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烏蘭浩特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史記》對于夏朝初年的權力交接存在不同的記載:其一是禹將部落聯盟推舉的益定為接班人,禹去世后,益將王位讓于啟;其二是益在禹死后繼承王位,但啟率領臣服于他的部族武力推翻益的統治,強奪君主之位。這些記載都可用于說明,夏朝初年( )A.王位世襲制不得人心 B.禪讓制仍有較大影響C.權力歸屬由武力決定 D.部落聯盟已名存實亡2.有學者指出:夏的都城有崇、安邑等13處,商的都城自契至湯有亳、蕃等7處,湯以后五遷,西周早期都城曾有邰、豳等5處。這些都城或相繼建立或同時建立,最后均可能同時并存。早期國家的都城同時并存( )A.源于重建社會秩序 B.受同源共祖觀念影響C.利于加強王權輻射 D.說明國君權威增強3.《孟子·梁惠王下》:“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睂Υ私庾x最正確的是( )A.孟子具有早期民本思想 B.孟子主張和而不同觀念C.孟子繼承商周政治傳統 D.孟子反對分封宗法制度4.讀“《睡虎地秦墓竹簡》中具體事項行文時限表(部分)”,該表反映秦朝( )原文 行文事由 上報截止時間 出處都官輸大內,內受買(賣) 之,盡七月而蹙(畢) 處理國有金屬 器物 七月 《金布律》雨為氵封〈澍〉,及誘(秀)粟……盡八月□□之 莊稼生長情況 八月 《田律》稻后禾孰(熟)……到十月牒書數 農作物產量收成 十月 《倉律》A.實行嚴刑峻法維系統治 B.用法律保障行政管理效率C.逐步完善地方治理體系 D.推行嚴格的重農抑商政策5.西漢初年,統治者將帝國的疆域劃分為“關中核心區”“關外直轄地”和“關外王國”等若干區域(如圖所示)。其中,七個異姓侯區域均屬“關外王國”。當時這樣劃分主要是為了( ) 漢初政治地理建構示意圖A.分化諸侯國的實力 B.彰顯國家一統的理念C.執行推恩令的部署 D.緩解關中地區的壓力6.宋朝職官考核的能力業績內容有“四最”:生齒之最、治事之最、勸課之最、養葬之最;還有“七事”:勸課農桑、增墾田疇、戶口增損、興利除害、較正刑獄、盜賊多寡。這些考核標準( )A.推動了民本思想政治化 B.順應了商品經濟發展要求C.實踐了積極入世的理念 D.有助于探索地方治理模式7.元朝行省長官亦稱為丞相,以平章政事為其副官,下設左丞、右丞、參知政事等。丞相及平章政事由蒙古貴族擔任。行省之下,設有路、府、州、縣,其長官被稱為“達魯花赤”,亦由蒙古人充任。由此可見,元朝設置行省( )A.旨在維護蒙古貴族的統治 B.體現出“因俗而治”的特點C.完善了中樞行政決策機制 D.埋下了地方勢力割據的隱患8.軍機處是清朝重要的中樞機構,對其職能有不同的表述(見如表)。對表認識準確的是( )表述 出處與作者承旨諸大臣(軍機大臣)亦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 《檐曝雜記》(成書于乾隆年間)趙翼軍機大臣除有面奉諭旨,書成文字,并予轉發的職責外,還可以和皇帝面議政事,有參議的職責和權力 《雍正傳》(出版于1985年)馮爾康乾隆年間,軍機處成為輔助皇帝批答奏折的專門機構,軍機處得以全面參與清廷政務 《清代軍機處職權的來源及其演變》(出版于2018年)宋希斌A.時人記載更加客觀真實 B.史學研究推動歷史認識的深化C.三則史料可以相互印證 D.缺乏考古依據的結論皆不可信9.讀“1903—1909年晚清新式學堂教育統計表”,由此推知( )時間 學堂數 在校學生數 畢業學生數1903 769 31428 /1904 4476 69475 21671905 8277 258873 23031906 23862 545338 80641907 37888 1024988 195081908 47995 1300739 148461909 59117 1639641 23361A.學堂數增長率最大出現于科舉制廢除后B.新式學堂大量出現是教育近代化的標志C.清末新政客觀上有利于革命形勢的發展D.科學與民主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10.南京臨時政府在其成立后的一個月內就制定出兩部有關文官考試的法律草案。南京國民政府直到1929年才頒布《考試法》,次年,考試院正式成立,而《公務員任用法》直到1933年才公布。與南京臨時政府相比,南京國民政府( )A.缺乏政治民主化的動力 B.吸納科舉制度合理成分C.立法工作受到列強干預 D.強調公務員的政治中立11.如圖為一幅版畫,刻畫了1939年根據地農民出工的情景。版畫所示的歷史事件有利于( )A.邊區人民實現當家作主的愿望 B.中國的民族解放戰爭取得成功C.解放區維護人民民主政治權利 D.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成功12.公元前406年,在阿吉紐西戰役中,雅典的25條戰船沉沒,許多水手喪命。八名將軍因為沒有營救遇難水手而集體遭到控訴。公民大會拒絕將軍家屬提出單獨審判的請求,而且不允許他們為自己辯護。材料可用于說明雅典( )A.將軍已喪失民眾信任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保障C.公民大會有至上權威 D.政治運行缺乏約束機制13.羅馬共和國時期,候選人成為執政官需要得到公民大會的選票,執政官擁有民事權力和軍事權力。執政官在組織對外作戰時,需要獲得元老院的物資支持,同時,公民有權批準或拒絕執政官提出的媾和條件和媾和條約。由此可知,羅馬共和國( )A.公民決定國家政治 B.注重對權力的監督C.政府機構分工明確 D.實行了民主集中制14.中世紀中前期,西歐的騎士擁有封地的同時向封君承擔軍事義務。從13世紀后,騎士逐漸成為一種文職榮譽,在英國甚至規定年收入20鎊以上的農民都可以并有義務接受政府授予的騎士稱號。這種變化反映了( )A.君主權力的削弱 B.市民階層的壯大 C.封建制度的衰落 D.騎士階層的固化15.1755年,英國眾議院議長昂斯勞批評那些在內閣里抱有不同意見而又不敢在國會里公開表達出來的人,“大臣們是不大喜歡國會的,他們從不將事情拿到那里商討,只是將那些非得到立法機關通過不可的問題帶去”。這反映了英國( )A.君主立憲制度尚未完善 B.國王掌握行政權C.內閣集體負責制已形成 D.議會體制被破壞16.美國里根總統(1981—1989年任職)的一位資深內閣成員亨利·薩維森曾說:“我們遵循的三個標準是:他是否是里根的人 他是否是共和黨人 他是不是保守的 或許我們最關注的就是保證保守思想得到合適的代表?!边@反映出美國( )A.文官政治中立原則受到沖擊 B.分權制衡原則遭到破壞C.國家權力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D.政府運行機制存在弊端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初,高祖受禪,以天下未定,廣封宗室以威天下。”太宗即位后,就“遍封宗子”問題征求意見,尚書右仆射封德彝認為“遍封宗子”“不便”;魏征認為如果封建諸侯,會造成財政困難;李百藥說封建會導致宗室間攻戰相殘。柳宗元在《過秦論》中列舉秦朝“有叛民無叛吏”、漢代“有叛國,而無叛郡”、唐代“有叛將無叛州”,由此證明“州縣之設,固不可革也”。蕭瑀認為:“國祚所以長久者,莫若封諸侯以為磐石之固。秦并六國,罷侯置守,二代而亡。漢有天下,郡、國參建,亦得年余四百。魏、晉廢之,不能永久?!彪m然分封制遭到大多數大臣的反對,太宗也明確表示“朕理天下,本為百姓,非欲勞百姓以養己之親也?!钡懹^十一年太宗詔曰:“設官司以制海內,建藩屏以輔王室”,先后任命了21個親王和14位杰出功臣為世襲的州府刺史。正如劉秩所說:“設爵無土,署官不職者也?!?br/>白居易在《議封建論郡縣》中認為周代封建諸侯而亡是因為“上失其道,天厭其德,非為封建之弊也”,秦無分封而滅是因為“群其毒,人離其心,非唯郡縣之咎也”,漢代七國之亂乃“寵而失教,立不選賢,非獨強大之故也。”“繇是觀之,茍固其本,導其源,雖郡與國,俱可理而安矣;茍逾其防,失其柄,雖侯與守,俱能亂且危矣。”——摘編自馮輝《中國古代分封制與郡縣制之爭》(1)根據材料,概括唐代關于“分封郡縣之爭”的主要分歧。(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對唐代關于“分封郡縣之爭”的任意一個主張進行評析。(要求:史實準確,符合邏輯,表述清晰)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統治者為鼓勵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不僅取消了家庭出身和門第限制,做到了“英雄不問出處”,甚至連惡霸、慈吏的子弟及以屠殺為業者都準許應考。宋代錄取的人數眾多,達到36131人,加上各科等總數則達到11萬余人。宋代創新制度,在考卷管理上實行糊名、謄錄制,以杜絕考官“容私之弊”。王安石出任宰相期間,對科舉考試內容進行了全面改革,更側重考生的能力見解及實際應用,體現出宋代科舉制服務于解決當時積貧積弱的社會積弊問題。宋代以文立國,服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在參與殿試后不需要再進行吏部考試,可以直接上任。宋太祖還規定在考試及第之后所有人只能成為天子門生,不可對他人稱師門。南宋后還需皇帝宣布登科進士的名次。并踢宴后各個朝代紛紛效仿。成為定制。——摘編自張希娟《宋代科舉制度的發展及特點分析》材料二 縱觀整個民國時期,只有南京國民政府制定公布的公務員考試法規數量眾多,可以說是民國文官考試法規的集大成者。1928年,國民政府頒布《國民政府組織法》規定“考試院為國民政府最高考試機關,掌理考選栓敘事宜”,明確地把考試權獨立行使。1929年頒布的《考試法》中取消了婦女不得參加考試的規定,大量出身卑微的女性進入了公務員行列??荚噧热菖c現代科學相關聯,更注重考生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但事實上南京國民政府為將公務員隊伍牢牢控制在國民黨手中,加強國民黨專制統治,此外亦通過“甄別審查”及“從政考試”的途徑,為黨員進入政府公務員系統提供便利。在實踐中面試權之行使缺乏有力的法律約束,因此實際任用的效果也不理想。——摘編自張峰翠《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務員考試制度述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科舉制度發展的主要表現。(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公務員考試制度。綜合上述材料,請你為當代中國公務員制度建設提出合理的建議。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241年,羅馬從迦太基人手里奪取西西里島,建立了海外的第一個行省。從公元前227年始,羅馬正式向行省派遣官員,標志著規范化的行省制度建立。西西里行省除少數城市免稅外,大多數的行省居民都必須向羅馬交納什一稅。統治初期,行省總督主要負責征收什一稅,同時不斷往來于各地的巡回法庭,處理各種案件。行省各城市基本上遵循原有的法律制度,而在一些矛盾激化的城市里,羅馬元老院會派遣立法委員會參照羅馬法重新起草和制定新的城市法。羅馬還設立了告門審理行省居民控訴行省總督案件的特殊法庭,制寶了一些措施來防范行省長官收空禮物和從事任何買賣活動。西西里行省建立后,一批有學識的希臘戰俘被帶到羅馬城,他們成為羅馬的第一批希臘文學教師。其中的杰出者將希臘語動聽的韻律與拉丁語鏗鏘有力的音節結合在一起,創造了影響久遠的拉丁文學。羅馬對行省的統治制度,主要是在征服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西西里行省的建立是羅馬城邦制度終結的標志。——摘編自宮秀華、王允《羅馬國家統治制度的創新——西西里行省制度的建立與運作》材料二 元朝政治家程鉅夫在題為《論行省》的奏疏中說:“竊謂省者,古來宮禁之別名,宰相常議事其中,故后來宰相治事之地謂之省。今天下疏遠去處亦列置行省,此何義也 當初只為伯顏丞相等帶省中相銜出平江南,因借此名以鎮壓遠地,止是權宜之制。今江南平定已十五年,尚自因循不改,名稱太過,威權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負,驕倨縱橫,無敢誰何所以容易生諸奸弊,錢糧美溢則百端欺隱,如同己物,盜賊生發則各保界分,不相接應,甚而把握兵權,伸縮由己,然則有省何益,無省何害 ……今欲正名分,省冗官,宜罷諸處行省。”——摘編自程鉅夫《雪樓集》卷十《論行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羅馬在西西里行省統治初期的特點和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程鉅夫對元朝實行行省制的看法。參考答案1.B2.C3.A4.B5.D6.D7.A8.B9.C10.A11.B12.D13.B14.C15.C16.A17.(1)分歧:魏征、柳宗元等人支持郡縣制反對分封制;蕭瑀等人主張實行分封制反對郡縣制;白居易主張分封制與郡縣制無所謂好壞之分。(2)示例1:評析:魏征、柳宗元等人支持郡縣制、反對分封制。認為“遍封宗子”“不便”,封建諸侯會造成財政困難;封建會導致宗室相殘;這主要是因為秦漢唐三代的歷史教訓已證明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據: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漢代郡國并行制造成王國問題,嚴重威脅中央集權;唐代廣封節度使造成了藩鎮割據局面。這種主張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治的愿望,有利于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示例2:評析:蕭瑀等人主張實行分封制、反對郡縣制。認為分封子弟可以拱衛王室,延續國祚。理由是秦末農民起義未有諸侯拱衛朝廷;周和漢因實行分封制而國祚較長。這種主張能利用宗親血緣關系來增強王室的力量,但封建制是分權政體,封國權力很大,擁有很強的獨立性,隨著血緣關系的淡化以及諸侯國勢力逐漸坐大,中央政府的權威受到損害,極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嚴重威脅中央集權和王朝的統治。示例3:評析:白居易主張分封制與郡縣制無所謂好壞之分。認為國家興亡和分封制郡縣制無關,而是與政教的得失有關。這主要是因為周代封建諸侯而亡是由于君上無德、統治無道,秦朝推行郡縣而亡是由于暴政而失去民心,漢代發生七國之亂是由于統治者任人唯親而不任賢。這種主張認為國家的興盛在于行德政、得民心,國家實行什么體制本身沒有對錯,關鍵是看是否合乎國情、順應民意,符合時代的變化。這體現了中國人的務實精神,是歷史觀的進步。18.(1)主要表現:減少考生資格限制,擴大錄取人數;規范考試管理,追求公平公正;考試內容豐富,注重經世致用;改革創新制度,強化君主專制。(2)評價:積極:考試權獨立在制度層面得到保障;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公務員選拔的法制化進程;公務員選拔注重公平與擇優原則;公務員考試內容具有鮮明的現代性。不足:考試與任用服務于國民黨一黨專政;公務員考試的面試程序未能得到應有重視;公務員考試錄取人員的實際任用不理想。建議:進一步完善公務員招考錄用機制的公平公正;堅持有法必依原則;積極借鑒和綜合多方經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公務員制度。19.(1)特點:行省總督的權力集中在稅收和司法上;行省總督的權力受到監督和限制;行省法令在保持原有法律的基礎上也受羅馬法的影響。影響:終結了羅馬的城邦時代,加速了羅馬的對外擴張;促進了羅馬文明與希臘文明的進一步融合;為羅馬普遍推行行省制度提供了制度典范。(2)程矩夫認為元朝實行行省制應該只是一種“權宜”之計,不應成為經久之制,建議廢除行省制。程鉅夫認為行省長官驕傲自負皆以宰相自居,行省隱瞞賦稅、掌握軍政大權,地方權力過大會威脅中央集權。但是他沒有議識到元朝作為中國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疆域空前遼闊,且實行四等人制,推行民族壓迫、民族歧視政策。因此,相比于加強中央集權,穩定地方局勢、鞏固統一的任務則更為迫切。行省同時具有中央派出機構和地方行政機構的雙重性質,代表中央管理地方,行省制下實現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相結合,這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還促進了民族交融和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是我國省制的開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