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1張PPT)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第八課:夏商周時期的科技與文化一、天文、歷法和醫學指導農業生產(1)梳理夏商周時期的天文、歷法成就商朝甲骨文里有許多日食、月食的記載。《春秋》中記載了前613年一顆彗星掃過北斗。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春秋·文公十四年》1、天文: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詩經·小雅·十月之交》《詩經》前776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確切日期的日食記錄。2、歷法: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歌》夏朝 夏歷商朝 逐漸完備,一年分為12個月,大月30,小月29,閏年增加一個月戰國 測定出二十四節氣(2)先民為什么要研究并總結天文歷法?一、天文、歷法和醫學3、醫學:閱讀教材,歸納夏商周時期我國有哪些醫學成就已經掌握一定的醫藥知識和治療技術望聞問切診斷法,為中醫沿用重要的中醫理論著作戰國名醫扁鵲神農嘗百草戰國《黃帝內經》二、甲骨文與青銅器1、甲骨文:(1)什么是甲骨文?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刻有文字的商朝龜甲商朝時期,人們常用龜甲和獸骨對許多事情進行占卜,把占卜情況用文字形式刻在甲骨上。這些文字被稱為甲骨文(2)甲骨文出土于何地?首個發現者是誰?河南安陽殷墟、陜西、山西等地,王懿(yi)榮(3)甲骨文記載了哪些內容?甲骨文記載內容豐富,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4)甲骨文的造字特點?(5)甲骨文的地位與價值(1)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是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成熟文字。(2)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3)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極其珍貴的第一手史料。2、青銅器:二、甲骨文與青銅器后母戊鼎(1)我國最大的青銅器是什么?青銅器鑄造原料及特點?司母戊鼎銅、錫、鉛規模宏大,組織嚴密、分工細致,制作工藝高超(2)商朝的青銅器何有作用?主要用于祭祀及軍事等方面,成為王公貴族身份地位乃至國家權力的象征戈尊鐘樂器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重832.84千克(3)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做什么?二、甲骨文與青銅器2、青銅器:(4)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向人們展示了什么?表明了什么 ①向人們展現了夏商時期豐富多彩的古蜀文明。②表明它與中原王朝具有密切關系。鐘、鼎等青銅器上鑄刻有文字,因為古人稱銅為金,所以這種文字被稱為“金文”;也叫銘文、鐘鼎文。曾侯乙編鐘在青銅鑄造、音樂藝術、禮樂制度等方面具有研究價值。三、《詩經》和“楚辭”西周和春秋時期,從平民到貴族的社會各階層人士,在生產生活、祭祀典禮等各種場合,創作并傳唱詩歌.這些詩歌收集成我國現存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 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節選自《詩經·秦風·無衣》說說詩句反映的時代特征諸侯爭霸、大國兼并1、《詩經》:(1)創作時間:(2)內容:(3)價值:(4)地位:西周和春秋《詩經》共有300多篇詩歌,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詩經》關注現實,所收詩歌中,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頌美好愛情,有的贊揚勞動者勤勞勇敢,有的批判統治者剝削壓迫。“風”“雅”“頌”我國現存第一部詩歌總集保存了豐富的先秦史料現實主義文學源頭三、《詩經》和“楚辭”2、”楚辭”:屈原出身楚國貴族,擔任重要官職,后來因遭到排擠而被流放。流放期間,他憂國憂民的心志從未改變。公元前278年,楚國都城被秦軍占領。屈原知道后無比悲憤帶著至死不離開楚國的決心,于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屈原為國為民而死,人們用種種方式追思他。據說,每年的端午節就是為了懷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1)創作時間:(2)創作者:(3)代表作:戰國時期屈原及宋玉等人;屈原《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姱(kuā)以鞿羈(jī jī)兮,謇(jiǎn)朝誶(suì)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huì rǎng)兮,又申之以攬茝(lǎn chǎi)。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吸收民歌精華,采用楚國方言,用濃郁的情感和豐富的想象。浪漫主義文學源頭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天文、歷法和醫學天文(日食、哈雷慧星最早記載)《詩經》和“楚辭”醫學青銅器甲骨文;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屈原創新體詩歌,代表作《離騷》甲骨文和青銅器歷法(二十四節氣)指導農業中醫理論《黃帝內經》扁鵲:四診法沿用至今成為權力象征,鑄有“金文”三星堆遺址課堂小結夏 科商 技周的與時 文期 化課后作業1、整理筆記2、完成第8課分層作業3、結合《課時練》預習第9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