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2025-2026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周初實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西周晚期的柞伯鼎銘載:“今汝(指柞伯)其率蔡侯左至于昏邑。”表明柞伯的地位高于蔡侯;《春秋》所載諸侯會盟排位,曹伯始終排在許男之后,子國如邾子、小邾子又始終排在諸侯之末。這反映了( )A.地主階級的掌權 B.貴族特權的喪失C.政治秩序的重構 D.等級觀念的淡化【答案】C【知識點】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華夏認同的表現及影響【解析】【分析】周初嚴格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規定了明確的等級秩序,但西周晚期到春秋時期,出現了柞伯地位高于蔡侯、曹伯排在許男之后等現象,這說明原有的政治秩序發生了變化,即政治秩序的重構,該項符合題意,C正確;周初到春秋時期,是奴隸主階級掌權,地主階級尚未掌權,該項不符合史實,排除A;材料只是體現了不同諸侯在某些情境下的地位變化,不能說明貴族特權喪失,且在當時貴族仍擁有諸多特權,該項說法錯誤,排除B;材料中所呈現的不同諸侯地位的變動,并不是等級觀念淡化,而是在特定情況下的地位調整,整體上等級觀念依然存在,該項錯誤,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了西周政治制度,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史記》載,王溫舒任廣平郡都尉期間“擇郡中豪敢任吏十余人為爪牙,皆把其陰重罪,而縱使督盜賊”,他們只要干得好,就可免其罪。因此“盜不敢近廣平,廣平聲為道不拾遺。”漢武帝聽聞,遷王溫舒為河內太守。這( )A.埋下了秩序崩壞的禍根 B.順應了鞏固大一統的需要C.改變了人才選拔的規則 D.造成了對監察體系的破壞【答案】B【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解析】【分析】漢武帝時期致力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大一統局面。王溫舒在廣平任都尉時,通過特殊的手段(任用豪吏督盜賊且縱使犯罪后免除其罪)使得當地治安良好,這種做法有利于穩定地方秩序,進而順應了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政治需要,B正確;材料中王溫舒的做法使得“盜不敢近廣平,廣平聲為道不拾遺”,說明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當地秩序,并沒有埋下秩序混亂的禍根,排除A;材料主要講述的是王溫舒在地方的治理手段,而非人才選拔規則,與人才選拔規則改變無關,排除C;材料中未提及對監察體系的相關內容,沒有體現出對監察體系的破壞,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學生需要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結合材料關鍵詞和所學知識推導出正確答案。3.(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魏晉南北朝時期,匈奴人劉淵建國時,“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祭之”;氐族人苻堅執著于“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占據河湟的吐谷渾曾以“永為中國之西藩”自居。反映了這一時期( )A.民族交融中孕育統一 B.政治制度的紛繁復雜C.地方政權更迭的頻繁 D.南北經濟的交流廣泛【答案】A【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解析】【分析】匈奴人劉淵尊崇漢高祖以下祖宗神位,氐族苻堅追求天下一家,吐谷渾首領以“中國之西藩”自居,這些都體現了少數民族對中原文化和國家的認同,在民族交融的過程中逐漸孕育出統一的觀念和趨勢,A正確;題干主要強調的是少數民族在文化和政治認同方面的表現,并未涉及政治制度的紛繁復雜,排除B;題干沒有關于地方政權更迭頻繁的相關描述,排除C;題干內容主要圍繞民族交融和政治認同,沒有體現南北經濟交流廣泛,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4.(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宋代商業牙人(中介)除銷售傳統農產品、手工業品外,還可以參與鄉村土地買賣、典當借貸等一系列商業活動,甚至官方時常將商業經營事宜“派之牙儈,任其買賣”,以保障貿易通暢。這反映出宋代( )A.工商食官局面的打破 B.區域貿易網絡的形成C.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政府經濟政策的寬松【答案】D【知識點】宋元時期的商業發展;宋元時期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宋代商業牙人可以參與多種商業活動,且官方還會借助其保障貿易通暢,這體現了政府對商業活動管理相對寬松,反映出政府經濟政策的寬松,D正確;工商食官局面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私營工商業的興起就已經被打破,與宋代這一情境不符,排除A;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商業牙人的活動范圍以及政府對商業經營的一些安排,并未提及區域貿易網絡的形成相關內容,排除B;題干沒有任何信息表明商人政治地位提高,主要圍繞商業活動的開展和政府的態度,所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宋代商業,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5.(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薛鳳祚是明末清初著名天文學家,他主張參考西法修正官方歷法之不足,以求“自立于無過之地”。為此,他積極引入西算方法,簡化國內歷法計算模式,還積極推行西算改革,保留中國慣用的百分制計算方法。薛鳳祚的事跡體現了( )A.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 B.傳統科技的艱難轉型C.經世致用的實踐精神 D.中西文化的雙向互補【答案】C【知識點】明清時期思想領域的變化【解析】【分析】薛鳳祚看到官方歷法的不足,積極引入西方方法進行修正和改進,目的是使歷法更加準確實用,這體現了他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具有經世致用的實踐精神,C項正確;“中體西用”是洋務運動時期的指導思想,強調以中國傳統的綱常名教為原本,以西方的近代工業和技術為應用,時間上與明末清初不符,排除A;題干主要強調的是薛鳳祚運用西方方法來改進國內歷法等具體實踐行為,沒有突出傳統科技轉型的艱難性,排除B;題干更多地體現了薛鳳祚對西方方法的學習和應用來改進中國歷法等,沒有明顯體現出中西文化的雙向互補,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明清思想領域的變化,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6.(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學者在整理館藏晚清軍機處檔案時,發現一則1891年錄副的上諭檔《著湖廣總督張之洞查明湖南茶商輸捐一事是否屬實事上諭》(內容如下)。從中可以得到的歷史信息是( )光緒朝十七年三月初二日 軍機大臣字寄湖廣總督張,光緒十七年三月初二日奉上諭:有人奏,風聞張之洞于上年四月間令湖南茶商分別輸捐,作為創修兩湖書院經費。該商疊請邀免,批斥不準,近來茶商賠累,請飭一律撤銷等語。中國茶葉銷路不暢,由于成本太重,所奏茶商輸捐一節,如果屬實,自應裁撤,以恤商困。 著張之洞查明復奏。原片著抄給閱看。將此諭令知之。欽此。遵旨寄信前來。①中央式微造成地方勢力的膨脹 ②全球茶葉市場呈現供過于求③張之洞重視兩湖地區教育發展 ④民族工商業在夾縫中求生存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解析】【分析】材料僅圍繞湖南茶商輸捐一事展開,未體現中央與地方權力關系以及地方勢力膨脹的相關內容,所以① 錯誤;材料只是說中國茶葉銷路不暢、成本太重,但不能據此得出全球茶葉市場呈現供過于求的結論,缺乏足夠依據,所以② 錯誤 ;從“有人奏,風聞張之洞于上年四月間令湖南茶商分別輸捐,作為創修兩湖書院經費”可以看出,張之洞有通過茶商輸捐來創修兩湖書院的舉措,這表明他重視兩湖地區教育發展 ,所以③ 正確 ;“該商疊請邀免,批斥不準,近來茶商賠累”體現了茶商在經營過程中面臨諸多限制和壓力,反映出民族工商業在發展過程中受到諸多束縛,在夾縫中求生存,所以④ 正確 。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洋務運動,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7.(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據統計,1920年北洋政府查禁與“鼓吹過激主義”“改革社會,反對政府”“煽惑工人”等相關的書籍、報刊和傳單140多種,涉及全國許多城市;而當年全國新出版的有類似內容的報刊達200多種。這一現象表明( )A.中國革命道路逐漸明確 B.知識分子引領中國革命潮流C.工人階級力量日益壯大 D.思想解放運動方向發生變化【答案】D【知識點】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解析】【分析】1919年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鼓吹過激主義”“改革社會,反對政府”“煽惑工人”等內容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等進步思想的傳播。北洋政府查禁這些相關出版物,而從全國新出版的類似內容的報刊數量更多可以看出,進步思想傳播的勢頭難以阻擋,這表明思想解放運動方向發生了變化,從之前的一些舊思想逐漸向馬克思主義等進步思想轉變,D正確;中國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逐漸探索明確的,1920年時還未形成明確的中國革命道路,該選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材料主要強調的是與“鼓吹過激主義”等相關的出版物的情況,未突出知識分子引領中國革命潮流,排除B;材料中雖提到“煽惑工人”,但重點在于眾多與相關思想內容的出版物的出版及被查禁情況,沒有直接體現工人階級力量日益壯大,排除D。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較好的考查了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8.(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1938年,毛澤東指出“歷史研究不是經院式的去攻故紙堆,其唯一目的在于有利于解決中國革命的現實問題。”1939年,毛澤東給計劃撰寫《中國民族戰爭史》的何干之回信:“如能在你的書中證明民族抵抗與民族投降兩條路線的誰對誰錯,對于當前抗日戰爭是有幫助的。”這些主張意在( )A.揭露汪偽政權的賣國行徑 B.借鑒歷史經驗指導抗戰C.彰顯民族抗戰的正義立場 D.控訴日本帝國主義罪行【答案】C【知識點】抗日戰爭的敵后戰場【解析】【分析】毛澤東認為歷史研究要服務于解決中國革命現實問題,通過在書中證明民族抵抗與民族投降兩條路線的正誤,能夠彰顯民族抗戰是正義的立場,這對于團結全國人民堅持抗戰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符合題意,C正確;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通過研究歷史來明確民族抗戰相關路線的正誤以助力抗戰,并未直接提及揭露汪偽政權賣國行徑,該選項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A;雖然提到借鑒歷史經驗,但題干重點并非單純借鑒經驗,而是強調要證明民族抵抗與民族投降兩條路線誰對誰錯,突出的是抗戰的正義性,該項不準確,排除B;題干圍繞的是民族抗戰內部路線的正誤判斷以彰顯正義立場,而非控訴日本帝國主義罪行,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抗日戰爭,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9.(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1951年,郭沫若在“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上控訴美國在朝鮮和中國東北地區投擲細菌彈的罪行。好友徐悲鴻聽聞后,創作了這幅《九州無事樂耕耘》。作品題跋“和固所愿,但農夫農婦皆英雄戰士也。”下面解讀最為準確的是( )A.廣大農民群眾擁護土地改革 B.全國人民同心協力保家衛國C.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顯現 D.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到來【答案】B【知識點】抗美援朝【解析】【分析】1951年正處于抗美援朝時期,美國在朝鮮和中國東北地區投擲細菌彈,這是對我國安全的嚴重威脅。“和國所愿,但農夫農婦皆英雄戰士也”體現了全國人民包括廣大農民在內,都有著保衛國家的愿望,愿意為保衛國家貢獻力量,反映了全國人民同心協力保家衛國,B正確;題干主要圍繞美國在朝鮮和中國東北投擲細菌彈以及相關藝術創作表達的情感,并未提及土地改革相關內容,所以該選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社會主義制度在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才確立,1951年社會主義制度尚未建立,不存在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顯現,該選項錯誤,排除C;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到來,題干強調的是抗美援朝時期全國人民保家衛國的意愿,與人民當家作主新時代的到來這一內容關聯不大,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抗美援朝,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0.(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下表是改革開放后,廣交會在參展企業方面的一些變化。這些變化( )1983年 第53屆 中外合資企業首次直接參展1993年 第73屆 由“外貿總公司組團”調整為“省市組團、按團設館”1994 年 第76屆 調整為“省市組團、商會組館、館團結合、行業布展”1999 年 第85屆 放寬準入門檻,私營生產企業(4家)首次直接參展A.體現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 B.破除了商品要素流動的障礙C.改善了內地省份的營商環境 D.反映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成效【答案】A【知識點】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解析】【分析】從1983年中外合資企業首次直接參展,到后續參展企業組織形式不斷調整以及1999年私營生產企業首次直接參展,這一系列變化反映了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市場更加開放,多種所有制企業能夠參與到廣交會這樣的國際貿易平臺,A正確;“破除了”表述過于絕對,雖然廣交會參展企業有變化,但不能就此說明完全破除了商品要素流動的障礙,商品要素流動還可能受到其他多種因素的影響,排除B;題干主要強調的是參展企業類型和組織形式的變化,并沒有直接體現出對內地省份營商環境的改善,該項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C;題干中不僅有國有企業相關變化(如外貿總公司組團調整等),還有中外合資企業、私營生產企業等的變化,不能僅僅反映國有企業改革的成效,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11.(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羅馬人視外族是“殘酷野蠻的民族”,但在征服的過程中,羅馬人有時也對外族的品行由衷贊美,甚至反思借鑒外族經驗。這一現象折射出( )A.帝國的擴張與鼎盛 B.法律制度建設的困境C.文明的多元與交流 D.帝國境內貿易的繁榮【答案】C【知識點】古羅馬文化及其影響【解析】【分析】羅馬人一方面視外族為“殘酷野蠻”,這體現了羅馬文明自身的一種認知和立場;另一方面在征服過程中又能贊美外族品行、反思借鑒外族經驗,這表明羅馬文明在發展過程中與外族文明存在接觸、碰撞,并且能夠吸收外族文明的優秀部分,反映出文明的多元性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該項符合題意,C正確;帝國擴張與鼎盛主要強調的是領土范圍擴大、政治軍事力量的強盛等方面,題干中重點并非闡述羅馬帝國擴張達到鼎盛的狀態以及相關表現,而是羅馬人對 外族態度和行為背后反映的本質,所以該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題干中并沒有涉及到羅馬法律制度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阻礙等相關內容,與法律制度建設困境無關,排除B;題干中沒有任何關于羅馬帝國境內貿易活動、貿易規模、貿易繁榮程度等方面的描述,與帝國境內貿易繁榮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了古羅馬文化,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2.(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14世紀初,法國國王腓力四世經常“向他的大臣借貸,這些大臣都是城市富裕商人出身、替國王掌管財政稅收的官僚,國王也因此會把包稅或征收關稅權交給他們、或任命他們為王室財政經紀人等。”腓力四世的做法( )①鞏固了法國封君封臣制度 ②為王權加強創造條件③促進了法蘭西民族的覺醒 ④有利于城市經濟發展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答案】A【知識點】西歐的王權【解析】【分析】14世紀初,法國封建制度已經走向衰落,封君封臣制度逐漸瓦解,而非鞏固,所以①錯誤;國王將包稅或征收關稅權交給城市富裕商人出身的官僚,這些人為了自身利益會支持王權,同時國王與城市商人階層建立聯系,有助于增強王權,為王權加強創造了條件,故②正確;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國王與城市商人階層的經濟聯系以及權力分配等內容,并沒有直接體現出對法蘭西民族覺醒的促進作用,所以③不符合題意;國王給予城市富裕商人一定的權力,如掌管財政稅收、獲得包稅或征收關稅權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商業活動的開展,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因此④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中古西歐王權,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學生需要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結合材料關鍵詞和所學知識推導出正確答案。13.(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1726年,伏爾泰來到倫敦后,廣泛接觸了牛頓理論并大受啟發。回國后,伏爾泰專注于光學研究,并于1738年出版了著作《牛頓哲學原理》。有媒體報道,《牛頓哲學原理》在當時的巴黎“幾乎人手一冊”。他們的共通之處是( )A.喚醒民眾的反封建意識 B.崇尚理性的自主精神C.一切變化皆是力的作用 D.擺脫教會的思想束縛【答案】B【知識點】啟蒙運動【解析】【分析】牛頓通過科學實驗和理性分析建立經典力學體系,體現了理性的自主精神;伏爾泰受牛頓理論啟發,其哲學著作也強調理性思考,二者都崇尚理性的自主精神,B正確;牛頓主要是科學家,其理論重點并非直接喚醒民眾反封建意識,伏爾泰作為啟蒙思想家有此意圖,但這不是二者共通之處,排除A;“一切變化皆是力的作用”是牛頓力學的相關觀點,伏爾泰主要在哲學思想領域活動,該觀點不是二者共通點,排除C;擺脫教會思想束縛是伏爾泰等啟蒙思想家的訴求之一,牛頓的工作主要在科學范疇,雖對傳統觀念有沖擊,但并非以擺脫教會思想束縛為主要目的,這不是二者共通之處,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啟蒙運動,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14.(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1920年,黑人演說家加維在紐約的演講中說:“你能做到嗎 在革命戰爭時期你這么做了;在內戰時期你也這么做了;在馬恩河和凡爾登戰役時你這么做了”“讓全世界知道4億非洲人隨時準備為自由而犧牲生命,而活著就要做自由人。”作者旨在( )A.推動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 B.喚醒非洲人民的獨立意識C.呼吁黑人奴隸制度的廢除 D.提升牙買加的國際影響力【答案】B【知識點】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及其原因與影響;“一戰”的影響【解析】【分析】從“讓全世界知道4億非洲人隨時準備為自由而犧牲生命,而活著就要做自由人”可以看出,演說家意在喚起非洲人民為爭取自身獨立、自由而行動的意識,該項符合演講主旨,B正確;演講強調的是讓全世界知道非洲人為自由而奮斗,重點并非局限于推動美國國內的民權運動,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主要是爭取美國境內黑人平等權利,此演講未突出這一特定指向,排除A;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后,黑人奴隸制度就已經被廢除,1920年時不存在呼吁廢除黑人奴隸制度的情況,排除C;整個演講圍繞的是非洲人為自由而奮斗,并沒有涉及提升牙買加國際相關內容,與題干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非洲殖民體系的瓦解,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5.(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發表于1959年的小說《鐵皮鼓》講述了德國民眾因自身的狹隘與冷漠,導致納粹上臺執政,從而造成深重的災難。1999年小說作者格拉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其嬉戲之中蘊含悲劇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類淡忘的歷史面目。”該小說的價值在于( )A.增強德國民眾的主人翁意識 B.呼吁國民勇敢承擔戰爭罪責C.警示世人不要重蹈歷史悲劇 D.喚醒人們對久遠歷史的記憶【答案】C【知識點】“二戰”的影響【解析】【分析】因為小說通過描寫德國民眾的狹隘冷漠導致納粹上臺及災難,同時提到人類淡忘歷史面目,其目的就是警示世人不要忘記歷史,避免重蹈歷史悲劇,該項符合小說價值,C正確;小說主要強調的是對歷史悲劇的呈現以及引發對歷史的思考,并非增強德國民眾的主人翁意識,該項與小說主旨不符,排除A;雖然小說涉及納粹上臺等內容,但從獲獎理由及小說整體來看,重點不是單純呼吁承擔戰爭罪責,而是更廣泛地警示世人,該項不準確,排除B;“喚醒人們對久遠歷史的記憶”表述較片面,小說不僅僅是喚醒記憶,更重要的是通過歷史引發對現實的警示,該項不全面,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二戰后的世界文學,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古代驛站與社會治理]材料一:“凡三十里一驛,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每驛皆置驛長一人,量驛之閑要以定其馬數。……凡乘驛者,在京於門下給券,在外於留守及諸軍、州給券。”——[唐]《唐六典》材料二:公元819年,柳公綽奏曰:“自幽、鎮用兵,使命繁并,館(住宿)遞匱乏,鞍馬多闕。又敕使行李人數,都無限約。其衣緋紫(高品級)乘馬者,二十、三十匹,衣黃綠(低品級)者,不下十匹、五匹。驛吏不得視券牒,隨口即供。驛馬既盡,遂奪路人鞍馬。衣冠士庶,驚擾怨嗟,遠近喧騰,行李將絕。伏望圣慈,聊為定限。”——[五代]《舊唐書·柳公綽傳》材料三:明代是我國驛站發展史上的成熟期,各項制度、方法基本完善,路線也趨于合理化和網絡化。——選自貝明遠《明代信差路線與驛站》(1)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類型,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它們的研究價值。(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明朝驛站設置的影響。【答案】(1)材料一:第一手文獻史料。價值:對研究唐朝驛站的設置、管理制度及文書行政具有重要的價值。材料二:第二手文獻史料。價值:對研究安史之亂后政局動蕩、制度廢弛和唐王朝的衰敗具有重要的價值。(2)影響:提高了文書行政的效率;促進了區域性貿易網絡的形成;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大一統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增進各民族問的經濟文化交流。【知識點】古代的陸路交通【解析】【分析】(1)材料一:根據材料“《唐六典》”可知,第一手文獻史料。價值:根據材料“《唐六典》”“凡乘驛者,在京於門下給券,在外於留守及諸軍、州給券”可知,對研究唐朝驛站的設置、管理制度及文書行政具有重要的價值。 材料二:根據材料“《舊唐書·柳公綽傳》”可知,第二手文獻史料。價值:根據材料“公元819年”“自幽、鎮用兵,使命繁并,館(住宿)遞匱乏,鞍馬多闕。又敕使行李人數,都無限約。其衣緋紫(高品級)乘馬者,二十、三十匹,衣黃綠(低品級)者,不下十匹、五匹。驛吏不得視券牒,隨口即供。驛馬既盡,遂奪路人鞍馬。衣冠士庶,驚擾怨嗟,遠近喧騰,行李將絕。伏望圣慈,聊為定限”可知,對研究安史之亂后政局動蕩、制度廢弛和唐王朝的衰敗具有重要的價值。(2)影響:根據材料“明代是我國驛站發展史上的成熟期,各項制度、方法基本完善,路線也趨于合理化和網絡化”可知,完善的制度與合理、成網的路線,能讓官方文書傳遞更順暢、高效,減少延誤,所以提高了文書行政的效率;根據材料可知,驛站網絡化覆蓋廣泛區域,為商業往來提供便利條件,利于區域間經濟聯系與貿易互動,促進了區域性貿易網絡的形成;根據材料可知,從政治角度看,驛站是中央掌控地方的重要渠道,所以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大一統的政治局面;根據材料可知,明代驛站分布涉及不同民族聚居區,路線成網打破地域、民族隔離,有利于增進各民族問的經濟文化交流。【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的陸路交通,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較好的考查了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材料一:根據材料“《唐六典》”可知,第一手文獻史料。價值:根據材料“《唐六典》”“凡三十里一驛,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每驛皆置驛長一人,量驛之閑要以定其馬數。……凡乘驛者,在京於門下給券,在外於留守及諸軍、州給券”可知,對研究唐朝驛站的設置、管理制度及文書行政具有重要的價值。 材料二:根據材料“《舊唐書·柳公綽傳》”可知,第二手文獻史料。價值:根據材料“公元819年”“自幽、鎮用兵,使命繁并,館(住宿)遞匱乏,鞍馬多闕。又敕使行李人數,都無限約。其衣緋紫(高品級)乘馬者,二十、三十匹,衣黃綠(低品級)者,不下十匹、五匹。驛吏不得視券牒,隨口即供。驛馬既盡,遂奪路人鞍馬。衣冠士庶,驚擾怨嗟,遠近喧騰,行李將絕。伏望圣慈,聊為定限”可知,對研究安史之亂后政局動蕩、制度廢弛和唐王朝的衰敗具有重要的價值。(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明朝(中國)。影響:根據材料“各項制度、方法基本完善,路線也趨于合理化和網絡化”可知,完善的制度與合理、成網的路線,能讓官方文書傳遞更順暢、高效,減少延誤,所以提高了文書行政的效率;根據材料可知,驛站網絡化覆蓋廣泛區域,為商業往來提供便利條件,利于區域間經濟聯系與貿易互動,促進了區域性貿易網絡的形成;根據材料可知,從政治角度看,驛站是中央掌控地方的重要渠道,所以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大一統的政治局面;根據材料可知,明代驛站分布涉及不同民族聚居區,路線成網打破地域、民族隔離,有利于增進各民族問的經濟文化交流。17.(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國恥紀念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材料: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運用國恥紀念進行輿論宣傳,國恥紀念逐漸演化為我黨進行政治動員、闡釋主張、塑造政治權威的一個重要平臺。五卅慘案后,中共中央將之確定為國恥紀念日,強調它“是被壓迫的中國人民站起來對壓迫者帝國主義作大規模反抗之第一次”;紀念五卅“不是垂頭嘆氣的紀念,應該是挺身奮起的悲憤紀念”,社會民眾要努力“打倒反赤的直奉軍閥,實現國民會議”。1932 年開始,中國共產黨國恥紀念的重點轉向“五卅”,既宣傳反日,又抨擊國民黨的投降政策。強調:“‘五卅’運動是中國大革命的開端”,要發揚五卅精神反對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國恥紀念的重點轉向“九一八”。1939年9月18日,毛澤東出席延安紀念“九一八”大會時指出:“現在中國還是在兩條道路上徘徊著:一條是妥協、投降、分裂、倒退的道路,這就是亡國的道路;一條是堅持抗戰、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道路,這就是復興的道路。我們的口號只有一個,就是‘打到鴨綠江邊,收復一切失地’。”1947 年,漸已淡出國人視野的“九一八”被重新紀念。9月18日的新華社社論指出:“中國一切愛國人民,如果不愿再當亡國奴,如果要自救救國,就只有團結起來,消滅蔣介石,把日本戰犯與內戰戰犯一起交給人民審判。除此之外,再無別的出路。”——摘編自熊斌《民主革命時期中共國恥紀念述論》(1)根據材料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國恥紀念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國恥紀念的意義。【答案】(1)變化:主題從紀念“五卅運動”轉向紀念“九一八”事變;內涵從反侵略求民主上升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復興;原因: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毛澤東思想的引領。(2)意義: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和影響力;激發了國人的愛國情懷,促進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日本局部侵華與九一八事變【解析】【分析】(1)變化:根據材料“重點轉向‘五卅’”“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國恥紀念的重點轉向‘九一八’”,可知主題從紀念“五卅運動”轉向紀念“九一八”事變;根據材料“強調它‘是被壓迫的中國人民站起來對壓迫者帝國主義作大規模反抗之第一次’”“現在中國還是在兩條道路上徘徊著:一條是妥協、投降、分裂、倒退的道路,這就是亡國的道路;一條是堅持抗戰、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道路,這就是復興的道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內涵從反侵略求民主上升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復興。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從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黨自身的發展和思想理論的發展等角度進行論述,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毛澤東思想的引領。(2)意義:根據材料“現在中國還是在兩條道路上徘徊著:一條是妥協、投降、分裂、倒退的道路,這就是亡國的道路;一條是堅持抗戰、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道路,這就是復興的道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根據材料“9月18日的新華社社論指出”“中國一切愛國人民,如果不愿再當亡國奴,如果要自救救國,就只有團結起來,消滅蔣介石,把日本戰犯與內戰戰犯一起交給人民審判。除此之外,再無別的出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和影響力和激發了國人的愛國情懷,促進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抗日戰爭,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1)本題是特點、背景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變化:根據材料“1932 年開始,中國共產黨國恥紀念的重點轉向‘五卅’”“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國恥紀念的重點轉向‘九一八’”,可知主題從紀念“五卅運動”轉向紀念“九一八”事變;根據材料“強調它‘是被壓迫的中國人民站起來對壓迫者帝國主義作大規模反抗之第一次’”“一條是妥協、投降、分裂、倒退的道路,這就是亡國的道路;一條是堅持抗戰、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道路,這就是復興的道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內涵從反侵略求民主上升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復興。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從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黨自身的發展和思想理論的發展等角度進行論述,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毛澤東思想的引領。(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意義:根據材料“一條是妥協、投降、分裂、倒退的道路,這就是亡國的道路;一條是堅持抗戰、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道路,這就是復興的道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根據材料“中國一切愛國人民,如果不愿再當亡國奴,如果要自救救國,就只有團結起來,消滅蔣介石,把日本戰犯與內戰戰犯一起交給人民審判。除此之外,再無別的出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和影響力和激發了國人的愛國情懷,促進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18.(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貿易政策與經濟安全]材料一:1800年英國小麥的進口高達300多萬夸脫,拿破侖實行大陸封鎖政策后,英國糧食進口幾乎中斷。糧價的持續上升導致土地的過度投機,拿破侖戰爭后英國糧價暴跌,地主紛紛破產。1815年,英國政府支付國債利息就要花去本年財政收入的一半。馬爾薩斯主張用一種適度的關稅來調節谷物的進出口,讓關稅起一種安全閥的作用。李嘉圖以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理論要求允許谷物自由貿易,進口低價谷物,以降低工資,提高利潤,促進資本主義發展。1815年英國議會頒布《谷物法》,規定小麥價格低于每夸脫80先令時不得進口。——摘編自黃少安、郭艷茹《對英國谷物法變革的重新解釋及對現實的啟示》材料二:19世紀八九十年代,英國公平貿易同盟指出自由貿易政策使外國廉價谷物大量進口,英國糧食總自給率只有三分之二。因此,征收適當的谷物關稅可以把糧價維持在合理范圍之內,從而穩定農業發展,“推動英國人民更充分地就業”,緩解巨額農產品進口帶來的潛在風險。對外國谷物開征關稅之后,英帝國殖民地將成為英國的糧食主要來源地,通過帝國內部特惠關稅促進英國和殖民地經濟的一體化。自由貿易派認為,國內谷物產量的降低是全球國際分工的正常結果,英國國內不必從事利潤較低的農業即可滿足國內的糧食需求。——摘編自鄭紹健、劉金源《19世紀晚期谷物關稅之爭與英國貿易政策的轉向》(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815年英國《谷物法》頒布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指出19世紀晚期英國關于糧食貿易的主張,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評析。【答案】(1)背景:拿破侖戰爭造成經濟波動;工業資產階級力量較弱;英國傳統貴族地主掌權;外國廉價農產品的沖擊。(2)主張:公平貿易同盟認為,適當的谷物關稅保護有助于維護英國的殖民霸權;自由貿易派認為,放棄谷物關稅保護有利于維護英國在國際分工中的主導地位。評析:公平貿易同盟的主張,出于對英國糧食安全的考量,但貿易保護容易引發貿易爭端,加劇國際局勢的緊張;自由貿易派的主張,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但自由放任將使英國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更加不利地位。【知識點】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第一次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影響【解析】【分析】(1)背景:由材料“糧價的持續上升導致土地的過度投機,拿破侖戰爭后英國糧價暴跌,地主紛紛破產”可得出,拿破侖戰爭造成經濟波動;由材料“1800年英國小麥的進口高達300多萬夸脫,拿破侖實行大陸封鎖政策后,英國糧食進口幾乎中斷”可得出,工業資產階級力量較弱;由材料“1815年,英國政府支付國債利息就要花去本年財政收入的一半。馬爾薩斯主張用一種適度的關稅來調節谷物的進出口”及所學可得出,英國傳統貴族地主掌權;由材料“馬爾薩斯主張用一種適度的關稅來調節谷物的進出口,讓關稅起一種安全閥的作用。李嘉圖以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理論要求允許谷物自由貿易,進口低價谷物,以降低工資”可得出,外國廉價農產品的沖擊。(2)主張:由材料“19世紀八九十年代,英國公平貿易同盟指出自由貿易政策使外國廉價谷物大量進口”可得出,公平貿易同盟認為,適當的谷物關稅保護有助于維護英國的殖民霸權;由材料“對外國谷物開征關稅之后,英帝國殖民地將成為英國的糧食主要來源地,通過帝國內部特惠關稅促進英國和殖民地經濟的一體化。自由貿易派認為,國內谷物產量的降低是全球國際分工的正常結果,英國國內不必從事利潤較低的農業即可滿足國內的糧食需求”可得出,自由貿易派認為,放棄谷物關稅保護有利于維護英國在國際分工中的主導地位;評析:由材料“19世紀八九十年代,英國公平貿易同盟指出自由貿易政策使外國廉價谷物大量進口,英國糧食總自給率只有三分之二。因此,征收適當的谷物關稅可以把糧價維持在合理范圍之內,從而穩定農業發展”及所學可得出,公平貿易同盟的主張,出于對英國糧食安全的考量,但貿易保護容易引發貿易爭端,加劇國際局勢的緊張;由材料“對外國谷物開征關稅之后,英帝國殖民地將成為英國的糧食主要來源地,通過帝國內部特惠關稅促進英國和殖民地經濟的一體化。自由貿易派認為,國內谷物產量的降低是全球國際分工的正常結果,英國國內不必從事利潤較低的農業即可滿足國內的糧食需求”可得出,自由貿易派的主張,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但自由放任將使英國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更加不利地位。【點評】本題考查了拿破侖戰爭、工業革命,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1815年(英國)。背景:由材料“拿破侖戰爭后英國糧價暴跌,地主紛紛破產”可得出,拿破侖戰爭造成經濟波動;由材料“1800年英國小麥的進口高達300多萬夸脫,拿破侖實行大陸封鎖政策后,英國糧食進口幾乎中斷”可得出,工業資產階級力量較弱;由材料“1815年,英國政府支付國債利息就要花去本年財政收入的一半。馬爾薩斯主張用一種適度的關稅來調節谷物的進出口”及所學可得出,英國傳統貴族地主掌權;由材料“李嘉圖以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理論要求允許谷物自由貿易,進口低價谷物,以降低工資”可得出,外國廉價農產品的沖擊。(2)本題是特點題、評價題。時空是19世紀晚期(英國)。主張:由材料“英國公平貿易同盟指出自由貿易政策使外國廉價谷物大量進口”可得出,公平貿易同盟認為,適當的谷物關稅保護有助于維護英國的殖民霸權;由材料“國內谷物產量的降低是全球國際分工的正常結果,英國國內不必從事利潤較低的農業即可滿足國內的糧食需求”可得出,自由貿易派認為,放棄谷物關稅保護有利于維護英國在國際分工中的主導地位;評析:由材料“19世紀八九十年代,英國公平貿易同盟指出自由貿易政策使外國廉價谷物大量進口,英國糧食總自給率只有三分之二。因此,征收適當的谷物關稅可以把糧價維持在合理范圍之內,從而穩定農業發展”及所學可得出,公平貿易同盟的主張,出于對英國糧食安全的考量,但貿易保護容易引發貿易爭端,加劇國際局勢的緊張;由材料“對外國谷物開征關稅之后,英帝國殖民地將成為英國的糧食主要來源地,通過帝國內部特惠關稅促進英國和殖民地經濟的一體化。自由貿易派認為,國內谷物產量的降低是全球國際分工的正常結果,英國國內不必從事利潤較低的農業即可滿足國內的糧食需求”可得出,自由貿易派的主張,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但自由放任將使英國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更加不利地位。19.(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文化交流與文化發展]人物 個人經歷①趙固 戰國時趙國人。趙武靈王執政時期,委任趙固主持與胡人相關事務,他大量招引游牧民族的人員補充趙國的騎兵隊伍,鼓勵趙國士兵和胡人相互學習語言,還在邊境地區打擊盜匪和掠奪行為,維持邊境貿易,促進了雙方經濟的發展。②苻堅 前秦第三位君王。苻堅出生于氐族貴族家庭,自幼便對漢文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掌權后,他大力重用漢族士人,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將漢文化中的治國理念融入到前秦的統治中,使前秦在政治上逐漸向漢族王朝的治理模式靠攏。③ 崔致遠 朝鮮半島新羅人。十二歲時來到中國,曾入國子監學習,并在唐朝擔官職,后以“國信使”身份回到新羅。崔致遠歸國后向當政者敬獻《時務策》,積極傳播中國的傳統思想、詩文辭賦與書法棋藝等,展現了唐代社會風貌,對新羅的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④汪大淵 元代地理學家。汪大淵曾兩次從泉州搭乘商船出海遠航,航行至南洋群島、波斯灣等地區,他將沿途所察看到的各國奇風異俗記錄成章,著成《島夷志略》,為西方了解中國文化以及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貴資料,西方學者稱他為“東方的馬可·波羅”。歷史人物的生平生動展示了社會歷史的風貌,請從材料中提取兩項或兩項以上歷史信息,圍繞“文化交流”這一主題,擬定論題,運用所學知識加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提取信息:論題:文化交流促進社會歷史的進步闡釋:文化交流是打破地域與民族界限、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核心驅動力,人類思想觀念、政治制度在文化交流中不斷演進,各民族文化也在不斷交流互鑒中不斷創新與發展。春秋戰國社會動蕩,人口大量遷徙流動,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展,少數民族也逐漸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戰國時期,趙國的趙固鼓勵本國士兵和胡人相互學習語言、風俗,不僅增強了趙國的軍事實力,更促進了民族問的文化認同,為后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又進入一個比較長的政權分立時期,但文化交流并未因此中斷,前秦苻堅順應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積極學習中原文化,并推行一系列漢化政策,將漢文化中的治國理念融入到前秦的統治中,促進了前秦政權的封建化,為前秦的強盛提供了有力支撐,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唐朝時期,與城外的經濟文化聯系頻繁,異域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崔致遠作為朝鮮半島新羅人,人唐學習并入朝為官,他將唐朝先進文學理念與文學創作手法傳播到新羅,豐富了新羅文學體裁與表現形式,促進了新羅的政治革新與社會發展,新羅文化的傳播也增添了唐代社會生活的多元性與活力,為中原王朝的文化創新提供了動力。綜上所述,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交融與經濟發展,推動了文化的傳承文化交流,打破了不同民族與國家間的壁壘,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引擎。【知識點】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精神文化交流;華夏認同的表現及影響;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的聯系【解析】【分析】本題較開放,言之有理即可即可。材料要求從材料中提取兩項或兩項以上歷史信息,圍繞“文化交流”這一主題,擬定論題。提取“他大量招引游牧民族的人員補充趙國的騎兵隊伍,鼓勵趙國士兵和胡人相互學習語言,還在邊境地區打擊盜匪和掠奪行為,維持邊境貿易,促進了雙方經濟的發展”“他大力重用漢族士人,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將漢文化中的治國理念融入到前秦的統治中,使前秦在政治上逐漸向漢族王朝的治理模式靠攏”“崔致遠傳播唐文化”可概括出文化交流促進社會歷史的進步。其次,進行闡述。先總述文化交流對社會的重要推動作用。再提取“趙固促進胡漢交流”信息,結合所學“春秋戰國民族交融趨勢”,說明胡漢互學語言風俗,強化“華夏認同”,為統一多民族國家奠基,體現文化交流對民族融合與國家形態的推動。如戰國時期,趙國的趙固鼓勵本國士兵和胡人相互學習語言、風俗,不僅增強了趙國的軍事實力,更促進了民族問的文化認同,為后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聚焦“苻堅推行漢化政策”,關聯“魏晉民族交融潮流”,闡述漢化政策吸收漢文化治國理念,促進前秦封建化、增強國力,印證文化交流對政治制度演進的作用。如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又進入一個比較長的政權分立時期,但文化交流并未因此中斷,前秦苻堅順應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積極學習中原文化,并推行一系列漢化政策,將漢文化中的治國理念融入到前秦的統治中,促進了前秦政權的封建化,為前秦的強盛提供了有力支撐,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依托“崔致遠傳播唐文化”,結合“唐朝開放包容的對外格局”,說明唐文化外傳新羅推動其發展,同時新羅文化反哺唐朝,體現文化交流的雙向性與對社會多元發展的促進。如唐朝時期,與城外的經濟文化聯系頻繁,異域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崔致遠作為朝鮮半島新羅人,人唐學習并入朝為官,他將唐朝先進文學理念與文學創作手法傳播到新羅,豐富了新羅文學體裁與表現形式,促進了新羅的政治革新與社會發展,新羅文化的傳播也增添了唐代社會生活的多元性與活力,為中原王朝的文化創新提供了動力等等。最后,進行總結,如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交融與經濟發展,推動了文化的傳承,打破了不同民族與國家間的壁壘,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引擎。【點評】本題考查文化交流對歷史進步的影響,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學生需要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結合材料關鍵詞和所學知識推導出正確答案。1 / 1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2025-2026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周初實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西周晚期的柞伯鼎銘載:“今汝(指柞伯)其率蔡侯左至于昏邑。”表明柞伯的地位高于蔡侯;《春秋》所載諸侯會盟排位,曹伯始終排在許男之后,子國如邾子、小邾子又始終排在諸侯之末。這反映了( )A.地主階級的掌權 B.貴族特權的喪失C.政治秩序的重構 D.等級觀念的淡化2.(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史記》載,王溫舒任廣平郡都尉期間“擇郡中豪敢任吏十余人為爪牙,皆把其陰重罪,而縱使督盜賊”,他們只要干得好,就可免其罪。因此“盜不敢近廣平,廣平聲為道不拾遺。”漢武帝聽聞,遷王溫舒為河內太守。這( )A.埋下了秩序崩壞的禍根 B.順應了鞏固大一統的需要C.改變了人才選拔的規則 D.造成了對監察體系的破壞3.(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魏晉南北朝時期,匈奴人劉淵建國時,“立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祭之”;氐族人苻堅執著于“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占據河湟的吐谷渾曾以“永為中國之西藩”自居。反映了這一時期( )A.民族交融中孕育統一 B.政治制度的紛繁復雜C.地方政權更迭的頻繁 D.南北經濟的交流廣泛4.(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宋代商業牙人(中介)除銷售傳統農產品、手工業品外,還可以參與鄉村土地買賣、典當借貸等一系列商業活動,甚至官方時常將商業經營事宜“派之牙儈,任其買賣”,以保障貿易通暢。這反映出宋代( )A.工商食官局面的打破 B.區域貿易網絡的形成C.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政府經濟政策的寬松5.(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薛鳳祚是明末清初著名天文學家,他主張參考西法修正官方歷法之不足,以求“自立于無過之地”。為此,他積極引入西算方法,簡化國內歷法計算模式,還積極推行西算改革,保留中國慣用的百分制計算方法。薛鳳祚的事跡體現了( )A.中體西用的指導思想 B.傳統科技的艱難轉型C.經世致用的實踐精神 D.中西文化的雙向互補6.(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學者在整理館藏晚清軍機處檔案時,發現一則1891年錄副的上諭檔《著湖廣總督張之洞查明湖南茶商輸捐一事是否屬實事上諭》(內容如下)。從中可以得到的歷史信息是( )光緒朝十七年三月初二日 軍機大臣字寄湖廣總督張,光緒十七年三月初二日奉上諭:有人奏,風聞張之洞于上年四月間令湖南茶商分別輸捐,作為創修兩湖書院經費。該商疊請邀免,批斥不準,近來茶商賠累,請飭一律撤銷等語。中國茶葉銷路不暢,由于成本太重,所奏茶商輸捐一節,如果屬實,自應裁撤,以恤商困。 著張之洞查明復奏。原片著抄給閱看。將此諭令知之。欽此。遵旨寄信前來。①中央式微造成地方勢力的膨脹 ②全球茶葉市場呈現供過于求③張之洞重視兩湖地區教育發展 ④民族工商業在夾縫中求生存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7.(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據統計,1920年北洋政府查禁與“鼓吹過激主義”“改革社會,反對政府”“煽惑工人”等相關的書籍、報刊和傳單140多種,涉及全國許多城市;而當年全國新出版的有類似內容的報刊達200多種。這一現象表明( )A.中國革命道路逐漸明確 B.知識分子引領中國革命潮流C.工人階級力量日益壯大 D.思想解放運動方向發生變化8.(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1938年,毛澤東指出“歷史研究不是經院式的去攻故紙堆,其唯一目的在于有利于解決中國革命的現實問題。”1939年,毛澤東給計劃撰寫《中國民族戰爭史》的何干之回信:“如能在你的書中證明民族抵抗與民族投降兩條路線的誰對誰錯,對于當前抗日戰爭是有幫助的。”這些主張意在( )A.揭露汪偽政權的賣國行徑 B.借鑒歷史經驗指導抗戰C.彰顯民族抗戰的正義立場 D.控訴日本帝國主義罪行9.(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1951年,郭沫若在“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上控訴美國在朝鮮和中國東北地區投擲細菌彈的罪行。好友徐悲鴻聽聞后,創作了這幅《九州無事樂耕耘》。作品題跋“和固所愿,但農夫農婦皆英雄戰士也。”下面解讀最為準確的是( )A.廣大農民群眾擁護土地改革 B.全國人民同心協力保家衛國C.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顯現 D.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到來10.(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下表是改革開放后,廣交會在參展企業方面的一些變化。這些變化( )1983年 第53屆 中外合資企業首次直接參展1993年 第73屆 由“外貿總公司組團”調整為“省市組團、按團設館”1994 年 第76屆 調整為“省市組團、商會組館、館團結合、行業布展”1999 年 第85屆 放寬準入門檻,私營生產企業(4家)首次直接參展A.體現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 B.破除了商品要素流動的障礙C.改善了內地省份的營商環境 D.反映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成效11.(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羅馬人視外族是“殘酷野蠻的民族”,但在征服的過程中,羅馬人有時也對外族的品行由衷贊美,甚至反思借鑒外族經驗。這一現象折射出( )A.帝國的擴張與鼎盛 B.法律制度建設的困境C.文明的多元與交流 D.帝國境內貿易的繁榮12.(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14世紀初,法國國王腓力四世經常“向他的大臣借貸,這些大臣都是城市富裕商人出身、替國王掌管財政稅收的官僚,國王也因此會把包稅或征收關稅權交給他們、或任命他們為王室財政經紀人等。”腓力四世的做法( )①鞏固了法國封君封臣制度 ②為王權加強創造條件③促進了法蘭西民族的覺醒 ④有利于城市經濟發展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13.(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1726年,伏爾泰來到倫敦后,廣泛接觸了牛頓理論并大受啟發。回國后,伏爾泰專注于光學研究,并于1738年出版了著作《牛頓哲學原理》。有媒體報道,《牛頓哲學原理》在當時的巴黎“幾乎人手一冊”。他們的共通之處是( )A.喚醒民眾的反封建意識 B.崇尚理性的自主精神C.一切變化皆是力的作用 D.擺脫教會的思想束縛14.(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1920年,黑人演說家加維在紐約的演講中說:“你能做到嗎 在革命戰爭時期你這么做了;在內戰時期你也這么做了;在馬恩河和凡爾登戰役時你這么做了”“讓全世界知道4億非洲人隨時準備為自由而犧牲生命,而活著就要做自由人。”作者旨在( )A.推動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 B.喚醒非洲人民的獨立意識C.呼吁黑人奴隸制度的廢除 D.提升牙買加的國際影響力15.(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發表于1959年的小說《鐵皮鼓》講述了德國民眾因自身的狹隘與冷漠,導致納粹上臺執政,從而造成深重的災難。1999年小說作者格拉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其嬉戲之中蘊含悲劇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類淡忘的歷史面目。”該小說的價值在于( )A.增強德國民眾的主人翁意識 B.呼吁國民勇敢承擔戰爭罪責C.警示世人不要重蹈歷史悲劇 D.喚醒人們對久遠歷史的記憶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16.(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古代驛站與社會治理]材料一:“凡三十里一驛,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每驛皆置驛長一人,量驛之閑要以定其馬數。……凡乘驛者,在京於門下給券,在外於留守及諸軍、州給券。”——[唐]《唐六典》材料二:公元819年,柳公綽奏曰:“自幽、鎮用兵,使命繁并,館(住宿)遞匱乏,鞍馬多闕。又敕使行李人數,都無限約。其衣緋紫(高品級)乘馬者,二十、三十匹,衣黃綠(低品級)者,不下十匹、五匹。驛吏不得視券牒,隨口即供。驛馬既盡,遂奪路人鞍馬。衣冠士庶,驚擾怨嗟,遠近喧騰,行李將絕。伏望圣慈,聊為定限。”——[五代]《舊唐書·柳公綽傳》材料三:明代是我國驛站發展史上的成熟期,各項制度、方法基本完善,路線也趨于合理化和網絡化。——選自貝明遠《明代信差路線與驛站》(1)指出材料一、二的史料類型,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它們的研究價值。(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明朝驛站設置的影響。17.(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國恥紀念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材料: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運用國恥紀念進行輿論宣傳,國恥紀念逐漸演化為我黨進行政治動員、闡釋主張、塑造政治權威的一個重要平臺。五卅慘案后,中共中央將之確定為國恥紀念日,強調它“是被壓迫的中國人民站起來對壓迫者帝國主義作大規模反抗之第一次”;紀念五卅“不是垂頭嘆氣的紀念,應該是挺身奮起的悲憤紀念”,社會民眾要努力“打倒反赤的直奉軍閥,實現國民會議”。1932 年開始,中國共產黨國恥紀念的重點轉向“五卅”,既宣傳反日,又抨擊國民黨的投降政策。強調:“‘五卅’運動是中國大革命的開端”,要發揚五卅精神反對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國恥紀念的重點轉向“九一八”。1939年9月18日,毛澤東出席延安紀念“九一八”大會時指出:“現在中國還是在兩條道路上徘徊著:一條是妥協、投降、分裂、倒退的道路,這就是亡國的道路;一條是堅持抗戰、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道路,這就是復興的道路。我們的口號只有一個,就是‘打到鴨綠江邊,收復一切失地’。”1947 年,漸已淡出國人視野的“九一八”被重新紀念。9月18日的新華社社論指出:“中國一切愛國人民,如果不愿再當亡國奴,如果要自救救國,就只有團結起來,消滅蔣介石,把日本戰犯與內戰戰犯一起交給人民審判。除此之外,再無別的出路。”——摘編自熊斌《民主革命時期中共國恥紀念述論》(1)根據材料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國恥紀念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國恥紀念的意義。18.(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貿易政策與經濟安全]材料一:1800年英國小麥的進口高達300多萬夸脫,拿破侖實行大陸封鎖政策后,英國糧食進口幾乎中斷。糧價的持續上升導致土地的過度投機,拿破侖戰爭后英國糧價暴跌,地主紛紛破產。1815年,英國政府支付國債利息就要花去本年財政收入的一半。馬爾薩斯主張用一種適度的關稅來調節谷物的進出口,讓關稅起一種安全閥的作用。李嘉圖以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理論要求允許谷物自由貿易,進口低價谷物,以降低工資,提高利潤,促進資本主義發展。1815年英國議會頒布《谷物法》,規定小麥價格低于每夸脫80先令時不得進口。——摘編自黃少安、郭艷茹《對英國谷物法變革的重新解釋及對現實的啟示》材料二:19世紀八九十年代,英國公平貿易同盟指出自由貿易政策使外國廉價谷物大量進口,英國糧食總自給率只有三分之二。因此,征收適當的谷物關稅可以把糧價維持在合理范圍之內,從而穩定農業發展,“推動英國人民更充分地就業”,緩解巨額農產品進口帶來的潛在風險。對外國谷物開征關稅之后,英帝國殖民地將成為英國的糧食主要來源地,通過帝國內部特惠關稅促進英國和殖民地經濟的一體化。自由貿易派認為,國內谷物產量的降低是全球國際分工的正常結果,英國國內不必從事利潤較低的農業即可滿足國內的糧食需求。——摘編自鄭紹健、劉金源《19世紀晚期谷物關稅之爭與英國貿易政策的轉向》(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815年英國《谷物法》頒布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指出19世紀晚期英國關于糧食貿易的主張,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評析。19.(2025高二下·武昌期末)[文化交流與文化發展]人物 個人經歷①趙固 戰國時趙國人。趙武靈王執政時期,委任趙固主持與胡人相關事務,他大量招引游牧民族的人員補充趙國的騎兵隊伍,鼓勵趙國士兵和胡人相互學習語言,還在邊境地區打擊盜匪和掠奪行為,維持邊境貿易,促進了雙方經濟的發展。②苻堅 前秦第三位君王。苻堅出生于氐族貴族家庭,自幼便對漢文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掌權后,他大力重用漢族士人,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將漢文化中的治國理念融入到前秦的統治中,使前秦在政治上逐漸向漢族王朝的治理模式靠攏。③ 崔致遠 朝鮮半島新羅人。十二歲時來到中國,曾入國子監學習,并在唐朝擔官職,后以“國信使”身份回到新羅。崔致遠歸國后向當政者敬獻《時務策》,積極傳播中國的傳統思想、詩文辭賦與書法棋藝等,展現了唐代社會風貌,對新羅的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④汪大淵 元代地理學家。汪大淵曾兩次從泉州搭乘商船出海遠航,航行至南洋群島、波斯灣等地區,他將沿途所察看到的各國奇風異俗記錄成章,著成《島夷志略》,為西方了解中國文化以及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貴資料,西方學者稱他為“東方的馬可·波羅”。歷史人物的生平生動展示了社會歷史的風貌,請從材料中提取兩項或兩項以上歷史信息,圍繞“文化交流”這一主題,擬定論題,運用所學知識加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華夏認同的表現及影響【解析】【分析】周初嚴格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規定了明確的等級秩序,但西周晚期到春秋時期,出現了柞伯地位高于蔡侯、曹伯排在許男之后等現象,這說明原有的政治秩序發生了變化,即政治秩序的重構,該項符合題意,C正確;周初到春秋時期,是奴隸主階級掌權,地主階級尚未掌權,該項不符合史實,排除A;材料只是體現了不同諸侯在某些情境下的地位變化,不能說明貴族特權喪失,且在當時貴族仍擁有諸多特權,該項說法錯誤,排除B;材料中所呈現的不同諸侯地位的變動,并不是等級觀念淡化,而是在特定情況下的地位調整,整體上等級觀念依然存在,該項錯誤,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了西周政治制度,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答案】B【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解析】【分析】漢武帝時期致力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大一統局面。王溫舒在廣平任都尉時,通過特殊的手段(任用豪吏督盜賊且縱使犯罪后免除其罪)使得當地治安良好,這種做法有利于穩定地方秩序,進而順應了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政治需要,B正確;材料中王溫舒的做法使得“盜不敢近廣平,廣平聲為道不拾遺”,說明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當地秩序,并沒有埋下秩序混亂的禍根,排除A;材料主要講述的是王溫舒在地方的治理手段,而非人才選拔規則,與人才選拔規則改變無關,排除C;材料中未提及對監察體系的相關內容,沒有體現出對監察體系的破壞,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學生需要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結合材料關鍵詞和所學知識推導出正確答案。3.【答案】A【知識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解析】【分析】匈奴人劉淵尊崇漢高祖以下祖宗神位,氐族苻堅追求天下一家,吐谷渾首領以“中國之西藩”自居,這些都體現了少數民族對中原文化和國家的認同,在民族交融的過程中逐漸孕育出統一的觀念和趨勢,A正確;題干主要強調的是少數民族在文化和政治認同方面的表現,并未涉及政治制度的紛繁復雜,排除B;題干沒有關于地方政權更迭頻繁的相關描述,排除C;題干內容主要圍繞民族交融和政治認同,沒有體現南北經濟交流廣泛,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4.【答案】D【知識點】宋元時期的商業發展;宋元時期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宋代商業牙人可以參與多種商業活動,且官方還會借助其保障貿易通暢,這體現了政府對商業活動管理相對寬松,反映出政府經濟政策的寬松,D正確;工商食官局面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私營工商業的興起就已經被打破,與宋代這一情境不符,排除A;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商業牙人的活動范圍以及政府對商業經營的一些安排,并未提及區域貿易網絡的形成相關內容,排除B;題干沒有任何信息表明商人政治地位提高,主要圍繞商業活動的開展和政府的態度,所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宋代商業,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5.【答案】C【知識點】明清時期思想領域的變化【解析】【分析】薛鳳祚看到官方歷法的不足,積極引入西方方法進行修正和改進,目的是使歷法更加準確實用,這體現了他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具有經世致用的實踐精神,C項正確;“中體西用”是洋務運動時期的指導思想,強調以中國傳統的綱常名教為原本,以西方的近代工業和技術為應用,時間上與明末清初不符,排除A;題干主要強調的是薛鳳祚運用西方方法來改進國內歷法等具體實踐行為,沒有突出傳統科技轉型的艱難性,排除B;題干更多地體現了薛鳳祚對西方方法的學習和應用來改進中國歷法等,沒有明顯體現出中西文化的雙向互補,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明清思想領域的變化,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6.【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解析】【分析】材料僅圍繞湖南茶商輸捐一事展開,未體現中央與地方權力關系以及地方勢力膨脹的相關內容,所以① 錯誤;材料只是說中國茶葉銷路不暢、成本太重,但不能據此得出全球茶葉市場呈現供過于求的結論,缺乏足夠依據,所以② 錯誤 ;從“有人奏,風聞張之洞于上年四月間令湖南茶商分別輸捐,作為創修兩湖書院經費”可以看出,張之洞有通過茶商輸捐來創修兩湖書院的舉措,這表明他重視兩湖地區教育發展 ,所以③ 正確 ;“該商疊請邀免,批斥不準,近來茶商賠累”體現了茶商在經營過程中面臨諸多限制和壓力,反映出民族工商業在發展過程中受到諸多束縛,在夾縫中求生存,所以④ 正確 。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洋務運動,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7.【答案】D【知識點】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解析】【分析】1919年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鼓吹過激主義”“改革社會,反對政府”“煽惑工人”等內容反映了馬克思主義等進步思想的傳播。北洋政府查禁這些相關出版物,而從全國新出版的類似內容的報刊數量更多可以看出,進步思想傳播的勢頭難以阻擋,這表明思想解放運動方向發生了變化,從之前的一些舊思想逐漸向馬克思主義等進步思想轉變,D正確;中國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逐漸探索明確的,1920年時還未形成明確的中國革命道路,該選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材料主要強調的是與“鼓吹過激主義”等相關的出版物的情況,未突出知識分子引領中國革命潮流,排除B;材料中雖提到“煽惑工人”,但重點在于眾多與相關思想內容的出版物的出版及被查禁情況,沒有直接體現工人階級力量日益壯大,排除D。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較好的考查了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8.【答案】C【知識點】抗日戰爭的敵后戰場【解析】【分析】毛澤東認為歷史研究要服務于解決中國革命現實問題,通過在書中證明民族抵抗與民族投降兩條路線的正誤,能夠彰顯民族抗戰是正義的立場,這對于團結全國人民堅持抗戰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符合題意,C正確;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通過研究歷史來明確民族抗戰相關路線的正誤以助力抗戰,并未直接提及揭露汪偽政權賣國行徑,該選項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A;雖然提到借鑒歷史經驗,但題干重點并非單純借鑒經驗,而是強調要證明民族抵抗與民族投降兩條路線誰對誰錯,突出的是抗戰的正義性,該項不準確,排除B;題干圍繞的是民族抗戰內部路線的正誤判斷以彰顯正義立場,而非控訴日本帝國主義罪行,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抗日戰爭,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9.【答案】B【知識點】抗美援朝【解析】【分析】1951年正處于抗美援朝時期,美國在朝鮮和中國東北地區投擲細菌彈,這是對我國安全的嚴重威脅。“和國所愿,但農夫農婦皆英雄戰士也”體現了全國人民包括廣大農民在內,都有著保衛國家的愿望,愿意為保衛國家貢獻力量,反映了全國人民同心協力保家衛國,B正確;題干主要圍繞美國在朝鮮和中國東北投擲細菌彈以及相關藝術創作表達的情感,并未提及土地改革相關內容,所以該選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社會主義制度在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才確立,1951年社會主義制度尚未建立,不存在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顯現,該選項錯誤,排除C;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到來,題干強調的是抗美援朝時期全國人民保家衛國的意愿,與人民當家作主新時代的到來這一內容關聯不大,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抗美援朝,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10.【答案】A【知識點】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解析】【分析】從1983年中外合資企業首次直接參展,到后續參展企業組織形式不斷調整以及1999年私營生產企業首次直接參展,這一系列變化反映了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市場更加開放,多種所有制企業能夠參與到廣交會這樣的國際貿易平臺,A正確;“破除了”表述過于絕對,雖然廣交會參展企業有變化,但不能就此說明完全破除了商品要素流動的障礙,商品要素流動還可能受到其他多種因素的影響,排除B;題干主要強調的是參展企業類型和組織形式的變化,并沒有直接體現出對內地省份營商環境的改善,該項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C;題干中不僅有國有企業相關變化(如外貿總公司組團調整等),還有中外合資企業、私營生產企業等的變化,不能僅僅反映國有企業改革的成效,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11.【答案】C【知識點】古羅馬文化及其影響【解析】【分析】羅馬人一方面視外族為“殘酷野蠻”,這體現了羅馬文明自身的一種認知和立場;另一方面在征服過程中又能贊美外族品行、反思借鑒外族經驗,這表明羅馬文明在發展過程中與外族文明存在接觸、碰撞,并且能夠吸收外族文明的優秀部分,反映出文明的多元性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該項符合題意,C正確;帝國擴張與鼎盛主要強調的是領土范圍擴大、政治軍事力量的強盛等方面,題干中重點并非闡述羅馬帝國擴張達到鼎盛的狀態以及相關表現,而是羅馬人對 外族態度和行為背后反映的本質,所以該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題干中并沒有涉及到羅馬法律制度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阻礙等相關內容,與法律制度建設困境無關,排除B;題干中沒有任何關于羅馬帝國境內貿易活動、貿易規模、貿易繁榮程度等方面的描述,與帝國境內貿易繁榮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了古羅馬文化,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2.【答案】A【知識點】西歐的王權【解析】【分析】14世紀初,法國封建制度已經走向衰落,封君封臣制度逐漸瓦解,而非鞏固,所以①錯誤;國王將包稅或征收關稅權交給城市富裕商人出身的官僚,這些人為了自身利益會支持王權,同時國王與城市商人階層建立聯系,有助于增強王權,為王權加強創造了條件,故②正確;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國王與城市商人階層的經濟聯系以及權力分配等內容,并沒有直接體現出對法蘭西民族覺醒的促進作用,所以③不符合題意;國王給予城市富裕商人一定的權力,如掌管財政稅收、獲得包稅或征收關稅權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商業活動的開展,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因此④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中古西歐王權,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學生需要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結合材料關鍵詞和所學知識推導出正確答案。13.【答案】B【知識點】啟蒙運動【解析】【分析】牛頓通過科學實驗和理性分析建立經典力學體系,體現了理性的自主精神;伏爾泰受牛頓理論啟發,其哲學著作也強調理性思考,二者都崇尚理性的自主精神,B正確;牛頓主要是科學家,其理論重點并非直接喚醒民眾反封建意識,伏爾泰作為啟蒙思想家有此意圖,但這不是二者共通之處,排除A;“一切變化皆是力的作用”是牛頓力學的相關觀點,伏爾泰主要在哲學思想領域活動,該觀點不是二者共通點,排除C;擺脫教會思想束縛是伏爾泰等啟蒙思想家的訴求之一,牛頓的工作主要在科學范疇,雖對傳統觀念有沖擊,但并非以擺脫教會思想束縛為主要目的,這不是二者共通之處,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啟蒙運動,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14.【答案】B【知識點】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及其原因與影響;“一戰”的影響【解析】【分析】從“讓全世界知道4億非洲人隨時準備為自由而犧牲生命,而活著就要做自由人”可以看出,演說家意在喚起非洲人民為爭取自身獨立、自由而行動的意識,該項符合演講主旨,B正確;演講強調的是讓全世界知道非洲人為自由而奮斗,重點并非局限于推動美國國內的民權運動,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主要是爭取美國境內黑人平等權利,此演講未突出這一特定指向,排除A;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后,黑人奴隸制度就已經被廢除,1920年時不存在呼吁廢除黑人奴隸制度的情況,排除C;整個演講圍繞的是非洲人為自由而奮斗,并沒有涉及提升牙買加國際相關內容,與題干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非洲殖民體系的瓦解,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5.【答案】C【知識點】“二戰”的影響【解析】【分析】因為小說通過描寫德國民眾的狹隘冷漠導致納粹上臺及災難,同時提到人類淡忘歷史面目,其目的就是警示世人不要忘記歷史,避免重蹈歷史悲劇,該項符合小說價值,C正確;小說主要強調的是對歷史悲劇的呈現以及引發對歷史的思考,并非增強德國民眾的主人翁意識,該項與小說主旨不符,排除A;雖然小說涉及納粹上臺等內容,但從獲獎理由及小說整體來看,重點不是單純呼吁承擔戰爭罪責,而是更廣泛地警示世人,該項不準確,排除B;“喚醒人們對久遠歷史的記憶”表述較片面,小說不僅僅是喚醒記憶,更重要的是通過歷史引發對現實的警示,該項不全面,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二戰后的世界文學,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16.【答案】(1)材料一:第一手文獻史料。價值:對研究唐朝驛站的設置、管理制度及文書行政具有重要的價值。材料二:第二手文獻史料。價值:對研究安史之亂后政局動蕩、制度廢弛和唐王朝的衰敗具有重要的價值。(2)影響:提高了文書行政的效率;促進了區域性貿易網絡的形成;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大一統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增進各民族問的經濟文化交流。【知識點】古代的陸路交通【解析】【分析】(1)材料一:根據材料“《唐六典》”可知,第一手文獻史料。價值:根據材料“《唐六典》”“凡乘驛者,在京於門下給券,在外於留守及諸軍、州給券”可知,對研究唐朝驛站的設置、管理制度及文書行政具有重要的價值。 材料二:根據材料“《舊唐書·柳公綽傳》”可知,第二手文獻史料。價值:根據材料“公元819年”“自幽、鎮用兵,使命繁并,館(住宿)遞匱乏,鞍馬多闕。又敕使行李人數,都無限約。其衣緋紫(高品級)乘馬者,二十、三十匹,衣黃綠(低品級)者,不下十匹、五匹。驛吏不得視券牒,隨口即供。驛馬既盡,遂奪路人鞍馬。衣冠士庶,驚擾怨嗟,遠近喧騰,行李將絕。伏望圣慈,聊為定限”可知,對研究安史之亂后政局動蕩、制度廢弛和唐王朝的衰敗具有重要的價值。(2)影響:根據材料“明代是我國驛站發展史上的成熟期,各項制度、方法基本完善,路線也趨于合理化和網絡化”可知,完善的制度與合理、成網的路線,能讓官方文書傳遞更順暢、高效,減少延誤,所以提高了文書行政的效率;根據材料可知,驛站網絡化覆蓋廣泛區域,為商業往來提供便利條件,利于區域間經濟聯系與貿易互動,促進了區域性貿易網絡的形成;根據材料可知,從政治角度看,驛站是中央掌控地方的重要渠道,所以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大一統的政治局面;根據材料可知,明代驛站分布涉及不同民族聚居區,路線成網打破地域、民族隔離,有利于增進各民族問的經濟文化交流。【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古代的陸路交通,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較好的考查了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材料一:根據材料“《唐六典》”可知,第一手文獻史料。價值:根據材料“《唐六典》”“凡三十里一驛,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每驛皆置驛長一人,量驛之閑要以定其馬數。……凡乘驛者,在京於門下給券,在外於留守及諸軍、州給券”可知,對研究唐朝驛站的設置、管理制度及文書行政具有重要的價值。 材料二:根據材料“《舊唐書·柳公綽傳》”可知,第二手文獻史料。價值:根據材料“公元819年”“自幽、鎮用兵,使命繁并,館(住宿)遞匱乏,鞍馬多闕。又敕使行李人數,都無限約。其衣緋紫(高品級)乘馬者,二十、三十匹,衣黃綠(低品級)者,不下十匹、五匹。驛吏不得視券牒,隨口即供。驛馬既盡,遂奪路人鞍馬。衣冠士庶,驚擾怨嗟,遠近喧騰,行李將絕。伏望圣慈,聊為定限”可知,對研究安史之亂后政局動蕩、制度廢弛和唐王朝的衰敗具有重要的價值。(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明朝(中國)。影響:根據材料“各項制度、方法基本完善,路線也趨于合理化和網絡化”可知,完善的制度與合理、成網的路線,能讓官方文書傳遞更順暢、高效,減少延誤,所以提高了文書行政的效率;根據材料可知,驛站網絡化覆蓋廣泛區域,為商業往來提供便利條件,利于區域間經濟聯系與貿易互動,促進了區域性貿易網絡的形成;根據材料可知,從政治角度看,驛站是中央掌控地方的重要渠道,所以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大一統的政治局面;根據材料可知,明代驛站分布涉及不同民族聚居區,路線成網打破地域、民族隔離,有利于增進各民族問的經濟文化交流。17.【答案】(1)變化:主題從紀念“五卅運動”轉向紀念“九一八”事變;內涵從反侵略求民主上升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復興;原因: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毛澤東思想的引領。(2)意義: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和影響力;激發了國人的愛國情懷,促進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日本局部侵華與九一八事變【解析】【分析】(1)變化:根據材料“重點轉向‘五卅’”“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國恥紀念的重點轉向‘九一八’”,可知主題從紀念“五卅運動”轉向紀念“九一八”事變;根據材料“強調它‘是被壓迫的中國人民站起來對壓迫者帝國主義作大規模反抗之第一次’”“現在中國還是在兩條道路上徘徊著:一條是妥協、投降、分裂、倒退的道路,這就是亡國的道路;一條是堅持抗戰、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道路,這就是復興的道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內涵從反侵略求民主上升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復興。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從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黨自身的發展和思想理論的發展等角度進行論述,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毛澤東思想的引領。(2)意義:根據材料“現在中國還是在兩條道路上徘徊著:一條是妥協、投降、分裂、倒退的道路,這就是亡國的道路;一條是堅持抗戰、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道路,這就是復興的道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根據材料“9月18日的新華社社論指出”“中國一切愛國人民,如果不愿再當亡國奴,如果要自救救國,就只有團結起來,消滅蔣介石,把日本戰犯與內戰戰犯一起交給人民審判。除此之外,再無別的出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和影響力和激發了國人的愛國情懷,促進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抗日戰爭,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1)本題是特點、背景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變化:根據材料“1932 年開始,中國共產黨國恥紀念的重點轉向‘五卅’”“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國恥紀念的重點轉向‘九一八’”,可知主題從紀念“五卅運動”轉向紀念“九一八”事變;根據材料“強調它‘是被壓迫的中國人民站起來對壓迫者帝國主義作大規模反抗之第一次’”“一條是妥協、投降、分裂、倒退的道路,這就是亡國的道路;一條是堅持抗戰、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道路,這就是復興的道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內涵從反侵略求民主上升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復興。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從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黨自身的發展和思想理論的發展等角度進行論述,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毛澤東思想的引領。(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意義:根據材料“一條是妥協、投降、分裂、倒退的道路,這就是亡國的道路;一條是堅持抗戰、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道路,這就是復興的道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根據材料“中國一切愛國人民,如果不愿再當亡國奴,如果要自救救國,就只有團結起來,消滅蔣介石,把日本戰犯與內戰戰犯一起交給人民審判。除此之外,再無別的出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和影響力和激發了國人的愛國情懷,促進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18.【答案】(1)背景:拿破侖戰爭造成經濟波動;工業資產階級力量較弱;英國傳統貴族地主掌權;外國廉價農產品的沖擊。(2)主張:公平貿易同盟認為,適當的谷物關稅保護有助于維護英國的殖民霸權;自由貿易派認為,放棄谷物關稅保護有利于維護英國在國際分工中的主導地位。評析:公平貿易同盟的主張,出于對英國糧食安全的考量,但貿易保護容易引發貿易爭端,加劇國際局勢的緊張;自由貿易派的主張,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但自由放任將使英國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更加不利地位。【知識點】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第一次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影響【解析】【分析】(1)背景:由材料“糧價的持續上升導致土地的過度投機,拿破侖戰爭后英國糧價暴跌,地主紛紛破產”可得出,拿破侖戰爭造成經濟波動;由材料“1800年英國小麥的進口高達300多萬夸脫,拿破侖實行大陸封鎖政策后,英國糧食進口幾乎中斷”可得出,工業資產階級力量較弱;由材料“1815年,英國政府支付國債利息就要花去本年財政收入的一半。馬爾薩斯主張用一種適度的關稅來調節谷物的進出口”及所學可得出,英國傳統貴族地主掌權;由材料“馬爾薩斯主張用一種適度的關稅來調節谷物的進出口,讓關稅起一種安全閥的作用。李嘉圖以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理論要求允許谷物自由貿易,進口低價谷物,以降低工資”可得出,外國廉價農產品的沖擊。(2)主張:由材料“19世紀八九十年代,英國公平貿易同盟指出自由貿易政策使外國廉價谷物大量進口”可得出,公平貿易同盟認為,適當的谷物關稅保護有助于維護英國的殖民霸權;由材料“對外國谷物開征關稅之后,英帝國殖民地將成為英國的糧食主要來源地,通過帝國內部特惠關稅促進英國和殖民地經濟的一體化。自由貿易派認為,國內谷物產量的降低是全球國際分工的正常結果,英國國內不必從事利潤較低的農業即可滿足國內的糧食需求”可得出,自由貿易派認為,放棄谷物關稅保護有利于維護英國在國際分工中的主導地位;評析:由材料“19世紀八九十年代,英國公平貿易同盟指出自由貿易政策使外國廉價谷物大量進口,英國糧食總自給率只有三分之二。因此,征收適當的谷物關稅可以把糧價維持在合理范圍之內,從而穩定農業發展”及所學可得出,公平貿易同盟的主張,出于對英國糧食安全的考量,但貿易保護容易引發貿易爭端,加劇國際局勢的緊張;由材料“對外國谷物開征關稅之后,英帝國殖民地將成為英國的糧食主要來源地,通過帝國內部特惠關稅促進英國和殖民地經濟的一體化。自由貿易派認為,國內谷物產量的降低是全球國際分工的正常結果,英國國內不必從事利潤較低的農業即可滿足國內的糧食需求”可得出,自由貿易派的主張,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但自由放任將使英國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更加不利地位。【點評】本題考查了拿破侖戰爭、工業革命,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1815年(英國)。背景:由材料“拿破侖戰爭后英國糧價暴跌,地主紛紛破產”可得出,拿破侖戰爭造成經濟波動;由材料“1800年英國小麥的進口高達300多萬夸脫,拿破侖實行大陸封鎖政策后,英國糧食進口幾乎中斷”可得出,工業資產階級力量較弱;由材料“1815年,英國政府支付國債利息就要花去本年財政收入的一半。馬爾薩斯主張用一種適度的關稅來調節谷物的進出口”及所學可得出,英國傳統貴族地主掌權;由材料“李嘉圖以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理論要求允許谷物自由貿易,進口低價谷物,以降低工資”可得出,外國廉價農產品的沖擊。(2)本題是特點題、評價題。時空是19世紀晚期(英國)。主張:由材料“英國公平貿易同盟指出自由貿易政策使外國廉價谷物大量進口”可得出,公平貿易同盟認為,適當的谷物關稅保護有助于維護英國的殖民霸權;由材料“國內谷物產量的降低是全球國際分工的正常結果,英國國內不必從事利潤較低的農業即可滿足國內的糧食需求”可得出,自由貿易派認為,放棄谷物關稅保護有利于維護英國在國際分工中的主導地位;評析:由材料“19世紀八九十年代,英國公平貿易同盟指出自由貿易政策使外國廉價谷物大量進口,英國糧食總自給率只有三分之二。因此,征收適當的谷物關稅可以把糧價維持在合理范圍之內,從而穩定農業發展”及所學可得出,公平貿易同盟的主張,出于對英國糧食安全的考量,但貿易保護容易引發貿易爭端,加劇國際局勢的緊張;由材料“對外國谷物開征關稅之后,英帝國殖民地將成為英國的糧食主要來源地,通過帝國內部特惠關稅促進英國和殖民地經濟的一體化。自由貿易派認為,國內谷物產量的降低是全球國際分工的正常結果,英國國內不必從事利潤較低的農業即可滿足國內的糧食需求”可得出,自由貿易派的主張,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但自由放任將使英國在國際競爭中處于更加不利地位。19.【答案】示例:提取信息:論題:文化交流促進社會歷史的進步闡釋:文化交流是打破地域與民族界限、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核心驅動力,人類思想觀念、政治制度在文化交流中不斷演進,各民族文化也在不斷交流互鑒中不斷創新與發展。春秋戰國社會動蕩,人口大量遷徙流動,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各族同源共祖的觀念得到發展,少數民族也逐漸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戰國時期,趙國的趙固鼓勵本國士兵和胡人相互學習語言、風俗,不僅增強了趙國的軍事實力,更促進了民族問的文化認同,為后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又進入一個比較長的政權分立時期,但文化交流并未因此中斷,前秦苻堅順應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積極學習中原文化,并推行一系列漢化政策,將漢文化中的治國理念融入到前秦的統治中,促進了前秦政權的封建化,為前秦的強盛提供了有力支撐,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唐朝時期,與城外的經濟文化聯系頻繁,異域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崔致遠作為朝鮮半島新羅人,人唐學習并入朝為官,他將唐朝先進文學理念與文學創作手法傳播到新羅,豐富了新羅文學體裁與表現形式,促進了新羅的政治革新與社會發展,新羅文化的傳播也增添了唐代社會生活的多元性與活力,為中原王朝的文化創新提供了動力。綜上所述,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交融與經濟發展,推動了文化的傳承文化交流,打破了不同民族與國家間的壁壘,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引擎。【知識點】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精神文化交流;華夏認同的表現及影響;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的聯系【解析】【分析】本題較開放,言之有理即可即可。材料要求從材料中提取兩項或兩項以上歷史信息,圍繞“文化交流”這一主題,擬定論題。提取“他大量招引游牧民族的人員補充趙國的騎兵隊伍,鼓勵趙國士兵和胡人相互學習語言,還在邊境地區打擊盜匪和掠奪行為,維持邊境貿易,促進了雙方經濟的發展”“他大力重用漢族士人,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政策,將漢文化中的治國理念融入到前秦的統治中,使前秦在政治上逐漸向漢族王朝的治理模式靠攏”“崔致遠傳播唐文化”可概括出文化交流促進社會歷史的進步。其次,進行闡述。先總述文化交流對社會的重要推動作用。再提取“趙固促進胡漢交流”信息,結合所學“春秋戰國民族交融趨勢”,說明胡漢互學語言風俗,強化“華夏認同”,為統一多民族國家奠基,體現文化交流對民族融合與國家形態的推動。如戰國時期,趙國的趙固鼓勵本國士兵和胡人相互學習語言、風俗,不僅增強了趙國的軍事實力,更促進了民族問的文化認同,為后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聚焦“苻堅推行漢化政策”,關聯“魏晉民族交融潮流”,闡述漢化政策吸收漢文化治國理念,促進前秦封建化、增強國力,印證文化交流對政治制度演進的作用。如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又進入一個比較長的政權分立時期,但文化交流并未因此中斷,前秦苻堅順應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積極學習中原文化,并推行一系列漢化政策,將漢文化中的治國理念融入到前秦的統治中,促進了前秦政權的封建化,為前秦的強盛提供了有力支撐,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依托“崔致遠傳播唐文化”,結合“唐朝開放包容的對外格局”,說明唐文化外傳新羅推動其發展,同時新羅文化反哺唐朝,體現文化交流的雙向性與對社會多元發展的促進。如唐朝時期,與城外的經濟文化聯系頻繁,異域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崔致遠作為朝鮮半島新羅人,人唐學習并入朝為官,他將唐朝先進文學理念與文學創作手法傳播到新羅,豐富了新羅文學體裁與表現形式,促進了新羅的政治革新與社會發展,新羅文化的傳播也增添了唐代社會生活的多元性與活力,為中原王朝的文化創新提供了動力等等。最后,進行總結,如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交融與經濟發展,推動了文化的傳承,打破了不同民族與國家間的壁壘,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引擎。【點評】本題考查文化交流對歷史進步的影響,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學生需要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結合材料關鍵詞和所學知識推導出正確答案。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2025-2026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學生版).docx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2025-2026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