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說 課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體積和體積單位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目 錄教材分析《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和圓的初步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教材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圓,學會用圓規畫圓,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發現圓的特征。本節課的學習為今后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下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1.內容編排教材分析《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學過了平面直線圖形和圓的初步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教材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圓,學會用圓規畫圓,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發現圓的特征。本節課的學習為今后學習圓的周長、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下基礎,同時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很重要。2.教學理念2022版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關注“量感”,量感主要是對事物的可測屬性以及大小關系的直觀感知,是空間觀念在測量領域的精細化和具象化。通過跨學科學習方法,培養數學作為一種通用的科學語言在其他學科中的應用意識。量感應用意識學情分析學生在第一學段已經初步認識了一些簡單的立體圖形,能夠識別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但是,五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并且,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物體占有一定空間對學生來說理解有一定困難。對全校五年級共87名同學進行調研,填寫課前研究表學情分析學情分析調研對象:五年級87名學生。調研目的:對體積和體積大小的基本理解;能否想到用實驗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調研結果:90% 基本能判斷物品占空間的大小及裝東西的多少60% 能提出基本實驗方案學情分析01經歷想象、估計、驗證、矯正、再估計估測物體體積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意識,發展量感。通過“找一找”“比一比”等活動,建立體積單位的表象。教學目標0203以長度、面積為認知基礎,理解體積的概念并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教學重點、難點理解體積的概念;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表象。難點重點教法學生:講授法 教法學法 教師:實驗法小組合作法活動探究法直觀教學法教學過程創設情境趣味實驗觀察比較全課總結 教法過程鞏固練習石子占了瓶子里的空間,水面就上升; 石頭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石頭的體積上個視頻中,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為什么把石子放進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來?【設計意圖】本環節我利用熟悉的故事導入,引起學生的認知,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為后面學習做鋪墊。一.創設情境小組長領取學具:大小一樣的塑料杯子兩個,水一瓶,石塊。要求:【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體驗物體占用一定的空間,并且物體所占空間大小不同。幫助學生從直觀上感知體積的意義,概括出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二.趣味實驗1.準備兩個同樣大小的空杯子,先往一個杯子里倒滿水。2.取一塊小石頭石放入另一個杯子,將第一杯水倒入這個杯子,不撒漏,倒滿為止。3.換一個大一點的石頭再試一試。下面的三個物體,哪個所占空間大?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設計意圖】讓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比較他們的大小,讓學生形成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的表象。聯系生活三.觀察比較怎樣比較下面兩個長方體體積的大小呢 【設計意圖】由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學習經驗進行類推,想到要比較體積也需要用統一的體積單位來測量。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可以分別寫成 cm3、 dm3 、m3。(1)棱長1cm的正方體,體積是1cm3。一個手指尖的體積大約是1cm3。1cm3認識體積單位(2)棱長1dm的正方體,體積是1dm3。粉筆盒的體積接近于1dm3。(3)棱長1m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m3。用3根1m長的木條做成一個互相成直角的架子,放在墻角,圍成的空間就是1m3。1.說一說 1cm、1cm2、1cm3分別是用來計量什么量的單位,它們有什么不同。2.下面的圖形用棱長一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的,說出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 )立方厘米( )立方厘米( )立方厘米( )立方厘米長度1cm面積1cm2體積1cm39874四.鞏固練習五.總結提升這節課我們是怎樣學習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設計意圖】通過結構化的教學,幫助學生聯系已知知識與未知知識,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知識體系,快速建立知識框架和認知模型,輕松掌握知識點。發展學生的量感、應用意識、空間觀念等核心素養。聆聽謝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