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第3課 中國近代至于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識記中國近代時間理解共和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認識制度的變化性與延續性課程標準:了解共和制在中國確立的曲折過程,理解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獨特性。1.本課立意通過了解近代以來共和制取代君主專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的過程,理解中國政治發展的艱巨性和獨特性,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堅定為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不懈努力的理想。2.??键c :12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總統制、責任內閣制、“訓政”、蘇維埃政權、“三三制原則”、《論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1982)國家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社會治理是國家的基本職能之一。人類自進人文明社會以來,各國都是通過某種特定的政治制度來實現社會治理的。世界各國政治制度都經歷了漫長曲折的發展過程,有君主制、貴族制、民主與共和制等幾種主要形式。但是,各國國情不同,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獨特性,都是在這個國家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演進的結果。中華民國統治時期 救亡圖存 38年1912.11916192819271949.4北洋軍閥統治妥協 決裂 割據 統一16年 1912.3--1928.12南京國民政府統治 22年1927.4--------1949.41931193719451946袁世凱統治軍閥割據國共十年對峙抗日戰爭十四年解放戰爭四年1924國民革命運動土地革命全民族抗戰時期1912.31913南京臨時政府時期3個月 重建社會秩序妥協決裂割據統一1950歷史發展基本線索主要階段總體趨勢總統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君主立憲制總統制抗日民主政權三三制工農民主政權蘇維埃政權一.用時間軸列出本課歷史大事件。二.分析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北洋政府時期(1)資產階級共和制度(1)政黨政治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2)民國初期的政黨政治的特點一黨專政:軍政、訓政、憲政三.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1.土地革命時期的制度探索2.抗日戰爭時期的制度探索3.解放戰爭時期的制度探索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4.基層群眾自治制度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五.總結革命根據地邊區政府行政區委員會(人民政府)1912·1--3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19271949193119371946抗日根據地解放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1915中華民國1928總統制責任內閣制責任內閣制君主立憲制共和制抗日民主政權工農革命政權人民民主政權一根三基識記中國近代時間近代現代共和制在中國確立的曲折過程1.用時間軸列出本課歷史大事件。示例如下有許多歷史上的事情,原來是一件件的分開著,看不出什么道理;若是一件件的排比起來,意義就很大了。”------------梁啟超(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的共和制度閱讀教材p14,聯系《綱要(上)》,梳理資產階級共和制度誕生的經過?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間:1912年1月1日;清帝退位時間:1912年2月12日;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政黨:同盟會國旗:五色旗紀年:陽歷,中華民國紀年意義: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朝、統治中國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結束,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在中國誕生。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的時間與事件:1912年2月15日,南方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正式就任第二任臨時大總統。(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閱讀教材p14,聯系《綱要(上)》,梳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相關內容及其原則?有學者提出,《臨時約法》具有“因人設法”的特點。如何理解這一特點的設置初衷?初衷:防止袁世凱獨裁(直接),維護民主共和(根本)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防止袁世凱專權,1911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臨時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約法規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實際上確立了責任內閣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中外歷史綱要 上 第19課 第111頁這一幕的發生也有頗多曲折,是當時各種力量博弈的結果,展現出歷史的復雜性。因人設法 以法限袁 力量博弈 時局變化從民國元年 3 月 11 日《臨時約法》公布起到1914 年 5 月 1 日袁世凱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止,在此期間,內閣制基本可以認為是中央政府的基本組織形式。孫中山把臨時大總統位置讓給袁世凱后,為防止其獨裁,頒布了臨時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以主權在民、平等自由為原則,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議會的多數黨產生,總統頒布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選必1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第一目 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嚴格來說,《臨時約法》下的政體還算不上標準的內閣制,只是具有一些內閣制特征,從而為國會多數黨奪取行政權提供了法律渠道。在典型的總統制下(如美國),總統兼為國家元首和行政首腦;在典型的內閣制下(如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這兩個角色由總統與總理分別擔任,總統形同“虛君”,掌握行政權的是議會多數黨產生的內閣,內閣對議會負責?!杜R時約法》仿照法國內閣制規定,在總統之外增設了國務院(內閣),并且賦予國務員以輔政權和副署權。但是,光是國務員的輔政權和副署權并不能構成完整的內閣制,因為典型的內閣制的核心精神是內閣對議會負責。而在責任承擔方面,《臨時約法》第 44 條規定了“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此條究竟指國務員對臨時大總統負責,還是對議會負責,意義不明 從“大妥協”到“大決裂”:重訪 1913 年 章永樂章永樂,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政治學博士這個漏洞百出的政體設置,是南京臨時政府政治精英相互妥協的產物。“議會迷”宋教仁一貫主張內閣制,孫文最初主張總統制,看到袁世凱必將出任臨時大總統,才臨時改變主意,主張內閣制。如果形成了標準的內閣制,袁就類似于“虛君”,實際行政權將由同盟會人士來掌握。《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實際上確立了責任內閣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原文摘錄中華民國元年三月十一日第一章 總綱第一條 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第二條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第三條 中華民國領土為二十二行省、內外蒙古、西藏、青海。第四條 中華民國以參議院、 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第二章 人民第五條 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 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第六條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項之自由權:一、人民之身體,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審問、處罰;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人或搜索;三、人民有保有財產及營業之自由:四、人民有言論、著作、刊行及集會、結社之自由:五、人民有書信秘密之自由;六、人民有居住、遷徙之自由;七、人民有信教之自由。第七條 人民有請愿于議會之權。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直接賦予全體中國人民以人權,標志著中國人權的正式誕生,促使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進步與革命運動的發生,加速了中國歷史的進步。為什么新文化運動不是發生在辛亥革命之前而是發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呢?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前,中國人民沒有民主、平等、自由等權利,無人權可言,如果那時搞新文化運動,則是非法的。辛亥革命后,法律賦予中國人民廣泛的人權,規定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平等、自由等權利,擁有言論、著作、出版等廣泛的自由,可以合法地對封建復古的東西進行猛烈批判,而不用擔心招致像封建社會“文字獄”那樣的迫害,此時搞新文化運動,則是合法的。因此,辛亥革命后不久,新文化運動出現了。中國人權的誕生,為新文化運動的發生提供了法律保障,是新文化運動得以發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同理,正是有了人權,“五四”運動中學生得以合法地上街游行、向政府請愿而不犯法。在這之后,中國的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學生運動以及罷工、罷課、游行示威等運動風起云涌,中國人權的推動作用功莫大焉。中國人權的誕生,加快了中國歷史的前進步伐。中華民國之人權1912年3月11日公布實施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政府采取責任內閣制。國務員(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均稱為國務員)負政府的實際責任,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國務員副署方為有效。1912年3月13日,經參議院同意,袁世凱任命唐紹儀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內閣總理。然而,一樁涉及王芝祥的任命案,就表明這樣的責任內閣制完全不是袁世凱所能接受的。唐紹儀原準備任命王芝祥為直隸都督,但袁世凱卻不接受,反而把沒有經過唐紹儀副署的委派王芝祥為南方宣慰使的命令公布出來,隨后又任命其嫡系大將馮國璋為直隸都督。為此,唐紹儀只得憤而提出辭呈,這屆內閣也只存在了三個月。唐紹儀之去職,是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第一次公然踐踏《臨時約法》、破壞責任內閣制的行為,然而這一事件并沒有引起很大反響。隨后,袁世凱一步步展開了獨攬大權的活動。 中外歷史綱要上 教師用書 第254 255頁042 責任內閣制 首屆內閣 存在三個月責任內閣制是“歐風美雨”的產物 ,是近代國人在 中國實行政治現代化的嘗試 。唐紹儀內閣倒臺原因 ,主要是他任總理期間 ,與袁世凱 、內閣要員 、部分議員 、帝 國主義等關系緊張 ,更是近代 中國不具備實行政治現代化的條件。政治現代化的實現 ,需要一定的條件 :現代化機器大生產的較先進生產力的確立 ;擁有成熟的政黨 ;法治意識較強 ;民眾政治參與程度較高等唐內閣的倒臺的原因(一 ) 小農經濟仍占主導 ,生產力落后(二 ) 民初政黨尚未成熟( 三 ) 法治意識淡薄(四 ) 民眾政治參與程度不高歷史已經證明 ,在 中西 交匯 、古今折沖 、貧窮落后的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會,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走不 通 。如何才能建設一個真正的國富民強 民主法制的現代 化中國 近代國人仍需上下求索 。試 析唐 紹儀 內閣倒臺原因 姜秀峰陜西 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對“北洋軍閥”概念的理解:甲午戰后,袁世凱小站練兵,創立了北洋系;1912-1928,北洋軍閥統治的十六年,被稱“北洋政府時期”;學術界也往往將北洋政府時期,稱之為“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時期”。對北洋軍閥統治的十六年,大體分為四個四年:袁世凱統治四年,皖系主導四年,直系主導四年,奉系主導四年。2.北洋政府時期2.北洋政府時期①開始:②轉折:閱讀教材,概括北洋政府時期政黨政治的發展歷程,議會斗爭實現民主政治行不通辛亥革命后,各類政黨、社團紛紛建立;各黨派展開激烈競爭,開始了政黨政治的嘗試。③失敗: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后,先后下令解散了國民黨和國會。此后,政黨政治名存實亡。帝制之路的失敗軍閥割據混戰政黨政治的嘗試袁世凱復辟帝制,在革命黨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對下,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的派系紛爭,很快發展為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國民黨成立“宋案”“二次革命”政黨政治:通常指一個國家通過政黨行使國家政權的形式。廣義包括各國政黨為實現其政綱和主張而展開的一切政治活動和斗爭。(2)民國初期的政黨政治的特點據教材14—15頁有關內容,概括民國初年政黨政治的主要特點,并分析當時的政黨政治為什么不能成功?特點:各類政黨、社團紛紛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積極參加國會選舉,展開激烈競爭,開始了政黨政治的嘗試。政爭激烈,甚至發展為武裝斗爭;失?。涸绖P先后解散國民黨和國會,政黨政治名存實亡,最終被北洋軍閥統治取代。原因:(1)革命陣營未能形成強大的社會力量重建社會秩序。革命黨改組合并,人數眾多,貌似強大,但革命性降低;革命黨人缺乏運用民主政治的經驗,舉措不切實際,脫離群眾;議會政治初行,不夠完善,國會議員的選舉多演變為黨派之爭。(2)中國專制主義的社會根基依然根深蒂固。分散的個體經濟在中國社會生活中仍占壓倒性優勢,專制主義意識形態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根基和影響力;舊勢力為了繼續維持他們的支配地位,倚仗軍隊暴力來鎮壓反對力量;帝國主義列強為了各自利益,扶植舊勢力作為它們在中國的代理人,給予財政和軍事支持。政黨政治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上海遇刺;1913年6月,孫中山發動南方各省軍閥,進行“二次革命”,失??;1913年10月,袁世凱當選為正式大總統。1913年1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1914年5月,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總統制。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1915年5月,袁世凱簽訂“中日民四條約”。1915年10月,袁世凱稱帝,改元洪憲。為何北洋政府時期的政黨政治無法成功?此后中國的政黨政治向什么方向發展?西方政黨政治與近代中國社會現實脫節:學習西方的政黨政治,本為組織社會進而組織國家。但在社會經濟一盤散沙、新舊秩序青黃不接的民國初年,政黨政治敗于強人政治,暴力成為一切政治邏輯的起點和歸宿。領導革命的政黨逐漸向列寧模式發展:歷史證明,歐美政黨政治無法改變近代中國低組織化的狀態,無法完成現代民族國家革命與建設的使命。于是,西式的松散政黨逐漸向列寧式的黨建國家、黨治國家的方向發展。此后的國民黨與共產黨,終于成為共產國際幫助下“一根藤上結的兩個瓜”。——摘編自《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黨員、黨權與黨爭》等2.北洋政府時期3.南京國民政府的政治制度—— 一黨專政(1927-1949)閱讀教材p15,嘗試理解:教材得出“國民黨‘訓政’實為一黨專政”的理由什么?除此外,你認為還可以從何種角度,探討理由?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及其執行委員會代表國民大 會,履行行政權;國民政府履行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 項治權,未經民主選舉流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指導監督國民政 府的重大國務,政府對黨負責。總之,訓政時期程序缺少合法性依據,是“國民黨‘訓政’實為一黨專政”的重要原因。在訓政時期,由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領導行使政權;大會閉會期間,把政權付托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治權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和監察五權,由國民黨政府獨攬執行。--p15國民黨1928《訓政綱領》九、一完全自治之縣,其國民有直接選舉官員之權,有直接罷免官員之權?!?br/>十四、每縣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選國民代表一員,以組織代表會,參預中央政事。--《國民政府建國大綱(1924)孫中山的理想國民黨的現實【歷史縱橫】孫中山“訓政”理論,體現了怎樣的民主政治原則?《訓政綱領》反映出國民黨的“訓政”實質是什么?主權在民原則訓政實質: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3.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9):一黨專政①訓政時期②憲政時期實質獨裁統治國民黨專政統治“軍政”時期(1924年國民黨一大到1928年北伐成功),早期是指在國民黨領導下,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后來指通過武裝革命打到軍閥,實現國家的統一和獨立。“訓政”時期(1928年國民黨完成形式上統一到1948年國民政府改組為總統府),以“軍政”統一全國后在國民黨的領導下,以“訓政”來開啟民智,培養民眾的民主意識。屆時要實行約法,籌備地方自治,并進行使用民權和承擔義務的訓練。“憲政”時期(1948年國民政府改組為總統府以后),孫中山認為,凡一省之內全部的縣已實行自治就可結束訓政,開始憲政階段?!皯椪笔恰斑€政于民”的憲政民主時期。革命根據地抗日根據地解放區土地革命時期全面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學習聚焦: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權,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各級蘇維埃政權邊區政府行政區三.中共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時空觀念】土地革命時期的制度探索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發展:1930年夏,全國建立起大小幾十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在十多個省。革命武裝力量達十萬人。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蘇維埃代表大會制度借鑒了巴黎公社“議行合一”的組織形式和蘇聯的制度經驗,成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雛形,奠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本框架。——摘編自《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歷史·選必1》抗日戰爭時期的制度探索“三三制”:不論政府人員還是民意機關中,共產黨員、非黨左派進步分子、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陜甘寧邊區選舉條例》規定“除賣國者、罪犯和神經病人外,凡居住陜甘寧邊區年滿16歲的人民,無男女、宗教、民族、財產、文化的區別,都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br/>根據邊區經濟落后、地廣人稀、群眾文化程度不等的實際情況,邊區選舉采取了若干“投票”方式:識字多的選民采用票選法,識字不多的選民采用畫圏法、畫杠法,完全不識字的選民則采用投豆法。1937年邊區進行第一屆參議會選舉時,參加投票的選民占到選民總數的70%以上,部分地區達到80%。1941年邊區進行第二次民主選舉時,80%的選民參加了投票選舉,綏德、清澗、延川等縣的參選率甚至高達95%。——摘編自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政權的民主選舉》抗日根據地政權建設上,中國共產黨設立邊區政府,作為民國地方政府,而非建立蘇維埃政權,主要是由政黨的性質和革命任務所決定的。【思考點】為什么抗日根據地與革命根據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權模式?不同:革命根據地政權模式為工農蘇維埃政權,只有工農等革命群眾是政權主體;抗日根 據地是民國地方邊區政府,要團結一切抗日力量,擴大抗日統一戰線。原因: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中華民族與 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中國的首要任務是團結抗戰??谷崭鶕卣嗍墙y一戰線性 質的政權,調動一切抗日階層共同聯合抗日。評價:鞏固了抗日根據地,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主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 的建設,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為此后政協制度的形成積累了經驗。指出抗日根據地政權模式與革命根據地政權模式有何不同?為什么會導致這種不同?如何評價三三制原則?解放戰爭時期的制度探索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解放區不斷擴大,許多原來分散的、被隔離的小塊解放區逐步連成一片,形成幾個大的解放區。鑒于復雜的地區差異性,中共中央決定將原先分立的各解放區政權適當合并,建立大行政區人民民主政權。——摘編自《選必1·歷史地圖冊》人民是什么?在中國,在現階段,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這些階級在工人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向著帝國主義的走狗即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以及代表這些階級的國民黨反動派及其幫兇們實行專政。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破了產。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讓位給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有了人民的國家,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國范圍內和全體規模上……改造自己從舊社會得來的壞習慣和壞思想,并繼續前進,向著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前進。——摘編自《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6月30日)解放戰爭時期的制度探索本文確立了新中國怎樣的政權性質和前進方向?時間 歷史階段 根據地名稱 政府名稱 政權性質 配套舉措1927-1937 土地革命時期 農村革命根據地 蘇區政府 創建政權 土地革命1937-1945 全面抗戰時期 抗日民主根據地 邊區政府 中華民國地方政權 三三制雙交雙減1945-1949 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區 行政區軍政委員會;人民政府 創建政權 土地改革總結梳理注意: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制度探索時,要注意其階級性與革命路線的具體體現。問題探究: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的原因?“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反對中國獨立,反對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歷史,就是中國的近代史。歷來中國革命的失敗,都是被帝國主義絞殺的,無數革命的先烈,為此而抱終天之恨?!?br/>——《毛澤東選集》第2卷中國民族資本在它積累的最高峰的時候,不過是七十多億元(1936年幣值),合二十億美元,而當時帝國主義在中國的資本估計達四十二億八千萬美元,比民族資本大一倍以上。稍后,官僚資產階級所積累的財產達一百到二百億美元,比民族資本大四倍至九倍?!?br/>——據于素云、張俊華《中國近代經濟史》等整理①帝國主義不允許中國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強大起來②封建勢力嚴重阻礙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封建專制思想根深蒂固。 ③民族資產階級不能擔當起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的重任④軍閥控制政權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探索與實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以人民代表大會為核心和主要內容的國家政權組織形式。它通過選舉人民代表,組織各級政權機關,以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194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綱領》,初步確立; 1954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確立; 1957—1976,反右斗爭和十年“文革”,遭到削弱和破壞;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進一步完善。 成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 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制度安排。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標志著這一制度的確立;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八字方針,進一步確立了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國多黨合作的基本格局; 反右派斗爭擴大化和文革時期,遭到嚴重破壞; 改革開放后,進一步明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政治制度的一個特點和優點,提出了一整套關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理論與政策;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省級自治區成立概況——據曹帥召、謝之林《經濟政治與社會》整理 時間 1947 1955 1958 1958 1965地區 內蒙古 新疆 廣西 寧夏 西藏民族 蒙古族 維吾爾族 壯族 回族 藏族截至2003年底,中國共建立了155個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積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64%左右。——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白皮書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原則上是依據各自治地方的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決定的。自治區與省同級,自治州與地級市同級,自治縣與縣同級。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指依照憲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選舉的成員組成居民(村民)委員會,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這一制度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民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并首先發育于城市。4.基層群眾自治制度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決定》:突出強調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確保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確定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三個有機結合)堅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體系、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作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概念解析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小結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1-3月)北洋政府時期(1912-1928)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9)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全面抗戰時期(1937-1945)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民主共和制度政黨政治的嘗試一黨專政各級蘇維埃政權邊區政府行政區小結: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構建了民主共和制的雛形,但北洋政府建立后,實行專制獨裁,甚至兩次復辟帝制,政黨政治名存實亡,民主共和國徒有虛名。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蔣介石表面上以孫中山所設想的“以黨治國”“五權憲法”等思想為指導來組建政府,實質上借“訓政”之名,實行國民黨一黨專制。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建立的蘇維埃政權、在抗日根據地建立的邊區政府、在解放區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擁護,為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奠定了基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民主共和制在中國真正建立起來,人民當家作主得以實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等確保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完善運行。課后作業:1.近代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是如何實踐的?結果如何?2.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如何實踐和探索民主制度的?3.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如何建立與發展的?有何 特色與優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