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寧予友邦,不贈家奴。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令彼終生不歡。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此后,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歷史上的慈禧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第17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課標要求1.了解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等事實,理解其性質及意義;2.認識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為救亡圖存所做出的努力及階級局限性。【時空觀念】了解八國聯軍侵華的過程,認識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列強侵華方式的不斷變化加深;【唯物史觀】能夠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發展的趨勢,了解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史料實證】了解戊戌維新變法的背景和內容,運用史料分析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特點和歷史意義;【歷史解釋】結合時代背景和史料分析義和團運動發生的原因,認識義和團運動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家國情懷】了解中國資產階級和農民階級救亡圖存活動,認識中國社會各階級為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增強愛國情感,樹立為偉大祖國奮斗犧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核心素養時空坐標及主要線索:教學分析:教學重點:戊戌變法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教學難點:義和團運動的評價、《辛丑條約》的影響。戊戌變法運動目錄1八國聯軍侵華23義和團運動民族危機的加深41.背景(1)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馬關條約》簽訂。(2)康有為編著《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認為古文經是偽經認為孔子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材料:康有為欲刪定六經,而先作《偽經考》,欲攪亂朝政,而又作《改制考》,其貌則孔也,其心則夷也。——葉德輝動搖“恪守祖訓”的觀念,宣傳維新變法的合理性引起朝野上下反對的聲浪奠定維新派的理論基礎一、戊戌維新運動(1898.6.11—9.21)2.開始標志:1895年,康、梁組織公車上書3.發展:《強學報》《時務報》《國聞報》強學會保國會時務學堂南學會萬木草堂(1)創辦報刊(2)組織學會(3)開辦學堂4.高潮:戊戌變法(百日維新)1898.6.11,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政治 允許官民上書言事,裁撤閑散衙門和冗員經濟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文教 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軍事 裁汰綠營,訓練新式軍隊一、戊戌維新運動(1898.6.11—9.21)5.結果:1898.9.21,慈禧囚禁光緒帝,臨朝訓政,變法失敗材料: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一、戊戌維新運動(1898.6.11—9.21)6.失敗原因(局限性)材料:嗣后中外大小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發憤為雄,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清德宗實錄》卷418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乙巳(1)直接原因:①守舊勢力強大②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③沒有嚴密的組織④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實權的皇帝身上(2)根本原因:7.影響:(1)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2)促進了新思想的傳播(3)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未擺脫中體西用的框架一、戊戌維新運動(1898.6.11—9.21)二、義和團運動1.從義和團的揭帖中可看出義和團興起的原因是什么?2.歸納義和團大事記,總結清政府對義和團態度的變化。3.你對義和團的口號有何認識?4.如何評價義和團運動?豬→天主羊→洋人快速閱讀課文“義和團運動”,思考以下問題:1、原因根本原因:甲午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直接原因:反洋教斗爭的興起。①從義和團的揭帖中可看出義和團興起的原因是什么?②歸納義和團大事記2、過程“膽敢仍前聚眾,藉鬧教為名,結黨滋事,并著從嚴懲辦,以靖地方。”——《上諭》1899年11月28日“剿之則即刻禍起肘腋,生靈涂炭,乃各督撫奏稱,信其邪術以保固,亦不諒朝廷萬不得已之苦衷.”——《上諭》1900年6月26日“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劃除不可。嚴行查辦,務凈根株。”——《上諭》1900年9月7日1898年冬1899年底1900年6月1900年9月剿撫剿山東開始興起,提出“扶清滅洋”清政府先撫后剿,運動轉向直隸清政府招撫,義和團控制京津中外聯合鎮壓,義和團運動失敗概括清政府對義和團運動態度的變化,這種變化導致什么后果?結果:義和團運動失敗,清政府喪失民心“最恨和約,誤國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天無雨,地焦干,全是教堂止住天。二、義和團運動材料:他們要消滅一切帶“洋”字的東西,鐵路、電線、機器、輪船等等都在搗毀之列,……有用洋物者“必殺無赦,若紙煙,若小眼鏡,甚至洋傘、洋襪,用者輒置極刑。……對開明官紳、維新派人士,義和團更是明言打殺,要“拆毀同文館、大學堂等,所有師徒,均不饒放”。——雷頤《走向革命 細說晚清七十年》“扶清滅洋”愛國性落后性“扶清”有利于爭取官軍反帝;“滅洋”能夠動員廣大群眾參加反帝斗爭。“扶清”容易讓群眾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滅洋”帶有籠統排外色彩。說明: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二、義和團運動3.口號:③你對義和團的口號有何認識?材料一:周恩來在1954年更明確指出:“義和團運動正是人民頑強地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表現”。材料二:“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拳亂筆記》材料三:“挑鐵道,把線砍,旋即毀壞大輪船。……一概鬼子全殺盡,大清一統慶升平。” ——義和團揭貼2)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迫使列強改變侵華方式:直接瓜分→以華制華(復制代理人作為侵華工具),客觀上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展。1)具有反帝愛國傾向,展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1)積極性:存在盲目排外行為,沒有先進階級領導,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2)局限性:4、評價:性質: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④如何評價義和團運動?二、義和團運動三、八國聯軍侵華1900年6月10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第一批聯軍從天津乘火車向北京進發,開啟八國聯軍侵華。6月21日,慈禧作出向各國“宣戰”的決定。材料一:“今日釁開自彼,國亡在目前,若竟拱手讓之,我死無面目見列圣,等亡也,一戰而亡,不猶愈乎?”——惲毓鼎《崇陵傳信錄》材料二:6月17日,榮祿代遞了一份所謂洋人“照會”,其中之一是勒令皇太后歸政,這給她以極大刺激…… “照會”沒經外交途徑,顯然是假的,但慈禧一聽要她“歸政”,就大發雷霆。——章開沅 朱英《中國近現代史》慈禧是古今中外唯一一個曾經對全世界宣戰的人慈禧聲稱宣戰的原因是國家面臨危亡,但實際上她宣戰的原因完全是為了自己個人的政治利益。1.慈禧宣戰2.東南互保材料一:“這些督撫的買辦化程度較深,而且又處在帝國主義直接控制的‘勢力范圍’之中……因此極端反對后黨和頑固派這種危險的政治鬧劇……” ——章開沅材料二:“東南互保使風雨飄搖的中國,幸免瓜分之禍。糜爛僅限于大河以北,東南半壁未睹烽煙。”——戴玄之慈禧宣戰詔書發布后,南方各省紛紛拒絕響應。6月26日,盛宣懷與各國領事簽訂《東南互保約款》。“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各國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客觀上保護了南方免受列強蹂躪材料三:“是時東南諸督撫,和上海各領事訂立互保之約……雖得將戰禍范圍縮小,然中央的命令,自此更不行于地方了……滿清政府至此,遂無可維持。”——呂思勉破壞了中央集權,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張之洞維護自身勢力利益的自私性三、八國聯軍侵華1.過程(1)1900年12月,列強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后又訂立詳細條款。由于各國利益不同,談判曠日持久。(2)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與聯軍8國及西班牙、荷蘭、比利時共11國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四、民族危機的加深2.內容:內 容 危 害懲辦“首禍諸臣”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白銀約9.82億兩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個重要地區駐扎軍隊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等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清政府已成為“洋人的朝廷”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列強通過外交途徑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實際上成為“國中之國”中國近代史上主權喪失最嚴重、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不平等條約。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四、民族危機的加深【拓展提升】近代前期列強侵華的方式和趨勢方式①經濟侵略:傾銷商品,掠奪原料,輸出資本。②政治侵略:控制中國的內政和外交。③文化侵略:在中國傳教、游歷等。④軍事控制:駐扎軍隊,控制京津。趨勢①賠款數量越來越多。②割地面積越來越大。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內地。④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為主到資本輸出為主。⑤侵華方式由直接侵華到“以華治華”。四、民族危機的加深課堂探究:晚清中國各階級斗爭失敗的深層因素思考:慈禧的三次態度變化改變了中國,但這一切真的完全都是慈禧的錯嗎?假如沒有慈禧,晚清中國社會各階級的救亡圖存斗爭真的能成功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但資金較少、規模較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維新派是新舊生產力交融的產物。傳統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開始解體,農業經濟遭到極大破壞,封建農業制度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農民階級是落后生產力的代表。地主階級地方實力派大多帶有買辦階級的背景,經濟上受制于帝國主義列強。慈禧代表的不僅是頑固派,更是中國的傳統社會,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這樣一股從農業社會走來的力量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中國的救亡圖存需要新的力量!經濟因素!第17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史論要語】1.康有為維新思想的特點是把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與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相結合。2.梁啟超強調實行君主立憲制,改革科舉制度,發展近代工業。3.戊戌維新運動對于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4.義和團運動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也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5.《辛丑條約》的訂立,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回顧:結合之前所學知識,概述中國是怎樣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大大加深開始XYO第二次鴉片戰爭加深本課小結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背景、經過影響及失敗原因背景、經過影響與評價戊戌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經過列強暴行與“東南互保”民族危機的加深《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內容《辛丑條約》的影響1、《辛丑條約》中,慈禧太后未被定為“禍首”,故而她竟在《罪己詔》中說:“今茲議約,不侵我主權,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見諒,疾愚暴之無知,事后追思,慚憤交集。”她還表示要不惜“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表明( )A.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國才有希望B.列強的侵華促使清政府進步C.清政府在反思中推動中國發展D.慈禧太后開始支持維新變法C課堂練習2、下表是戊戌變法期間光緒帝頒布的部分詔書內容,據此分析可知戊戌變法( )①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 ②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③促進了新思想的傳播 ④遭到了守舊勢力的反對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D課堂練習3、1895年甲午戰敗,民族危機迫在眉睫,部分士大夫放棄洋務制器興國的迷夢,開始了更深層次的思考。這一“思考”指的是( )A.推翻清政府的統治B.謀求制度的變革C.學習西方先進技術D.徹底批判舊思想B課堂練習4、嚴復在《天演論》自序中寫道,這部著作“其中所論,與吾古人有甚合者。且于自強保種之事,反復三致意焉”。這表明嚴復翻譯《天演論》旨在( )A.著力開啟民智B.創新儒家學說C.增強民主意識D.挽救民族危亡D課堂練習5、在老百姓眼里,“康黨”根本不值得半點同情,他們都是一群瞎折騰的“白臉奸臣”,正如維新派也將一般老百姓說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藥一樣。這主要說明( )A.維新變法的失敗是因為百姓的反對B.民主憲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會認同C.維新變法時期的中國民眾愚昧落后D.維新變法違背了中國歷史發展潮流B課堂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