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第三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5月月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考古工作者從湖北屈家嶺文化遺址選出炭化種子1245粒,其中包括541粒水稻和638粒水稻基盤(水稻加工殘留物)、33粒粟、27粒小麥及6粒大豆。據測年材料反映,農作物遺存可追溯到距今約5800年。該發現可以佐證( )A.中國原始農業領先世界 B.區域文明存在交流互動C.稻作農業源于中原地區 D.長江流域出現貧富分化2.在地方管理上,從商朝附屬國內居民多是聚族而居的內外服制度,到西周“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制度,再到秦漢實行郡縣制度,這一發展軌跡( )A.推動血緣政治向地緣政治轉向 B.意味著華夏認同觀念逐漸增強C.使地方割據勢力逐漸得到遏制 D.反映了主流意識形態最終確立3.有學者認為,在政治方面,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并使用人牲;而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建立了調節人際關系的禮樂制度。這一變化表明,西周時期( )A.專制君主的權力出現異化 B.治國理念趨于理性C.初步確立起儒家倫理道德 D.宗法意識日趨淡漠4.據史學家考證,敘利亞的阿布胡賴拉遺址是世界已知最早的農業遺址之一。當地原始居民最早依靠采集、狩獵為生,形成半地穴式的定居聚落;約公元前10500年之后,擴展成規劃整齊的村落,房屋也升級成單層的泥磚房。這一變化表明( )A.地理因素導致文明發展 B.農業革命改變生活方式C.人口增加推動房屋變遷 D.敘利亞是最早人類文明5.老子主張“以無事取天下”,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孟子提出“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認為“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可見,兩人都倡導統治者( )A.加強道德修養 B.規范執政行為C.踐行以農為本 D.促進政治統一6.柏拉圖認為,在民主制下,“連人們畜養的動物在這種城邦里也比在其他城邦里自由不知多少倍。狗也完全像諺語所說的·變得像其女主人一樣,了。同樣,驢、馬也慣于十分自由地在大街上到處撞人”。據此可知,柏拉圖( )A.認為直接民主催生人人平等 B.擔心雅典城邦出現道德危機C.強調極度民主容易導致暴政 D.認為雅典民主存在舞弊現象7.埃及埃德夫發現的公元前二世紀后期當地家族墓地主人都有兩塊墓碑:一塊用象形文字按照埃及墓志傳統鐫刻著紀念墓主人的禱文套語和墓主人的自傳;另-塊寫的是希臘哀歌體墓志銘。兩種墓志銘內容各自獨立,并非對譯。這意味著( )A.埃及文化的宗教色彩濃厚 B.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鑒C.征服并未消除文化的隔閡 D.希臘文化中心的轉移8.奧爾梅克文明是已知最古老的美洲文明,享有中美洲“文明之母”的美譽。在奧爾梅克文明遺址上出土了一枚圓柱形璽印,考古學家發現璽印圖案的符號“與瑪雅日歷上的日期符號幾乎一模一樣”。這說明( )A.美洲天文歷法知識豐富 B.印第安文明具有繼承性C.瑪雅文字已被成功釋讀 D.美洲文化呈一體化特征9.唐宋以來,村落共同體的色彩日益濃厚,同一村落的村民之間命運與共的理念深入人心,不同村落之間具有強烈的排他性。村民的社區觀念遠重于國家的行政區觀念。這一現象表明唐宋時期( )A.宗法制得到進一步強化 B.農村階級矛盾消除C.國家治理面臨新的挑戰 D.階層流動受到制約10.程朱理學認為“理”在心外,需通過“格物致知”獲取,甚至“存天理,滅人欲”;陸王心學則認為“心即理”,無需外求,應向內求,提出“天理即人欲”。由此可知( )A.陸王心學更有益于主體自由 B.理學和心學是對儒學的繼承C.理學帶有主觀唯心主義傾向 D.心學克服了程朱理學的弊端11.埃及南部出土的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統治時期的很多文獻,是用阿拉米語、埃及祭司體、希臘語以及阿拉伯語等7種文字書寫的,除阿拉米語是帝國通用語外,其他6種都是當地族群用語。由此可知,波斯帝國( )A.文明交流的形式多樣 B.社會發展水平差異明顯C.文化發展的多元并存 D.君主專制制度受到削弱12.斯塔夫理阿諾斯認為:游牧民憑借馬和鐵質武器,掀起了兩次席卷諸文明中心的大規模的入侵浪潮……最終結果,除中東外,各地文明均被摧毀。其他地方的帝國都迅速地、接二連三地崛起和崩潰。隨著公元前12世紀多利安人的頻頻入侵,希臘墜入“黑暗時代”。由此可知,該學者的主要觀點是( )A.游牧民族的遷徙推動了新的帝國的崛起和崩潰B.游牧民族的遷徙整體上推動了新的區域文明的形成C.游牧民族的遷徙一定程度上造成地區的動蕩、文化的浩劫D.游牧民族的遷徙促進了不同種族、區域之間的交流13.民國以后,中央政府規定中醫經過考試才能開業。一些地方政府對中醫考試的題目仿照西醫科學的面目出現,如按摩科學、針灸科學、方劑學、診斷學、病理學、藥理學等等。這一現象( )A.有利于傳統中醫的專業化 B.推動了公共衛生體系建立C.體現出政府對中醫的扶植 D.改變了人們對中醫的態度14.僅1851年至1867年,柏林就有18000多人死于霍亂。自1871年柏林成為帝國首都后,政府開始建造地下排水系統。至1878年柏林已建成長達744公里的排水網管,具有排泄一天一夜大暴雨的能力。這一做法( )A.阻斷了城市發洪水現象 B.提高了市民的衛生觀念C.得益于工業革命的完成 D.提供了城市規劃的藍本15.19世紀60年代,李鴻章拒絕了列強的鐵路方案,不久后提出:“與其讓洋人在內地開設鐵路電線,又不若中國自行仿辦”,并爭取到朝廷的支持。到甲午前,中國已經修筑了唐胥鐵路等400多公里的鐵路,開辟了中國鐵路交通的新紀元。上述情況可以用來說明( )A.洋務派官僚思想保守 B.中國早期現代化的自覺性C.列強瓜分計劃的破產 D.中國近代鐵路網絡的完善16.18世紀,歐洲掀起了“中國熱”,其中法國思想家伏爾泰不僅將儒家學說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論,他還在《中國孤兒》中寫道:“夠了,希臘羅馬/它們都已失寵/大鵬展翅/飛向光明之源/尋找新的倫理/到東方中國之土/勇敢地把儒象之德/帶到大不列顛之耳。”下列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文化交流會因社會環境而產生一定誤讀 B.中華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C.儒家思想對西方社會變革具有指導作用 D.啟蒙學者欲借儒學宣傳資產階級思想17.拜占庭帝國即是東羅馬帝國,信仰東正教并傳承著希臘文化。14世紀時,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不斷入侵,使拜占庭學者帶著大批的古希臘和羅馬的藝術珍品及文學、歷史、哲學等書籍,紛紛逃往西歐避難,在那里講授希臘輝煌的歷史和文化。由此可見( )A.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奧斯曼帝國興起使文化中心轉移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體系 D.政治格局的變動影響文化的發展18.哥白尼的行星模型與9世紀阿拉伯天文學家阿爾沙提爾的模型存在許多相似之處;伽利略自制了天文望遠鏡進行天體觀測,他的觀測結果能夠被驗證正確,離不開先前阿拉伯天文學家積累的大量觀測數據。由此可知( )A.歐洲近代發展受到阿拉伯文明影響B.阿拉伯人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C.科學革命有力推動了西歐思想解放D.阿拉伯文化具有多元融合的特點19.《商品帝國》一書中,作者舉例談道,僅番薯這樣一種作物,在傳入中國后就使得承載的人口大幅增長,還讓農村數以百萬計的農民參與到培育蠶絲、采摘茶葉、種植糖料作物之中,生產中國明朝后期和清代用來出口的商品。這說明該時期( )A.列強通過絲路貿易掠奪中國 B.中國被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C.中國喪失了對外貿易主動權 D.世界市場的拓展影響明清對外貿易20.傳統上,歐洲人首先忠于的一向是地區或教會。近代初期,效忠的對象則擴大到新的民族君主。但是,從英國革命開始,特別是在法國大革命期間,越來越多的歐洲人使自己忠心地服從新的民族事業。這一變化反映了歐洲社會變革( )A.漸進性與革命性兼具 B.被動性與滯后性并存C.單一性與偶然性同在 D.曲折性與反復性交織21.“安立甘派”的托馬斯·B·馬考萊認為英國文化優越于印度文化,主張用英國文化取代印度文化;提拉克認為,印度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統一就是依靠宗教信仰而得以維持的,主張繼承并發揚印度文化,賦予印度文化新的時代內涵。二者的爭論本質上體現了( )A.文化殖民與民族文化復興之間的對立和沖突B.馬考萊的主張實際上是文化殖民的一種表現C.提拉克借助傳統文化激發印度人民的民族自信D.英國文化侵略對印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沖擊22.德國媒體《上西里西亞流浪者》曾刊登題為一篇報道說:“周五一整天,在最危險的義和團成員聚集的天津東部上演了可怕的暴行。七點鐘,他們縱火點燃了二十多座外國人的住房與倉庫。……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我們需要一支比現在強大得多的歐洲軍隊來保護外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該報道( )A.揭示了義和團運動的爆發原因 B.反映了中國民眾的愚昧落后C.反映義和團成為清政府的工具 D.掩蓋了列強對華侵略的本質23.清代,全國書院數量有4000多所。其中,黃河中下游、長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分別占全國的21%、34%及20%;西南地區及臺灣島也修建了大量書院,新疆、黑龍江地區也首次出現了“點狀”分布的書院。這一特點( )A.是南北經濟差距擴大的結果 B.反映了清代教育的均衡發展C.與政治經濟的變化基本相符 D.得益于古代選官制度的變革24.英國觀察家馬休曾這樣說:“(十九世紀)在社會上你會遇見這樣的女孩,她接受了學校教育,她熟悉歐洲的每一座山脈,知曉每一個煤礦中心,但是她不會烤羊腿,滾布邊;她能夠通過各種考試,但不能完成家庭女仆或者妻子的責任”。這一現象從側面說明( )A.歐洲女性缺乏實際勞動能力 B.女性角色轉變提高其社會地位C.西方的教育實現了均衡發展 D.科技發展助推女權意識的增強25.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中西醫之爭頻繁發生,中醫爭奪生存權的話語從學理探討轉換為民族主義,由學術問題變成政治問題。這一轉變( )A.反映了“西學東漸”的深入 B.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C.得益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D.基于社會形勢的變動26.二戰后,荷蘭機動車數量迅速上漲,機動車出行成為主要出行方式。20世紀70年代,荷蘭人發起了自行車回歸運動,中央政府也撥出專款,修建大量自行車專用道,安裝針對自行車的交通信號燈,自行車出行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對此最合理的解釋是( )A.城市化進程出現了逆轉 B.能源危機改變了出行方式C.保護環境成為社會共識 D.歐洲汽車制造業陷入困境27.如表是1820—2011年中國人口及城市化率略表,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年份 總人口(萬人) 城市人口(萬人) 城市化率(%)1820 37377 2350 6.31893 33677 2668 7.91949 54167 5765 10.61960 66207 13075.88 19.751992 117171 32374.35 27.632011 134735 69078.63 51.27A.近代中國城市化進程開始于鴉片戰爭前B.新中國城市化伴隨著工業革命展開而加快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加快了城市化步伐D.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城鎮人口超過總人口50%的國家28.中國現代交通領域發生了深刻變革。在橋梁建設方面,港珠澳大橋集橋、島、隧為一體,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在軌道交通領域,磁懸浮列車等新型交通工具的研發與應用取得進展,城市地鐵網絡日益密集,中歐班列的開通,加強了中國與歐洲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中國現代交通的發展( )A.表明中國交通技術已全面領先世界B.側重于軌道交通領域的新突破C.助力國家經濟發展與對外開放戰略D.把重點集中于基礎設施的建設29.1967年,世界衛生組織推出“全球根除天花計劃”。當時,美國擁有在發展中國家根除天花的技術能力和條件,蘇聯則擁有充足的天花疫苗。在世界衛生組織的協調下,美蘇經過十二年的共同努力成功根除了世界范圍內的“天花”病毒。這表明( )A.經濟發展水平決定國家防疫成敗 B.衛生醫療成為兩大陣營斗爭的主戰場C.人類共同命運超越意識形態界限 D.國際合作推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30.美國舊金山灣區的硅谷是全球科技創新和高科技產業中心。據統計,這一地區使用非英語人口的比例高達51%,全美國的這一比率是21%。所使用的非英語語言中,排前三位的是西班牙語(36.7%)、漢語(16.6%)、其他印歐語言(9.3%)。美國硅谷的這一現象可折射出( )A.外來族群的深層矛盾 B.國際協作的日益深化C.知識精英的跨國流動 D.移民文化的單向認同31.據天貓統計的數據顯示,2024年春節前后,“新中式”的搜索量同比增長超200%,“馬面裙”供不應求;非遺產品吸引眼球;博物館文創產品火出圈,傳統文化和時髦大氣兼具的“國潮范兒”成了年輕人選購禮品的最愛。“文化禮品”的走俏( )A.取決于互聯網的迅猛發展 B.突顯了博物館文物研究價值C.推動了市場經濟體制確立 D.根植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32.《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自誕生至今,已經有194個國家批準了該公約,167個國家的897處文化遺產、218處自然遺產、39處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共1154處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數據截至2022年11月中旬)。這體現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A.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 B.彰顯鮮明的人文價值C.得到了政府有效保護 D.有利于傳承民族文化二、綜合題33.古代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促進了文明的交流與互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 把中國文明與西歐亞及地中海世界連接起來的通道,就是陸上和海上的絲綢之路。漢唐盛世,陸上絲綢之路為主體;宋元時代,海上絲綢之路則有了更重要的地位。漢唐時期,西域的交流最活躍;宋元時代,南海的貿易最繁盛。——摘編自張國剛《絲綢之路背后的動能》(1)指出材料一所示壁畫的史料類型,并簡述其對于唐代經濟史研究的價值。(2)根據材料一、二,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結合中外古代史的相關史實,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自擬標題,史實列舉充分,觀點陳述正確,結論合理)三、材料題3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50年巴西宣布禁止奴隸貿易后,海外移民成為巴西重要的勞動力來源。其中就東亞勞工而言,來自文明昌盛、人口眾多的中國的華工一直是其首選。然而19世紀90年代中后期,東亞形勢發生劇變。明治維新使日本成為資本主義新興強國;于甲午戰爭中獲勝也提升了日本的國際地位。反觀同時期的中國,卻在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并且與日本開放的海外移民姿態相反,基于封建王朝的傳統思想和一些現實政治因素,清政府的海外移民政策非常謹慎保守。這些因素推動巴西開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中日兩國。另一方面,19世紀中后期巴西的移民問題與廢奴問題是相互交織的。在種植園主看來,無論是亞洲勞工還是歐洲移民,都只是奴隸的替代品;然而精英階層則希望引進歐洲移民來推動“白化”和現代化進程。從這一角度來說,來自同樣追隨歐洲文明、甚至通過日俄戰爭與歐洲諸國平起平坐的日本,同時又能夠吃苦耐勞的日本勞工,可謂是正好契合了當時巴西各個階層的發展需求。——摘編自杜鵑《棄中取日:近代巴西東亞移民政策的轉變》材料二 起初,在俄國遠東采金領域工作的外國勞動力主要是華人和朝鮮人,但相對于華工,俄國當局更樂于接受朝鮮工人。這一差異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二者進入遠東地區的目的差異。當時來到該地的朝鮮人多是舉家遷移,以定居為目的,男女比例不懸殊;而華人長期居留者少﹐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加之生活圈子較為封閉,其融入俄國主流社會情況不理想。因此,在一些俄國人看來朝鮮人較華人安分,也較容易同化。20世紀初期,中國采金工人數量迅速增長,這與俄國當局對遠東地區朝鮮人活動進行限制有關。日俄戰爭結束后,俄國很快走上了對日本協商的道路。1907年,日俄簽訂第一次《日俄協定》和《日俄密約》,承認日本在朝鮮半島的特殊利益。自協約締結起,作為對“日俄協商”政策的落實,俄國加強了對遠東朝鮮人的管理和對其活動進行限制,受此影響,大量朝鮮人離開遠東地區的金礦,而就此出現的空位則為華工所填補。——摘編自潘曉偉《試論十月革命前俄國政府對遠東華工的政策--—-以采金華工為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巴西在對待東亞勞工問題上“棄中取日”的原因。(2)當時俄國在勞工問題上相較華工更傾向于朝鮮勞工,卻并沒有采取“棄中取朝”的姿態,結合材料二分析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3)綜合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華工出國會對當地產生哪些影響。3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經歷戰國時期法家改革浪潮的這些大國,已經變成與春秋時期的諸侯國性質完全不同的中央集權制的君主專制國家。在這些國家,“由于不再有貴族能夠挑戰君主的統治權威,所以君主獲得絕對權力。封建制下的社會等級分層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權威的兩分系統:在上的統治者和在下的臣民。”——摘自辛萬翔《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和國際關系》材料二 在戰國時期的儒法之爭中,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孔孟之輩周游列國,竭力宣傳“禮治”“仁政”,但是他們的學說過于忽視刑政的現實作用,顯得迂闊而不切實際,沒有被諸侯采用。相反,法家的治國思想卻受到各諸侯國的歡迎。——摘自劉長江《先秦時期德治與法治關系辨析》(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列舉戰國時期的“法家改革”,并從政治制度轉型的角度概述這些改革的影響。(2)閱讀材料二,結合所學,指出“戰國時期的儒法之爭”的實質,并分析儒家和法家思想在戰國時期不同命運的原因。參考答案1.B2.A3.B4.B5.B6.C7.C8.B9.C10.A11.C12.C13.A14.D15.B16.D17.D18.A19.D20.A21.A22.D23.C24.B25.D26.B27.C28.C29.C30.C31.D32.A33.(1)類型:實物史料(或圖像史料)。價值:是研究唐代經濟史的重要史料,反映了唐代曲轅犁的出現,并傳播至敦煌地區。(2)主題示例:絲綢之路是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在古代連接了東西方,無論是陸上還是海上,都對經濟、文化交流意義重大,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漢唐盛世時,陸上絲綢之路興盛。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原與西域溝通的通道。此后,大量中國絲綢、瓷器等商品經此運往中亞、西亞乃至歐洲。例如羅馬貴族對中國絲綢極為喜愛,絲綢之路成為中國手工業品輸出的重要途徑,提升了中國在世界的知名度。同時,西域的葡萄、石榴等農作物品種傳入中國,豐富了中國的物種資源,改變了飲食結構,促進了農業經濟發展。宋元時代,海上絲綢之路地位凸顯。指南針應用于航海,造船技術進步,為海上貿易提供了技術支持。中國的瓷器、茶葉等遠銷海外,在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地區以及非洲東海岸都有大量中國瓷器出土。阿拉伯商人頻繁往來于海上絲綢之路,帶來了伊斯蘭教文化,泉州等地興起眾多清真寺,促進了文化的多元發展。綜上可知,絲綢之路無論是陸上還是海上,在不同時期都作為古代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促進了中外經濟貿易往來與文化傳播,推動了人類文明的交流與進步,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34.(1)原因:東亞形勢劇變使中日兩國的國家實力和形象發生逆轉;相較于日本開放的移民政策,清政府對海外移民非常保守;同樣追隨歐洲文明的日本,其勞工更符合巴西各階層的發展需求。(2)原因:日俄戰爭中俄國落敗,承認日本在朝鮮半島的特殊利益,為此加強了對朝鮮人的管理和限制。(3)影響:彌補勞動力的不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改變人口分布和人種結構;傳播本國文化,推動文化的多元化發展。35.(1)列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列舉2例即可)影響:貴族等級分封制解體,君主權力加強,郡縣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開始產生。(2)實質:德治和法治之爭。原因:儒家思想不切實際;在重視富國強兵的君主看來,無助于實現他們的強國抱負。法家思想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