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2025屆浙江省衢州市、麗水市、湖州市高三下學期4月教學質量檢測(二模)歷史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2025屆浙江省衢州市、麗水市、湖州市高三下學期4月教學質量檢測(二模)歷史試題

資源簡介

2025屆浙江省衢州市、麗水市、湖州市高三下學期4月教學質量檢測(二模)歷史試題
一、選擇題Ⅰ(本大題共9小題,每小題2分,共18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1.(2025·湖州模擬)仰韶文化最初于1921年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此后中原地區發現類型相近的眾多文化遺址皆以仰韶文化命名。其中陜西西安臨潼姜寨聚落就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態的典型代表。這一文化遺存(  )
①空間范圍:黃河下游地區
②時間跨度: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
③代表器物:薄如蛋殼的黑陶
④社會狀況:貧富分化的狀況尚不明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5·湖州模擬)北魏孝文帝曾說:“圣人之大寶惟位與功,是以功成作樂,治定制禮”“營國之本,禮教為先”。他在推行改革時又說:“自上古以來及諸經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禮乎?”“依《周禮》制度,班之天下”。孝文帝上述言論旨在(  )
A.推崇儒家思想以強化統治 B.著力推動鮮卑族教育改革
C.援禮入法以漢法代替舊法 D.消除民族差異以加快融合
3.(2025·湖州模擬)2025年春節,“黑眼圈魔童”哪吒的形象(圖一)火遍了大江南北。據學者考證,哪吒形象最初源于印度。宋代以前,中國的哪吒一直是頭戴寶冠,身披鎧甲,手托寶塔的佛教護法神形象(圖二)。明代小說中的哪吒又被列入了中國的道教神仙序列,形象也轉變為腳踩風火輪,手持火尖槍的少年英雄。據此可知(  )
圖一“黑眼圈魔童”哪吒 圖二 宋代以前的哪吒形象
A.哪吒的初始形象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傳入了中國
B.哪吒為代表的佛教文化開始與中華文化相融合
C.哪吒在歷史上從來就沒有統一固定的標準形象
D.哪吒形象的變遷體現出中華文化很強的包容性
4.(2025·湖州模擬)下面是一位同學整理的某部晚清史地著作的資料卡片。
·涉及當時世界的80個國家和地區 ·內容涵蓋地理、歷史、經濟、文化、風土人情 ·重點是對歐美國家的考察和介紹 ·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據此可知,該著作是(  )
A.《四洲志》 B.《海國圖志》
C.《瀛寰志略》 D.《資政新篇》
5.(2025·湖州模擬)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下旬,日軍十余萬向中國軍隊發起攻擊。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指揮13個軍共17萬余人拼死抵抗,給日軍以相當的損耗和遲滯。這是在整個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形勢嚴峻之時,中國戰場取得的唯一的大勝仗。這次大勝仗發生的地點位于下圖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6.(2025·湖州模擬)20世紀70年代,20歲的劉中平從遼寧瓦房店來到賀蘭山腳下,參與西北軸承廠籌建工作。那時候,和劉中平相似的工人、干部、知識分子有數百萬人,他們懷著奔涌的激情,投身到廣闊的西部地區,開啟了轟轟烈烈的建設事業。劉中平參與的這項建設事業(  )
A.改善了我國的工業布局 B.完成了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
C.響應了西部大開發戰略 D.奠定了新中國工業化的基礎
7.(2025·湖州模擬)西方學者常常強調近代科學的古希臘-羅馬淵源,卻刻意忽視了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對近代科學的貢獻。下列科學成就由阿拉伯學者取得的是(  )
A.證明日環食發生的可能性 B.創制“阿拉伯數字”
C.發明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 D.精確計算出地球周長
8.(2025·湖州模擬)拿破侖帝國覆滅后,意大利諸邦紛紛以本邦君主名義頒布了各自的民法典,但這些民法典不過是《法國民法典》的意大利語譯本。意大利王國在實現統一后,又頒布了新的民法典。然而這部新的法典依然套用《法國民法典》的結構,內容上的改動也并不明顯。由此可知,《法國民法典》(  )
A.影響了歐洲的普通法傳統 B.推動了意大利民族語言的使用
C.發展為世界性的法律體系 D.成為意大利編纂民法典的藍本
9.(2025·湖州模擬)如圖是19世紀的美國政治諷刺漫畫《美好的家庭聚餐》,畫面中美國總統尤利西斯·格蘭特(1869~1877年在任)手持一塊蛋糕,被高喊“分我一片”(Let us have a piece)的人群團團圍住,他只能無奈地大喊“靜一靜”(Let us have peace)。這幅漫畫意在諷刺當時的美國(  )
A.總統權力不受約束 B.文官人數急劇膨脹
C.國家管理職能擴展 D.政黨分肥存在弊端
二、選擇題Ⅱ(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10.(2025·湖州模擬)春秋時期,居住在“晉南鄙”的姜戎氏稱自己“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但亦能賦《詩》以明其志;位于東南地區的吳國貴族亦自稱“周之胄裔”“比于諸華”“同于先王”。這反映出當時(  )
A.周天子喪失天下共主地位 B.華夏認同觀念逐漸形成
C.周邊民族完全融入華夏族 D.傳統政治秩序遭到破壞
11.(2025·湖州模擬)西漢前期流行的黃老無為思想,曾在北宋前期再度活躍。但與西漢前期不同的是,北宋的“無為”有“朝廷防制、纖細具備”的基礎,故變之難,即李沆所謂“妄有更張,即所傷多矣”。據此可知,北宋前期“無為”的盛行(  )
A.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 B.造成了官僚隊伍的不斷膨脹
C.推動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D.助長了因循守舊的政治風氣
12.(2025·湖州模擬)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1623~1688)于順治十六年(1659)來華傳教,后成為康熙帝的科學老師。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他從早到晚給康熙帝講授西學。他們“暢談”的話題可能涉及(  )
A.西洋火炮對于抵抗沙俄的重要性
B.蒸汽機車的機械構造和運行原理
C.牛痘接種法在西方的推廣和普及
D.番茄已成為百姓喜聞樂見的蔬菜
13.(2025·湖州模擬)如圖是一張發行于“中華民國三十七年”12月的紙幣。這張紙幣的首批流通區域最有可能是(  )
A.東北地區 B.華北地區 C.東南地區 D.西南地區
14.(2025·湖州模擬)周恩來參加某次國際會議時,致電毛澤東并中共中央:“根據三天會場情況看來,朝鮮問題的討論形成敷衍局面,因美國不打算解決問題,法國對朝鮮問題又不便發言,英國也表示不想發言。”“皮杜爾(時任法國外交部長)急于要商談印度支那問題”。據此可知,該會議是(  )
A.華盛頓會議 B.舊金山會議 C.日內瓦會議 D.萬隆會議
15.(2025·湖州模擬)有史家認為,這片土地見證了人類歷史的諸多關鍵節點:從農業的起源到鐵器的最早冶煉,從印歐人的遷徙到絲路商旅的往來,從帝國的爭霸到文明的興替……至今仍是全球地緣政治的熱點地區。“這片土地”是指(  )
A.巴爾干半島 B.小亞細亞 C.兩河流域 D.伊朗高原
16.(2025·湖州模擬)“教隨國定”原則的拉丁文原意為“誰的領地,誰的宗教”。這一原則經《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被推廣到歐洲的一切新教教派。此后歐洲各邦國的統治者有權決定自己領地內的官方宗教信仰,領地內的臣民在信仰上必須服從統治者的選擇。這一原則(  )
A.強化了基督教對人們思想的控制
B.順應了德意志地區由分裂走向統一的趨勢
C.增強了歐洲國家主權與獨立意識
D.推動了歐洲各國形成政教合一的統治模式
17.(2025·湖州模擬)有史家論及1590至1630年間從亞洲返回歐洲各國的商船情況時,整理表格如下(部分)。從這一變化可推知,當時(  )
年份 葡萄牙 荷蘭 英國
1590 4 0 0
1600 6 8 0
1615 1 5 2
1620 2 6 2
1630 1 9 4
A.西歐國家開辟了往返亞洲的航線
B.葡萄牙商人的航海事業失去了王室的支持
C.世界貿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D.新型商業組織推動了荷、英兩國海外貿易
18.(2025·湖州模擬)2025年1月,中國發布的人工智能大語言推理模型DeepSeek-R1,以出色的性能、更低的成本和更短的訓練時間驚艷了全球。DeepSeek的成功引發了又一輪人工智能研發熱潮。目前除了中、美兩大強國外,全球多個國家競相投入更多力量以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和技術的不斷發展。這說明(  )
A.社會信息化發展使世界各國更加相互依存
B.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將由人工智能決定
C.尖端科技的競爭本質上是綜合國力的較量
D.人工智能已在全球范圍得到推廣普及
19.(2025·湖州模擬)《周禮·冢人》記載:“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為之圖,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各以其族。”考古發現,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君墓地如上村嶺虢國墓地、北趙晉侯墓地、琉璃河燕國墓地以及平頂山應國墓地等,這些諸侯國君皆有自己獨立的墓地,并沒有和周天子埋葬在一起。據此可知(  )
A.古代文獻記載在形成與流傳過程中會出現片面性和主觀性
B.考古發現的成果可以彌補或顛覆古代文獻記載和歷史認知
C.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的矛盾會導致無休無止的歷史學爭論
D.考古研究的成果為歷史學的研究與闡釋提供了諸多新視角
三、非選擇題(有3小題,第20題16分,第21題16分,第22題20分,共52分)
20.(2025·湖州模擬)西方國家的社會治理經歷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羅馬帝國的社會治理政策可以被概括為“面包與競技場”。帝國的統治者大興土木,修筑了各種大型公共建筑。這些大型工程的建設歷時多年,給成千上萬的平民提供了長期的就業機會。在解決了“面包”問題之后,隨之而來的是精神層面的需求。由于元首的倡導,競技運動更多地脫離了統治者個人享受的范圍,轉變為一種大眾化的娛樂方式。平民沉溺于賽會和馬戲等娛樂活動,逐漸喪失了參與政治的興趣,成為元首制的受益者和擁護者。
——摘編自何立波《羅馬帝國社會福利政策透視》
材料二 1834年頒布的《濟貧法修正案》是英國工業革命時期一項影響深遠的法案。這部法案確立了社會救濟中的“次等處置”原則,即嚴格限制受救濟者的生活水平使之不得高于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法案頒布前英國貧民可以從本地教區獲得救濟,因而少有人愿意背井離鄉的搬去城市找工作。法案規定貧民想要獲得救濟就必須要搬進政府設立的濟貧院。院內貧民的生活無異于囚犯,不僅被限制人身自由,還要忍受極其惡劣的生活環境,從事繁重的勞動。許多人寧愿接受工廠的低工資和艱苦工作,也不愿進入濟貧院。
——摘編自丁建定《英國濟貧法制度史》
材料三 福利國家模式曾被人們普遍視作20世紀最偉大的創造之一,然而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不少歐美國家的福利模式已難以為繼。由于退休人口超出想象地增長,用于養老的社會保險基金即將用罄。高通貨膨脹率和高失業率并存的滯脹局面,造成了連續多年的經濟低迷,也加重了財政支出的壓力。在普遍的“福利培養依賴和懶漢”的民意輿論下,福利模式的改革已刻不容緩。
——摘編自秦莉《重構福利契約的實踐》
(1)根據材料一,概述“面包與競技場”政策的治理成效。結合所學,列舉兩例羅馬帝國時期能夠提供精神層面需求的“大型公共建筑”的典型代表。
(2)根據材料二,概括英國1834年《濟貧法修正案》的內容。結合所學,簡要分析《濟貧法修正案》的社會影響。
(3)根據材料三,概括歐美國家福利模式“難以為繼”的原因。結合所學,指出20世紀80年代歐美國家福利模式改革的努力方向。
21.(2025·湖州模擬)運河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大運河的貫通,使臨清(見下圖)迅速成為各地商貿滋聚之地。明代經臨清轉銷的布匹和紡織品每年至少有一二百萬匹以上,清代經臨清的糧食年交易量最高可達100萬石。乾隆年間,臨清城內糧食市場有六七處,糧鋪多達百余家。明代“臨清城周圍逾三十里,而一城之中無論南北貨財,即紳士商民近百萬口”。三千里運河波光粼粼,四方人文薈萃于臨清。《山東通志》有云:“臨清州,俗近奢華而有禮,士雖務名而有學。文教聿興,科第接踵,衣冠文物甲于東方。”
——摘編自李正愛《京杭大運河與臨清城市的人文轉變》
材料二 巴拿馬首先是因為地理位置而成為冒險家征服南美的灘頭堡。1536年,隨著冒險家向南前進,秘魯的財富從巴拿馬這一小小殖民地倒了出來,巴拿馬成為了秘魯的白銀和其他財富運輸的通道和中途站。1824年,巴拿馬獨立,成為哥倫比亞的一個省;1903年,巴拿馬再度贏得獨立,這次是外部勢力起作用;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對國際交通開放時,本地人發現,他們只不過是把哥倫比亞人的控制易手成為美國人的統治。巴拿馬人民不斷開展斗爭,在1999年從美國手中收回了巴拿馬運河區的全部主權。有英美研究機構稱,2024年,巴拿馬運河產生了超過四十億英鎊的總利潤;巴拿馬23.6%的年收入來自運河和提供與其運營相關服務的公司。
——摘編自[美]彭慕蘭等《貿易打造的世界》等
(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清時期臨清城的特點。結合所學,用圖例中的符號完成圖中元代大運河的繪制。
(2)根據材料二,判斷“這一小小殖民地”的宗主國并簡述判斷的理由,結合所學,概括巴拿馬運河通航的意義。
22.(2025·湖州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7年始,福州船政學堂先后派出四批海軍生分赴英國和法國學習。到歐洲后,中國海軍生只要是中國“自強”所急需的技術,他們就努力學習。1880年之后,留歐海軍生陸續回國。北洋海軍中主要船只的管帶(艦長)基本由留歐海軍生擔任,如“定遠號”管帶劉步蟾、“經遠號”管帶林永升等。嚴復雖同為海軍生,但他并沒有把自己局限在海軍科目內,而是潛心研究西方哲學及社會科學。1879年,他在格林威治海軍大學畢業后,即從事著述、翻譯工作。他首次把亞當·斯密的《原富》和赫胥黎的《天演論》等8種科學名著譯成中文版出版,為在中國傳播西方現代社會科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摘自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不日新者必日退”。在人類發展的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成為時代變遷、社會變革的先導。
——摘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
(1)根據材料一,指出嚴復“向西方學習”的獨特之處,并對此予以簡要評析。
(2)參考材料二,選取中國歷史某一個重大歷史關頭,以“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為標題,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史實充分,條理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點
【解析】【分析】①提到仰韶文化的空間范圍是黃河下游地區。然而,根據歷史資料,仰韶文化實際上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地區,而不是下游。因此,選項①是不正確的;
②強調仰韶文化的時間跨度是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這與歷史資料相符,仰韶文化確實存在于這個時間段內,所以選項②是正確的;
③提到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是薄如蛋殼的黑陶。但實際上,薄如蛋殼的黑陶更多地與龍山文化相關,而不是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主要是彩陶,因此選項③是不正確的;
④強調仰韶文化時期的社會狀況是貧富分化的狀況尚不明顯。這與考古學家對仰韶文化的研究結果相符,仰韶文化時期確實還沒有出現明顯的貧富分化現象,所以選項④是正確的。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華早期文明的起源,解答本題需理解掌握仰韶文化的代表及其特征,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答案】A
【知識點】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北魏孝文帝的言論中,“圣人之大寶惟位與功,是以功成作樂,治定制禮”和“營國之本,禮教為先”都強調了禮教的重要性。在推行改革時,他提到“自上古以來及諸經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禮乎?”以及“依《周禮》制度,班之天下”,這進一步體現了他對儒家禮教的推崇。結合這些言論,我們可以推斷孝文帝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推崇儒家思想來強化其統治。儒家思想強調等級秩序、禮儀規范等,這些都與孝文帝所推行的改革措施相契合,A正確;
“著力推動鮮卑族教育改革”雖然可能與孝文帝的某些改革措施有關,但并非其言論的主旨,排除B;
“援禮入法以漢法代替舊法”涉及到法律層面的改革,但孝文帝的言論中并未明確提及這一點,排除C;
“消除民族差異以加快融合”雖然是孝文帝改革的一個目標,但他的言論更多地是強調儒家思想和禮教的重要性,而非直接針對民族差異,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 本題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圣人之大寶惟位與功,是以功成作樂,治定制禮”“營國之本,禮教為先”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答案】D
【知識點】中華優秀文化的特點與價值
【解析】【分析】從哪吒形象從印度的佛教護法神轉變為中國的道教神仙這一事實可以看出,中華文化能夠吸收和融合外來文化元素,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新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D正確;
文中只提到哪吒形象最初源于印度,并未具體說明是在哪個時期傳入中國的,所以此選項無法確定其正確性,排除A;
雖然文中提到了哪吒形象從佛教護法神到道教神仙的轉變,但這只是哪吒形象的一個方面,并不能代表整個佛教文化與中華文化的融合,排除B;
文中提到了兩個不同時期的哪吒形象,但這并不能證明哪吒在歷史上從來沒有統一固定的標準形象。此選項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解答本題需根據哪吒的形象的演變和文化的傳承創新性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答案】C
【知識點】近代中國最早向西方學習的代表人物及表現
【解析】【分析】《瀛寰志略》成書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全書共分10卷,分裝6冊,總分圖共44幅,其中只有一幅關于日本和琉球的地圖未用西方所繪地圖,其余都按西方原圖描摹。書中先為總說,后為分敘,圖文并茂,互為印證,于各洲之疆域、種族、人口,沿革、建置、物產、生活、風俗、宗教、盛衰,以及列國比較,皆言之頗詳,亦間有議論。該書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與資料卡片描述完全吻合,C正確;
《四洲志》雖然也是一部介紹世界地理的著作,但其內容和影響力與資料卡片描述不完全吻合,排除A;
《海國圖志》主要介紹了世界各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狀況和許多先進科學技術,如火輪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但并非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排除B;
《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的一部重要文獻,主要涉及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并非地理著作,排除D。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新思想的萌發,解答本題需根據新思想萌發的代表及內容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5.【答案】B
【知識點】“二戰”的進程
【解析】【分析】題干所描述的大勝仗是第三次長沙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發生于1941年12月24日-1942年1月15日,②處大致為湖南長沙附近,第三次長沙會戰主要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展開,所以②符合,B正確;①處大致為湖北地區,③處大致為江西地區,④處大致為廣東地區,排除AC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抗日戰爭,解答本題需結合抗日戰爭的相關史實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6.【答案】A
【知識點】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建設成就
【解析】【分析】20世紀70年代,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期階段,各個地區的發展并不均衡。劉中平從遼寧瓦房店來到賀蘭山腳下參與西北軸承廠的籌建工作,這一行為實際上是在支援西部的工業建設。“改善了我國的工業布局”是合理的,因為當時中國的工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而西部地區的工業相對較少。劉中平等人的到來,為西部地區帶來了新的工業項目和技術,有助于平衡東西部的工業發展差距,從而改善整個國家的工業布局,A正確;
“完成了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過于絕對,一個工廠的建立并不能代表整個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完成,排除B;
“響應了西部大開發戰略”不符合時間背景,因為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在20世紀末才提出的,與題目中的20世紀70年代不符,排除C;
“奠定了新中國工業化的基礎”也不準確,新中國的工業化基礎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已經開始奠定,而不是在20世紀70年代,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工業內遷,解答本題需結合工業內遷的相關史實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7.【答案】A
【知識點】阿拉伯帝國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穆斯林科學家伊本·海賽姆是最早通過實驗證明日環食發生的可能性的科學家,他還推導出了球面三角學中著名的海賽姆定理,A正確;
“阿拉伯數字”是現今國際通用數字。最初由古印度人發明,后由阿拉伯人傳向歐洲,之后再經歐洲人將其現代化。正因阿拉伯人的傳播,成為該種數字最終被國際通用的關鍵節點,所以人們稱其為“阿拉伯數字”,排除B;
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是古埃及的太陽歷。古埃及人根據對尼羅河河水上漲和天狼星的長期觀察,制定出一種方便的歷法。他們把每年一度的尼羅河泛濫日(大約在6月15日,潮頭到達孟菲斯)定為一年之開始,這一天在下埃及天狼星和太陽恰恰同時相遇在地平線上。智慧的埃及人還認識到,天狼星兩次與太陽同時出現之間大約相隔365天;而尼羅河每到6月泛濫一次,他們就把兩次泛濫之間也定為一年。這樣,埃及人就初步確定了太陽歷一年的時間,排除C;
公元前240年左右,埃拉托色尼首次測量出了地球的周長。他利用了同一個子午線平面上的兩地,在同一時間測得的太陽高度角不同,來計算地球的周長,排除D。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阿拉伯文化,解答本題需結合阿拉伯文化成就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8.【答案】D
【知識點】“大陸法系”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拿破侖帝國覆滅后,意大利諸邦紛紛以本邦君主名義頒布了各自的民法典,但這些民法典不過是《法國民法典》的意大利語譯本。意大利王國在實現統一后,又頒布了新的民法典。然而這部新的法典依然套用《法國民法典》的結構,內容上的改動也并不明顯”并結合所學可知,拿破侖帝國覆滅后,意大利諸邦頒布的民法典實際上是《法國民法典》的意大利語譯本。而當意大利王國實現統一后,新頒布的民法典雖然有所改動,但其結構仍然套用了《法國民法典》。這說明《法國民法典》在意大利民法典的編纂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參考和借鑒作用,“成為意大利編纂民法典的藍本”與題干中的信息相符,即意大利諸邦和新統一的意大利王國在編纂民法典時都參考了《法國民法典》,D正確;
題干中并沒有提及《法國民法典》與歐洲普通法傳統的關系,排除A;
雖然題干中提到了意大利諸邦以本邦君主名義頒布的民法典是《法國民法典》的意大利語譯本,但這并不能直接說明《法國民法典》推動了意大利民族語言的使用,因為這可能是出于其他政治或文化原因,排除B;
題干中只提到了《法國民法典》對意大利民法典的影響,并沒有提到它成為世界性的法律體系,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法國民法典》 ,解答本題需結合對《法國民法典》的評價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9.【答案】D
【知識點】西方文官制度出現的背景
【解析】【分析】材料漫畫《美好的家庭聚餐》通過描繪美國總統尤利西斯·格蘭特被一群人圍住索要蛋糕的場景,實際上是在諷刺當時美國的政治現象。在這里,“蛋糕”可以被理解為政治利益或政府職位。在19世紀的美國,政黨分肥制(Spoils System)是一種常見的政治現象,即執政黨上臺后會將政府職位分配給本黨的支持者作為獎勵。這種做法往往導致政府官員的更替頻繁,政治腐敗和行政效率低下等問題。漫畫中的人群圍住總統索要蛋糕,可以理解為各派政治勢力爭奪政府職位和利益,而總統的無奈則反映了這種制度帶來的問題和困境,D正確;
漫畫中雖然展示了總統被人群包圍的情景,但這并不直接說明總統的權力是不受約束的。實際上,總統在面對這種情況時仍然能夠表達自己的意愿(如大喊“靜一靜”),這表明他的權力并非絕對無約束,排除A;
漫畫中并沒有直接提及文官或政府雇員的數量問題,因此這個選項與漫畫內容不符,排除B;
國家管理職能擴展沒有在漫畫中得到直接體現。漫畫主要關注的是政治利益的分配問題,而不是國家管理職能的變化,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 ,解答本題需結合美國文官制確立的背景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0.【答案】B
【知識點】華夏認同的表現及影響
【解析】【分析】題目描述了春秋時期兩個不同地區的非華夏族群——晉南鄙的姜戎氏和東南地區的吳國貴族——都表現出對華夏文化的認同。姜戎氏雖然聲稱自己的飲食、衣服、禮物和語言與華夏不同,但他們能夠賦《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這顯示了他們對華夏文化的接受和尊重。吳國貴族則更直接地自稱是“周之胄裔”、“比于諸華”和“同于先王”,明確表達了他們與華夏族的認同感,B正確;
周天子喪失天下共主地位與題目描述的華夏認同觀念的形成無直接關聯,且題目中并未提及周天子的地位問題,排除A;
周邊民族完全融入華夏族的表述過于絕對,題目中只提到了部分非華夏族群對華夏文化的認同,并未提及“完全融入”,排除C;
傳統政治秩序遭到破壞與題目描述的華夏認同觀念的形成不直接相關,且題目中沒有提供足夠的信息來支持這一點,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華夏認同觀念 ,解答本題根據材料“居住在‘晉南鄙’的姜戎氏稱自己‘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但亦能賦《詩》以明其志;位于東南地區的吳國貴族亦自稱‘周之胄裔’‘比于諸華’‘同于先王’”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1.【答案】D
【知識點】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北宋前期的“無為”思想與西漢前期的有所不同。西漢前期的“無為”是一種較為寬松的治理方式,而北宋的“無為”則是在“朝廷防制、纖細具備”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意味著北宋的“無為”并非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規范下進行的。根據題干中的描述,“無為”在北宋前期有其特定的制度和規范基礎,且變之難,這暗示了一種保守、不愿輕易改變的態度。這種態度很可能導致政治上的因循守舊,D正確;
雖然“無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會的穩定,但題干中并沒有明確提到這一點,且“無為”并不等同于積極的國家統一和安定政策,排除A;
題干中并沒有提到“無為”思想與官僚隊伍膨脹之間的直接聯系,排除B;
雖然“無為”思想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有助于經濟的發展,但題干中同樣沒有明確提到這一點,且“無為”并不直接等同于經濟發展政策,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北宋的政治 ,解答本題需結合北宋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弊端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2.【答案】A
【知識點】明清時期的西學東漸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西洋火炮對于抵抗沙俄的重要性與南懷仁作為傳教士和康熙帝科學老師的身份高度相關。在那個時代,西洋火炮技術是西方軍事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康熙帝時期正值清朝與沙俄邊境沖突頻發之際,因此,西洋火炮的技術和應用無疑是雙方可能深入探討的話題,A正確;
蒸汽機車是19世紀初的發明,遠晚于南懷仁在華活動的時期,因此這一選項與題干中的時間背景不符,排除B;
牛痘接種法雖然是一項重要的醫學成就,但其廣泛傳播是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同樣超出了南懷仁在華的時間范圍,排除C;
番茄原產于南美洲,雖然在新航路開辟后逐漸傳入中國,但在南懷仁所處的時代,它尚未成為普通百姓餐桌上的常見食材,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西學東漸 ,解答本題根據材料“南懷仁(1623~1688)于順治十六年(1659)來華傳教……成為康熙帝的科學老師”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3.【答案】B
【知識點】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反攻與戰略決戰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中華民國成立于1912年,因此三十七年就是1948年。這一年,解放戰爭已經進入關鍵階段,解放軍在各個戰場上都取得了顯著的勝利。特別是東北地區,遼沈戰役已經結束,東北全境得到解放。而華北地區也即將面臨解放軍的戰略決戰。考慮到紙幣的發行和流通通常與政治中心的決策和地區的穩定有關,我們可以推斷,在1948年12月,東北地區雖然已經解放,但可能還沒有完全穩定下來,且其貨幣體系可能與之前的有所不同。而華北地區,作為當時的政治中心之一,更有可能成為新發行紙幣的首批流通區域,B正確,排除A;
東南地區和西南地區在當時仍然處于國民黨的控制之下,不可能是新發行紙幣的首批流通區域,排除C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解放戰爭 ,解答本題需結合民國的算法及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4.【答案】C
【知識點】新中國的外交政策與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根據三天會場情況看來,朝鮮問題的討論形成敷衍局面,因美國不打算解決問題,法國對朝鮮問題又不便發言,英國也表示不想發言”“皮杜爾(時任法國外交部長)急于要商談印度支那問題”并結合所學可知,電報提到朝鮮問題的討論形成敷衍局面,美國、法國、英國的態度表明會議涉及朝鮮問題。皮杜爾急于商談印度支那問題,進一步指向日內瓦會議,因為該會議同時討論了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C正確;華盛頓會議、舊金山會議、萬隆會議均未同時涉及這兩個議題,排除AB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新中國外交 ,解答本題需結合日內瓦會議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5.【答案】C
【知識點】古巴比倫王國與《漢謨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兩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內)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發源地之一,這里見證了農業的起源、鐵器的最早冶煉,也是印歐人遷徙的重要通道,更是古代帝國爭霸和文明興替的核心區域。此外,該地區在地中海與東方之間的貿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與絲路商旅的往來也有一定聯系。至今,由于其地理位置和資源,兩河流域地區仍然是全球地緣政治的熱點,C正確;
雖然巴爾干半島在歐洲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它并不是農業起源或鐵器最早冶煉的地方,也不完全符合題干中描述的所有關鍵節點,排除A;
小亞細亞(今土耳其)在歷史上是多個文明的交匯點,但它同樣不是農業起源的核心區域,且在鐵器冶煉和印歐人遷徙等方面的重要性相對較低,排除B;
伊朗高原雖然在中東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在農業起源、鐵器冶煉等方面的重要性不如兩河流域顯著,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兩河文明 ,解答本題需結合兩河文明的特征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6.【答案】C
【知識點】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教隨國定”原則允許各邦國的統治者決定其領土內的官方宗教信仰,這實際上是在強調國家主權和獨立性,因為每個國家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宗教,C正確;
強化了基督教對人們思想的控制雖然涉及宗教信仰,但它更多地是關于國家統治者在其領土內決定宗教的權利,而不是直接強化基督教對人們思想的控制,排除A;
材料中沒有明確提到德意志地區的統一趨勢,因此這一選項與材料內容不直接相關,排除B;
材料中并沒有提到政教合一的統治模式,而是強調了國家統治者在宗教選擇上的權利,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宗教改革 ,解答本題根據“歐洲各邦國的統治者有權決定自己領地內的官方宗教信仰”并結合宗教改革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7.【答案】D
【知識點】近代世界商業貿易的變化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荷蘭和英國在這段時間內商船數量的顯著增長,這很可能與他們采用了新型的商業組織形式有關,如股份公司等,這些新型組織能夠更有效地籌集資金和組織貿易活動,D正確;
表格數據并沒有直接證明這一點,因為表格只顯示了商船的數量,而沒有提供關于航線開辟的具體信息,排除A;
僅憑表格數據無法得出這樣的結論。葡萄牙商船數量的減少可能有多種原因,不一定是因為失去了王室支持,排除B;
表格數據主要反映了西歐三國在亞洲貿易中的變化,并不能直接推斷出整個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化,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新航路開辟 ,解答本題需結合新航路開辟的影響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8.【答案】C
【知識點】科學技術新發展
【解析】【分析】題目描述了DeepSeek-R1的成功引發了全球范圍內的人工智能研發熱潮,并且提到除了中、美兩大國外,其他國家也在積極投入資源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尖端科技的競爭本質上是綜合國力的較量”與題目描述相符。DeepSeek-R1的成功及引發的全球研發熱潮,體現了各國在尖端科技領域的競爭,而這種競爭背后反映的是各國的綜合國力,包括經濟、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實力,C正確;
“社會信息化發展使世界各國更加相互依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國家間的關系,但與題目中強調的人工智能研發的競爭態勢不直接相關,排除A;
“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將由人工智能決定”夸大了人工智能的作用,且題目中并未提及此觀點,排除B;
“人工智能已在全球范圍得到推廣普及”雖然可能是未來的趨勢,但題目中并未明確提及人工智能已經得到了全球范圍的推廣普及,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新科技革命 ,解答本題需結合新科技革命發展的原因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9.【答案】B
【知識點】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
【解析】【分析】根據題目描述,《周禮·冢人》的記載表明諸侯應該按照一定的等級制度埋葬在周天子的附近,但考古發現顯示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君實際上擁有自己獨立的墓地,并未與周天子埋葬在一起。這說明考古發現的實際證據與古代文獻的記載存在差異。考古發現的成果可以彌補或顛覆古代文獻記載和歷史認知與題目中的情況相符,因為考古發現提供了與文獻記載不同的實際情況,B正確;
古代文獻記載可能存在片面性和主觀性,雖然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但題目中的信息并沒有直接指向這一點,排除A;
C選項強調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的矛盾會導致無休無止的歷史學爭論。然而,這種矛盾并不一定會導致無休止的爭論,而是可能推動歷史學的進一步研究和認識,排除C;
題目中的信息更側重于考古發現對已有文獻記載的挑戰和補充,而不是單純提供新視角,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西周的統治 ,解答本題根據“考古發現,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君墓地如上村嶺虢國墓地、北趙晉侯墓地、琉璃河燕國墓地以及平頂山應國墓地等,這些諸侯國君皆有自己獨立的墓地,并沒有和周天子埋葬在一起”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0.【答案】(1) 成效:創造了就業機會,改善了平民的生活水平;豐富了大眾的精神生活;鞏固了羅馬帝國的專制統治(元首制)。公共建筑:萬神殿、大競技場。(2) 內容:受救濟者生活水平不得高于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社會救濟中的“次等處置”原則);以濟貧院院內救濟取代本地教區救濟。影響:為英國工業化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工人階級隊伍壯大;英國社會矛盾加劇;客觀上推動了城市化進程。(3) 原因:退休人口增長;社保基金告罄;經濟低迷(經濟“滯脹”),財政壓力大;依賴和懶惰行為增長;民意輿論的影響。努力方向:在提高社會效率和維護公平間尋求新的平衡。
(1)成效:創造了就業機會,改善了平民的生活水平;豐富了大眾的精神生活;鞏固了羅馬帝國的專制統治(元首制)。公共建筑:萬神殿、大競技場。
(2)內容:受救濟者生活水平不得高于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社會救濟中的“次等處置”原則);以濟貧院院內救濟取代本地教區救濟。影響:為英國工業化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工人階級隊伍壯大;英國社會矛盾加劇;客觀上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3)原因:退休人口增長;社保基金告罄;經濟低迷(經濟“滯脹”),財政壓力大;依賴和懶惰行為增長;民意輿論的影響。努力方向:在提高社會效率和維護公平間尋求新的平衡。
【知識點】羅馬帝國;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福利國家”
【解析】(1)成效:根據材料一“帝國的統治者大興土木,修筑了各種大型公共建筑……給成千上萬的平民提供了長期的就業機會”可知,創造了就業機會,改善了平民的生活水平;根據材料一“由于元首的倡導,競技運動更多地脫離了統治者個人享受的范圍,轉變為一種大眾化的娛樂方式”可知,豐富了大眾的精神生活 ;根據材料一“平民沉溺于賽會和馬戲等娛樂活動,逐漸喪失了參與政治的興趣,成為元首制的受益者和擁護者”可知,鞏固了羅馬帝國的專制統治。公共建筑:根據材料一“列舉兩例羅馬帝國時期能夠提供精神層面需求的‘大型公共建筑’的典型代表”并結合所學知識萬神殿為宗教建筑,大競技場為娛樂場所, 由此可得出“萬神殿”和“大競技場”是滿足精神需求的典型代表 。
(2)內容:根據材料二“這部法案確立了社會救濟中的‘次等處置’原則,即嚴格限制受救濟者的生活水平使之不得高于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可知,受救濟者生活水平不得高于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社會救濟中的“次等處置”原則);根據材料二“法案規定貧民想要獲得救濟就必須要搬進政府設立的濟貧院”可知,以濟貧院院內救濟取代本地教區救濟。社會影響:根據材料二“許多人寧愿接受工廠的低工資和艱苦工作,也不愿進入濟貧院”并結合所學知識,工業革命需要大量勞動力, 由此可得出,為英國工業化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根據材料二及工業革命背景,勞動力向工廠集中導致工人階級數量增長, 由此可得出,工人階級隊伍壯大;結合所學知識,濟貧院惡劣條件引發民眾不滿, 由此可得出,英國社會矛盾加劇;根據材料二“貧民……搬去城市找工作”及工業革命城市化進程, 由此可得出,客觀上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
(3)原因:根據材料三“福利國家模式曾被人們普遍視作20世紀最偉大的創造之一,然而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不少歐美國家的福利模式已難以為繼。由于退休人口超出想象地增長,用于養老的社會保險基金即將用罄”并結合所學知識人口老齡化加劇社保負擔, 由此可得出,退休人口增長;社保基金告罄;根據材料三“高通貨膨脹率和高失業率并存的滯脹局面,造成了連續多年的經濟低迷,也加重了財政支出的壓力”并結合所學知識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滯脹危機, 由此可得出,經濟低迷(滯脹),財政壓力大;根據材料三“普遍的‘福利培養依賴和懶漢’的民意輿論”并結合所學知識福利國家引發社會爭議, 由此可得出,依賴和懶惰行為增長;民意輿論的影響 。努力方向:關于改革方向,結合所學知識,20世紀80年代歐美國家推行新自由主義改革,如撒切爾主義和里根政策, 由此可得出努力方向為“在提高社會效率和維護公平間尋求新的平衡” ,即通過削減福利開支、引入市場機制等手段緩解財政壓力,同時調整福利結構以兼顧公平與效率。
【點評】本題考查了社會救濟和福利國家,解答本題需結合社會保障制度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21.【答案】(1) 特點:交通便捷;城市規模大;商業經濟繁榮(商品集散和貿易中心);文化昌盛。繪制:①直沽至臨清;②臨清入黃河(直接連入運河或將濟南和東平連入不得分)③在正確繪制路線的前提下,使用圖例中的符號。(2) 宗主國:西班牙。理由:到16世紀中葉,大部分南美洲、整個中美洲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意義: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降低了物流的成本;改變了世界航運格局;提升了巴拿馬的戰略地位(成為大國角力場);成為巴拿馬的經濟生命線。
(1)特點:交通便捷;城市規模大;商業經濟繁榮(商品集散和貿易中心);文化昌盛。繪制:①直沽至臨清;②臨清入黃河(直接連入運河或將濟南和東平連入不得分)③在正確繪制路線的前提下,使用圖例中的符號。
(2)宗主國:西班牙。
理由:到16世紀中葉,大部分南美洲、整個中美洲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意義: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降低了物流的成本;改變了世界航運格局;提升了巴拿馬的戰略地位(成為大國角力場);成為巴拿馬的經濟生命線。
【知識點】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中國古代的運河
【解析】(1)特點:根據材料“臨清迅速成為各地商貿滋聚之地。”可知,臨清城成為商品集散地;根據材料“臨清州,俗近奢華而有禮,士雖務名而有學。文教聿興,科第接踵,衣冠文物甲于東方。”可知,臨清城文化繁榮;根據材料“元代大運河的貫通,使臨清迅速成為各地商貿滋聚之地”可知隨著大運河的開通,臨清城交通便利;繪制:利用圖例符號正確繪制其路線:北起大都,南達杭州,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流域。
(2)宗主國:根據材料“1536年,隨著冒險家向南前進,秘魯的財富從巴拿馬這一小小殖民地倒了出來”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小小殖民地”的宗主國是西班牙,理由:結合所學可知,16世紀中葉,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支持下,開辟了新航路,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班牙和葡萄牙開始了早期的殖民擴張,到16世紀中葉,大部分南美洲、整個中美洲成為西班牙殖民地,而巴拿馬位于中美洲,故宗主國是西班牙。意義:結合所學可知,隨著巴拿馬運河的開通,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降低運輸成本;提高巴拿馬地位等。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運河和巴拿馬運河,解答本題需結合元代運河修建的概況和巴拿馬運河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22.【答案】(1) 獨特之處:嚴復突破了學習技術的限制,努力學習西方哲學及社會科學。評價:嚴復的認識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具有進步性。分析:背景:鴉片戰爭后,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民族危機加劇);一批志士仁人,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救亡圖存”);洋務運動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西方技術。進步性:嚴復突破了向西方學習技術的局限,傳播了西方現代社會科學;促進了思想解放;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2) 示例: 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新文化運動是有力例證。20世紀初,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逐漸認識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鞏固,中國的狀況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志,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大力傳播新思想、新文化。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讓新思想走進普通人。新文化運動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五四運動爆發后,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并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最終引領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綜上所述,新文化運動從文化革新出發,引發思想解放,進而推動社會全方位變革,深刻詮釋了“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它是黑暗中的火炬,照亮了中國近代化前行的道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國家獨立、民族復興而不懈奮斗。
(1)獨特之處:嚴復突破了學習技術的限制,努力學習西方哲學及社會科學。評價:嚴復的認識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具有進步性。分析:背景:鴉片戰爭后,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民族危機加劇);一批志士仁人,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救亡圖存”);洋務運動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西方技術。進步性:嚴復突破了向西方學習技術的局限,傳播了西方現代社會科學;促進了思想解放;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
(2)示例: 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新文化運動是有力例證。20世紀初,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逐漸認識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鞏固,中國的狀況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
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志,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大力傳播新思想、新文化。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讓新思想走進普通人。新文化運動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五四運動爆發后,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并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最終引領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綜上所述,新文化運動從文化革新出發,引發思想解放,進而推動社會全方位變革,深刻詮釋了“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它是黑暗中的火炬,照亮了中國近代化前行的道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國家獨立、民族復興而不懈奮斗。
【知識點】新文化運動
【解析】(1)獨特之處:根據材料一“潛心研究西方哲學及社會科學”并結合所學知識,洋務運動以學習西方技術為主,可知嚴復突破了洋務派“中體西用”的局限,轉向西方社會科學領域, 由此可得出,嚴復突破了學習技術的限制,努力學習西方哲學及社會科學 。評析:根據材料一“嚴復雖同為海軍生,但他并沒有把自己局限在海軍科目內,而是潛心研究西方哲學及社會科學”可得出,嚴復的認識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具有進步性。根據材料一“1877年始,福州船政學堂先后派出四批海軍生分赴英國和法國學習……中國‘自強’所急需的技術,他們就努力學習”并結合所學知識,洋務運動以“自強”“求富”為口號,重點學習西方軍事和工業技術, 由此可得出其背景,鴉片戰爭后,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民族危機加劇);一批志士仁人,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救亡圖存”);洋務運動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西方技術。根據材料一“他首次把亞當·斯密的《原富》和赫胥黎的《天演論》等8種科學名著譯成中文版出版”并結合所學知識,甲午戰爭后維新思想興起,嚴復翻譯《天演論》為維新變法提供理論依據,可知嚴復的翻譯工作推動了中國思想啟蒙和維新運動, 由此可得出其進步性在于突破了向西方學習技術的局限,傳播了西方現代社會科學;促進了思想解放;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
(2)本題較開放,言之有理即可,材料要求選取中國歷史某一個重大歷史關頭,以“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為標題,寫一篇歷史短文,根據材料二“文化成為時代變遷的先導”并結合所學知識,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依然處于思想文化落后狀態,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舊文化阻礙社會進步, 由此可知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是文化革新的迫切需求,由此可得出,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新文化運動是有力例證。20世紀初,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逐漸認識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鞏固,中國的狀況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根據材料二“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并結合所學知識,新文化運動通過《新青年》傳播民主科學、提倡白話文、批判舊道德, 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志,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大力傳播新思想、新文化;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讓新思想走進普通人,由此可得出新文化運動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 根據材料二“社會變革的先導”并結合所學知識,新文化運動為五四運動奠定思想基礎,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 由此可得出,五四運動爆發后,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并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最終引領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最后進行總結歸納,新文化運動從文化革新出發,引發思想解放,進而推動社會全方位變革,深刻詮釋了“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它是黑暗中的火炬,照亮了中國近代化前行的道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國家獨立、民族復興而不懈奮斗。
【點評】本題考查了新文化運動,解答本題需結合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1 / 12025屆浙江省衢州市、麗水市、湖州市高三下學期4月教學質量檢測(二模)歷史試題
一、選擇題Ⅰ(本大題共9小題,每小題2分,共18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1.(2025·湖州模擬)仰韶文化最初于1921年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此后中原地區發現類型相近的眾多文化遺址皆以仰韶文化命名。其中陜西西安臨潼姜寨聚落就是仰韶文化聚落形態的典型代表。這一文化遺存(  )
①空間范圍:黃河下游地區
②時間跨度: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
③代表器物:薄如蛋殼的黑陶
④社會狀況:貧富分化的狀況尚不明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識點】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點
【解析】【分析】①提到仰韶文化的空間范圍是黃河下游地區。然而,根據歷史資料,仰韶文化實際上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地區,而不是下游。因此,選項①是不正確的;
②強調仰韶文化的時間跨度是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這與歷史資料相符,仰韶文化確實存在于這個時間段內,所以選項②是正確的;
③提到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是薄如蛋殼的黑陶。但實際上,薄如蛋殼的黑陶更多地與龍山文化相關,而不是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代表器物主要是彩陶,因此選項③是不正確的;
④強調仰韶文化時期的社會狀況是貧富分化的狀況尚不明顯。這與考古學家對仰韶文化的研究結果相符,仰韶文化時期確實還沒有出現明顯的貧富分化現象,所以選項④是正確的。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華早期文明的起源,解答本題需理解掌握仰韶文化的代表及其特征,考查了考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2025·湖州模擬)北魏孝文帝曾說:“圣人之大寶惟位與功,是以功成作樂,治定制禮”“營國之本,禮教為先”。他在推行改革時又說:“自上古以來及諸經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禮乎?”“依《周禮》制度,班之天下”。孝文帝上述言論旨在(  )
A.推崇儒家思想以強化統治 B.著力推動鮮卑族教育改革
C.援禮入法以漢法代替舊法 D.消除民族差異以加快融合
【答案】A
【知識點】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分析】北魏孝文帝的言論中,“圣人之大寶惟位與功,是以功成作樂,治定制禮”和“營國之本,禮教為先”都強調了禮教的重要性。在推行改革時,他提到“自上古以來及諸經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禮乎?”以及“依《周禮》制度,班之天下”,這進一步體現了他對儒家禮教的推崇。結合這些言論,我們可以推斷孝文帝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推崇儒家思想來強化其統治。儒家思想強調等級秩序、禮儀規范等,這些都與孝文帝所推行的改革措施相契合,A正確;
“著力推動鮮卑族教育改革”雖然可能與孝文帝的某些改革措施有關,但并非其言論的主旨,排除B;
“援禮入法以漢法代替舊法”涉及到法律層面的改革,但孝文帝的言論中并未明確提及這一點,排除C;
“消除民族差異以加快融合”雖然是孝文帝改革的一個目標,但他的言論更多地是強調儒家思想和禮教的重要性,而非直接針對民族差異,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 本題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解答本題關鍵是根據“圣人之大寶惟位與功,是以功成作樂,治定制禮”“營國之本,禮教為先”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2025·湖州模擬)2025年春節,“黑眼圈魔童”哪吒的形象(圖一)火遍了大江南北。據學者考證,哪吒形象最初源于印度。宋代以前,中國的哪吒一直是頭戴寶冠,身披鎧甲,手托寶塔的佛教護法神形象(圖二)。明代小說中的哪吒又被列入了中國的道教神仙序列,形象也轉變為腳踩風火輪,手持火尖槍的少年英雄。據此可知(  )
圖一“黑眼圈魔童”哪吒 圖二 宋代以前的哪吒形象
A.哪吒的初始形象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傳入了中國
B.哪吒為代表的佛教文化開始與中華文化相融合
C.哪吒在歷史上從來就沒有統一固定的標準形象
D.哪吒形象的變遷體現出中華文化很強的包容性
【答案】D
【知識點】中華優秀文化的特點與價值
【解析】【分析】從哪吒形象從印度的佛教護法神轉變為中國的道教神仙這一事實可以看出,中華文化能夠吸收和融合外來文化元素,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新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D正確;
文中只提到哪吒形象最初源于印度,并未具體說明是在哪個時期傳入中國的,所以此選項無法確定其正確性,排除A;
雖然文中提到了哪吒形象從佛教護法神到道教神仙的轉變,但這只是哪吒形象的一個方面,并不能代表整個佛教文化與中華文化的融合,排除B;
文中提到了兩個不同時期的哪吒形象,但這并不能證明哪吒在歷史上從來沒有統一固定的標準形象。此選項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解答本題需根據哪吒的形象的演變和文化的傳承創新性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2025·湖州模擬)下面是一位同學整理的某部晚清史地著作的資料卡片。
·涉及當時世界的80個國家和地區 ·內容涵蓋地理、歷史、經濟、文化、風土人情 ·重點是對歐美國家的考察和介紹 ·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據此可知,該著作是(  )
A.《四洲志》 B.《海國圖志》
C.《瀛寰志略》 D.《資政新篇》
【答案】C
【知識點】近代中國最早向西方學習的代表人物及表現
【解析】【分析】《瀛寰志略》成書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全書共分10卷,分裝6冊,總分圖共44幅,其中只有一幅關于日本和琉球的地圖未用西方所繪地圖,其余都按西方原圖描摹。書中先為總說,后為分敘,圖文并茂,互為印證,于各洲之疆域、種族、人口,沿革、建置、物產、生活、風俗、宗教、盛衰,以及列國比較,皆言之頗詳,亦間有議論。該書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與資料卡片描述完全吻合,C正確;
《四洲志》雖然也是一部介紹世界地理的著作,但其內容和影響力與資料卡片描述不完全吻合,排除A;
《海國圖志》主要介紹了世界各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狀況和許多先進科學技術,如火輪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但并非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排除B;
《資政新篇》是太平天國的一部重要文獻,主要涉及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并非地理著作,排除D。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新思想的萌發,解答本題需根據新思想萌發的代表及內容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5.(2025·湖州模擬)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下旬,日軍十余萬向中國軍隊發起攻擊。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指揮13個軍共17萬余人拼死抵抗,給日軍以相當的損耗和遲滯。這是在整個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形勢嚴峻之時,中國戰場取得的唯一的大勝仗。這次大勝仗發生的地點位于下圖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識點】“二戰”的進程
【解析】【分析】題干所描述的大勝仗是第三次長沙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發生于1941年12月24日-1942年1月15日,②處大致為湖南長沙附近,第三次長沙會戰主要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展開,所以②符合,B正確;①處大致為湖北地區,③處大致為江西地區,④處大致為廣東地區,排除AC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抗日戰爭,解答本題需結合抗日戰爭的相關史實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6.(2025·湖州模擬)20世紀70年代,20歲的劉中平從遼寧瓦房店來到賀蘭山腳下,參與西北軸承廠籌建工作。那時候,和劉中平相似的工人、干部、知識分子有數百萬人,他們懷著奔涌的激情,投身到廣闊的西部地區,開啟了轟轟烈烈的建設事業。劉中平參與的這項建設事業(  )
A.改善了我國的工業布局 B.完成了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
C.響應了西部大開發戰略 D.奠定了新中國工業化的基礎
【答案】A
【知識點】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建設成就
【解析】【分析】20世紀70年代,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期階段,各個地區的發展并不均衡。劉中平從遼寧瓦房店來到賀蘭山腳下參與西北軸承廠的籌建工作,這一行為實際上是在支援西部的工業建設。“改善了我國的工業布局”是合理的,因為當時中國的工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而西部地區的工業相對較少。劉中平等人的到來,為西部地區帶來了新的工業項目和技術,有助于平衡東西部的工業發展差距,從而改善整個國家的工業布局,A正確;
“完成了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過于絕對,一個工廠的建立并不能代表整個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完成,排除B;
“響應了西部大開發戰略”不符合時間背景,因為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在20世紀末才提出的,與題目中的20世紀70年代不符,排除C;
“奠定了新中國工業化的基礎”也不準確,新中國的工業化基礎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已經開始奠定,而不是在20世紀70年代,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工業內遷,解答本題需結合工業內遷的相關史實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7.(2025·湖州模擬)西方學者常常強調近代科學的古希臘-羅馬淵源,卻刻意忽視了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對近代科學的貢獻。下列科學成就由阿拉伯學者取得的是(  )
A.證明日環食發生的可能性 B.創制“阿拉伯數字”
C.發明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 D.精確計算出地球周長
【答案】A
【知識點】阿拉伯帝國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穆斯林科學家伊本·海賽姆是最早通過實驗證明日環食發生的可能性的科學家,他還推導出了球面三角學中著名的海賽姆定理,A正確;
“阿拉伯數字”是現今國際通用數字。最初由古印度人發明,后由阿拉伯人傳向歐洲,之后再經歐洲人將其現代化。正因阿拉伯人的傳播,成為該種數字最終被國際通用的關鍵節點,所以人們稱其為“阿拉伯數字”,排除B;
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是古埃及的太陽歷。古埃及人根據對尼羅河河水上漲和天狼星的長期觀察,制定出一種方便的歷法。他們把每年一度的尼羅河泛濫日(大約在6月15日,潮頭到達孟菲斯)定為一年之開始,這一天在下埃及天狼星和太陽恰恰同時相遇在地平線上。智慧的埃及人還認識到,天狼星兩次與太陽同時出現之間大約相隔365天;而尼羅河每到6月泛濫一次,他們就把兩次泛濫之間也定為一年。這樣,埃及人就初步確定了太陽歷一年的時間,排除C;
公元前240年左右,埃拉托色尼首次測量出了地球的周長。他利用了同一個子午線平面上的兩地,在同一時間測得的太陽高度角不同,來計算地球的周長,排除D。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阿拉伯文化,解答本題需結合阿拉伯文化成就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8.(2025·湖州模擬)拿破侖帝國覆滅后,意大利諸邦紛紛以本邦君主名義頒布了各自的民法典,但這些民法典不過是《法國民法典》的意大利語譯本。意大利王國在實現統一后,又頒布了新的民法典。然而這部新的法典依然套用《法國民法典》的結構,內容上的改動也并不明顯。由此可知,《法國民法典》(  )
A.影響了歐洲的普通法傳統 B.推動了意大利民族語言的使用
C.發展為世界性的法律體系 D.成為意大利編纂民法典的藍本
【答案】D
【知識點】“大陸法系”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拿破侖帝國覆滅后,意大利諸邦紛紛以本邦君主名義頒布了各自的民法典,但這些民法典不過是《法國民法典》的意大利語譯本。意大利王國在實現統一后,又頒布了新的民法典。然而這部新的法典依然套用《法國民法典》的結構,內容上的改動也并不明顯”并結合所學可知,拿破侖帝國覆滅后,意大利諸邦頒布的民法典實際上是《法國民法典》的意大利語譯本。而當意大利王國實現統一后,新頒布的民法典雖然有所改動,但其結構仍然套用了《法國民法典》。這說明《法國民法典》在意大利民法典的編纂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參考和借鑒作用,“成為意大利編纂民法典的藍本”與題干中的信息相符,即意大利諸邦和新統一的意大利王國在編纂民法典時都參考了《法國民法典》,D正確;
題干中并沒有提及《法國民法典》與歐洲普通法傳統的關系,排除A;
雖然題干中提到了意大利諸邦以本邦君主名義頒布的民法典是《法國民法典》的意大利語譯本,但這并不能直接說明《法國民法典》推動了意大利民族語言的使用,因為這可能是出于其他政治或文化原因,排除B;
題干中只提到了《法國民法典》對意大利民法典的影響,并沒有提到它成為世界性的法律體系,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法國民法典》 ,解答本題需結合對《法國民法典》的評價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9.(2025·湖州模擬)如圖是19世紀的美國政治諷刺漫畫《美好的家庭聚餐》,畫面中美國總統尤利西斯·格蘭特(1869~1877年在任)手持一塊蛋糕,被高喊“分我一片”(Let us have a piece)的人群團團圍住,他只能無奈地大喊“靜一靜”(Let us have peace)。這幅漫畫意在諷刺當時的美國(  )
A.總統權力不受約束 B.文官人數急劇膨脹
C.國家管理職能擴展 D.政黨分肥存在弊端
【答案】D
【知識點】西方文官制度出現的背景
【解析】【分析】材料漫畫《美好的家庭聚餐》通過描繪美國總統尤利西斯·格蘭特被一群人圍住索要蛋糕的場景,實際上是在諷刺當時美國的政治現象。在這里,“蛋糕”可以被理解為政治利益或政府職位。在19世紀的美國,政黨分肥制(Spoils System)是一種常見的政治現象,即執政黨上臺后會將政府職位分配給本黨的支持者作為獎勵。這種做法往往導致政府官員的更替頻繁,政治腐敗和行政效率低下等問題。漫畫中的人群圍住總統索要蛋糕,可以理解為各派政治勢力爭奪政府職位和利益,而總統的無奈則反映了這種制度帶來的問題和困境,D正確;
漫畫中雖然展示了總統被人群包圍的情景,但這并不直接說明總統的權力是不受約束的。實際上,總統在面對這種情況時仍然能夠表達自己的意愿(如大喊“靜一靜”),這表明他的權力并非絕對無約束,排除A;
漫畫中并沒有直接提及文官或政府雇員的數量問題,因此這個選項與漫畫內容不符,排除B;
國家管理職能擴展沒有在漫畫中得到直接體現。漫畫主要關注的是政治利益的分配問題,而不是國家管理職能的變化,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 ,解答本題需結合美國文官制確立的背景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選擇題Ⅱ(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10.(2025·湖州模擬)春秋時期,居住在“晉南鄙”的姜戎氏稱自己“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但亦能賦《詩》以明其志;位于東南地區的吳國貴族亦自稱“周之胄裔”“比于諸華”“同于先王”。這反映出當時(  )
A.周天子喪失天下共主地位 B.華夏認同觀念逐漸形成
C.周邊民族完全融入華夏族 D.傳統政治秩序遭到破壞
【答案】B
【知識點】華夏認同的表現及影響
【解析】【分析】題目描述了春秋時期兩個不同地區的非華夏族群——晉南鄙的姜戎氏和東南地區的吳國貴族——都表現出對華夏文化的認同。姜戎氏雖然聲稱自己的飲食、衣服、禮物和語言與華夏不同,但他們能夠賦《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這顯示了他們對華夏文化的接受和尊重。吳國貴族則更直接地自稱是“周之胄裔”、“比于諸華”和“同于先王”,明確表達了他們與華夏族的認同感,B正確;
周天子喪失天下共主地位與題目描述的華夏認同觀念的形成無直接關聯,且題目中并未提及周天子的地位問題,排除A;
周邊民族完全融入華夏族的表述過于絕對,題目中只提到了部分非華夏族群對華夏文化的認同,并未提及“完全融入”,排除C;
傳統政治秩序遭到破壞與題目描述的華夏認同觀念的形成不直接相關,且題目中沒有提供足夠的信息來支持這一點,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華夏認同觀念 ,解答本題根據材料“居住在‘晉南鄙’的姜戎氏稱自己‘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但亦能賦《詩》以明其志;位于東南地區的吳國貴族亦自稱‘周之胄裔’‘比于諸華’‘同于先王’”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1.(2025·湖州模擬)西漢前期流行的黃老無為思想,曾在北宋前期再度活躍。但與西漢前期不同的是,北宋的“無為”有“朝廷防制、纖細具備”的基礎,故變之難,即李沆所謂“妄有更張,即所傷多矣”。據此可知,北宋前期“無為”的盛行(  )
A.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 B.造成了官僚隊伍的不斷膨脹
C.推動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D.助長了因循守舊的政治風氣
【答案】D
【知識點】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北宋前期的“無為”思想與西漢前期的有所不同。西漢前期的“無為”是一種較為寬松的治理方式,而北宋的“無為”則是在“朝廷防制、纖細具備”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意味著北宋的“無為”并非完全放任自流,而是在一定的制度和規范下進行的。根據題干中的描述,“無為”在北宋前期有其特定的制度和規范基礎,且變之難,這暗示了一種保守、不愿輕易改變的態度。這種態度很可能導致政治上的因循守舊,D正確;
雖然“無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會的穩定,但題干中并沒有明確提到這一點,且“無為”并不等同于積極的國家統一和安定政策,排除A;
題干中并沒有提到“無為”思想與官僚隊伍膨脹之間的直接聯系,排除B;
雖然“無為”思想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有助于經濟的發展,但題干中同樣沒有明確提到這一點,且“無為”并不直接等同于經濟發展政策,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北宋的政治 ,解答本題需結合北宋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弊端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2.(2025·湖州模擬)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1623~1688)于順治十六年(1659)來華傳教,后成為康熙帝的科學老師。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他從早到晚給康熙帝講授西學。他們“暢談”的話題可能涉及(  )
A.西洋火炮對于抵抗沙俄的重要性
B.蒸汽機車的機械構造和運行原理
C.牛痘接種法在西方的推廣和普及
D.番茄已成為百姓喜聞樂見的蔬菜
【答案】A
【知識點】明清時期的西學東漸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西洋火炮對于抵抗沙俄的重要性與南懷仁作為傳教士和康熙帝科學老師的身份高度相關。在那個時代,西洋火炮技術是西方軍事科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康熙帝時期正值清朝與沙俄邊境沖突頻發之際,因此,西洋火炮的技術和應用無疑是雙方可能深入探討的話題,A正確;
蒸汽機車是19世紀初的發明,遠晚于南懷仁在華活動的時期,因此這一選項與題干中的時間背景不符,排除B;
牛痘接種法雖然是一項重要的醫學成就,但其廣泛傳播是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同樣超出了南懷仁在華的時間范圍,排除C;
番茄原產于南美洲,雖然在新航路開辟后逐漸傳入中國,但在南懷仁所處的時代,它尚未成為普通百姓餐桌上的常見食材,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西學東漸 ,解答本題根據材料“南懷仁(1623~1688)于順治十六年(1659)來華傳教……成為康熙帝的科學老師”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3.(2025·湖州模擬)如圖是一張發行于“中華民國三十七年”12月的紙幣。這張紙幣的首批流通區域最有可能是(  )
A.東北地區 B.華北地區 C.東南地區 D.西南地區
【答案】B
【知識點】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反攻與戰略決戰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中華民國成立于1912年,因此三十七年就是1948年。這一年,解放戰爭已經進入關鍵階段,解放軍在各個戰場上都取得了顯著的勝利。特別是東北地區,遼沈戰役已經結束,東北全境得到解放。而華北地區也即將面臨解放軍的戰略決戰。考慮到紙幣的發行和流通通常與政治中心的決策和地區的穩定有關,我們可以推斷,在1948年12月,東北地區雖然已經解放,但可能還沒有完全穩定下來,且其貨幣體系可能與之前的有所不同。而華北地區,作為當時的政治中心之一,更有可能成為新發行紙幣的首批流通區域,B正確,排除A;
東南地區和西南地區在當時仍然處于國民黨的控制之下,不可能是新發行紙幣的首批流通區域,排除C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解放戰爭 ,解答本題需結合民國的算法及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4.(2025·湖州模擬)周恩來參加某次國際會議時,致電毛澤東并中共中央:“根據三天會場情況看來,朝鮮問題的討論形成敷衍局面,因美國不打算解決問題,法國對朝鮮問題又不便發言,英國也表示不想發言。”“皮杜爾(時任法國外交部長)急于要商談印度支那問題”。據此可知,該會議是(  )
A.華盛頓會議 B.舊金山會議 C.日內瓦會議 D.萬隆會議
【答案】C
【知識點】新中國的外交政策與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根據三天會場情況看來,朝鮮問題的討論形成敷衍局面,因美國不打算解決問題,法國對朝鮮問題又不便發言,英國也表示不想發言”“皮杜爾(時任法國外交部長)急于要商談印度支那問題”并結合所學可知,電報提到朝鮮問題的討論形成敷衍局面,美國、法國、英國的態度表明會議涉及朝鮮問題。皮杜爾急于商談印度支那問題,進一步指向日內瓦會議,因為該會議同時討論了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C正確;華盛頓會議、舊金山會議、萬隆會議均未同時涉及這兩個議題,排除AB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新中國外交 ,解答本題需結合日內瓦會議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5.(2025·湖州模擬)有史家認為,這片土地見證了人類歷史的諸多關鍵節點:從農業的起源到鐵器的最早冶煉,從印歐人的遷徙到絲路商旅的往來,從帝國的爭霸到文明的興替……至今仍是全球地緣政治的熱點地區。“這片土地”是指(  )
A.巴爾干半島 B.小亞細亞 C.兩河流域 D.伊朗高原
【答案】C
【知識點】古巴比倫王國與《漢謨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兩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內)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發源地之一,這里見證了農業的起源、鐵器的最早冶煉,也是印歐人遷徙的重要通道,更是古代帝國爭霸和文明興替的核心區域。此外,該地區在地中海與東方之間的貿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與絲路商旅的往來也有一定聯系。至今,由于其地理位置和資源,兩河流域地區仍然是全球地緣政治的熱點,C正確;
雖然巴爾干半島在歐洲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它并不是農業起源或鐵器最早冶煉的地方,也不完全符合題干中描述的所有關鍵節點,排除A;
小亞細亞(今土耳其)在歷史上是多個文明的交匯點,但它同樣不是農業起源的核心區域,且在鐵器冶煉和印歐人遷徙等方面的重要性相對較低,排除B;
伊朗高原雖然在中東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在農業起源、鐵器冶煉等方面的重要性不如兩河流域顯著,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兩河文明 ,解答本題需結合兩河文明的特征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6.(2025·湖州模擬)“教隨國定”原則的拉丁文原意為“誰的領地,誰的宗教”。這一原則經《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被推廣到歐洲的一切新教教派。此后歐洲各邦國的統治者有權決定自己領地內的官方宗教信仰,領地內的臣民在信仰上必須服從統治者的選擇。這一原則(  )
A.強化了基督教對人們思想的控制
B.順應了德意志地區由分裂走向統一的趨勢
C.增強了歐洲國家主權與獨立意識
D.推動了歐洲各國形成政教合一的統治模式
【答案】C
【知識點】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教隨國定”原則允許各邦國的統治者決定其領土內的官方宗教信仰,這實際上是在強調國家主權和獨立性,因為每個國家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宗教,C正確;
強化了基督教對人們思想的控制雖然涉及宗教信仰,但它更多地是關于國家統治者在其領土內決定宗教的權利,而不是直接強化基督教對人們思想的控制,排除A;
材料中沒有明確提到德意志地區的統一趨勢,因此這一選項與材料內容不直接相關,排除B;
材料中并沒有提到政教合一的統治模式,而是強調了國家統治者在宗教選擇上的權利,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宗教改革 ,解答本題根據“歐洲各邦國的統治者有權決定自己領地內的官方宗教信仰”并結合宗教改革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7.(2025·湖州模擬)有史家論及1590至1630年間從亞洲返回歐洲各國的商船情況時,整理表格如下(部分)。從這一變化可推知,當時(  )
年份 葡萄牙 荷蘭 英國
1590 4 0 0
1600 6 8 0
1615 1 5 2
1620 2 6 2
1630 1 9 4
A.西歐國家開辟了往返亞洲的航線
B.葡萄牙商人的航海事業失去了王室的支持
C.世界貿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D.新型商業組織推動了荷、英兩國海外貿易
【答案】D
【知識點】近代世界商業貿易的變化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荷蘭和英國在這段時間內商船數量的顯著增長,這很可能與他們采用了新型的商業組織形式有關,如股份公司等,這些新型組織能夠更有效地籌集資金和組織貿易活動,D正確;
表格數據并沒有直接證明這一點,因為表格只顯示了商船的數量,而沒有提供關于航線開辟的具體信息,排除A;
僅憑表格數據無法得出這樣的結論。葡萄牙商船數量的減少可能有多種原因,不一定是因為失去了王室支持,排除B;
表格數據主要反映了西歐三國在亞洲貿易中的變化,并不能直接推斷出整個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化,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新航路開辟 ,解答本題需結合新航路開辟的影響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8.(2025·湖州模擬)2025年1月,中國發布的人工智能大語言推理模型DeepSeek-R1,以出色的性能、更低的成本和更短的訓練時間驚艷了全球。DeepSeek的成功引發了又一輪人工智能研發熱潮。目前除了中、美兩大強國外,全球多個國家競相投入更多力量以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和技術的不斷發展。這說明(  )
A.社會信息化發展使世界各國更加相互依存
B.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將由人工智能決定
C.尖端科技的競爭本質上是綜合國力的較量
D.人工智能已在全球范圍得到推廣普及
【答案】C
【知識點】科學技術新發展
【解析】【分析】題目描述了DeepSeek-R1的成功引發了全球范圍內的人工智能研發熱潮,并且提到除了中、美兩大國外,其他國家也在積極投入資源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尖端科技的競爭本質上是綜合國力的較量”與題目描述相符。DeepSeek-R1的成功及引發的全球研發熱潮,體現了各國在尖端科技領域的競爭,而這種競爭背后反映的是各國的綜合國力,包括經濟、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實力,C正確;
“社會信息化發展使世界各國更加相互依存”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國家間的關系,但與題目中強調的人工智能研發的競爭態勢不直接相關,排除A;
“人類的前途和命運將由人工智能決定”夸大了人工智能的作用,且題目中并未提及此觀點,排除B;
“人工智能已在全球范圍得到推廣普及”雖然可能是未來的趨勢,但題目中并未明確提及人工智能已經得到了全球范圍的推廣普及,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新科技革命 ,解答本題需結合新科技革命發展的原因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9.(2025·湖州模擬)《周禮·冢人》記載:“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為之圖,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各以其族。”考古發現,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君墓地如上村嶺虢國墓地、北趙晉侯墓地、琉璃河燕國墓地以及平頂山應國墓地等,這些諸侯國君皆有自己獨立的墓地,并沒有和周天子埋葬在一起。據此可知(  )
A.古代文獻記載在形成與流傳過程中會出現片面性和主觀性
B.考古發現的成果可以彌補或顛覆古代文獻記載和歷史認知
C.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的矛盾會導致無休無止的歷史學爭論
D.考古研究的成果為歷史學的研究與闡釋提供了諸多新視角
【答案】B
【知識點】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
【解析】【分析】根據題目描述,《周禮·冢人》的記載表明諸侯應該按照一定的等級制度埋葬在周天子的附近,但考古發現顯示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君實際上擁有自己獨立的墓地,并未與周天子埋葬在一起。這說明考古發現的實際證據與古代文獻的記載存在差異。考古發現的成果可以彌補或顛覆古代文獻記載和歷史認知與題目中的情況相符,因為考古發現提供了與文獻記載不同的實際情況,B正確;
古代文獻記載可能存在片面性和主觀性,雖然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但題目中的信息并沒有直接指向這一點,排除A;
C選項強調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的矛盾會導致無休無止的歷史學爭論。然而,這種矛盾并不一定會導致無休止的爭論,而是可能推動歷史學的進一步研究和認識,排除C;
題目中的信息更側重于考古發現對已有文獻記載的挑戰和補充,而不是單純提供新視角,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西周的統治 ,解答本題根據“考古發現,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君墓地如上村嶺虢國墓地、北趙晉侯墓地、琉璃河燕國墓地以及平頂山應國墓地等,這些諸侯國君皆有自己獨立的墓地,并沒有和周天子埋葬在一起”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閱讀理解史料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非選擇題(有3小題,第20題16分,第21題16分,第22題20分,共52分)
20.(2025·湖州模擬)西方國家的社會治理經歷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羅馬帝國的社會治理政策可以被概括為“面包與競技場”。帝國的統治者大興土木,修筑了各種大型公共建筑。這些大型工程的建設歷時多年,給成千上萬的平民提供了長期的就業機會。在解決了“面包”問題之后,隨之而來的是精神層面的需求。由于元首的倡導,競技運動更多地脫離了統治者個人享受的范圍,轉變為一種大眾化的娛樂方式。平民沉溺于賽會和馬戲等娛樂活動,逐漸喪失了參與政治的興趣,成為元首制的受益者和擁護者。
——摘編自何立波《羅馬帝國社會福利政策透視》
材料二 1834年頒布的《濟貧法修正案》是英國工業革命時期一項影響深遠的法案。這部法案確立了社會救濟中的“次等處置”原則,即嚴格限制受救濟者的生活水平使之不得高于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法案頒布前英國貧民可以從本地教區獲得救濟,因而少有人愿意背井離鄉的搬去城市找工作。法案規定貧民想要獲得救濟就必須要搬進政府設立的濟貧院。院內貧民的生活無異于囚犯,不僅被限制人身自由,還要忍受極其惡劣的生活環境,從事繁重的勞動。許多人寧愿接受工廠的低工資和艱苦工作,也不愿進入濟貧院。
——摘編自丁建定《英國濟貧法制度史》
材料三 福利國家模式曾被人們普遍視作20世紀最偉大的創造之一,然而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不少歐美國家的福利模式已難以為繼。由于退休人口超出想象地增長,用于養老的社會保險基金即將用罄。高通貨膨脹率和高失業率并存的滯脹局面,造成了連續多年的經濟低迷,也加重了財政支出的壓力。在普遍的“福利培養依賴和懶漢”的民意輿論下,福利模式的改革已刻不容緩。
——摘編自秦莉《重構福利契約的實踐》
(1)根據材料一,概述“面包與競技場”政策的治理成效。結合所學,列舉兩例羅馬帝國時期能夠提供精神層面需求的“大型公共建筑”的典型代表。
(2)根據材料二,概括英國1834年《濟貧法修正案》的內容。結合所學,簡要分析《濟貧法修正案》的社會影響。
(3)根據材料三,概括歐美國家福利模式“難以為繼”的原因。結合所學,指出20世紀80年代歐美國家福利模式改革的努力方向。
【答案】(1) 成效:創造了就業機會,改善了平民的生活水平;豐富了大眾的精神生活;鞏固了羅馬帝國的專制統治(元首制)。公共建筑:萬神殿、大競技場。(2) 內容:受救濟者生活水平不得高于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社會救濟中的“次等處置”原則);以濟貧院院內救濟取代本地教區救濟。影響:為英國工業化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工人階級隊伍壯大;英國社會矛盾加劇;客觀上推動了城市化進程。(3) 原因:退休人口增長;社保基金告罄;經濟低迷(經濟“滯脹”),財政壓力大;依賴和懶惰行為增長;民意輿論的影響。努力方向:在提高社會效率和維護公平間尋求新的平衡。
(1)成效:創造了就業機會,改善了平民的生活水平;豐富了大眾的精神生活;鞏固了羅馬帝國的專制統治(元首制)。公共建筑:萬神殿、大競技場。
(2)內容:受救濟者生活水平不得高于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社會救濟中的“次等處置”原則);以濟貧院院內救濟取代本地教區救濟。影響:為英國工業化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工人階級隊伍壯大;英國社會矛盾加劇;客觀上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3)原因:退休人口增長;社保基金告罄;經濟低迷(經濟“滯脹”),財政壓力大;依賴和懶惰行為增長;民意輿論的影響。努力方向:在提高社會效率和維護公平間尋求新的平衡。
【知識點】羅馬帝國;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福利國家”
【解析】(1)成效:根據材料一“帝國的統治者大興土木,修筑了各種大型公共建筑……給成千上萬的平民提供了長期的就業機會”可知,創造了就業機會,改善了平民的生活水平;根據材料一“由于元首的倡導,競技運動更多地脫離了統治者個人享受的范圍,轉變為一種大眾化的娛樂方式”可知,豐富了大眾的精神生活 ;根據材料一“平民沉溺于賽會和馬戲等娛樂活動,逐漸喪失了參與政治的興趣,成為元首制的受益者和擁護者”可知,鞏固了羅馬帝國的專制統治。公共建筑:根據材料一“列舉兩例羅馬帝國時期能夠提供精神層面需求的‘大型公共建筑’的典型代表”并結合所學知識萬神殿為宗教建筑,大競技場為娛樂場所, 由此可得出“萬神殿”和“大競技場”是滿足精神需求的典型代表 。
(2)內容:根據材料二“這部法案確立了社會救濟中的‘次等處置’原則,即嚴格限制受救濟者的生活水平使之不得高于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可知,受救濟者生活水平不得高于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社會救濟中的“次等處置”原則);根據材料二“法案規定貧民想要獲得救濟就必須要搬進政府設立的濟貧院”可知,以濟貧院院內救濟取代本地教區救濟。社會影響:根據材料二“許多人寧愿接受工廠的低工資和艱苦工作,也不愿進入濟貧院”并結合所學知識,工業革命需要大量勞動力, 由此可得出,為英國工業化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根據材料二及工業革命背景,勞動力向工廠集中導致工人階級數量增長, 由此可得出,工人階級隊伍壯大;結合所學知識,濟貧院惡劣條件引發民眾不滿, 由此可得出,英國社會矛盾加劇;根據材料二“貧民……搬去城市找工作”及工業革命城市化進程, 由此可得出,客觀上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
(3)原因:根據材料三“福利國家模式曾被人們普遍視作20世紀最偉大的創造之一,然而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不少歐美國家的福利模式已難以為繼。由于退休人口超出想象地增長,用于養老的社會保險基金即將用罄”并結合所學知識人口老齡化加劇社保負擔, 由此可得出,退休人口增長;社保基金告罄;根據材料三“高通貨膨脹率和高失業率并存的滯脹局面,造成了連續多年的經濟低迷,也加重了財政支出的壓力”并結合所學知識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滯脹危機, 由此可得出,經濟低迷(滯脹),財政壓力大;根據材料三“普遍的‘福利培養依賴和懶漢’的民意輿論”并結合所學知識福利國家引發社會爭議, 由此可得出,依賴和懶惰行為增長;民意輿論的影響 。努力方向:關于改革方向,結合所學知識,20世紀80年代歐美國家推行新自由主義改革,如撒切爾主義和里根政策, 由此可得出努力方向為“在提高社會效率和維護公平間尋求新的平衡” ,即通過削減福利開支、引入市場機制等手段緩解財政壓力,同時調整福利結構以兼顧公平與效率。
【點評】本題考查了社會救濟和福利國家,解答本題需結合社會保障制度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21.(2025·湖州模擬)運河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大運河的貫通,使臨清(見下圖)迅速成為各地商貿滋聚之地。明代經臨清轉銷的布匹和紡織品每年至少有一二百萬匹以上,清代經臨清的糧食年交易量最高可達100萬石。乾隆年間,臨清城內糧食市場有六七處,糧鋪多達百余家。明代“臨清城周圍逾三十里,而一城之中無論南北貨財,即紳士商民近百萬口”。三千里運河波光粼粼,四方人文薈萃于臨清。《山東通志》有云:“臨清州,俗近奢華而有禮,士雖務名而有學。文教聿興,科第接踵,衣冠文物甲于東方。”
——摘編自李正愛《京杭大運河與臨清城市的人文轉變》
材料二 巴拿馬首先是因為地理位置而成為冒險家征服南美的灘頭堡。1536年,隨著冒險家向南前進,秘魯的財富從巴拿馬這一小小殖民地倒了出來,巴拿馬成為了秘魯的白銀和其他財富運輸的通道和中途站。1824年,巴拿馬獨立,成為哥倫比亞的一個省;1903年,巴拿馬再度贏得獨立,這次是外部勢力起作用;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對國際交通開放時,本地人發現,他們只不過是把哥倫比亞人的控制易手成為美國人的統治。巴拿馬人民不斷開展斗爭,在1999年從美國手中收回了巴拿馬運河區的全部主權。有英美研究機構稱,2024年,巴拿馬運河產生了超過四十億英鎊的總利潤;巴拿馬23.6%的年收入來自運河和提供與其運營相關服務的公司。
——摘編自[美]彭慕蘭等《貿易打造的世界》等
(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清時期臨清城的特點。結合所學,用圖例中的符號完成圖中元代大運河的繪制。
(2)根據材料二,判斷“這一小小殖民地”的宗主國并簡述判斷的理由,結合所學,概括巴拿馬運河通航的意義。
【答案】(1) 特點:交通便捷;城市規模大;商業經濟繁榮(商品集散和貿易中心);文化昌盛。繪制:①直沽至臨清;②臨清入黃河(直接連入運河或將濟南和東平連入不得分)③在正確繪制路線的前提下,使用圖例中的符號。(2) 宗主國:西班牙。理由:到16世紀中葉,大部分南美洲、整個中美洲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意義: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降低了物流的成本;改變了世界航運格局;提升了巴拿馬的戰略地位(成為大國角力場);成為巴拿馬的經濟生命線。
(1)特點:交通便捷;城市規模大;商業經濟繁榮(商品集散和貿易中心);文化昌盛。繪制:①直沽至臨清;②臨清入黃河(直接連入運河或將濟南和東平連入不得分)③在正確繪制路線的前提下,使用圖例中的符號。
(2)宗主國:西班牙。
理由:到16世紀中葉,大部分南美洲、整個中美洲是西班牙的殖民地。
意義: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降低了物流的成本;改變了世界航運格局;提升了巴拿馬的戰略地位(成為大國角力場);成為巴拿馬的經濟生命線。
【知識點】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中國古代的運河
【解析】(1)特點:根據材料“臨清迅速成為各地商貿滋聚之地。”可知,臨清城成為商品集散地;根據材料“臨清州,俗近奢華而有禮,士雖務名而有學。文教聿興,科第接踵,衣冠文物甲于東方。”可知,臨清城文化繁榮;根據材料“元代大運河的貫通,使臨清迅速成為各地商貿滋聚之地”可知隨著大運河的開通,臨清城交通便利;繪制:利用圖例符號正確繪制其路線:北起大都,南達杭州,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流域。
(2)宗主國:根據材料“1536年,隨著冒險家向南前進,秘魯的財富從巴拿馬這一小小殖民地倒了出來”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小小殖民地”的宗主國是西班牙,理由:結合所學可知,16世紀中葉,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支持下,開辟了新航路,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班牙和葡萄牙開始了早期的殖民擴張,到16世紀中葉,大部分南美洲、整個中美洲成為西班牙殖民地,而巴拿馬位于中美洲,故宗主國是西班牙。意義:結合所學可知,隨著巴拿馬運河的開通,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降低運輸成本;提高巴拿馬地位等。
【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運河和巴拿馬運河,解答本題需結合元代運河修建的概況和巴拿馬運河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22.(2025·湖州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7年始,福州船政學堂先后派出四批海軍生分赴英國和法國學習。到歐洲后,中國海軍生只要是中國“自強”所急需的技術,他們就努力學習。1880年之后,留歐海軍生陸續回國。北洋海軍中主要船只的管帶(艦長)基本由留歐海軍生擔任,如“定遠號”管帶劉步蟾、“經遠號”管帶林永升等。嚴復雖同為海軍生,但他并沒有把自己局限在海軍科目內,而是潛心研究西方哲學及社會科學。1879年,他在格林威治海軍大學畢業后,即從事著述、翻譯工作。他首次把亞當·斯密的《原富》和赫胥黎的《天演論》等8種科學名著譯成中文版出版,為在中國傳播西方現代社會科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摘自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不日新者必日退”。在人類發展的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成為時代變遷、社會變革的先導。
——摘自《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
(1)根據材料一,指出嚴復“向西方學習”的獨特之處,并對此予以簡要評析。
(2)參考材料二,選取中國歷史某一個重大歷史關頭,以“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為標題,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史實充分,條理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1) 獨特之處:嚴復突破了學習技術的限制,努力學習西方哲學及社會科學。評價:嚴復的認識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具有進步性。分析:背景:鴉片戰爭后,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民族危機加劇);一批志士仁人,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救亡圖存”);洋務運動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西方技術。進步性:嚴復突破了向西方學習技術的局限,傳播了西方現代社會科學;促進了思想解放;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2) 示例: 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新文化運動是有力例證。20世紀初,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逐漸認識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鞏固,中國的狀況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志,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大力傳播新思想、新文化。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讓新思想走進普通人。新文化運動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五四運動爆發后,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并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最終引領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綜上所述,新文化運動從文化革新出發,引發思想解放,進而推動社會全方位變革,深刻詮釋了“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它是黑暗中的火炬,照亮了中國近代化前行的道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國家獨立、民族復興而不懈奮斗。
(1)獨特之處:嚴復突破了學習技術的限制,努力學習西方哲學及社會科學。評價:嚴復的認識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具有進步性。分析:背景:鴉片戰爭后,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民族危機加劇);一批志士仁人,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救亡圖存”);洋務運動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西方技術。進步性:嚴復突破了向西方學習技術的局限,傳播了西方現代社會科學;促進了思想解放;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
(2)示例: 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
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新文化運動是有力例證。20世紀初,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逐漸認識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鞏固,中國的狀況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
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志,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大力傳播新思想、新文化。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讓新思想走進普通人。新文化運動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五四運動爆發后,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并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最終引領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綜上所述,新文化運動從文化革新出發,引發思想解放,進而推動社會全方位變革,深刻詮釋了“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它是黑暗中的火炬,照亮了中國近代化前行的道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國家獨立、民族復興而不懈奮斗。
【知識點】新文化運動
【解析】(1)獨特之處:根據材料一“潛心研究西方哲學及社會科學”并結合所學知識,洋務運動以學習西方技術為主,可知嚴復突破了洋務派“中體西用”的局限,轉向西方社會科學領域, 由此可得出,嚴復突破了學習技術的限制,努力學習西方哲學及社會科學 。評析:根據材料一“嚴復雖同為海軍生,但他并沒有把自己局限在海軍科目內,而是潛心研究西方哲學及社會科學”可得出,嚴復的認識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具有進步性。根據材料一“1877年始,福州船政學堂先后派出四批海軍生分赴英國和法國學習……中國‘自強’所急需的技術,他們就努力學習”并結合所學知識,洋務運動以“自強”“求富”為口號,重點學習西方軍事和工業技術, 由此可得出其背景,鴉片戰爭后,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民族危機加劇);一批志士仁人,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救亡圖存”);洋務運動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西方技術。根據材料一“他首次把亞當·斯密的《原富》和赫胥黎的《天演論》等8種科學名著譯成中文版出版”并結合所學知識,甲午戰爭后維新思想興起,嚴復翻譯《天演論》為維新變法提供理論依據,可知嚴復的翻譯工作推動了中國思想啟蒙和維新運動, 由此可得出其進步性在于突破了向西方學習技術的局限,傳播了西方現代社會科學;促進了思想解放;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
(2)本題較開放,言之有理即可,材料要求選取中國歷史某一個重大歷史關頭,以“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為標題,寫一篇歷史短文,根據材料二“文化成為時代變遷的先導”并結合所學知識,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依然處于思想文化落后狀態,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舊文化阻礙社會進步, 由此可知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是文化革新的迫切需求,由此可得出,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新文化運動是有力例證。20世紀初,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逐漸認識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鞏固,中國的狀況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根據材料二“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并結合所學知識,新文化運動通過《新青年》傳播民主科學、提倡白話文、批判舊道德, 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志,高舉民主和科學的旗幟,大力傳播新思想、新文化;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讓新思想走進普通人,由此可得出新文化運動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 根據材料二“社會變革的先導”并結合所學知識,新文化運動為五四運動奠定思想基礎,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 由此可得出,五四運動爆發后,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并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最終引領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最后進行總結歸納,新文化運動從文化革新出發,引發思想解放,進而推動社會全方位變革,深刻詮釋了“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它是黑暗中的火炬,照亮了中國近代化前行的道路,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為國家獨立、民族復興而不懈奮斗。
【點評】本題考查了新文化運動,解答本題需結合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進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及調動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浩特市| 巴彦淖尔市| 合川市| 东兴市| 双桥区| 长葛市| 克山县| 霍城县| 广丰县| 自治县| 红桥区| 定兴县| 鄂伦春自治旗| 邮箱| 宾川县| 南川市| 宜州市| 吉水县| 肃北| 南汇区| 固安县| 化州市| 嘉义市| 浠水县| 社会| 嘉义市| 偃师市| 上饶市| 丰顺县| 得荣县| 苏尼特左旗| 福泉市| 凯里市| 阿尔山市| 许昌县| 静海县| 郑州市| 新源县| 嘉定区| 百色市| 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