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2025屆浙江省強基聯盟高三下學期5月聯考(三模)歷史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2025屆浙江省強基聯盟高三下學期5月聯考(三模)歷史試題

資源簡介

2025屆浙江省強基聯盟高三下學期5月聯考(三模)歷史試題
一、選擇題Ⅰ(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1.(2025·浙江模擬)西周時期,形成了一套強調“子以母貴”,由正妻地位決定子嗣優先繼承的制度。該制度是(  )
A.禪讓制 B.兄終弟及制
C.嫡長子繼承制 D.軍功授爵制
【答案】C
【知識點】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
【解析】【分析】在西周時期,嫡長子繼承制是一種重要的繼承制度。其中,“嫡”指的是正妻所生的子女,“長子”則是指這些嫡出子女中的第一個。這一制度明確規定了正妻所生的長子具有優先繼承權,完全符合題目中“子以母貴”和“由正妻地位決定子嗣優先繼承”的描述,C正確;
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首領更替的方式,與西周時期的繼承制度無關。禪讓制強調的是賢能者的選拔,而非家族內部的血緣繼承,排除A;
兄終弟及制是一種兄弟間輪流繼承的制度,它并不強調正妻地位對子嗣繼承權的影響。因此,這個選項與題目描述不符,排除B;
軍功授爵制是一種根據軍事功績授予爵位的制度,與繼承權無直接關聯。它更多地強調個人的軍事成就,而非家族血緣或正妻地位,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西周宗法制,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2.(2025·浙江模擬)陸九淵在描述撫州金溪地區的生產活動時指出,當地人家治田,用“長大鑼頭”,深翻地二尺許,并有一尺的間隔,“方容秧一頭”,“久旱時,田肉深,獨得不旱”。由此可見,當地農業生產采用(  )
A.刀耕火種 B.廣種薄收 C.精耕細作 D.流水作業
【答案】C
【知識點】明清時期的農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精耕細作指的是在耕作過程中注重細節,如深耕、合理的株距等,以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陸九淵的描述完全符合精耕細作的特點,C正確;
刀耕火種是一種原始的農業耕作方式,通常涉及砍伐樹木、焚燒植被以清理土地,然后種植作物。陸九淵的描述中并沒有提到砍伐或焚燒的過程,排除A;
廣種薄收意味著種植面積廣泛,但單位面積的產量很低。陸九淵的描述中提到了深耕和合理的株距,這些都是為了提高產量,而不是廣種薄收,排除B;
流水作業通常指的是一種按照固定順序和節奏進行的連續作業方式,常見于工業生產。陸九淵的描述中并沒有提到與流水作業相關的內容,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明清時期的農業,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3.(2025·浙江模擬)1947年,上海《大公報》報道:“物價瘋狂上漲,米價突破每石40萬元,棉紗每包達300萬元。”這一現象主要是由于(  )
A.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影響 B.國民政府惡性通貨膨脹政策
C.美國對華大量傾銷商品 D.日本侵華戰爭對經濟的破壞
【答案】B
【知識點】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
【解析】【分析】1947年正值解放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為了籌措軍費,大量印發紙幣,導致貨幣供應量激增,從而引發了惡性通貨膨脹。這與題干中描述的物價瘋狂上漲現象高度吻合,B正確;
雖然經濟危機可能導致物價上漲,但1947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并不是導致中國物價如此瘋狂上漲的主要原因。此外,該選項沒有特指到中國當時的特定情況,排除A;
美國對華大量傾銷商品與題干描述的物價上漲沒有直接關系。而且,美國對華大量傾銷商品更多地可能導致中國本土產業受到沖擊,而不是物價上漲,排除C;
雖然日本侵華戰爭確實對中國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但1947年時,抗日戰爭已經結束多年,因此這一選項與題干中的時間點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4.(2025·浙江模擬)某古代文明用樹皮紙記錄歷法,將一年分為18個月,每月20天,剩余5天為“禁忌日”,其金字塔建筑頂部常設神廟而非陵墓。這一文明位于(  )
A.尤卡坦半島 B.尼羅河三角洲
C.小亞細亞地區 D.亞平寧半島
【答案】A
【知識點】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
【解析】【分析】尤卡坦半島是瑪雅文明的所在地。瑪雅文明以其復雜的歷法系統而聞名,其中確實有一年分為18個月,每月20天,外加5個禁忌日的歷法。此外,瑪雅的金字塔頂部通常建有神廟,用于宗教儀式,而非作為陵墓,A正確;
尼羅河三角洲是古埃及文明的發源地。古埃及的歷法與題目描述的并不相符,且其金字塔主要是作為陵墓使用,頂部并不常設神廟,排除B;
小亞細亞地區主要是赫梯文明的發源地。赫梯文明的歷法和金字塔建筑風格與題目描述不符,排除C;
亞平寧半島是古羅馬文明的發源地。古羅馬的歷法和建筑風格同樣與題目描述不一致,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5.(2025·浙江模擬)1815年,某國際會議期間,奧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說:“歐洲的安寧只能通過大國間的團結來維護……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種持久的均勢,使任何國家都無法威脅整體和平。”該國際會議(  )
A.推動維也納體系形成 B.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
C.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 D.推動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答案】A
【知識點】國際法的形成
【解析】【分析】維也納體系是19世紀初拿破侖帝國崩潰后,歐洲各國在維也納召開的國際會議后形成的國際政治格局。這一體系正是基于大國間的均勢和團結,以確保歐洲的和平與穩定。這與梅特涅的發言高度吻合,A正確;
雖然大國一致原則在國際關系中很重要,但這一原則更多地與聯合國安理會的決策機制相關,并不直接關聯到1815年的國際會議,排除B;
國際法的基礎早在17世紀就已開始奠定,主要通過格勞秀斯等法學家的著作和國際條約的簽訂,與1815年的會議無直接聯系,排除C;
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特指1815年的某次國際會議,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國際法,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學生需要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結合材料關鍵詞和所學知識推導出正確答案。
6.(2025·浙江模擬)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主題曲《WakaWaka》融合了非洲鼓樂與拉丁節奏,歌詞用英語和斯瓦希里語演唱,全球下載量超千萬次。材料旨在反映(  )
A.文化多樣性面臨挑戰 B.世界文化呈現出多元與融合
C.信息化推動文化傳播 D.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
【答案】B
【知識點】世界文化多樣性
【解析】【分析】主題曲融合了非洲鼓樂(代表非洲文化)和拉丁節奏(代表拉丁美洲文化),并且歌詞使用了英語(全球通用語言)和斯瓦希里語(非洲語言),這正好體現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B正確;
材料中并沒有提到文化多樣性受到任何挑戰,反而是在展示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排除A;
雖然全球下載量超千萬次確實體現了文化傳播的廣度,但材料中并沒有特別強調信息化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排除C;
材料中并沒有提到任何文化沖突,反而是在展示文化的融合,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世界文化多樣性,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
二、選擇題Ⅱ(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7.(2025·浙江模擬)漢武帝時期,自公孫弘后,任丞相的六人中,獲罪自殺的二人(李蔡、嚴青翟),被下獄處死的三人(公孫賀、趙周)。而丞相在相位中被處死的現象,在公孫弘任職以前的十七人中從未出現過。這一現象主要反映了當時(  )
A.刑罰制度的嚴酷 B.中央集權的強化
C.專制皇權的加強 D.監察制度的完善
【答案】C
【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解析】【分析】材料中提到,在公孫弘之后,丞相在相位中被處死的現象明顯增多,而在他之前則從未出現。這反映了皇帝對丞相(即中央政府最高行政官員)的控制力增強,皇帝能夠更輕易地處置丞相。這直接體現了專制皇權的加強,C正確;
雖然材料中提到有多位丞相獲罪或被處死,但這并不能直接說明刑罰制度整體嚴酷。因為獲罪和被處死的丞相可能涉及特定的政治斗爭或罪行,而不代表所有犯罪者的普遍命運,排除A;
中央集權主要指的是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控制加強。材料中討論的是中央層面(即皇帝與丞相之間)的關系,與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關系不大,排除B;
雖然監察制度的完善可能有助于發現和處置犯罪,但材料中沒有直接提及監察制度的變化或完善,也沒有證據表明這些丞相的獲罪和被處死是直接由于監察制度的完善導致的,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8.(2025·浙江模擬)《唐律疏議·名例四》中說:“邸店者,居物之處為邸,沽賣之所為店。”據此可知,唐代邸店(  )
A.是中國最早經營信貸業務的機構
B.兼具倉儲與交易功能的商業機構
C.受政府嚴格監管的官方貿易場所
D.主要從事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
【答案】B
【知識點】唐朝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兼具倉儲與交易功能的商業機構與描述中的“居物之處為邸”(倉儲功能)和“沽賣之所為店”(交易功能)相吻合,B正確;
從給出的描述中,我們并沒有看到與信貸業務相關的信息,排除A;
描述中并沒有提及邸店是官方的或受到政府的嚴格監管,排除C;
描述中也沒有提到邸店與對外貿易或代為管理有關,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唐朝經濟,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9.(2025·浙江模擬)1880年,某地方官員向朝廷上奏稱:“現地方事務繁雜,需才孔亟,然科舉之士多不通實務,而新式學堂學生尚未成規模。懇請朝廷廣開捐納之門,以應急需。”該官員的建議(  )
A.旨在緩解地方人才短缺 B.變革傳統人才選拔體系
C.促進近代新式教育發展 D.推動學堂選官制的建立
【答案】A
【知識點】洋務運動
【解析】【分析】材料中提到地方事務繁雜且急需人才,同時指出科舉之士不通實務,新式學堂學生尚未成規模。官員的建議是廣開捐納之門,這可以理解為一種快速補充人才的方式,以應對當前的急需,A正確;
雖然材料中提到了科舉之士的問題,但官員的建議是廣開捐納之門,而不是直接變革科舉制度或整個傳統人才選拔體系,排除B;
材料中提到了新式學堂學生尚未成規模,但官員的建議是關于捐納,而不是直接促進新式教育的發展,排除C;
材料中沒有提到推動學堂選官制的內容,官員的建議是關于捐納以應急需,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洋務運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較好的考查了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10.(2025·浙江模擬)1928年《上海總商會月報》載:“國貨運動之要旨,非僅抵制洋貨,尤在改良土貨,務使國貨之制造日精,成本日減。”這表明民族資產階級(  )
A.以反帝作為首要目標 B.依賴政府政策支持
C.注重提升產品競爭力 D.市場開拓意識增強
【答案】C
【知識點】民國初年民族資本主義的短暫發展機會
【解析】【分析】 “國貨運動之要旨,非僅抵制洋貨,尤在改良土貨,務使國貨之制造日精,成本日減。”可知,材料主旨強調的是“改良土貨、使國貨制造日精、成本日減”,據此可知,民族資產階級注重提升產品的競爭力,故選C;
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材料沒有涉及政府政策的信息,故排除B;
材料也沒有涉及市場開拓的信息,故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民國初期的經濟,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11.(2025·浙江模擬)如圖是某事變后,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的題詞。該事變是(  )
A.九一八事變 B.盧溝橋事變 C.華北事變 D.皖南事變
【答案】D
【知識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解析】【分析】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等9千余人,在葉挺、項英率領下開始北移。1月6日,當部隊行至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7個師約8萬人的突然襲擊。新四軍英勇奮戰七晝夜,終因眾寡懸殊, 彈盡糧絕,除傅秋濤率2000余人分散突圍外,少數被俘,大部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被俘,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1月17日,蔣介石反誣新四軍“叛變”,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并聲稱將把葉挺交付“軍法審判”。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憤然寫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題詞,D正確;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沈陽,以武力侵占東北的事件。事變后主要是全國抗日救亡運動興起等情況,排除A;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和圖中題詞關聯不大,排除B;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旨在奪取華北五省的侵略事件,包括一系列旨在壓迫國民政府屈服、制造“華北自治”的活動等,與本題題詞所反映的事件不對應,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12.(2025·浙江模擬)1984年鄧小平視察深圳后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同年,國務院決定開放大連、青島等14個沿海城市。這些舉措旨在(  )
A.更深層次參與國際規則制定 B.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
C.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推動沿海與內陸的平衡發展
【答案】B
【知識點】對外開放與經濟特區
【解析】【分析】“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直接對應了開放更多沿海城市的舉措。這不僅增加了開放的地理范圍,也體現了中國在開放政策上的深化和拓展,B正確;
雖然開放和改革有助于中國更深入地參與國際事務,但這一選項更多地關聯于國際政治和經濟體系的層面,而不是直接由開放沿海城市這一舉措所主要體現的,排除A;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長遠目標之一,但這一目標的提出和逐步實施是在后來的年份中逐漸明確的,并不是1984年開放沿海城市的直接目的,排除C;
“推動沿海與內陸的平衡發展”雖然是一個重要的政策目標,但開放沿海城市主要是為了吸引外資、引進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以及擴大對外貿易,并非直接以平衡沿海與內陸發展為主要目的,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改革開放,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3.(2025·浙江模擬)下圖是某一地區人口遷徙示意圖。造成該地區人口遷徙的歷史事件最可能是(  )
A.伯羅奔尼撒戰爭 B.亞歷山大東征
C.蒙古西征 D.拿破侖戰爭
【答案】C
【知識點】蒙古西征及其對東西方交流的影響
【解析】【分析】蒙古西征從蒙古高原出發,向西一直打到歐洲的多瑙河流域,勢力范圍涵蓋了中亞、西亞等廣大地區。在蒙古西征過程中,伴隨著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導致了人口的被迫遷徙等情況,與圖中所示的區域和人口遷徙特點相符,C正確;伯羅奔尼撒戰爭是在古希臘雅典和斯巴達之間進行的戰爭,主要戰場在希臘本土及周邊海域,并沒有涉及到圖中所示的中亞、西亞等廣大區域的這種大規模人口遷徙情況,排除A;
亞歷山大東征是從馬其頓出發,向東征服了包括小亞細亞、埃及、兩河流域、波斯帝國等地區,其進軍方向和路線與圖中以中亞為中心向周邊的人口遷徙路線不符,排除B;
拿破侖戰爭主要在歐洲大陸進行,戰爭范圍主要集中在法國及其周邊的歐洲國家,沒有涉及到圖中所示的中亞、西亞等地區,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蒙古西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學生需要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結合材料關鍵詞和所學知識推導出正確答案。
14.(2025·浙江模擬)18世紀,印度憑借精湛的手工技藝,生產出大量物美價廉的棉布,這些棉布如潮水般涌入英國市場,嚴重沖擊了英國本土的棉紡織業。英國本土的棉紡織業在競爭中節節敗退,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棉紡織業迫切需要尋求技術突破,以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材料意在說明(  )
A.貿易保護導致經濟危機 B.市場競爭刺激技術革新
C.技術傳播促進工業革命 D.手工技藝優于機器生產
【答案】B
【知識點】工業革命的背景
【解析】【分析】 由于印度棉布的涌入,英國本土棉紡織業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這迫使英國棉紡織業尋求技術突破以提升競爭力。這正好體現了市場競爭對技術革新的刺激作用,B正確;
材料中沒有提及貿易保護政策,也沒有直接說明經濟危機的發生,此選項與材料內容不直接相關,排除A;
材料中沒有提及技術傳播,只是提到了英國棉紡織業需要尋求技術突破,此選項與材料內容不直接相關,排除C;
材料中提到的是印度手工技藝生產的棉布對英國棉紡織業的沖擊,但并沒有直接比較手工技藝和機器生產的優劣,此選項與材料內容不直接相關且過于絕對,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工業革命,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
15.(2025·浙江模擬)1899年,美國《法官雜志》刊登的漫畫《白人的負擔》。該漫畫意在(  )
A.美化殖民侵略 B.宣傳西方文明
C.批判暴力擴張 D.強調國際合作
【答案】A
【知識點】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及其原因與影響
【解析】【分析】19世紀末,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積極對外擴張。漫畫名為《白人的負擔》,將西方殖民者對亞非拉地區的侵略行為描述成是一種“負擔”,仿佛是在幫助這些地區,實則是美化了殖民侵略行為,掩蓋其掠奪本質,A正確;漫畫重點并非單純宣傳西方文明,而是通過這種看似“負擔”的表述來美化殖民侵略,宣傳西方文明只是其手段之一,不是主要意圖,排除B;
漫畫整體是在為殖民侵略行為找借口,而不是批判暴力擴張,從漫畫標題和呈現的內容來看是在為侵略行為開脫,排除C;
漫畫中并沒有體現出國際合作的相關內容,主要圍繞的是西方殖民者對被殖民地區的態度和行為的美化,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6.(2025·浙江模擬)歷史學家托尼·朱特在《戰后歐洲史》中指出,戰后歐洲形成了兩種差異化的歷史敘事:西歐通過強調經濟復蘇和區域合作,將戰爭責任限定于納粹分子;蘇聯主導的東歐國家則將戰爭經歷塑造為反法西斯勝利與社會主義新生的革命敘事。這兩種歷史敘事(  )
A.反映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流
B.緣于兩極格局下歐洲聯合的需要
C.有助于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發展
D.受兩大陣營不同意識形態的影響
【答案】D
【知識點】冷戰的原因及主要表現;兩極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受兩大陣營不同意識形態的影響與題干中的描述高度相關。西歐強調經濟復蘇和區域合作,這與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相符;而東歐強調反法西斯勝利與社會主義新生,這明顯是受到蘇聯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影響。因此,這兩種歷史敘事的形成確實受到了兩大陣營不同意識形態的影響,D正確;
雖然和平與發展確實是戰后的重要主題,但題干中主要描述的是兩種歷史敘事的差異,而不是它們如何反映時代主流,排除A;
題干中并沒有明確提到歐洲聯合的需要是這兩種歷史敘事的原因。實際上,西歐的聯合與東歐的蘇聯主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路徑,排除B;
雖然歷史敘事的多樣性確實可以視為文化多樣性的一部分,但題干主要關注的是這兩種敘事是如何形成的,而不是它們的影響,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美蘇冷戰,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17.(2025·浙江模擬)1959年,蘇聯《真理報》報道了列寧格勒一家制鞋廠的情況:“為完成年度計劃,工廠將全部資源投入生產男式皮鞋,全年產量達50萬雙。但因設計單一、市場需求不足,最終積壓庫存32萬雙。與此同時,女鞋和童鞋長期短缺,市民排隊搶購。國家輕工業委員會仍要求該廠次年‘保持產量增長10%’,并規定每雙皮鞋售價為12盧布(成本僅4盧布),理由是‘需為重工業積累資金’。”這一現象主要折射出蘇聯(  )
A.輕工業產品嚴重短缺 B.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
C.國民經濟比例的失調 D.民眾消費能力的提升
【答案】B
【知識點】“蘇聯模式”
【解析】【分析】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與題目描述高度相關。工廠為了完成計劃而盲目生產,不考慮市場需求,導致資源浪費和產品積壓。同時,國家委員會為了重工業的利益而犧牲輕工業和消費者的利益,這都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典型弊端,B正確;
題目中確實提到了女鞋和童鞋的短缺,但這只是現象的一部分,不是主要折射出的問題,排除A;
題目中確實提到了重工業和輕工業之間的不平衡,但這更多是計劃經濟體制弊端的結果,而不是主要折射出的問題,排除C;
題目中并沒有提到民眾消費能力的提升,反而通過女鞋和童鞋的短缺以及男式皮鞋的積壓,暗示了消費需求并沒有得到滿足,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18.(2025·浙江模擬)歷史學家在研究中世紀歐洲城市發展時,發現某城市的市政廳檔案中記錄城市人口在某一年大幅增長,而同一時期該城市的教堂洗禮記錄顯示人口增長幅度較小。面對這種差異,最合理的處理方式是(  )
A.以市政廳檔案為準,因為其是官方記錄
B.以教堂洗禮記錄為準,因其更貼近民生
C.查閱其他相關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判斷
D.依據個人經驗,選擇更符合邏輯的記錄
【答案】C
【知識點】西歐的城市
【解析】【分析】在面對歷史數據之間的差異時,尤其是涉及人口統計這樣的重要議題,最合理的方法是盡可能全面地收集和分析相關信息。C選項主張查閱其他相關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判斷。這種方法能夠提供更全面、多角度的信息,有助于更準確地理解當時的人口狀況,正確;
雖然市政廳檔案作為官方記錄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但單一來源的數據可能存在偏差或錯誤,排除A;
洗禮記錄可能只反映了部分人口情況,比如那些選擇在教堂進行洗禮的人,而不包括所有居民,排除B;
D選項建議依據個人經驗選擇記錄,這顯然缺乏客觀性和科學性,不足以作為研究歷史的可靠依據,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古西歐城市,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19題12分,20題12分,21題12分,22題16分,共52分)
19.(2025·浙江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州、郡、縣地方三級制是曹魏、西晉的定制。但是,都督領外兵出鎮和都督區的形成,都督例兼府所州牧、刺史而兼管民政;州、郡、縣長吏普遍帶戎號,由管行政兼領兵,都督地方官化和地方官軍事化,兩者合流就出現地方四級帶軍事性的行政機構。這種都督地方官化和地方官軍事化的根源,在于東漢中葉以來地方豪強勢力的迅速發展,設置都督特別是“宗王出鎮”,從總體上看,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控制地方勢力的發展,其結果有時適得其反,使地方分裂因素反而得到加強。這段歷史證明,只有把統兵權和行政權分離開來,把地方兵力收歸朝廷并使其中央軍化,由中央控制常備兵以控制地方行政,才能使社會走上政治統治的軌道。
——摘編自黃惠賢《中國政治制度通史》
材料二 750—1250年的這一段時間,被后來的學者公認為“唐宋變革時期”,同時也被認為是中華帝國經濟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在這一時期,長江流域的水稻經濟取代了中原,成為了中國經濟的重心。人口的南遷帶來了農業生產力、技術、工業增長、商業金融以及國際貿易等方面的一系列轉變。到1100年時,中華帝國的人口遠遠超出了漢唐頂峰的水平(大約6000萬),達到了1億新高。中國在唐宋變革期間所打下的新經濟基礎,貫穿了后來的整個中華帝國時代。
——摘編自萬志英《劍橋中國經濟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地方行政體制的變化及其根源,并結合所學,概述唐朝前期為加強中央集權所采取的有效舉措。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從材料中劃線處任選三個方面,舉例說明“唐宋變革時期”是“中華帝國經濟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
【答案】(1)變化:三級制變成四級制;軍政合一(地方官軍事化)體制的形成。
根源:地方豪強勢力的迅速發展。
舉措:沿用隋朝州、縣制;設置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改革兵制(府兵制)。(考生答“把地方兵力收歸中央”“行政與軍事分離”等合理內容,亦可酌情給分)
(2)舉例說明:農業生產力:唐代的曲轅犁;唐代的筒車;稻麥復種制的推廣和普及;占城稻的引進;長江流域的水稻經濟成為了中國經濟的重心等。
技術:《唐本草》的頒布;子午線;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三大發明在宋朝基本成熟等。工業:五大名窯;冶鐵業用煤做燃料等。
商業:打破“市坊”制度;集鎮的發展等。
金融創新:唐代“飛錢”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等。
國際貿易:海上絲綢之路興盛;廣州、泉州成為國際貿易中心;政府設立市舶司管理外貿等。
【知識點】唐朝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1)變化:由材料“州、郡、縣長吏普遍帶戎號,由管行政兼領兵,都督地方官化和地方官軍事化,兩者合流就出現地方四級帶軍事性的行政機構”可得出,三級制變成四級制;由材料“由管行政兼領兵,都督地方官化和地方官軍事化”可得出,軍政合一(地方官軍事化)體制的形成;根源:由材料“這種都督地方官化和地方官軍事化的根源,在于東漢中葉以來地方豪強勢力的迅速發展”及所學可得出,地方豪強勢力的迅速發展;舉措:由材料“州、郡、縣地方三級制是曹魏、西晉的定制。但是,都督領外兵出鎮和都督區的形成”可得出,沿用隋朝州、縣制;設置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由材料“只有把統兵權和行政權分離開來”可得出,改革兵制(府兵制)。
(2)舉例:由材料“在這一時期,長江流域的水稻經濟取代了中原,成為了中國經濟的重心。人口的南遷帶來了農業生產力”可得出,農業生產力:唐代的曲轅犁;唐代的筒車;稻麥復種制的推廣和普及;占城稻的引進;長江流域的水稻經濟成為了中國經濟的重心等;由材料“人口的南遷帶來了技術”可得出,技術:《唐本草》的頒布;子午線;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三大發明在宋朝基本成熟等。工業:五大名窯;冶鐵業用煤做燃料等;由材料“人口的南遷帶來了商業”及所學可得出,商業:打破“市坊”制度;集鎮的發展等;由材料“商業金融”可得出,金融創新:唐代“飛錢”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等;由材料“國際貿易等方面的一系列轉變”可得出,國際貿易:海上絲綢之路興盛;廣州、泉州成為國際貿易中心;政府設立市舶司管理外貿等。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中國古代的經濟,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較好的考查了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1)本題是對比題、原因題、特點題。時空是古代(中國)。變化:由材料“地方四級帶軍事性的行政機構”可得出,三級制變成四級制;由材料“由管行政兼領兵,都督地方官化和地方官軍事化”可得出,軍政合一(地方官軍事化)體制的形成;根源:由材料“東漢中葉以來地方豪強勢力的迅速發展”及所學可得出,地方豪強勢力的迅速發展;舉措:由材料“州、郡、縣地方三級制是曹魏、西晉的定制。但是,都督領外兵出鎮和都督區的形成”可得出,沿用隋朝州、縣制;設置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由材料“只有把統兵權和行政權分離開來”可得出,改革兵制(府兵制)。
(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唐宋(中國)。舉例:由材料“人口的南遷帶來了農業生產力”可得出,農業生產力:唐代的曲轅犁;唐代的筒車;稻麥復種制的推廣和普及;占城稻的引進;長江流域的水稻經濟成為了中國經濟的重心等;由材料“人口的南遷帶來了技術”可得出,技術:《唐本草》的頒布;子午線;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三大發明在宋朝基本成熟等。工業:五大名窯;冶鐵業用煤做燃料等;由材料“人口的南遷帶來了商業”及所學可得出,商業:打破“市坊”制度;集鎮的發展等;由材料“商業金融”可得出,金融創新:唐代“飛錢”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等;由材料“國際貿易等方面的一系列轉變”可得出,國際貿易:海上絲綢之路興盛;廣州、泉州成為國際貿易中心;政府設立市舶司管理外貿等。
20.(2025·浙江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5年初,從日本不斷傳來的消息令中國人忐忑不安。……康有為意識到各省舉人只有聯合起來,發動一次更大規模的集體請愿運動,才能促使清廷當政者覺悟,也才能趕走那班守關的“虎狗”,敲開紫禁城的“帝閣”。5月1日,康有為聯絡18省舉人1300多人聚會松筠庵,擬上一公呈,“蓋以非遷都不能拒和,非變法無以立國”。……當晚,主和派就將皇帝已經批準蓋印的消息廣為傳播,使不明真相的人普遍感到大局已定、不可挽救的態勢,從而瓦解各省舉人聯名上書的舉動。轟轟烈烈的公車上書終于曲終人散,成為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重要插曲。
——摘編自馬勇《中國近代通史:從戊戌維新到義和團(1895—1900)》
材料二 報告指出:“中國應否成立民主的聯合政府,已成了中國人民和同盟國民主輿論界十分關心的問題。”“我們共產黨人從來不隱瞞自己的政治主張。我們的將來綱領或最高綱領,是要將中國推進到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去的,這是確定的和毫無疑義的。”“但是,一切中國共產黨人,一切中國共產主義的同情者,必須為著現階段的目標而奮斗,為著反對民族壓迫和封建壓迫,為著使中國人民脫離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慘命運,和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以農民解放為主要內容的新民主主義性質的,亦即孫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義性質的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中國而奮斗。
——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試從背景、目的和作用三方面對“公車上書”予以簡要評價。
(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共產黨對抗戰勝利后中國的設想,并結合所學,指出該報告發表的時間及名稱,概述該報告發表的意義。
【答案】(1)背景:甲午戰敗和民族危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維新思想(西方啟蒙思想)的傳播。
目的:拒絕簽訂合約;實行變法。
作用: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激發了愛國熱情,促進了思想解放);“公車上書”未能直接改變清政府的決策,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和改革的艱難。
(2)設想: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新民主主義(成立聯合政府)。時間和名稱:1945年,《論聯合政府》。
意義: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戊戌維新運動;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其意義
【解析】【分析】(1)評價:根據“1895年初,從日本不斷傳來的消息令中國人忐忑不安”可得出,甲午戰敗和民族危機;由材料“康有為意識到各省舉人只有聯合起來,發動一次更大規模的集體請愿運動,才能促使清廷當政者覺悟”可得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由材料“5月1日,康有為聯絡18省舉人1300多人聚會松筠庵,擬上一公呈”及所學可得出,維新思想(西方啟蒙思想)的傳播;由材料“蓋以非遷都不能拒和,非變法無以立國”可得出,拒絕簽訂合約,實行變法;由材料“當晚,主和派就將皇帝已經批準蓋印的消息廣為傳播,使不明真相的人普遍感到大局已定、不可挽救的態勢”可得出,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激發了愛國熱情,促進了思想解放);由材料“從而瓦解各省舉人聯名上書的舉動。轟轟烈烈的公車上書終于曲終人散,成為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重要插曲”及所學可得出,“公車上書”未能直接改變清政府的決策,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和改革的艱難。
(2)設想:由材料“我們的將來綱領或最高綱領,是要將中國推進到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去的”可得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由材料“和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以農民解放為主要內容的新民主主義性質的”可得出,新民主主義(成立聯合政府);由材料“中國應否成立民主的聯合政府,已成了中國人民和同盟國民主輿論界十分關心的問題”及所學可得出,1945年,《論聯合政府》;由材料“亦即孫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義性質的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中國而奮斗”可得出,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基礎。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維新變法、抗日戰爭,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
(1)本題是背景題、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評價:由材料“1895年初,從日本不斷傳來的消息令中國人忐忑不安”可得出,甲午戰敗和民族危機;由材料“發動一次更大規模的集體請愿運動,才能促使清廷當政者覺悟”可得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由材料“5月1日,康有為聯絡18省舉人1300多人聚會松筠庵,擬上一公呈”及所學可得出,維新思想(西方啟蒙思想)的傳播;由材料“蓋以非遷都不能拒和,非變法無以立國”可得出,拒絕簽訂合約,實行變法;由材料“使不明真相的人普遍感到大局已定、不可挽救的態勢”可得出,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激發了愛國熱情,促進了思想解放);由材料“從而瓦解各省舉人聯名上書的舉動。轟轟烈烈的公車上書終于曲終人散,成為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重要插曲”及所學可得出,“公車上書”未能直接改變清政府的決策,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和改革的艱難。
(2)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設想:由材料“是要將中國推進到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去的”可得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由材料“新民主主義性質的”可得出,新民主主義(成立聯合政府);由材料“中國應否成立民主的聯合政府,已成了中國人民和同盟國民主輿論界十分關心的問題”及所學可得出,1945年,《論聯合政府》;由材料“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中國而奮斗”可得出,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基礎。
21.(2025·浙江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非洲移民在大批歐洲人之前即已來到美洲。16—18世紀,陸續倒在冰冷的鐵器、毛瑟槍的子彈、威士忌、疾病之下的印第安人,人數可能高達好幾百萬,濱海地區尤甚。因此仆傭、奴隸短缺,歐洲對美洲的剝削開發速度遂緩慢下來。但是歐洲人又無法或不肯提供足夠的自家人彌補短缺,于是白人大征服者、大農場主、大生意巨子,紛紛將目光轉向非洲。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在熱帶美洲的島嶼與沿岸最為迫切,因為舊世界的刀劍與疾病已將那里的原住民清除得一干二凈;而在此大規模種植煙草、稻米、靛藍染料、咖啡,尤其是蔗糖等物,帶來的可能利潤同時卻也最大。于是那些硬生生被迫與家園分離、遠赴美洲為奴的非洲人,約達九成便是在新世界的熱帶地區勞動。
——摘編自【美】艾爾弗雷德·W.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
材料二 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說,美國還是必須被看作,西方文明的一個支流。國會的發展以及民主的普及雖然在美國發生得特別早,但還是符合大西方模式的。美國的工業化直接從歐洲工業化發展而來,并且有同樣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美國文化也被看作是膚淺的。許多藝術家和作家,在歐洲的藝術中心尋求靈感。就是在技術領域,美國從歐洲的借鑒也是廣泛的,美國的科學研究只是在19世紀后期才獲得了堅實的基礎,而這種成就與對德國的科研型大學的模仿有很大的關聯。……但許多思想深邃的歷史學家主張美國特殊主義,即主張美國是一個獨特的文明,而不是廣義西方模式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摘編自【美】皮特·N.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非洲移民來到美洲的背景。結合所學,列舉近代醫學在有效控制疫病傳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2)根據材料二,概括美國被看作“西方文明的一個支流”的原因。結合所學,從文化的角度,說明“美國是一個獨特的文明”。
【答案】(1)背景:印第安人人口銳減;勞動力短缺;種植園經濟利潤很大;奴隸貿易的興起。
成就:牛痘接種法;巴氏消毒法;發現青霉素。(寫出其中2.點即可)
(2)原因:民主政治的延續;工業化的同源性;文學藝術的借鑒;科學技術的模仿。
說明:不同文化特色的各民族共同生活在美國,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發展出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國文化;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
【知識點】美國移民文化的形成和影響
【解析】【分析】(1)背景:據材料一“非洲移民在大批歐洲人之前即已來到美洲。16—18世紀,陸續倒在冰冷的鐵器、毛瑟槍的子彈、威士忌、疾病之下的印第安人,人數可能高達好幾百萬”可知,印第安人人口銳減;據材料一“因此仆傭、奴隸短缺,歐洲對美洲的剝削開發速度遂緩慢下來”“勞動力短缺”可知,勞動力短缺;據材料一“而在此大規模種植煙草、稻米、靛藍染料、咖啡,尤其是蔗糖等物,帶來的可能利潤同時卻也最大”可知,種植園經濟利潤很大;據“但是歐洲人又無法或不肯提供足夠的自家人彌補短缺,于是白人大征服者、大農場主、大生意巨子,紛紛將目光轉向非洲”“被迫與家園分離、遠赴美洲為奴的非洲人,約達九成便是在新世界的熱帶地區勞動”可知,奴隸貿易的興起。第二小問成就,據所學,近代醫學在有效控制疫病傳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有,牛痘接種法,巴氏消毒法,發現青霉素等。
(2)原因:據材料二“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說,美國還是必須被看作,西方文明的一個支流。國會的發展以及民主的普及雖然在美國發生得特別早,但還是符合大西方模式的”可知,美國對歐洲文明的繼承性表現在民主政治的延續;據材料二“美國的工業化直接從歐洲工業化發展而來,并且有同樣的活力”可知,美國與歐洲工業化的同源性;據“許多藝術家和作家,在歐洲的藝術中心尋求靈感”可知,文學藝術的借鑒;據材料二“ 就是在技術領域,美國從歐洲的借鑒也是廣泛的”“成就與對德國的科研型大學的模仿有很大的關聯”可知,科學技術的模仿。說明:綜合材料二和所學,運用唯物史觀和文化視角,從美國移民社會特性、本土文化創新等角度分析可知,美國文明的獨特性表現在,不同文化特色的各民族共同生活在美國,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發展出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國文化,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
【點評】本題考查美洲移民文化,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本題是背景題、特點題。時空是近代(世界)。第一小問背景,據材料一“16—18世紀,陸續倒在冰冷的鐵器、毛瑟槍的子彈、威士忌、疾病之下的印第安人,人數可能高達好幾百萬”可知,印第安人人口銳減;據材料一“仆傭、奴隸短缺”“勞動力短缺”可知,勞動力短缺;據材料一“大規模種植煙草、稻米、靛藍染料、咖啡,尤其是蔗糖等物,帶來的可能利潤同時卻也最大”可知,種植園經濟利潤很大;據“白人大征服者、大農場主、大生意巨子,紛紛將目光轉向非洲”“被迫與家園分離、遠赴美洲為奴的非洲人,約達九成便是在新世界的熱帶地區勞動”可知,奴隸貿易的興起。第二小問成就,據所學,近代醫學在有效控制疫病傳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有,牛痘接種法,巴氏消毒法,發現青霉素等。
(2)本題是原因題、特點題。時空是近現代(世界)。第一小問原因,據材料二“國會的發展以及民主的普及雖然在美國發生得特別早,但還是符合大西方模式的”可知,美國對歐洲文明的繼承性表現在民主政治的延續;據材料二“美國的工業化直接從歐洲工業化發展而來,并且有同樣的活力”可知,美國與歐洲工業化的同源性;據“許多藝術家和作家,在歐洲的藝術中心尋求靈感”可知,文學藝術的借鑒;據材料二“在技術領域,美國從歐洲的借鑒也是廣泛的”“成就與對德國的科研型大學的模仿有很大的關聯”可知,科學技術的模仿。第二小問說明,綜合材料二和所學,運用唯物史觀和文化視角,從美國移民社會特性、本土文化創新等角度分析可知,美國文明的獨特性表現在,不同文化特色的各民族共同生活在美國,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發展出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國文化,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
22.(2025·浙江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圖《兼容并包》這幅油畫又名《寬容》,也作《北大鐘聲》,是一幅描繪五四時期代表性知識分子的群像作品。反映的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1917年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后,聘請倡導新文化運動的人物和主張舊學的人物同時講學。畫面上共畫有16個人,畫面的中心是蔡元培,其左前方的辜鴻銘和右后方的李大釗分別是主張舊學和倡導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放在蔡元培的左右、畫面的中央,突出了“兼容并包”的主題思想。
——中國國家博物館
材料二 “一個文明的偉大之處在于它能夠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精華,并將其轉化為自身的動力。”“羅馬的成功在于它能夠吸收希臘、伊特魯里亞和其他地中海文明的文化,并將其整合為一個新的、更具活力的文明體系。”“在現代世界,全球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只有通過兼容并包和創造性應戰,人類文明才能避免分裂和沖突,實現可持續發展。”
——摘編自【英】阿諾德·湯因比《歷史研究》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歸納《兼容并包》這一油畫的史學價值及局限,概述蔡元培的文化貢獻。
(2)綜合上述材料,結合古今中外相關史實,以“兼容并包”為主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史實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1)價值:研究新文化運動(近代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
局限:畫作包含藝術夸張或主觀想象,需與其他史料互證。
文化貢獻: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倡議在南京建立國立中央博物院。(寫出其中兩點即可)
(2)示例:兼容并包: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恒動力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部不同文化、思想和制度相互碰撞、吸收與融合的歷史
羅馬人吸收了希臘的哲學、藝術和法律,并在此基礎上創造了獨特的羅馬法、拱門建筑和帝國治理模式。這種兼容并包的態度使羅馬從一個城邦發展為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中國漢朝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吸收了外來文化和技術,如佛教的傳入,胡琴等樂器的引入。唐朝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將其融入中華文明,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學者通過阿拉伯世界重新發現了古希臘羅馬的經典著作,吸收了阿拉伯的數學、醫學和天文學知識。這種文化的融合與創新推動了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為歐洲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兼容并包不僅是文明存續的關鍵,也是應對現代挑戰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時代,人類面臨環境危機、資源短缺和文化沖突等共同挑戰,唯有通過兼容并包,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知識點】羅馬帝國
【解析】【分析】(1)價值:根據材料“《寬容》,也作《北大鐘聲》,是一幅描繪五四時期代表性知識分子的群像作品”和所學知識可知,研究新文化運動(近代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 局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畫作包含藝術夸張或主觀想象,需與其他史料互證。 文化貢獻: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倡議在南京建立國立中央博物院。
(2)首先,根據材料“它能夠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精華”“只有通過兼容并包和創造性應戰......實現可持續發展”,可擬定論題:兼容并包: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恒動力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部不同文化、思想和制度相互碰撞、吸收與融合的歷史。其次,結合古今中外相關史實,可從羅馬文化的發展、絲綢之路促進中西交流、近代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等方面予以闡述,如羅馬人吸收了希臘的哲學、藝術和法律,并在此基礎上創造了獨特的羅馬法、拱門建筑和帝國治理模式。這種兼容并包的態度使羅馬從一個城邦發展為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中國漢朝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吸收了外來文化和技術,如佛教的傳入,胡琴等樂器的引入。唐朝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將其融入中華文明,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學者通過阿拉伯世界重新發現了古希臘羅馬的經典著作,吸收了阿拉伯的數學、醫學和天文學知識。這種文化的融合與創新推動了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為歐洲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等等。最后,概括總結即可,如兼容并包不僅是文明存續的關鍵,也是應對現代挑戰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時代,人類面臨環境危機、資源短缺和文化沖突等共同挑戰,唯有通過兼容并包,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等等。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羅馬帝國,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中國。價值:根據材料“如圖《兼容并包》這幅油畫又名《寬容》,也作《北大鐘聲》,是一幅描繪五四時期代表性知識分子的群像作品”和所學知識可知,研究新文化運動(近代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 局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畫作包含藝術夸張或主觀想象,需與其他史料互證。 文化貢獻: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倡議在南京建立國立中央博物院。
(2)本題屬于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世界和中國。首先,根據材料“一個文明的偉大之處在于它能夠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精華,并將其轉化為自身的動力”“只有通過兼容并包和創造性應戰,人類文明才能避免分裂和沖突,實現可持續發展”,可擬定論題:兼容并包: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恒動力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部不同文化、思想和制度相互碰撞、吸收與融合的歷史。其次,結合古今中外相關史實,可從羅馬文化的發展、絲綢之路促進中西交流、近代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等方面予以闡述,如羅馬人吸收了希臘的哲學、藝術和法律,并在此基礎上創造了獨特的羅馬法、拱門建筑和帝國治理模式。這種兼容并包的態度使羅馬從一個城邦發展為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中國漢朝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吸收了外來文化和技術,如佛教的傳入,胡琴等樂器的引入。唐朝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將其融入中華文明,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學者通過阿拉伯世界重新發現了古希臘羅馬的經典著作,吸收了阿拉伯的數學、醫學和天文學知識。這種文化的融合與創新推動了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為歐洲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等等。最后,概括總結即可,如兼容并包不僅是文明存續的關鍵,也是應對現代挑戰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時代,人類面臨環境危機、資源短缺和文化沖突等共同挑戰,唯有通過兼容并包,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等等。
1 / 12025屆浙江省強基聯盟高三下學期5月聯考(三模)歷史試題
一、選擇題Ⅰ(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1.(2025·浙江模擬)西周時期,形成了一套強調“子以母貴”,由正妻地位決定子嗣優先繼承的制度。該制度是(  )
A.禪讓制 B.兄終弟及制
C.嫡長子繼承制 D.軍功授爵制
2.(2025·浙江模擬)陸九淵在描述撫州金溪地區的生產活動時指出,當地人家治田,用“長大鑼頭”,深翻地二尺許,并有一尺的間隔,“方容秧一頭”,“久旱時,田肉深,獨得不旱”。由此可見,當地農業生產采用(  )
A.刀耕火種 B.廣種薄收 C.精耕細作 D.流水作業
3.(2025·浙江模擬)1947年,上海《大公報》報道:“物價瘋狂上漲,米價突破每石40萬元,棉紗每包達300萬元。”這一現象主要是由于(  )
A.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影響 B.國民政府惡性通貨膨脹政策
C.美國對華大量傾銷商品 D.日本侵華戰爭對經濟的破壞
4.(2025·浙江模擬)某古代文明用樹皮紙記錄歷法,將一年分為18個月,每月20天,剩余5天為“禁忌日”,其金字塔建筑頂部常設神廟而非陵墓。這一文明位于(  )
A.尤卡坦半島 B.尼羅河三角洲
C.小亞細亞地區 D.亞平寧半島
5.(2025·浙江模擬)1815年,某國際會議期間,奧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說:“歐洲的安寧只能通過大國間的團結來維護……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種持久的均勢,使任何國家都無法威脅整體和平。”該國際會議(  )
A.推動維也納體系形成 B.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
C.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 D.推動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6.(2025·浙江模擬)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主題曲《WakaWaka》融合了非洲鼓樂與拉丁節奏,歌詞用英語和斯瓦希里語演唱,全球下載量超千萬次。材料旨在反映(  )
A.文化多樣性面臨挑戰 B.世界文化呈現出多元與融合
C.信息化推動文化傳播 D.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
二、選擇題Ⅱ(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分,共36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
7.(2025·浙江模擬)漢武帝時期,自公孫弘后,任丞相的六人中,獲罪自殺的二人(李蔡、嚴青翟),被下獄處死的三人(公孫賀、趙周)。而丞相在相位中被處死的現象,在公孫弘任職以前的十七人中從未出現過。這一現象主要反映了當時(  )
A.刑罰制度的嚴酷 B.中央集權的強化
C.專制皇權的加強 D.監察制度的完善
8.(2025·浙江模擬)《唐律疏議·名例四》中說:“邸店者,居物之處為邸,沽賣之所為店。”據此可知,唐代邸店(  )
A.是中國最早經營信貸業務的機構
B.兼具倉儲與交易功能的商業機構
C.受政府嚴格監管的官方貿易場所
D.主要從事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
9.(2025·浙江模擬)1880年,某地方官員向朝廷上奏稱:“現地方事務繁雜,需才孔亟,然科舉之士多不通實務,而新式學堂學生尚未成規模。懇請朝廷廣開捐納之門,以應急需。”該官員的建議(  )
A.旨在緩解地方人才短缺 B.變革傳統人才選拔體系
C.促進近代新式教育發展 D.推動學堂選官制的建立
10.(2025·浙江模擬)1928年《上海總商會月報》載:“國貨運動之要旨,非僅抵制洋貨,尤在改良土貨,務使國貨之制造日精,成本日減。”這表明民族資產階級(  )
A.以反帝作為首要目標 B.依賴政府政策支持
C.注重提升產品競爭力 D.市場開拓意識增強
11.(2025·浙江模擬)如圖是某事變后,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的題詞。該事變是(  )
A.九一八事變 B.盧溝橋事變 C.華北事變 D.皖南事變
12.(2025·浙江模擬)1984年鄧小平視察深圳后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同年,國務院決定開放大連、青島等14個沿海城市。這些舉措旨在(  )
A.更深層次參與國際規則制定 B.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
C.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推動沿海與內陸的平衡發展
13.(2025·浙江模擬)下圖是某一地區人口遷徙示意圖。造成該地區人口遷徙的歷史事件最可能是(  )
A.伯羅奔尼撒戰爭 B.亞歷山大東征
C.蒙古西征 D.拿破侖戰爭
14.(2025·浙江模擬)18世紀,印度憑借精湛的手工技藝,生產出大量物美價廉的棉布,這些棉布如潮水般涌入英國市場,嚴重沖擊了英國本土的棉紡織業。英國本土的棉紡織業在競爭中節節敗退,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棉紡織業迫切需要尋求技術突破,以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材料意在說明(  )
A.貿易保護導致經濟危機 B.市場競爭刺激技術革新
C.技術傳播促進工業革命 D.手工技藝優于機器生產
15.(2025·浙江模擬)1899年,美國《法官雜志》刊登的漫畫《白人的負擔》。該漫畫意在(  )
A.美化殖民侵略 B.宣傳西方文明
C.批判暴力擴張 D.強調國際合作
16.(2025·浙江模擬)歷史學家托尼·朱特在《戰后歐洲史》中指出,戰后歐洲形成了兩種差異化的歷史敘事:西歐通過強調經濟復蘇和區域合作,將戰爭責任限定于納粹分子;蘇聯主導的東歐國家則將戰爭經歷塑造為反法西斯勝利與社會主義新生的革命敘事。這兩種歷史敘事(  )
A.反映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流
B.緣于兩極格局下歐洲聯合的需要
C.有助于世界文化多樣性的發展
D.受兩大陣營不同意識形態的影響
17.(2025·浙江模擬)1959年,蘇聯《真理報》報道了列寧格勒一家制鞋廠的情況:“為完成年度計劃,工廠將全部資源投入生產男式皮鞋,全年產量達50萬雙。但因設計單一、市場需求不足,最終積壓庫存32萬雙。與此同時,女鞋和童鞋長期短缺,市民排隊搶購。國家輕工業委員會仍要求該廠次年‘保持產量增長10%’,并規定每雙皮鞋售價為12盧布(成本僅4盧布),理由是‘需為重工業積累資金’。”這一現象主要折射出蘇聯(  )
A.輕工業產品嚴重短缺 B.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
C.國民經濟比例的失調 D.民眾消費能力的提升
18.(2025·浙江模擬)歷史學家在研究中世紀歐洲城市發展時,發現某城市的市政廳檔案中記錄城市人口在某一年大幅增長,而同一時期該城市的教堂洗禮記錄顯示人口增長幅度較小。面對這種差異,最合理的處理方式是(  )
A.以市政廳檔案為準,因為其是官方記錄
B.以教堂洗禮記錄為準,因其更貼近民生
C.查閱其他相關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判斷
D.依據個人經驗,選擇更符合邏輯的記錄
三、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19題12分,20題12分,21題12分,22題16分,共52分)
19.(2025·浙江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州、郡、縣地方三級制是曹魏、西晉的定制。但是,都督領外兵出鎮和都督區的形成,都督例兼府所州牧、刺史而兼管民政;州、郡、縣長吏普遍帶戎號,由管行政兼領兵,都督地方官化和地方官軍事化,兩者合流就出現地方四級帶軍事性的行政機構。這種都督地方官化和地方官軍事化的根源,在于東漢中葉以來地方豪強勢力的迅速發展,設置都督特別是“宗王出鎮”,從總體上看,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控制地方勢力的發展,其結果有時適得其反,使地方分裂因素反而得到加強。這段歷史證明,只有把統兵權和行政權分離開來,把地方兵力收歸朝廷并使其中央軍化,由中央控制常備兵以控制地方行政,才能使社會走上政治統治的軌道。
——摘編自黃惠賢《中國政治制度通史》
材料二 750—1250年的這一段時間,被后來的學者公認為“唐宋變革時期”,同時也被認為是中華帝國經濟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在這一時期,長江流域的水稻經濟取代了中原,成為了中國經濟的重心。人口的南遷帶來了農業生產力、技術、工業增長、商業金融以及國際貿易等方面的一系列轉變。到1100年時,中華帝國的人口遠遠超出了漢唐頂峰的水平(大約6000萬),達到了1億新高。中國在唐宋變革期間所打下的新經濟基礎,貫穿了后來的整個中華帝國時代。
——摘編自萬志英《劍橋中國經濟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地方行政體制的變化及其根源,并結合所學,概述唐朝前期為加強中央集權所采取的有效舉措。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從材料中劃線處任選三個方面,舉例說明“唐宋變革時期”是“中華帝國經濟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
20.(2025·浙江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5年初,從日本不斷傳來的消息令中國人忐忑不安。……康有為意識到各省舉人只有聯合起來,發動一次更大規模的集體請愿運動,才能促使清廷當政者覺悟,也才能趕走那班守關的“虎狗”,敲開紫禁城的“帝閣”。5月1日,康有為聯絡18省舉人1300多人聚會松筠庵,擬上一公呈,“蓋以非遷都不能拒和,非變法無以立國”。……當晚,主和派就將皇帝已經批準蓋印的消息廣為傳播,使不明真相的人普遍感到大局已定、不可挽救的態勢,從而瓦解各省舉人聯名上書的舉動。轟轟烈烈的公車上書終于曲終人散,成為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重要插曲。
——摘編自馬勇《中國近代通史:從戊戌維新到義和團(1895—1900)》
材料二 報告指出:“中國應否成立民主的聯合政府,已成了中國人民和同盟國民主輿論界十分關心的問題。”“我們共產黨人從來不隱瞞自己的政治主張。我們的將來綱領或最高綱領,是要將中國推進到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去的,這是確定的和毫無疑義的。”“但是,一切中國共產黨人,一切中國共產主義的同情者,必須為著現階段的目標而奮斗,為著反對民族壓迫和封建壓迫,為著使中國人民脫離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慘命運,和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以農民解放為主要內容的新民主主義性質的,亦即孫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義性質的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中國而奮斗。
——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試從背景、目的和作用三方面對“公車上書”予以簡要評價。
(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共產黨對抗戰勝利后中國的設想,并結合所學,指出該報告發表的時間及名稱,概述該報告發表的意義。
21.(2025·浙江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非洲移民在大批歐洲人之前即已來到美洲。16—18世紀,陸續倒在冰冷的鐵器、毛瑟槍的子彈、威士忌、疾病之下的印第安人,人數可能高達好幾百萬,濱海地區尤甚。因此仆傭、奴隸短缺,歐洲對美洲的剝削開發速度遂緩慢下來。但是歐洲人又無法或不肯提供足夠的自家人彌補短缺,于是白人大征服者、大農場主、大生意巨子,紛紛將目光轉向非洲。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在熱帶美洲的島嶼與沿岸最為迫切,因為舊世界的刀劍與疾病已將那里的原住民清除得一干二凈;而在此大規模種植煙草、稻米、靛藍染料、咖啡,尤其是蔗糖等物,帶來的可能利潤同時卻也最大。于是那些硬生生被迫與家園分離、遠赴美洲為奴的非洲人,約達九成便是在新世界的熱帶地區勞動。
——摘編自【美】艾爾弗雷德·W.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
材料二 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說,美國還是必須被看作,西方文明的一個支流。國會的發展以及民主的普及雖然在美國發生得特別早,但還是符合大西方模式的。美國的工業化直接從歐洲工業化發展而來,并且有同樣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美國文化也被看作是膚淺的。許多藝術家和作家,在歐洲的藝術中心尋求靈感。就是在技術領域,美國從歐洲的借鑒也是廣泛的,美國的科學研究只是在19世紀后期才獲得了堅實的基礎,而這種成就與對德國的科研型大學的模仿有很大的關聯。……但許多思想深邃的歷史學家主張美國特殊主義,即主張美國是一個獨特的文明,而不是廣義西方模式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摘編自【美】皮特·N.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非洲移民來到美洲的背景。結合所學,列舉近代醫學在有效控制疫病傳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2)根據材料二,概括美國被看作“西方文明的一個支流”的原因。結合所學,從文化的角度,說明“美國是一個獨特的文明”。
22.(2025·浙江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圖《兼容并包》這幅油畫又名《寬容》,也作《北大鐘聲》,是一幅描繪五四時期代表性知識分子的群像作品。反映的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1917年就任北京大學校長后,聘請倡導新文化運動的人物和主張舊學的人物同時講學。畫面上共畫有16個人,畫面的中心是蔡元培,其左前方的辜鴻銘和右后方的李大釗分別是主張舊學和倡導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放在蔡元培的左右、畫面的中央,突出了“兼容并包”的主題思想。
——中國國家博物館
材料二 “一個文明的偉大之處在于它能夠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精華,并將其轉化為自身的動力。”“羅馬的成功在于它能夠吸收希臘、伊特魯里亞和其他地中海文明的文化,并將其整合為一個新的、更具活力的文明體系。”“在現代世界,全球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只有通過兼容并包和創造性應戰,人類文明才能避免分裂和沖突,實現可持續發展。”
——摘編自【英】阿諾德·湯因比《歷史研究》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歸納《兼容并包》這一油畫的史學價值及局限,概述蔡元培的文化貢獻。
(2)綜合上述材料,結合古今中外相關史實,以“兼容并包”為主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史實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分封制、宗法制與禮樂制
【解析】【分析】在西周時期,嫡長子繼承制是一種重要的繼承制度。其中,“嫡”指的是正妻所生的子女,“長子”則是指這些嫡出子女中的第一個。這一制度明確規定了正妻所生的長子具有優先繼承權,完全符合題目中“子以母貴”和“由正妻地位決定子嗣優先繼承”的描述,C正確;
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首領更替的方式,與西周時期的繼承制度無關。禪讓制強調的是賢能者的選拔,而非家族內部的血緣繼承,排除A;
兄終弟及制是一種兄弟間輪流繼承的制度,它并不強調正妻地位對子嗣繼承權的影響。因此,這個選項與題目描述不符,排除B;
軍功授爵制是一種根據軍事功績授予爵位的制度,與繼承權無直接關聯。它更多地強調個人的軍事成就,而非家族血緣或正妻地位,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西周宗法制,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2.【答案】C
【知識點】明清時期的農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精耕細作指的是在耕作過程中注重細節,如深耕、合理的株距等,以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陸九淵的描述完全符合精耕細作的特點,C正確;
刀耕火種是一種原始的農業耕作方式,通常涉及砍伐樹木、焚燒植被以清理土地,然后種植作物。陸九淵的描述中并沒有提到砍伐或焚燒的過程,排除A;
廣種薄收意味著種植面積廣泛,但單位面積的產量很低。陸九淵的描述中提到了深耕和合理的株距,這些都是為了提高產量,而不是廣種薄收,排除B;
流水作業通常指的是一種按照固定順序和節奏進行的連續作業方式,常見于工業生產。陸九淵的描述中并沒有提到與流水作業相關的內容,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明清時期的農業,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3.【答案】B
【知識點】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
【解析】【分析】1947年正值解放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為了籌措軍費,大量印發紙幣,導致貨幣供應量激增,從而引發了惡性通貨膨脹。這與題干中描述的物價瘋狂上漲現象高度吻合,B正確;
雖然經濟危機可能導致物價上漲,但1947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并不是導致中國物價如此瘋狂上漲的主要原因。此外,該選項沒有特指到中國當時的特定情況,排除A;
美國對華大量傾銷商品與題干描述的物價上漲沒有直接關系。而且,美國對華大量傾銷商品更多地可能導致中國本土產業受到沖擊,而不是物價上漲,排除C;
雖然日本侵華戰爭確實對中國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但1947年時,抗日戰爭已經結束多年,因此這一選項與題干中的時間點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4.【答案】A
【知識點】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
【解析】【分析】尤卡坦半島是瑪雅文明的所在地。瑪雅文明以其復雜的歷法系統而聞名,其中確實有一年分為18個月,每月20天,外加5個禁忌日的歷法。此外,瑪雅的金字塔頂部通常建有神廟,用于宗教儀式,而非作為陵墓,A正確;
尼羅河三角洲是古埃及文明的發源地。古埃及的歷法與題目描述的并不相符,且其金字塔主要是作為陵墓使用,頂部并不常設神廟,排除B;
小亞細亞地區主要是赫梯文明的發源地。赫梯文明的歷法和金字塔建筑風格與題目描述不符,排除C;
亞平寧半島是古羅馬文明的發源地。古羅馬的歷法和建筑風格同樣與題目描述不一致,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5.【答案】A
【知識點】國際法的形成
【解析】【分析】維也納體系是19世紀初拿破侖帝國崩潰后,歐洲各國在維也納召開的國際會議后形成的國際政治格局。這一體系正是基于大國間的均勢和團結,以確保歐洲的和平與穩定。這與梅特涅的發言高度吻合,A正確;
雖然大國一致原則在國際關系中很重要,但這一原則更多地與聯合國安理會的決策機制相關,并不直接關聯到1815年的國際會議,排除B;
國際法的基礎早在17世紀就已開始奠定,主要通過格勞秀斯等法學家的著作和國際條約的簽訂,與1815年的會議無直接聯系,排除C;
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特指1815年的某次國際會議,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國際法,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學生需要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結合材料關鍵詞和所學知識推導出正確答案。
6.【答案】B
【知識點】世界文化多樣性
【解析】【分析】主題曲融合了非洲鼓樂(代表非洲文化)和拉丁節奏(代表拉丁美洲文化),并且歌詞使用了英語(全球通用語言)和斯瓦希里語(非洲語言),這正好體現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B正確;
材料中并沒有提到文化多樣性受到任何挑戰,反而是在展示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排除A;
雖然全球下載量超千萬次確實體現了文化傳播的廣度,但材料中并沒有特別強調信息化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排除C;
材料中并沒有提到任何文化沖突,反而是在展示文化的融合,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世界文化多樣性,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
7.【答案】C
【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解析】【分析】材料中提到,在公孫弘之后,丞相在相位中被處死的現象明顯增多,而在他之前則從未出現。這反映了皇帝對丞相(即中央政府最高行政官員)的控制力增強,皇帝能夠更輕易地處置丞相。這直接體現了專制皇權的加強,C正確;
雖然材料中提到有多位丞相獲罪或被處死,但這并不能直接說明刑罰制度整體嚴酷。因為獲罪和被處死的丞相可能涉及特定的政治斗爭或罪行,而不代表所有犯罪者的普遍命運,排除A;
中央集權主要指的是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控制加強。材料中討論的是中央層面(即皇帝與丞相之間)的關系,與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關系不大,排除B;
雖然監察制度的完善可能有助于發現和處置犯罪,但材料中沒有直接提及監察制度的變化或完善,也沒有證據表明這些丞相的獲罪和被處死是直接由于監察制度的完善導致的,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8.【答案】B
【知識點】唐朝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兼具倉儲與交易功能的商業機構與描述中的“居物之處為邸”(倉儲功能)和“沽賣之所為店”(交易功能)相吻合,B正確;
從給出的描述中,我們并沒有看到與信貸業務相關的信息,排除A;
描述中并沒有提及邸店是官方的或受到政府的嚴格監管,排除C;
描述中也沒有提到邸店與對外貿易或代為管理有關,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唐朝經濟,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9.【答案】A
【知識點】洋務運動
【解析】【分析】材料中提到地方事務繁雜且急需人才,同時指出科舉之士不通實務,新式學堂學生尚未成規模。官員的建議是廣開捐納之門,這可以理解為一種快速補充人才的方式,以應對當前的急需,A正確;
雖然材料中提到了科舉之士的問題,但官員的建議是廣開捐納之門,而不是直接變革科舉制度或整個傳統人才選拔體系,排除B;
材料中提到了新式學堂學生尚未成規模,但官員的建議是關于捐納,而不是直接促進新式教育的發展,排除C;
材料中沒有提到推動學堂選官制的內容,官員的建議是關于捐納以應急需,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洋務運動,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較好的考查了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10.【答案】C
【知識點】民國初年民族資本主義的短暫發展機會
【解析】【分析】 “國貨運動之要旨,非僅抵制洋貨,尤在改良土貨,務使國貨之制造日精,成本日減。”可知,材料主旨強調的是“改良土貨、使國貨制造日精、成本日減”,據此可知,民族資產階級注重提升產品的競爭力,故選C;
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材料沒有涉及政府政策的信息,故排除B;
材料也沒有涉及市場開拓的信息,故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民國初期的經濟,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11.【答案】D
【知識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解析】【分析】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軍軍部直屬部隊等9千余人,在葉挺、項英率領下開始北移。1月6日,當部隊行至皖南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7個師約8萬人的突然襲擊。新四軍英勇奮戰七晝夜,終因眾寡懸殊, 彈盡糧絕,除傅秋濤率2000余人分散突圍外,少數被俘,大部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被俘,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1月17日,蔣介石反誣新四軍“叛變”,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并聲稱將把葉挺交付“軍法審判”。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憤然寫下了“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題詞,D正確;1931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沈陽,以武力侵占東北的事件。事變后主要是全國抗日救亡運動興起等情況,排除A;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和圖中題詞關聯不大,排除B;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旨在奪取華北五省的侵略事件,包括一系列旨在壓迫國民政府屈服、制造“華北自治”的活動等,與本題題詞所反映的事件不對應,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12.【答案】B
【知識點】對外開放與經濟特區
【解析】【分析】“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直接對應了開放更多沿海城市的舉措。這不僅增加了開放的地理范圍,也體現了中國在開放政策上的深化和拓展,B正確;
雖然開放和改革有助于中國更深入地參與國際事務,但這一選項更多地關聯于國際政治和經濟體系的層面,而不是直接由開放沿海城市這一舉措所主要體現的,排除A;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長遠目標之一,但這一目標的提出和逐步實施是在后來的年份中逐漸明確的,并不是1984年開放沿海城市的直接目的,排除C;
“推動沿海與內陸的平衡發展”雖然是一個重要的政策目標,但開放沿海城市主要是為了吸引外資、引進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以及擴大對外貿易,并非直接以平衡沿海與內陸發展為主要目的,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了改革開放,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3.【答案】C
【知識點】蒙古西征及其對東西方交流的影響
【解析】【分析】蒙古西征從蒙古高原出發,向西一直打到歐洲的多瑙河流域,勢力范圍涵蓋了中亞、西亞等廣大地區。在蒙古西征過程中,伴隨著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導致了人口的被迫遷徙等情況,與圖中所示的區域和人口遷徙特點相符,C正確;伯羅奔尼撒戰爭是在古希臘雅典和斯巴達之間進行的戰爭,主要戰場在希臘本土及周邊海域,并沒有涉及到圖中所示的中亞、西亞等廣大區域的這種大規模人口遷徙情況,排除A;
亞歷山大東征是從馬其頓出發,向東征服了包括小亞細亞、埃及、兩河流域、波斯帝國等地區,其進軍方向和路線與圖中以中亞為中心向周邊的人口遷徙路線不符,排除B;
拿破侖戰爭主要在歐洲大陸進行,戰爭范圍主要集中在法國及其周邊的歐洲國家,沒有涉及到圖中所示的中亞、西亞等地區,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蒙古西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學生需要對有效信息進行完整、準確、合理的解讀,結合材料關鍵詞和所學知識推導出正確答案。
14.【答案】B
【知識點】工業革命的背景
【解析】【分析】 由于印度棉布的涌入,英國本土棉紡織業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這迫使英國棉紡織業尋求技術突破以提升競爭力。這正好體現了市場競爭對技術革新的刺激作用,B正確;
材料中沒有提及貿易保護政策,也沒有直接說明經濟危機的發生,此選項與材料內容不直接相關,排除A;
材料中沒有提及技術傳播,只是提到了英國棉紡織業需要尋求技術突破,此選項與材料內容不直接相關,排除C;
材料中提到的是印度手工技藝生產的棉布對英國棉紡織業的沖擊,但并沒有直接比較手工技藝和機器生產的優劣,此選項與材料內容不直接相關且過于絕對,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工業革命,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
15.【答案】A
【知識點】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及其原因與影響
【解析】【分析】19世紀末,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積極對外擴張。漫畫名為《白人的負擔》,將西方殖民者對亞非拉地區的侵略行為描述成是一種“負擔”,仿佛是在幫助這些地區,實則是美化了殖民侵略行為,掩蓋其掠奪本質,A正確;漫畫重點并非單純宣傳西方文明,而是通過這種看似“負擔”的表述來美化殖民侵略,宣傳西方文明只是其手段之一,不是主要意圖,排除B;
漫畫整體是在為殖民侵略行為找借口,而不是批判暴力擴張,從漫畫標題和呈現的內容來看是在為侵略行為開脫,排除C;
漫畫中并沒有體現出國際合作的相關內容,主要圍繞的是西方殖民者對被殖民地區的態度和行為的美化,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6.【答案】D
【知識點】冷戰的原因及主要表現;兩極格局的形成
【解析】【分析】受兩大陣營不同意識形態的影響與題干中的描述高度相關。西歐強調經濟復蘇和區域合作,這與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相符;而東歐強調反法西斯勝利與社會主義新生,這明顯是受到蘇聯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影響。因此,這兩種歷史敘事的形成確實受到了兩大陣營不同意識形態的影響,D正確;
雖然和平與發展確實是戰后的重要主題,但題干中主要描述的是兩種歷史敘事的差異,而不是它們如何反映時代主流,排除A;
題干中并沒有明確提到歐洲聯合的需要是這兩種歷史敘事的原因。實際上,西歐的聯合與東歐的蘇聯主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路徑,排除B;
雖然歷史敘事的多樣性確實可以視為文化多樣性的一部分,但題干主要關注的是這兩種敘事是如何形成的,而不是它們的影響,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美蘇冷戰,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17.【答案】B
【知識點】“蘇聯模式”
【解析】【分析】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與題目描述高度相關。工廠為了完成計劃而盲目生產,不考慮市場需求,導致資源浪費和產品積壓。同時,國家委員會為了重工業的利益而犧牲輕工業和消費者的利益,這都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典型弊端,B正確;
題目中確實提到了女鞋和童鞋的短缺,但這只是現象的一部分,不是主要折射出的問題,排除A;
題目中確實提到了重工業和輕工業之間的不平衡,但這更多是計劃經濟體制弊端的結果,而不是主要折射出的問題,排除C;
題目中并沒有提到民眾消費能力的提升,反而通過女鞋和童鞋的短缺以及男式皮鞋的積壓,暗示了消費需求并沒有得到滿足,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閱讀材料分析材料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和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18.【答案】C
【知識點】西歐的城市
【解析】【分析】在面對歷史數據之間的差異時,尤其是涉及人口統計這樣的重要議題,最合理的方法是盡可能全面地收集和分析相關信息。C選項主張查閱其他相關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判斷。這種方法能夠提供更全面、多角度的信息,有助于更準確地理解當時的人口狀況,正確;
雖然市政廳檔案作為官方記錄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但單一來源的數據可能存在偏差或錯誤,排除A;
洗禮記錄可能只反映了部分人口情況,比如那些選擇在教堂進行洗禮的人,而不包括所有居民,排除B;
D選項建議依據個人經驗選擇記錄,這顯然缺乏客觀性和科學性,不足以作為研究歷史的可靠依據,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古西歐城市,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學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緊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作答。
19.【答案】(1)變化:三級制變成四級制;軍政合一(地方官軍事化)體制的形成。
根源:地方豪強勢力的迅速發展。
舉措:沿用隋朝州、縣制;設置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改革兵制(府兵制)。(考生答“把地方兵力收歸中央”“行政與軍事分離”等合理內容,亦可酌情給分)
(2)舉例說明:農業生產力:唐代的曲轅犁;唐代的筒車;稻麥復種制的推廣和普及;占城稻的引進;長江流域的水稻經濟成為了中國經濟的重心等。
技術:《唐本草》的頒布;子午線;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三大發明在宋朝基本成熟等。工業:五大名窯;冶鐵業用煤做燃料等。
商業:打破“市坊”制度;集鎮的發展等。
金融創新:唐代“飛錢”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等。
國際貿易:海上絲綢之路興盛;廣州、泉州成為國際貿易中心;政府設立市舶司管理外貿等。
【知識點】唐朝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1)變化:由材料“州、郡、縣長吏普遍帶戎號,由管行政兼領兵,都督地方官化和地方官軍事化,兩者合流就出現地方四級帶軍事性的行政機構”可得出,三級制變成四級制;由材料“由管行政兼領兵,都督地方官化和地方官軍事化”可得出,軍政合一(地方官軍事化)體制的形成;根源:由材料“這種都督地方官化和地方官軍事化的根源,在于東漢中葉以來地方豪強勢力的迅速發展”及所學可得出,地方豪強勢力的迅速發展;舉措:由材料“州、郡、縣地方三級制是曹魏、西晉的定制。但是,都督領外兵出鎮和都督區的形成”可得出,沿用隋朝州、縣制;設置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由材料“只有把統兵權和行政權分離開來”可得出,改革兵制(府兵制)。
(2)舉例:由材料“在這一時期,長江流域的水稻經濟取代了中原,成為了中國經濟的重心。人口的南遷帶來了農業生產力”可得出,農業生產力:唐代的曲轅犁;唐代的筒車;稻麥復種制的推廣和普及;占城稻的引進;長江流域的水稻經濟成為了中國經濟的重心等;由材料“人口的南遷帶來了技術”可得出,技術:《唐本草》的頒布;子午線;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三大發明在宋朝基本成熟等。工業:五大名窯;冶鐵業用煤做燃料等;由材料“人口的南遷帶來了商業”及所學可得出,商業:打破“市坊”制度;集鎮的發展等;由材料“商業金融”可得出,金融創新:唐代“飛錢”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等;由材料“國際貿易等方面的一系列轉變”可得出,國際貿易:海上絲綢之路興盛;廣州、泉州成為國際貿易中心;政府設立市舶司管理外貿等。
【點評】本題側重于考查中國古代的經濟,答題關鍵在于對材料的分析和相關知識點的把握,較好的考查了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
(1)本題是對比題、原因題、特點題。時空是古代(中國)。變化:由材料“地方四級帶軍事性的行政機構”可得出,三級制變成四級制;由材料“由管行政兼領兵,都督地方官化和地方官軍事化”可得出,軍政合一(地方官軍事化)體制的形成;根源:由材料“東漢中葉以來地方豪強勢力的迅速發展”及所學可得出,地方豪強勢力的迅速發展;舉措:由材料“州、郡、縣地方三級制是曹魏、西晉的定制。但是,都督領外兵出鎮和都督區的形成”可得出,沿用隋朝州、縣制;設置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由材料“只有把統兵權和行政權分離開來”可得出,改革兵制(府兵制)。
(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唐宋(中國)。舉例:由材料“人口的南遷帶來了農業生產力”可得出,農業生產力:唐代的曲轅犁;唐代的筒車;稻麥復種制的推廣和普及;占城稻的引進;長江流域的水稻經濟成為了中國經濟的重心等;由材料“人口的南遷帶來了技術”可得出,技術:《唐本草》的頒布;子午線;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三大發明在宋朝基本成熟等。工業:五大名窯;冶鐵業用煤做燃料等;由材料“人口的南遷帶來了商業”及所學可得出,商業:打破“市坊”制度;集鎮的發展等;由材料“商業金融”可得出,金融創新:唐代“飛錢”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等;由材料“國際貿易等方面的一系列轉變”可得出,國際貿易:海上絲綢之路興盛;廣州、泉州成為國際貿易中心;政府設立市舶司管理外貿等。
20.【答案】(1)背景:甲午戰敗和民族危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維新思想(西方啟蒙思想)的傳播。
目的:拒絕簽訂合約;實行變法。
作用: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激發了愛國熱情,促進了思想解放);“公車上書”未能直接改變清政府的決策,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和改革的艱難。
(2)設想: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新民主主義(成立聯合政府)。時間和名稱:1945年,《論聯合政府》。
意義: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戊戌維新運動;抗日戰爭的勝利及其意義
【解析】【分析】(1)評價:根據“1895年初,從日本不斷傳來的消息令中國人忐忑不安”可得出,甲午戰敗和民族危機;由材料“康有為意識到各省舉人只有聯合起來,發動一次更大規模的集體請愿運動,才能促使清廷當政者覺悟”可得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由材料“5月1日,康有為聯絡18省舉人1300多人聚會松筠庵,擬上一公呈”及所學可得出,維新思想(西方啟蒙思想)的傳播;由材料“蓋以非遷都不能拒和,非變法無以立國”可得出,拒絕簽訂合約,實行變法;由材料“當晚,主和派就將皇帝已經批準蓋印的消息廣為傳播,使不明真相的人普遍感到大局已定、不可挽救的態勢”可得出,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激發了愛國熱情,促進了思想解放);由材料“從而瓦解各省舉人聯名上書的舉動。轟轟烈烈的公車上書終于曲終人散,成為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重要插曲”及所學可得出,“公車上書”未能直接改變清政府的決策,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和改革的艱難。
(2)設想:由材料“我們的將來綱領或最高綱領,是要將中國推進到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去的”可得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由材料“和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以農民解放為主要內容的新民主主義性質的”可得出,新民主主義(成立聯合政府);由材料“中國應否成立民主的聯合政府,已成了中國人民和同盟國民主輿論界十分關心的問題”及所學可得出,1945年,《論聯合政府》;由材料“亦即孫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義性質的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中國而奮斗”可得出,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基礎。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維新變法、抗日戰爭,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時應加強相關習題的練習,不斷總結相關知識點,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題能力。
(1)本題是背景題、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評價:由材料“1895年初,從日本不斷傳來的消息令中國人忐忑不安”可得出,甲午戰敗和民族危機;由材料“發動一次更大規模的集體請愿運動,才能促使清廷當政者覺悟”可得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由材料“5月1日,康有為聯絡18省舉人1300多人聚會松筠庵,擬上一公呈”及所學可得出,維新思想(西方啟蒙思想)的傳播;由材料“蓋以非遷都不能拒和,非變法無以立國”可得出,拒絕簽訂合約,實行變法;由材料“使不明真相的人普遍感到大局已定、不可挽救的態勢”可得出,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激發了愛國熱情,促進了思想解放);由材料“從而瓦解各省舉人聯名上書的舉動。轟轟烈烈的公車上書終于曲終人散,成為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段重要插曲”及所學可得出,“公車上書”未能直接改變清政府的決策,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和改革的艱難。
(2)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設想:由材料“是要將中國推進到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去的”可得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由材料“新民主主義性質的”可得出,新民主主義(成立聯合政府);由材料“中國應否成立民主的聯合政府,已成了中國人民和同盟國民主輿論界十分關心的問題”及所學可得出,1945年,《論聯合政府》;由材料“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中國而奮斗”可得出,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基礎。
21.【答案】(1)背景:印第安人人口銳減;勞動力短缺;種植園經濟利潤很大;奴隸貿易的興起。
成就:牛痘接種法;巴氏消毒法;發現青霉素。(寫出其中2.點即可)
(2)原因:民主政治的延續;工業化的同源性;文學藝術的借鑒;科學技術的模仿。
說明:不同文化特色的各民族共同生活在美國,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發展出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國文化;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
【知識點】美國移民文化的形成和影響
【解析】【分析】(1)背景:據材料一“非洲移民在大批歐洲人之前即已來到美洲。16—18世紀,陸續倒在冰冷的鐵器、毛瑟槍的子彈、威士忌、疾病之下的印第安人,人數可能高達好幾百萬”可知,印第安人人口銳減;據材料一“因此仆傭、奴隸短缺,歐洲對美洲的剝削開發速度遂緩慢下來”“勞動力短缺”可知,勞動力短缺;據材料一“而在此大規模種植煙草、稻米、靛藍染料、咖啡,尤其是蔗糖等物,帶來的可能利潤同時卻也最大”可知,種植園經濟利潤很大;據“但是歐洲人又無法或不肯提供足夠的自家人彌補短缺,于是白人大征服者、大農場主、大生意巨子,紛紛將目光轉向非洲”“被迫與家園分離、遠赴美洲為奴的非洲人,約達九成便是在新世界的熱帶地區勞動”可知,奴隸貿易的興起。第二小問成就,據所學,近代醫學在有效控制疫病傳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有,牛痘接種法,巴氏消毒法,發現青霉素等。
(2)原因:據材料二“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說,美國還是必須被看作,西方文明的一個支流。國會的發展以及民主的普及雖然在美國發生得特別早,但還是符合大西方模式的”可知,美國對歐洲文明的繼承性表現在民主政治的延續;據材料二“美國的工業化直接從歐洲工業化發展而來,并且有同樣的活力”可知,美國與歐洲工業化的同源性;據“許多藝術家和作家,在歐洲的藝術中心尋求靈感”可知,文學藝術的借鑒;據材料二“ 就是在技術領域,美國從歐洲的借鑒也是廣泛的”“成就與對德國的科研型大學的模仿有很大的關聯”可知,科學技術的模仿。說明:綜合材料二和所學,運用唯物史觀和文化視角,從美國移民社會特性、本土文化創新等角度分析可知,美國文明的獨特性表現在,不同文化特色的各民族共同生活在美國,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發展出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國文化,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
【點評】本題考查美洲移民文化,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本題是背景題、特點題。時空是近代(世界)。第一小問背景,據材料一“16—18世紀,陸續倒在冰冷的鐵器、毛瑟槍的子彈、威士忌、疾病之下的印第安人,人數可能高達好幾百萬”可知,印第安人人口銳減;據材料一“仆傭、奴隸短缺”“勞動力短缺”可知,勞動力短缺;據材料一“大規模種植煙草、稻米、靛藍染料、咖啡,尤其是蔗糖等物,帶來的可能利潤同時卻也最大”可知,種植園經濟利潤很大;據“白人大征服者、大農場主、大生意巨子,紛紛將目光轉向非洲”“被迫與家園分離、遠赴美洲為奴的非洲人,約達九成便是在新世界的熱帶地區勞動”可知,奴隸貿易的興起。第二小問成就,據所學,近代醫學在有效控制疫病傳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有,牛痘接種法,巴氏消毒法,發現青霉素等。
(2)本題是原因題、特點題。時空是近現代(世界)。第一小問原因,據材料二“國會的發展以及民主的普及雖然在美國發生得特別早,但還是符合大西方模式的”可知,美國對歐洲文明的繼承性表現在民主政治的延續;據材料二“美國的工業化直接從歐洲工業化發展而來,并且有同樣的活力”可知,美國與歐洲工業化的同源性;據“許多藝術家和作家,在歐洲的藝術中心尋求靈感”可知,文學藝術的借鑒;據材料二“在技術領域,美國從歐洲的借鑒也是廣泛的”“成就與對德國的科研型大學的模仿有很大的關聯”可知,科學技術的模仿。第二小問說明,綜合材料二和所學,運用唯物史觀和文化視角,從美國移民社會特性、本土文化創新等角度分析可知,美國文明的獨特性表現在,不同文化特色的各民族共同生活在美國,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發展出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國文化,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
22.【答案】(1)價值:研究新文化運動(近代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
局限:畫作包含藝術夸張或主觀想象,需與其他史料互證。
文化貢獻: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倡議在南京建立國立中央博物院。(寫出其中兩點即可)
(2)示例:兼容并包: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恒動力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部不同文化、思想和制度相互碰撞、吸收與融合的歷史
羅馬人吸收了希臘的哲學、藝術和法律,并在此基礎上創造了獨特的羅馬法、拱門建筑和帝國治理模式。這種兼容并包的態度使羅馬從一個城邦發展為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中國漢朝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吸收了外來文化和技術,如佛教的傳入,胡琴等樂器的引入。唐朝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將其融入中華文明,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學者通過阿拉伯世界重新發現了古希臘羅馬的經典著作,吸收了阿拉伯的數學、醫學和天文學知識。這種文化的融合與創新推動了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為歐洲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兼容并包不僅是文明存續的關鍵,也是應對現代挑戰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時代,人類面臨環境危機、資源短缺和文化沖突等共同挑戰,唯有通過兼容并包,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知識點】羅馬帝國
【解析】【分析】(1)價值:根據材料“《寬容》,也作《北大鐘聲》,是一幅描繪五四時期代表性知識分子的群像作品”和所學知識可知,研究新文化運動(近代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 局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畫作包含藝術夸張或主觀想象,需與其他史料互證。 文化貢獻: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倡議在南京建立國立中央博物院。
(2)首先,根據材料“它能夠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精華”“只有通過兼容并包和創造性應戰......實現可持續發展”,可擬定論題:兼容并包: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恒動力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部不同文化、思想和制度相互碰撞、吸收與融合的歷史。其次,結合古今中外相關史實,可從羅馬文化的發展、絲綢之路促進中西交流、近代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等方面予以闡述,如羅馬人吸收了希臘的哲學、藝術和法律,并在此基礎上創造了獨特的羅馬法、拱門建筑和帝國治理模式。這種兼容并包的態度使羅馬從一個城邦發展為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中國漢朝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吸收了外來文化和技術,如佛教的傳入,胡琴等樂器的引入。唐朝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將其融入中華文明,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學者通過阿拉伯世界重新發現了古希臘羅馬的經典著作,吸收了阿拉伯的數學、醫學和天文學知識。這種文化的融合與創新推動了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為歐洲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等等。最后,概括總結即可,如兼容并包不僅是文明存續的關鍵,也是應對現代挑戰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時代,人類面臨環境危機、資源短缺和文化沖突等共同挑戰,唯有通過兼容并包,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等等。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羅馬帝國,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中國。價值:根據材料“如圖《兼容并包》這幅油畫又名《寬容》,也作《北大鐘聲》,是一幅描繪五四時期代表性知識分子的群像作品”和所學知識可知,研究新文化運動(近代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 局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畫作包含藝術夸張或主觀想象,需與其他史料互證。 文化貢獻: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倡議在南京建立國立中央博物院。
(2)本題屬于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世界和中國。首先,根據材料“一個文明的偉大之處在于它能夠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精華,并將其轉化為自身的動力”“只有通過兼容并包和創造性應戰,人類文明才能避免分裂和沖突,實現可持續發展”,可擬定論題:兼容并包: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恒動力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部不同文化、思想和制度相互碰撞、吸收與融合的歷史。其次,結合古今中外相關史實,可從羅馬文化的發展、絲綢之路促進中西交流、近代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等方面予以闡述,如羅馬人吸收了希臘的哲學、藝術和法律,并在此基礎上創造了獨特的羅馬法、拱門建筑和帝國治理模式。這種兼容并包的態度使羅馬從一個城邦發展為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中國漢朝通過絲綢之路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吸收了外來文化和技術,如佛教的傳入,胡琴等樂器的引入。唐朝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也將其融入中華文明,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學者通過阿拉伯世界重新發現了古希臘羅馬的經典著作,吸收了阿拉伯的數學、醫學和天文學知識。這種文化的融合與創新推動了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為歐洲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等等。最后,概括總結即可,如兼容并包不僅是文明存續的關鍵,也是應對現代挑戰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時代,人類面臨環境危機、資源短缺和文化沖突等共同挑戰,唯有通過兼容并包,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等等。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亭县| 万安县| 酉阳| 中卫市| 安吉县| 济宁市| 铁岭县| 黎平县| 鸡西市| 泗水县| 封丘县| 蕉岭县| 九龙坡区| 白水县| 军事| 柏乡县| 阿合奇县| 额尔古纳市| 来宾市| 章丘市| 进贤县| 平遥县| 故城县| 旬阳县| 克东县| 榆中县| 东港市| 逊克县| 甘孜县| 海原县| 铁岭县| 马鞍山市| 白银市| 饶阳县| 肃北| 日土县| 怀集县| 嫩江县| 桃园县| 天等县| 兴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