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中國古代近代外交 中國皇帝居于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負有撫馭、開化四夷的責任。是以大一統理念的理想境界,是以中國為宗主,以四夷為附庸的華夷一統。……古代中國之所以將先秦諸侯與天子之間的朝聘制度用于對外關系,形成歷代相沿的朝貢制度,便是大一統理念在外交制度上的折射。——李云泉《萬邦來朝:朝貢制度史論》朝貢外交 強盛! 在近代中國的歷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說是一對孿生兄弟。周恩來曾滿懷義憤地指出:中國的反動分子在外交上一貫是神經衰弱懼怕帝國主義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凱、國民黨的蔣介石,哪一個不是跪在地上辦外交呢 ——《周恩來傳》屈辱外交 弱小!第14課 當代中國的外交課程標準了解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美蘇冷戰(兩大陣營: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虎視眈眈(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外交上不承認)鞏固新生政權(帝國主義與舊中國建立的不平等外交關系存在)恢復經濟(建國之初,百廢待興,經濟基礎薄弱)國際國內資本主義陣營社會主義陣營思考:為什么50年代的中國要采取“一邊倒”?而不走中間路線?朝鮮戰爭于1953年才剛剛結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戰爭升級于擴大的趨勢,新中國的財政將會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為美國逐漸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邊國家對新中國紅色政權的“恐懼”,使得一些周邊國家也希望美國擴大在亞洲地區的軍事存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使中國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上述的不利形勢。……它是從革命運動外交向國家外交過渡的一次關鍵性轉變,它標志著新中國外交原則的最終形成和確立。——孫天旭《淺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當下中國外交的意義》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獨立自主”與“一邊倒”政策是否矛盾。說明理由。材料 中國一百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們不學他們。我們不要被動、怯懦,而是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要有獨立精神……——周恩來《新中國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答案 不矛盾。理由:“一邊倒”政策是以“獨立自主”為前提的,它的最終目的是捍衛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并不是盲目地順從蘇聯,而是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思考點基礎梳理相關史料一、立于世界(1949至1978年)——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材料一:60年代初,美國對中國繼續遏制,中蘇關系惡化,而大批亞非拉國家獨立。由此,毛澤東提出聯合亞非拉國家進行反帝、反霸斗爭,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這也是這一時期外交的突破口。——王仕英《冷戰時期中蘇關系中的美國因素》材料二:早在1946年8月,毛澤東在與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中,就已提出了“中間地帶”的觀點。那時“中間地帶”是指美國和蘇聯中間隔著的廣大亞非拉國家……1956年10月至1958年期間,毛澤東重提“中間地帶”的問題,并認為美國是“霸中間地帶為主”。……1974年2月22日,毛澤東在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時,在“中間地帶”理論的基礎之上,全面提出了“劃分三個世界”的觀點。 ——宮力《當代中國外交》(二)打破外交封鎖(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外交方針:“兩個拳頭出擊” (反美帝反蘇修)材料一 自1959年中印邊界首次發生武裝沖突,蘇聯公開袒護印度……1960年7月,蘇聯作出從中國撤退全部專家的決定,單方面撕毀了中蘇兩國政府簽訂的協定和合同,廢除了多個科學技術合作項目。——摘編自時映梅《中蘇關系惡化原因簡析》材料二 宣傳畫思考:根據材料和所學,對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國出現第二次建交熱潮進行合理解讀?解讀:國內左傾錯誤逐漸發展,國際上中蘇關系惡化,中國與兩個超級大國關系均不好,國際環境空前惡劣,被迫采取兩個拳頭出擊(既打美帝又打蘇修)的外交策略;同時為了打開外交局面,支持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運動,贏得了這些國家的友誼和信任,也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中國對外關系史出現了以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為基本特點的建交高潮。基礎梳理相關史料一、立于世界(1949至1978年)——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材料:70年代蘇攻美守,蘇聯加大擴張,全面威脅中國。毛澤東提出實施“一條線、一大片”的對外戰略,即從中國、日本、歐洲、美國結成一條線,加上周圍一大片國家,共同對付蘇聯霸權主義。——王仕英《冷戰時期中蘇關系中的美國因素》(三)打開外交新局面(20世紀70年代)外交方針:“一條線,一大片” (“一條線”即從中國到美國這一條線上的國家聯合抗蘇,形成國際反霸統一戰線。“一大片”指團結“一條線”周邊“一大片”的所有國家。)重點探究相關史料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原因及意義1、原因:①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也是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②70年代,美國霸權地位衰落;③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的作用大為加強;④中國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在內政、外交上取得的成就。一、立于世界(1949至1978年)——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材料:1971年第26屆聯大……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通過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的聯合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把臺灣國民黨當局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并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新中國外交50年》2、意義:(1)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增強了第三世界國家在聯合國的力量;(2)標志著美國長期以來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圖: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一次握手,跨越了最遼闊的海洋;一次旅行,破除了最深厚的堅冰;一份公報,震撼著世界的格局。這一切都發生在短短的七天,1972年2月21日至28日。有人說:“尼克松用七天改變了世界”,但毛澤東說:“是世界改變了尼克松”。談談你對“尼克松改變了世界”“世界改變了尼克松”這兩句話的理解。跨洋握手改變世界:尼克松總統訪華是實現中美關系正常化的一個重要步驟,標志著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結束了長達23年的敵對關系,同時也極大地改變了冷戰時期的國際格局。世界改變:70年代,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劣勢,需要收縮力量,保證歐洲重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美關系正常化的原因。材料一 美國意識到自己的霸權地位已嚴重衰落,面對蘇聯的爭霸,美國領導人更產生了緊迫感。……為了改善在美蘇爭霸中美國的戰略處境,美國開始接觸中國。 ——《中國外交史》材料二 盡管中國人說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準許的,但是中國自己的動機卻是掩蓋不住的。 ——費正清《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答案 美國:①長期敵視、孤立新中國的政策失敗;②自身經濟實力下降,霸權地位相對衰落;③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守勢,深陷越戰泥潭。中國:①中蘇關系惡化;②有利于改善國際關系;③有利于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④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總之,改善中美關系,是20世紀70年代中美兩國共同戰略利益的需要。合作探究上海合作組織博鰲亞洲論壇二十國集團成立于2001年,總部設在中國,為政府、企業及專家學者等提供一個共商經濟、社會、環境及其他相關問題的高層對話平臺。為國際經濟合作主要論壇,成立于1999年,為國際社會齊心協力應對經濟危機,推動全球治理機制改革帶來了新動力和新契機。成立于2001年,是哈薩克斯坦、中國、吉爾吉斯斯坦、俄羅斯、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在中國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間國際組織。金磚國家2009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行首次會晤,之后每年舉行一次。為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話合作提供重要平臺。知識拓展二、擁抱世界(1978至2012年)——改革開放后的外交成就1.閱讀P82第二目及學習聚焦,分析改革開放后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情況及其背景。基礎落實答案 調整:中國遵循和平發展理念,開展獨立自主、不結盟、全方位外交,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穩定的和平環境。背景: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世界);黨和國家工作重點的轉移與改革開放的展開(中國)。第一件事,是在國際事務中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第二件事,是臺灣歸回祖國,實現祖國統一。……第三件事,要加緊經濟建設,就是加緊四個現代化建設。三件事的核心是現代化建設。這是我們解決國際問題、國內問題最主要的條件。一切決定于我們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們在國際事務中起的作用大小,要看我們自己經濟建設成就的大小。——鄧小平《目前的形勢和任務》(1980.1.16)材料二: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我們對外政策還是兩條,第一條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第二條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經濟新秩序。……我們在國際事務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們自己經濟建設成就的大小。 ——《鄧小平文選》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結合課本,分析其背景及表現。基礎落實時空背景國際: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國內: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外交成就大國關系周邊國家非洲國家妥善處理分歧,與俄羅斯、法國、德國、英國等世界主要國家的關系穩步發展。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方針,推出多種新機制和新舉措,深化同日本、韓國、東盟各國等周邊國家的關系。提出“真實親誠”理念,加強與非洲國家之間的團結合作。十八大以來外交理論交往新路中國方案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十九大以來大國關系周邊國家出席會議踐行多邊主義聯合國發揮核心作用“一帶一路”重點探究相關史料閱讀數據,認識中國外交發展的巨大成就(1)成就: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日益擴大,建交國家數量日益增加。三、影響世界(2012年至今)——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2)原因:①政治、經濟: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以及綜合國力的增強。②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準確把握國際關系的復雜多變和主要矛盾,制定出正確的外交方針和政策。③外交:超越意識形態處理國家間關系,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④道路:走和平發展道路,創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國國情的和平發展道路。重點探究相關史料理結合課文內容,想一想:我們應該作什么樣的選擇?材料: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方面,世界多作極化進一步發展,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崛起成為不給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各國人民的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發相連;另一方面,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不斷抬頭,文明沖突論、文明優越論等錯誤北論調不時沉渣泛起。合作還是對抗?對話還是沖突?開放等還是封閉?互利共贏還是以鄰為壑?論題: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貢獻中國智慧。論述: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冷戰結束后國際秩序存在的混亂現象和全球治理出現的各種問題,中國秉著“以和為貴”“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與和諧理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3年中國提出以共商、共建、共享為核心理念的“一帶一路”合作倡議,著眼于各國人民追求和平與發展的共同夢想,為中國與相關國家的經濟合作、共同繁榮提供新的平臺與新的動力;2015年中國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對既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對亞洲乃至世界經濟增長帶來積極提振作用;通過主辦G20杭州峰會、亞太經合組織北京會議、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等主場外交,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進程,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三、影響世界(2012年至今)——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深度思考:外交是智者的游戲,外交是妥協的藝術,外交更是一個國家強弱的晴雨表,那么你認為影響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領導人的智慧國家實力國家利益國際形勢社會制度左圖:鄧小平夫婦訪問美國。上圖:鄧小平和戈爾巴喬夫會面。右圖:戈爾巴喬夫訪問中國。中國外交發展的巨大成就及其原因思考:中國外交發展的巨大成就的原因? 必背清單(1)成就: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日益擴大,建交國家數量日益增加。(2)原因:①政治、經濟: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以及綜合國力的增強。②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準確把握國際關系的復雜多變和主要矛盾,制定出正確的外交方針和政策。③外交:超越意識形態處理國家間關系,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④道路:走和平發展道路,創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國國情的和平發展道路。外交是智者的游戲,外交是妥協的藝術,外交更是一個國家強弱的晴雨表,結合所學知識與中國“朋友圈”關系示意圖,那么你認為影響一個國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0501020304 國家實力 國家利益 國際形勢 社會制度 領導人的智慧新中國成立后,先后與蘇聯為首的人民民主國家建交,這是對下列哪一外交政策的體現( )A.“一邊倒”B.“另起爐灶”C.“求同存異”D.“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A當堂檢測20世紀70年代,當發展中國家提出的維護20海里海洋權的要求遭到發達國家反對時,中國堅決支持這一訴求;1981年,第36屆聯大要求改選聯合國秘書長,中國頂住壓力堅決支持來自第三世界的德奎利亞爾。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中國( )A.積極構建睦鄰友好合作B.外交的意識形態色彩濃厚C.改變了不結盟外交政策D.積極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D鞏固提升(2023·山東·9)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十分重視與周邊國家的交往:20世紀50年代,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003年,提出“睦鄰、安鄰、富鄰”的周邊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來,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這主要是為了( )A.消除分歧增進互信B.構建均衡發展格局C.深化合作共謀發展D.改善全球治理體系C鏈接高考我們要堅定制度自信,絕不接受“教師爺”般頤指氣使的說教,堅定支持各國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和治理模式。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不惹事,也絕不怕事。貢獻中國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