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南省沅澧共同體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西周青銅器“大盂鼎”銘文記載:“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武王嗣文作邦,辟厥匿,匍有四方。”這一記載反映了西周政治觀念的核心是( )A.君權神授 B.天命王權 C.中央集權 D.分封諸侯2.(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北宋李覯在《富國策》中批評佛教寺院“費財尤甚……耕者日寡而食者日繁”。這反映了當時( )A.國家出現積貧積弱局面 B.佛教發展影響社會經濟C.中央對地方控制力下降 D.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變化3.(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亞述王阿達德尼拉里一世統治時期(約前1295年-前1263年),對《亞述王表》進行了修訂,不僅把亞述君主制的起源追溯到“住在帳篷中的17個王”的久遠過去,而且把中亞述之前的所有城邦首領(伊沙庫)都統一稱呼為“國王”。這一修訂意在( )A.強化王權合法性與歷史連續性 B.恢復古代兩河流域民主傳統C.塑造亞述歷史悠久的王統形象 D.削弱貴族勢力加強中央集權4.(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日本《養老律令》(718年)規定:“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這一規定( )A.強化了國家治理的神權色彩 B.旨在打擊削弱貴族勢力C.體現了國家對土地的控制權 D.推動土地私有制的瓦解5.(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在美洲,瑪雅人創造出的文字至今仍無法被釋讀;印加人制定了精確的太陽歷和太陰歷;阿茲特克人使用天然銅鍛造工具,并在醫學中應用麻醉技術。這說明古代美洲( )A.各文明間缺乏經濟文化交流 B.科技水平超越同時代其他地區C.自然環境決定文明發展方向 D.文明演進具有獨立性與原創性6.(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敘利亞和埃及是東西方傳統商路的必經之地,奧斯曼人征服這兩個地區是在1516-1517年。此時,通往非洲好望角、印度、美洲的新航路已經開通,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正準備出發。材料可用來說明( )A.奧斯曼帝國阻斷了東西方傳統貿易B.地理大發現加速了奧斯曼帝國擴張C.新航路開辟削弱了奧斯曼貿易地位D.歐洲殖民擴張比奧斯曼的征服更早7.(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下表為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前期中國白銀流入情況表,由該表可以推知( )時間(世紀) 中國白銀流入量(億兩) 主要來源地16世紀中葉 0.8 日本、東南亞16世紀后期 1.2 美洲(經菲律賓)17世紀前期 2.3 美洲、歐洲A.中國實施對外開放政策 B.商業革命正在全球展開C.中國自然經濟開始瓦解 D.新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8.(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文藝復興時期,一位學徒在日記中寫道:“導師指導我們繪制人體素描時,手持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卻指出其中關于人體比例的論述與我們的實際測量存在偏差。他指著模特的肢體說:“若只盲從古籍,怎能捕捉自然的真實?我們必須用雙眼丈量上帝賦予人體的完美平衡。'”。這則日記反映出( )A.古典學術傳統已被徹底否定 B.宗教神學束縛藝術創作C.人文主義者追求理性與實證 D.科學革命影響藝術領域9.(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1812年俄軍取得抗擊拿破侖入侵的勝利,這激起了俄國民眾空前的民族自豪感,普希金盛贊:俄國進入了一個偉大的時代!但是身為軍官而參戰的恰達耶夫,卻說“勝利”帶來的是皇權與暴政的鞏固,而非每一個人的自由精神。這表明拿破侖戰爭( )A.促進了歐洲民主思想的傳播 B.加速了俄國農奴制改革的進程C.引發斯拉夫派與西方派論爭 D.進一步強化了俄國的專制統治10.(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1830年,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通車。股票投機者宣稱:“鐵路將消滅地域差異!”然而農民卻抱怨:“糧食價格被商人壟斷。”歷史學者也指出:“鐵路時刻表取代了日出而作。”這反映了鐵路( )A.改變了英國的經濟結構 B.對英國社會產生多重影響C.服務于商業資本的利益 D.帶來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11.(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1904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提出了門羅主義的“羅斯福推論”,表示面對西半球國家的“妄為”“無能”,美國作為文明國家要進行干涉,行使“國際警察”的權力。美國此舉( )A.旨在建立美洲人的美洲 B.宣告孤立主義政策結束C.樹立起負責的大國形象 D.意在維護美國區域霸權12.(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團發現《凡爾賽和約》將山東權益轉交日本后,緊急調閱1898年《膠澳租界條約》原檔進行駁斥。這一細節說明( )A.日本獨霸東亞格局形成 B.國際法成為國家維權工具C.五四運動影響國際會議 D.巴黎和會堅持公正的原則13.(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布哈林曾指出,不能像資本主義那樣讓農民破產,從海外獲取工業發展所需的原料以彌補國內的不足,而是必須“養雞生蛋”,農民對工業品的有效需求是以有支付能力為前提的。這一觀點反映了( )A.新經濟政策實施的緊迫性 B.蘇聯社會性質已經發生改變C.蘇聯工業化戰略的正確性 D.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取得成功14.(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英帝國”是一個動態演變的概念,其內涵先后經歷了“重商主義帝國”、“自由主義帝國”和“有形帝國”,最后,在二戰后又轉變為“無形帝國”。下列對“無形帝國”的理解最合理的是( )A.通過軍事征服建立全球殖民體系B.依靠自由貿易實現經濟霸權C.以文化影響力維系國際主導地位D.采用聯邦制整合殖民地關系15.(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1966年,法國總統戴高樂訪問蘇聯,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強調“歐洲問題應由歐洲人自己解決”。同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1970年,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時,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謝罪,并簽署《華沙條約》,承認戰后邊界。這些外交舉動( )A.標志歐洲國家掙脫冷戰的影響 B.加速東歐國家脫離蘇聯控制C.加劇了北約和華約的軍事對抗 D.反映西歐國家謀求戰略自主16.(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2020年《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簽署后,越南工貿部特別要求中文版協議優先于英文版核對。這一細節反映( )A.中文成為區域合作的關鍵工作語言B.區域經濟合作中的文化認同C.中國在區域合作中占據主導性地位D.國際經濟規則制定權的轉移二、非選擇題:共3題,其中第17題18分,第18題18分,第19題16分,共52分。17.(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表1為2015-2023中國數字經濟規模與占GDP比重變化表年份 數字經濟規模 (萬億元) 占GDP比重 (%) 關鍵技術突破(示例)2015 18.6 27.5 北斗導航系統全球組網啟動2020 39.2 38.6 5G技術商用化2023 56.1 41.5 人工智能大模型(如ChatGPT對標技術)材料二 表2為2012-2024中國數字經濟政策迭代與核心技術突破關聯性表政策階段 代表性政策 對應技術突破 學術評價(出處)跟跑期 (2012-2016) “寬帶中國”戰略 4G技術普及 “奠定網絡基礎”(《管理世界》2023年第4期)并跑期(2017-2020) 《新一代AI發展 規劃》 人工智能專利全球占比達37% “政策-市場雙輪驅動”(郭賀銓,《新型舉國體制下人工智能發展路徑》2024)領跑期 (2021-) “東數西算”工程 量子計算原型 機“九章”問世 “構建數字生態”(烏鎮智庫,《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4)》)(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推動因素。(2)假設你是《中國科學院院刊》特約作者,請你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為“科技自立自強”欄目投送一篇歷史短文。(要求:歷史脈絡清晰,完整呈現三個歷史階段;史論結合,每個階段都有具體史實支撐;歷史視角獨特,結論升華能揭示歷史發展規律。)18.(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們必須記住,殖民主義不僅是一種政治和經濟統治,更是一種文化侵略。它試圖摧毀我們的歷史記憶、語言和傳統,讓我們忘記自己是誰。獨立不僅僅是旗幟的更換,更是靈魂的解放。”——幾內亞民族主義者塞古·杜爾(1960年)材料二 二戰后部分亞非拉國家獨立時間及獨立方式國家 獨立時間 獨立方式印度 1947年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阿爾及利亞 1962年 武裝斗爭加納 1957年 憲政改革與和平談判古巴 1959年 革命戰爭材料三 “在拉丁美洲,我們面臨的不僅是外部的殖民者,還有內部的寡頭統治。1950年代,占人口2%的大莊園主控制著70%的可耕地,而70%的農民沒有土地。美國聯合果品公司在中美洲獨占香蕉貿易,其利潤超過部分國家全年財政收入。真正的獨立必須包括社會革命,否則只是換了一群主人。”——古巴革命領袖切·格瓦拉(1965年)(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談談對民族解放運動中“靈魂的解放”的理解并加以分析。(2)對比材料二中印度和阿爾及利亞的獨立方式,分析其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面臨的困境,并說明進行社會革命的必要性。19.(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79年撒切爾政府上臺后,開始推行激進的“去工業化”政策。1984年,英國國家煤炭局宣布關閉20座無利可圖的煤礦,直接導致20萬礦工失業。全國礦工工會隨即發起大罷工,持續長達362天,成為英國歷史上最激烈的勞資沖突之一。政府動用警察鎮壓,最終罷工失敗。據有關經濟數據顯示,1981-1991年間:英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從680萬銳減至450萬,金融服務業就業人數從110萬增至200萬,北部工業城市謝菲爾德失業率達18%,而倫敦僅為7%。時任財政大臣勞森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不得不打破‘英國病’的惡性循環,即便這意味著要摧毀整個工業社區。”1990年,英國工業產值占比已從1979年的30%降至20%,同期金融業占比從5%躍升至15%。——摘編自《撒切爾回憶錄》、英國國家統計局《20世紀經濟轉型報告》材料二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銹帶州”(Rust Belt)成為決定選舉結果的關鍵地區。在密歇根、威斯康星、賓夕法尼亞等傳統工業州,特朗普以微弱優勢擊敗希拉里·克林頓,而這些州自1980年代以來一直是民主黨的票倉。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2000-2016年間,“銹帶”核心區制造業崗位減少超過30%。俄亥俄州揚斯敦市曾是全美鋼鐵生產中心,其人口從1970年的16萬銳減至2016年的6.5萬。當地居民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表示:“我們的父輩在工廠工作一輩子就能買房養家,現在年輕人要么去亞馬遜倉庫,要么靠阿片類藥物度日。”特朗普團隊精準捕捉到這種情緒,在競選廣告中展示廢棄工廠畫面,承諾對進口鋼鐵征收25%關稅。但經濟學家普遍指出,這些措施難以逆轉自動化帶來的崗位流失。2018年,盡管美國鋼鐵產量回升12%,就業人數僅增長1.5%。2020年大選時,雖然特朗普在“銹帶”仍獲得46%的白人工人支持,但未能復制2016年的勝利。——綜合《紐約時報》與美國勞工部數據(1)根據材料一,概括20世紀80年代英國經濟發展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撒切爾政府經濟政策的思想根源及其社會代價。(2)根據材料二分析,2000-2016年美國“銹帶”地區發生了哪些結構性變化?(3)綜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方國家產業轉型的歷程對發展中國家產業升級有哪些啟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解析】【分析】“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意思是英明的文王,承受上天的大命;“武王嗣文作邦,辟厥匿,匍有四方”表明武王繼承文王的事業建立國家等。這體現了西周時期統治者認為自己的王權是上天賦予的,即天命王權,該項符合題干所表達的政治觀念核心,B正確;君權神授強調君主的權力是由神直接授予的,重點在于突出君主權力的來源是神。而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文王、武王受天命來統治,并非單純強調君主權力由神直接賦予,“君權神授”的表述不如“天命王權”準確契合題干內容,排除A;中央集權制度是在秦朝建立后才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西周時期實行的是分封制,地方有較大的自主權,并沒有形成中央集權,排除C;分封諸侯是西周的一種政治制度,指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諸侯,讓他們建立諸侯國。題干中并沒有涉及到分封諸侯的相關內容,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西周政治制度,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2.【答案】B【知識點】儒家、道家與佛教的發展【解析】【分析】“費財尤甚……耕者日寡而食者日繁”意思是佛教寺院耗費大量錢財,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日益減少,而依靠寺院供養的人日益增多。這表明佛教的發展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等社會經濟資源,對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B正確;“國家出現積貧積弱局面”主要是指北宋在財政和軍事方面面臨的困境,題干中李覯的話重點強調的是佛教寺院對社會經濟結構中勞動人口和經濟資源分配的影響,并沒有直接體現國家積貧積弱局面,排除A;題干內容主要圍繞佛教寺院的經濟影響,未涉及中央與地方關系以及中央對地方控制力的相關表述,排除C;北宋時期社會主流價值觀依然是儒家思想,題干中沒有信息表明社會主流價值觀發生了變化,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佛教發展,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3.【答案】A【知識點】古代西亞文明【解析】【分析】將亞述君主制起源追溯到久遠過去,把之前的城邦首領都稱為“國王”,這樣做能夠表明亞述王權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根基,從而強化王權的合法性;同時強調歷史的延續性,讓民眾覺得王權的傳承是自然而然、一脈相承的,增強民眾對王權的認同感,A正確;材料中亞述王的修訂行為主要是圍繞強化自身統治展開,并沒有涉及到恢復古代兩河流域民主傳統的相關內容,古代兩河流域在這一時期也并非以民主傳統為主,排除B;塑造歷史悠久的王統形象只是手段,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強化王權的合法性和歷史連續性,排除C;材料中沒有任何信息表明此次修訂與削弱貴族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有直接關系,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古代西亞文明,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4.【答案】C【知識點】中古時期的東亞(日本、朝鮮)【解析】【分析】“凡田,六年一班,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表明土地由國家統一進行班田和收授,這充分體現了國家對土地的控制權 ,C正確;材料中“凡田,六年一班……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主要圍繞土地的班田收授制度展開,并未涉及神權相關內容,所以沒有強化國家治理的神權色彩,排除A;此規定重點在于土地的分配與收回規則,沒有直接體現出打擊削弱貴族勢力的意圖,排除B;日本當時實行的是班田收授法,本質上是一種土地國有制度,但這并不意味著推動了土地私有制的瓦解,且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國家對土地的管理方式,而非土地私有制的狀況,排除D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古時期的日本,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5.【答案】D【知識點】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解析】【分析】瑪雅人的文字、印加人的歷法、阿茲特克人的工具鍛造及醫學技術等,都是古代美洲這些文明自身發展創造的成果,體現了古代美洲文明演進具有獨立性與原創性,D正確;題干僅列舉了瑪雅人、印加人、阿茲特克人各自的文明成果,并沒有關于各文明間經濟文化交流情況的描述,所以不能得出各文明間缺乏經濟文化交流這一結論,排除A;題干只是呈現了古代美洲部分文明的成果,沒有將其與同時代其他地區的科技水平進行全面對比,無法得出科技水平超越同時代其他地區的結論,排除B;題干中沒有任何關于自然環境對文明發展方向影響的表述,不能主觀臆斷自然環境決定文明發展方向,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美洲文明,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較好的考查了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6.【答案】C【知識點】新航路開辟的航海家及成就;新航路開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動【解析】【分析】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國家開辟了通往非洲好望角、印度、美洲等新的貿易路線,使得傳統的經過敘利亞和埃及的東西方商路的貿易地位下降,而敘利亞和埃及被奧斯曼人征服,這就意味著奧斯曼帝國在傳統貿易中的優勢因新航路開辟而被削弱,該項符合材料主旨,C正確;材料僅表明奧斯曼人征服了東西方傳統商路必經之地,并沒有明確提及阻斷了東西方傳統貿易,屬于過度推斷,排除A;地理大發現的時間與奧斯曼帝國的擴張時間是不同的發展脈絡,材料中并沒有信息顯示地理大發現加速了奧斯曼帝國擴張,兩者之間不存在因果聯系,排除B;材料重點強調的是新航路開辟對奧斯曼貿易地位的影響,而非比較歐洲殖民擴張和奧斯曼征服的時間早晚,話題不一致,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開辟,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7.【答案】D【知識點】新航路開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動【解析】【分析】16世紀中葉白銀主要來源于日本、東南亞,之后美洲(經菲律賓)以及歐洲也成為白銀流入中國的主要來源地,這反映了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區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新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使得白銀能夠從美洲等地大量流入中國,D正確;16 - 17世紀前期中國處于明清時期,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并非實施對外開放政策,排除A;商業革命主要是指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業經濟領域的重大變革,如世界市場擴大、流通商品種類增多、商路貿易中心轉移等,僅從中國白銀流入情況不能直接推斷出全球商業革命正在展開,排除B;中國自然經濟開始瓦解是在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破壞了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結構,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了新航路開辟,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8.【答案】C【知識點】文藝復興【解析】【分析】材料中導師指出不能只盲從古籍,要用雙眼丈量上帝賦予人體的完美平衡,這表明人文主義者在藝術創作(繪制人體素描)中注重通過實際測量這種實證的方式來把握真實,追求理性,C正確;“古典學術傳統已被徹底否定”說法過于絕對。文藝復興時期是借助復興古典文化來宣揚人文主義,并非徹底否定古典學術傳統。從材料中學徒參考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也能看出并沒有完全拋棄古典學術,排除A;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學徒繪制人體素描時注重實際測量,而非宗教神學對藝術創作的束縛。導師指出古籍論述與實際測量有偏差,體現的是對真實的追求,而非宗教神學的束縛,排除B;材料中并未提及科學革命,主要圍繞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創作中對古典學術的態度以及對真實和理性的追求,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文藝復興,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學生需要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結合材料關鍵詞和所學知識推導出正確答案。9.【答案】A【知識點】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解析】【分析】恰達耶夫認為拿破侖戰爭的“勝利”帶來的是皇權與暴政的鞏固,而非每一個人的自由精神,這意味著拿破侖戰爭沖擊了俄國原有的專制秩序,使得民主、自由等思想在俄國得到傳播,讓部分人開始有了對自由精神的追求和思考,說明拿破侖戰爭促進了歐洲民主思想的傳播,A正確;俄國農奴制改革是在1861年,與1812年的拿破侖戰爭間隔時間較長,題干中并沒有體現出拿破侖戰爭加速了俄國農奴制改革進程的相關內容,排除B;題干只是呈現了恰達耶夫個人對于拿破侖戰爭影響的看法,并沒有提及斯拉夫派與西方派論爭相關內容,排除C;雖然恰達耶夫提到皇權與暴政的鞏固,但這只是部分人的觀點,且從普希金盛贊俄國進入偉大時代可知,拿破侖戰爭也激發了俄國民眾的民族自豪感等積極影響,不能簡單地說進一步強化了俄國的專制統治,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拿破侖戰爭的影響,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10.【答案】B【知識點】工業革命的影響【解析】【分析】股票投機者認為鐵路能消滅地域差異,體現了鐵路在交通和市場聯系等方面可能帶來的積極影響;農民抱怨糧食價格被商人壟斷,反映出鐵路通車后商業活動變化對農民利益的沖擊;歷史學者指出鐵路時刻表取代了日出而作,說明鐵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節奏和方式。這些都表明鐵路對英國社會在經濟、生活等多個層面產生了多重影響,B正確;題干中僅通過股票投機者、農民、歷史學者的觀點闡述了鐵路帶來的不同方面的情況,并沒有直接表明鐵路改變了英國的經濟結構,經濟結構的改變通常涉及產業結構、部門占比等多方面宏觀層面的變化,題干信息不足以支撐這一結論,排除A;雖然農民提到糧食價格被商人壟斷,但不能就此簡單認定鐵路完全服務于商業資本的利益,題干中還有其他不同主體的不同看法,C項表述過于片面,排除C;題干只是說鐵路時刻表取代了日出而作,主要強調的是生活節奏的變化,而非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農業生產方式通常涉及生產工具、生產組織形式等農業生產環節的內容,題干未提及這些方面,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工業革命,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1.【答案】D【知識點】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解析】【分析】美國提出“羅斯福推論”,宣稱要對西半球國家的“妄為”“無能”進行干涉,其本質目的是憑借自身實力,維護美國在西半球(美洲地區)的區域霸權,確保該地區事務按照美國的意愿發展,以保障美國在該地區的經濟、政治等利益,D正確;“建立美洲人的美洲”是門羅主義最初表述的核心思想,強調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排斥歐洲列強對美洲事務的干涉。而“羅斯福推論”重點在于美國對西半球國家“妄為”“無能”時的干涉,與建立美洲人的美洲這一初衷側重點不同,排除A;美國孤立主義政策的結束是在二戰時期,尤其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后美國全面卷入戰爭,標志著孤立主義的終結。“羅斯福推論”提出于1904 年,此時孤立主義政策并未結束,排除B;美國提出“羅斯福推論”并不是真正為了樹立負責的大國形象,而是從自身利益出發,以干涉他國事務來維護自身在美洲地區的優勢地位,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美國霸權主義,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2.【答案】B【知識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解析】【分析】中國代表團在發現《凡爾賽和約》損害中國權益后,緊急調閱1898年《膠澳租界條約》原檔進行駁斥,這是利用國際條約(屬于國際法范疇)來維護國家主權和權益,體現了國際法成為國家維權工具 ,B正確;日本獨霸東亞格局的形成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且在巴黎和會時期尚未完全形成,該選項與題干中中國代表團依據條約原檔駁斥的行為關聯不大,排除A;題干強調的是中國代表團依據條約原檔進行駁斥這一行為本身,而非五四運動對國際會議的影響。五四運動是在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后爆發的,題干未體現五四運動對國際會議的直接影響,排除C;巴黎和會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這明顯是不公正的,違背了公平公正原則,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國際法,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3.【答案】A【知識點】新經濟政策【解析】【分析】布哈林強調不能像資本主義那樣損害農民利益來發展工業,而是要讓農民有支付能力去購買工業品,這體現了對合理經濟發展方式的思考,反映出當時蘇聯有必要實行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恢復和發展經濟,緩和工農矛盾,促進工業與農業的協調發展,所以該觀點反映了新經濟政策實施的緊迫性,A正確;蘇聯社會性質在當時并未發生改變,一直是社會主義國家,排除B;材料強調的是不能采取損害農民的方式發展工業,而不是肯定蘇聯工業化戰略的正確性,蘇聯當時的工業化戰略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犧牲農業和農民利益,與布哈林觀點不符,排除C;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余糧收集制等,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材料觀點是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弊端的反思,并非肯定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取得成功,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新經濟政策,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較好的考查了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14.【答案】C【知識點】“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解析】【分析】二戰后,隨著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英國原有的殖民體系瓦解。此時英國更多地是通過其悠久的歷史文化、語言(英語的廣泛使用)、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影響力來維系其在國際社會中的主導地位,這符合“無形帝國”依靠非直接的軍事、政治控制而是文化等軟實力來影響世界的特點,C正確;“通過軍事征服建立全球殖民體系”是早期殖民擴張階段的特點,比如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英國在重商主義時期的一些行為,這屬于傳統的有形帝國構建方式,不符合二戰后“無形帝國”的特征,排除A;“依靠自由貿易實現經濟霸權”是自由主義帝國時期的做法,在這一時期英國憑借強大的工業實力推行自由貿易政策來獲取經濟利益和主導地位,但這不是二戰后“無形帝國”的核心內涵,排除B;英國殖民地眾多,各殖民地情況復雜,并沒有采用聯邦制整合殖民地關系,且這也不是“無形帝國”的主要表現,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霸權主義,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15.【答案】D【知識點】“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調整【解析】【分析】法國強調歐洲問題由歐洲人自己解決并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聯邦德國與波蘭改善關系等外交舉動,都反映了西歐國家在冷戰背景下,試圖擺脫對美國等外部勢力的過度依賴,謀求戰略自主,D正確;冷戰結束的標志是1991年蘇聯解體,在20世紀60 - 70年代歐洲國家并未掙脫冷戰影響,排除A;材料中主要體現的是法國和聯邦德國的外交舉措,未涉及東歐國家脫離蘇聯控制的內容,排除B;法國的這些外交舉動更多體現的是自身戰略自主意識的增強,并沒有加劇北約和華約的軍事對抗,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戰后西歐發展,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6.【答案】A【知識點】經濟全球化【解析】【分析】越南工貿部特別要求中文版協議優先于英文版核對,這直接體現出在RCEP這一區域合作的情境下,中文的重要性凸顯,成為區域合作的關鍵工作語言之一,A正確;題干僅僅圍繞協議語言版本的核對要求展開,并未涉及文化認同相關內容,屬于過度解讀,排除B;雖然中國在RCEP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主導性地位”表述不準確,RCEP是多個國家共同參與、平等協商達成的協定,并非由中國主導,排除C;題干中沒有任何信息表明國際經濟規則制定權發生了轉移,此選項與題干所表達的內容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經濟全球化,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17.【答案】(1)趨勢:規模持續快速增長;占GDP比重逐年上升,成為經濟增長核心動力;技術突破與產業應用同步推進。推動因素:國家戰略支持;科技創新能力提升(關鍵領域自主突破);市場需求擴大;基礎設施完善。(2)示例:從追趕者到引領者:中國數字科技自立自強的歷史軌跡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數字科技發展經歷了三次歷史性跨越。2012-2016年的“寬帶中國”戰略,猶如北宋活字印刷術的革新,使4G網絡覆蓋城鄉(《管理世界》2023),完成了基礎設施的“數字筑基”。2017-2020年的《新一代AI發展規劃》,堪比鄭和下西洋的技術交流盛況,推動中國AI專利全球占比達37%(郭賀銓2024)。這一時期的“并跑”態勢,展現了傳統“工匠精神”與現代科技政策的完美融合。2021年至今,“東數西算”工程與量子計算的突破,再現了“兩彈一星”工程的戰略智慧。2021年“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標志著中國在關鍵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轉變(烏鎮智庫2024),延續了中華文明“四大發明”的創新基因。科技自立自強既傳承了“四大發明”的創新血脈,也充分發揮了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正如古代絲綢之路促進技術傳播,今天的“數字絲綢之路”正在重塑全球科技格局。【知識點】改革開放以來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解析】【分析】(1)趨勢:由材料“18.6”“39.2”“56.1”“萬億元”可得出規模持續快速增長;由材料“27.5”“38.6”“41.5”可得出占GDP比重逐年上升,成為經濟增長核心動力;由材料“北斗導航系統全球組網啟動”“5G技術商用化”“人工智能大模型(如ChatGPT對標技術)”“關鍵技術突破(示例)”可得出技術突破與產業應用同步推進。因素:由材料“北斗導航系統全球組網啟動”及所學可得出國家戰略支持;科技創新能力提升(關鍵領域自主突破);由材料“5G技術商用化”可得出市場需求擴大;結合所學可得出基礎設施完善。(2)首先,根據材料“中國數字經濟政策迭代與核心技術突破關聯性”“跟跑期(2012-2016)”“并跑期(2017-2020)”“領跑期(2021-)”及所學可得出示例:從追趕者到引領者:中國數字科技自立自強的歷史軌跡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數字科技發展經歷了三次歷史性跨越。其次,由材料“‘寬帶中國’戰略”“4G技術普及”“奠定網絡基礎”及所學可知,2012-2016年的“寬帶中國”戰略,猶如北宋活字印刷術的革新,使4G網絡覆蓋城鄉(《管理世界》2023),完成了基礎設施的“數字筑基”。由材料“《新一代AI發展 規劃》”“人工智能專利全球占比達37%”“政策-市場雙輪驅動”及所學可知,2017-2020年的《新一代AI發展規劃》,堪比鄭和下西洋的技術交流盛況,推動中國AI專利全球占比達37%(郭賀銓2024)。這一時期的“并跑”態勢,展現了傳統“工匠精神”與現代科技政策的完美融合。由材料“‘東數西算’工程 量子計算原型”“量子計算原型 機‘九章’問世”“構建數字生態”及所學可知,2021年至今,“東數西算”工程與量子計算的突破,再現了“兩彈一星”工程的戰略智慧。2021年“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標志著中國在關鍵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轉變(烏鎮智庫2024),延續了中華文明“四大發明”的創新基因。最后,總結升華,明確主旨,科技自立自強既傳承了“四大發明”的創新血脈,也充分發揮了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正如古代絲綢之路促進技術傳播,今天的“數字絲綢之路”正在重塑全球科技格局。注意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1)本題是對比題、原因題。時空是當代中國。趨勢:由材料“數字經濟規模(萬億元)”可得出規模持續快速增長;由材料“占GDP比重(%)”可得出占GDP比重逐年上升,成為經濟增長核心動力;由材料“關鍵技術突破(示例)”可得出技術突破與產業應用同步推進。因素:由材料“北斗導航系統全球組網啟動”及所學可得出國家戰略支持;科技創新能力提升(關鍵領域自主突破);由材料“5G技術商用化”可得出市場需求擴大;結合所學可得出基礎設施完善。(2)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當代中國。首先,根據材料“2012-2024中國數字經濟政策迭代與核心技術突破關聯性”“跟跑期(2012-2016)”“并跑期(2017-2020)”“領跑期(2021-)”及所學可得出示例:從追趕者到引領者:中國數字科技自立自強的歷史軌跡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數字科技發展經歷了三次歷史性跨越。其次,由材料“‘寬帶中國’戰略”“4G技術普及”“奠定網絡基礎”及所學可知,2012-2016年的“寬帶中國”戰略,猶如北宋活字印刷術的革新,使4G網絡覆蓋城鄉(《管理世界》2023),完成了基礎設施的“數字筑基”。由材料“《新一代AI發展 規劃》”“人工智能專利全球占比達37%”“政策-市場雙輪驅動”及所學可知,2017-2020年的《新一代AI發展規劃》,堪比鄭和下西洋的技術交流盛況,推動中國AI專利全球占比達37%(郭賀銓2024)。這一時期的“并跑”態勢,展現了傳統“工匠精神”與現代科技政策的完美融合。由材料“‘東數西算’工程 量子計算原型”“量子計算原型 機‘九章’問世”“構建數字生態”及所學可知,2021年至今,“東數西算”工程與量子計算的突破,再現了“兩彈一星”工程的戰略智慧。2021年“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標志著中國在關鍵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轉變(烏鎮智庫2024),延續了中華文明“四大發明”的創新基因。最后,總結升華,明確主旨,科技自立自強既傳承了“四大發明”的創新血脈,也充分發揮了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正如古代絲綢之路促進技術傳播,今天的“數字絲綢之路”正在重塑全球科技格局。注意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8.【答案】(1)理解:民族解放運動中“靈魂的解放”體現在:重建民族文化的認同,強調恢復本民族原有優秀傳統文化;打破殖民統治的精神枷鎖,破除種族優劣論的精神壓迫;塑造新的民族價值觀念,通過教育改革、文藝創作等手段塑造現代文明的價值觀。(2)主要原因: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印度民族資本在20世紀初期已發展壯大,阿爾及利亞,民族經濟幾乎被法國壟斷,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方式不同,印度主張非暴力不合作,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FLN)認為法國不會主動讓步,因此選擇武裝斗爭;殖民侵略者的政策與態度不同,二戰后英國國力衰落,更傾向于通過談判維持影響力,避免長期戰爭消耗。法國將阿爾及利亞視為法國本土,拒絕任何獨立訴求;國際形勢的影響不同,印度獨立時(1947年)美蘇尚未深度介入第三世界,英國可相對自主決策。阿爾及利亞戰爭(1954-1962)正值冷戰高峰,法國獲得北約支持。(3)困境:外部新殖民主義的經濟控制;內部寡頭政治的固化;政治獨立與社會變革的脫節。必要性:只有通過國有化改革(如古巴蔗糖產業國有化)才能打破跨國公司的經濟控制,實現真正經濟獨立;必須通過土地改革打破大莊園制,才能建立公平的社會結構;必須將政治獨立與社會革命結合,才能真正改變被壓迫人民的命運。【知識點】“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解析】【分析】(1)民族解放運動中“靈魂的解放”體現在:據材料一“我們必須記住,殖民主義不僅是一種政治和經濟統治,更是一種文化侵略。它試圖摧毀我們的歷史記憶、語言和傳統,讓我們忘記自己是誰”及結合所學可知,重建民族文化的認同,強調恢復本民族原有優秀傳統文化;據材料一“它試圖摧毀我們的歷史記憶、語言和傳統,讓我們忘記自己是誰。獨立不僅僅是旗幟的更換,更是靈魂的解放”及結合所學可知,打破殖民統治的精神枷鎖,破除種族優劣論的精神壓迫;結合所學從塑造新的民族價值觀念、塑造現代文明的價值觀的角度分析。(2)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據材料二“印度”“阿爾及利亞”及結合所學可知,印度民族資本在20世紀初期已發展壯大,阿爾及利亞,民族經濟幾乎被法國壟斷,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方式不同,據材料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武裝斗爭”及結合所學可知,印度主張非暴力不合作,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FLN)認為法國不會主動讓步,因此選擇武裝斗爭;殖民侵略者的政策與態度不同,據材料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武裝斗爭”及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英國國力衰落,更傾向于通過談判維持影響力,避免長期戰爭消耗。法國將阿爾及利亞視為法國本土,拒絕任何獨立訴求;國際形勢的影響不同,據材料二“1947年”“1962年”及結合所學可知,印度獨立時(1947年)美蘇尚未深度介入第三世界,英國可相對自主決策。阿爾及利亞戰爭(1954-1962)正值冷戰高峰,法國獲得北約支持。(3)困境:據材料三“在拉丁美洲,我們面臨的不僅是外部的殖民者,還有內部的寡頭統治”可知,外部新殖民主義的經濟控制;據材料三“內部的寡頭統治”可知,內部寡頭政治的固化。政治獨立與社會變革的脫節必要性:據材料三“美國聯合果品公司在中美洲獨占香蕉貿易,其利潤超過部分國家全年財政收入。真正的獨立必須包括社會革命,否則只是換了一群主人”及結合所學可知,只有通過國有化改革(如古巴蔗糖產業國有化)才能打破跨國公司的經濟控制,實現真正經濟獨立;據材料三“1950年代,占人口2%的大莊園主控制著70%的可耕地,而70%的農民沒有土地”及結合所學可知,必須通過土地改革打破大莊園制,才能建立公平的社會結構;據材料三“真正的獨立必須包括社會革命,否則只是換了一群主人”及結合所學可知,必須將政治獨立與社會革命結合,才能真正改變被壓迫人民的命運。【點評】本題考查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本題是認識題。時空:二戰后(世界)。民族解放運動中“靈魂的解放”體現在:據材料一“更是一種文化侵略。它試圖摧毀我們的歷史記憶、語言和傳統,讓我們忘記自己是誰”及結合所學可知,重建民族文化的認同,強調恢復本民族原有優秀傳統文化;據材料一“獨立不僅僅是旗幟的更換,更是靈魂的解放”及結合所學可知,打破殖民統治的精神枷鎖,破除種族優劣論的精神壓迫;結合所學從塑造新的民族價值觀念、塑造現代文明的價值觀的角度分析。(2)本題是原因題。時空:二戰后(世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據材料二“印度”“阿爾及利亞”及結合所學可知,印度民族資本在20世紀初期已發展壯大,阿爾及利亞,民族經濟幾乎被法國壟斷,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方式不同,據材料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武裝斗爭”及結合所學可知,印度主張非暴力不合作,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FLN)認為法國不會主動讓步,因此選擇武裝斗爭;殖民侵略者的政策與態度不同,據材料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武裝斗爭”及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英國國力衰落,更傾向于通過談判維持影響力,避免長期戰爭消耗。法國將阿爾及利亞視為法國本土,拒絕任何獨立訴求;國際形勢的影響不同,據材料二“1947年”“1962年”及結合所學可知,印度獨立時(1947年)美蘇尚未深度介入第三世界,英國可相對自主決策。阿爾及利亞戰爭(1954-1962)正值冷戰高峰,法國獲得北約支持。(3)本題是特點題。時空:二戰后(拉丁美洲)。困境:據材料三“我們面臨的不僅是外部的殖民者”可知,外部新殖民主義的經濟控制;據材料三“內部的寡頭統治”可知,內部寡頭政治的固化。政治獨立與社會變革的脫節必要性:據材料三“美國聯合果品公司在中美洲獨占香蕉貿易”及結合所學可知,只有通過國有化改革(如古巴蔗糖產業國有化)才能打破跨國公司的經濟控制,實現真正經濟獨立;據材料三“占人口2%的大莊園主控制著70%的可耕地,而70%的農民沒有土地”及結合所學可知,必須通過土地改革打破大莊園制,才能建立公平的社會結構;據材料三“真正的獨立必須包括社會革命,否則只是換了一群主人”及結合所學可知,必須將政治獨立與社會革命結合,才能真正改變被壓迫人民的命運。19.【答案】(1)特點: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轉型(制造業急劇萎縮,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快速擴張)、地域發展嚴重失衡(北部傳統工業區衰退,南部金融中心崛起)思想根源: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主張減少政府干預、推行私有化、強調市場調節)社會代價:工人權益受損、社區瓦解、加劇社會階層和地域分化(2)變化:產業空心化(制造業崗位減少超過30%)、人口流失(工業城市嚴重萎縮)、就業質量下降(從穩定制造業崗位轉向低薪服務業)、社會問題加劇(毒品濫用等社會問題蔓延)(3)啟示:產業升級需注重區域均衡發展;在推動產業轉型過程中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妥善安置受影響群體;要處理好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的關系,避免產業空心化;產業政策應立足長遠,不能為短期政治利益犧牲經濟健康發展;注重職業技能培訓;防范社會問題等【知識點】“二戰”后社會結構的變化【解析】【分析】(1)特點:據材料一“據有關經濟數據顯示,1981-1991年間:英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從680萬銳減至450萬,金融服務業就業人數從110萬增至200萬”可知,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轉型(制造業急劇萎縮,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快速擴張);據材料一“北部工業城市謝菲爾德失業率達18%,而倫敦僅為7%”可知,地域發展嚴重失衡(北部傳統工業區衰退,南部金融中心崛起)。思想根源:據材料一“1979年撒切爾政府上臺后,開始推行激進的‘去工業化’政策”及結合所學可知,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主張減少政府干預、推行私有化、強調市場調節)。社會代價:據材料一“1984年,英國國家煤炭局宣布關閉20座無利可圖的煤礦,直接導致20萬礦工失業”可知,工人權益受損;據材料一“1981-1991年間:英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從680萬銳減至450萬,金融服務業就業人數從110萬增至200萬,北部工業城市謝菲爾德失業率達18%,而倫敦僅為7%”可知,加劇社會階層和地域分化;據材料一“我們不得不打破‘英國病’的惡性循環,即便這意味著要摧毀整個工業社區”可知,社區瓦解。(2)變化:據材料二“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2000-2016年間, ‘銹帶’核心區制造業崗位減少超過30%”可知,產業空心化(制造業崗位減少超過30%);據材料二“其人口從1970年的16萬銳減至2016年的6.5萬”可知,人口流失(工業城市嚴重萎縮);據材料二“我們的父輩在工廠工作一輩子就能買房養家,現在年輕人要么去亞馬遜倉庫”可知,就業質量下降(從穩定制造業崗位轉向低薪服務業);據材料二“我們的父輩在工廠工作一輩子就能買房養家,現在年輕人要么去亞馬遜倉庫,要么靠阿片類藥物度日”可知,社會問題加劇(毒品濫用等社會問題蔓延)(3)啟示:據材料一“英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從680萬銳減至450萬,金融服務業就業人數從110萬增至200萬,北部工業城市謝菲爾德失業率達18%,而倫敦僅為7%”可知,產業升級需注重區域均衡發展;據材料一“英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從680萬銳減至450萬,金融服務業就業人數從110萬增至200萬,北部工業城市謝菲爾德失業率達18%,而倫敦僅為7%”及結合所學可知,在推動產業轉型過程中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妥善安置受影響群體;據材料一“1990年,英國工業產值占比已從1979年的30%降至20%,同期金融業占比從5%躍升至15%”及結合所學可知,要處理好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的關系,避免產業空心化;據材料二“特朗普團隊精準捕捉到這種情緒,在競選廣告中展示廢棄工廠畫面,承諾對進口鋼鐵征收25%關稅。但經濟學家普遍指出,這些措施難以逆轉自動化帶來的崗位流失”可知,產業政策應立足長遠,不能為短期政治利益犧牲經濟健康發展;據材料二“盡管美國鋼鐵產量回升12%,就業人數僅增長1.5%”可知,注重職業技能培訓;據材料二“我們的父輩在工廠工作一輩子就能買房養家,現在年輕人要么去亞馬遜倉庫,要么靠阿片類藥物度日”可知,防范社會問題等。【點評】本題考查戰后英國經濟的發展,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學生需要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結合材料關鍵詞和所學知識推導出正確答案。(1)本題是特點題、原因題。時空:20世紀80年代(英國)。特點:據材料一“英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從680萬銳減至450萬,金融服務業就業人數從110萬增至200萬”可知,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轉型(制造業急劇萎縮,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快速擴張);據材料一“北部工業城市謝菲爾德失業率達18%,而倫敦僅為7%”可知,地域發展嚴重失衡(北部傳統工業區衰退,南部金融中心崛起)。思想根源:據材料一“1979年撒切爾政府上臺后,開始推行激進的‘去工業化’政策”及結合所學可知,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主張減少政府干預、推行私有化、強調市場調節)。社會代價:據材料一“英國國家煤炭局宣布關閉20座無利可圖的煤礦,直接導致20萬礦工失業”可知,工人權益受損;據材料一“英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從680萬銳減至450萬,金融服務業就業人數從110萬增至200萬,北部工業城市謝菲爾德失業率達18%,而倫敦僅為7%”可知,加劇社會階層和地域分化;據材料一“我們不得不打破‘英國病’的惡性循環,即便這意味著要摧毀整個工業社區”可知,社區瓦解。(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21世紀(美國)。變化:據材料二“‘銹帶’核心區制造業崗位減少超過30%”可知,產業空心化(制造業崗位減少超過30%);據材料二“其人口從1970年的16萬銳減至2016年的6.5萬”可知,人口流失(工業城市嚴重萎縮);據材料二“我們的父輩在工廠工作一輩子就能買房養家,現在年輕人要么去亞馬遜倉庫”可知,就業質量下降(從穩定制造業崗位轉向低薪服務業);據材料二“要么靠阿片類藥物度日”可知,社會問題加劇(毒品濫用等社會問題蔓延)(3)本題是認識題。時空:當代(世界)。啟示:據材料一“北部工業城市謝菲爾德失業率達18%,而倫敦僅為7%”可知,產業升級需注重區域均衡發展;據材料一“英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從680萬銳減至450萬,金融服務業就業人數從110萬增至200萬,北部工業城市謝菲爾德失業率達18%,而倫敦僅為7%”及結合所學可知,在推動產業轉型過程中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妥善安置受影響群體;據材料一“英國工業產值占比已從1979年的30%降至20%,同期金融業占比從5%躍升至15%”及結合所學可知,要處理好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的關系,避免產業空心化;據材料二“特朗普團隊精準捕捉到這種情緒,在競選廣告中展示廢棄工廠畫面,承諾對進口鋼鐵征收25%關稅。但經濟學家普遍指出,這些措施難以逆轉自動化帶來的崗位流失”可知,產業政策應立足長遠,不能為短期政治利益犧牲經濟健康發展;據材料二“盡管美國鋼鐵產量回升12%,就業人數僅增長1.5%”可知,注重職業技能培訓;據材料二“要么靠阿片類藥物度日”可知,防范社會問題等。1 / 1湖南省沅澧共同體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西周青銅器“大盂鼎”銘文記載:“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武王嗣文作邦,辟厥匿,匍有四方。”這一記載反映了西周政治觀念的核心是( )A.君權神授 B.天命王權 C.中央集權 D.分封諸侯【答案】B【知識點】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解析】【分析】“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意思是英明的文王,承受上天的大命;“武王嗣文作邦,辟厥匿,匍有四方”表明武王繼承文王的事業建立國家等。這體現了西周時期統治者認為自己的王權是上天賦予的,即天命王權,該項符合題干所表達的政治觀念核心,B正確;君權神授強調君主的權力是由神直接授予的,重點在于突出君主權力的來源是神。而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文王、武王受天命來統治,并非單純強調君主權力由神直接賦予,“君權神授”的表述不如“天命王權”準確契合題干內容,排除A;中央集權制度是在秦朝建立后才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西周時期實行的是分封制,地方有較大的自主權,并沒有形成中央集權,排除C;分封諸侯是西周的一種政治制度,指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諸侯,讓他們建立諸侯國。題干中并沒有涉及到分封諸侯的相關內容,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西周政治制度,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2.(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北宋李覯在《富國策》中批評佛教寺院“費財尤甚……耕者日寡而食者日繁”。這反映了當時( )A.國家出現積貧積弱局面 B.佛教發展影響社會經濟C.中央對地方控制力下降 D.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變化【答案】B【知識點】儒家、道家與佛教的發展【解析】【分析】“費財尤甚……耕者日寡而食者日繁”意思是佛教寺院耗費大量錢財,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日益減少,而依靠寺院供養的人日益增多。這表明佛教的發展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等社會經濟資源,對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B正確;“國家出現積貧積弱局面”主要是指北宋在財政和軍事方面面臨的困境,題干中李覯的話重點強調的是佛教寺院對社會經濟結構中勞動人口和經濟資源分配的影響,并沒有直接體現國家積貧積弱局面,排除A;題干內容主要圍繞佛教寺院的經濟影響,未涉及中央與地方關系以及中央對地方控制力的相關表述,排除C;北宋時期社會主流價值觀依然是儒家思想,題干中沒有信息表明社會主流價值觀發生了變化,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佛教發展,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3.(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亞述王阿達德尼拉里一世統治時期(約前1295年-前1263年),對《亞述王表》進行了修訂,不僅把亞述君主制的起源追溯到“住在帳篷中的17個王”的久遠過去,而且把中亞述之前的所有城邦首領(伊沙庫)都統一稱呼為“國王”。這一修訂意在( )A.強化王權合法性與歷史連續性 B.恢復古代兩河流域民主傳統C.塑造亞述歷史悠久的王統形象 D.削弱貴族勢力加強中央集權【答案】A【知識點】古代西亞文明【解析】【分析】將亞述君主制起源追溯到久遠過去,把之前的城邦首領都稱為“國王”,這樣做能夠表明亞述王權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根基,從而強化王權的合法性;同時強調歷史的延續性,讓民眾覺得王權的傳承是自然而然、一脈相承的,增強民眾對王權的認同感,A正確;材料中亞述王的修訂行為主要是圍繞強化自身統治展開,并沒有涉及到恢復古代兩河流域民主傳統的相關內容,古代兩河流域在這一時期也并非以民主傳統為主,排除B;塑造歷史悠久的王統形象只是手段,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強化王權的合法性和歷史連續性,排除C;材料中沒有任何信息表明此次修訂與削弱貴族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有直接關系,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古代西亞文明,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4.(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日本《養老律令》(718年)規定:“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這一規定( )A.強化了國家治理的神權色彩 B.旨在打擊削弱貴族勢力C.體現了國家對土地的控制權 D.推動土地私有制的瓦解【答案】C【知識點】中古時期的東亞(日本、朝鮮)【解析】【分析】“凡田,六年一班,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表明土地由國家統一進行班田和收授,這充分體現了國家對土地的控制權 ,C正確;材料中“凡田,六年一班……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主要圍繞土地的班田收授制度展開,并未涉及神權相關內容,所以沒有強化國家治理的神權色彩,排除A;此規定重點在于土地的分配與收回規則,沒有直接體現出打擊削弱貴族勢力的意圖,排除B;日本當時實行的是班田收授法,本質上是一種土地國有制度,但這并不意味著推動了土地私有制的瓦解,且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國家對土地的管理方式,而非土地私有制的狀況,排除D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古時期的日本,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5.(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在美洲,瑪雅人創造出的文字至今仍無法被釋讀;印加人制定了精確的太陽歷和太陰歷;阿茲特克人使用天然銅鍛造工具,并在醫學中應用麻醉技術。這說明古代美洲( )A.各文明間缺乏經濟文化交流 B.科技水平超越同時代其他地區C.自然環境決定文明發展方向 D.文明演進具有獨立性與原創性【答案】D【知識點】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解析】【分析】瑪雅人的文字、印加人的歷法、阿茲特克人的工具鍛造及醫學技術等,都是古代美洲這些文明自身發展創造的成果,體現了古代美洲文明演進具有獨立性與原創性,D正確;題干僅列舉了瑪雅人、印加人、阿茲特克人各自的文明成果,并沒有關于各文明間經濟文化交流情況的描述,所以不能得出各文明間缺乏經濟文化交流這一結論,排除A;題干只是呈現了古代美洲部分文明的成果,沒有將其與同時代其他地區的科技水平進行全面對比,無法得出科技水平超越同時代其他地區的結論,排除B;題干中沒有任何關于自然環境對文明發展方向影響的表述,不能主觀臆斷自然環境決定文明發展方向,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美洲文明,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較好的考查了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6.(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敘利亞和埃及是東西方傳統商路的必經之地,奧斯曼人征服這兩個地區是在1516-1517年。此時,通往非洲好望角、印度、美洲的新航路已經開通,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正準備出發。材料可用來說明( )A.奧斯曼帝國阻斷了東西方傳統貿易B.地理大發現加速了奧斯曼帝國擴張C.新航路開辟削弱了奧斯曼貿易地位D.歐洲殖民擴張比奧斯曼的征服更早【答案】C【知識點】新航路開辟的航海家及成就;新航路開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動【解析】【分析】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國家開辟了通往非洲好望角、印度、美洲等新的貿易路線,使得傳統的經過敘利亞和埃及的東西方商路的貿易地位下降,而敘利亞和埃及被奧斯曼人征服,這就意味著奧斯曼帝國在傳統貿易中的優勢因新航路開辟而被削弱,該項符合材料主旨,C正確;材料僅表明奧斯曼人征服了東西方傳統商路必經之地,并沒有明確提及阻斷了東西方傳統貿易,屬于過度推斷,排除A;地理大發現的時間與奧斯曼帝國的擴張時間是不同的發展脈絡,材料中并沒有信息顯示地理大發現加速了奧斯曼帝國擴張,兩者之間不存在因果聯系,排除B;材料重點強調的是新航路開辟對奧斯曼貿易地位的影響,而非比較歐洲殖民擴張和奧斯曼征服的時間早晚,話題不一致,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開辟,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7.(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下表為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前期中國白銀流入情況表,由該表可以推知( )時間(世紀) 中國白銀流入量(億兩) 主要來源地16世紀中葉 0.8 日本、東南亞16世紀后期 1.2 美洲(經菲律賓)17世紀前期 2.3 美洲、歐洲A.中國實施對外開放政策 B.商業革命正在全球展開C.中國自然經濟開始瓦解 D.新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答案】D【知識點】新航路開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動【解析】【分析】16世紀中葉白銀主要來源于日本、東南亞,之后美洲(經菲律賓)以及歐洲也成為白銀流入中國的主要來源地,這反映了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區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新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使得白銀能夠從美洲等地大量流入中國,D正確;16 - 17世紀前期中國處于明清時期,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并非實施對外開放政策,排除A;商業革命主要是指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業經濟領域的重大變革,如世界市場擴大、流通商品種類增多、商路貿易中心轉移等,僅從中國白銀流入情況不能直接推斷出全球商業革命正在展開,排除B;中國自然經濟開始瓦解是在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破壞了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結構,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了新航路開辟,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8.(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文藝復興時期,一位學徒在日記中寫道:“導師指導我們繪制人體素描時,手持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卻指出其中關于人體比例的論述與我們的實際測量存在偏差。他指著模特的肢體說:“若只盲從古籍,怎能捕捉自然的真實?我們必須用雙眼丈量上帝賦予人體的完美平衡。'”。這則日記反映出( )A.古典學術傳統已被徹底否定 B.宗教神學束縛藝術創作C.人文主義者追求理性與實證 D.科學革命影響藝術領域【答案】C【知識點】文藝復興【解析】【分析】材料中導師指出不能只盲從古籍,要用雙眼丈量上帝賦予人體的完美平衡,這表明人文主義者在藝術創作(繪制人體素描)中注重通過實際測量這種實證的方式來把握真實,追求理性,C正確;“古典學術傳統已被徹底否定”說法過于絕對。文藝復興時期是借助復興古典文化來宣揚人文主義,并非徹底否定古典學術傳統。從材料中學徒參考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也能看出并沒有完全拋棄古典學術,排除A;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學徒繪制人體素描時注重實際測量,而非宗教神學對藝術創作的束縛。導師指出古籍論述與實際測量有偏差,體現的是對真實的追求,而非宗教神學的束縛,排除B;材料中并未提及科學革命,主要圍繞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創作中對古典學術的態度以及對真實和理性的追求,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文藝復興,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學生需要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結合材料關鍵詞和所學知識推導出正確答案。9.(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1812年俄軍取得抗擊拿破侖入侵的勝利,這激起了俄國民眾空前的民族自豪感,普希金盛贊:俄國進入了一個偉大的時代!但是身為軍官而參戰的恰達耶夫,卻說“勝利”帶來的是皇權與暴政的鞏固,而非每一個人的自由精神。這表明拿破侖戰爭( )A.促進了歐洲民主思想的傳播 B.加速了俄國農奴制改革的進程C.引發斯拉夫派與西方派論爭 D.進一步強化了俄國的專制統治【答案】A【知識點】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解析】【分析】恰達耶夫認為拿破侖戰爭的“勝利”帶來的是皇權與暴政的鞏固,而非每一個人的自由精神,這意味著拿破侖戰爭沖擊了俄國原有的專制秩序,使得民主、自由等思想在俄國得到傳播,讓部分人開始有了對自由精神的追求和思考,說明拿破侖戰爭促進了歐洲民主思想的傳播,A正確;俄國農奴制改革是在1861年,與1812年的拿破侖戰爭間隔時間較長,題干中并沒有體現出拿破侖戰爭加速了俄國農奴制改革進程的相關內容,排除B;題干只是呈現了恰達耶夫個人對于拿破侖戰爭影響的看法,并沒有提及斯拉夫派與西方派論爭相關內容,排除C;雖然恰達耶夫提到皇權與暴政的鞏固,但這只是部分人的觀點,且從普希金盛贊俄國進入偉大時代可知,拿破侖戰爭也激發了俄國民眾的民族自豪感等積極影響,不能簡單地說進一步強化了俄國的專制統治,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拿破侖戰爭的影響,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10.(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1830年,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通車。股票投機者宣稱:“鐵路將消滅地域差異!”然而農民卻抱怨:“糧食價格被商人壟斷。”歷史學者也指出:“鐵路時刻表取代了日出而作。”這反映了鐵路( )A.改變了英國的經濟結構 B.對英國社會產生多重影響C.服務于商業資本的利益 D.帶來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答案】B【知識點】工業革命的影響【解析】【分析】股票投機者認為鐵路能消滅地域差異,體現了鐵路在交通和市場聯系等方面可能帶來的積極影響;農民抱怨糧食價格被商人壟斷,反映出鐵路通車后商業活動變化對農民利益的沖擊;歷史學者指出鐵路時刻表取代了日出而作,說明鐵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節奏和方式。這些都表明鐵路對英國社會在經濟、生活等多個層面產生了多重影響,B正確;題干中僅通過股票投機者、農民、歷史學者的觀點闡述了鐵路帶來的不同方面的情況,并沒有直接表明鐵路改變了英國的經濟結構,經濟結構的改變通常涉及產業結構、部門占比等多方面宏觀層面的變化,題干信息不足以支撐這一結論,排除A;雖然農民提到糧食價格被商人壟斷,但不能就此簡單認定鐵路完全服務于商業資本的利益,題干中還有其他不同主體的不同看法,C項表述過于片面,排除C;題干只是說鐵路時刻表取代了日出而作,主要強調的是生活節奏的變化,而非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農業生產方式通常涉及生產工具、生產組織形式等農業生產環節的內容,題干未提及這些方面,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工業革命,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1.(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1904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提出了門羅主義的“羅斯福推論”,表示面對西半球國家的“妄為”“無能”,美國作為文明國家要進行干涉,行使“國際警察”的權力。美國此舉( )A.旨在建立美洲人的美洲 B.宣告孤立主義政策結束C.樹立起負責的大國形象 D.意在維護美國區域霸權【答案】D【知識點】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解析】【分析】美國提出“羅斯福推論”,宣稱要對西半球國家的“妄為”“無能”進行干涉,其本質目的是憑借自身實力,維護美國在西半球(美洲地區)的區域霸權,確保該地區事務按照美國的意愿發展,以保障美國在該地區的經濟、政治等利益,D正確;“建立美洲人的美洲”是門羅主義最初表述的核心思想,強調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排斥歐洲列強對美洲事務的干涉。而“羅斯福推論”重點在于美國對西半球國家“妄為”“無能”時的干涉,與建立美洲人的美洲這一初衷側重點不同,排除A;美國孤立主義政策的結束是在二戰時期,尤其是日本偷襲珍珠港后美國全面卷入戰爭,標志著孤立主義的終結。“羅斯福推論”提出于1904 年,此時孤立主義政策并未結束,排除B;美國提出“羅斯福推論”并不是真正為了樹立負責的大國形象,而是從自身利益出發,以干涉他國事務來維護自身在美洲地區的優勢地位,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美國霸權主義,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2.(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團發現《凡爾賽和約》將山東權益轉交日本后,緊急調閱1898年《膠澳租界條約》原檔進行駁斥。這一細節說明( )A.日本獨霸東亞格局形成 B.國際法成為國家維權工具C.五四運動影響國際會議 D.巴黎和會堅持公正的原則【答案】B【知識點】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解析】【分析】中國代表團在發現《凡爾賽和約》損害中國權益后,緊急調閱1898年《膠澳租界條約》原檔進行駁斥,這是利用國際條約(屬于國際法范疇)來維護國家主權和權益,體現了國際法成為國家維權工具 ,B正確;日本獨霸東亞格局的形成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且在巴黎和會時期尚未完全形成,該選項與題干中中國代表團依據條約原檔駁斥的行為關聯不大,排除A;題干強調的是中國代表團依據條約原檔進行駁斥這一行為本身,而非五四運動對國際會議的影響。五四運動是在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后爆發的,題干未體現五四運動對國際會議的直接影響,排除C;巴黎和會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這明顯是不公正的,違背了公平公正原則,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國際法,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3.(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布哈林曾指出,不能像資本主義那樣讓農民破產,從海外獲取工業發展所需的原料以彌補國內的不足,而是必須“養雞生蛋”,農民對工業品的有效需求是以有支付能力為前提的。這一觀點反映了( )A.新經濟政策實施的緊迫性 B.蘇聯社會性質已經發生改變C.蘇聯工業化戰略的正確性 D.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取得成功【答案】A【知識點】新經濟政策【解析】【分析】布哈林強調不能像資本主義那樣損害農民利益來發展工業,而是要讓農民有支付能力去購買工業品,這體現了對合理經濟發展方式的思考,反映出當時蘇聯有必要實行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恢復和發展經濟,緩和工農矛盾,促進工業與農業的協調發展,所以該觀點反映了新經濟政策實施的緊迫性,A正確;蘇聯社會性質在當時并未發生改變,一直是社會主義國家,排除B;材料強調的是不能采取損害農民的方式發展工業,而不是肯定蘇聯工業化戰略的正確性,蘇聯當時的工業化戰略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犧牲農業和農民利益,與布哈林觀點不符,排除C;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余糧收集制等,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材料觀點是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弊端的反思,并非肯定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取得成功,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新經濟政策,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較好的考查了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14.(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英帝國”是一個動態演變的概念,其內涵先后經歷了“重商主義帝國”、“自由主義帝國”和“有形帝國”,最后,在二戰后又轉變為“無形帝國”。下列對“無形帝國”的理解最合理的是( )A.通過軍事征服建立全球殖民體系B.依靠自由貿易實現經濟霸權C.以文化影響力維系國際主導地位D.采用聯邦制整合殖民地關系【答案】C【知識點】“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解析】【分析】二戰后,隨著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英國原有的殖民體系瓦解。此時英國更多地是通過其悠久的歷史文化、語言(英語的廣泛使用)、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影響力來維系其在國際社會中的主導地位,這符合“無形帝國”依靠非直接的軍事、政治控制而是文化等軟實力來影響世界的特點,C正確;“通過軍事征服建立全球殖民體系”是早期殖民擴張階段的特點,比如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英國在重商主義時期的一些行為,這屬于傳統的有形帝國構建方式,不符合二戰后“無形帝國”的特征,排除A;“依靠自由貿易實現經濟霸權”是自由主義帝國時期的做法,在這一時期英國憑借強大的工業實力推行自由貿易政策來獲取經濟利益和主導地位,但這不是二戰后“無形帝國”的核心內涵,排除B;英國殖民地眾多,各殖民地情況復雜,并沒有采用聯邦制整合殖民地關系,且這也不是“無形帝國”的主要表現,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霸權主義,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15.(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1966年,法國總統戴高樂訪問蘇聯,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強調“歐洲問題應由歐洲人自己解決”。同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1970年,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時,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謝罪,并簽署《華沙條約》,承認戰后邊界。這些外交舉動( )A.標志歐洲國家掙脫冷戰的影響 B.加速東歐國家脫離蘇聯控制C.加劇了北約和華約的軍事對抗 D.反映西歐國家謀求戰略自主【答案】D【知識點】“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調整【解析】【分析】法國強調歐洲問題由歐洲人自己解決并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聯邦德國與波蘭改善關系等外交舉動,都反映了西歐國家在冷戰背景下,試圖擺脫對美國等外部勢力的過度依賴,謀求戰略自主,D正確;冷戰結束的標志是1991年蘇聯解體,在20世紀60 - 70年代歐洲國家并未掙脫冷戰影響,排除A;材料中主要體現的是法國和聯邦德國的外交舉措,未涉及東歐國家脫離蘇聯控制的內容,排除B;法國的這些外交舉動更多體現的是自身戰略自主意識的增強,并沒有加劇北約和華約的軍事對抗,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戰后西歐發展,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6.(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2020年《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簽署后,越南工貿部特別要求中文版協議優先于英文版核對。這一細節反映( )A.中文成為區域合作的關鍵工作語言B.區域經濟合作中的文化認同C.中國在區域合作中占據主導性地位D.國際經濟規則制定權的轉移【答案】A【知識點】經濟全球化【解析】【分析】越南工貿部特別要求中文版協議優先于英文版核對,這直接體現出在RCEP這一區域合作的情境下,中文的重要性凸顯,成為區域合作的關鍵工作語言之一,A正確;題干僅僅圍繞協議語言版本的核對要求展開,并未涉及文化認同相關內容,屬于過度解讀,排除B;雖然中國在RCEP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主導性地位”表述不準確,RCEP是多個國家共同參與、平等協商達成的協定,并非由中國主導,排除C;題干中沒有任何信息表明國際經濟規則制定權發生了轉移,此選項與題干所表達的內容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經濟全球化,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二、非選擇題:共3題,其中第17題18分,第18題18分,第19題16分,共52分。17.(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表1為2015-2023中國數字經濟規模與占GDP比重變化表年份 數字經濟規模 (萬億元) 占GDP比重 (%) 關鍵技術突破(示例)2015 18.6 27.5 北斗導航系統全球組網啟動2020 39.2 38.6 5G技術商用化2023 56.1 41.5 人工智能大模型(如ChatGPT對標技術)材料二 表2為2012-2024中國數字經濟政策迭代與核心技術突破關聯性表政策階段 代表性政策 對應技術突破 學術評價(出處)跟跑期 (2012-2016) “寬帶中國”戰略 4G技術普及 “奠定網絡基礎”(《管理世界》2023年第4期)并跑期(2017-2020) 《新一代AI發展 規劃》 人工智能專利全球占比達37% “政策-市場雙輪驅動”(郭賀銓,《新型舉國體制下人工智能發展路徑》2024)領跑期 (2021-) “東數西算”工程 量子計算原型 機“九章”問世 “構建數字生態”(烏鎮智庫,《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4)》)(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推動因素。(2)假設你是《中國科學院院刊》特約作者,請你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為“科技自立自強”欄目投送一篇歷史短文。(要求:歷史脈絡清晰,完整呈現三個歷史階段;史論結合,每個階段都有具體史實支撐;歷史視角獨特,結論升華能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答案】(1)趨勢:規模持續快速增長;占GDP比重逐年上升,成為經濟增長核心動力;技術突破與產業應用同步推進。推動因素:國家戰略支持;科技創新能力提升(關鍵領域自主突破);市場需求擴大;基礎設施完善。(2)示例:從追趕者到引領者:中國數字科技自立自強的歷史軌跡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數字科技發展經歷了三次歷史性跨越。2012-2016年的“寬帶中國”戰略,猶如北宋活字印刷術的革新,使4G網絡覆蓋城鄉(《管理世界》2023),完成了基礎設施的“數字筑基”。2017-2020年的《新一代AI發展規劃》,堪比鄭和下西洋的技術交流盛況,推動中國AI專利全球占比達37%(郭賀銓2024)。這一時期的“并跑”態勢,展現了傳統“工匠精神”與現代科技政策的完美融合。2021年至今,“東數西算”工程與量子計算的突破,再現了“兩彈一星”工程的戰略智慧。2021年“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標志著中國在關鍵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轉變(烏鎮智庫2024),延續了中華文明“四大發明”的創新基因。科技自立自強既傳承了“四大發明”的創新血脈,也充分發揮了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正如古代絲綢之路促進技術傳播,今天的“數字絲綢之路”正在重塑全球科技格局。【知識點】改革開放以來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解析】【分析】(1)趨勢:由材料“18.6”“39.2”“56.1”“萬億元”可得出規模持續快速增長;由材料“27.5”“38.6”“41.5”可得出占GDP比重逐年上升,成為經濟增長核心動力;由材料“北斗導航系統全球組網啟動”“5G技術商用化”“人工智能大模型(如ChatGPT對標技術)”“關鍵技術突破(示例)”可得出技術突破與產業應用同步推進。因素:由材料“北斗導航系統全球組網啟動”及所學可得出國家戰略支持;科技創新能力提升(關鍵領域自主突破);由材料“5G技術商用化”可得出市場需求擴大;結合所學可得出基礎設施完善。(2)首先,根據材料“中國數字經濟政策迭代與核心技術突破關聯性”“跟跑期(2012-2016)”“并跑期(2017-2020)”“領跑期(2021-)”及所學可得出示例:從追趕者到引領者:中國數字科技自立自強的歷史軌跡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數字科技發展經歷了三次歷史性跨越。其次,由材料“‘寬帶中國’戰略”“4G技術普及”“奠定網絡基礎”及所學可知,2012-2016年的“寬帶中國”戰略,猶如北宋活字印刷術的革新,使4G網絡覆蓋城鄉(《管理世界》2023),完成了基礎設施的“數字筑基”。由材料“《新一代AI發展 規劃》”“人工智能專利全球占比達37%”“政策-市場雙輪驅動”及所學可知,2017-2020年的《新一代AI發展規劃》,堪比鄭和下西洋的技術交流盛況,推動中國AI專利全球占比達37%(郭賀銓2024)。這一時期的“并跑”態勢,展現了傳統“工匠精神”與現代科技政策的完美融合。由材料“‘東數西算’工程 量子計算原型”“量子計算原型 機‘九章’問世”“構建數字生態”及所學可知,2021年至今,“東數西算”工程與量子計算的突破,再現了“兩彈一星”工程的戰略智慧。2021年“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標志著中國在關鍵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轉變(烏鎮智庫2024),延續了中華文明“四大發明”的創新基因。最后,總結升華,明確主旨,科技自立自強既傳承了“四大發明”的創新血脈,也充分發揮了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正如古代絲綢之路促進技術傳播,今天的“數字絲綢之路”正在重塑全球科技格局。注意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1)本題是對比題、原因題。時空是當代中國。趨勢:由材料“數字經濟規模(萬億元)”可得出規模持續快速增長;由材料“占GDP比重(%)”可得出占GDP比重逐年上升,成為經濟增長核心動力;由材料“關鍵技術突破(示例)”可得出技術突破與產業應用同步推進。因素:由材料“北斗導航系統全球組網啟動”及所學可得出國家戰略支持;科技創新能力提升(關鍵領域自主突破);由材料“5G技術商用化”可得出市場需求擴大;結合所學可得出基礎設施完善。(2)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當代中國。首先,根據材料“2012-2024中國數字經濟政策迭代與核心技術突破關聯性”“跟跑期(2012-2016)”“并跑期(2017-2020)”“領跑期(2021-)”及所學可得出示例:從追趕者到引領者:中國數字科技自立自強的歷史軌跡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數字科技發展經歷了三次歷史性跨越。其次,由材料“‘寬帶中國’戰略”“4G技術普及”“奠定網絡基礎”及所學可知,2012-2016年的“寬帶中國”戰略,猶如北宋活字印刷術的革新,使4G網絡覆蓋城鄉(《管理世界》2023),完成了基礎設施的“數字筑基”。由材料“《新一代AI發展 規劃》”“人工智能專利全球占比達37%”“政策-市場雙輪驅動”及所學可知,2017-2020年的《新一代AI發展規劃》,堪比鄭和下西洋的技術交流盛況,推動中國AI專利全球占比達37%(郭賀銓2024)。這一時期的“并跑”態勢,展現了傳統“工匠精神”與現代科技政策的完美融合。由材料“‘東數西算’工程 量子計算原型”“量子計算原型 機‘九章’問世”“構建數字生態”及所學可知,2021年至今,“東數西算”工程與量子計算的突破,再現了“兩彈一星”工程的戰略智慧。2021年“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標志著中國在關鍵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轉變(烏鎮智庫2024),延續了中華文明“四大發明”的創新基因。最后,總結升華,明確主旨,科技自立自強既傳承了“四大發明”的創新血脈,也充分發揮了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正如古代絲綢之路促進技術傳播,今天的“數字絲綢之路”正在重塑全球科技格局。注意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8.(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們必須記住,殖民主義不僅是一種政治和經濟統治,更是一種文化侵略。它試圖摧毀我們的歷史記憶、語言和傳統,讓我們忘記自己是誰。獨立不僅僅是旗幟的更換,更是靈魂的解放。”——幾內亞民族主義者塞古·杜爾(1960年)材料二 二戰后部分亞非拉國家獨立時間及獨立方式國家 獨立時間 獨立方式印度 1947年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阿爾及利亞 1962年 武裝斗爭加納 1957年 憲政改革與和平談判古巴 1959年 革命戰爭材料三 “在拉丁美洲,我們面臨的不僅是外部的殖民者,還有內部的寡頭統治。1950年代,占人口2%的大莊園主控制著70%的可耕地,而70%的農民沒有土地。美國聯合果品公司在中美洲獨占香蕉貿易,其利潤超過部分國家全年財政收入。真正的獨立必須包括社會革命,否則只是換了一群主人。”——古巴革命領袖切·格瓦拉(1965年)(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談談對民族解放運動中“靈魂的解放”的理解并加以分析。(2)對比材料二中印度和阿爾及利亞的獨立方式,分析其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面臨的困境,并說明進行社會革命的必要性。【答案】(1)理解:民族解放運動中“靈魂的解放”體現在:重建民族文化的認同,強調恢復本民族原有優秀傳統文化;打破殖民統治的精神枷鎖,破除種族優劣論的精神壓迫;塑造新的民族價值觀念,通過教育改革、文藝創作等手段塑造現代文明的價值觀。(2)主要原因: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印度民族資本在20世紀初期已發展壯大,阿爾及利亞,民族經濟幾乎被法國壟斷,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方式不同,印度主張非暴力不合作,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FLN)認為法國不會主動讓步,因此選擇武裝斗爭;殖民侵略者的政策與態度不同,二戰后英國國力衰落,更傾向于通過談判維持影響力,避免長期戰爭消耗。法國將阿爾及利亞視為法國本土,拒絕任何獨立訴求;國際形勢的影響不同,印度獨立時(1947年)美蘇尚未深度介入第三世界,英國可相對自主決策。阿爾及利亞戰爭(1954-1962)正值冷戰高峰,法國獲得北約支持。(3)困境:外部新殖民主義的經濟控制;內部寡頭政治的固化;政治獨立與社會變革的脫節。必要性:只有通過國有化改革(如古巴蔗糖產業國有化)才能打破跨國公司的經濟控制,實現真正經濟獨立;必須通過土地改革打破大莊園制,才能建立公平的社會結構;必須將政治獨立與社會革命結合,才能真正改變被壓迫人民的命運。【知識點】“二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解析】【分析】(1)民族解放運動中“靈魂的解放”體現在:據材料一“我們必須記住,殖民主義不僅是一種政治和經濟統治,更是一種文化侵略。它試圖摧毀我們的歷史記憶、語言和傳統,讓我們忘記自己是誰”及結合所學可知,重建民族文化的認同,強調恢復本民族原有優秀傳統文化;據材料一“它試圖摧毀我們的歷史記憶、語言和傳統,讓我們忘記自己是誰。獨立不僅僅是旗幟的更換,更是靈魂的解放”及結合所學可知,打破殖民統治的精神枷鎖,破除種族優劣論的精神壓迫;結合所學從塑造新的民族價值觀念、塑造現代文明的價值觀的角度分析。(2)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據材料二“印度”“阿爾及利亞”及結合所學可知,印度民族資本在20世紀初期已發展壯大,阿爾及利亞,民族經濟幾乎被法國壟斷,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方式不同,據材料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武裝斗爭”及結合所學可知,印度主張非暴力不合作,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FLN)認為法國不會主動讓步,因此選擇武裝斗爭;殖民侵略者的政策與態度不同,據材料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武裝斗爭”及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英國國力衰落,更傾向于通過談判維持影響力,避免長期戰爭消耗。法國將阿爾及利亞視為法國本土,拒絕任何獨立訴求;國際形勢的影響不同,據材料二“1947年”“1962年”及結合所學可知,印度獨立時(1947年)美蘇尚未深度介入第三世界,英國可相對自主決策。阿爾及利亞戰爭(1954-1962)正值冷戰高峰,法國獲得北約支持。(3)困境:據材料三“在拉丁美洲,我們面臨的不僅是外部的殖民者,還有內部的寡頭統治”可知,外部新殖民主義的經濟控制;據材料三“內部的寡頭統治”可知,內部寡頭政治的固化。政治獨立與社會變革的脫節必要性:據材料三“美國聯合果品公司在中美洲獨占香蕉貿易,其利潤超過部分國家全年財政收入。真正的獨立必須包括社會革命,否則只是換了一群主人”及結合所學可知,只有通過國有化改革(如古巴蔗糖產業國有化)才能打破跨國公司的經濟控制,實現真正經濟獨立;據材料三“1950年代,占人口2%的大莊園主控制著70%的可耕地,而70%的農民沒有土地”及結合所學可知,必須通過土地改革打破大莊園制,才能建立公平的社會結構;據材料三“真正的獨立必須包括社會革命,否則只是換了一群主人”及結合所學可知,必須將政治獨立與社會革命結合,才能真正改變被壓迫人民的命運。【點評】本題考查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本題是認識題。時空:二戰后(世界)。民族解放運動中“靈魂的解放”體現在:據材料一“更是一種文化侵略。它試圖摧毀我們的歷史記憶、語言和傳統,讓我們忘記自己是誰”及結合所學可知,重建民族文化的認同,強調恢復本民族原有優秀傳統文化;據材料一“獨立不僅僅是旗幟的更換,更是靈魂的解放”及結合所學可知,打破殖民統治的精神枷鎖,破除種族優劣論的精神壓迫;結合所學從塑造新的民族價值觀念、塑造現代文明的價值觀的角度分析。(2)本題是原因題。時空:二戰后(世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據材料二“印度”“阿爾及利亞”及結合所學可知,印度民族資本在20世紀初期已發展壯大,阿爾及利亞,民族經濟幾乎被法國壟斷,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方式不同,據材料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武裝斗爭”及結合所學可知,印度主張非暴力不合作,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FLN)認為法國不會主動讓步,因此選擇武裝斗爭;殖民侵略者的政策與態度不同,據材料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武裝斗爭”及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英國國力衰落,更傾向于通過談判維持影響力,避免長期戰爭消耗。法國將阿爾及利亞視為法國本土,拒絕任何獨立訴求;國際形勢的影響不同,據材料二“1947年”“1962年”及結合所學可知,印度獨立時(1947年)美蘇尚未深度介入第三世界,英國可相對自主決策。阿爾及利亞戰爭(1954-1962)正值冷戰高峰,法國獲得北約支持。(3)本題是特點題。時空:二戰后(拉丁美洲)。困境:據材料三“我們面臨的不僅是外部的殖民者”可知,外部新殖民主義的經濟控制;據材料三“內部的寡頭統治”可知,內部寡頭政治的固化。政治獨立與社會變革的脫節必要性:據材料三“美國聯合果品公司在中美洲獨占香蕉貿易”及結合所學可知,只有通過國有化改革(如古巴蔗糖產業國有化)才能打破跨國公司的經濟控制,實現真正經濟獨立;據材料三“占人口2%的大莊園主控制著70%的可耕地,而70%的農民沒有土地”及結合所學可知,必須通過土地改革打破大莊園制,才能建立公平的社會結構;據材料三“真正的獨立必須包括社會革命,否則只是換了一群主人”及結合所學可知,必須將政治獨立與社會革命結合,才能真正改變被壓迫人民的命運。19.(2025高一下·湖南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79年撒切爾政府上臺后,開始推行激進的“去工業化”政策。1984年,英國國家煤炭局宣布關閉20座無利可圖的煤礦,直接導致20萬礦工失業。全國礦工工會隨即發起大罷工,持續長達362天,成為英國歷史上最激烈的勞資沖突之一。政府動用警察鎮壓,最終罷工失敗。據有關經濟數據顯示,1981-1991年間:英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從680萬銳減至450萬,金融服務業就業人數從110萬增至200萬,北部工業城市謝菲爾德失業率達18%,而倫敦僅為7%。時任財政大臣勞森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不得不打破‘英國病’的惡性循環,即便這意味著要摧毀整個工業社區。”1990年,英國工業產值占比已從1979年的30%降至20%,同期金融業占比從5%躍升至15%。——摘編自《撒切爾回憶錄》、英國國家統計局《20世紀經濟轉型報告》材料二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銹帶州”(Rust Belt)成為決定選舉結果的關鍵地區。在密歇根、威斯康星、賓夕法尼亞等傳統工業州,特朗普以微弱優勢擊敗希拉里·克林頓,而這些州自1980年代以來一直是民主黨的票倉。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2000-2016年間,“銹帶”核心區制造業崗位減少超過30%。俄亥俄州揚斯敦市曾是全美鋼鐵生產中心,其人口從1970年的16萬銳減至2016年的6.5萬。當地居民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表示:“我們的父輩在工廠工作一輩子就能買房養家,現在年輕人要么去亞馬遜倉庫,要么靠阿片類藥物度日。”特朗普團隊精準捕捉到這種情緒,在競選廣告中展示廢棄工廠畫面,承諾對進口鋼鐵征收25%關稅。但經濟學家普遍指出,這些措施難以逆轉自動化帶來的崗位流失。2018年,盡管美國鋼鐵產量回升12%,就業人數僅增長1.5%。2020年大選時,雖然特朗普在“銹帶”仍獲得46%的白人工人支持,但未能復制2016年的勝利。——綜合《紐約時報》與美國勞工部數據(1)根據材料一,概括20世紀80年代英國經濟發展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撒切爾政府經濟政策的思想根源及其社會代價。(2)根據材料二分析,2000-2016年美國“銹帶”地區發生了哪些結構性變化?(3)綜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方國家產業轉型的歷程對發展中國家產業升級有哪些啟示?【答案】(1)特點: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轉型(制造業急劇萎縮,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快速擴張)、地域發展嚴重失衡(北部傳統工業區衰退,南部金融中心崛起)思想根源: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主張減少政府干預、推行私有化、強調市場調節)社會代價:工人權益受損、社區瓦解、加劇社會階層和地域分化(2)變化:產業空心化(制造業崗位減少超過30%)、人口流失(工業城市嚴重萎縮)、就業質量下降(從穩定制造業崗位轉向低薪服務業)、社會問題加劇(毒品濫用等社會問題蔓延)(3)啟示:產業升級需注重區域均衡發展;在推動產業轉型過程中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妥善安置受影響群體;要處理好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的關系,避免產業空心化;產業政策應立足長遠,不能為短期政治利益犧牲經濟健康發展;注重職業技能培訓;防范社會問題等【知識點】“二戰”后社會結構的變化【解析】【分析】(1)特點:據材料一“據有關經濟數據顯示,1981-1991年間:英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從680萬銳減至450萬,金融服務業就業人數從110萬增至200萬”可知,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轉型(制造業急劇萎縮,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快速擴張);據材料一“北部工業城市謝菲爾德失業率達18%,而倫敦僅為7%”可知,地域發展嚴重失衡(北部傳統工業區衰退,南部金融中心崛起)。思想根源:據材料一“1979年撒切爾政府上臺后,開始推行激進的‘去工業化’政策”及結合所學可知,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主張減少政府干預、推行私有化、強調市場調節)。社會代價:據材料一“1984年,英國國家煤炭局宣布關閉20座無利可圖的煤礦,直接導致20萬礦工失業”可知,工人權益受損;據材料一“1981-1991年間:英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從680萬銳減至450萬,金融服務業就業人數從110萬增至200萬,北部工業城市謝菲爾德失業率達18%,而倫敦僅為7%”可知,加劇社會階層和地域分化;據材料一“我們不得不打破‘英國病’的惡性循環,即便這意味著要摧毀整個工業社區”可知,社區瓦解。(2)變化:據材料二“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2000-2016年間, ‘銹帶’核心區制造業崗位減少超過30%”可知,產業空心化(制造業崗位減少超過30%);據材料二“其人口從1970年的16萬銳減至2016年的6.5萬”可知,人口流失(工業城市嚴重萎縮);據材料二“我們的父輩在工廠工作一輩子就能買房養家,現在年輕人要么去亞馬遜倉庫”可知,就業質量下降(從穩定制造業崗位轉向低薪服務業);據材料二“我們的父輩在工廠工作一輩子就能買房養家,現在年輕人要么去亞馬遜倉庫,要么靠阿片類藥物度日”可知,社會問題加劇(毒品濫用等社會問題蔓延)(3)啟示:據材料一“英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從680萬銳減至450萬,金融服務業就業人數從110萬增至200萬,北部工業城市謝菲爾德失業率達18%,而倫敦僅為7%”可知,產業升級需注重區域均衡發展;據材料一“英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從680萬銳減至450萬,金融服務業就業人數從110萬增至200萬,北部工業城市謝菲爾德失業率達18%,而倫敦僅為7%”及結合所學可知,在推動產業轉型過程中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妥善安置受影響群體;據材料一“1990年,英國工業產值占比已從1979年的30%降至20%,同期金融業占比從5%躍升至15%”及結合所學可知,要處理好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的關系,避免產業空心化;據材料二“特朗普團隊精準捕捉到這種情緒,在競選廣告中展示廢棄工廠畫面,承諾對進口鋼鐵征收25%關稅。但經濟學家普遍指出,這些措施難以逆轉自動化帶來的崗位流失”可知,產業政策應立足長遠,不能為短期政治利益犧牲經濟健康發展;據材料二“盡管美國鋼鐵產量回升12%,就業人數僅增長1.5%”可知,注重職業技能培訓;據材料二“我們的父輩在工廠工作一輩子就能買房養家,現在年輕人要么去亞馬遜倉庫,要么靠阿片類藥物度日”可知,防范社會問題等。【點評】本題考查戰后英國經濟的發展,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學生需要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結合材料關鍵詞和所學知識推導出正確答案。(1)本題是特點題、原因題。時空:20世紀80年代(英國)。特點:據材料一“英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從680萬銳減至450萬,金融服務業就業人數從110萬增至200萬”可知,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轉型(制造業急劇萎縮,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快速擴張);據材料一“北部工業城市謝菲爾德失業率達18%,而倫敦僅為7%”可知,地域發展嚴重失衡(北部傳統工業區衰退,南部金融中心崛起)。思想根源:據材料一“1979年撒切爾政府上臺后,開始推行激進的‘去工業化’政策”及結合所學可知,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主張減少政府干預、推行私有化、強調市場調節)。社會代價:據材料一“英國國家煤炭局宣布關閉20座無利可圖的煤礦,直接導致20萬礦工失業”可知,工人權益受損;據材料一“英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從680萬銳減至450萬,金融服務業就業人數從110萬增至200萬,北部工業城市謝菲爾德失業率達18%,而倫敦僅為7%”可知,加劇社會階層和地域分化;據材料一“我們不得不打破‘英國病’的惡性循環,即便這意味著要摧毀整個工業社區”可知,社區瓦解。(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21世紀(美國)。變化:據材料二“‘銹帶’核心區制造業崗位減少超過30%”可知,產業空心化(制造業崗位減少超過30%);據材料二“其人口從1970年的16萬銳減至2016年的6.5萬”可知,人口流失(工業城市嚴重萎縮);據材料二“我們的父輩在工廠工作一輩子就能買房養家,現在年輕人要么去亞馬遜倉庫”可知,就業質量下降(從穩定制造業崗位轉向低薪服務業);據材料二“要么靠阿片類藥物度日”可知,社會問題加劇(毒品濫用等社會問題蔓延)(3)本題是認識題。時空:當代(世界)。啟示:據材料一“北部工業城市謝菲爾德失業率達18%,而倫敦僅為7%”可知,產業升級需注重區域均衡發展;據材料一“英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從680萬銳減至450萬,金融服務業就業人數從110萬增至200萬,北部工業城市謝菲爾德失業率達18%,而倫敦僅為7%”及結合所學可知,在推動產業轉型過程中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妥善安置受影響群體;據材料一“英國工業產值占比已從1979年的30%降至20%,同期金融業占比從5%躍升至15%”及結合所學可知,要處理好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的關系,避免產業空心化;據材料二“特朗普團隊精準捕捉到這種情緒,在競選廣告中展示廢棄工廠畫面,承諾對進口鋼鐵征收25%關稅。但經濟學家普遍指出,這些措施難以逆轉自動化帶來的崗位流失”可知,產業政策應立足長遠,不能為短期政治利益犧牲經濟健康發展;據材料二“盡管美國鋼鐵產量回升12%,就業人數僅增長1.5%”可知,注重職業技能培訓;據材料二“要么靠阿片類藥物度日”可知,防范社會問題等。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湖南省沅澧共同體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學生版).docx 湖南省沅澧共同體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