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陜西省榆林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第一次階段性檢測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公去世(前678年)時“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死后殉葬者多達177人,《左傳·文公六年》借君子之口批評道:“秦穆之不為盟主也宜哉!死而棄民……若之何奪之?”中原封國如宋國、魯國雖偶有人牲現象,但均遭到士大夫反對(如宋國司馬子魚、魯國臧武仲)。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 )A.秦國等級秩序的嚴密 B.周朝的禮制難以為繼C.禮樂制注重以人為本 D.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2.顧炎武認為,“文之不可絕于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夫怪力亂神之事,無稽之言,剿襲之說,諛佞之文,若此者,有損于己,無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損矣”。據此可知,顧炎武( )A.倡導經世致用 B.否定了儒家倫理 C.重視學術傳承 D.強調文學世俗化3.從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西方的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地理學和醫學等逐漸傳入中國。在同時期的法國,耶穌會士杜赫德根據海外傳教士的書簡、札記、日記中的有關材料,編寫成《中華帝國全志》一書,此書涉及中國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各個方面。這說明該時期( )A.殖民侵略客觀上促進不同文化的碰撞 B.基督教在華傳播效果增強C.文化活動依托于國家開辟的商業路線 D.中西文化交流呈現雙向性4.1860—1900年,中國共出版各種西書555種,其總量是此前半個世紀所出科學書籍的5倍多。其中社會科學123種,內含哲學、歷史、法學、文學,教育等,占總數的22%;自然科學162種,含算學、重學、電學、化學、光學動植物學等,占總數的29%:應用科學225種,含工藝、礦務、船政等,占總數的41%。該時期這一情況的出現( )A.表明西學傳播已逐漸擴大到基層社會B.體現出西方宗教思想在華的傳播受到阻礙C.主要受民族危機加深和洋務運動影響D.反映了維新派與洋務派思想具有相通之處5.現代日本茶文化學者布目潮沨稱:“儉是陸羽(唐朝人,著有《茶經》)茶道的精神。儉乃素樸、謙遜之德,與奢華高調相對立,可謂是日本侘茶精神之起源。”該學者意在表明日本茶道( )A.具備日本民主主義精神 B.重構了傳統茶文化內核C.已經喪失民族主體意識 D.深受中國茶文化的影響6.下表所示法條出自《漢謨拉比法典》。這些法律規定( )第150條 如果一個人把田園、房屋或財產送給了他的妻子……那么在他死后孩子不得向她索取第166條 父親死后,當兄弟們分家時,他們應給沒有娶妻的(年幼的)小兄弟除去他自己的一份外,從父親的家產中另給他作聘金的銀子,為他娶妻A.強調私有財產不可侵犯 B.以維護公平與正義為基本原則C.蘊含著鮮明的契約精神 D.注重和諧社會關系來維護統治7.18世紀的法國數學家蒙塔克拉在《數學史》中指出:“長期以來,阿拉伯人即為一切學術的總匯,和他們通商往來,使11~13世紀時,那籠罩歐洲的黑暗,獲得一線的曙光”。該學者意在說明阿拉伯文化( )A.在歐洲范圍內的廣泛傳播 B.助推西歐的思想解放運動C.為近代科學興起奠定基礎 D.促進西歐商業的繁榮發展8.在基督教教義中,上帝的順民感知上帝存在與偉大的方法除了認真閱讀理解上帝的言語之書,即《圣經》外,另一種方法是通過受造物(也就是大自然)來尋找、理解上帝,對自然現象的闡釋必將增加對自然創造者的欽佩。據此可知,基督教( )A.客觀上利于促進近代自然科學發展 B.吸收了古典文化中的理性思維C.控制著中世紀西歐社會的精神生活 D.推動了人文主義精神廣泛傳播9.據記載,拜占庭帝國的學生們既要學習《圣經》又要背誦《荷馬史詩》哲學、算術、天文、法律、物理和神學課程均是高級教育的組成部分。政府官員和教會高級僧侶均被要求具有教、俗兩方面的文化修養。直到帝國末期,只知神學的教士或對宗教問題無知的作家都難登大雅之堂。這一現象可用來說明拜占庭帝國( )A.教俗文化并存發展 B.世俗王權借助希臘傳統對抗神權統治C.神權來自王權授予 D.基督教的發展促進了希臘文化的傳承10.如圖是印加貴族后裔瓜曼·波馬在1600~1616年間完成的《新編年史與好政府》中的一幅插圖。這一畫作( )A.控訴了葡萄牙殖民者的罪惡行為B.可用于研究印加帝國滅亡的原因C.屬于真實可信的第一手圖像史料D.映射出階級社會等級觀念的森嚴11.有學者認為,自從馬和戰車登上歷史舞臺后,游牧世界的各部族本來就己具有的機動性,成倍地增強。這往往使農耕世界的文明先進國家,特別當它們因內部矛盾而陷于衰落時,處于難以防御的地位。該學者意在強調( )A.印歐民族引領人類文明發展 B.歷史進程深受內外因素沖擊C.農耕世界被游牧世界所征服 D.先進文明因內部矛盾而滅亡12.據記載,北魏拓跋珪統治期間,注重屯田墾荒,并不斷內徙“新民”。還實行“離散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由朝廷出面,解散原來參加聯盟的柔然、高本、烏桓、雜胡等“四方諸部”,轉移到京畿平城周圍定居,使其從事農耕或定居放牧。北魏的這些舉措( )A.體現了封建小農經濟的快速發展 B.凸顯出各民族交融程度的加深C.有效強化了軍事力量和集權統治 D.利于加速社會封建化轉型進程13.1652年,北美百慕大殖民地的一名混血奴隸聲稱自己生而皈依基督,上帝早已將她與異教的黑人奴隸做了本質區分,因此她應擁有基督徒的自由,不應該終身為奴,經裁定,這名奴隸獲得自由。但1680年,巴巴多斯殖民地的奴隸主向英國政府申訴,認為受洗黑奴皈依基督教會損害他們的財產,改信基督教的黑人奴隸會變得難以“馴服”。這些可用于研究當時( )A.出現了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 B.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矛盾突出C.宗教成為殖民統治的唯一手段 D.殖民地不同文化的沖突與碰撞14.19世紀50年代,澳大利亞30萬土著人口僅剩下7萬左右,而整個澳大利亞的白人移居者已達40萬以上。在新南威爾士和維多利亞兩州發現金礦后,大批來自歐洲、美洲和中國的淘金者蜂擁而至,1860年人口激增至110萬人。這些現象( )A.表明殖民擴張限制了大洋洲開發 B.體現出英國工業化進程放緩C.推動了澳大利亞人口結構的改變 D.促使歐洲文化成為主流文化15.如表所示為1844~1854年美國華工的統計情況。這折射出( )時間 船籍 開出港 到達港 裝船人數 到岸人數 途中死亡人數 死亡卓1844 美國 澳門 舊金山 613 443 170 28%1851 法國 香港 舊金山 1000 0 1000 100%1852 英國 廈門 舊金山 410 60 350 85%1854 美國 香港 舊金山 500 400 100 20%A.華工在販運途中遭遇嚴重的迫害 B.列強侵華引發大規模海外移民C.工業革命使美國勞動力極度匱乏 D.清政府近代維權意識尚未產生16.1951年《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任何國家不得以任何形式,將難民推回到其生命或自由因為種族、宗教、國籍、參加某一社會團體或具備某一政治見解而遭受威脅的領土邊界。庇護國不得因難民的種族、膚色、宗教或政見等原因而對其有歧視待遇。這些規定反映出( )A.難民治理亟須加強國際合作 B.國際社會對難民問題較為重視C.聯合國未履行難民安置責任 D.難民問題弱化了國家民族意識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務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崇儒重道,好禮尚德;居家思儉,不要嗜利忘義;子孫為官者,凡遇民間訴訟,必當理性判斷,不愧為良吏;讀書明理,做一名謙謙君子。——摘編自[明]孔尚賢《孔氏祖訓箴規》材料二 晚清是家訓的革新時期。此時家訓已經不是以傳統的專著作為支撐門戶的柱子,而是以家書為主要形式。左宗棠在給長子孝威的信中說:“試看近時人才,有一從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見庸下。”李鴻章在《示文兒》一信中說:“(國人)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諳世事,墨守陳法,藏身于文字之間,而卑視工商。豈知世界文明,工商業較重于文字,窺東西各國之強盛,無獨不然。”——摘編自朱明勛《中國傳統家訓研究》(1)根據材料一,概括《孔氏祖訓箴規》體現出的儒家思想。(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晚清中國傳統家訓“革新”的表現。綜合以上材料,從社會治理的角度,簡述對家訓文化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拜占庭帝國漫長的歷史當中,對羅馬的政治認同和對基督教的宗教認同是拜占庭人身份認同的主要構成部分,文化認同則主要是經過基督教改造的希臘文化。在帝國晚期,隨著拉丁西方(古羅馬地區意大利半島中部)的崛起和古希臘文化的復興,希臘認同開始出現。它強調古希臘時期的輝煌成就,代表了一種與古希臘人建立新聯系的嘗試。當拉丁西方對拜占庭人的羅馬身份表示異議時,它可以讓講希臘語的拜占庭人重獲尊嚴。15世紀拜占庭的希臘認同反映了當時學者們的現實訴求及對族群未來的看法,在不同群體身份認同建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也不盡相同。——摘編自金志高《15世紀拜占庭希臘認同問題芻議》材料二 13、14世紀,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城市共和國首先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這些城市國家長期以來曾是拜占庭與西歐交往的橋梁。在中世紀的西歐,教會壟斷了文化科學,自然科學無法擺脫神學的控制而發展。在拜占庭,宗教神學的控制力則相對較弱,因此科學文化特別是實用科學能走上相對獨立的發展道路,在許多方面取得了成就。十字軍東侵的狂潮使大批西方教俗封建主、騎士來到君士坦丁堡,這就使西歐能夠了解在古典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拜占庭文化。14、15世紀,正當西歐文藝復興興起時,在拜占庭出現了與西歐人文主義相近似的傾向:熱愛古典文化,崇拜理性力量,注意人的個性,渴望社會和經濟改革。——摘編自解素蔚《拜占庭文化及其對西歐文藝復興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拜占庭帝國晚期出現“希臘認同”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拜占庭文化能夠對西歐文藝復興產生影響的條件。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從公元1世紀末至3世紀,日耳曼人社會生產力獲得進一步發展,加速了階級分化,到4世紀后期,日耳曼人對羅馬帝國的緩慢滲透逐漸為洪水般的大遷徙所替代。為了給新增加的人口謀求生存的土地,在強大的實力支撐下,日耳曼人開始向歐洲南部慢慢侵蝕。此外,為了避開西遷匈奴人的騎兵,日耳曼人不得不向更南方的歐洲中部遷徙。日耳曼人大遷徙的過程.最初是通過和平手段進行的,隨著腐化的羅馬統治者對日耳曼人的壓迫,促使日耳曼人以戰爭手段反抗暴政,最終完成大遷徙。日耳曼人民族大遷徙,一方面加速了羅馬奴隸主舊政權的崩潰,另一方面為歐洲社會注入新的活力。——摘編自桑青《日耳曼人大遷徙對中世紀西歐政治格局的影響》材料二 人口遷移流動是一種十分復雜多樣的社會人文現象,也是影響人口空間分布及結構的兩大基本因素之一。美國發展經濟學家托達羅提出了托達羅理論,同時提出了“三部門兩階段理論”“三部門”分別為:“農業部門”“傳統城市部門”“工業部門”:“兩階段”為:一階段是缺乏技術的農村勞動力在傳統城市部門找到工作,二階段是在現代工業部門找到固定工作,他認為人口的遷移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的。下表是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變化情況。時間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 歐洲、非洲 歐洲、亞洲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歐、北美洲、大洋洲人口遷移數量 至1850年,黑奴約為1500萬,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歐洲移出4800萬.1834~1941年亞洲移出1200~3700萬 1960年遷移人口為325萬,1974年為947.5萬、1985~1990年,年增長率為2.59%——摘編自蔡霞《國內外人口遷移研究現狀綜述》(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日耳曼人大遷徙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1945年前后國際人口遷移的差異。(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評價歷史上的移民活動。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易傳·系辭上》載:“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近代學者高亨在《周易大傳今注》中說:“此言圣人有以見到天下事物之運動變化,而觀察其會合貫通之處,從而推行社會之典章制度。”“會通”強調的是融合、創新,而不是沖突、對抗。“會通”精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摘編自謝陽舉《中國思想史研究(2021年卷)》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華文化的‘會通’精神”自擬一個論題,并進行簡要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參考答案1.C2.A3.D4.C5.D6.D7.B8.A9.A10.B11.B12.D13.D14.C15.A16.B17.(1)思想:仁愛忠孝(講仁愛,尚忠孝,崇教化);立德修身;節儉持家;重義輕利;為官公正。(2)表現:形式上以家書為主要形式;內容上強調學以致用,反對八股;學習西方,以工商業強國。示例:闡釋:中國家訓文化歷史悠久,是中國農耕社會的文化產物,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形成了內容豐富的文化體系,在中國古代的社會治理和社會發展中,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中國家訓里不僅強調立志、誠信、勤學、仁義等,也注重清白傳家、節儉持家、和順睦家,還提倡寬容待人、謹慎交友等。這些優秀家訓文化有利于家庭成員自身修養的提高,促進優良家風的形成,傳播了以儒學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有利于家族、社會的穩定發展和社會風氣的改善,同時也能鞏固封建國家的統治秩序和提高國家治理的水平。18.(1)原因:拜占庭帝國長期傳承了古希臘文化;拜占庭帝國晚期陷入困境,借助希臘文化凝聚力量;西歐崛起后,拜占庭通過認同希臘尋求西歐的庇護和幫助。(2)條件:經濟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與發展;思想上,人們急于擺脫宗教神學的束縛;文化上,科學文化的獨立性發展特征;軍事上,十字軍東侵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地緣上,拜占庭帝國與西歐地緣聯系密切。19.(1)原因:來自匈奴的外部壓力;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求;來自人口增長的壓力;羅馬帝國統治的逐步腐化。(任答兩點即可)(2)差異:1945年以前主要是由歐亞非流向美洲新大陸,1945年以后是從欠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地區;1945年以前國際移民主要由資本主義國家主導,1945年后則是經濟全球化的產物;1945年以前多為廉價勞動力群體,1945年后技術性移民占比不斷提高。(3)評價:移民活動客觀上利于緩解流出地人地矛盾及人口生存壓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流入地區的勞動力不足問題,但也帶來文化等沖突,因此需要加強國家間的合作,共同應對。(言之有理即可)20.示例:論題:“會通”精神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闡述:中華文化自古以來便蘊含著豐富的“會通”精神。在政治文明方面,自秦統一六國后,中國逐漸形成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制度,這一制度在各朝各代進行了多次改革與創新,如明清的內閣制等,是對前人政治制度的繼承與發展。這些創新不僅提高了行政效率,也促進了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在思想體系方面,儒家思想強調仁愛、禮制與中庸之道,而道家則倡導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在漢朝,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的某些理念,形成了“儒道互補”的思想格局,為后世的文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文學藝術方面,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每一種文學形式都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融合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例如,唐詩在繼承漢魏六朝詩歌的基礎上,融合了西域音樂、佛教文化等元素,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在社會習俗方面,漢族的農耕文化與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牧文化在長期的交流中相互融合,形成了獨特的農耕——游牧混合文化,不僅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也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與和諧。綜上所述,中華文化的“會通”精神是一種強調融合與創新的文化理念,它貫穿于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為中華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應該繼續弘揚這種精神,推動中華文化的不斷創新與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示例”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