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八單元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與中國共產黨爭取獨立民主的斗爭【時空坐標】【階段特征】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勝利的時期,也是中國近代化曲折前進的時期。政治方面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經歷了探索民主革命的道路、全民族抗戰及反對美國和蔣介石的政治軍事斗爭,終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經濟方面 國統區的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經歷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較快發展及抗日戰爭時期的日漸萎縮后,在解放戰爭時期陷入絕境,而同一時期解放區的經濟則從無到有逐漸發展起來,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物質基礎思想文 化方面 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逐漸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成為指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思想武器第21講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課標要求】一、必修部分1.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2.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3.認識紅軍長征的意義。二、選擇性必修部分1.了解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2.了解中國近現代貨幣發行和使用情況。【理清·知識結構】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1.形式上統一全國寧漢合流 1927年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它標志著中國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確立東北易幟 背景 1928年,國民政府繼續北伐,討伐張作霖。日本帝國主義為阻撓北伐,制造了“①”。日本見張作霖不能滿足他們的侵略要求,制造“皇姑屯事件”將他炸死 標志 1928年底,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告東北三省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影響 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2.民族工業發展喜憂參半發展有利因素 國民政府實現形式上的統一為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提供了政治保障;南京國民政府實行的國民經濟建設運動、②改革等措施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基礎;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開展,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機遇 發展主要表現 除了原有的紡織、面粉等行業外,民族工業中的新興部門如③ 、橡膠、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官僚資 本膨脹 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權力,迅速聚斂起巨額財富,④成為他們巧取豪奪的重要工具。民族工業受官僚資本的摧殘、壓迫越來越嚴重 民族資本、外國資本和官僚資本(1)民族資本:是指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或民族獨立的國家中民族資產階級所擁有的資本,它一般是中小資產階級的資本,基本上代表自由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2)外國資本:是指相對于本國民族資本而言的其他國家資產階級或壟斷資產階級所擁有的資本。(3)官僚資本:是買辦的、封建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稱,具體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的大地主、大銀行家、大買辦的資本。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1.發動武裝起義南昌起義 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八七會議 總結了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實行⑤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秋收起義 起義軍在進攻長沙途中受挫,決定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2.開辟井岡山道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開始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的革命隊伍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會師意義 點燃了“⑥”的星星之火。從此,中國革命走上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3.工農武裝割據的實踐武裝斗爭 到1930年夏,全國已經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在十多個省,革命武裝力量達十萬人土地革命 各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開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根據地建設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⑦召開,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工農武裝割據”三大要素的內在關系三、紅軍長征1.原因客觀 蔣介石調集重兵對革命根據地進行多次“圍剿”主觀 ⑧的錯誤指導和中共中央的“左”傾錯誤 直接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2.進程⑨ 年10月 開始長征 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1935年1月 遵義會議 開始確立以⑩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年10月 陜北會師 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在吳起鎮勝利會師1936年10月 長征勝利 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地區勝利會師 3.影響革命中心 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發動群眾 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種子,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思想解放 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探索中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現(1)中共二大制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在事實上確立了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戰略方針,為中國革命指明了發展方向。(2)中共三大確定了統一戰線方針,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3)國民革命運動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了工農武裝起義,創建了人民軍隊(工農紅軍),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4)工農武裝割據革命新道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道路。(5)遵義會議糾正了王明等人的“左”傾錯誤,開始形成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說明黨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右傾與“左”傾兩者都是主觀脫離實際。右傾是主觀落后于實際,主要表現為保守、妥協、退讓;“左”傾是主觀超越實際,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現,表現為急躁冒進、急于求成。二者都有危害性。1.(摘編自教材第130頁“歷史縱橫”)1929年12月,古田會議總結了紅四軍成立以來軍隊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確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規定了紅軍的性質、宗旨和任務,重申了中國共產黨對紅軍實行絕對領導的原則,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會議選舉毛澤東為中共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書記。如何看待古田會議在黨史上的重要地位 2.(摘編自教材第130頁“史料閱讀”)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中說:“邊界紅旗子始終不倒,不但表示了共產黨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統治階級的破產,在全國政治上有重大的意義。”其中,“邊界紅旗子”是指什么 “邊界紅旗子始終不倒”說明毛澤東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怎樣的正確道路 3.(摘編自教材第132頁插圖)觀察教材中的《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與毛澤東《七律·長征》手跡。指出遵義會議后紅軍長征的經歷。這體現了哪些精神 一、中國近現代貨幣的演進歷程(選擇性必修1第15課P88—89)時期 表現晚清 清政府開始鑄造銀元中華民國初期 以銀元為法定貨幣國民政府時期 (1)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規定由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并禁止銀元的流通,將白銀收為國有。 (2)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法幣急劇貶值,最終徹底崩潰。 (3)1948年國民政府再次進行幣制改革,先后發行金圓券和銀圓券,都以失敗告終解放戰爭時期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石家莊成立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統一發行人民幣新中國成立后 (1)貨幣體系:人民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從最初發行到1999年10月1日啟用新版,人民幣先后共發行了五套,形成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 (2)人民幣地位:長期以來,人民幣地位始終穩定,對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隨著對外開放的擴大,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二、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的制度探索(選擇性必修1第3課P16)(1)背景: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各級蘇維埃政權陸續建立起來。(2)探索A.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了憲法大綱,通過了土地法、勞動法等法令,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B.憲法大綱規定,蘇維埃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C.毛澤東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和中央執行委員會人民委員會主席。(3)意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突破·重點難點】主題一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命題視角一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鄉村治理材料 中國的鄉村建制歷史悠久。近代以來,一些有識之士尋求中國鄉村社會的治理方式。1904年,河北鄉紳米春明在翟城村興辦新式教育,制定村規民約,發展鄉村經濟。山西省以此為樣板,出臺了諸多有關鄉村治理的規章制度,并設立村政處負責落實及督察。此舉既維護了山西的政治秩序,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發展地方的作用。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推行山西村治經驗并加以細化,構建了鄉村治理的基本框架,對村里長、閭鄰長的選舉、任用與罷免以及村經費的籌措與使用等都作出了詳盡的規定。隨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的發展壯大,國民政府在江西率先啟動了保甲制度,然后推廣到鄂、豫、皖等地。——摘編自馮俊鋒等《清末民初中國鄉村治理再考察》根據材料,概括近代鄉村治理變化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南京國民政府鄉村治理變化的原因。命題視角二 南京國民政府的關稅自主運動材料 在協定關稅下,晚清中國稅率維持在5%的水平。清末民初,政府多次嘗試提高關稅,均未取得實質進展。1928年6月,國民政府發起“改訂新約”運動,關稅自主是其主要內容之一。鑒于形勢,美國率先與中國簽訂了《中美關稅條約》。隨后,英、法等國也與中國達成新的關稅條約。到1936年,中國平均進口稅率達到31.2%,最高稅率達 80%。此外,政府還降低出口稅率,刺激了民族工業的發展,抑制了外貨傾銷。雖然海關總稅務司仍然由英國人擔任,但一些口岸稅務司開始由中國人擔任,稅收也開始由中國自己的銀行儲存保管。——摘編自孫健《中國經濟通史·中卷 (1840年—1949年)》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 指出南京國民政府發起關稅自主運動的背景。主題二 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命題視角一 中國共產黨探索革命新道路材料一材料二 中國仍屬于以農業生產方式為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和交通極端落后,各地區發展又極不平衡,那種在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國家主要依靠工人階級利用危急時刻在反動統治力量強大的城市進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國國情。結合材料分析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分布特點,并論證中國選擇“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必要性。命題視角二 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實踐材料 1928年8月底,鄂豫邊特委召開松樹崗會議,提出沒收豪強地主的土地財產,按人口分給貧農、雇農,自耕農的土地不動。富農的好土地沒收,分給不反動的小地主壞土地。1929年,鄂豫邊召開聯席會議,宣布“要使黨的土地革命綱領深入到人民中去,以提高群眾斗爭情緒與決心”。到1930年底,豫東南桑城有103個鄉12萬多人,新縣19萬多人分得了土地。在土改實踐中,各級政府發動和組織人民群眾與地主作斗爭,使他們成為土改運動的生力軍。——摘編自侯志英主編《大別山風云錄:豫東南土地革命戰爭史稿》根據材料及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鄂豫邊土地改革的背景及影響。【演練·創新試題】命題角度一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1.(2024·浙江1月選考,8)1929年7月至1930年1月,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參加太平洋國際學會年會,途經歐亞許多地方,記載了他“親眼見到過往悉心研究過的人和事——那些書面報道里栩栩如生的人與事的真身”。在下列他途經的城市中,他不可能“親眼見到”( )。A.印度焦特布爾城:路上有卡車與汽車,整個城市都通了電燈B.新加坡城:使用中國漢字、印度的泰米爾文和英文的告示牌C.上海:國民革命軍北伐,租界調來了大批部隊駐防D.北平:規模宏大、布局巧妙的明清皇宮——紫禁城命題角度二 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實踐2.(2024·湖南,9)下表所示為1930年毛澤東對江西尋烏人口成分的調查情況統計。該調查( )。職業 人口數/人 百分比農民 1 620 60%手工業者 297 11%游民 270 10%商人 135 5%政府機關 100 4%地主 78 3%其他 184 7%共計 2 684 100%A.闡明了中國革命的性質B.有助于粉碎國民黨的“圍剿”C.明確了革命的領導力量D.有利于制定正確的斗爭策略視角出新一 上海租界教育權3.1930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教育部”向租界內學校函發學情調查表。社會各界抨擊工部局擅設“教育部”,要求收回上海租界教育管理權,最終國民政府教育部以“暫不置議”的批示將此事平息下來。這反映了( )。A.中外教育管理機構差異較大B.列強掌控了中國教育行政權C.國民政府不敢觸及列強特權D.近代中國教育的半殖民地性視角出新二 古田會議在黨史上的重要地位4.1929年12月,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福建古田召開,會議指出:“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于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的任務。”這一決議( )。A.全面糾正了黨內的“左”傾錯誤B.有助于中國的革命形勢向前發展C.實現了黨工作重心的第一次轉移D.是對國民黨大力“圍剿”的回擊視角出新三 中國共產黨重要會議的主要決議5.下表所示為20世紀20年代中國共產黨召開的幾次重要會議及其通過的主要決議。由此可知,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 )。召開時間 會議名稱 主要決議1921年 中共一大 推翻資產階級政權1923年 中共三大 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1927年 八七會議 開展土地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A.主張革命道路從城市轉向農村B.打開了中國革命事業的新局面C.對中國國情認識漸趨科學理性D.堅持建立和鞏固革命統一戰線視角出新四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草案的頒布6.1930年9月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根本法(憲法)大綱草案》明確指出,“實現代表廣大民眾真正的民權主義”乃是蘇維埃憲法的一項重要原則,只有以人民為中心,才能建立“真正實現勞動群眾自己的政權”。該草案的通過( )。A.標志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B.是對孫中山三民主義的貫徹C.體現出對廣大人民利益的重視D.推動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進行參考答案知識梳理①濟南慘案 ②幣制 ③化學 ④四大銀行 ⑤土地革命 ⑥工農武裝割據 ⑦瑞金 ⑧共產國際 ⑨1934 ⑩毛澤東1935 會寧考教銜接1.提示 古田會議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建立了黨的組織原則和軍事指揮制度。這些原則,不但很快在紅四軍中得到貫徹,而且隨后在其他各部分紅軍中也逐步得到實行,并對以后不斷加強黨的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提示 “邊界紅旗子”是指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道路: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3.提示 經歷: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陜北吳起鎮會師;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精神: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主題一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命題視角一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鄉村治理提示 特點:治理主體由民間主導到政府主導;治理方式從注重教化到形成規章制度體系;治理目的從側重經濟、教育管理到成為政治統治工具。原因:借鑒了歷史上鄉村治理的方式和做法;南京國民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統治;為了應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的發展壯大,南京國民政府推廣了鄉村治理改革。解析 第①小問,從材料中看,清末一些有識之士開始嘗試進行鄉村治理改革,到了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政府開始主導鄉村治理變革,由此可知治理主體由民間主導到政府主導;從材料中看,清末鄉村治理改革主要在地方進行,以教化形式為主,南京國民政府通過中央制定制度進行鄉村治理改革,可知治理方式從重教化到形成規章制度體系;從紅軍壯大后南京國民政府把鄉村管理制度從江西推廣到其他地區,可知治理目的從側重經濟、教育管理到成為政治統治工具。第②小問,從材料中看,清末就已經開始進行鄉村治理改革,由此可知南京國民政府鄉村治理借鑒了歷史上鄉村治理的經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為了維護自身統治進行了鄉村治理制度改革;1927年中國共產黨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始工農武裝割據,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不斷壯大,伴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南京國民政府推廣了鄉村治理改革。命題視角二 南京國民政府的關稅自主運動提示 國內背景:政治上,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實現統一;南京國民政府為塑造對外自主形象及增加財政收入,發起“改訂新約”運動;中國近代喪失關稅自主權及關稅稅率低;歷屆政府爭取提高關稅的努力受挫;中國人民為爭取關稅自主的努力。經濟上,民族工業發展受挫。外交上,中美關系的發展。國際背景:1929—1933年經濟危機,各國實行關稅戰。解析 根據材料“在協定關稅下,晚清中國稅率維持在5%的水平”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近代喪失關稅自主權,關稅稅率低;根據材料“清末民初,政府多次嘗試提高關稅,均未取得實質進展”可知,歷屆政府爭取提高關稅的努力受挫;根據材料“國民政府發起‘改訂新約’運動”可知,南京國民政府發起“改訂新約”運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還可以從這一時期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國家實現形式上的統一及民族工業發展蕭條等方面作答。主題二 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命題視角一 中國共產黨探索革命新道路提示 特點:①數量較多,分布較廣;②主要集中于南方地區;③處于兩省或三省邊界地區。必要性①經濟基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②群眾基礎:農民受壓迫最深,革命愿望強烈;國民革命的影響。③政治環境:軍閥混戰,客觀上為革命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④地理位置:多省交界地區,國民黨統治力量相對薄弱。解析 第①小問,結合地圖分析即可;第②小問,可以從中國當時國情出發,從經濟基礎、群眾基礎、政治環境、地理位置等角度進行論證。命題視角二 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實踐提示 背景:中國共產黨推行土地革命政策;根據地的武裝斗爭;根據地的政權建設;中國共產黨團結廣大農民進行民主革命;國共兩黨對峙。影響:根據地的農民獲得了土地;調動了農民參加生產與革命的積極性;鞏固了根據地政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解析 第①小問,據材料可知,1928年中國共產黨在鄂豫邊根據地實施土地革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國共合作破裂,國共兩黨進入對峙時期,中國共產黨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為了鞏固根據地推行土地革命政策,團結、發動農民參加革命。第②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革命使農民獲得了土地,提高了農民參加革命的積極性,鞏固了根據地政權,推動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1.C 根據材料可知,國民革命軍北伐發生在1929年前,C項屬于湯因比不可能“親眼見到”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印度焦特布爾城受到西方工業文明的影響,路上有卡車與汽車,整個城市都通了電燈,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新加坡城匯集大量移民,因此會出現使用中國漢字、印度泰米爾文和英文的告示牌,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北平紫禁城是規模宏大、布局巧妙的明清皇宮,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2.D 根據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1930年毛澤東對江西尋烏人口成分的調查情況統計中,農民占據總人口的60%,結合所學可知此時處于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深入農村,實踐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有利于制定正確的斗爭策略,擊退國民黨的進攻,D項正確;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闡明了中國革命的性質,排除A項;B項夸大了毛澤東進行人口調查的作用,排除;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是工人階級,并非農民,排除C項。3.D 上海公共租界是列強侵略中國的重要場所,半殖民地色彩濃厚。面對社會各界抨擊工部局擅設“教育部”,要求收回上海租界教育管理權的呼聲,國民政府教育部以“暫不置議”的批示將此事平息下來,這充分說明當時中國的教育帶有半殖民地性的特征,故選D項;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教育部”是非法的,不是教育管理機構,排除A項;當時中國的教育行政權在國民政府手中,而非列強手中,排除B項;國民政府對社會各界收回上海租界教育管理權的要求“暫不置議”,并不代表國民政府不敢觸及列強特權,排除C項。4.B 據材料可知,古田會議強調,紅軍“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重大的任務”,這些措施有利于團結群眾,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同時有利于推動建立革命政權,推動了中國革命形勢向前發展,故選B項;全面糾正說法錯誤,排除A項;黨工作重心的第一次轉移是在1927年秋收起義后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國民黨大力“圍剿”紅軍始于1930年,排除D項。5.C 據材料“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國共合作……戰線”“開展土地……反動派”可知,中國共產黨從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到國共合作,再到開展土地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這說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國情的認識漸趨科學理性,適應了革命形勢的發展,故選C項;主張革命道路從城市轉向農村的時間是在1927年9月秋收起義之后,這與表格中的會議召開時間不符,排除A項;在1919年的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打開了中國革命事業的新局面,排除B項;革命統一戰線是指1924—1927年國共合作時期的統一戰線,因此,堅持建立和鞏固革命統一戰線的說法不能體現出1921年和1927年黨的兩次會議的決議內容,排除D項。6.C 據材料“真正實現勞動群眾自己的政權”可知,該草案強調建立真正實現勞動群眾自己的政權的重要性,體現出對廣大人民利益的重視,故選C項;據所學可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在1931年成立的,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對孫中山三民主義的貫徹主要體現在對民主權利的保障上,但不夠全面,且草案中未明確提及三民主義,排除B項;抗日戰爭在1931年爆發,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