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毛澤東冒險親赴重慶談判,簽訂《雙十協定》,確認"和平建國"方針。參加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1月),同意軍隊國家化、政治民主化方案。開展土地改革(1946年5月),解放區1億農民獲得土地,激發支前熱情。軍事自衛反擊,1946年7月-1947年2月,粉碎國民黨全面進攻。爭取民主黨派支持,949年召開新政協會議,籌備建立新中國。【想一想(P127)】解放區土地改革對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起到了什么作用?解放區土地改革,使農村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材料研讀(P130)】朗誦這首詩,談談你的感想。再現渡江戰役壯舉,吸取項羽鴻門宴教訓,體現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革命浪漫主義風格,”鐘山風雨"象征時代巨變,"天翻地覆"呼應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歷史辯證法體現,"人間正道”揭示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滄桑"巨變預示新中國誕生。這首詩既是氣勢磅礴的戰爭史詩,更是深刻的歷史宣言。它藝術地再現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偉大轉折,深刻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歷史規律,至今仍激勵著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課后活動(P132)】回顧所學知識,梳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歷史事件。五四運動(1919年)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中共一大(1921年)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成立,確立黨的綱領和奮斗目標。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北伐戰爭(1926-1927)推翻北洋軍閥統治(如吳佩孚、孫傳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政變,國共合作破裂。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第一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1927年),毛澤東開辟"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紅軍長征(1934-1936)。日戰爭時期(1931-1945)九一八事變(1931年),日本侵占東北,局部抗戰開始。西安事變(1936年),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全民族抗戰(1937-1945),正面戰場:淞滬會戰、臺兒莊戰役等,敵后戰場:百團大戰、抗日根據地建設,抗戰勝利(1945年)。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重慶談判(1945年),簽訂《雙十協定》,但國民黨撕毀協議。戰略防御→反攻(1946-1949),粉碎國民黨全面進攻及重點進攻。三大戰役(1948-1949):遼沈、淮海、平津戰役,渡江戰役(1949年4月)解放南京,國民黨政權覆滅。新中國成立(1949年10月1日)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20/2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