際執行
D.宗教教義干預立法破壞法律世俗原則
16.(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有學者認為,16世紀至20世紀,世界貨幣體系先后經歷了以西班牙銀元為主導(16世紀-19世紀初)、以英鎊為中心(19世紀初-1944年)、以美元為主導(1944年以后)的演變。以下關于世界貨幣體系演變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西班牙銀元的主導地位依賴于工業革命后的殖民貿易網絡
B.英鎊體系的確立得益于英國工業實力、金本位制及全球金融中心的形成
C.美元取代英鎊的直接原因是二戰中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掌控西歐經濟
D.科技革新對三種貨幣體系的建立均未產生影響
17.(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下圖反映了1800—2015年城鎮人口占世界總人口比例的變化情況。下列關于世界城鎮化進程的解讀合理的是(  )
A.1800—1850年增長緩慢:工業革命初,技術擴散緩慢,城市化進程尚未起步
B.1850—1950年迅速增長:列強資本輸出刺激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區城市迅猛發展
C.1950—2015年快速上升:得益于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加速和全球產業分工深化
D.1800—2015年城鎮化呈勻速增長,發達國家持續主導全球城市人口增長
18.(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歷史學家錢穆曾說:“時代變了,我們所要求的歷史知識也和前人不同,所以就該重寫新歷史。……歷史是可以隨時翻新改寫的,而且也需要隨時翻新改寫。我們自己不能翻新改寫,卻埋怨舊歷史不適用,那是把自己的不盡責都推到古人身上去,真是不該。試問孔子寫《春秋》,司馬遷寫《史記》,豈是為我們而寫的?”錢穆意在強調(  )
①歷史解釋需回應時代需求 ②歷史真相的客觀性不可動搖
③突出史家的主體責任意識 ④舊歷史因立場局限失去研究價值
⑤歷史研究應避免簡單沿用前人成果 ⑥全面考證是歷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①④⑤ D.①③⑤
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第21題12分,第22題16,共52分)
19.(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地方治理乃治國要務。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從漢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內的廣大地區統稱為________。自漢代開始,新疆地區正式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漢朝以后,歷代中原王朝時強時弱,與該地區的關系有疏有密,中央政權對新疆地區的管治時緊時松,但任何一個王朝都把該地區視為故土,行使著對該地區的管轄權。……中國多民族大一統格局,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奮斗造就的。
——摘自《新疆的若干歷史問題》白皮書
材料二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共兩黨共同認可了陜甘寧邊區的“特區”地位。一方面,由于根據地經濟困難、教育落后,人民群眾思想落后,需要中共中央帶領邊區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綜合發展。另一方面,陜甘寧邊區橫跨陜、甘、寧三省交界,地域較廣,人口稠密,所處的環境相對和平穩定。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得陜甘寧邊區在保衛西北的同時,也能夠為華北提供有力的支援,戰略地位極其顯著,堪稱戰略要地。
——摘編自呂春峰《雄安新區先行先試的實踐探索與經驗啟示研究》
(1)填寫材料一中________處的歷史地名。結合所學,列舉漢代和清代中央政權管轄該地區的關鍵措施。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從背景和影響角度評析陜甘寧邊區的“特區”地位。
20.(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經濟發展驅動秩序裂變與重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業革命重塑了英國鄉村的經濟與社會結構。18世紀末,議會通過《圈地法案》,系統性剝奪農民共有地使用權,至1850年,英格蘭約75%的耕地被圈占為私有農場。大土地所有者引入諾福克輪作制、蒸汽脫粒機等新技術,農業產量增長顯著,但小農因無力承擔技術成本而淪為雇工或流民。……傳統混合耕作被專業化單一作物取代,農民從土地的主人變為計時工資的勞動者。
——摘編自艾瑞克·霍布斯鮑姆《革命的年代》
材料二 20世紀中期以來,世界貿易體系經歷了深刻變革。1947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的簽訂奠定了多邊貿易框架的基礎,發達國家間關稅水平大幅下降。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后,貿易爭端解決機制趨于規范化,但發達國家仍通過技術壁壘和知識產權限制維持優勢地位。2008年金融危機后,區域貿易協定(如CPTPP、RCEP)興起,全球貿易呈現“碎片化”趨勢,多邊主義與保護主義并存。
——摘編自李維民《全球化與多邊貿易體系的演進》
(1)根據材料一,概括工業革命對英國鄉村生產方式的改變。結合所學,說明工業革命對英國鄉村社會結構的重塑。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概述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在貿易秩序、貿易種類、貿易手段、貿易形式方面發生的新變化。指出在全球貿易“碎片化”趨勢下中國的基本經濟國策。
21.(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戰爭給人類社會帶來災難的同時,客觀上又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鋒、交融與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年)通過軍事征服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在波斯帝國覆滅后,亞歷山大推行“文化融合”政策,鼓勵希臘人與當地民族通婚;并在埃及、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地建立數十座以“亞歷山大”命名的城市,這些城市成為希臘文化傳播的中心,希臘語成為通用語言,希臘式建筑、哲學和藝術與波斯、埃及、印度本土文化深度融合。盡管亞歷山大帝國在其死后迅速分裂,但希臘化文化的遺產深刻影響了羅馬帝國乃至后來的絲綢之路文明交流。
——摘編自羅素的《希臘化文明》
材料二 1840年鴉片戰爭后,傳教士通過建立教堂、學校和醫院傳播基督教與科學知識;洋務派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引入西方軍事技術和工業模式;上海、廣州等口岸城市出現西式建筑、報紙和現代教育機構。然而,這種文化輸入伴隨著劇烈沖突:儒家士大夫抨擊西方價值觀沖擊倫理綱常,民間爆發多次反洋教運動(如天津教案)。與此同時,西方文化也激發了維新派和革命派的改革思想,推動科舉制度廢除與新文化運動興起。近代戰爭不僅加速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裂變,也為現代中國的文化多元性奠定了基礎。
——摘編自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上卷)》
(1)根據材料一,概括亞歷山大促進“文化融合”的舉措。結合所學,舉例說明古典希臘文化是歐洲文化的源頭。
(2)根據材料二,概括西方列強文化侵略的表現。并結合所學,概述近代中國人民在回應殖民者文化侵略的過程中對文化的選擇與重構。
22.(2025高二下·浙江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圖為宋代對外貿易(局部)示意圖。2021年,“泉州:宋元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泉州一系列遺址展示了10—14世紀中國在海洋貿易中的核心地位。泉州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包括:市舶司遺址、磁灶窯址、德化窯址、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洛陽橋、安平橋、石湖碼頭、泉州府文廟、老君巖造像、伊斯蘭教圣墓、九日山祈風石刻、六勝塔等。
材料二 我們要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充分挖掘各國歷史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各國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我們要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探討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豐富交流內容,拓展合作渠道,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摘編自習近平《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說明“泉州:宋元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世界文化遺產價值。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從縱向(某一文明演進)或橫向(同一時期不同文明互動)視角,認識世界文化發展的規律,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小論文,進行闡述。(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史實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設置刺史是為監察地方,與強化中央對地方巡視監察相符,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刺史奉皇帝詔令巡視監察州郡,旨在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可得出強化巡視監察,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刺史按照皇帝下發的規則監察問事,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 據材料“秩六百石,員十三人”可知刺史品秩低,卻能監察二千石官員,體現以卑制尊,且“以六條問事”可知,嚴格依照規則問事,目的是強化對地方巡視監察,而整個材料涉及到的關于刺史的地位、職能等內容都是漢武帝時期的信息,并未提及漢末刺史職能變化,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了西漢的監察制度,解答本題需結合刺史的設置及相關知識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答案】B
【知識點】明清時期的賦稅制度與“一條鞭法”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兩稅法是唐朝時期的賦稅制度,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明朝時期,將徭役、雜稅等合并為一條,統一征收白銀,結合所學可知是明朝的一條鞭法,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攤丁入畝是清朝雍正時期的賦稅制度,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 “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是清朝康熙年間實行的地丁銀制度,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一條鞭法,解答本題需結合一條鞭法的內容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答案】A
【知識點】中國古代戶籍制度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據材料可知,“諸戶籍應留者,每里各為卷,縫注其州、縣、里、年、籍,皆以字印之。”可知,在戶籍管理上,以基層組織為單位進行統計管理,①正確;據材料“每歲一造計帳,三年一造戶籍。”可知,戶籍在管理方面嚴格執行,三年一造,②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對戶籍的管理,無法判定地方行政區劃的情況,③錯誤;材料是《舊唐書》的記載,而里甲制度開始于明朝,④錯誤。故A正確,排除BCD;
D、結合所學知識, ,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戶籍管理制度,解答本題需結合戶籍管理制度和基層治理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4.【答案】C
【知識點】近代中國學校教育
【解析】【分析】結合題干并觀察圖片可知,京師大學堂1904年課程設置包含經學、政法、文學、格致等中西學科,但新文化運動始于1915年后,其中心是北京大學,選項說法錯誤,但符合題意要求,C項正確;
課程引入物理學、化學等西方科學,推動了中國教育向近代化,不符合題意要求,排除A項;
經學代表中國傳統“中學為體”,政法格致體現“西學為用”,符合洋務運動時期中體西用方針,不符合題意要求,排除B項;
融合《周易》、外國語言文學等課程,促進文化傳承、交流與創新,不符合題意要求,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近代學校教育,解答本題需結合京師大學堂1904年課程設置內容及近代學校教育設立的時代背景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5.【答案】D
【知識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1997年中共十五大,將依法治國確定為治國的基本方略,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1982年憲法將“國家機構”放在“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之后,突出的是人民權利,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未涉及其他國家,沒有比較不能說明體現中國特色,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1982年憲法將“公民的基本權利”放在第二章,位于“國家機構”之前,體現了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理念,說明人民權利是國家權力的基礎 ,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新中國的憲法,解答本題需依據新中國憲法的內容及特點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6.【答案】B
【知識點】波斯帝國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古巴比倫王國頒布的《漢謨拉比法典》以楔形文字刻寫,內容確立階級秩序與同態復仇原則,其維護對象是奴隸主貴族,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波斯帝國在公元前6世紀建立行省制度,由中央任命總督管理,同時修筑貫通全國的驛道網絡,通過情報系統收集下發和軍隊快速調動,加強了對橫跨亞非歐龐大疆域的控制,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蘇美爾人發明的60進制不僅應用于天文歷法,還廣泛用于土地面積計算、商業貿易等社會生活領域,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實現西亞北非首次統一的是公元前6世紀的波斯帝國,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波斯帝國,解答本題需結合波斯帝國的統治及其特征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7.【答案】C
【知識點】中國古代鄉約制度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題干突出行禮儀式,顯示官方強制而非單純注重教化,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鄉約與法律的合流更加體現鄉約的約束性和強制力特點,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清朝鄉約儀式中要求對著康熙帝的圣諭牌行禮,體現皇權直接介入和官方權威,相較于宋朝民間自發、自愿性質的《呂氏鄉約》,清朝鄉約通過圣諭強制推行,約束性和強制力顯著增強,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宋朝鄉約由呂大鈞等儒學士人主導,而清朝儀式中對圣諭牌行禮,表明政府取代儒學士人成為主導力量 ,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鄉約制度,解答本題需結合中國古代鄉約制度的發展演變及特征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8.【答案】B
【知識點】中國古代醫學成就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和頒布的藥典,但當時甘薯尚未傳入,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本草綱目》成書于明朝,此時甘薯已傳入中國,書中對各種藥物包括甘薯的功效有詳細記載,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農政全書》是一部農業科學巨著,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成書于漢代,當時甘薯尚未傳入 ,排除D;
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了明朝的醫學成就,解答本題需結合《本草綱目》的特點及明朝農業發展的特征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9.【答案】D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商業發展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宋元時期,先進的帆索與磁羅盤應用于航海,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條件,①正確;棉花是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并非海上絲綢之路;香料多經海上絲綢之路傳入,帶有“胡”字的物種大多是在漢魏時期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②錯誤;元朝時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是從陸上絲綢之路來華的,并非海上絲綢之路,③錯誤;瓷器在宋元時期成為大宗出口商品,主要通過海路外銷,海上絲綢之路是其重要的貿易通道,④正確。故D正確,排除AB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海上絲綢之路,解答本題需結合宋元海上絲綢之路的特征及發達的原因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0.【答案】A
【知識點】中華優秀文化的特點與價值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古人通過“以五彩絲系臂”祈求“不病瘟”“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攘毒氣”等習俗,其核心目的是為了讓人身體健康,體現對人的關懷,以人為本的內涵,故A正確;
B、結合所學知識,道法自然強調順應天道無為,但材料習俗是主動干預如制作艾草人形攘除毒氣,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描述統一祈福行為如系絲懸艾,未涉及文化差異或融合,端午節是全國性習俗,強調共性而非多樣性,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厚德載物指以高尚品德包容萬物,但材料焦點是具體健康防護行為,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解答本題需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征及內涵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答案】C
【知識點】中國古代官員監察制度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描述的是強化中央集權,而非分權制衡,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未涉及監察權與相權結合,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宋代御史臺與諫院并立,掌糾劾百官,肅正綱紀,說明御史臺和諫官的職責有想通的地方,出現了“臺諫合一”的特點,有利于強化中央集權,鞏固統治,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御史臺與諫院并立,掌糾劾百官,肅正綱紀,是對所有官員的監察,而非注重地方,且藩鎮出現在唐朝 ,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北宋的政治,解答本題需結合宋代臺諫合一監察制度的特點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2.【答案】D
【知識點】鴉片戰爭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中國通商銀行的建筑形式帶有濃厚的西方特色,不屬于傳統建筑形式,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清末新政是1901到1911年,而中國通商銀行創辦于1897年,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中國通商銀行實力遠不及外資銀行(匯豐),并未“終結”其壟斷地位,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 鴉片戰爭后,列強在華設立銀行,客觀上刺激中國學習西方金融制度,盛宣懷創辦通商銀行,正是對西方新式商業經營形式(近代銀行)的引進,以應對列強經濟侵略,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近代民族資本主義,解答本題需結合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背景或者原因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3.【答案】C
【知識點】古希臘的民主政治與寡頭政治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斯巴達并非直接民主制,且材料僅提“入選機會”而未涉直接參與或抽簽機制,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材料未涉及執政官與元老院相互制衡的信息,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斯巴達人希望城邦長存,貴族在長老院有一席之地,平民安于監察制,這體現出政治體制中既有專制和寡頭政治因素,又發展出一定的民主因素,反映了兼顧傳統君主權威與平民監督,而這種混合政體平衡了不同階層訴求,使其統治秩序相對穩定,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斯巴達屬古希臘多神教社會,無基督教教會元素,且王權依托自身權威而非議會協調 ,排除D;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斯巴達政治體制的特點。
14.【答案】A
【知識點】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美國紐約位于大西洋沿岸,美國舊金山位于太平洋沿岸,在巴拿馬運河開通前,船只需要繞過南美洲南端的麥哲倫海峽,航程遙遠。巴拿馬運河開通后,從紐約到舊金山的船只可以直接通過運河,大大縮短了航程,受益最為顯著,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紐約和里約熱內盧都位于大西洋沿岸,不需要通過巴拿馬運河,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利物浦位于大西洋,卡里庫特位于印度洋,它們之間的航線主要經過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等,不經過巴拿馬運河,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馬賽位于地中海,塞得港也靠近地中海,它們之間的航線主要在地中海區域,不經過巴拿馬運河 ,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拉美民族民主運動,解答本題需結合巴拿馬運河開通的相關史實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5.【答案】A
【知識點】“英美法系”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法國民法典》宣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美國《獨立宣言》主張“人人生而平等”,但在實際的社會權利方面,存在婦女財產權受限、奴隸制合法、工人選舉權受財產限制等不平等情況,是以形式平等掩蓋社會權利不平等實質,故A正確;
B、結合所學知識,法國大革命后貴族特權已被削弱,美國無封建傳統,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題干中沒有任何信息表明繁瑣司法程序阻礙公民權利實際執行,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題干未提到“宗教干預立法”,并且案例均屬世俗法律問題 ,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近代西方法律,解答本題需結合《法國民法典》和《獨立宣言》的內容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6.【答案】B
【知識點】布雷頓森林體系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工業革命發生于18世紀60年代后,16世紀至19世紀初西班牙銀元主導,此時尚未開始工業革命,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19世紀初英國率先開展了工業革命,工業實力強大,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確立起金本位制,建立起全球金融中心,這些因素促使英鎊在19世紀初到1944年成為世界貨幣體系中心,故B正確;
C、結合所學知識,二戰后美國是憑借強大經濟實力與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以美元為主導的世界貨幣體系,排除C;
D、結合所學知識,科技革新對貨幣體系演變有顯著影響,如西班牙銀元時代航海技術進步促進全球貿易,英鎊時代工業革命推動經濟擴張,美元時代信息技術支持金融體系,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世界貨幣體系,解答本題需結合世界貨幣體系的發展演變史實及特征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7.【答案】C
【知識點】工業革命的影響
【解析】【分析】A、結合所學知識,1800-1850年處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化進程,城市化已經起步,只是相對緩慢,并非尚未起步,排除A;
B、結合所學知識,這一時期城市化發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并非主要因資本輸出,排除B;
C、結合所學知識,1950-2015年,二戰后許多發展中國家獨立并推進工業化,同時全球產業分工深化,促使人口向城市聚集,推動了城鎮化快速上升,故C正確;
D、結合所學知識,1800-2015年城鎮化不是勻速增長;并且隨著發展中國家發展,其在城市人口增長方面作用逐漸凸顯,并非發達國家持續主導,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城市化的相關知識,解答本題需結合工業革命的影響和工業化成就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8.【答案】D
【知識點】兩漢的史學與文學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錢穆指出“時代變了,我們所要求的歷史知識也和前人不同”,強調歷史解釋需根據時代需求更新,①正確;錢穆批評“把自己的不盡責都推到古人身上去”,突出史家應主動改寫而非推責,③正確;錢穆主張“重寫新歷史”,結合當時時代背景進行研究,避免簡單沿用前人成果,⑤正確;史學研究應當堅持客觀立場,遵循事實真相,準確、客觀地記錄歷史事件及其變遷過程,但是材料討論的主要內容是歷史伴隨時代進步需要改寫而并未提及研究歷史真相保持客觀性的原則,②錯誤;錢穆認為舊歷史如《春秋》《史記》非為今人而寫,但未否定其價值,“失去研究價值”說法錯誤,④錯誤;全面考證是指通過搜集、比較、歸納有關證據,運用邏輯推理方法,對歷史文獻或歷史問題進行考核、證實和說明,以還原歷史真相的過程,材料主要側重歷史研究的與時俱進,未涉及具體考證方法,⑥錯誤。故D正確,排除AB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世界貨幣體系,解答本題需結合世界貨幣體系的發展演變史實及特征進行分析 ,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9.【答案】(1)地域:西域。
措施:漢代:公元前60年設西域都護府。
清代:1762年設伊犁將軍總管新疆軍政事務;1884年在新疆建省。
(2)評析:背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兩黨共同認可邊區特殊地位;邊區經濟文化落后;地處三省交界戰略要地、人口稠密;環境相對和平穩定。
影響:有效保衛西北、支援華北;促進邊區綜合發展;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戰和中國革命勝利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抗日戰爭的敵后戰場;中國古代民族事務機構
【解析】【分析】(1)地域:根據材料一“從漢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內的廣大地區”和所學知識可得出,西域。漢代:根據所學可從漢朝對西域的管理措施相關知識回答,如:公元前60年設西域都護府。清代:根據所學可從清代對西域的管理措施相關知識回答,如:1762年設伊犁將軍總管新疆軍政事務;1884年在新疆建省。
(2)背景:根據材料二“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得出,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根據材料二“國共兩黨共同認可了陜甘寧邊區的‘特區’地位”得出,兩黨共同認可邊區特殊地位;根據材料二“一方面,由于根據地經濟困難、教育落后,人民群眾思想落后”得出,邊區經濟文化落后;根據材料二“另一方面,陜甘寧邊區橫跨陜、甘、寧三省交界,地域較廣,人口稠密,所處的環境相對和平穩定”得出,地處三省交界戰略要地、人口稠密;環境相對和平穩定。
影響:根據材料二“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得陜甘寧邊區在保衛西北的同時,也能夠為華北提供有力的支援”得出,有效保衛西北、支援華北;根據材料二“一方面,由于根據地經濟困難、教育落后,人民群眾思想落后,需要中共中央帶領邊區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綜合發展”得出,促進邊區綜合發展;結合所學知識還可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促進抗戰勝利等角度回答,如: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戰和中國革命勝利奠定了基礎。
【點評】本題考查了古代對新疆的管轄和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解答本題需結合西域都護的設置和伊犁將軍的設置和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建設的背景和意義等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依據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漢代和清代(中國)。地域:根據材料一“從漢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內的廣大地區”和所學知識可得出,西域。
漢代:根據所學可從漢朝對西域的管理措施相關知識回答,如:公元前60年設西域都護府。
清代:根據所學可從清代對西域的管理措施相關知識回答,如:1762年設伊犁將軍總管新疆軍政事務;1884年在新疆建省。
(2)本題是背景題、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背景:根據材料二“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得出,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根據材料二“國共兩黨共同認可了陜甘寧邊區的‘特區’地位”得出,兩黨共同認可邊區特殊地位;根據材料二“一方面,由于根據地經濟困難、教育落后,人民群眾思想落后”得出,邊區經濟文化落后;根據材料二“另一方面,陜甘寧邊區橫跨陜、甘、寧三省交界,地域較廣,人口稠密,所處的環境相對和平穩定”得出,地處三省交界戰略要地、人口稠密;環境相對和平穩定。
影響:根據材料二“這樣的地理位置使得陜甘寧邊區在保衛西北的同時,也能夠為華北提供有力的支援”得出,有效保衛西北、支援華北;根據材料二“一方面,由于根據地經濟困難、教育落后,人民群眾思想落后,需要中共中央帶領邊區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綜合發展”得出,促進邊區綜合發展;結合所學知識還可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促進抗戰勝利等角度回答,如: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戰和中國革命勝利奠定了基礎。
20.【答案】(1)具體改變:私有農場的形成;農業生產采用新技術(或機械化);單一作物專業化生產。重構社會結構:大量農民成為雇傭勞動者;形成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城市化進程加快。
(2)新變化:貿易秩序上力求更規范完善(WTO的建立);貿易種類上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貿易手段上電子商務興起;貿易形式上實現了商品貿易同國際投資、技術貿易、勞務承包相結合的多樣經濟合作方式。基本國策:堅持對外開放。
【知識點】工業革命的影響;經濟全球化;國際貿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解析】【分析】(1)改變:由材料“私有農場”可得出,私有農場的形成;由材料“大土地所有者引入諾福克輪作制、蒸汽脫粒機等新技術”可得出,農業生產采用新技術(或機械化);由材料“專業化單一作物取代”及所學可得出,單一作物專業化生產;社會結構:由材料“但小農因無力承擔技術成本而淪為雇工或流民”可得出,大量農民成為雇傭勞動者;由材料“農民從土地的主人變為計時工資的勞動者”可得出,形成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由材料“工業革命重塑了英國鄉村的經濟與社會結構”及所學可得出,城市化進程加快。
(2)新變化:由材料“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后”可得出,貿易秩序上力求更規范完善(WTO的建立);由材料“發達國家仍通過技術壁壘和知識產權限制維持優勢地位”可得出,貿易種類上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由材料“奠定了多邊貿易框架的基礎,發達國家間關稅水平大幅下降”及所學可得出,貿易手段上電子商務興起;由材料“2008年金融危機后,區域貿易協定(如CPTPP、RCEP)興起”可得出,貿易形式上實現了商品貿易同國際投資、技術貿易、勞務承包相結合的多樣經濟合作方式;基本國策:由材料“多邊主義與保護主義并存”可得出,堅持對外開放。
【點評】本題考查了工業革命和世界貿易網絡形成的相關知識,解答本題需結合工業革命的意義和世界貿易網絡形成的原因和意義等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依據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英國)。改變:由材料“私有農場”可得出,私有農場的形成;由材料“大土地所有者引入諾福克輪作制、蒸汽脫粒機等新技術”可得出,農業生產采用新技術(或機械化);由材料“專業化單一作物取代”及所學可得出,單一作物專業化生產;社會結構:由材料“但小農因無力承擔技術成本而淪為雇工或流民”可得出,大量農民成為雇傭勞動者;由材料“農民從土地的主人變為計時工資的勞動者”可得出,形成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由材料“工業革命重塑了英國鄉村的經濟與社會結構”及所學可得出,城市化進程加快。
(2)本題是對比題、特點題。時空是現代(世界和中國)。新變化:由材料“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后”可得出,貿易秩序上力求更規范完善(WTO的建立);由材料“發達國家仍通過技術壁壘和知識產權限制維持優勢地位”可得出,貿易種類上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由材料“奠定了多邊貿易框架的基礎,發達國家間關稅水平大幅下降”及所學可得出,貿易手段上電子商務興起;由材料“2008年金融危機后,區域貿易協定(如CPTPP、RCEP)興起”可得出,貿易形式上實現了商品貿易同國際投資、技術貿易、勞務承包相結合的多樣經濟合作方式;基本國策:由材料“多邊主義與保護主義并存”可得出,堅持對外開放。
21.【答案】(1)以希臘文化為主導,融合埃及西亞文化(或促進藝術、學術與西亞北非等本土文化深度融合);鼓勵希臘人與不同民族通婚;建立希臘化城市;推廣希臘語為通用語言。
源頭表現:古希臘哲學奠定了近代歐洲人文主義(或哲學)的基礎;古希臘的建筑風格對歐洲建筑藝術產生深遠影響;古希臘史學也是歐洲史學的源頭;古希臘的神話、悲喜劇是世界文學瑰寶,啟迪了西方的文學創作和思想;雅典民主政治成為近代歐洲民主政治的源頭等。
(2)文化侵略的表現:建立教堂,傳播基督教;傳播西方生活方式;創辦報刊雜志和學校,傳播西方價值觀。
文化選擇重構:不同程度地接受西方文化,形成向西方學習以求救亡圖存的潮流;努力保護本國傳統文化(或開展反洋教斗爭;傳承家國情懷等);推動文化的多元化。
【知識點】洋務運動;亞歷山大帝國與亞歷山大遠征;“希臘化時代”;鴉片戰爭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1)舉措:根據材料一“鼓勵希臘人與當地民族通婚”得出,鼓勵希臘人與不同民族通婚;根據材料一“在埃及、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地建立數十座以“亞歷山大”命名的城市”得出,建立希臘化城市;根據材料一“希臘語成為通用語言”得出,推廣希臘語為通用語言;根據材料一“希臘式建筑、哲學和藝術與波斯、埃及、印度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得出,以希臘文化為主導,融合埃及西亞文化(或促進藝術、學術與西亞北非等本土文化深度融合)。
源頭表現:根據材料一“希臘式建筑、哲學和藝術與波斯、埃及、印度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得出,古希臘哲學奠定了近代歐洲人文主義(或哲學)的基礎;古希臘的建筑風格對歐洲建筑藝術產生深遠影響;根據所學知識還可從古希臘史學、神話、雅典民主政治角度回答,如:古希臘史學也是歐洲史學的源頭;古希臘的神話、悲喜劇是世界文學瑰寶,啟迪了西方的文學創作和思想;雅典民主政治成為近代歐洲民主政治的源頭等。
(2)表現:根據材料二“1840年鴉片戰爭后,傳教士通過建立教堂、學校和醫院傳播基督教與科學知識”得出,建立教堂,傳播基督教;根據材料二“上海、廣州等口岸城市出現西式建筑、報紙和現代教育機構”得出,傳播西方生活方式;創辦報刊雜志和學校,傳播西方價值觀。
文化選擇與重構:根據材料二“西方文化也激發了維新派和革命派的改革思想,推動科舉制度廢除與新文化運動興起”得出,不同程度地接受西方文化,形成向西方學習以求救亡圖存的潮流;根據材料二“儒家士大夫抨擊西方價值觀沖擊倫理綱常,民間爆發多次反洋教運動(如天津教案)”得出,努力保護本國傳統文化(或開展反洋教斗爭;傳承家國情懷等);根據材料二“為現代中國的文化多元性奠定了基礎”得出,推動文化的多元化。
【點評】本題考查了文明的交流于碰撞的相關知識,解答本題需理解掌握亞歷山大統治時期促進問卷交流傳播的手段及史實和近代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影響等知識,考查了考生依據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古代(歐洲)。舉措:根據材料一“鼓勵希臘人與當地民族通婚”得出,鼓勵希臘人與不同民族通婚;根據材料一“在埃及、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地建立數十座以“亞歷山大”命名的城市”得出,建立希臘化城市;根據材料一“希臘語成為通用語言”得出,推廣希臘語為通用語言;根據材料一“希臘式建筑、哲學和藝術與波斯、埃及、印度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得出,以希臘文化為主導,融合埃及西亞文化(或促進藝術、學術與西亞北非等本土文化深度融合)。
源頭表現:根據材料一“希臘式建筑、哲學和藝術與波斯、埃及、印度本土文化深度融合”得出,古希臘哲學奠定了近代歐洲人文主義(或哲學)的基礎;古希臘的建筑風格對歐洲建筑藝術產生深遠影響;根據所學知識還可從古希臘史學、神話、雅典民主政治角度回答,如:古希臘史學也是歐洲史學的源頭;古希臘的神話、悲喜劇是世界文學瑰寶,啟迪了西方的文學創作和思想;雅典民主政治成為近代歐洲民主政治的源頭等。
(2)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西)。表現:根據材料二“1840年鴉片戰爭后,傳教士通過建立教堂、學校和醫院傳播基督教與科學知識”得出,建立教堂,傳播基督教;根據材料二“上海、廣州等口岸城市出現西式建筑、報紙和現代教育機構”得出,傳播西方生活方式;創辦報刊雜志和學校,傳播西方價值觀。
文化選擇與重構:根據材料二“西方文化也激發了維新派和革命派的改革思想,推動科舉制度廢除與新文化運動興起”得出,不同程度地接受西方文化,形成向西方學習以求救亡圖存的潮流;根據材料二“儒家士大夫抨擊西方價值觀沖擊倫理綱常,民間爆發多次反洋教運動(如天津教案)”得出,努力保護本國傳統文化(或開展反洋教斗爭;傳承家國情懷等);根據材料二“為現代中國的文化多元性奠定了基礎”得出,推動文化的多元化。
22.【答案】(1)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為研究宋元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泉州城市經濟文化發展、中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史料。
(2)示例一(縱向角度):與時俱進(自我革新)是中華文化不斷發展的重要條件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傳承傳統優秀文化和吸收外來文明中發展升華。
古代中國,西周形成的以人為本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思想的精神內核。宋朝時期以儒學為基礎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理學,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明清之際,出現提倡個性自由和批判君主專制的進步思想,與同時期的西學東漸,共同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這種守正創新的能力,是中華文明和國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近代中國,受西方侵略和工業文明的沖擊,一批仁人志士向西方學習以自強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20世紀初期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抨擊封建思想,科學與民主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中華文化的進步。新中國成立后,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同時期形成了不同的時代精神。進入新時代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總之,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
示例二(橫向角度):經濟貿易推動文明的交流融合發展
世界文化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進程,而是不同文明在碰撞中融合的結果。商業貿易的發展是文化交流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古代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貿之路,也是中外文明交流的橋梁。佛教在漢朝從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此后逐漸中國化,深刻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創作。中國的四大發明經陸路和海路傳入西方,推動了西歐社會的轉型。新航路開辟后,國際貿易發展過程中文化交流日益國際化。中國茶廣泛傳播到歐洲、美洲等地區,茶文化作為中國的文化符號也得到傳播,各國在接受中國茶和茶文化的同時,也根據自身的風俗習慣創造出新茶文化,如英國的下午茶。鴉片戰爭后,西裝傳入中國,民國初期設計的中山裝兼具中西服裝特點,體現了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進入20世紀后,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和一帶一路作為國際合作的平臺,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電影、音樂、動漫等各國文化產品,產銷世界各地。中國的文化產業出逐步融入世界市場。
綜上所述,文明在交流中豐富,在互鑒中發展,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商業發展;中國古代的商業發展;古代中西方商業貿易及影響
【解析】【分析】(1)價值:據材料一“‘泉州:宋元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可知,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作為世界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據材料一“泉州一系列遺址展示了10—14世紀中國在海洋貿易中的核心地位”“市舶司遺址、磁灶窯址、德化窯址”“伊斯蘭教圣墓”結合所學可知,為研究宋元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泉州城市經濟文化發展、中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史料。
(2)示例一:首先,從縱向(某一文明演進)或橫向(同一時期不同文明互動)視角,認識世界文化發展的規律,自擬題目,可選擇縱向角度,據材料二“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擬定論題為:與時俱進(自我革新)是中華文化不斷發展的重要條件。結合所學,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傳承傳統優秀文化和吸收外來文明中發展升華。結合所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歷程”,可選擇古代中華文化發展的史實進行闡述,如古代中國,西周形成的以人為本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思想的精神內核;宋朝的理學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明清之際,出現提倡個性自由和批判君主專制的進步思想和西學東漸,共同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到了近代中國,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20世紀初期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主張“民主”“科學”以及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新中國成立后,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同時期形成了不同的時代精神;進入新時代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最后升華總結,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示例二:也可選擇橫向視角,據材料二“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結合所學擬定論題為:經濟貿易推動文明的交流融合發展。結合所學,世界文化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進程,而是不同文明在碰撞中融合的結果。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可結合古代絲綢之路對東西方文華交流的影響進行闡述,如佛教傳入中國并逐漸本土化;中國的四大發明經陸路和海路傳入西方,推動了西歐社會的轉型。新航路開辟后,國際貿易發展過程中文化交流日益國際化,茶文化的交流、西裝傳入中國等。進入20世紀后,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和一帶一路作為國際合作的平臺,文化產業的世界性互動促進彼此文化的發展。最后升華總結,文明在交流中豐富,在互鑒中發展,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
【點評】本題考查了世界文化遺產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解答本題需理解掌握宋元海外貿易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特征等知識,考查了考生依據材料提取概括信息以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本題是原因題、影響題。時空是宋元時期的中國。價值:據材料一“‘泉州:宋元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可知,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作為世界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據材料一“泉州一系列遺址展示了10—14世紀中國在海洋貿易中的核心地位”“市舶司遺址、磁灶窯址、德化窯址”“伊斯蘭教圣墓”結合所學可知,為研究宋元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泉州城市經濟文化發展、中外交流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史料。
(2)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世界。
示例一:首先,從縱向(某一文明演進)或橫向(同一時期不同文明互動)視角,認識世界文化發展的規律,自擬題目,可選擇縱向角度,據材料二“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擬定論題為:與時俱進(自我革新)是中華文化不斷發展的重要條件。結合所學,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傳承傳統優秀文化和吸收外來文明中發展升華。結合所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歷程”,可選擇古代中華文化發展的史實進行闡述,如古代中國,西周形成的以人為本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思想的精神內核;宋朝的理學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明清之際,出現提倡個性自由和批判君主專制的進步思想和西學東漸,共同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到了近代中國,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20世紀初期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主張“民主”“科學”以及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新中國成立后,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同時期形成了不同的時代精神;進入新時代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最后升華總結,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
示例二:也可選擇橫向視角,據材料二“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結合所學擬定論題為:經濟貿易推動文明的交流融合發展。結合所學,世界文化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進程,而是不同文明在碰撞中融合的結果。商業貿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可結合古代絲綢之路對東西方文華交流的影響進行闡述,如佛教傳入中國并逐漸本土化;中國的四大發明經陸路和海路傳入西方,推動了西歐社會的轉型。新航路開辟后,國際貿易發展過程中文化交流日益國際化,茶文化的交流、西裝傳入中國等。進入20世紀后,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和一帶一路作為國際合作的平臺,文化產業的世界性互動促進彼此文化的發展。最后升華總結,文明在交流中豐富,在互鑒中發展,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同市| 阜城县| 察哈| 保定市| 泰顺县| 手游| 深圳市| 无锡市| 元朗区| 大名县| 吉安县| 黎川县| 宝丰县| 江陵县| 铁力市| 赤城县| 西安市| 商城县| 南宫市| 苍溪县| 克什克腾旗| 长垣县| 南和县| 阆中市| 江都市| 德庆县| 凤冈县| 扶余县| 余干县| 衡东县| 洪江市| 电白县| 遂宁市| 钟山县| 瑞丽市| 丰城市| 富蕴县| 常宁市| 融水| 宁国市| 凤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