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1-2025河南中考真題分類匯編專題01 中國古代史單選和材料題專項(河南專用)一、單選題:本大題共37小題,共37分。1.有考古學家認為,如圖中分別用不同線條裝飾的兩側陶壺,可能代表了兩個締結同盟的部落。從這一視角看,雙連壺獨特的設計可能體現了先民對( )A. 自然環境的認知B. 農業活動的重視C. 生產工具的創新D. 共贏精神的表達【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可能代表了兩個締結同盟的部落”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壺相連的物理形態,可理解為兩個部落通過器物的“共生”象征合作關系,體現“共同受益、協同發展”的理念,即“共贏精神”。這種設計可能用于同盟儀式,通過共同使用雙連壺(如共飲)強化雙方的契約意識與團結意識,D項正確;題干未提及自然元素,而是聚焦于“部落同盟”的社會關系,排除A項;雙連壺的核心信息是“部落結盟”,與農業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雙連壺屬于容器(可能用于盛酒或儀式),而非生產工具(如石器、骨器用于耕作、狩獵),排除C項。故選:D。本題主要考查原始社會,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本題以原始社會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2.從下列文物的對比中,可以看出我國古代文字( )A. 起源于原始的交換活動 B. 經歷了漫長的形成過程C. 記錄了先民的藝術追求 D. 密切了區域間經濟聯系【答案】B【解析】圖示文物展示了不同時期的古代文字,從距今約9000—7500年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刻符龜甲,到距今約4400—3800年的山東鄒平丁公龍山文化陶文,再到距今約3300—3000年的河南安陽殷墟牛骨刻辭,體現出古代文字經歷漫長形成過程,B項正確;文字的起源可能與早期記事需求相關(如結繩、刻符),但文物對比未直接涉及“交換活動”的證據(如早期契約、貿易符號),排除A項;題干強調的是文字的發展演變,與記錄了先民的藝術追求不符,排除C項;文字的統一有利于區域間的經濟交流,與題干強調的文字發展不符,排除D項。故選:B。本題主要考查古代文字,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本題以古代文字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3.戰國時期,當諸侯們摒棄出身背景,以人的才能為原則選任官員時,“布衣卿相”“養士”成為當時獨特的風景線。材料反映了戰國時期( )A. 諸侯爭霸導致社會動蕩不安 B. 制度改革帶來社會風氣變化C. 社會變革引起思想文化活躍 D. 百家爭鳴提升士人思想素養【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戰國時期,當諸侯們摒棄出身背景,以人的才能為原則選任官員時,‘布衣卿相’‘養士’成為當時獨特的風景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加劇,傳統的“世卿世祿制”(以血緣出身為核心的選官制度)逐漸崩潰。各國為富國強兵,紛紛推行變法(如商鞅變法、李悝變法等),打破貴族壟斷,轉而以才能、軍功作為選官標準。這一制度變革直接導致“布衣卿相”(平民憑借才能成為高官)和“養士”(諸侯、貴族豢養門客)現象的興起,反映了社會階層流動的加速,B項正確;題干未提及“社會動蕩”,而是強調選官制度變革與人才選拔方式的變化,屬于無關干擾項,排除A項;題干未涉及思想文化領域,而是聚焦政治制度與社會階層流動,排除C項;“百家爭鳴”是思想層面的活躍,而題干強調的是政治制度對人才任用的影響,二者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B。本題主要考查戰國時期,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本題以戰國時期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4.某學者曾說:近世言秦政,率斥其專制。然按實而論,秦人初創中國統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為當時事勢所需。材料表明該學者( )A. 認為秦的版圖空前絕后 B. 感嘆秦的制度澤被后世C. 批評秦的專制殘酷暴虐 D. 強調秦的統一順應時勢【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亦均為當時事勢所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事勢所需”,即強調秦朝統一是順應歷史發展趨勢的必然結果,D項正確;題干未提及秦朝版圖的規模或歷史地位,核心討論的是“統一”的時代必然性,而非疆域問題,排除A項;題干雖提到“初創中國統一之新局”,但重點在于“當時事勢所需”(即統一的時代背景),而非強調制度對后世的影響(如郡縣制、中央集權等),排除B項;前半句僅描述“近世”對秦政的批判,后半句通過“然按實而論”轉折,否定了單純以“專制”否定秦政的觀點,轉而肯定其統一的合理性,排除C項。故選:D。本題主要考查秦朝的統一,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本題以秦朝的統一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5.有學者認為,在久亂承平之后,社會秩序的重建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應漸進地實行。隋卻急于收到其成效,一味依靠政治強力推進,最終引發了劇烈的政治動蕩。該學者強調隋末政治動蕩是由于( )A. 濫用酷吏 B. 操之過急的施政 C. 修建運河 D. 三征遼東的行動【答案】B【解析】材料明確表述“隋卻急于收到其成效,一味依靠政治強力推進,最終引發了劇烈的政治動蕩”,直接強調隋末政治動蕩源于操之過急的施政,所以B選項正確;材料中未提及“濫用酷吏”相關內容,無法得出隋末政治動蕩是因濫用酷吏,所以A選項錯誤;“修建運河”是隋朝施政的具體舉措,它屬于操之過急施政的表現之一,材料強調的是施政方式(操之過急)導致動蕩,而非單獨修建運河這一事件,故C選項錯誤;“三征遼東的行動”同樣是隋朝操之過急施政下的具體行動,是施政操之過急的體現,材料重點是施政節奏與方式問題,并非該行動本身,所以D選項錯誤。故選:B。本題考查隋朝政治動蕩的原因,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本題考查隋朝政治動蕩的原因。6.某學者寫道:宋代在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諸多領域都有了新的突破。下列能夠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A. 造紙術的發明 B. 火藥的出現 C. 曲轅犁的發明 D.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答案】D【解析】北宋時期,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相較于之前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術更靈活高效,是宋代在傳統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新突破,所以D選項符合題意;造紙術發明于西漢時期,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并非宋代的科技新突破,所以A選項錯誤;火藥在唐朝時就已開始應用于軍事領域,其出現時間早于宋代,不能佐證宋代在傳統科學技術領域的新突破,故B選項錯誤;曲轅犁是唐朝時期發明的農業生產工具,用于改進耕作效率,和宋代無關,因此C選項錯誤。故選:D。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以及意義,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成就以及意義。7.如圖這部藥物學著作以水、草、人等16部為綱,部下設類,各類下以“氣味”“主治”等為分項。由此可見,作者編寫時注重( )A. 綱目體系的建構B. 前人經驗的總結C. 疾病預防的研究D. 臨床藥方的收集【答案】A【解析】題目描述《本草綱目》以水、草、人等16部為綱,部下設類,各類下再分“氣味”“主治”等具體內容,這明顯體現了系統的分類體系,即綱目體系的建構。李時珍在編寫《本草綱目》時,對前人的藥物學知識進行了系統整理,采用“綱目”的方式,使藥物分類更加清晰、科學,便于查閱和研究。故A符合題意;雖然李時珍確實總結了前人的經驗,但題目強調的是分類方式,而非經驗總結本身,排除B;《本草綱目》主要關注藥物分類和功效,而非疾病預防,排除C;雖然書中包含藥方,但題目強調的是分類體系,而非藥方收集,排除D。故選:A。本題考查《本草綱目》。本題考查《本草綱目》,側重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調用所學知識分析和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8.《史記》記載商紂王封周文王為西伯時,賜他“弓矢斧鉞,使得征伐”;在描繪周武王指揮牧野之戰時,“左杖黃鉞,右秉白旄(máo)以麾”。據此推測,如圖玉鉞在當時可能是( )A. 最高祭祀權的代表B. 高級生產工具C. 軍事統帥權的象征D. 諸侯國的徽標【答案】C【解析】據題干“《史記》記載商紂王封周文王為西伯時,賜他‘弓矢斧鉞,使得征伐’;在描繪周武王指揮牧野之戰時,‘左杖黃鉞,右秉白旄(máo)以麾’”可知,這說明玉鉞在當時可能是軍事統帥權的象征。故C符合題意;題干材料說明玉鉞在當時可能是軍事統帥權的象征,不是最高祭祀權的代表、高級生產工具、諸侯國的徽標,排除ABD。故選:C。本題考查武王伐紂,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本題考查武王伐紂,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玉鉞在當時可能是軍事統帥權的象征。9.戰國時期的這些農具(見如圖)雖貌不驚人,但其鋒利已經悄無聲息地劃開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這里的“鋒利”可以理解為( )A. 較高生產力水平 B. 頻繁的兼并戰爭 C. 新興的小農經濟 D. 寬松的社會氛圍【答案】A【解析】根據圖示信息可知,戰國時期的這些農具雖貌不驚人,但其鋒利已經悄無聲息地劃開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說明當時的農業生產力水平得到了提高,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兼并戰爭頻繁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小農經濟的興起,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百家爭鳴的相關信息,與寬松的社會氛圍無關,排除D項。故選:A。本題考查春秋時期農業發展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信息。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識記春秋時期農業發展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0.早在西周就已出現的瓦當,到西漢時一改原來的簡單、樸素,變得紋飾繁多,構思奇巧,集繪畫、浮雕、工藝美術和書法于一身。材料強調了西漢瓦當( )A. 建筑用途廣泛 B. 史料價值突出 C. 藝術價值較高 D. 材料來源豐富【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早在西周就已出現的瓦當,到西漢時一改原來的簡單、樸素,變得紋飾繁多,構思奇巧,集繪畫、浮雕、工藝美術和書法于一身。”可知,西漢時期的瓦當具有紋飾繁多,構思奇巧,集繪畫、浮雕、工藝美術和書法于一身的特點,說明其藝術價值較高,C項正確;材料無法說明瓦當的建筑用途,排除A項;材料并未強調瓦當的史料價值,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瓦當材料來源豐富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C。本題考查西漢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信息。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識記西漢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1.曹魏建立后,百姓購買物品、計算物價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時,北方很多地方“猶以他物交易,錢略不入市”。該現象從本質上反映了這一時期北方( )A. 鑄幣金屬匱乏 B. 幣制較為混亂 C. 農業技術落后 D. 商品經濟衰退【答案】D【解析】根據“曹魏建立后,百姓購買物品、計算物價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時,北方很多地方‘猶以他物交易,錢略不入市’”可知,題干材料說明在曹魏和北魏百姓之間的商品交流中,使用以物易物,不使用貨幣,這說明商品經濟衰退了,故D符合題意;題干反映的是商品交流采取以物易物,沒有說明鑄幣金屬匱乏,排除A;題干反映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商品交流不使用貨幣,無法得出幣制較為混亂的結論,排除B;以物易物的現象說明商品經濟落后,不能體現農業技術落后,排除C。故選:D。本題主要考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經濟發展,解題的關鍵是正確識讀題干材料。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經濟發展。12.宋朝時,雕版印刷術使用更加普遍,“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對文化發展是一個明顯推動。這主要說明宋朝時期( )A. 儒家思想備受推崇 B. 技術推動文化發展 C. 活字印刷普遍使用 D. 文化助力技術創新【答案】B【解析】據材料“宋朝時,雕版印刷術使用更加普遍,‘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對文化發展是一個明顯推動”可知,印刷術的發展對文化的發展起推動作用,B正確;材料未體現儒家思想的相關知識,排除A;材料說的是雕版印刷術的普遍,不是活字印刷術的普遍使用,排除C;材料體現的是技術對文化的推動作用,不是文化助力技術創新,排除D。故選:B。本題考查印刷術,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本題考查印刷術,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現象得益于印刷術的發展。13.元朝汪大淵《島夷志略》記載,澎湖“隸泉州晉江縣,至元(忽必烈年號)間立巡檢司”,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每年征收鹽稅中統鈔十錠二十五兩。元朝此舉( )A. 完成了全國統一 B. 加強了邊疆管理 C. 進行了賦稅改革 D. 推行了行省制度【答案】B【解析】據題干“元朝汪大淵《島夷志略》記載,澎湖‘隸泉州晉江縣,至元(忽必烈年號)間立巡檢司’,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每年征收鹽稅中統鈔十錠二十五兩”可知,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了邊疆管理。故B符合題意;1279年,元朝消滅了南宋殘余勢力,完成了全國的統一,排除A項;題干信息反映的是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與賦稅改革無關,排除C項;題干信息未涉及行省制度的相關知識,排除D項。故選:B。本題考查澎湖巡檢司,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本題考查澎湖巡檢司,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了邊疆管理。14.1608年,徐光啟從福建引來甘薯種在上海栽種,取得成功;后又寫成《甘薯疏》,指出甘薯的優點,介紹其種植方法。材料體現出他( )A. 關注科學理論 B. 得到百姓的支持 C. 重視數據分析 D. 注重實踐與總結【答案】D【解析】A.材料體現了徐光啟注重實踐與總結,無法體現“關注科學理論”,排除A項。B.材料體現了徐光啟注重實踐與總結,無法體現“得到百姓的支持”,排除B項。C.材料體現了徐光啟注重實踐與總結,無法體現“重視數據分析”,排除C項。D.根據材料“徐光啟從福建引來甘薯種在上海栽種,取得成功;后又寫成《甘薯疏》,指出甘薯的優點,介紹其種植方法”可知,徐光啟引進甘薯并栽種成功,后又寫書介紹甘薯種植的方法,說明他注重實踐與總結,D項正確。故選:D。考查《農政全書》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掌握《農政全書》的相關知識。15.有學者說,在我國史前時期的各個文化區當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優勢,扮演了中華文明大熔爐的角色。該學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區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 )A. 產生時間最早 B. 居于核心地位 C. 發展相對獨立 D. 體系最為完備【答案】B【解析】A.依據題干,描述的是中原的地理優勢,而非時間。A錯誤。B.依據材料信息“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優勢,扮演了中華文明大熔爐的角色”。可以得出,中原文化區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居于核心地位。B正確。C.發展相對獨立,與“扮演了中華文明大熔爐的角色”不符。C錯誤。D.體系最為完善,與題干無關。D錯誤。故選:B。本題考查了中原文化區對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本題注意掌握中原文化區對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16.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貝,商朝時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貝”字(如表)。據此判斷,貝在商朝應該是( )甲骨文對應漢字 貝 買 貫 寶A. 貨幣 B. 禮器 C. 食器 D. 酒具【答案】A【解析】根據甲骨文中含“貝”的三個字“買”(用貝買東西)、“貫”(把貝串起來,代表一定價值)、“寶”(貝做為珍寶)等可以推測出貝在商朝用作貨幣,故A項符合題意。題干無法體現貝在商朝用作禮器、食器和酒具,排除BCD項。故選:A。本題考查甲骨文,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記憶甲骨文造字法、內容、地位等,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17.考古發現的戰國中后期的鐵器,出土范圍遍及秦、齊、燕、楚等七國境內,器類包括農具、手工業工具、兵器和雜器。這表明當時鐵器( )A. 象征貴族身份 B. 制作工藝精良 C. 實行官營專賣 D. 得到廣泛使用【答案】D【解析】據題干“……出土范圍遍及秦、齊、燕、楚等七國境內,器類包括農具、手工業工具、兵器和雜器”可知,戰國中后期的鐵器已在各諸侯國、各領域得到廣泛使用,故D項符合題意。題干材料說明戰國中后期鐵器應用廣泛,未體現“象征貴族身份”“制作工藝精良”“實行官營專賣”,排除ABC項。故選:D。本題考查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即可得出答案。記憶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以及帶來的社會變化,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18.漢武帝分別設置《詩》《書》《易》《禮》《春秋》博士,讓他們專心傳經講學,后來,博士又演變為國家學術教育機關的學官。這有利于( )A. 儒學地位提高 B. 科舉制度完善 C. 人民負擔減輕 D. 經濟管理強化【答案】A【解析】為了加強思想統治,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尊崇儒術”,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漢武帝還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士也進入各級政權機構。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故漢武帝五經博士的設置有利于儒學地位提高,A符合題意;科舉制度創立于隋朝,唐朝時期不斷完善,排除B;題干反映的是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與人民負擔減輕和經濟管理強化等經濟方面的舉措無關,排除CD。故選:A。本題主要考查了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思想文化措施,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思想文化措施。19.唐三彩是盛唐氣象的一個縮影,它延續了秦漢以來彩塑的寫實風格,又創造性地運用了低溫鉛釉的絢麗、斑斕色彩和略帶夸張的手法。這折射出唐朝注重( )A. 傳承與創新 B. 交流與傳播 C. 改進與推廣 D. 開放與互鑒【答案】A【解析】A.根據材料“它延續了秦漢以來彩塑的寫實風格”可得出唐朝注重傳承;根據題干材料“創造性地運用了低溫鉛釉的絢麗、斑斕色彩和略帶夸張的手法”可得出唐朝注重創新。故A正確。B.材料未涉及唐朝的交流與傳播,排除B。C.材料未體現唐朝手工業推廣的相關信息,排除C。D.材料體現不出開放與互鑒的信息,排除D。故選:A。本題考查唐朝手工業發展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主旨。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準確解讀材料主旨的能力,識記理解唐朝手工業發展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20.宋朝在泉州、廣州等地都設有“蕃市”“蕃坊”“蕃學”。這是由于當時( )A. 市民階層壯大 B. 海外貿易興盛 C. 民族交往頻繁 D. 文化教育發展【答案】B【解析】A.材料未涉及宋代市民階層壯大的信息,排除A。B.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泉州、廣州等地都設有“蕃市”專賣外國商品,“蕃坊”供外國人居住,“蕃學”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故B正確。C.材料并未涉及宋代民族交往頻繁的信息,排出C。D.材料體現不出宋代文化教育發展的信息,排除D。故選:B。本題考查宋代海外貿易發展的相關內容,掌握基礎知識。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識記宋代海外貿易發展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21.秦漢至唐主要依據自然界限來劃分行政區劃,而元代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為地造成區劃邊界處于犬牙交錯的格局,使地方喪失扼險而守的地理條件。這種“打破”是為了( )A. 保護自然環境 B. 方便信息傳遞 C. 加強中央集權 D. 開發江南地區【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C,根據“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險而守、割據稱雄的地理條件”可知,元朝這一做法的目的是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C符合題意。A,元朝這一做法與提高行政效率無關,排除A。B,元朝這一做法與保護自然環境無關,排除B。D,題干沒有涉及江南地區的開發,排除D。22.曹雪芹把詩賦、書法、戲文、對聯、禮節、飲食、服裝等元素以及各種風俗習慣,幾乎全部安插在《紅樓夢》里。這強調了《紅樓夢》( )A. 語言精練生動 B. 內容通俗易懂 C. 線索清晰完整 D. 匯聚傳統文化【答案】D【解析】由材料“詩賦、書法、戲文、對聯、禮節、飲食、服裝等元素以及各種風俗習慣”可知,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曹雪芹把詩賦、書法、戲文、對聯、禮節、飲食、服裝等元素以及各種風俗習慣,幾乎全部安插在《紅樓夢》里。這強調了《紅樓夢》匯聚傳統文化,D項符合題意;材料內容沒有涉及《紅樓夢》的語言藝術、內容是否通俗易懂、文章的線索等內容,排除ABC三項。故選:D。本題考查《紅樓夢》的相關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和分析能力,掌握四大名著的相關知識。23.據統計,當今中國流行的前200個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統的姓氏約占10%,出自黃帝姬姓系統的姓氏約占89%。這表明( )A. 百家姓氏,皆自炎黃 B. 中華姓氏,源遠流長C. 人文初祖,拓土開疆 D. 姓氏文化,包羅萬象【答案】B【解析】據題意可知,當今中國常見的前200個姓氏中,出自炎帝和黃帝姓氏的占99%,由此可知,中華姓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B符合題意;百家姓氏,皆自炎黃,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炎帝黃帝是華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拓土開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D項說法,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本題主要考查了人文初祖相關知識,掌握中華姓氏的相關基礎知識。本題主要考查了掌握中華姓氏的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24.古書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說法,如大禹的臣子儀狄“始作酒醪(醪láo:濁酒),變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ú:高粱)酒”。下列可能佐證這些說法的器物是( )A. 河姆渡出土的陶缽 B. 二里頭出土的銅爵C. 司母戊鼎 D. 商鞅銅方量【答案】B【解析】古書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說法,如大禹的臣子儀狄“始作酒醪(醪láo:濁酒),變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ú:高粱)酒”。可能佐證這些說法的器物是二里頭出土的銅爵。二里頭遺址是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遺址。銅爵是古代一種酒器。用于溫酒和飲酒。相當于后世的酒杯。AC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B。本題考查青銅器,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本題考查青銅器,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5.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鳥兒在天上飛,魚兒在水中游,白云飄蕩,花開花落,并不依人的意志而運作。這一思想認識屬于(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答案】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道家思想觀點,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D,根據題干“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鳥兒在天上飛,魚兒在水中游,白云飄蕩,花開花落,并不依人的意志而運作”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世界萬物都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這是道家的思想觀點。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如難和易、長和短、前和后,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老子善于從正反兩方面思考問題。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人們與世無爭,天下就能太平。D符合題意。ABC三項所述題干無體現,排除ABC。26.秦王朝的統治由朝廷下至郡、縣、鄉(亭)、里,層層控制,國家權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這也是秦以來中國歷代王朝的基本統治模式。材料評論的是( )A. 秦朝疆域 B. 秦朝制度 C. 秦朝工程 D. 秦朝暴政【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秦王朝的統治由朝廷下至郡、縣、鄉(亭)、里,層層控制,國家權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可得出是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這是秦朝的政治制度,B項正確;秦朝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排除A項;秦朝工程主要有長城和靈渠,排除C項;秦朝的暴政主要體現在苛捐雜稅等,排除D項。故選:B。本題主要考查了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重點掌握秦朝的郡縣制以及歷史意義。重點掌握秦朝的郡縣制以及歷史意義,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27.317—589年,在這二百多年間,江南農業生產從火耕水耨發展到施用糞肥。這主要體現了江南地區A. 生產技術的進步 B. 環保意識的增強 C. 水利工程的興修 D. 自然條件的優越【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江南農業生產從火耕水耨發展到施用糞肥”可知,材料體現了江南地區在農業生產方面生產技術的進步,A符合題意,CD也是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因,但材料沒有體現;B材料沒有體現環保意識的增強,排除BCD。故選:A。本題主要考查了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相關知識,重點掌握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表現。本題主要考查了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28.盛唐詩人王維曾寫道:“九天閶闔(閶闔chānghé:宮門)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旒1iú:天子禮帽前后懸垂的玉串)。”詩句主要描繪了唐朝的( )A. 政治制度 B. 經濟狀況 C. 對外關系 D. 社會風氣【答案】C【解析】“九天閶闔(閶闔chānghé:宮門)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旒1iú:天子禮帽前后懸垂的玉串)”描繪了各國使者拜見大唐皇帝的壯觀場景,故詩句主要描繪了唐朝的對外關系。AB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C。本題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唐朝經濟的繁榮,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本題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唐朝經濟的繁榮,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9.宋朝出版事業興盛,官方圖書事業獲得很大發展,民間藏書之風也極為盛行,涌現出許多藏書家和藏書中心。這一現象主要得益于( )A. 造紙術的發明 B. 印刷術的改進 C. 科舉制的確立 D. 宋詞的繁榮【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宋代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和廣泛運用,促進了出版業的發展,宋代的印刷出版事業迅速發展壯大,B項正確;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發明于西漢時期,改進于東漢時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士人讀書風氣盛行,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C項;宋詞的繁榮與出版事業的興盛沒有直接的聯系,排除D項。故選:B。本題主要考查了宋朝活字印刷術的發展,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本題主要考查了宋朝活字印刷術的發展,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30.如圖是一幅描繪乾隆時期市井風情的繪畫作品。下列歷史敘述與圖中情景一致的是( )A. 坊市界限分明B. 對外貿易擴大C. 城市商業興盛D. 人口數量增加【答案】C【解析】《盛世滋生圖》以長卷形式和散點透視技法,反映當時蘇州“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的市井風情,體現了城市商業的興盛,以贊乾隆盛世。選項C與圖中情景一致,符合題意。故選:C。本題主要考查乾隆時期城市商業的興盛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圖片是解答本題的關鍵。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乾隆時期城市商業的興盛的相關史實。31.下列三幅圖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國先民的( )A. 農耕工具豐富多樣 B. 商品貿易較為活躍 C. 陶器文化歷史悠久 D. 彩陶藝術絢麗多彩【答案】C【解析】三幅圖片都是陶器,時間跨度從約公元前5000到公元前2500年,這說明我國先民的陶器文化歷史悠久。故選:C。本題考查半坡人,知道圖片說明我國先民的陶器文化歷史悠久。本題考查半坡人,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32.甲骨文包含著豐富的社會歷史信息。下列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現了當時的( )甲骨文對應漢字 王 臣 劓 刖注:劓、刖,均為古代殘酷的刑罰A. 政治狀況 B. 經濟發展 C. 科技進步 D. 軍隊建設【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信息“王、臣、劓、刖”可知,這反映了商周時期有統治階級,還有維護統治秩序的刑罰,呈現了當時的政治狀況。故選:A。本題考查甲骨文的相關知識,關鍵是對材料的分析與理解。注意對材料的解讀,掌握甲骨文的相關知識。33.西漢前期,幣制十分混亂,諸侯、達官、豪富多私造牟利,不同的貨幣同時流通于市場,折算困難,交易不便。面對這樣的情況,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 興辦太學 B. 平抑物價 C. 鹽鐵專賣 D. 統一鑄幣【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針對“幣制十分混亂,諸侯、達官、豪富多私造牟利,不同的貨幣同時流通于市場,折算困難,交易不便”的局面,漢武帝統一鑄幣。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故選:D。本題以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為切入點,考查的是 漢武帝鞏固大統一的措施。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的相關歷史史實。34.隋煬帝時,南方和北方的經濟形勢,使得加強它們之間的水路交通運輸成為一件迫切的事情。于是,隋煬帝( )A. 南下滅陳 B. 營建東都 C. 開通大運河 D. 創立科舉制【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隋煬帝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對全國的統治,用六年時間開鑿了大運河,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成為貫通南北的大動脈,可知,C符合題意。故選:C。本題考查隋朝大運河。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從北往南分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本題以隋朝大運河為背景,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35.與唐代長安相比,北宋東京的城市格局和內部管理已完成由坊市制到廂坊制的轉變,商業活動不再限制在“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也被打破。這主要是由于( )A. 草市的出現 B. 商業的發展 C. 紙幣的使用 D. 商幫的形成【答案】B【解析】據所學知,伴隨著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商業活動不再限制在“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也被打破。所以材料商業活動打破時空限制主要是由于商業的發展。故選:B。本題考查宋代社會生活的相關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和分析能力,掌握宋代社會生活的相關知識。36.1416年,鄭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務后,出現了亞洲、非洲17個國家和地區派遣使節來華的盛況。這些史事表明鄭和下西洋()A. 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 B. 增進了中外友好往來C. 促進了明朝經濟發展 D. 解除了東南沿海倭患【答案】B【解析】由“1416年,鄭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務后,出現了亞洲、非洲17個國家和地區派遣使節來華的盛況”可以看出,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亞洲、非洲國家的友誼,出現了亞洲、非洲17個國家和地區派遣使節來華的盛況。因此材料體現的是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外友好往來。故選:B。本題考查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促進了南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本題以鄭和下西洋為背景,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37.明代某著作,記載了谷類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陶、造紙、冶鑄、舟車制造和珠玉采琢等生產技術。這部著作應該是( )A. 《齊民要術》 B. 《本草綱目》 C. 《農政全書》 D. 《天工開物》【答案】D【解析】明朝杰出的科學家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總結明代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還反映了明代我國手工工場的生產面貌,涉及到農業和手工業等三十多個生產部門,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和自然力相配合。這部書被外國學者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十七世紀我國有一著作記載了農業和手工業各部門的生產技術,包括谷類和棉花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鹽、制糖、制陶、榨油、造紙、冶鑄等。該著作應該是指《天工開物》。故選:D。本題主要考查《天工開物》的相關史實。知道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是中國明代一部綜合性科技著作,被歐洲學者稱為“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與識記《天工開物》的相關史實。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28分。3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中國境內地名來源眾多。以河南為例,武陟和修武的縣名與武王伐紂有關;鶴壁和寶豐的地名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民國時期,商丘境內設民權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出現了二七區、紅旗區、新華區等區名……這些地名的由來反映了中國的地理特征和歷史文化。(1) 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國地名的命名原則或方式。(2) 請再舉一例河南地名,并說明其來源。【答案】【小題1】與重大事件有關,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等。【小題2】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原發地。【解析】1. 本題考查商朝的建立和滅亡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商朝的建立和滅亡等相關史實。2. 本題考查歷史開放性問題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歷史開放性問題等相關史實。3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河南一帶居天下之中,是中國商人、商業、商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夏商周時期,中原地區是王朝統治的核心區域,人口匯聚,交通發達,以此為基礎,鑄就了古代早期中原地區商業的興盛。——摘編自王少林《古代中原地區的水陸交通與工商業》材料二: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業的發展,中原地區形成了許多著名都會,如濮(今濮陽)等。西漢時期,中原有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11座中的7座,如宛(今南陽)等。隋唐時期,洛陽作為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外國商旅往來頻繁。幾千年來,中原地區孕育的兼容并蓄、勤儉內斂、重德尚義、商道濟世的商業文化內涵,成為中華商業文化的精髓。——摘編自程有為《河南簡史》材料三:(1) 據材料一,古代早期中原地區商業興盛的原因有哪些?(2) 據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原地區商業發展的影響。(3) 綜上所述,你認為地處中原的河南應如何助力當前我國商業貿易的發展?【答案】【小題1】原因:地理位置優越(居天下之中);是王朝統治核心區域,人口匯聚;交通發達【小題2】影響:形成許多著名都會;孕育獨特商業文化內涵,成為中華商業文化精髓【小題3】助力發展:利用交通優勢(如高鐵、機場),完善交通網絡;傳承弘揚商業文化內涵;打造商業都會,吸引商貿資源等【解析】(1)從材料一“河南一帶居天下之中,是中國商人、商業、商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可得出地理位置優越(居天下之中),這是商業興盛的基礎地理條件。“夏商周時期,中原地區是王朝統治的核心區域,人口匯聚”,說明是王朝統治核心區域,人口匯聚,人口多利于商業交易活動開展,提供消費與勞動力等。“交通發達,以此為基礎,鑄就了古代早期中原地區商業的興盛”,可知交通發達,便利的交通利于商品流通、人員往來,促進商業發展。(2)材料“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業的發展,中原地區形成了許多著名都會,如濮(今濮陽)等……如宛(今南陽)等”,體現出形成許多著名都會,商業發展帶動城市成為區域商業中心。材料“幾千年來,中原地區孕育的兼容并蓄、勤儉內斂、重德尚義、商道濟世的商業文化內涵,成為中華商業文化的精髓”,表明孕育獨特商業文化內涵,成為中華商業文化精髓,商業發展沉淀出文化價值,影響深遠。(3)結合材料三“高鐵鄭州航空港站”“一架盧森堡貨航貨機停在鄭州機場”,可知河南有交通優勢,所以可利用交通優勢(如高鐵、機場),完善交通網絡,構建更便捷物流、人流通道,促進商貿流通。依據材料二商業文化內涵,可傳承弘揚商業文化內涵,塑造商業品牌、營造良好商業氛圍,吸引商貿合作。從古代形成著名都會,可打造商業都會,吸引商貿資源,如培育特色商業街區、產業園區,集聚商貿要素,推動商業貿易發展。故答案為:(1)原因:地理位置優越(居天下之中);是王朝統治核心區域,人口匯聚;交通發達。(2)影響:形成許多著名都會;孕育獨特商業文化內涵,成為中華商業文化精髓。(3)助力發展:利用交通優勢(如高鐵、機場),完善交通網絡;傳承弘揚商業文化內涵;打造商業都會,吸引商貿資源等。本題以文字、圖片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古代早期中原地區商業興盛的原因、古代中原地區商業發展的影響、地處中原的河南應如何助力當前我國商業貿易的發展,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古代早期中原地區商業興盛的原因、古代中原地區商業發展的影響、地處中原的河南應如何助力當前我國商業貿易的發展。4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如圖中的北宋汴京虹橋采用了中國傳統的木拱結構,這種構造不僅很好地發揮了木材自身抗拉能力強的特點,而且弧形的橋身有著相當大的跨越空間的能力。--摘編自方擁《中國傳統建筑十五講》材料二羅馬大競技場在吸收希臘建筑特點的同時,它的拱券構造很好地發揮了石材抗延展力弱、抗擠壓力強的特點,賦予建筑獨特的藝術風格。--摘編自[日]佐藤達生《圖說西方建筑簡史》(1) 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汴京虹橋和羅馬大競技場在“構造”上的相同之處,并概括影響建筑風格的因素。(2) 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和文化。結合上述探究,你如何看待東西方文化?【答案】【小題1】相同之處:都有拱形結構;充分發揮了建筑材料的優點;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因素:建筑傳統;建筑技術;建筑材料。(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小題2】東西方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都注重傳承;各具特色。(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解析】本題以歷史圖片和文字材料為背景,考查影響建筑風格的因素及對東西方文化的認識。注意對材料的解讀,掌握影響建筑風格的因素及對東西方文化的認識。4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陽燧是中國古代取火用具。利用太陽光取火是運用光的折射和聚焦原理完成的(如圖),故人們稱之為陽燧。《周禮》記載周代有專門執掌用陽燧取火的組織,叫作“司烜(烜huǐ:火)氏”。——摘編自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夏商周史》材料二古埃及人已經知道在石頭縫里打入木楔,然后灌上水,就可以利用木頭的張力讓巨石裂開。他們把大門設計成由 4塊巨石構成的三角形(見圖),使得重達500萬噸的建筑也不能把開口的門壓塌。——摘編自吳軍《全球科技通史》(1) 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成就有哪些相似之處?(2) 請再舉出一例中國古代相似的成就,并說明它的價值。【答案】【小題1】都利用了物理學的相關原理;都借助了自然的力量;都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小題2】筒車,古代灌溉工具,促進了古代農業的發展。【解析】本題將埃及文明和中國文明結合在一起考查,綜合性強。解答的關鍵是對知識的理解。本題將埃及文明和中國文明合在一起考查,綜合性強。同時,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4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黃河承載著文明,是國家與文化精神的象征。然而,據黃河水利委員會統計, 3000年以來,黃河下游決口泛濫約1500次,較大的河道更改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改道。——摘編自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材料二春秋時期,黃河下游兩岸的諸侯國開始修筑堤防。北宋時期治河仍以筑堤、堵口和開引河等為主導思想。然而,黃河挾帶的泥沙太多,難見成效。明清又收緊河道,利用水流沖刷沉積泥沙,以清淤防洪,但堤防容易潰決。 2001年竣工的小浪底工程,以防洪、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和發電,蓄清排渾,除害興利,綜合利用,最終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摘編自黃金生《從“憂患河”到“幸福河”守護黃河安瀾實現高質量發展》(1) 材料一呈現了什么現象?(2) 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治河”困難的原因。(3) 綜上所述,請你談談“這場‘戰役’的勝利”給予了我們哪些智慧。【答案】【小題1】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黃河下游經常決口泛濫;黃河下游河道多次更改。(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小題2】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治河”策略、技術等較為單一;黃河挾帶的泥沙太多。(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小題3】汲取歷代經驗;運用綜合治理理念;樹立除害興利思想;提高科技水平。(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解析】本題主要考查黃河、中國古代“治河”困難的原因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黃河治理的相關史實。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黃河、中國古代“治河”困難的原因的相關史實。第1頁,共1頁2021-2025河南中考真題分類匯編專題01 中國古代史單選和材料題專項(河南專用)第I卷(選擇題)一、單選題:本大題共37小題,共37分。1.有考古學家認為,如圖中分別用不同線條裝飾的兩側陶壺,可能代表了兩個締結同盟的部落。從這一視角看,雙連壺獨特的設計可能體現了先民對( )A. 自然環境的認知B. 農業活動的重視C. 生產工具的創新D. 共贏精神的表達2.從下列文物的對比中,可以看出我國古代文字( )A. 起源于原始的交換活動 B. 經歷了漫長的形成過程C. 記錄了先民的藝術追求 D. 密切了區域間經濟聯系3.戰國時期,當諸侯們摒棄出身背景,以人的才能為原則選任官員時,“布衣卿相”“養士”成為當時獨特的風景線。材料反映了戰國時期( )A. 諸侯爭霸導致社會動蕩不安 B. 制度改革帶來社會風氣變化C. 社會變革引起思想文化活躍 D. 百家爭鳴提升士人思想素養4.某學者曾說:近世言秦政,率斥其專制。然按實而論,秦人初創中國統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為當時事勢所需。材料表明該學者( )A. 認為秦的版圖空前絕后 B. 感嘆秦的制度澤被后世C. 批評秦的專制殘酷暴虐 D. 強調秦的統一順應時勢5.有學者認為,在久亂承平之后,社會秩序的重建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應漸進地實行。隋卻急于收到其成效,一味依靠政治強力推進,最終引發了劇烈的政治動蕩。該學者強調隋末政治動蕩是由于( )A. 濫用酷吏 B. 操之過急的施政 C. 修建運河 D. 三征遼東的行動6.某學者寫道:宋代在中國傳統科學技術的諸多領域都有了新的突破。下列能夠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A. 造紙術的發明 B. 火藥的出現 C. 曲轅犁的發明 D.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7.如圖這部藥物學著作以水、草、人等16部為綱,部下設類,各類下以“氣味”“主治”等為分項。由此可見,作者編寫時注重( )A. 綱目體系的建構B. 前人經驗的總結C. 疾病預防的研究D. 臨床藥方的收集8.《史記》記載商紂王封周文王為西伯時,賜他“弓矢斧鉞,使得征伐”;在描繪周武王指揮牧野之戰時,“左杖黃鉞,右秉白旄(máo)以麾”。據此推測,如圖玉鉞在當時可能是( )A. 最高祭祀權的代表B. 高級生產工具C. 軍事統帥權的象征D. 諸侯國的徽標9.戰國時期的這些農具(見如圖)雖貌不驚人,但其鋒利已經悄無聲息地劃開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這里的“鋒利”可以理解為( )A. 較高生產力水平 B. 頻繁的兼并戰爭 C. 新興的小農經濟 D. 寬松的社會氛圍10.早在西周就已出現的瓦當,到西漢時一改原來的簡單、樸素,變得紋飾繁多,構思奇巧,集繪畫、浮雕、工藝美術和書法于一身。材料強調了西漢瓦當( )A. 建筑用途廣泛 B. 史料價值突出 C. 藝術價值較高 D. 材料來源豐富11.曹魏建立后,百姓購買物品、計算物價皆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北魏孝文帝時,北方很多地方“猶以他物交易,錢略不入市”。該現象從本質上反映了這一時期北方( )A. 鑄幣金屬匱乏 B. 幣制較為混亂 C. 農業技術落后 D. 商品經濟衰退12.宋朝時,雕版印刷術使用更加普遍,“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對文化發展是一個明顯推動。這主要說明宋朝時期( )A. 儒家思想備受推崇 B. 技術推動文化發展 C. 活字印刷普遍使用 D. 文化助力技術創新13.元朝汪大淵《島夷志略》記載,澎湖“隸泉州晉江縣,至元(忽必烈年號)間立巡檢司”,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每年征收鹽稅中統鈔十錠二十五兩。元朝此舉( )A. 完成了全國統一 B. 加強了邊疆管理 C. 進行了賦稅改革 D. 推行了行省制度14.1608年,徐光啟從福建引來甘薯種在上海栽種,取得成功;后又寫成《甘薯疏》,指出甘薯的優點,介紹其種植方法。材料體現出他( )A. 關注科學理論 B. 得到百姓的支持 C. 重視數據分析 D. 注重實踐與總結15.有學者說,在我國史前時期的各個文化區當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優勢,扮演了中華文明大熔爐的角色。該學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區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 )A. 產生時間最早 B. 居于核心地位 C. 發展相對獨立 D. 體系最為完備16.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貝,商朝時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貝”字(如表)。據此判斷,貝在商朝應該是( )甲骨文對應漢字 貝 買 貫 寶A. 貨幣 B. 禮器 C. 食器 D. 酒具17.考古發現的戰國中后期的鐵器,出土范圍遍及秦、齊、燕、楚等七國境內,器類包括農具、手工業工具、兵器和雜器。這表明當時鐵器( )A. 象征貴族身份 B. 制作工藝精良 C. 實行官營專賣 D. 得到廣泛使用18.漢武帝分別設置《詩》《書》《易》《禮》《春秋》博士,讓他們專心傳經講學,后來,博士又演變為國家學術教育機關的學官。這有利于( )A. 儒學地位提高 B. 科舉制度完善 C. 人民負擔減輕 D. 經濟管理強化19.唐三彩是盛唐氣象的一個縮影,它延續了秦漢以來彩塑的寫實風格,又創造性地運用了低溫鉛釉的絢麗、斑斕色彩和略帶夸張的手法。這折射出唐朝注重( )A. 傳承與創新 B. 交流與傳播 C. 改進與推廣 D. 開放與互鑒20.宋朝在泉州、廣州等地都設有“蕃市”“蕃坊”“蕃學”。這是由于當時( )A. 市民階層壯大 B. 海外貿易興盛 C. 民族交往頻繁 D. 文化教育發展21.秦漢至唐主要依據自然界限來劃分行政區劃,而元代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為地造成區劃邊界處于犬牙交錯的格局,使地方喪失扼險而守的地理條件。這種“打破”是為了( )A. 保護自然環境 B. 方便信息傳遞 C. 加強中央集權 D. 開發江南地區22.曹雪芹把詩賦、書法、戲文、對聯、禮節、飲食、服裝等元素以及各種風俗習慣,幾乎全部安插在《紅樓夢》里。這強調了《紅樓夢》( )A. 語言精練生動 B. 內容通俗易懂 C. 線索清晰完整 D. 匯聚傳統文化23.據統計,當今中國流行的前200個姓氏中,出自炎帝姜姓系統的姓氏約占10%,出自黃帝姬姓系統的姓氏約占89%。這表明( )A. 百家姓氏,皆自炎黃 B. 中華姓氏,源遠流長C. 人文初祖,拓土開疆 D. 姓氏文化,包羅萬象24.古書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說法,如大禹的臣子儀狄“始作酒醪(醪láo:濁酒),變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ú:高粱)酒”。下列可能佐證這些說法的器物是( )A. 河姆渡出土的陶缽 B. 二里頭出土的銅爵C. 司母戊鼎 D. 商鞅銅方量25.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運行的規律,鳥兒在天上飛,魚兒在水中游,白云飄蕩,花開花落,并不依人的意志而運作。這一思想認識屬于(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26.秦王朝的統治由朝廷下至郡、縣、鄉(亭)、里,層層控制,國家權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這也是秦以來中國歷代王朝的基本統治模式。材料評論的是( )A. 秦朝疆域 B. 秦朝制度 C. 秦朝工程 D. 秦朝暴政27.317—589年,在這二百多年間,江南農業生產從火耕水耨發展到施用糞肥。這主要體現了江南地區A. 生產技術的進步 B. 環保意識的增強 C. 水利工程的興修 D. 自然條件的優越28.盛唐詩人王維曾寫道:“九天閶闔(閶闔chānghé:宮門)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旒1iú:天子禮帽前后懸垂的玉串)。”詩句主要描繪了唐朝的( )A. 政治制度 B. 經濟狀況 C. 對外關系 D. 社會風氣29.宋朝出版事業興盛,官方圖書事業獲得很大發展,民間藏書之風也極為盛行,涌現出許多藏書家和藏書中心。這一現象主要得益于( )A. 造紙術的發明 B. 印刷術的改進 C. 科舉制的確立 D. 宋詞的繁榮30.如圖是一幅描繪乾隆時期市井風情的繪畫作品。下列歷史敘述與圖中情景一致的是( )A. 坊市界限分明B. 對外貿易擴大C. 城市商業興盛D. 人口數量增加31.下列三幅圖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國先民的( )A. 農耕工具豐富多樣 B. 商品貿易較為活躍 C. 陶器文化歷史悠久 D. 彩陶藝術絢麗多彩32.甲骨文包含著豐富的社會歷史信息。下列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現了當時的( )甲骨文對應漢字 王 臣 劓 刖注:劓、刖,均為古代殘酷的刑罰A. 政治狀況 B. 經濟發展 C. 科技進步 D. 軍隊建設33.西漢前期,幣制十分混亂,諸侯、達官、豪富多私造牟利,不同的貨幣同時流通于市場,折算困難,交易不便。面對這樣的情況,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 興辦太學 B. 平抑物價 C. 鹽鐵專賣 D. 統一鑄幣34.隋煬帝時,南方和北方的經濟形勢,使得加強它們之間的水路交通運輸成為一件迫切的事情。于是,隋煬帝( )A. 南下滅陳 B. 營建東都 C. 開通大運河 D. 創立科舉制35.與唐代長安相比,北宋東京的城市格局和內部管理已完成由坊市制到廂坊制的轉變,商業活動不再限制在“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也被打破。這主要是由于( )A. 草市的出現 B. 商業的發展 C. 紙幣的使用 D. 商幫的形成36.1416年,鄭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務后,出現了亞洲、非洲17個國家和地區派遣使節來華的盛況。這些史事表明鄭和下西洋()A. 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 B. 增進了中外友好往來C. 促進了明朝經濟發展 D. 解除了東南沿海倭患37.明代某著作,記載了谷類和棉麻作物栽培、食品加工、制陶、造紙、冶鑄、舟車制造和珠玉采琢等生產技術。這部著作應該是( )A. 《齊民要術》 B. 《本草綱目》 C. 《農政全書》 D. 《天工開物》第II卷(非選擇題)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28分。3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中國境內地名來源眾多。以河南為例,武陟和修武的縣名與武王伐紂有關;鶴壁和寶豐的地名寄托了人們的美好愿望;民國時期,商丘境內設民權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出現了二七區、紅旗區、新華區等區名……這些地名的由來反映了中國的地理特征和歷史文化。(1) 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國地名的命名原則或方式。(2) 請再舉一例河南地名,并說明其來源。3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河南一帶居天下之中,是中國商人、商業、商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夏商周時期,中原地區是王朝統治的核心區域,人口匯聚,交通發達,以此為基礎,鑄就了古代早期中原地區商業的興盛。——摘編自王少林《古代中原地區的水陸交通與工商業》材料二: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業的發展,中原地區形成了許多著名都會,如濮(今濮陽)等。西漢時期,中原有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11座中的7座,如宛(今南陽)等。隋唐時期,洛陽作為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外國商旅往來頻繁。幾千年來,中原地區孕育的兼容并蓄、勤儉內斂、重德尚義、商道濟世的商業文化內涵,成為中華商業文化的精髓。——摘編自程有為《河南簡史》材料三:(1) 據材料一,古代早期中原地區商業興盛的原因有哪些?(2) 據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原地區商業發展的影響。(3) 綜上所述,你認為地處中原的河南應如何助力當前我國商業貿易的發展?4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如圖中的北宋汴京虹橋采用了中國傳統的木拱結構,這種構造不僅很好地發揮了木材自身抗拉能力強的特點,而且弧形的橋身有著相當大的跨越空間的能力。--摘編自方擁《中國傳統建筑十五講》材料二羅馬大競技場在吸收希臘建筑特點的同時,它的拱券構造很好地發揮了石材抗延展力弱、抗擠壓力強的特點,賦予建筑獨特的藝術風格。--摘編自[日]佐藤達生《圖說西方建筑簡史》(1) 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汴京虹橋和羅馬大競技場在“構造”上的相同之處,并概括影響建筑風格的因素。(2) 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和文化。結合上述探究,你如何看待東西方文化?4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陽燧是中國古代取火用具。利用太陽光取火是運用光的折射和聚焦原理完成的(如圖),故人們稱之為陽燧。《周禮》記載周代有專門執掌用陽燧取火的組織,叫作“司烜(烜huǐ:火)氏”。——摘編自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夏商周史》材料二古埃及人已經知道在石頭縫里打入木楔,然后灌上水,就可以利用木頭的張力讓巨石裂開。他們把大門設計成由 4塊巨石構成的三角形(見圖),使得重達500萬噸的建筑也不能把開口的門壓塌。——摘編自吳軍《全球科技通史》(1) 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成就有哪些相似之處?(2) 請再舉出一例中國古代相似的成就,并說明它的價值。4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黃河承載著文明,是國家與文化精神的象征。然而,據黃河水利委員會統計, 3000年以來,黃河下游決口泛濫約1500次,較大的河道更改有二三十次,其中有6次重大改道。——摘編自韓茂莉《中國歷史地理十五講》材料二春秋時期,黃河下游兩岸的諸侯國開始修筑堤防。北宋時期治河仍以筑堤、堵口和開引河等為主導思想。然而,黃河挾帶的泥沙太多,難見成效。明清又收緊河道,利用水流沖刷沉積泥沙,以清淤防洪,但堤防容易潰決。 2001年竣工的小浪底工程,以防洪、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和發電,蓄清排渾,除害興利,綜合利用,最終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摘編自黃金生《從“憂患河”到“幸福河”守護黃河安瀾實現高質量發展》(1) 材料一呈現了什么現象?(2) 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治河”困難的原因。(3) 綜上所述,請你談談“這場‘戰役’的勝利”給予了我們哪些智慧。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1-2025河南中考真題分類匯編專題01 中國古代史單選和材料題專項(河南專用)-學生用卷.docx 2021-2025河南中考真題分類匯編專題01 中國古代史單選和材料題專項(河南專用)-教師用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