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樊城區 2024-2025 學年度下學期期末學業質量監測七年級歷史治試題一、單選題(本大題共 12 題,每題 2 分,共 24 分。)1.唐朝在建立后, “增損隋律”,制定唐律,盡削前朝“煩峻之法”,“用法務在寬簡”。這反映了唐朝A.吸取隋亡的教訓 B.大力整頓吏治 C.開創三省六部制 D.注重經濟發展2.隋唐王朝不僅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來自西亞、中亞、南亞等地的文化,也以積極態度輸出先進文明給周邊國家,如新羅、日本等。材料反映出唐朝的對外交流A.強調以中華文明為中心 B.呈現雙向交流的特色C.構建了完整的貿易體系 D.達到中國歷史的頂峰3.五代十國時期,后梁君主朱溫是唐朝宣武節度使,后晉君主石敬騎是后唐河東節度使,吳越開國國君錢蜉是唐朝鎮海節度使,閩國開國國君王審知是唐朝威武節度使。據此可知A.只有當過節度使,才能當皇帝 B.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快速發展C.唐朝的節度使都建立了政權 D.是唐末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4.西藏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對西藏的主權不容否定。下列史實能夠證明西藏正式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的是A.唐朝時文成公主入藏 B.元朝設宣慰使司都元帥府C.清朝時期設置駐藏大臣 R清朝時期創立金瓶掣簽制度5.1571 -1821年間,從美洲運往菲律賓馬尼拉的白銀共計 4億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通過購買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商品流入了中國。這種被稱為“絲-銀”貿易的“全球化”貿易A.有利于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 B.導致葡萄牙殖民者占據澳門C.為海上絲路的開通奠定基礎 D.表明當時中國已經步入近代6.唐政府曾廣泛吸收社會人士參與歷法編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學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編制過《大衍歷》,并且負責制造了不少天文儀器。這體現出A.科學技術服務社會生產 B.中國天文技術領先于世界C.國家力量推動科技發展 D.政府加強了對文化的控制7.有一件唐三彩騎駝樂舞俑,駱駝背上是兩個漢人和三個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組成的樂舞隊。一人表演胡舞,其余樂工在演奏胡樂樂器。從該文物可以獲得的唐朝信息 不包括A.藝術的繁榮狀況 B.農業的發展狀況 C.開放的社會風氣 D.手工業的發展狀況8.唐朝設三省六部并在門下省置政事堂,宋代在中書門下之外增設“參知政事”、樞密院和三司,明朝時六部直接隸屬于皇帝并設立內閣,這種演變反映了A.地方權力的一步步壓縮 B.丞相逐步位高權重C.中央集權的一步步加強 D.皇權專制步步強化9.歷史學家錢穆曾說: “(宋學)精神之所寄則在書院。”宋代十分重視建設書院,共有 203 座,超過了唐至五代的書院數量之總和。這說明了宋代A.重視文教發展 B.書院數量最多 C.實現了教育普及 D.科舉全憑書院10.《元史》記載: “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 “與都省為表里”的地方行政機構是A.樞密院 B.行中書省 C.中書省 D.宣政院11.清朝時期小說創作大放異彩,文學名著《紅樓夢》創作面世并廣泛傳播;戲曲藝術推陳出新,國粹京劇逐漸形成并流傳四方。這一時期文學藝術取得如此輝煌成就的背景是A.推行文字獄與文化專制的強化 B.商品經濟發展與市民文化的繁榮C.設立軍機處與君主專制的強化 D.頒布禁海令與推行閉關鎖國政策12.地圖分析、解讀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選項中對圖片信息解讀全面準確的是A.中國古代對外交流具有海陸兼備的特點 B.中國的對外交往比較頻繁C.中國古代遠洋航海技術比較先進 D.政府積極發展海外貿易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 3 題,共 26 分。)13.【“和合”文化】(8分)【商業貿易】材料一:遼宋夏金之間的經濟聯系,雖因政權對峙而時有阻隔,但通過榷場、走私和使節貿易,南北物資得以互補。宋以茶葉、絲綢、瓷器換取遼的馬羊、西夏的青鹽、金的毛皮,形成“茶馬互市”“絹鹽交易”等固定模式。……與此同時,佛教經典、醫藥典籍隨商隊傳播,西夏效仿宋制鑄幣,金人吸收中原農耕技術,皆可見經濟交流對文化的深遠影響。——摘編自《宋代經濟史》【民族交融】材料二:在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之中,《宋史》《遼史》《金史》是元朝官方修訂的,合稱“元修三史”。其中對遼、宋(北宋、南宋)、金三個朝代的歷史地位如何處理在當時是一個涉及政權正統性、夷夏觀的重要問題。元朝實現的“中華一統”格局不是單一民族體 制下的一統,而是多民族凝聚而成的共同體。因此,元朝不再拘泥于將某一政權作為正 統承續對象,最終以遼、宋、金三朝同為正統,即承認三者同屬“中華”。元、明、清三朝竭力踐行著維護“華夷一家”的“中華一統”格局,衡量王朝正統的標準轉變為是否有能力 維持疆域穩定、國家統一。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共同體由自在走向自覺的過程中,“中華一統”的思想中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觀念基礎。【中外交往】材料三:鄭和下西洋“和平友好、彼此尊重”的和諧理念、“互聯互通、互利互惠”的合作理念、“重視海洋、經略海洋”的海洋理念,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提供了重要基礎。(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遼和議”與“宋夏和議”產生的相同影響。(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兩宋、遼、金之間的政治局面。(2分)并分析元朝 “華夷一家”觀念的歷史意義。(2分)(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鄭和下西洋是如何體現“和平友好、彼此尊重”“互聯互通、互利互惠”理念的?(2分)14.【經濟活動】(10分)材料一:在唐朝前期 130多年中,朝廷經常發布詔令勸課農桑,組織興修水利工程達 160 多項,勞動人民還發明了連筒、筒車和水輪等新式灌溉工具。貞觀末年,全國戶數約 300萬,到開元末年,全國戶數已超過 841萬。唐朝經濟繁榮,國力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摘編自《中國古代史》材料二:《耕獲圖》為故宮博物院藏品,描繪了宋代江南農民耕作到收獲的全過程。從整個畫面看,既有插秧,又有收獲,采用從北方傳過來的灌溉工具翻車和牛耕技術等,展現了宋代農業生產的新發展、新氣象。《耕獲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是我們了解宋代江南農業生產狀況難得的形象材料。材料三:明中葉以后,形成了相當發達的全國商業市場。這時不僅南京等傳統的發達地區的城市鋪行櫛比、民物繁華,邊塞城市如大同也“繁華富庶,不下江南”。新興的市鎮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蘇、松、杭、嘉、湖地區。清代除軍器、鑄錢等手工業生產屬官營和個別地區設立官營絲作坊、制瓷作坊外,各種手工業均為民營。——摘編自《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農業發展的原因。(3分)(2)根據材料二,寫出宋代農業發聯的歷史信息。(2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特點。(3分)(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經濟發展與國家強盛之間的關系。(2分)15.閱讀以下材料,請從“文化篇”、“人物篇”、“科技篇”任選一個篇章提煉觀點,結合相關史實,圍繞觀點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8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