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高級中學高三下學期保溫練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公元前3500年前后,在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中,漸漸出現了一些新的現象。這表現在( )A.家畜豬狗的飼養 B.祭壇神廟的出現C.粟稻作物的栽培 D.成熟文字的使用2.西周晚期所鑄青銅器毛公鼎的銘文接近500字,在所見青銅器銘文中是最長的,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以下對其銘文的表述正確的是( )A.銘文開篇的“配我有周,膺受大命”強調了西周政權的合法性B.銘文詳載了周王對毛公的冊命賞賜,反映出中央集權制度開始形成C.銘文采用小篆書體刻寫,體現了西周晚期文字發展的成熟形態D.銘文中多有描寫祭祀禮儀的內容,表明神權政治仍是西周統治核心3.有學者說,東晉時期的陶淵明、謝靈運等人的山水詩那樣好,是由于他們對于自然有一股新鮮發現時身入化境濃酣忘我的趣味;正是在這種深厚的自然體驗下,產生了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等優美的寫景文學作品。據此可知,東晉文學的突出特點是( )A.融入玄思,注重空靈意境 B.借鑒佛理,表達禪宗思想C.繼承傳統,歌詠社會人生 D.道法自然,抒發內心情感4.小華同學歸納整理了中國某一歷史階段的部分關鍵詞。在下表①②處填入最為合適的是( )政治方面 崇文抑武經濟方面 ①文化方面 ②社會方面 門第觀念趨于淡化A.榷場格物致知 B.玉米傳入《夢溪筆談》 C.榷場《唐本草》 D.玉米傳入《授時歷》5.《大明會典》載:“洪武十八年(1385年),令天下有司,凡遇歲饑先發倉賑貸,然后具奏?!泵鞒勺鏁r期,皇太子下諭:“軍民困乏,待哺嗷嗷,卿等尚從容啟請待報,汲黯何如人也 亟發倉賑之。勿緩?!庇纱丝梢娺@一時期( )A.政府對基層社會的控制逐漸松弛B.統治者具有“開明、恤民”的思想C.賑災和社會救濟的效率得以提高D.國家災荒救濟職責呈現下移趨勢6.1868年成立的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從倫敦定購西方書籍并譯成中文出版。1880年以前該局翻譯的西方書籍如下圖所示。據此可知( )A.西方文化已經全面融入中國社會B.開明官僚主動應對危局以圖自強C.傳統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失去優勢D.翻譯書籍成為傳播西學主要途徑7.1901年,張之洞致電各省督撫,指出“今日國土日蹙,國權日奪,群強日逼……若僅整頓中法,以屢敗之國威,積弱之人才,豈能除二千余年養成之積弊 ”各省督撫紛紛表示愿意響應。不久,清末“新政”正式實施。這表明( )A.地方勢力的壯大與中央集權的弱化B.晚清“新政”具有一定社會基礎C.民族危機的加深刺激救亡思想劇變D.地方勢力是推動清末改革的主體8.從抗戰前到抗戰后,從抗戰初期到抗戰后期,隨著日本侵略的升級與英國政策的轉變,中國出現逐漸回避鴉片戰爭侵略事實而聚焦于日本的趨勢。在這一階段的宣傳敘事中,英國不再是中國主要的“敵人”,兩國甚至還成為親密無間的“友邦”。這表明當時( )A.中國為分清現實敵友而美化歷史 B.中英完全拋棄前嫌化敵為友C.英日侵華利益由對立而漸趨統一 D.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不斷壯大9.1949—1956年,中國軍費開支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平均為35%。1953年國防經費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的9.15%。針對這一情況,毛澤東指出:這個比重太大了,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要使軍費開支降低到財政支出的20%左右,把錢省下來搞經濟建設。這反映了( )A.國民經濟調整已經迫在眉睫 B.國家的工作重心正在發生轉移C.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基礎 D.中國與西方大國關系實現突破10.1979年初,《人民日報》以“勤勞增收致富”為主題報道了“萬元戶”黃新文的事跡,但有些人認為“萬元戶”根基不好,財源不正,不好領導。隨著越來越多的“萬元戶”入黨,群眾更加堅信黨的政策不會變,都放開手腳發展商品生產。這反映了( )A.民主政治與改革開放協調發展 B.勤勞致富已經成為全社會共識C.思想解放與社會變革相互促進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確立11.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以希臘—馬其頓聯軍統帥的身份開始了對波斯帝國的征服。亞歷山大將原來波斯帝國的版圖據為己有,希臘文化成為凌駕于當地文化之上的強勢文化。同時,他還把東方大量的學術資料帶到希臘。這反映出( )A.不同地區文明碰撞交流 B.東西方文明呈現開放性C.希臘文化和政治優越性 D.世界隔絕的狀態被打破12.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家阿奎那會從自然秩序中提取出有一定規律的論據,沿著具體的路徑,采用亞里士多德創立的形式邏輯進行推理,由此論證一些基督教的理論問題。這一做法說明( )A.基督教義具有科學性 B.理性思維得到了延續C.教會全方面影響歐洲 D.邏輯學是神學的核心13.有學者認為,從某種角度說,1689年《權利法案》的意義并不在于使議會獲得了多少新的權力,而在于明確劃分了議會和王權的界限,使雙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權限模糊而發生嚴重的權利沖突,英國也因此獲得了一個長期穩定的政治環境,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一個先決條件。該學者強調當時的英國( )A.議會是國家最高的權力機構 B.政治改革為經濟進步奠基C.國王處于“統而不治”地位 D.法律制度建設已基本完善14.下表是1720年至1806年英國鑄鐵產量統計表。表中的變化( )按使用燃料的類型統計的英國鑄鐵產量(噸)年份 1720 1750 1788 1796 1806木炭 20500 24500 14000 6400 7800焦炭 400 2500 54000 125000 249200總計 20900 27000 68000 131400 257800A.加重了英國的能源危機 B.使工業突破資源的束縛C.改變了英國的經濟結構 D.導致鋼鐵產量嚴重過剩15.列寧在《十月革命四周年》的報告中指出: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F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三四年來我們稍稍學會了實行“急劇的轉變”。這一“急劇的轉變”指的是實行( )A.農業集體化 B.社會主義工業化 C.新經濟政策 D.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6.“全球南方”通常包括亞洲、非洲、拉美等地區的國家。葡萄牙著名社會理論家索扎·桑托斯認為,“全球南方”指“那些遭受歐洲殖民主義或被全球超級大國邊緣化和統治的人民和地方”。相對于“第三世界”而言,“全球南方”這一概念( )A.反映了世界兩極格局的再現 B.體現出對文化多元化的尊重C.表明資本主義具有全球性質 D.強調全球不平等和南北差距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漢唐時期,具有海洋生活經驗的濱海人群在觀察中,逐步認識到潮汐變化與月亮盈縮相關,并以此為基礎,推算潮時,設計高低潮時推算表;一部分知識精英則根據具象經驗做出想象,結合海、百川、天漢以及日、月等代表的世界構成的觀念,思考海潮成因及其變化規律,提出天河入海相激成潮(水激說)、日落海中激水而潮生(日激說)、地動氣變而致潮汐(地動說)等闡釋潮汐成因及其變化的理論性認識。宋人繼承漢唐以來的知識傳統,……根據月亮的運行,“候月知潮”,推算潮時;將對潮汐規律的普遍性認識與在具體地點的觀察實踐相結合,確定各地的潮候;利用潮水漲落的規律,確定起航、航行、停泊的時間,以“潮次”或“潮”表示航行的水程;將對潮至點、潮至線的認識,運用到港口碼頭、濱海塘堰的建設以及鹽業生產等經濟活動中。——摘編自魯西奇《宋代對海潮的認識與利用》(1)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概括宋人對海潮探索的特點。(2)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宋人對海潮探索的影響。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航海時代”促進了世界各地的交流與商貿聯系,也使得海洋的重要性大增強。海洋不再是不同國家、社會和文化之間隔離的屏障,而是成為了彼此鏈接的通道。這期間,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成為了第一批海洋強國。英國在18世紀中期開始引領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生產的轉變,工業化的生產力讓英國成為了當時世界第一的工業強國,英國作為世界海洋強國才具有了真正的實力保障?!鹑娲呱嗣绹痪邮澜绲谝坏膰鴥瓤萍己凸I制造能力的軍事轉化。二戰結束后,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海上霸主。——改編自朱鋒《海洋強國的歷史鏡鑒及中國的現實選擇》材料二 1947年印度獨立初期,整個印度洋仍然受英國控制。英國海軍軍官長期以來一直擔任印度海軍系統的最高指揮官,并負責制定印度的海洋戰略,在1958年4月之后才由印度人擔任。為了進一步控制印度洋,印度提出了建設“遠洋海軍”計劃,在原先已經設立的東部和西部海軍司令部之外,于1976年在科欽成立了南部海軍司令部。其中西部海軍司令部坐落在孟買,東部海軍司令部則位于維薩卡帕特南。2001年,印度又組建了安達曼 - 尼科巴司令部,這是印度成立的第一個融合了海、陸、空三軍以及海岸警衛隊的聯合司令部。由此可見,印度洋地區東部包括西太平洋地區對印度越來越重要了。此外,印度積極建立一支“遠洋海軍”,打造強大的航母戰斗群。從1987年到1997年這10年時間里,印度海軍實質已擁有了兩艘在役航母,這為印度海洋戰略從近海防御到遠洋防御轉型提供了基礎。——改編自高蘭《世界主要海洋國家四種海權模式的特征及其對中國的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以來海洋強國變遷的基本歷程,并說明影響海洋強國變遷的因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印度海洋戰略的內容,并分析其影響。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中國的農業機械化材料 提取材料信息,以“農業機械化·當代中國發展的寫照”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北京大學史學論壇是一個旨在為國內外歷史學及相關專業青年學子提供展示科研成果、交流學術經驗的專業平臺。2025年4月北京大學第二十一屆史學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確定的主題如下:主題一 交流與沖突:跨文化的合作與碰撞主題二 作者與讀者:圍繞書籍的社會互動主題三 古典到現代:文明發展中的物質文化主題四 傳統與變革:歷史轉折時代的探索與選擇主題五 移民與流動性:歷史上的人口遷移與文化流動主題六 技術與權力:科技更迭下的政治格局演變主題七 性別與現代化:變遷中的角色、權力與自我認同某青年學者擬投稿主題一,撰寫論文題目與大綱如下:論文題目:《交流與沖突:大航海時代殖民擴張的雙重影響》大綱:(1)交流:新航路開辟推動文明與物種交融。如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等傳入歐亞大陸,改變了當地飲食結構、推動了人口增長和經濟變革;歐洲的科技和文化傳到美洲,推動了當地的近代化進程。(2)沖突:早期殖民擴張破壞了當地社會結構并引發災難和沖突。如西班牙對美洲的征服,不僅摧毀當地文明,還進行長期的種族壓迫;三角貿易的興起,也給美非人民帶來災難。結論:大航海時代的殖民擴張展現了跨文化互動的雙重影響。研究有助于我們客觀認識歷史并為當今世界文化交流提供借鑒。根據材料,任選一個主題,并結合世界史知識,示例,自擬論文題目并撰寫大綱。(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結構完整,不得照搬示例)參考答案1.B2.A3.D4.A5.B6.B7.B8.D9.C10.C11.A12.B13.B14.C15.C16.D17.(1)特點:繼承前代成果;注意各地潮候的差異,與經濟活動相關聯,具有實用性;據月相推算潮時(“候月知潮”),具有科學性;重實踐,輕理論。(2)影響:促進航海事業和海外貿易發展;有利于鹽業和農業生產發展(民生);反映宋代“格物致知”的理學精神,推動自然科學與實用技術的結合。18.(1)變遷歷程:15—17世紀,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成為第一批海洋強國;18世紀至二戰,英國成為世界海洋強國;二戰以后,美國取代英國成為海上霸主。因素:經濟發展狀況;科技發展水平;大國力量對比;地緣政治影響;國際格局變動。(2)內容:自主制定海洋戰略;擬定海軍建設計劃;打造航母戰斗群;構建海陸空協同指揮體系。影響:積極:推動印度海軍國防現代化建設;提升了印度在印度洋及周邊地區地位;削弱西方國家在印度洋的傳統影響力;促進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消極:在一定程度上加劇海洋強國的競爭;高成本投入加重了印度政府的財政負擔;影響印度洋及周邊地區的安全態勢。19.題目:農業機械化·當代中國發展的寫照。闡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農民獲得了土地,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為適應國家工業化的發展需求,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促使農業生產逐漸走向集體化和規?;?,便利了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與使用。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在大力發展工業的同時,我國也并未忽視發展農業。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開展,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農業機械。1954年,“四個現代化”的發展目標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的農業“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方向。但是鑒于當時工業和農業基礎薄弱等國情,20世紀50年代,中國農機裝備的供給嚴重不足,農業生產中使用拖拉機在農村仍是稀奇事。1964年12月—1965年1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正式和完整地向全國人民提出“四個現代化”的任務,提出全面實現農業的現代化。這進一步推動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步伐。隨著工業制造水平的提升,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改革開放前,中國農業機械總動力實現大幅提升。1978年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后,農村生產力獲得解放,適應單個家庭耕作的中小型農業機械逐漸在農村推廣開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現代化農業集約化的發展,中大型農業機械的使用逐漸增多,農業機械化程度進一步得到提升和發展。總體而言,1965年前,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低下;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改革開放前,我國農業機械化雖獲得發展,但水平仍較低;改革開放后,中國農業機械化獲得長足發展。20.示例一論文題目:《移民與流動性:新航路開辟后人口遷移對美洲的雙重影響》大綱:(1)破壞:新航路開辟后的人口遷移,對美洲傳統文明造成災難性影響。以美洲文明為例,隨著歐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美洲的原住民大幅度減少,美洲傳統文明遭遇滅頂之災。(2)重塑:新航路開辟后的人口遷移,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美洲文明。歐洲人大批來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為奴隸販賣到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歐洲白人、非洲黑人,以及其他混合血統的人,共同生活在這里,使美洲成為“文化的熔爐”。結論:研究揭示新航路開辟后的人口遷移與流動,為理解多元文化共存提供歷史視角。示例二:論文題目:《技術與權力:兩次工業革命下的政治格局演變》大綱:(1)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為動力,助推英國成為“世界工廠”。英國憑借工業革命提供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奠定其海上霸權的地位,并繼續向世界各地大肆擴張,19世紀末成為當之無愧的“日不落帝國”。(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內燃機和化學工業的發展為代表,德國和美國成為科技研發的中心。德國和美國的崛起,挑戰了英國的霸權地位,加劇了世界政治經濟不平衡性,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伏筆。結論:工業革命不僅是技術飛躍,也帶來政治格局演變。研究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在人工智能新背景下復雜國際形勢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